劉裕有實力統一天下嗎?
機會渺茫,即便一時成功長期前景也較為悲觀。
田餘慶先生云:從宏觀來看東晉南朝和十六國北朝全部歷史運動的總體,其主流畢竟在北而不在南。(《東晉門閥政治·後論》),這是大的方向。
@溫體仁 提到劉裕的年齡是一條。即便撇開當時劉裕壽數未知,他的機會其實也不大。
劉裕外戰戰績固然輝煌無比,但仔細推敲也未必有賬面上那麼可觀。
劉裕所滅的南燕和後秦,都是苻堅敗亡後新立的政權,南燕只是後燕的殘餘。兩者政治和武力都算不上強大。在劉裕出兵之前,南燕慕容超承接繼位後的政治變動,五燕政權一以貫之的內耗和虛弱都有表現。後秦內部有宗王相爭,外部則是先為北魏大敗損失慘重,西北則有赫連勃勃夏國崛起。秦夏相持,正是劉裕伐秦時的事。
劉裕和北府兵善戰固然是一大原因,但苻堅敗亡後,北方始終未能有效整合,也是劉裕北伐取得輝煌成果的背景。東晉南朝,凡北伐取得成績,無不如此。從桓溫劉裕到陳慶之吳明徹,並不意味著南方的潛力超過了北方。面對勃興的北魏、襲擾西北的赫連勃勃,劉裕的前景並沒有那麼明朗。
從劉裕內部來說,有幾個明顯的障礙:
1, 南方戰爭劣勢並未消除。
陳寅恪總結東晉南朝北伐不能成功的原因,舉了四點:一是物力南不及北,二為武力南不及北,三維運輸困難,四是南人不熱心北伐,北人也不熱心南人的恢復。(《講演錄》p236)。對照義熙末年,這四點同樣存在,只不過北方分裂的局面使潛力優勢未能轉換成實力優勢。義熙年間仍然處於東晉末年大動亂的恢復期,對照極盛時期元嘉北伐的動員狀況及江南經濟收到的損害,義熙末年無論人力物力都大大不如,實在不必樂觀。
2, 人才力量:
《劉穆之傳》提到,劉裕的北伐計劃是「頓兵關中,經略趙魏」,這到底是一種對劉穆之死失去臂助的過度悲傷,還是劉裕已經擬定的腹稿,其實頗可懷疑。這個計劃的實施至少有幾個問題:
一,劉穆之死後缺少替代者,徐羨之資望才幹不足,王弘不是自己人,劉道憐是個阿斗。所以劉裕平定三秦後急於南歸。
二,缺少經略關中、青徐的人選。劉裕的弟弟劉道規和政敵劉毅孟昶已死,檀道濟等人是比較簡單的武將,徐羨之傅亮是文案幕僚,王鎮惡謝晦朱齡石缺乏資望。東晉內部沒有獨當一面鎮撫強藩的人才,日後劉義真幕府內訌為赫連勃勃所乘就是這個原因。
三,關中和青徐力量都不是短期內能夠消化,內懷反側。關中民族問題甚多,漢胡之爭只是其一,不同胡人之間的矛盾也絕不是短期內有望消除的。青徐豪強的武力直到義嘉之亂和蕭道成篡齊才登上中央舞台。劉裕所能依靠的力量,主要仍然是北府兵。
泰始年間劉勔上疏說「界上之人,唯視強弱,王師至境,必壺漿候塗,裁見退軍,便抄截蜂起。首領回師,何嘗不為河畔所弊」。東晉末年狀況也不會相去太遠。後方不穩,要繼續經略河北,難矣哉。
3, 劉裕集團繼續北伐的意願不會太高。
劉裕北伐很大程度上是對內政治的延續,以北伐作為禪代的基礎。北伐前王鎮惡對留守建康的劉穆之說「三秦若定,而公九錫不至,亦卿之責也」,這才是劉裕北伐的本意。《王弘傳》說「前鋒已平洛陽,而未遣九錫,弘銜使還京師,諷旨朝廷」,北伐不過是禪代的工具,收復洛陽長安,功業已成。即便劉裕有「經略趙魏」的雄心,一幫富貴到手的文臣武將又有多少繼續北伐的意願呢?
劉裕,氣吞萬里如虎!
以劉裕之氣魄和才能,統一中國並非不能。而由他開創的劉宋王朝最後竟到只能苦撐江南,令人唏噓不已!每每看到劉宋歷史,有扼腕衝冠之意氣,總令志士捻鬚髮嘆!
個人認為,劉裕最後止步於關中,與北魏隔黃河而治,未能統一全國,簡而言之是由於天不假年和天不假人。
一、天不假年。
雖說劉裕慨然崛起,到最後開創王朝,已是極盛功業。但我認為仍是天不假年。劉裕百戰開國,才能獨步天下,業紹高光(武侯祠內昭烈帝廟牌匾,但我看這個詞劉裕更合適),功比高祖。然而劉裕面對的是百年亂世、胡人遍北方,政權林立,胡人國家層出,這並非秦末鼎沸之時(《仇國論》說三國形勢,劉裕之時更甚),實有漢、胡並據之勢,而胡人弱則畏服,強則侵叛(西晉江統《徙戎論》,這個當今也是,知乎人懂)。
面對這樣的形勢,劉裕的崛起還是晚了。他的崛起,放在一般亂世,足以削平群雄而一統天下,但是他面臨的是西晉以來的漢、胡大亂世,非朱元璋所在的元末可以相比。
劉裕崛起時歲數已大,此後便是戎馬倥傯的征戰,一步緊接一步,但還是可惜的沒來得及一統中華。讓我們來看下劉裕征戰年表:
劉裕36歲:即東晉隆安三年十二月,劉裕在吳郡郊外「以一擊千」,才一舉成名,孫恩連續四次登陸都被劉裕正面擊敗。
劉裕38歲:隆安五年八月,劉裕才被提拔為建武將軍,三個月內在郁洲、滬瀆、海鹽對孫恩三戰三勝。
劉裕39歲:晉元隆安六年三月,劉牢之率北府全軍叛降桓玄,桓玄軍攻入建康,獨攬大權。後劉裕與何無忌一道辭去軍職回京口隱居。北府在職諸將多遭清洗。五月,桓玄起用劉裕,讓其討伐盧循。
劉裕40歲:晉大亨二年(403年)二月至八月,劉裕連破盧循,將其驅趕出海。十二月,桓玄篡奪晉位,改國號「楚」。
劉裕41歲:晉隆安八年(404年)二月,劉裕起兵討伐桓玄。劉裕只用了不到一周的時間(還可以照常休雙休日),就在幾乎一無所有的情況下,連敗楚軍,讓晉朝復生了。
劉裕42歲:晉義熙元年(405年)正月,劉裕徹底消滅桓氏勢力,晉朝復國。二月,巴蜀兵變,譙蜀建國。七月,劉裕對後秦展開外交攻勢,姚興割十三郡土地還晉。
劉裕44歲:晉義熙三年八月,劉裕命劉敬宣伐譙蜀。
劉裕45歲:晉義熙四年正月,劉裕入朝擔任宰臣,正式執掌國家。七月,劉敬宣伐蜀失利。
劉裕46歲:晉義熙五年三月,劉裕決定反擊南燕,四月親率大軍北上,六月翻越大峴山,大破燕軍主力於臨朐,包圍南燕都城廣固。
劉裕47歲:晉義熙六年二月,劉裕攻克廣固,滅亡南燕。三月,盧循、徐道覆大敗晉軍於豫章,晉將何無忌陣亡。四月,劉裕率數十人趕回建康。五月,盧循、徐道覆全殲劉毅部晉軍於桑落洲,攻抵建康近郊,對建康發動數次進,但都被劉裕挫敗。七月,盧、徐糧盡退兵,劉裕出兵追趕,並命孫處、沈田子等從海路奇襲廣州。十一月,孫處、沈田子攻克廣州。十二月,劉裕大敗盧循、徐道覆,盧、徐主力盡失,南逃。
劉裕47歲:晉義熙七年二月,徐道覆敗死始興。六月,盧循在交州戰敗自殺,孫恩、盧循之亂結束。
劉裕48歲:晉義熙八年閏六月,荊州刺史劉道規(劉裕之弟)病逝。九月,劉裕誅殺劉毅弟劉藩,及劉毅同黨謝混等人,出兵討伐劉毅。十月,王鎮惡奇襲江陵成功,劉毅自殺。十一月,劉裕到達荊州,命朱齡石討伐譙蜀。
劉裕50歲:晉義熙九年二月,劉裕回到建康。三月,劉裕開始「義熙土斷」。七月,朱齡石克成都,滅譙蜀。
劉裕52歲:晉義熙十一年二月,劉裕以司馬文思案為借口,討伐司馬休之,四月,平定荊、雍二州。
劉裕53歲:晉義熙十二年八月,劉裕大舉北伐後秦。十月,晉軍攻克洛陽。
劉裕54歲:晉義熙十三年四月,卻月陣之戰,劉裕大破北魏軍。三月至八月間,晉秦兩軍在潼關附近展開多次爭奪戰,秦軍屢敗。九月,劉裕到達長安,大會文武於未央宮。十一月,劉穆之病逝。十二月,劉裕留次子劉義真守關中,自己南還彭城。
劉裕55歲:晉義熙十四年正月,夏軍進犯關中。六月,劉裕受九錫,進封宋公。十一月,關中失陷。
劉裕56歲:晉元熙元年七月,劉裕接受宋王封爵。
劉裕57歲:宋永初元年。六月,恭帝司馬德文禪位,劉裕稱帝,劉宋王朝建立。
劉裕59歲:宋永初三年五月,劉裕病逝,七月,葬於初寧陵。
劉裕開始討伐孫恩嶄露頭角時已經36歲,擔任宰臣正式執掌國家已經45歲了。劉裕每一步崛起都是血戰得來,戰爭一次緊接一次,連續不斷步履匆忙,北伐後秦最後收復長安已經56歲,而稱帝建宋才一年零十個月就病亡了。劉裕可以說是步履匆匆,一直在和時間競賽。劉裕不是桓溫,北伐只為作秀、索取權力,收復長安後,劉裕大會將士於未央宮,這是何等抱負?其時劉裕已著手準備進行下一步征戰,而最後竟匆匆南歸,關中得而復失,沒有一統中華,時也,命耶?
二、天不假人
這有兩層意思,一是劉裕年輕時無子,老來才得子;二是劉裕肱骨早亡,大業後繼乏人。
(一)子嗣問題。劉裕長女生的早,劉裕20歲已娶妻臧愛親,新婚後生下長女劉興弟,劉裕給這個女兒起名「興弟」,即希望她能繼續帶來更多的弟弟。但臧氏此後不僅沒生男孩,連女孩也未再生一個。而臧愛親直到晉義熙四年(408年,劉裕45歲)才去世。
直到405年,劉裕攻滅桓玄,坐鎮京口控制東晉朝政,這時他已經四十三歲。為了得子,他只好物色已生過兒子的健壯婦女。當時顯貴為求子經常如此。此術對劉裕也頗為有效。次年,一位張氏為他生下了長子劉義符。再次年,孫氏、胡氏分別生下了劉義真、劉義隆。等到劉裕死時,最大的兒子虛歲17。中間多少年,劉裕遲遲沒有兒子,不能不說是天不假人。
(二)肱骨早亡。就算天使劉裕子嗣不興、老來得子,大業尚有繼承,但更重要也是關鍵的是劉裕的肱骨過早的衰亡,使得劉裕在世時事業缺乏有力支撐,沒能大展抱負(統一全國),逝去後沒有得力肱骨輔佐,劉裕開創的大業後繼乏人。劉裕的心腹,劉道規,劉穆之,何無忌,劉敬宣等幾個重要人物先後逝去,以及關中敗亡,損失一大批幹將王鎮惡、朱齡石、朱超石,這對劉宋王朝的損失是無法衡量的。
晉義熙六年(410年)劉裕47歲,何無忌陣亡
晉義熙八年(412年)劉裕49歲,其弟荊州刺史劉道規病亡。在盧循、徐道覆之亂時,荊州受兩面夾擊,建康也面臨惡戰,可謂是劉裕一生中最危險的時候。這時劉道規力挽狂瀾,挫敗敵人,保住了荊州。劉道規是少有的統帥之才,可謂是劉裕的左膀右臂。
晉義熙十一年(415年)劉裕52歲,劉敬宣被刺殺。
晉義熙十三年十一月(417年)劉裕54歲,心腹劉穆之病逝。這對劉裕的打擊是最大的。劉裕不得不返回南方,導致之後關中敗亡,更是損失了一大批良將和精兵,包括有統帥之才的王鎮惡和朱超石、朱齡石兄弟等良將。
這些人都有著閃耀歷史的才能,不輸於其他歷史頂尖的人才集團,比如漢高祖功臣集團、唐太宗功臣集團和明太祖功臣集團。但是這些精英都不同程度先於劉裕死去。這些損失對劉裕來說,是無法估量的。
劉裕有著統一中華的人才資本,但可惜的是這些資本在還沒來得及發揮出閃耀歷史的光芒時就逐步消散了!可惜!可嘆!
歷史不容假設。這些人絕大多數都比劉裕年輕,如果都還活著,活到正常歲數,至少劉裕可以放心大膽的北伐赫連夏和拓跋魏。劉裕有統帥方面的將領,有擅長野戰攻堅、打硬仗惡戰的良將,有治國理政的人才,這都足以一統中國,也能夠確保統一中華後能夠治理好國家,彌合民族問題。那麼,劉裕將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從南向北統一全國的帝王,南北朝大分裂會提前結束,劉宋王朝將會成為漢朝後的又一個大一統王朝。
最後,用南宋詩人陸遊的一首詩《讀史》作為結束吧
蕭相守關成漢業,
穆之一死宋班師。
赫連拓跋非難取,
天意從來未易知。
看圖,劉裕滅後秦和南燕之後,基本就剩下河北以及陝西北部未平定了,相當於戰國七雄只剩燕趙2國未滅,其他皆為劉裕所有,離統一中國非常接近了,無奈傳來留守建康的劉穆之病死的消息,劉裕急匆匆的趕回去篡位,當兩年皇帝就病死了。劉宋是南朝最強力量,即使丟了長安洛陽,跟隨劉裕的大將都死了的情況下還可以和上升時期的北魏硬碰硬。劉裕本身就是逆天的存在,出身寒門,從一個小軍官憑藉一次次的戰功當上北府兵的首領,東征西討,南征北戰,滅南燕,接著消滅東晉內部的敵人,穩定內部之後立馬北伐關中,一刻也不歇。劉裕的一生都是在戰鬥中度過的,再強大的敵人他也是不畏懼的。他畏懼的只有天,可能自己感覺自己身體大不如前,所以加緊篡位。可惜劉裕沒有「老驥伏櫪,志在千里」這樣的精神,他也失去了成為一代偉大人物的機會。劉裕時期是南朝最強時期,手下大將如雲,北府兵也處於歷史巔峰,最重要的是北魏還未統一北方,是南朝最有可能統一中國的時候。
我認為劉裕是當之無愧的兩晉南北朝第一牛人,別看燕人、前秦吹得凶,就是經不得挫折,一遇內戰就萎了,降來叛去的,他們終究還是沒有走出遊牧民族的局限性,簡而言之,偏科嚴重。劉裕則是內戰外戰加政治全能。
我認為劉裕個人是有統一的實力,但是與劉備諸葛亮一樣,可恨英雄未得其時呀。
劉裕出身不好,在門閥勢力最強的東晉,一個出身貧寒的人要付出很多倍的努力才能提升自己的階級。劉裕第一次登上歷史舞台已經36歲了,這不能說他前36年什麼事都沒有干,而是說這樣一個天才,奮鬥到36歲,他的才能才被別人認可,才成為一個「有品位」的人。在這之後,劉裕幾乎是百戰百勝,劉裕要司馬德文寫禪位詔書,連這位東晉的末代皇帝都說「桓玄篡位時,晉室已經失去天下了,因為有劉公(劉裕),才延長了將近二十年的國祚。今天做這件事,是心甘情願的。」但是這麼一個人,一直到45歲才獲得中央權力。相比之下,恆玄不過就因為有一個好爹,可以輕易的調動幾乎半個國家的人力物力,甚至可以輕易的稱帝。
像劉裕這樣的人,出身在了那個時代,再有能力也難以發揮。他再百戰百勝,也很難脫穎而出(如果不是東晉已經病入膏肓了,即便是劉裕可能最終也只能當個低級武官),即便脫穎而出了,也很難建立起自己的勢力(門閥政治就是家族式的,人才雖不能說沒有,但都是別家的)。有人說劉裕手下人才少,還死得早,這是事實,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可供劉裕使用的人才本來就少,所以死了幾個就更重要了。
如果劉裕有一個好爹,恐怕二十多歲就成為高級將領了(劉裕以一破千的本事大大超過當年的江東猛虎孫堅,孫堅17歲時憑藉斬殺強盜就可以當縣丞,孫家還不能算什麼強大的門閥),平定孫恩後恐怕就可以執掌中央,40歲之前就可以北伐,到時候手下人才只會更多,要篡個位什麼的直接在長安登基就行了,攻下關中後大可以休生養息幾年。要知道劉裕北伐的時候曾經渡過黃河以弱敵強大破北魏騎兵,如果在北方穩紮穩打,沒有任何跡象表明他打不過北魏和夏。劉裕417年西征長安凱旋。418年封宋公,受九錫,正式開啟禪讓進程。時年56歲,長子劉義符(少帝)13歲。420年稱帝,422年死。
如果不受禪的話,應該關心的是如何給自己續命吧,否則幾年後留下17歲的劉義符,正不知後事如何也。難,劉裕不管是滅南燕,後秦還是譙蜀都是趁其內憂外患或君主無能,而且除了後秦以外都是小國,不能與東晉抗衡,但北魏不同,北魏君臣一心國勢處於上升期且人口眾多軍事實力強大,不是那麼好對付的,而且劉裕始終沒有一支強大的騎兵,劉裕的軍事輝煌是建立在其強大的水軍和多兵種協同作戰能力,但是燕趙河朔之地水軍無用武之地,以己之短攻敵之所長,勝負可知,如果劉裕萌鞏固關中和中原積攢實力圖謀進取建立強大的騎兵,後世子孫勵精圖治統一中國不是沒有可能,只可惜兩種假設一個也沒成立。在這我要順便駁斥一下劉裕北伐是為稱帝積累資本,純屬無稽之談!自王莽篡漢以來,除曹操外,上至司馬家三代,下到蕭道成,蕭衍,陳霸先,楊堅,李淵,哪一個稱帝時有劉裕般赫赫功勛,他們篡位都沒人不服,劉裕為啥就得在滅一個後秦才夠威望?劉裕稱帝時關中得而復失,晉軍大敗,要是按照這個邏輯那剛得來的資本又丟了那稱帝又不成了?劉裕北伐前所有的政敵都已經消滅殆盡,自己的威望如日中天,又有一支絕對效忠自己的強大軍隊,稱帝的條件已經具備,何需再立功勛!
北伐失敗是時運不濟(劉穆之死得太不是時候)及實力不夠(南方整體經濟實力弱於北方),和劉裕想不想稱帝有一毛錢關係嗎?有一部分人不知道出於什麼心態,就是見不得劉裕稱帝,簡直是莫名其妙。在當時那樣天下大亂的環境下,連夷狄禽獸、吃人狂魔、精神病患者、白痴弱智都可以稱帝,憑什麼劉裕這樣全憑自己的能力和戰功出頭的戰無不勝、威震天下的無敵統帥不能稱帝呢?莫非皇帝那個位子被你司馬家那些禍國殃民的爛人買死了?
一個人的命運不僅要靠個人奮鬥,但也要考慮歷史的行程。 ---by 一位長者
其實對比一下終結南北朝亂世的楊堅,只能說寄奴的氣運不足。主要天不假年。關中與黃河已南已被我收復,不出幾年兵力物力碾壓那倆貨,可惜我的好基友死的早了
曹操受九錫,封魏公,未稱帝,到死也未能統一全國。跟稱帝有關係嗎
先上結論:很難
後世有很多人都為劉裕攻滅後秦,佔領關中後匆匆撤軍感到惋惜,實際上在我看來,劉裕的撤軍實屬必須,後人被一些「氣吞萬里如虎」的句子影響,對劉裕的能力和志向都有過高的估計。
1.劉裕沒有那麼高的追求。劉裕出身低賤,出身微寒使劉裕少了一些當時上流社會的浮誇、虛妄和奢侈,但也註定了劉裕眼界並不高。統一天下,刷新歷史這種東西在劉裕眼裡太虛無縹緲了,不如建康城的一頂皇冠,劉裕東征西討十幾年,實際上賺取的都是自己的政治資本。劉裕北伐中原時氣勢洶洶,但不少有識之士就能看出劉裕其實力所不能及。
2.南北巨大的風俗差異。《晉書·桓溫傳》上記,溫進至霸上,健以五千人深溝自固,居人皆安堵復業,持牛酒迎溫於路者十八九,耆老感泣曰:「不圖今日復見官軍!桓溫北伐時,晉室南渡不久,中原民心思晉。等到劉裕進駐關中時,關中早已成了胡漢雜處之地,距離晉人的想像已相去甚遠,對於生在長在江南的劉裕,統治關中顯然難度太大。劉裕撤軍是確有當地父老前往哭訴苦留,但那應該只是少數,物是人非,更何況在「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大環境下,劉裕也只能放棄自己僅剩的那一點理想。
當時北魏拓拔嗣就曾向祭酒崔浩請教,崔浩就大膽預言道,劉裕滅掉姚泓後肯定會趕回去篡位,關中地區胡漢混雜,民風彪悍,劉裕想把荊揚那一套放到雍秦來肯定行不通,即使留再多的兵將也於事無補。我們只管靜觀其變,關中早晚會落入我們手裡。
王買德也曾向大夏國君赫連勃勃分析過,關中這麼險要的地方,劉裕只留下自己十二歲的兒子鎮守,是急著回去篡位呢,他肯定是再也不想回來了,這是天賜良機,我們可以出兵截斷青泥、上洛這兩處險要,在東面封堵潼關,截斷水陸兩路,傳檄關中,對百姓恩威並施,到時取劉義真小兒如探囊取物一般。
3·劉裕缺乏良輔。劉裕麾下猛將如雲,沈田子沈林子朱超石朱齡石王鎮惡傅弘之澶道濟,但缺少一個充當潤滑劑作用的輔弼之臣。就好像諸葛亮一死,魏延和楊儀就徹底翻臉。
劉裕在長安呆了三個月,就開路走人,人還沒走,沈田子、傅弘之等人就在劉裕那裡打小報告,先是說:「王鎮惡家中私藏姚泓的御輦,想造反呢!」劉裕派人去看,王鎮惡把御輦上的金銀珠寶剔下來,而把車子丟棄在牆角,這才讓劉裕稍感心安。過後沈田子又說:「王鎮惡的祖父王猛在關中頗得人心,此人守在長安,不可以信賴。」劉裕也不勸和,反而說:「我留給你們將士精兵上萬人,他要是有異心,正好自取滅亡,你們不必多說了。」私底下劉裕又對沈田子說:「當年鍾會做亂失敗,就是因為有衛瓘的緣故。俗話說:『猛獸不如群狐』,你們十幾個猛將,還怕對付不了一個王鎮惡么?」
接下來的劇情就不再贅述,劉裕手下的猛將,或者彼此相互殘殺(王鎮惡沈田子王修),或者被赫連勃勃殺掉(朱齡石傅弘之),多說一句,劉裕部將毛修之投降了大夏,日後大夏被北魏所滅,毛修之因為擅長做南方菜被魏太武帝信任,日後又統率大軍連克柔然,最終得以在北魏壽終正寢,人生經歷也是傳奇。
還是良輔的問題,有些人惋惜劉穆之病故得早。我認為,劉裕這一次北伐前已經掃平了一切異己實力,在東晉各處安插自己的親信。比如建康除留守的世子劉義符外,輔佐的徐羨之、王弘,都是劉裕一手提拔起來的,其他的像徐州的劉義隆,荊州的劉道憐,不是兒子就是兄弟,而且身邊都有自己的部下輔佐,十分穩固。如果劉裕真的有心以關中為跳板統一中國的話,沒必要為了一個劉穆之因噎廢食,自己急匆匆地趕回去。
4.沒有收攏關中民心。劉義真本人完全沒有乃父的風采,既無法安撫手下將領,還貪得無厭,縱容士兵劫掠。離開長安時,他們一個個都帶著輜重、財寶、美女,緩緩地前行。結果被赫連璝追上,全軍覆沒。劉義真走後,長安百姓徹底失去了對晉軍的信任。他們搬起棍棒石頭,驅逐劉裕派來勞軍的朱齡石。朱齡石被迫逃往潼關,路上與弟弟朱超石會合,這一趟卻又早被王買德算著,赫連昌就駐紮在潼關,他截斷晉軍水道,將朱氏兄弟生擒。赫連勃勃進駐長安,殺掉了傅弘之、朱齡石等幾乎所有的劉裕愛將,只有毛修之投降,保全了性命。
另,劉裕攻佔後秦後,把向他投降的姚羌貴族一併殺掉,這一點也大失人心。但我覺得這點無法過於苛責劉裕,畢竟苻堅的教訓近在眼前,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5.劉裕攻滅南燕、後秦,盡殺慕容鮮卑、姚羌一族,看似酣暢淋漓,實際上更多的是把握住了時機。南燕慕容超寵信姦邪,不納忠言,後秦姚興死後,諸子相爭引發內亂,西部又有赫連勃勃騷擾,劉裕趁虛而入才得手。但再往北呢?北魏正值上升期,拓跋珪拓拔嗣拓跋燾三代傳承,又有崔浩等智囊鼎力相助。劉裕繼續北伐能否成功問題很大,況且一旦失敗,朝野難免物議沸騰,這也是劉裕一個「亂世之奸雄」所必須考慮的。
關中既失,良將又雨打風吹去,劉裕本人不久也撒手人寰。繼任的宋文帝劉義隆本人既不知兵也不擅馭將(北伐不用王仲德澶道濟等北府舊部而重用自己的親信到彥之和夸夸其談的王玄謨)等到河南幾個重鎮(虎牢、滑台)喪失後,傳統的北伐也就不再具有可行性。宋文帝死後劉宋內亂,而北魏則逐步改革、漢化,佔據了歷史主流。《洛陽伽藍記》上記,南梁驍將陳慶之攻佔洛陽後就感慨道,自晉宋以來,號洛陽為荒土,此中謂長江以北,儘是夷狄。昨至洛陽,始知衣冠士族,並在中原。禮儀富盛,人物殷富,目所不識,口不能傳。可見當時歷史主流在北不在南。
哎,不少人覺得南燕和後秦很好打?
淝水之戰後已經快30年,國家間消耗的實力早就得到恢復,南燕有著數萬甲騎具裝,關隘優勢。後秦有著龐大軍隊,優秀將領,坐擁三秦。這兩個國家不管啥時候由南向北都不好打,更何況是步兵打騎兵?
東晉內耗比北方小?孫恩、桓玄折騰那麼多年,盧迅還差點打到健康,這種內憂會比北方赫連勃勃這種游擊隊危害小?
為啥東晉能滅兩國,靠得就是劉裕bug戰略布局,bug級臨場指揮以及bug級人格魅力讓一堆猛將來賣命,這是實打實能力。為啥東晉能從氏族政治變成劉裕一言堂,靠的也是劉裕的行政能力和政治手腕。
至於有沒有可能北伐成功,我可以說這幾率非常大。很多人反對,邏輯鏈是:從結果推過程,然後再把這個過程來印證結果。總之就是一句話「全tm廢話」
劉裕由於後方劉胖子快死了+他想著稱帝+給兒子鍍金,因此劉裕回南方讓兒子治理三秦,可是兒子坑爹+心腹內鬥以至於長安失守。從結果來看三秦確實失守了,由此推導出劉裕沒有好好治理三秦。之後再由劉裕沒有好好治理三秦作為論據,推導出劉裕三秦根基不穩,北伐不會成功。這邏輯錯誤看出來了嗎?
既然是在假設歷史,那我們就是劉裕自己留下來治理三秦,上按劉裕行政能力和政治手腕,三秦還這種漢人居多之地,穩定政權沒問題?坐擁三秦的劉裕,慢慢吃掉大夏和一堆涼國,有難度?這時候東晉實力已經勝過北魏很多了,就算劉裕和拓跋燾實力相同,吃下北魏也是大勢所趨。
我的觀點很簡單,劉裕完全有實力做第一個由南向北統一中國的人,東晉也完全有實力支撐劉裕的野心。當然我說的都是理論上,理論上苻堅就早就能能統一中國了,同樣的,同時期拓跋燾和赫連勃勃都有統一中國的實力,但是歷史就是有太多不確定性,劉裕輸在時運不濟。
姓劉的皇帝,劉裕綜合實力僅次於光武帝
南朝時期,南方大片地方未開發,氣候濕熱,人口不足,南渡人群和南人人群缺認同,地理形勢不好,在統一戰爭中相當劣勢。
打完就走容易,想長期佔領就難了。
當時北方主要強國北魏和大夏都處在上升期,而且拓拔嗣,赫連勃勃,沮渠蒙遜等人雖然稱不上英主,但也絕非等閑之輩。攻不足則守有餘,正面對抗希望不大,守住自己一畝三分地還是很有希望的……
劉裕能做到這一步,已經很不容易了。
歷史上從南往北統一中國只有一次半成功,一次是朱元璋,另外半次是蔣介石。朱元璋的敵人是已經沒有統治基礎的蒙古族。軍隊戰鬥力極限下降,人數少,再有,江南的生產力大大超過北方。蔣介石的敵人是軍閥,但沒完全成功。劉裕的敵人,異族統治,但人數對漢族無劣勢,經濟上也無劣勢。而且劉裕北伐,其心思不在統一,而在稱帝上,即使能多活兩年,也夠嗆能成功。
沒有實力,中國經濟重心轉移從孫權的東吳開始,南北朝時期是一個高潮,南宋是第二個高潮,最後在南宋時期完成。
再看下帝國的統治中心,秦漢是長安,關中平原隨著黃河中下遊人口的大量增長,已經難以支撐作為統治中心的地位了,所以就有了洛陽。
東漢滅亡後,北方的統治中心也鄴城,南方在建康,西北在長安,西南在成都。其實前兩個重要的程度比後兩個重要的多。從天下實力最強的袁本初和曹孟德就可以看出來,他們大本營都在黃河中下游。
時間來到南北朝,北方的人口依然是南方的數倍,這裡沒有數據,查一下估計是北方人口眾多。
再來兩個佐證,話說隋煬帝修完大運河之後,已經說明了一個情況,天下的中心在洛陽,有個名詞叫神都洛陽,其實這個詞是隋唐時期產生的。這也說明,人力,物力,財力的還是在北方。
第二個證據是李淵要將國家一分為二,由太子和秦王分別統治,太子是河西地區,秦王是河東。然後太子不幹了,因為黃河自東人口眾多,接管江南,而河西卻只管蜀地。
總之么,統一這個事,還是看實力說話,北方有即將成為大哥的北魏政權。南方一個劉裕還是逆不了天意的。
劉裕實力略在高歡之上,宇文泰之下。自古得關漢巴蜀四地未有不一統天下者。
劉裕老矣,賭性不及少年之時。如留鎮關中,小賭一把。縱天不假年,文帝之才,亦足以一統山河,光復華夏了。
不可能,當時交通條件差,南方軍隊以步兵為主,速度慢,糧食運不過去
有,如果劉裕佔據長安,以此為基,西取諸涼,南撫吐谷渾,赫連夏,只剩北魏的話統一天下就是大勢所趨,可惜天不假年,劉裕當年五十多了,活不了多久,又所託非人,關中失去後又登高北望,慨然流涕,可惜啊,司馬光說的挺好「惜乎,百年之寇,千里之土,得知艱難,失之造次,使豐鎬之都度輸於寇手」,兩都當時是我華夏的根本,千辛萬苦收復,丟的卻如此造次,悲夫!
歷史上能幹掉英雄梟雄奸雄的往往是時間
推薦閱讀:
※蘇秦張儀等人說的話,為什麼各國會相信?
※戰國後期秦國的土地和人口究竟是如何變化的?
※如何評價北京育才學校與北京古建博物館共用先農壇?育才學校是否應該遷出?
※歷史上有哪些儘力了但還是逃脫不了滅國命運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