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作為藝術,為什麼大眾普遍對音樂比較容易理解,而對美術難以理解?

具體來說,就是幾乎大家對於音樂都能分辨得出「好聽」或是「難聽」,在現代流行音樂上更是可以作出判斷。

然而在美術上,一般人很難以去欣賞,很難說出一幅畫「美在哪裡」,在現代的畫作里尤甚,沒受過專業學習的人,對於畢加索的畫根本無法評判。

音樂和美術都屬於藝術,為什麼會有如此差別?


(下文所說的「理解」,均是其他答案中提到的相對淺層的,能看懂、聽懂,易於接受的那個含義)

第一、相同性質的美術作品應該和相同性質的音樂作品比較

  • 古典音樂的古典主義時期對應的古典主義畫派——莫扎特的奏鳴曲和大衛《馬拉之死》
  • 浪漫主義音樂對應浪漫主義畫派——肖邦的《軍隊進行曲》和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導人民》
  • 印象派音樂和印象派繪畫——德彪西《亞麻色頭髮的少女》和莫奈《日出印象》

他們都是一個屬性一個時期具有類似性質的,你能理解這樣的音樂就能理解那樣的美術。

  • 和「大眾容易理解的音樂」一個時期或者類似屬性的美術作品,也都是「容易理解」的;
  • 和「大眾難以理解的音樂」一個時期或者類似屬性的美術作品,往往也都是「難以理解」的;

拿旋律清晰易懂的流行音樂和抽象畫作比較是不太公平的,這當然讓人覺得前者易懂後者詭異了吧?

同樣有些詭異、難以理解的無調性音樂才應該和差不多同時期同性質的抽象繪畫進行比較。

現代流行音樂是高度市場化,適應大眾口味的,現代美術則不必在容易理解上作太多妥協。這兩個已經不能算是有「類似屬性」的了,相比較是不太妥當的。

  • 現代美術作品更應該去和「忐忑」這樣的現代學院派實驗性的音樂作品比較理解程度;
  • 而跟現代流行音樂比較理解程度的美術作品,應該是現代流行漫畫、插畫甚至是動畫作品等等。

評論中@Larrivee 概括的就是我第一點想說的意思:

拿歷史上同一或相近時期的音樂和美術作品相比才公平,才有可比性。現在大多數人對音樂的認識還只在唾手可得的流行歌曲這個層面,而提到美術,往往很多人腦袋裡浮現的卻是正兒八經的學院派。這樣一比,自然顯得「音樂」更容易理解了。

第二、即使是同一時期同樣難以理解的美術作品和音樂作品,美術作品也顯得更佔便宜

  • 即使是同樣相對容易理解的肖邦夜曲和《自由引導人民》,後者顯然更容易讓人把握精神;
  • 更別提同樣是相對抽象難以理解的作品,你能對著蒙德里安點點頭仔細看看,能專註聽上一會兒勛伯格嗎?

人們對於「難以理解的美術作品」和「難以理解的音樂作品」接受程度是不同的,前者更容易接受,因為視覺比聽覺的刺激要更加緩和(這是我的個人看法),因此也就更容易出現在群眾視線中:

  • 容不容易理解的美術作品都很常見,而且不容易理解的畫作還不時成為話題為人樂道;
  • 不容易理解的音樂作品可沒那麼多見,還會被聽為噪音敬而遠之。

比較的客體不對等,才會有「音樂好理解,美術難理解」的錯覺……


大衆普遍不懂音樂,他們只是自以爲懂。而很多時候他們對美術也沒有自己想像的那麼「不懂」。

對藝術的理解是基於比較的,換句話說就是基於對歷史(藝術史)的瞭解。音樂美術皆然。沒有這種瞭解,也可以懂,那個懂就是「真實的感受」。

一幅深刻的畫,我就是喜歡它的顏色,或是就覺得那個小女孩很萌,別的好處都沒有感受到,這也是完全正常的喜歡。它不深入,但很合理(legitimate)。說不出好在哪裏不等於感受不到,往往是因爲不好意思說,不敢說。

當大衆說一首流行歌曲好聽和難聽時,說的也只是這首歌可能存在的諸多好處中的一種。這也跟汽車維修員隨身帶士巴拿(即扳手)一樣合理。能分辨出好聽難聽,就跟做愛會爽,文身會疼一樣,只是直接的肉體反應。

區別在於,大衆不太在乎音樂的藝術屬性,又過分在乎美術的藝術屬性。例如本版張謙的答案就是一種態度。其實怎麼會沒有流行美術?你每天在街上和電梯裡見到的廣告海報就是流行美術。

這個問題貢布里希在《藝術的故事》開頭說過。世上沒有(大寫的)藝術,只有藝術家。


我自學美術史,但是年初看到畢加索原畫我也很抱歉的表示我沒有看出抽象派的亮點。但是不能因此否定藝術家或是自己,畢加索的粉紅時期和藍色時期也是可看的,不要逼自己去理解,那你欣賞藝術也就未免過分難熬了,離了初衷。

美術和音樂一樣,也並不是對音樂的體會理解更大眾,比如我聽搖滾聽電子,別人聽流行,互不覺得給力。而且跟生理反應有直接關係吧,音樂直接刺激耳膜震動進而刺激大腦,相對美術品更能影響人的思想與行為,而美術比它更肥功夫(一家之言)。

比如我在學色彩的初期,我拿顏色塗東西都是平的,老師指著師姐的話說,「你看這個瓷瓶底下墊著一塊兒紅布,所以它的底部定然會受到紅布的影響吧?然後你要在它固有的色彩上加上一些紅色。」有時候她們畫好看的畫時加入的顏色我覺得她們都是在扯淡。而當我畫的畫越來越多,經驗越來越多的時候,我真的能夠看到那些顏色互相之間的影響。

所以說,還是「造詣」這個詞作祟。

開卷與修習,以及感悟,永有益。


大眾一般接觸的多的都是流行歌曲,分兩類,一類旋律朗朗上口,給聽眾提供一种放松,比如廣場舞音樂…第二類,歌詞寫的好,配上好動聽的旋律,主要(不是全部)還是歌詞來和聽者共鳴,比如大家熱愛的陳醫生…你說知道陳輝陽的多還是林夕的多?
美術呢,其實也沒有離大眾多遠,只是美術作為一種靜態的藝術互動性不如音樂和電影,但是也很重要。我記得以前在農村好多家都貼年畫…小時候玩洋畫(我記憶中就這名兒,小卡片)都要站在店家精挑細選半小時嗎…看個雜誌,好多漂亮的畫剪下來…這些都是美術啊!再說現在,屋裡掛壁畫的也不少。其實就包括手機電腦換壁紙,都可以說是大眾在欣賞美術。
題主主要糾結大家會評價音樂好聽而說不出美術哪裡好。其實,這方面美術音樂差不多,大家評價這某首歌好聽,也會評價徐悲鴻的馬畫的漂亮。對,大家說不出馬怎麼漂亮了,但,聽歌的也聽不出為什麼這兒要重複兩次旋律啊…差不多的…
如果非要把欣賞美術狹義定為去博物館站半小時,那這問題也是偽問題,因為平時也沒見多少人去音樂廳聽勃拉姆斯啊?怎麼說大眾離音樂更近呢?


大眾並不會對音樂比較容易理解。。。大眾只是需要藉助音樂這個工具來抒發歌詞內容而已,不會太真正關心音樂本身。
如果非要說到美術的話,畫商業點的漫畫,一樣能吸引不少大眾。個人觀點。


任何事物對於大眾來說,沒有興趣就沒有關注,沒有關注就不可能有理解。所以,不管是什麼東西,要想獲得大眾的理解,首先需要調動大眾的興趣。如何調動大眾的興趣——把它娛樂化。

流行音樂給大眾帶來了娛樂,大眾對流行音樂感興趣,漸漸產生了關注。而對於美術來講,娛樂性不強,我暫時想不出可以把美術「娛樂化」的方式。

&>&>&> 補充:把美術娛樂化的方式我想來想去,其實就是電影(動畫)吧。

因為美術這個東西如果是靜態2D圖畫的話,似乎有點太古老死板,人類畢竟生活在3D、動態的世界裡,所以要想把靜態2D美術娛樂化,應該是很不容易的——即使是攝影比賽,也無法做到十足的娛樂化吧。
所以,如果把圖畫變成動態的,那就是動畫片了,動畫片再升級為3D,那不就是電影院中的大片了嘛——這樣就足夠娛樂化了,大眾的興趣被激活,關注度上升,於是,也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對這種「美術」產生相應的理解了吧(真理解、偽理解都算)。


大眾接受的音樂和美術之間比較是有幾個隱藏前提的,而這些隱藏前提才是決定因素。

首先,大眾接受最多的流行音樂,幾乎全部是有歌詞的,這就意味著實際上大家所接受的音樂是是夾雜了文學的。而文學對大多數人來說是最容易理解的藝術形式了(文盲都可以喜歡聽人講故事呀……),相比而言,美術難以理解就不奇怪了,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會對著一幅畫說「我看不懂」或者「這畫的是什麼東西」或者「這畫的什麼意思」,然後就再也不看畫了……
而相比而言,沒有歌詞的音樂形式,大家的接受度就要低的多了,包括外語能力不佳的人,對外語音樂的的接受度也會低的多,比如交響樂、義大利歌劇等常見且主流的音樂形式,其受眾遠不如流行樂高。

其次,音樂和美術的都是有其不同發展階段和層次的。不能把不同級數的東西相互比較,你不能拿一輛法拉利和桑塔納比了之後就說義大利的汽車工業比德國強不是?
LZ提到了畢加索,其位置是現代主義大牛,而音樂的現代主義時期的代表則是搖滾樂,別說你能輕易地對搖滾樂做出準確評價,不說多了,你聽了一曲之後,大多數人連其搖滾樂內的基本分類都搞不清楚,談什麼評價?你去問問有幾個人能分得清下面這幾種常見種類:英式、金屬、朋克、哥特、迷幻、雷鬼、後搖?光一個金屬的詳細分類就夠搞暈一群人了:金屬、重金屬、死亡金屬、黑金屬、哥特金屬、硬核金屬、工業金屬、微金屬、瘋克金屬……
再舉個例子國內很火的梵高,稍微有點常識的都知道他畫了很多向日葵,也知道他割耳朵的瘋狂事迹,你拿一幅他的星空/向日葵/自畫像來,大家能說出的評價肯定不會說完全無感。相比而言,巴赫的十二平均律恐怕就大家就給不出這麼多評價。
而且,在LZ提及的語境中,音樂好聽不好聽完全是個人主觀判斷,做出這樣的判斷不過是有自信說出自己的感受而已,準確的來說,那簡單的一句好聽/不好聽,其實是評價者自己表述的喜歡/不喜歡。換句話說,就連大家都看不懂內容純展現形式的蒙德里安,你也照樣可以說自己喜歡/不喜歡,然後變成個人表達的好看/不好看。

再者,理解的基礎是有足夠多的接觸,一個從沒看過畫或者極少看畫的人是難去理解美術的形式內涵的,而藝術的根本內涵其實就是形式,這也可以說是理解的主要內容,至於感受什麼的則是可以說是形式的目的也可以說是外延。
在國內基礎教育中匱乏各種藝術教育,但是你可以在苦逼寫作業的時候同時聽歌,卻不能同時看畫……由此可以說在愛迪生髮明留聲機之後,音樂的傳播能力得到了大幅的成長,所有現當代音樂人都應該感謝他。就像當年印刷術幫助文學成長一樣。由此可知,大多數人的音樂積累是遠大於美術積累的。這樣來說,他們對音樂的理解更多一些一點也不奇怪吧。其他國家是否有類似問題我不了解,望海外黨補充。

綜上……沒啥好總結的了(攤手)。


因為擁有一張CD只需要五十塊錢(大發慈悲買了正版)而擁有一幅畫呢?

人們對自己有的東西大可以評頭論足。
而自己沒見過的,最好有敬畏之心。

我以前一直沒有覺得畫冊里莫奈的睡蓮有多麼好看,而站在巨幅睡蓮面前時,它美的讓我忍不住哭出來,你沒見過那幅畫,就永遠不會明白,那種美無需什麼理解,關鍵是你得有機會面對面傾聽它。

而人們對音樂,往往自以為是,拿幾首流行樂消遣一下,就汗牛充棟以為自己可以評頭論足。給你爵士或者古典樂出來,你敢說自己完全理解嗎?你輕而易舉就能理解?其實你理解的,並不是音樂的美,而是混淆了,理解和擁有。

你擁有一個戀人,可你理解他嗎?誰敢這麼打包票?

【真正音樂的美,最集中的體現在古典樂上,沒有歌詞才是純粹的音樂】而理解這些音樂,是需要一定的音樂素養需要長期積累的,就和看畫一模一樣。

但是因為人們擁有音樂太容易,它也自然而然的貶值並且良莠不齊,歌詞也因為語言而通俗,自從上個世紀以來,也越來越依賴流通,所以聽上去好聽簡單易懂也就徹底主宰了流行樂。

流行樂可以如此生存下去,卻沒有哪個「流行畫家」可以如此廉價的對待藝術。而「流行樂」根本沒有什麼藝術性可言。


首先比如流行音樂屬於「音樂」範疇,漫畫動畫等屬於「美術」範疇,這樣才可以對等比較。
至於畢加索的畫,可以對等比較的如斯特拉文斯基——你認為大眾真的聽得懂嗎?


舉個不恰當例子,嘗試簡短的說清楚問題:

傳統意義上的繪畫雕塑等美術作品「約等於」交響樂、音樂劇;
現代時尚攝影、藝術設計、包裝設計等「約等於」流行音樂;

級別大概這麼劃分。大眾能接觸和隨意點評的一般是後兩者。

大家都會聽流行音樂當作消遣,不管你聽國內還是國外,幾乎所有正常人都會去聽聽歌,欣賞欣賞;
而很少有人會天天關注一些設計,評判好壞,觀察細節,品評顏色等等等等。肯定有喜歡欣賞設計的人群,但比起聽普通流行歌曲歌的人來,這比例肯定是微不足道。

所以,我覺得這是導致題主疑惑的原因所在。

而且題主拿來對比的是流行音樂和傳統繪畫藝術作品。相信也不是所有人都會妄自評論交響樂的好壞吧?


我覺得嚴肅音樂比嚴肅美術更難理解。


你的這個問題本身就是錯誤的。
現在的人想聽音樂,網上下下就有了;想看畫,手機搜搜就看了。喜歡的就說好,不喜歡的就拉倒。這都是一樣的。

不一樣的是,有的人音樂素養高,要聽音樂會,要用很好的音響聽音樂。有的人喜歡繪畫,要去美術館裡看原作,要掐著時間去看展覽。這是更高層次的要求。這群人甚至會因為喜歡的風格不一致打嘴仗,甚至互相瞧不起。

只不過很多人會唱兩句青藏高原就覺得自己會唱歌了,看了看不懂的畫就說哎呀好高深我也看不懂我還是喜歡音樂。


聲音和圖像對帶寬的要求不一樣,對注意力的要求也不一樣,這些造成了兩者傳播難度的差異


有流行音樂,好像沒有流行美術(吧?)


在人們的一天里,有多少時間是在接受音樂的熏陶也好,刺激也好。有多少時間留給美術。如果題主對美術的定義在於畫,而不包含其它的視覺藝術的話。
然後,在你打開媒體的時候,任意媒體。有多少在介紹音樂,音樂人,又有多少在普及美術欣賞。
有太多的專家對音樂 指手畫腳。不管是西畫還是中國畫,入門還是有一定門檻的。
但是音樂的門檻比較低。
先寫著。。。亂七八糟的。


你去聽聽小河的現場…你就會明白,其實大多數人對於音樂也不懂……至少我不懂……


這個只是參照物沒找准而已。
其實對於大眾來說,「當下」才是易於被他們理解的事物。前衛和復古都是被排斥在大眾之外的。音樂也不例外,對古典音樂感到疲倦而無趣的大眾才應該是多數。

事實上流行音樂正是這「當下」範疇里的事物,如果真要找參照物的話,美術中對應流行音樂的參照物應該是各種插畫師。大眾對於頻繁出現在報刊雜誌或者書本中的各色插畫是很容易理解並且評鑒的。


大家說來說去都是一個意思,有些部分我不認可,說下自己想法

大眾真的懂音樂嗎?!我也會自恃清高地覺得流行樂俗氣,有自己的喜惡標準,但我不能說我懂音樂這個專業

大眾接受的音樂其實是音樂的最表層。即使是月亮之上這樣的濫歌,你可曾真的理解他的音樂的部分?大家只是評論喜歡或不喜歡,評價只是一種站隊,可有幾個人從樂理上去理解月亮之上了?沒幾個人能做到,因為這是需要專業素養的,能專業地理解月亮之上的人同樣能專業地理解交響樂,只能從表面粗淺地評價月亮之上的普羅大眾同樣也可以從表面粗淺地評價交響樂。而不是樓上諸君說的流行樂大家就都理解了,交響樂大部分人就都不理解了。

美術也是一樣的。首先要說各位把設計扯進來,並且說設計就是流行的是不對的,設計業同樣符合上面加粗的道理,既然題主說的是美術,那設計就不再展開,我們只說美術。

首先大眾確實是不懂美術的,但我們每個人都能給美術作品下評價,這就像評論菜好不好吃一樣簡單。

流行美術或者說是大眾比較容易接觸到的美術比如有漫畫,動畫,各種宣傳冊里的小卡通。國人都在吐槽國產動畫水平之差不是么,吐槽每個人都可以信手拈來,但有幾個人可以說出他為什麼差,又有幾個人可以說出什麼才是好。所以,道理是這樣的,再次加粗:能專業得理解國產動畫為什麼差的人同樣能專業得理解大師的美術作品,隨口吐槽國產動畫的人同樣可以輕易的吐槽大師的作品。(國產動畫不幸中槍,本人沒有任何不敬的意思,就是舉個例)

所以說白了,是一個專業度的問題,而題主的命題就是錯的
就像我的學科不用學高數,根本不知道高數是什麼,但同樣可以說一句:高數很難誒!

以上


我聽董小姐覺得好難聽,同學卻一直放。鳳凰傳奇我覺得節奏不錯,同學卻不讓我播。美術比音樂的範疇更廣泛。你喜歡條紋襯衫,他喜歡花襯衫。有時買一張專輯可能僅僅因為封面好看。上學時小女生買的文具花花綠綠。這都是對美的選擇。而對於專門的美術作品,我們大多數人的生活氛圍中並不存在。


首先,我不認同"理解"和"懂"音樂的這種定義。以上這兩個詞頂多是所謂的圈內人對於圈外人的評價。
其次,藝術不是數學題,用感受和享受...而不是理解和懂。
最後,回到音樂和美術二者上,我都不懂。


推薦閱讀:

李雲迪為啥會被粉絲稱為羊?
電影配樂的「原聲大碟」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通常情況下,音樂會文案的曲目介紹內容會幫助你更好地理解這場音樂會么?
如何欣賞像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這類音樂呢?
在網路上聽到好音樂的最便捷的手段有哪些?

TAG:藝術 | 音樂 | 流行音樂 | 美術 | 現代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