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國內影視作品的平均劇作水準如此低下?


這個問題可以寫論文了。

大致可以從幾頭開始說。

第一,審查制度;
(1)審查制度對作品審查(編劇,製片方)帶來的直接干擾。

大家幾乎都知道,也就不再贅言。不過需要補充一點的是「引進片」的審查跟「國產片」的審查並不是一個維度。也就是說,外國片子可以出現的情節,國產片未必可以行。所以請不要拿某某好萊塢電影在國內公映,指出總局沒有禁止。

上例子:

電影《哈利波特》系列在國內都上映過,除了部分鏡頭被刪減外,基本上獲得了大陸票房和口碑的雙豐收。但是假如這是一部國產電影呢?張哈利平時生活在姨媽的櫥櫃里,收到了虐待,直到有一天,大法師鄧老師派了一個開著飛行摩托車的巨人來接他去魔法學校上學?

請注意電影管理條例第二十五條的第五款:
電影片禁止載有下列內容:(五)宣揚邪教、迷信的;

毫無疑問是無法過審的。

2)制度的莫測導致沒法做精品

但是實際上,審查制度對電影業影響最大的不是編劇,而是對投資人。怎麼說呢,我們知道好萊塢的商業片哪怕俗套要命,可是真的很好看,你明明知道即將煽情,還能把你煽的落淚,你知道這裡要搞笑,還是能把你逗樂。拿一個硬性的指標來說,他們做一個劇本的時長不一樣。好幾年做一個劇本司空見慣。一個情節一個情節的打磨,再爛的故事也能磨出點意思。

前不久東方夢工廠的負責人接受採訪時說他們現在有個項目在一年半前開始啟動,估計兩年後大家就能在大熒幕上看到了。這說明什麼,打造精品需要時間,如果從產業的角度來說,好的質量需要長線投資。而真正對商業熟悉的朋友肯定知道,長線投資最害怕的是啥?是政策的不穩定性。我們選定了一個項目,五年後做完了,突然總局出文,不準拍了。怎麼辦?

如果感興趣的人可以自己搜一下廣電的禁令,我們的審查制度不是恆定的標準,而是隨時與時俱進的,這就意味著現在政策允許的,未來是不一定允許的。而我們總局的審查風格可以稱之為「人來瘋」,核心特點是只要市場傾向於某類題材,他就會對該題材下禁令。比如清宮劇火了,他就禁清宮劇,大家一看,那還可以拍諜戰劇,於是大家都拍諜戰劇,2年後,諜戰劇火了,他又把諜戰劇禁了……

話題回來,如果你是一個影視行業投資人,你怎麼做?是冒著無窮大的風險花幾年做精品,還是想辦法做短平快的作品撈一筆就走?

人家五年做一個劇本,你一年做兩個,以為編劇可以飛去其他星球享受不同的時間律嗎?同理,政策的不穩定性也導致投資人趨向於選擇「保險」而不是「創新」,更難以打造長線的品牌。

第二,中國影視產業的不完善。
這個怨不得別人,中國電影產業發展起步其實並不晚,30-40年代佳作頻出;後來推翻重來,現在已經進步迅速了。整個電影產業都還有較長的路要趕。早在1940年代,好萊塢已經用紅外攝像頭在監控觀眾的笑點和淚點了,對於了解觀眾的角度來說,整個好萊塢的產業建立了八十年的基礎上的。這些積累並不是一朝一夕能比得上的。對這個感興趣的可以看下面這本書。

影視產業還不夠發達的一個重要特徵是缺乏優秀的製片人,我們都知道好萊塢是製片人中心制的,製片人中心制在電影工業化的流程中充當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製片人是幹什麼的?是拿著項目找錢,拿著錢找項目的。是影視產業的重要橋樑,同時也是上傳下達,掌控影片質量的。中國有很多優秀的製片人,但是還是遠遠不夠多。因為懂行的製片人難尋,所以會出現大量的資金投給了莫名其妙的項目(投資人找不到好的製片人,寧願投給明星,著名電影人)。大家不認項目,只認人。

舉個自己親身的例子,12年的時候我們做了一個科幻驚悚片項目(真科幻,非人嚇人和精神病)跟情節發生地某製片方公司(國有)談合作。製片方表態我們很喜歡你的項目,但是不敢投資。原話是這麼說的:「如果是范冰冰找我們投資,無論項目如何我們都可以投資一個億。因為就算賠了,我們可以說,這可是范冰冰的項目啊,我們怎麼知道可能會賠?是免責的。可是如果你們找我們投資,雖然只有200萬,但是萬一賠了,那就意味著國有資產流失,可是大事啊。」

值得一提的是,電影領域這個現象還稍微好點,因為電影領域市場化程度更好,而電視劇領域因為國有電視台的緣故,出於上述心理,對電視劇的選購永遠是以大牌導演大牌演員為主,然後造成了演員地位極高,從而在整個影視領域擁有誇張的發言權。(因為客戶只認演員),反而畸生了各種怪現象。

落實到編劇上來說,因為缺乏好的製片人掌控項目,最終劇作往往要聽從投資人(投資人親戚,朋友,客人)、大牌演員的非專業意見。做過乙方的人都懂得。此處淚太多暫且不表。

不過這個也沒有必要太悲觀。有一次我跟前索尼影業全球製片的副總裁喝酒,我問他對中國電影產業的看法,他覺得跟美國20年代的電影產業差不多,他說當時電影行業也是亂象橫生,跟中國現在幾乎沒有太大區別。聽起來有點悲觀吧?但是他又補充了一句,說現在的幾大片場,哥倫比亞環球迪斯尼什麼的,在那個年代都是小公司,而現在都成長為了影視帝國。所以也要對這個有信心。未來華誼博納也有可能成為世界級的一代巨頭。(其實我想說自己公司的但是怕被打XD)

第三,國產電影的保護制度。
很多人可能會吃驚,為什麼國產電影劇作爛能怪在電影的保護制度上?這又要從市場來說,電影創作者其實是為電影市場做創作(我當然是說商業片),做電影的人本質上是在為「去影院看電影(花錢)」的人工作……那麼市場的口味,就決定了投資人的口味,然後引導了創作者的創作。

無論你怎麼憤世嫉俗或者痛心疾首,市場的消費就決定了整個產品質量。如果大家看爛片看的津津有味,投資人為什麼要冒風險做精品呢?永遠不要把豆瓣知乎時光當做電影市場的主流觀眾,如果非要琢磨,百度貼吧和qq空間更接近中國電影市場的主流觀眾。正如咱們的爸媽輩,爺爺奶奶輩是電視劇的主流觀眾一樣。

商業電影都想大賣,賣的就是主流電影觀眾,賣的就是給那些會去電影院看電影的人。在豆瓣刷星寫影評表揚的文藝青年行為其實對電影產業幾乎沒有什麼幫助……只有買票買票買票才是真的市場的反饋。

這樣就很明顯了,主流觀眾審美要求並不高,那麼何必要做高要求的劇作呢?而觀眾的審美怎麼辦?無他,只有多看好作品,但是我們的保護制度限制了好的作品進來,保護了國產的爛作品。一方面爛作品可以賺到錢,另一方面主流觀眾看不到什麼好作品,自然形成了惡性循環的怪圈。

如果經常能看到好片子的話,對於爛片也會有些許挑剔,那麼市場的反饋也會迫使創作者必須做出好片子。比如我費盡心思做一個狙擊電話亭(狙擊電話亭劇本六位數美元),票房700-800萬,人家隨便找套宅子做個午夜XXX,票房也這麼多……那我幹嘛還那麼費勁?

狙擊電話亭

拿韓國電影舉例,韓國電影現在牛的一塌糊塗,一方面是金大中廢除電影審查,另一方面就是放鬆引進管制(當然本土創作者一直在抗議),現在韓國每年引進外國片大概600多部。中國不到50部。外國片的衝擊提高了觀眾的要求,韓國電影也浴火重生,健康成長。

第四,編劇的自我修養
作為一隻編劇,在不妄評同行的角度來說,我當然要坦誠編劇的實際能力太差,尤其看到優秀的作品總有一種卧槽我差的太遠的悲觀絕望感。另一方面,在大陸影視創作裡面,編劇的地位極低,發言權極差,所有的影視公司投資人都口口聲聲重視好劇本要好項目,實際上編劇參與寫作,很多時候連潤筆費都不會給,至於拖欠稿費,玩字數花樣更是家常便飯。

編劇的相關問題很多業內人士都已經在其他的答案里提出來了,就不再說了。
可以參見
做「抗日神劇」的編劇是什麼樣的體驗? - 電視劇


先說這麼多吧……


《黃海》這個片子,很牛逼,非常牛逼,當時我就想這個題材太棒了,國內完全可以拍漢回矛盾或者漢維矛盾,誒?好像在作死啊。

《空軍一號》,美國國家主席被恐怖分子劫持,最後總統力挽狂瀾解救了大家解救了飛機,太棒了,要是我們的主席被。。。嗯。。。算了。。。

《復仇者聯盟》,技術拋開不說,你先說通有關部門同意你們劇組在電影里把北京或者上海給炸了再說。就國內的現狀,拍個《仇富者聯盟》還差不多。

《泰坦尼克》,你敢漏奶?!?!?!

《怦然心動》,倆小孩竟然早戀?!

這些例子不能說明什麼,只是按照目前國內的審查的力度,每一部你所說的好萊塢大片一旦國內來做都有不過審的理由。正如之前在一個《legal high 》的回答里看到的一句話,有空子可以鑽才代表了真正的法制,而不是今天演員吸毒,明天電影下線。

另外,很多人都說,哎呀你這還是找借口啊,差就差要承認,對啊,國內是差啊,而且是自甘墮落啊,為什麼啊?為什麼自甘墮落啊?因為他媽的看不到希望啊!因為跟審查鬥智斗勇好不容易下棋贏了丫一翻臉直接掀桌啊!

套用題主的邏輯,中國人為什麼踢不好足球呢?

等國人不再是我不喜歡的就要打壓,我討厭的就不應該存在的普遍價值觀,才有一點希望。


「就算做了太監,你也能跑步呀!難道太監就不能出現世界冠軍?」

題煮很巧妙地把兩個層面的問題混淆在一起作為邏輯基礎,然後推出一個錯誤的結論。審核是一個問題,是否做出優秀作品和好萊塢競爭是另外一個問題。審核是別人施加到作品創造者身上的,而和別人競爭則是作者自己本身的事情。兩者所指向的根本就是兩回事,何來如此簡單的、直線的因果關係?

中國的審核制度,其目的是什麽?是爲了不讓片中出現審查方不想出現的內容。具體到對某個大型未註冊組織的反面觀點,廣泛到某些社會準則的反面觀點,如此等等。一部電影想要順利在觀眾眼前播放,能夠順利騙到觀眾荷包裡的錢,他必須得通過審查當局設置的這個「圈」。問題是,這個「圈」就究竟有多大?

就以電影為例。根據廣電總局官網的《電影管理條例》第三章第二十五條,其審查的內容主要為:

第二十五條 電影片禁止載有下列內容:
  (一)反對憲法確定的基本原則的;
  (二)危害國家統一、主權和領土完整的;
  (三)泄露國家秘密、危害國家安全或者損害國家榮譽和利益的;
  (四)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破壞民族團結,或者侵害民族風俗、習慣的;
  (五)宣揚邪教、迷信的;
  (六)擾亂社會秩序,破壞社會穩定的;
  (七)宣揚淫穢、賭博、暴力或者教唆犯罪的;
  (八)侮辱或者誹謗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
  (九)危害社會公德或者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
  (十)有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規定禁止的其他內容的。

這十條內容好像寫得很合情合理的樣子。但實際上是這麼一回事嗎?看慣了這種官腔語言的你我,沒有看出其中有什麽不妥嗎?沒有看出什麽根本性的問題嗎?

這十條內容,全部都是概括性,總結性的陳述句。只要審查當局喜歡,他大可以在這些句子當中裝任何需要的內容。

我在做動畫編劇的時候,曾經得知過一件真實的事情。某動畫作品有一場戲是大規模的爆炸場面,但送去審核的時候頻頻受阻。後來才獲知,原因在於審查當時恰逢是某次大型天災發生後不久,審查當局認為這種爆炸場面會引起恐慌而不獲通過。

這裡總有一個老生長談的反問:國外也有審查機構啊,國外的片子也要審查的呀,幹嘛人家就沒問題?

請問:國外的審查機構是隸屬於官方的嗎?

維基百科:美國電影分級制度
美國電影分級制度始於1968年,是美國民間組織「美國電影協會」(The Motion Pictur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MPAA)制定的自願分級制度,既避免由政府官員來審查電影藝術和管束電影工作者,又及時幫助家長做出什麼電影適合他們的孩子觀看的決定。

維基百科:映畫倫理委員會
映畫倫理委員會(日語:映畫倫理委員會),簡稱「映倫(日語:映倫)」,是日本針對所有公開放映的電影、媒體進行審查之機構。所有日本電影在上映之前,都要經過該機關檢閱分級後方可上演。此機構是日本電影審查的權威機構,但這個機關並非政府公法人,而是一個類似利益團體的公益法人組織

其他國家的略,有興趣的自行查詢。

而我們的審查機構:廣電總局呢?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國家新聞出版
廣電總局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
人員編製規定的通知
根據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批准的《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和《國務院關於機構設置的通知》(國發〔2013〕14號),設立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正部級),為國務院直屬機構

業務上,廣電局是中宣部的下級。

也就是說,廣電局是要分擔中宣部的政治任務的。

明白其中的區別了嗎。國外真正的審查制度,是行業自律的結果,是行業爲了保護自身利益而進行維護的自然行為。而中國的審查制度,呵呵,你懂的。

回到最開始的問題。創作者和投資商們如果要拍出一部片,可能出現的情況基本上可以概括為二:
1)不管審查當局,儘管扔錢去拍自己想拍的,觀眾喜聞樂見的。然後因為「身材」不適合「圈」而不斷卡住。期間需要不斷花錢去維護和保存成品。
2)在審查之前就設定好審查禁區,在創作的時候儘量避免卡住「圈」。最後審查相對順暢很多,所花的錢也比1)要少。

作為一個理性的投資者,一個要面對現實的創作者,你更樂意看見哪一種情況?

給孫悟空套上「緊箍咒」,並不會妨礙他騰雲駕霧,七十二變。然而,在他戴上「圈圈」的一刻起,他就是唐僧(和觀音菩薩、如來佛)的奴隸,打手了。因為這三人可以隨時讓孫悟空頭疼欲裂,喘不過氣來。

沒有官方審查制度,中國未必一定會出超越好萊塢的作品;有了官方審查制度,中國一定不會出現超越好萊塢的作品。

官方審查制度的罪惡,是在於他用一把無形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束縛了所有創作者的內心自由。在創作的時候老想著「這能不能過審?」「這會不會碰壁?」就算再好的創意也會因為這些無聊的原因而否決掉。詹姆斯·卡梅隆會因為怕傷害人類的感情而不敢拍《阿凡達》,因為主角最後聯手外星土著對抗地球人;迪斯尼不會拍《獅子王》,因為他講偉大領袖的身邊有一個二五仔,在必要的時候竟將偉大領袖推下懸崖……

「就算做了太監,你也能跑步呀!難道太監就不能出現世界冠軍?」
「不,」太監說:「太監的存在意義是服務主子,我去做世界冠軍幹毛?」


@無名賬戶 已經差不多把原因說完了,但我要吐槽下,你都說審查隨意性很大了,說《哈利波特》不能可能有中國版未免太刻意了。

這種類型的片子國內電影院多得是,比如這部!

這種電影觸碰了無數網上流傳的審查紅線,各種科幻元素,架空歷史,而且毀滅地球的時候黨委在哪裡?沒有不照樣上映了。。。還主推給小朋友看!《哈利波特》這種片子在與中國電影水平低下的現狀產生化學反應後就會催生出這種低端產品。就算是拍《哈利波特》英國人也是找來了美國人一起合作才得以呈現,單靠英國人自己的力量恐怕是不行的。還有人說廣電規定電影主角不能有超能力或是說違背科學的劇情,那麼這部2014年的電影又是怎麼回事

在很偶然的一天,周小餅吃到一包神奇的朱古力,瞬間變成了另外一個人,這個人叫金辰武

。。。。。。

反正經常像我這樣口味奇葩關注大量國產爛片的觀眾會發現,廣電的審查真的隨意性很大,經常看到一部電影的介紹時候驚呼:哇,這怎麼過的審?

他的幾個點都是我在類似問題里經常提及的
1.不確定的審查標準造成投資人必然偏向保守
2.沒有合理的行業制度,造成投資人和演員影響力過大
3.國產保護制度造成一種國內保護爛片的氛圍

我就不長篇大論又來說一遍了,我想來補充另外幾個點

首先我很討厭動不動就把中國電影平均水平低下的原因歸結於審查,不是因為我太五毛了,而是這個思路非常不符合邏輯和經驗。有的問題只看表面會得出錯誤的結論,想要知道原因得回去看看電影史。比如你拿同樣有審查的蘇聯電影來看,蘇聯電影在國際上享有巨大的聲望,2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戰爭與和平,莫斯科不相信眼淚),無數大型電影節的提名。蘇聯電影在藝術水平上和同期好萊塢都可以說不相伯仲,愛森斯坦在《戰艦波將軍號》「敖德薩階梯」和最後那段驚為天人的蒙太奇 ,《雁南飛》里的嘆為觀止的升降鏡頭技術等等,都是載入世界電影史的神來之筆。好萊塢都要去學習當時蘇聯的先進經驗。

蘇聯電影有審查還能保持高水準的原因應該是蘇聯電影和歐洲幾乎是同一時期發展起來的,起點就很高,底蘊也深厚。其實當時歐洲電影也有嚴格審查,法國電影在60年代時審查也達到了最高峰,當時可是法國電影界掀起」新浪潮「的時期,可因為審查,法國導演也不敢拍政府禁止拍的題材。中國電影在民國時期才開始有點起色,輝煌了一瞬就被抗戰給打斷,49年後又因為眾做周知的原因和世界隔絕,中間還經歷了倒退到樣板戲的時代,等到改革開放後才又走上一條正常發展的路線。經歷了80年代的發展,中國電影水平提高了很多,在審查變嚴格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最終開花結果,竟迎來了中國電影最輝煌的一段時期 。
《紅高粱》 1988年 柏林電影節金熊獎
《菊豆》 1990年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
《大紅燈籠高高掛》 1991年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
《秋菊打官司》 1992年 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霸王別姬》 1994年 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 金球獎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 最佳攝影提名
《藍風箏》 1993年 東京電影節金麒麟獎
5個國際大獎,4次奧斯卡提名

更別提伊朗電影受到更為嚴格的審查,依舊可以拍出高水平的電影。伊朗電影審查很獨特,嚴苛但是比較透明,國內是不透明但是不算嚴苛,到底誰的破壞力更大,這倒是個可以探討的問題,很多人看到伊朗審查有明確的規定就想當然的認為伊朗的審查是可以像美國20-60年代遇到《海斯法典》一樣繞開,大錯特錯,伊朗的審查雖然透明,但是一樣有隨意性,伊朗終究不是法制國家,人治社會怎麼可能存在讓導演繞過審查的可能,就算你符合審查規則,也有各種法子讓你的電影被禁。很多導演即使通過審查的電影都能被禁止,就因為他說了一些讓宗教界人士反感的言論,這種情況在國內都沒見過。。。前幾年伊朗導演帕納西還因為不遵守規定,私自拍攝地下電影而被判刑6年!吊銷拍攝執照20年,這種做法讓整個西方社會都嘩然了,最後伊朗政府只好在輿論壓力下改判刑為軟禁。至今仍在限制這位導演的人身自由。如果沒有電影審查制度,中國可能會產生更多更經典的電影嗎? - 流放瘋的回答

所以看到有人都能說出「中國未必一定會出超越好萊塢的作品;有了官方審查制度,中國一定不會出現超越好萊塢的作品。」這種毫無根據的話時真是忍俊不禁,請先了解下世界電影史先。

然後再看看沒有審查的其他地區,是否電影都能拍好了?比如香港電影沒有審查,在短暫的輝煌過後高速滑坡,很難見到好電影出現了。這又是審查的鍋?印度寶萊塢一年1500部電影產量,可以說非常繁榮,比好萊塢還高一倍,審查也沒有,但是印度電影整體質量很高?

既然各種事實都在證明審查制度並不是決定一國電影水平的唯一因素,是不是就證明國內審查制度合理了?當然不合理,我並不想在這裡給審查洗地,很多給審查洗地的人把問題談到這個地方就停止探討了,但任何頭腦清醒的人都會感受到審查對中國電影的負面影響,那麼問題到底出在哪裡?我以前一直也很難想通,後來發現了一點線索,蘇聯,伊朗,90年代前的中國電影的共同特徵是什麼?答案是都沒有市場化,本國的電影市場根本就不繁榮,而蘇聯和伊朗因為國內審查問題,很多電影人選擇出口,這樣國家為了賺取就對這些電影審查松一點,反正在國內並不會大規模放映。所以和中國在80,90年代的情況差不多,國內在沒有市場化時候就算有被禁的風險,損失還在可以接受的地步,因為這些片子在海外也能賺點錢,而且賺的比國內可能還多。但隨著國內電影市場越來越繁榮,不能在國內上映就讓所有投資人對審查有所顧忌。因為投資人要賺錢啊,海外市場越來越不如國內市場賺錢,最後就誰都不願意去拍這種註定被禁只能去海外藝術影院放的片子了。審查制度已經落伍到跟不上電影市場的發展現狀才是關鍵。落後的審查制度和市場經濟在國內博弈到最後的結果只能變成在國內拍爛片絕對比好好拍電影更賺錢的局面。詳細的解釋我在這個問題里有,太長了就不貼過來了把國內爛片的泛濫、動漫的幼稚等都歸罪於廣電總局是否正確? - 流放瘋的回答

另外有一點絕大多數人都沒注意到,好萊塢電影發展初期有個巨大的優勢就是經過一戰,二戰,歐洲電影人才因為戰亂大量流入美國,讓好萊塢吸收了新技術,新觀念。就算是現在,好萊塢依舊源源不斷的吸收著世界各地優秀的電影人才,比如李安是台灣來的,比如《鳥人》的導演是墨西哥來的。 而中國有這個優勢?中外合作都少,連學習鄰國日韓都因為各種隔閡而變得非常困難,現在要麼靠抄,要麼靠買,很難學到真正有用的東西。

還有很多人沒注意到現在國內影視行業的薪酬水平有多低,編劇應該是一部電影生產中很重要的角色,可這個行業給編劇的待遇是什麼?大概1萬字劇本只給1000-3000塊,只有名氣大的編劇能拿到上萬。而且更讓人心寒的是,國內知識產權保護很糟糕,很多知名編劇的劇本都能被剽竊,更不用說一個沒什麼名氣的小編劇了。這種惡劣的行業環境把很多有能力的人都逼走了,還在混的好多都是沒什麼實力就來混口飯吃的。這種情況一點都看不到走向良性循環的可能。這還只是編劇的困境,諸如攝影,燈光,後期,配樂,配音等職位的待遇也沒多高。好多靠數量去賺錢而不注重質量,結果可想而知。

最後我在知乎看到有個人提到奧斯卡獎的全稱,奧斯卡的全稱是 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 美國人把電影當成一門科學看待,感受一下這個獎到底是鼓勵什麼。電影不只是導演,演員或者編劇能起決定作用的,燈光,美術,音響,剪輯,配樂,特效一大堆部門都要達到一定的水準並完美配合才有可能出好電影。這是一個系統工程,非常複雜,要不複雜,那麼拍出好電影也太容易了。可現世稱得上好電影的加起來能有多少部?就算技術上國內在不停的追趕,可組織能力上依舊還需提高。例如現在國內特效公司很多,有的都能參與到好萊塢大片的製作中,但一參與國內電影的拍攝就失誤連連,能協調好不同部門的國內導演就沒幾個,就算給世界上最好的劇組,他們照樣會手忙腳亂,最後把電影搞的一團糟。


因為我們的審查是沒有標準的,連藍貓這種沒法再健康積極的,都能以「下飛船的動作很像當年日本鬼子」的理由禁播。你讓我們怎麼寫,怎麼拍。還有我個人以為偉大的電影都是展現人性本身的。一個人是完整的肯定不是只有正面呀,多少都得有點人性本身的缺點吧。要是都沒有了《焦裕祿》《楊善洲》題主愛看嘛?
所以,出台《新聞法》,取消總局,電影分級才是出路。不信,你看韓國。


多圖提示!
看到題目就傷心的撓牆去了
作為一位劇作者的家屬 我來答題
。。。。。。分割線。。。。。。。
看不到好國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審核制度只是替所有導致看不到好作品的因素背了黑鍋 大家迫切需要一個道德高地來做情感上的突破口 而審核制度是唯一一個可以罵不還口的對象而已
現狀是觀眾決定票房 票房決定市場 市場決定創作方向和水準 不同的受眾群體決定了不同的作品 但院線的大屏幕只有一塊 不能兼顧所有人
在某些觀眾的世界裡 鬼子必須得手撕才過癮 每次看到李雲龍帶著兄弟們衝鋒就會熱血沸騰

在某些觀眾的世界裡 張家長李家短是生活的調味劑 老婆孩子熱炕頭是終極的奮鬥目標和最高人生理想
在某些觀眾的世界裡 小時代中的上海才配叫上海 小時代中的學校才能稱之為學校 霸道總裁才配叫男朋友

在某些觀眾的世界裡 婆婆是世上最惡毒的女人 自己是世上最無助的女人 老公是世上最沒用的男人 張根碩才是世上最好的男人
在某些觀眾的世界裡 自己在國內搬磚 只要一張綠卡到手搖身一變成了商戰精英 下班回家 一個泳池兩塊草坪三個車庫四層小樓五個孩子六隻汪汪
在某些觀眾的世界裡 [V字]一放 整個中國地動山搖 就缺陳勝吳廣
在某些觀眾……
以上這些都是市場的主要觀影群體 彼此的審美獨立而客觀上又生活在一起 國家發展太快了 很多方面都沒跟上步伐甚至斷代 而製片方的盲目跟風和唯利是圖 讓資源不能優化配置
例:
80後當媽 院線全是萌娃、婆媳、撕逼戰、丟孩子
80後當爸 屏幕全是艷遇、小三、大白腿、找孩子
觀眾不買票啥吐槽都白費 別人放[阿凡達]你放[推拿]你就等著賠錢吧 大家全在網上等資源 等啊等 等[推拿]們一下院線 馬上開炮 推拿下線不是因為我們不買票不是我們看盜版而是[推拿]們反映了太過陰暗的社會現實被有關部門叫停的 中國的好電影全被有關部門給糟蹋了 這麼說大家心裡都舒服多了

再例:
親歷好劇本一部 內容是器官移植 有黑官有黑醫有黑中介有死刑犯 夠敏感了吧 提報 一次過審 可最後本子還是倒在路上了 為啥 過審了沒人投資 有人投資沒人拍 有人拍沒人看 有人看在網上下載 想上院線賣票?排片方:呵呵
還是小製作換作好萊塢 內容還是器官移植 威爾史密斯[七磅 ]大家認為票房會怎樣?口碑會怎樣?


以前在微博上看到的。


一樣的時間(說不定不一樣)
一樣的活兒(說不定不一樣)
一樣的報酬(說不定還拿不到)
偏偏用心或者不用心(用心可能也沒用)
最後的效果都差不多。(反正什麼爛片都有人看。)
換誰來誰都會應付。
既然做的像屎一樣都能賣錢,那誰還做好的去呢?
偏偏廣電還渾身G點,一碰就跳。每天高潮的跟AV一樣,不停的雅蠛蝶雅蠛蝶雅蠛蝶……
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你這潑猴還想玩什麼姿勢?


另外,樓下有人噴好萊塢的電影不是健康向上……它還真就是挺健康向上的。
商業片不健康不向上,讓觀眾覺得不舒服,讓觀眾不開心,不喜歡這劇情,換你你掏錢去看啊?
一個好的製作制度最大的優點就是——不拿觀眾當傻逼。
這年頭,拿觀眾當傻逼的必然被觀眾當做傻逼。
B級片和血漿片、獵奇片、恐怖片里偶爾還要講個真善美呢。
商業片不積極向上,早特么撲街撲死了。


國內影視作品的導演和編劇能力都不差,只是廣電對影視作品的題材和內容限制越來越嚴了而已。80年代可以說是中國電影的黃金時期,直到21世紀初中國的影視作品創作也依舊相當寬鬆,02年拍攝的反腐劇《絕對權力》尺度大的驚人,當時還有《黑洞》《征服》這樣的打黑劇,也有《黑白大搏鬥》《黑冰》這樣的涉案劇,然而從04年廣電黃金時段禁播涉案劇後電視台就開始越來越無聊了


假如你用10塊錢能做100塊的票房,那麼有什麼理由你要花100塊?
除非有一天10塊錢做的東西沒人看了,不然市場就永遠充滿著10塊錢的東西


一主要原因真不是審查制度,別一提到中國電影不行就全怪廣電。

不提電影,文化領域的方方面面,就拿大眾最熟知的文學和音樂來講,哪個走在世界前列?

這麼多年拿到諾貝爾獎文學獎的就只有一個莫言,華語樂壇和歐美樂壇相比也真的相差甚遠。

之所以大家老提本土電影不行,中國電影本身的問題比較突兀是一回事,更深層次的原因,文學音樂普通大眾自我感覺良好。我們國內的年輕人都知道艾薇兒、泰勒斯威夫特,但是國外知道周杰倫的真不多。

中國雖然從1905年有了第一步自己的電影,起步上並沒有落後多少,但是談到電影的藝術性,從1905到八十年代這段時間基本等於白乾。

不談美國的《教父》《羅馬假日》《亂世佳人》,就連隔壁的日本都有《羅生門》《七武士》這樣世界影壇永遠的經典,我們有什麼?

好萊塢不是十年就可以建成的,從劇本創作到後期特效,人家有多麼深厚的底子,當之無愧的夢工廠,和人家相比,我們只能算小作坊。

我知道有人要拿韓國電影反駁我,韓國設立分級製取代「剪輯制」後確實好片云云,逐漸取代日本成為了這幾年公認的亞洲最佳。但是不要忘了,韓國是發達國家,人均收入不知道比我們高了多少倍,另外,韓國電影離歐美電影的差距依然很大。

韓國的災難片《摩天樓》展露了其衝擊好萊塢地野心,儘管電影還不錯,但是衝擊的那份無力看過的每一個人都可以感覺到。

在一個人均收入離人家還相差甚遠的國度,企圖電影產業能夠和別人一樣蓬勃發展簡直就是妄想。中國電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苛刻的審查制度也不會一直延續下去,我們不要喪失信心就行。

利益相關:普通影迷,非專業人士,如有學術性錯誤多多指證。


我發現這麼一個問題,在絕大部分人心中,「世界」是由不超過十個國家組成,還有兩百多個國家和地區都是被忽略了的。一般人在拿中國的某些方面與「世界」做對比時,其實是在和最發達國家做對比。

中國的影視製作水平差,我認為是相對於美國英國法國這些高發達地區相比,確實是差。倖存者悖論依然適用這裡,我們能看到的,好的,國外的電影電視劇,都是經過一層的篩選之後再給我們選擇,而我們看國內的電影電視劇的時候,是沒有人替我們進行篩選的。

趕英超美還是深深埋在諸多人心中的。


同意某網友答案: 審查制度是爛片的最後一塊兒遮羞布。


關鍵還是要看觀眾喜歡什麼,觀眾的欣賞水平能達到什麼程度。

舉個例子,無極,很多人眼裡這的確是個爛片了吧?當年這片子放完以後罵聲不絕於耳。其中有一個片段,謝霆鋒演的王子拿出來一盤饅頭,對著王妃說,你當年吃了我一個饅頭,我記恨到現在,然後鏡頭切換到王妃小時候狼吞虎嚥吃完饅頭。其實撇開這片子整體質量不談,這一段是非常具有日式風格的,很體現那種偏執性格的人。
但是觀眾看不懂啊,很多人哈哈哈笑著吐槽:一個饅頭十幾年不壞,哈哈哈這麼明顯的BUG導演還拍出來給我們看,侮辱我們的智商?
這還是某一個具有一定閱片量,較親日的論壇上的觀影帖子。更不要提當時一大批觀影素質沒那麼高的人。
國內相當一部分觀眾看電影壓根就不帶思考去看,他們就是圖個樂,一部電影稀里糊塗放映走進去再稀里糊塗走出來。到底看懂了什麼並不重要,就是一個消遣,自己覺得開心了就行。

前年地心引力上映的時候,當我在結尾為了女主人公終於安全回到地球而安心時,坐在我左手邊的陌生人吐槽了一句:我買個票九十幾分鐘就是看2個人的獨角戲?
我連內心吐槽都懶得吐了……

這種大環境下,為什麼要費心費力寫個精彩的劇本,讓人看一遍不懂,還能對劇情錯誤理解,自以為比導演高明,離開電影院罵這是什麼爛片呢?
還不如拍個XX大電影,觀眾看高興了,爆米花賣好了,票房收入高高的,只要明星請到位,劇本是什麼能吃嗎?


上有任性審查,下有低級趣味。


爛片跟爛人一樣,爛人的全世界都有,爛片也是如此。

只是這山望著那山高。


審查和體制是一方面,國內目前浮躁虛華的現狀是另一方面,而且可能更重要。

我的感覺是國內目前的影視作品太不用心、太不嚴肅。1、整體上思考的重點永遠是如何嘩眾取寵,永遠是「賣點」在哪兒,而不是踏踏實實地做出一部片子。2、編劇上從來都是想到哪說到哪兒,臆想+複製,沒有生活,沒有體驗。3、表演上從來都不分析人物,演員本身過於輕浮地「介入」角色。4、一方面想要獨佔鰲頭,一方面總要投機取巧,於是嘩眾取寵的方法大行其道,但怎麼看怎麼都是山寨。5、搞影視的整體上沒文化,骨子裡缺乏東西,再加上拙劣的製作,就更說不出什麼東西來。

還有人說觀眾水平低,的確是低,但是自古觀眾沒有不低的。莎士比亞時代的觀眾比起看歷史劇來肯定更喜歡騷情撕逼的,關漢卿時代的觀眾也不拒絕竇娥在台上露大腿,白居易也曾嘆道「吾之所重,世之所輕」(因為「觀眾」不喜歡他寫的貧民紀實片,更喜歡唐明皇宮廷劇)。大眾就是這麼個玩意,同志們要想開點。關鍵是你做藝術的,就要搞出點好東西,就要超越大眾,而且最後讓他們喜歡,這才是水平,這才是目的——就像廚師總要做出好吃來,總不能賴食客吧?你看那關漢卿最後還不是寫了嚴肅悲愴的東西,你看那莎士比亞最後還不是寫台詞跟詩一樣,你看那莫扎特還不是把惡俗的宮廷小調寫成了熱情洋溢的大麴子?觀眾呢?他們也是喜歡的呀!

水平再低的觀眾也是喜歡好東西的,因為人都「從眾」:一些有水平的人讚歎了,大家不免要隨喜一番,到最後一起涅槃也未可知。在中國當下這個爛片橫行的時代,你只要稍稍稍稍有什麼地方不錯,就很容易出頭,可惜大家竟然都爛到了一起,這就是我上面說的「嘩眾取寵」和「投機取巧」。現在這個年頭,彷彿無論什麼,一說「嚴肅」就成了可笑的東西,與JB「時尚」更是不搭邊;但是我覺得要玩也要嚴肅地玩,不嚴肅能玩出彩么?怎麼說呢,A willing slave is the worst slave, 壓根就沒想要做出個好東西,好東西怎會自己蹦出來——骨子裡爛了,才是真的爛。


因為x黨執政以後,中國各領域有文化的人都死絕了。


足球踢不好賴制度,結果連飯都吃不飽的朝鮮都能踢進世界盃八強;學術搞不好又賴制度,人家蘇聯人照樣得了一長串諾貝爾獎。電影拍不好賴制度,結果連女人不準露胳膊的伊朗都得了奧斯卡獎。


其實如果沒有審查制度,劇作水平只會更爛,
國產影視將失去健康發展的方向與動力。

國產影視的劇作水平低,原因主要是國內觀眾的欣賞水平太low造成的。
觀眾欣賞水平如果提升了,讓那些low的影視作品失去市場,
使那些low的導演編劇沒飯吃,劣汰淘新,才能催動影視作品的水平不斷向高走。

例如。
我們看到最近一些年中國的文藝青年和偽文藝青年的數量不斷增加。
為了滿足他們的審美需求,國產影視作品開始走起了文藝范,開始關注情懷。
雖然文藝范電影不見得就一定是多好的電影,
但至少使國產影視作品在市場中擁有了一個新的片種。
為國產影視劇的全面發展,百花齊放鋪墊了一點道路。

如果觀眾里沒有一定基礎數量的文青和偽文青,
拍文藝片就是在商業上作死。
哪個導演敢把投資人的錢花到拍文藝片上呢?

所以,我對未來的國產影視作品非常有信心。
這是因為我堅信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觀眾們的審美將會隨之不斷提高。
當人均GDP達到發達國家水平時,國產影視劇將會成為第二個好萊塢。


推薦閱讀:

讀電影類相關專業是一種怎樣的經歷?
寫劇本是什麼樣的一個創作過程和體驗?
中國的編劇創作和好萊塢相比差距在哪裡?
如果讓於正導演來拍《冰與火之歌》會是什麼樣的?
電視劇《少年包青天》與《神探狄仁傑》編劇比較起來,哪個更縝密?

TAG:電影 | 電影推薦 | 編劇 | 影視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