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學的專業對你思維上最大的影響是什麼?


經濟學讓我理解事實比觀點重要。

經濟學分為實證與規範兩部分,分別研究兩個不同的問題:世界是怎樣的,以及世界應該是怎樣的
實證經濟學研究「世界是怎樣的?」,致力於描述事實、發現正確的規律。例如價格形成的機制是怎樣的,銷售與供應受什麼影響,為何會發生通貨膨脹等等。
規範經濟學則研究「世界應該是怎樣的?」,致力於評價這個世界的好壞。例如怎樣的價格決定機制更合理,怎樣的銷售與供給機制更好,什麼程度的通貨膨脹比較合適等等。

只有先搞清楚世界的真實情況,才能進一步判斷它哪裡好或者不好,因此在經濟研究領域,實證研究發揮著先導和基石性作用。規範性研究比較像是把事實分揀出來,這個好那個不好,這個提倡那個反對,相對比較簡單,學術價值要低。

事實重要,觀點不太重要,缺乏事實支撐的觀點沒有價值。

我認為其他領域的大多數爭論也是如此。


新聞學出身,這個專業給我最大的警示:不要隨便揣測別人的心理,並把你自己的揣測當成事實呈現在新聞中。

這個教訓的得來,是慘烈的。

新聞評論課上,老師留作業,讓我們針對當下的熱點新聞寫一篇新聞評論。忘記當時是因為什麼由頭了,總之,我寫了吳敬璉,題目大概是《吳敬璉:我是人民的兒子》之類。

結果,我的作業被老師當成反面例子在全年級新聞系同學面前進行分析。因為我在文中寫了這樣一句話:「吳敬璉惴惴不安,但他依然選擇直言不諱」。老師只問一個問題:「你怎麼知道他惴惴不安?他告訴你了?你會讀心術?」我面紅耳赤。

此後,我問自己,為什麼我在寫出這句話的時候,並沒有這樣質疑自己?回想我寫出這句話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我當時看到了一張吳敬璉與該新聞事件相關的照片,通過他的表情,我自己為之命名為「惴惴不安」。對於這種不假思索就將自己的揣測當成事實寫入新聞的「行徑」,究其原因,第一,我當時並不認為這種揣測是錯誤的,我甚至認為我足夠準確的描述了新聞當事人的狀態;第二,在我印象中,無論是報紙、電視還是廣播,這種報道方式(或者說錯誤)並不鮮見,換言之,我的新聞「啟蒙教育」存在根本性的錯誤;第三,儘管學習了新聞,但對於新聞的本質並沒有搞清楚,完全拘泥於新聞編輯、新聞排版、新聞寫作這些方法論上了,而新聞的本質在於還原事實和問責,而非耍花腔、砌辭藻。


我學習法律受到的最重要的影響,就是形成了一種「冷冷觀察世界的眼光」。

正如牛頓定律也叫做「law」一樣,世界上有很多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規律(是否「客觀」則不一定),這些都可以理解為廣義的「法」。冷靜地觀察這些規律,理解其中冷酷的合理性,在利用規律的同時,儘力推動變革,是法律人應該做也可以做到的。

很多人擔心學法律會把人變成冷血動物,但我覺得「熱血」是人的本能,是不需要專門學習的。正如在球場上,受到對方嚴重侵犯,衝動地想去揍對方是不需要學習的,而控制自己的情緒,接受裁判的判罰,找出對方體系的漏洞,給以致命一擊才是需要學習的。


之前做新聞媒體:
1、這個世界沒有最糟,只有更糟。出了問題一個個面對,然後解決就好了。
2、做事一定要有deadline。
3、尺度可以通過表達技巧盡量解決。
4、日拱一卒。
現在做行業媒體:
1、找到真問題:媒體呈現的九成以上的議題是假的。
2、建立歷史感:不知道過去就不知道現在,更不知道未來。
3、呈現複雜性:當你知道得越多,你就發現自己知道得越少。
4、超越複雜性:最複雜的事情也會有最簡單的道理。


學心理的飄過,它帶給我最重要的是——完全開放的心態,能夠接受不同人群的各種行為,觀點、生活方式,擺脫了狹隘,這是最主要的。


盲點決定騙局,重點決定框架,真誠決定眼淚,心照不宣決定笑容。
——
騙局,最重要的不是謊言,因為謊言,就會有邏輯不合的地方,很容易從外表上就被擊穿。而盲點,往往是由既定事實或者部分事實組成,不追溯邏輯的根源,就很難被看透。

決定一個故事的,無非是起承轉合,即:開始、過程、轉折、定論,那麼轉折點一般就是重點,只要轉折點清晰,開始、過程、定論都會跟著清晰,脈絡就出來了。

決定眼淚的,生離死別是比較常規的做法,但不管怎麼做,目的一定要觸及讀者的內心,壓抑的過程通常用來積攢情緒,然後通過「被人相信的真相」送入內心。

笑點這一塊主要是需要「在乎情理之中,出乎意料之外」。出乎意料之外會建立在「在乎情理之中」的基礎上,因此心照不宣是基礎,也是建立笑點的關鍵。


要刺激請直接看黑體字部分

很小的時候,浩瀚的星空對我有一種神秘的吸引力,抬頭看久一些,便會感到眩暈。那時候的理想是成為製造星際旅行飛船的工程師,去看看遠方的星星那到底有些什麼。一些年之後,忽然意識到我們自己便是外星人,於是對「我是什麼」這個問題產生了強烈的探究欲。在此種慾望的驅使下,一頭扎進了「心理學」這片星空里。在我眼中,心理是非常大的概念,只要對人類自己的思想和行為的研究,都屬於這個概念里。
在這汪洋中撲騰的我
有以下一些領悟
一、
能夠對生活中的很多事件給出相關解釋(不一定精確,因功力所限及人類的認識總在不斷發展)
如:
1.我的語言風格缺乏嚴謹的構架是由於我的快速轉移的注意力維度特質所決定的。
2.樓上大多數答案第一個詞用的是某某學是因為人類的隨群機制被激發的結果。
3.我回答這個問題是由於追求社會成就動機的驅使(更直白的說,是希望通過回答得到贊同,更多的贊同數和關注數能讓我有一種社會地位提升的感覺,從而獲得愉悅,這是一種較原始的生存機制)
4.(1.2.3.4)這些排序本沒有太多邏輯上的嚴密相關性,但是簡潔乾淨的排版會讓人感覺內容更有序,閱讀體驗更棒,從而增加這個回答獲贊同的機會。

二、一系列固有的認知被顛覆,另一些奇特卻使我確信的想法產生(因媒介原因不一一解釋想法的來龍去脈,以後視情況加上致使我思想發生改變的相關來源)
星座命理說純屬無稽之談


「潛意識學習」沒有效果(或微乎其微),例:忙碌(注意力無法保持微小專註的情況)的時候戴耳機聽英語聽力,睡覺的時候低音量放英語磁帶對英語學習沒有效果。

思想改變促發源:認知心理學


「單個獨立」的靈魂並不存在,自我不過是由多個亞機制構成的一個「有序」機能罷了。


群體的人類很可能是一種層面更高的「生命」形式


時間不存在


我們每個人(包括正在看這個答案的人)都非常的蒼老(至少有幾百萬歲),也非常的年輕(就此刻我們的存在而言)


每當我們的思想和行為模式發生顯著變化時,或是領悟新的知識後,可以說我們便不再是之前的我們。


每個人都擁有相對獨特的經驗,卻有一種自然的傾向認為他人也具備此類的經驗。(例如我這些心得,對於我自己而言非常容易理解,而對於讀者而言可能非常晦澀)


人是精妙的機器,這種機器和我們自己造的機器在構建方法上有較大不同。


個體行為是可以被預測然而無法精確計算的


情商和智商共同構成智力,任意一種的嚴重缺乏都可被稱作白痴。


這個年代最值得警惕的是那些讓你持續愉悅的事情,一不小心他們中的一些就會將你的心智控制。電子遊戲是惡魔,就和香煙、酒精、麻醉性和致幻性藥品(毒品)、賭博、A片一樣。我知道很多人要為電子遊戲來辯護,辯護的核心最主要就是一點:我玩遊戲,我爽,你說電子遊戲是惡魔,會讓我有不好的感覺,所以我辯護。從這個核心衍生出來的表層理由是:這些東西適度使用有有益功能——適度玩電子遊戲益智,香煙有提神功效,適度飲酒有益身體健康,適度試用致幻劑可以增強藝術家的創造力,小賭怡情,適度擼管有益身心健康。
可是,朋友,以上的這些活動您見過有適度使用的嗎?當然我也相信有微乎其微的人能夠適度使用它們,發揮它們的正面效應。但絕大部分的人,只是用這些表層理由來安慰自己,讓自己放心的沉迷。
當我們處於成癮狀態時,我們和實驗室養的小白鼠無異,且是非正常狀態的實驗室小白鼠,遠不如野生的大猩猩聰明。
我個人玩遊戲的數量和時長可以說要超過99%的知友,高中時代便和同學翹課打牌賭博,曾經是個不折不扣的擼夫。而現在我基本都放棄了,電腦里只剩下圍棋這個「遊戲」軟體,偶爾玩一玩;打牌完全放棄,正在和一個外觀算不上漂亮但非常內秀的女性朋友單純而美好的交往。雖然生活的味道有些淡,不夠刺激,但細細回想,與之前充滿刺激的生活對比,覺得現在的狀態要美好的多。因為體會美好的能力在增強,感覺自己對自己也有更好的把控力。
另:實際上在知乎上不停地瀏覽各類鬆散的知識、故事也是一種成癮,相對來說比較高級,外表更加華美,更難以意識到。


上面說了這些成癮性物質的危害。有趣的是,根據我現在的知識,我認為成癮的主要因素並不是這些物質或活動具有成癮性。而在於環境是否使得這些成癮性行為是相對最優選擇。例如一對父母天天在家裡吵架打鬥,對於兒子而言跑到網吧去不停玩遊戲可能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一是在物理空間上遠離了刺激源,二是在心理維度可以進入另一個世界,忘記這個世界的不適。
大部分成癮者都有某種情感創傷或障礙。
所以對成癮者而言,想要改變的話需要改變自己的生活環境,同時通過自己的內在控制和外在輔助,逐步改變自己的舊有不良習慣,養成新的習慣。這是一條艱難的路,但它值得嘗試。

我們所在的這個時代提供了極其豐富的慾望刺激,對我而言,只有一種的渴求是essential的,對真知的渴求,對
學習和成長的渴求,這是一種向前的力量。也是目前我們認知到的宇宙的發展方向。


生活的哲理其實很簡單:不進步,就滅亡


以上與各位知友共勉
感謝閱讀
——仁獸




法律
一般而言,法律對人思維的影響是引導人思辨,但感覺自己的領悟還到不了thinking like a lawyer 的層面,僅僅粗淺地總結下法律學習和實踐給自己帶來的7點影響。

根據個人經驗,能深遠影響一個人的思維的與其說是專業,不如說是與專業有關的實踐。
在律所實習時被磨練出來的工作習慣可以深刻的影響一個人:
1、永遠不要以不懂為由交差(never plead your innocence);
2、窮盡一切可用資源(exhaust any available resource);
3、說理要一步一步來 (make statements step by step),這樣別人可以回溯到哪一步出現了分歧;
4、反覆核查每個細節,包括所援引法律的效力,所引案件的本意等,力求嚴謹;
5、在工作的所有細節(無論內容、形式,包括郵件書寫的細節),特別是行文上做到用戶友好(be user friendly);
6、不斷地自學,不要畏懼新的問題;
7、一切以客戶為中心、以解決問題為導向。
上述七點有些是不少行業共有,而律師行業不斷面臨新問題或新業務、行文論理都力求嚴謹的特點對上述七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儘管最後沒有選擇律師這條路繼續走下去,卻發現這些習慣深刻地影響了自己。無論是生活或專業上遇到問題都開始通過自己的檢索、自學開始直面問題;做事也會學著從受眾的視角思考問題。


學習醫學的時候,剛接觸臨床,讓我充分感受到事情的不確定性,好像世界上沒有什麼是肯定的,可能總有偶然和意外在等著你,遇事容易誠惶誠恐。

工作幾年後,感覺專業對日常生活滲入影響最多的,是習慣給手頭的事情緩急程度排序,就像處理急診問題一樣,哪些是要「急診」處理的,哪些是要「限期」處理的,哪些是可以「擇期」可以再放一放的。分析的思路,主要是如果我不去處理,繼續放下去,可能的嚴重後果如何?這個後果能接受嗎?馬上處理對這種後果有改善嗎?馬上處理這件事和其他事情相比,或者和再充分準備一下處理相比,各方面成本上能接受嗎?這其實挺有意思,因為有些事情看上去好像挺急,但分析過之後會發現可能並不是那麼急,即使不馬上處理也能接受,或者這個時間去處理別的事情更划得來,看上去急的事,你以一種「擇期」的態度來對待,會讓人感覺遇事從容。


漢語言文學。

  1. 文學是一種體驗,而不是一種知識。沒有閱讀過作品而夸夸其談作品的內容是不對的。但因為自己讀不懂作品而稱那些讀得懂的人是裝逼,也同樣是不對的,因為很可能你只是沒有人家的「體驗」罷了。
  2. 文學鑒賞也需要技能點的。 「文學」是一種體驗沒錯,但是「文學史」也有自身發展的邏輯,很多作品沒有一定的閱讀基礎和文學史背景是無法理解的。 我們不會要求一個初中的學生去理解量子力學,但是當我們無法理解那些現代詩歌、現代繪畫、意識流小說時,我們卻往往先從外界去找原因。 這裡物理和文學的類比是說,你學習任何一件事物從來不可能從0立馬掌握到100,物理學是如此,文學鑒賞也是如此。就算古詩,一個都沒學習過《靜夜思》的人,那麼也很難領會《長恨歌》的內涵。而在小說中,倒敘、插敘的手法還只是初級的運用,到了意識流小說、存在主義那裡,這種技巧性的寫作方法是插敘倒敘亂敘這些手法的升級版,不是一般的讀者能夠看得懂的,都需要大量的閱讀做基礎。
  3. 文學作品的表達內容並不重要,表示形式才是重要的。文學不是思想的載體,那是哲學的任務。 舉例而言,比如:「春天花園裡的花開得很美很茂盛」。——這是日常的表達方式,表達的對象是「花開得很茂盛」,語法正確,但不美。但是「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表達的也是「花開得很茂盛」,語法不正確,卻是名句。這就是文學與日常語言的區別。
  4. 藝術不表達為內容和思想,那是哲學的工作。你非要拿知識論的觀點去看待藝術,末了來一句:「我整天呆在藝術館學不到知識」,不覺得可笑嗎?!
  5. 古典作品都是在極力描繪美,現代的作品不一定要美,甚至追求丑。古典美早已發展到極致,所以有人推翻它另尋新路。因為現代作品擯棄了傳統技法,門檻便降得很低,牛鬼蛇神都可以自稱藝術家和詩人。因此欣賞現代作品的時候自己的判斷力就尤為重要。
  6. 理解作品也是要做功課的。除了多讀作品之外,也不能缺少對美術史、文學史、電影史的閱讀。起碼要了解一種文學風格、文學體裁的誕生背景和發展脈絡才能更好地閱讀作品。
  7. 作家寫自己的作品,作家花時間在自己的作品上,但作家們不需要花時間向別人解釋他們寫得是什麼,如果有這個時間,他們可以寫更多的作品,解釋作品表達了什麼從來不是作家的工作。作者們可以用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去補充自己,寫更多的作品。如果你看不懂,請去看你看得懂的作品,或者你可以批評他們寫得東西是垃圾,但是他們沒有義務解釋給所有人他們表達的是什麼,這不是他們的工作,也不是你的權利。
  8. 永遠不要浪費太多時間在自己讀不懂的東西上。因為不是你功底不行,就是這作品確實不是好作品。這隻能讓你事倍功半。
  9. 合理的辯論與交流應該是以文章為單位的。要想讓一個人簡單地知道你想問題的思路,從而讓他能夠站在你的角度思考片刻,發現自己的不足,這起碼得通過一篇不短的文章來完成,因為你不僅要表達觀點,還需要證明你觀點的合理性。出書立著在我看來是最高效的交流思想和辯論方式。
  10. 我喜歡上了用隻言片語表達情感的方式,但嚴重反感用所謂的「精闢」的言語來討論問題的行為。
    因為高水平的交流,需要一些預備的公共知識,而那些公共的知識又需要一些預備的公共知識。幾百個字你能把自己的觀點表達清楚不被斷章取義就不錯了,更何況你還要證明自己的觀點? 確實你可以用一句話來幫助自己記憶領悟,但那句話也只能說給跟你處於同一層次的人。
  11. 所有的學科都有一套自己的話語體系。你不懂那是因為你沒看過相關的書籍。比如物理的「引力」「磁場」「電場」一樣。
    拿文學來說,文學理論便有「新批評」「俄國形式主義」「後殖民主義」「女性批評」等等等等一二十個理論體系,而每個體系都有自己的話語系統,比如「新批評」的「細讀」、「內部批評」、「外部批評」等;「形式主義」的「陌生化」、「變形」、「支配因素」、「框形結構」、「裸露手法」等;還有中國古代一套自成體系文學理論,其中就有興會、虛實、形神、品、識、靈、風、妙等等。說到底,它們同自然科學的理論一樣,也是人們用於觀察這個世界/作品的方式。
  12. 多說無益,只說給懂得人聽。

漢語言文學。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處世理念。活好自己就是對世界的愛。

活在自己世界,隨意干涉別人的喜好、人生是對別人人生的不尊重。喜好隨性自然。

世間眾多事情以及麻煩,不止有一個答案或解決方法。


德語語言文學(偏語言學和跨文化交際)

1、語言和民族基本是同一的,因為語言和人口都不會發生無緣無故的巨變。語言、文化(宗教是重要成分)和民族三者息息相關,這三者和地理、歷史、政治有千絲萬縷的聯繫。語言包含的不就基本是所有文科的內容么?
舉例:分析南北方的差異必然包括橫向分析自然地理差異、語言差異、民族(也是一個參數)和人口變遷、文化和政治,縱向分析歷史。橫向,縱向,參數,嗯,有點理科的味道。索緒爾就是這麼分析語言的。

2、語言主要是經驗成分,學習語言就要盡量模擬場景,獲得經驗,成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生活方式決定了經驗,所以學習外語在一定程度上要改變生活方式,交往的人和日常信息渠道和內容會有改變。前面說的是學習方式,其實學習內容也主要是經驗。有時候學習者的表達正確但不地道,就是因為不符合母語者經驗。越日常的表達經驗成分越大,越容易是不規則的。很多人以為摳語法,背單詞就能學好外語,用語法把辭彙串起來就是語言,大錯特錯!語法是邏輯,但是語言的主要成分是經驗,幾千年的民族經驗。對思維的影響:邏輯很重要,但是經驗也重要,人生主要是經驗。


詩學

已經有先來者說了很多對這個專業的看法。也驗證了真的在專家眼裡,群眾是多麼的無知;在群眾的眼中,專家是多麼的徒勞。
我來講幾個跟圈內人說的話題:

文學研究真的布滿了各種不構成問題的問題。這一點我覺得搞西方文論的同行肯定深有體會。這個圈子裡面究竟有多少英語沒過六級的西方文論碩士博士,多少不懂德語法語卻搞海德格爾薩特研究並且還真拿了學位發了論文的人。這些人可能就是我們自己,可能就是我們的導師。而且多少人糾結在翻譯錯誤裡面了……

文學界充滿了不懂自然科學而噴自然科學的噴子。開口閉口異化,工具理性,人類的墮落,眾神的逃遁……大師們到處演講,小師們在校內轉演講稿,也難怪理工科的人說搞人文的都是一群神婆。我不得不再強調,工業化有可能是人類誕生以來最為人道的東西,即使是血汗工廠,即使是拜物教。在不具備科學素養的時候科學是愚蠢的。借用方舟子的話,好在賽先生不是德先生,不用大家投票來決定什麼是正確。否則所有人都會驚訝於搞文學的人的迷信和愚蠢。
如果你是搞文學的,當你的導師跟你說他在反思科學的時候,注意他是不是真的知道什麼叫科學。

招搖撞騙的大師。
我見識了香港學者,美國學者的行事風格之後,再不相信任何跑到我學校做半天講座卻待兩三天到處洗腳旅遊的大師。沒錯,學養和人品是兩回事,但是有空洗腳的人一定有空給ppt的引用材料做上注釋。


臨床醫學。

我並不喜歡這個專業,也與我愛好初衷大相徑庭。每天機械記憶大量醫學名詞,這些原本同我的習慣相悖,雖然我也深諳各種玄機,但是本能上會抗拒。

醫學的特點是臨床經驗,臨床經驗的本質是墨守成規,墨守成規換個說法就是對於新生事物,沒有膽量去嘗試。

我更喜歡邏輯數字方面的推斷,對新生事物抱有積極的熱情,自認中學時期理科和英語的良好基礎不該這麼浪費掉。

所以醫院呆了幾年後選擇了改行,踏入互聯網行業。

儘管如此,醫學專業及在醫院工作的經歷,還是有助我養成了一些良好習慣。

如何讓醫學名詞不那麼高深,如何讓文化很低甚至沒有文化的患者懂得為什麼要這樣治療?
強硬的高姿態並不能讓你和患者/團隊成員的協作變得高效,反而讓溝通氛圍更加緊張。
永遠不要試圖用規則來約束你的患者/團隊成員。想讓他們心甘情願的配合你,你就得從自己做起,從細節做起,為別人的後續工作創造方便。

舉個例子,患者用方言描述自己的病情,你如果操著一口普通話,他聽不懂,你也聽不懂。
人都是有惰性的,和你3分鐘能說清楚的事,為什麼要和他花三小時搞不拎清?
你需要了解程序員的語言,用他們熟悉的方式和語言,去進行內耗最低的溝通。要相信,內耗是團隊效率最大的浪費。
我一直覺得如果做互聯網產品,技術背景是最大的幫助,而這點,恰好是我的短板。所幸,醫學專業的特點就是吃得起苦,下的起功夫。

每天查房看完病人後,直接鑽辦公室寫病案嗎?NO,你還需要來到病床前,單獨詢問病人/家屬一些細節,這些細節,或許是他們當時忘記告訴你,或者不方便告訴你的事情。
一個項目啟動會,大家溝通完就結束了?NO,你還需要私下和參會成員溝通,或許,這些東西他們在會上不方便說出來。

一個外傷病人,你給他縫合好傷口後,還需要叮囑他次日換藥,幾天後拆線,定期複診,隨訪等等。你的治療程序很詳細。你的病人也會告訴你,他第三天要出差,得到第四天才能來複診……最終,你和你的病人會確定一個具體的複診流程。
那麼,在互聯網領域,你的需求也需要細化,將你的所有需求進行分解,和前端及開發人員一起商議確定時間表。當然,你還得留一些時間餘地,以備不測。沒有時間觀念是你最大的敵人,這也是需要你設定可執行計劃方案的原因。

我現在負責的東西和互聯網產品有關,但title不是產品經理。同樣一個banner,同樣的製作流程和製作工具,為什麼有的UI製作出來的就賞心悅目,有的只剩天雷滾滾?

有些東西是天賦,有些東西是機遇,有些東西是後天努力。

一直覺得,煩惱來自於擔心得不到你認為能得到的或者失去你已經擁有的。命運不過是由無數大大小小的選擇構成的,我不能決定我所遇到的,我只能主宰我選擇的。

我覺得自己許多地方需要提高,至少目前技術是我需要翻過的高山。所以,蟄伏,讓自己變得更好。


學中文學太久,從伶牙俐齒變成支支吾吾——有人說得好,開口說話時,你的言語必須比沉默更有力量,這是很糾結的。
第一更寬容(雖然沒有更溫和),因為文學哲學和藝術真的可以標示人類心靈的無邊無際。
第二敬畏語言和思想的力量,畢竟唯有言說才能提供開放的可能性。赫爾德說人類的本質就是傾訴,深以為然。


看了這麼久,似乎沒有關於藥學的:)
藥劑專業,初次回答請多包含,只講感觸最深的一點。
每個人的責任都舉足重輕,你的一點點的失誤都可能危害到數百數萬甚至數億人的生命健康。最開始學習只是覺得專業會是我今後生存吃飯的工具,慢慢發現每個學習他的人都對它懷有責任,選擇了它就有義務敬畏它,維護它,發揚它。尤其當我接觸了中藥以後。這樣認為可能會覺得我有點腦殘粉,but, whatever..


我是學中文的,具體點,漢語言文學。

對我的思維有何影響?
大概是教會我更寬容的看待這個世界。
因為文學本來就是一門包容的學問,它不會計較你的出身、學歷、家境、智商,對這社會中的一切人,它都敞開了胸懷。
當我初中畢業出社會打拚的母親,開始拿起我床頭的《塵埃落定》來看,我就明白,這個世界最包容的只有文學而已。
我不想攻擊任何人,但是上面某高分回答讓我很生氣。
文學不是理論,不是創作手法,更加不是你炫耀的資本和斥責他人的利器。它只不過是人生的迴響,只不過是一些用符號來記載的有關生活的記憶。文學沒有那麼高深,也永遠不會高深。
搞不清楚這一點,不配談文學。

最後,說沒學過《靜夜思》就讀不懂《長恨歌》,這邏輯該有多混亂。還滿口理論手法,下一步是不是要把歷代文學史按初中高等級劃分?那你倒給我說說,「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算哪一級?


歷史學
對時間線索極為敏感,對任何事物或事件的認識是動態的,即在時間坐標和地理坐標上去縱橫考量
再就是變得莫名的寵辱不驚,畢竟什麼新鮮事放在歷史視野下都不怎麼新鮮


統計。沒有看到學統計知友。入門新生談談看法。

統計是數據的科學。

在終極的分析中,一切知識都是歷史;在抽象的意義下,一切科學都是數學;在理性的基礎上,所有的判斷都是統計學。

統計帶來的影響應該是讓我不偏激,事情的發生時有概率的,不能以一概全,但長時間大量發生的事情又是有原因的。

問題是可以數據化的,統計是可以從數據中找到規律的,找到規律是可以做預測的。

統計中更重視的相關關係,並不是不重視因果關係,一是可能並沒有所謂的因果,二是其中關係也不是統計能解決得了的。而相關關係則是統計可以得出的,並且在生活中的作用很大。

統計並不要求精確,人不可能完美,而人至察則無徒。統計是有概率,允許錯誤的,但又是可知錯誤的。並且大多數情況下,放寬容錯率,可以得到更意想不到的結果。


人類學

估計很少有人聽說過這個專業,即使聽過,也不知清楚是關於什麼的。我上大學前也沒聽過這個專業,陰錯陽差被調劑成這個專業。至今學了三年,別人問起人類學是什麼啊這樣的問題,還是說不清楚。但是,多多少少也對自己有些影響。比如文化對我們的日常生活、思維方式、精神世界的影響。人類社會行為背後的社會意義。比如親屬制度、婚姻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

還有,人類學給我最大的影響在於,不同的文化沒有優劣之分,每一種文化、每一種習俗和習慣的背後都有其對於人類社會的價值。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會思考一種行為的意義是什麼,比如葬禮、婚姻、節日中的習俗規範為什麼如此。為什麼我們這樣想問題,而別人卻那樣想問題。文化比較中學會理解尊重一切人類社會的不同與差異。


推薦閱讀:

你把人生比作什麼?
你看過最好的法國片是哪部?
你小時候接受過哪些錯誤的觀點,長大後而後悔不已?
你和駕考之間有哪些故事?
你相信風水嗎?為什麼?

TAG:調查類問題 | 思維 | 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