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央視紀錄片《喋血長平》?

最近央視一套在熱播《大秦帝國之崛起》的同時,央視記錄頻道隆重推出戰國末年秦趙生死之戰(長平之戰)的紀錄片《喋血長平》。現在正陸續推出以期還原中國古代戰爭史上最慘烈的戰役的前因後果戰前幕後。


我就是該片中主講人之一的那個「軍事地理研究者」秋原。
從前天開始,不斷有人問我關於這部紀錄片中的一些問題,也提到了我最感興趣的軍事地理學。
既然如此,趁目前熱播,給大家分享一個資源:《輾轉關東武開秦—秦趙爭霸中的軍事地理學》。

拙文於2014年完成,在指文出版社《戰爭事典》07期刊出。文中五副地圖出自著名地圖繪製師ID「軍事歷史地圖(Sina Visitor System)」,是我倆的首次合作;隨後也藉此機會結識《喋血長平》紀錄片的傑出青年導演ID「劉元2010(Sina Visitor System)」

在經過數年的資料整理和實地考察後,我把自己對戰國末期長平之戰發生前後,秦、趙兩國的國家戰略形勢、軍事組織與長平戰場地理特徵做總結概括描述,撰寫《輾轉關東武開秦》。
目前正在CCTV9熱播的紀錄片《喋血長平》,比較全面了反應了長平之戰中,秦趙兩軍的戰鬥經歷,並讓我以解說者的身份,通過電視媒體平台,把其中涉及到軍事地理特徵的內容呈現給觀眾。

我這篇拙文的PDF下載地址如下,歡迎對此片有興趣的朋友多鐸批評指正:http://pan.baidu.com/s/1nvlrGnv


拍的水平不知道比電視劇高到哪裡去了。
而且這個紀錄片的成本低的多,其中許多鏡頭都是刻意拍攝小場面,通過豐富的小細節和精湛的剪輯勾勒出戰場的恢宏感,毫無違和感地壓低預算。
尤其是其中秦趙步兵正面接戰的那一節,鏡頭狹窄,卻很真實地反映了方陣互懟時前排的擁擠情況,國產片裡面貌似是第一次看到這麼寫實的。
順便讓我完全明白了三萬人是如何抄了四十五萬人的後路,大概就是秦堵口趙打不進去,趙堵的口沒放兵,被秦繞後佔了反堵,慘的不行。趙括這地是沒得洗了,乖乖背鍋。

過兩天電視劇的長平之戰差不多也要開播了,等一個高下立判。

請把經費多撥給這種高質量紀錄片,謝謝。


相當不錯的紀錄片。真心呼籲央視多拍這種「四集片」,讓我們洗洗眼睛。自從播紀錄片開始,這幾天大秦帝國三是一集沒看。

個人認為,比他的第一部激變玄武門要好。尤其是軍事地理的分析,回答了我多年前的一個讀書的疑問,就是兩支奇兵一共三萬人,如何能分割包圍四十五萬趙括的軍隊。

但是,若是非要雞蛋裡挑骨頭,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第一,紀錄片中白起廉頗前面竟然有沙盤模型,這個不符合歷史,中國有記載最早使用沙盤模型的是東漢伏波將軍。第二,這些演員,六七十歲的形象和四五十歲甚至三十歲的形象都沒有變化(典型代表廉頗和白起)。我也是暈了,不知道該誇獎兩位名將早熟還是永葆青春。第三,也是最主要的一點,這個紀錄片採用六月說而不是三年說。根據呂氏春秋等記載,廉頗進駐長平的時間,再加上實際情況的判斷,三年說更靠譜。


八個月後的更新,《極地》要播出了!!!!!

不得了了,評論區陸續炸出幕後大佛們……

-------------------------------------------------------------------

添加一點兒新的內容:

這家公司的b站賬號:

北京五星傳奇:嗶哩嗶哩 ( ゜- ゜)つロ 乾杯~ Bilibili

目前已更新了五部紀錄片,還有一部紀錄片同名歌曲。

紀錄片《極地》已經發布的視頻內容:

極地_極地紀錄片_全集在線觀看-樂視網

(個人非常推薦 夏季版 和 花絮版!!!)

------------------------------------------------------------------------------------------

有幸認識這部片子的製作者和後台班底,雖然我認識的時候他們已經做完了交上去了。

導演是個要求很高的人。
編導是非常追求完美的人。

春節的時候,C9播出的另一個紀錄片《透視牛奶》也是這家公司的作品。

另外就我所知的,還有《微觀戰場之抗日戰爭》《我的抗戰》,即將播出的《圍觀戰場之甲午戰爭》。

嗷,《第三極》也是這家公司做的。
《極地》預告片蠻好看的... 也不知道要跳票到什麼時候...

啊..最近他們還入駐了B站


紀錄片的實質,電視劇既視感。
紀錄片的實質保證了其內容的真實可靠。
電視劇的感官保證了其內容的可讀性。
值得一看。


人屠啃燒雞的時候,真的很霸氣


為什麼在這個時候播出這麼一部高規格,大製作的長平之戰紀錄片,映射的是什麼呢?耐人尋味啊。


白起出場實在是太有范了,比某些宮斗劇高到不知道哪裡去了


多做些這類節目挺好的,但是要注意一些細節

比如當年兵器系列的錯誤用詞和吳王僚...

而且我自始至終都認為坑殺40萬這個數字水分很大,或者說40萬裡面大量是非戰鬥人員,以運輸輜重和平民為主,畢竟當年糧食沒那麼高產。


個人感覺,目前可以算國產片子里質量相當高的精品了。雖然是經過詳細考證的紀錄片,但很多鏡頭都十分經典,比很多反應古代戰爭的電影、電視劇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我有種想法,中國影視的希望在於歷史紀錄片。之前看過玄武門和帝國興衰兩部歷史紀錄片,感覺質量都不錯,這次更是一個新高峰。我也借著這部片子談一談對長平之戰的個人理解。

1.導火索

長平之戰的導火索毫無疑問,是趙國接收上黨郡。上黨郡原屬於韓國,在野王之戰後秦國切斷了韓國其他地區與上黨郡聯繫,韓國為請求息兵而向秦國割讓上黨;但此時戲劇性的一幕出現了,上黨郡郡守馮亭拒絕向秦軍投降,轉而請求趙國接收上黨郡。對這一局面的出現,片中採用了史學界主流的說法:秦軍不得人心,上黨民不願意被有「虎狼之師」之稱的秦軍作為戰利品。除了這一原因之外,我認為可能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韓國的禍水東引政策。

《喋血長平》中也描繪了史記中記載的情景,趙王的叔叔--平陽君趙豹堅決反對趙國接收上黨郡,其理由也是這一點:他認為這是韓國把秦國的戰爭引向趙國。戰國時期的韓國是個相當雞賊的國家,在戰國末期為了延緩秦國對自己的入侵,連「派人去秦國鼓動其國君興修水利,以使秦國大量人手被牽制在水利工程建設中無法動員足夠兵力」這一招都能想出來。在戰國中後期,秦國和趙國是實力最強的兩個國家,且都與韓國接壤,在對付它們的入侵中韓國苦不堪言。反正自己在與秦國的戰爭中已經失敗,上黨郡肯定保不住了,如果能藉此讓這兩大強國火併起來,打個兩敗俱傷,這可是符合韓國甚至其他關東四國利益的大好事。有理由相信,在馮亭請求趙國接收上黨郡的事情上,他受到了韓國統治集團的暗中鼓勵甚至是直接教唆。當然了,最後所有國家,包括秦國自己在內都沒有想到最後趙國能在此戰中敗得如此之慘,戰後秦國獨大的趨勢反而被大大強化,原本脆弱的平衡被進一步打破,韓國弄巧成拙,這是後話了。

其實這也部分解釋了趙孝成王沒有聯絡關東諸國威懾秦國的原因。除了《喋血長平》中重點提到的人生經驗過少的趙孝成王在強大壓力下的判斷失誤、與諸國聯絡所需的時間過長之外,還有就是其他國家其實樂見秦趙兩國血拚,聯絡成功的幾率不是很大。這使得趙孝成王在戰事最要緊時選擇了直接與秦國議和,結果卻在老奸巨猾的秦昭襄王的運作下造成了更大的外交失敗。這也是後話了。

2.後勤壓力

片中的一大亮點就是突出強調了長平之戰的後勤壓力對秦趙兩國的巨大影響。歷史上很多軍事行動中一些讓人感到反常的現象,把後勤的重要性考慮進去就能解釋得通。比如在唐初李世民出征關東,在打洛陽虎牢之戰的關鍵時刻,李淵卻建議李世民退兵。後世有人把這作為李淵軍事能力平庸、不知道抓住戰機的證據,但是當時李世民十幾萬作戰部隊在關東征戰數月,洛陽城久攻不克,對關中地區的人力、糧食的消耗可謂是一個天文數字,只能說,當時後勤壓力讓李淵都感到難以為繼了。不過,在李世民的據理力爭下,加上李淵信任他這個兒子的軍事能力,最後李淵咬著牙撐了下來,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李淵在歷史的關鍵時刻做出了正確的選擇,趙孝成王就沒這麼好運了。首先秦軍戰力強悍,不是李世民面對的王世充一類可比;其次,趙國雖以胡服騎射聞名各國,但當時的趙國騎兵大部分在其北部邊境,長平一帶的地形也使趙國騎兵的優勢難以發揮,這一點片中也特意提及。趙軍與秦軍正面交戰,根本占不到任何優勢。按照戰前決定接受上黨郡時趙孝成王與平原君趙勝的商議,面對接受上黨後秦軍的進攻,趙軍應當堅守、消耗秦軍,久拖不決之下秦軍必有破綻或主動撤軍。當然了,後來消耗戰真打起來的時候,出了大破綻的恰恰是趙國自己。

先到這裡,以後有時間就更。


情景再現時,角色配音的水平太差······跟旁白那沉穩厚重抑揚頓挫的聲音存在很大差距,容易讓人瞬間齣戲。

再有就是不知為什麼非要故弄玄虛,強行製造一種懸疑劇的氣氛。這是自打有中央十頻道以來,央視歷史紀錄片的一貫風格。九頻道沿襲了這一點,這很不好。

其他的都還算不錯,事情敘述得很好,論證也很清楚明白,專家的水平很高,演員的相貌演技也過關。

還有個小問題就是有些地方節奏太拖沓,反覆切一樣的鏡頭,其實完全沒有必要。


此片對白起和趙括的刻畫相當到位。白起作為戰國第一殺神,一步步依靠軍功、首級從屍山血海里殺出來的大將,就應該是這個鐵血的樣子,而不是大秦帝國中那個「不殺降、體恤百姓」的劉備范聖母。而片中的趙括也算中肯,而大秦帝國中將趙括實在黑得太過:趙括竟然領著一幫將領坐在山坡上開seminar 討論《孫子兵法》九地篇,實在無語。


左庶長管理60多萬戶,但是只有8萬甲士,具體知乎搜部曲制,看我的回答

大段扯趙國胡服騎射,但是長平趙軍就沒有多少騎兵,完全可以多用計算數據談談後勤,我就是做這個的,可以看看我的收藏的我的回答

秋原老師研究地理,經略幽燕我童貫老師研究後勤,我研究的是編製,三者結合會更接近真相。而這部紀錄片明顯格局太低了,依然還是給吃瓜群眾看的科普片

比如八百里秦川,梁伯國就佔了三百里,剩下五百里,按西周每百里100乘1萬兵10萬口,商鞅變法分掉公田後是1.5倍,五百里就是75萬口,但不可能人人都有軍功田,按極限份田模式是4倍,五百里就是200萬口,秦國再加上西戎的部分,喪失梁國三百里也就是河西郡後,人口在175萬左右

根據史記年表,廉頗前261年就在上黨了 秦軍趙軍都有占丁數五分之一的甲士,這些人是職業軍人,秦趙大量職業軍人對視於長平附近,趙軍修城,秦軍打韓軍,兩邊都是10三萬職業軍人三年不能歸家,糧食全靠後方輸送,當然會導致承受不了 至於說之後秦滅楚怎麼打了那麼久,一是秦楚關卡原本就有,不需要大量駐軍修築,二是道路方便運輸糧食消耗小,三是真正決戰時才投入大量兵力 長平之戰,因為雙方都是在新地交戰沒有固有城堡,這裡交通也不方便,所以糧食消耗才很大,長平的真正決戰,應該時間不長 左庶長也就是客卿,是秦國對外來高級人才授予的職位,王齕必然是個人才。但他作為進攻方,幹掉了守城的趙軍三萬精銳,自己也肯定損失了至少三萬精銳,看著好傻啊。才不是,王齕是想用這三萬損失的猛烈進攻當魚餌吊住趙軍主力全力支援前線防守,趁機沿著丹水從南部包抄趙軍後路。但是廉頗技高一籌,吃掉這三萬秦軍後就放棄前線陣地,退守丹水以東。廉頗高明的一招,到了趙孝成王那裡就被人添油加醋成作戰不力、喪兵失地,是啊,畢竟撤退了沒辦法清點秦軍的傷亡人數嘛,但是謠言真的可怕,廉頗被撤換,趙括斷送了長平。。。 韓氏上黨守馮亭使者至,曰:「韓不能守上黨,入之於秦。其吏民皆安為趙,不欲為秦。有城市邑十七,願再拜入之趙,財王所以賜吏民。」

晉城市轄1個市轄區、4個縣,1個市,即晉城城區24.8萬、澤州縣50萬、陽城縣40萬、沁水縣21.2萬、陵川縣25萬和高平市47.8萬,總面積9490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為283.38萬市畝(近2000平方公里)。

根據衛星地圖,這個盆地大概是三個(陽城、晉城、高平)方百西周里(2500平方公里)有多的面積(7500平方公里),西周論面積和耕地劃分政區,有六個(陽城、沁水、晉城、澤州、陵川和高平)方五十西周里(625平方公里)的有多的耕地面積(3750平方公里,現有耕地加城區),戰國論人口劃分政區,則可以分成九個每20萬人的區域,對應戰國九個近萬戶5萬人的區域,耕地也接近每戶100周畝35市畝的水平。一個方百里有一個大都(萬戶都),一個方五十里有一個都城(千戶都)和四個鄙城。《史記趙世家》韓上黨郡有城市邑十七,是按韓地三縣,有一個萬戶都和四個附屬鄙城和兩個邊境城堡以及兩個千戶都和八個附屬鄙城。《戰國策趙策》是城市之邑七十,是按韓地三縣,每個縣有25個邑來計算的。《史記趙世家》以萬戶都三封太守,千戶都三封縣令,皆世世為侯,吏民皆益爵三級,吏民能相安,皆賜之六金。三個百里就是3個萬戶都,封郡守,6個千戶都,封2個縣令,也就是把韓國上黨郡(陽城1、陽城2、沁水)和趙國上黨郡(晉城、澤州1、澤州2、陵川和高平1長平、高平2泫氏)都給了馮亭的意思。至於趙國廉頗為什麼不佔有韓上黨而是駐軍長平,因為這個盆地喪失了翼城和野王后,就門戶大開,無險可守

趙國要的是人,而且對於秦國,佔了上黨也不好防守,一切都要看地圖。

廉頗待三年只有10萬大軍,秦趙當時職業軍人都只有10萬。而參考沈括夢溪筆談,則為了給10萬大軍送糧食,得要30萬民夫才行

被坑殺的只是20萬過河的趙軍精銳,另外一半20萬民夫被當奴隸獎勵軍功了,秦軍功是獎勵田和奴隸的。

戰爭其實是前260年才打響的,而史記年表記載廉頗前261年就到了長平。

我認為,這裡原本就是趙韓多年的邊界,有基礎的防禦設施擋住秦軍長驅直入趙國。看地形圖,上黨郡是個盆地,也就是死地,秦軍如果不是在入口的野王加固城堡,儲存大量糧食,而是冒冒然進了上黨,被趙軍佔了瑞氏、韓軍魏軍爆菊佔了野王,那秦全部20萬野戰軍就成關門打狗活活餓死了,所以秦軍從前262年就開始往翼城和野王運糧食、修復加固野王,秦國路途遙遠,花兩年憋糧食再開戰,這是必然的,考古也發現了各地很多大型的戰國糧倉。所以這個問題的核心,不是秋原老師說的運輸路線和運輸距離,而是童貫老師說的戰略儲備多少天的糧食的問題,以及如何從翼城、野王把糧食運到前線的問題。畢竟雙方都花了兩年憋糧食,後方基地的儲備應該是充足。從地形圖看,秦軍只能先把糧食運到翼城、野王,別的近路其實路況更不好,運輸量不大,效率更低。

可惜一直沒有挖出長平附近趙軍糧倉的位置

另外,戰國主要糧食的粟和黍的生長周期是46天左右。。。46天哦

從衛星地圖上看,趙國接受上黨並沒有錯,不然山西大盆地就等於被秦國撕開了一個大口子,趙在此地就不好守了。但是秦軍已經佔領了翼城和野王(焦作),這個口袋也確實不容易封上,所以廉頗才駐軍長平,半放棄了晉城盆地。而王乞的主攻路線也很正確,從西路發起進攻,確保西路的安定後,再從南路包抄,不然從南路進攻,西路被趙軍包抄,南路被韓魏包抄,則秦軍就陷入盆地死地。

前261年廉頗帶去長平的20萬,估計大部分是負責修理加固原有工事的農夫,修好就回去種田去了,留守也就6萬職業軍人,加之後前260年逃難來的7萬上黨軍人和民兵,具體計算等我慢慢寫,但是傻子才在前線有大量工事的情況下堆一大群人在前線白吃白喝,而不是後期逐漸增兵。個人認為廉頗初期能有6萬人就不錯,三道防線,前兩道空倉嶺和大糧山,一個卡西方,一個卡南方,應該是滿員,第三道防線百里石長城在後方,修好後應該沒什麼駐軍。先秦和西漢都是實行編戶齊民的原始制度,且因為平均壽命不高,里長村長都不是老人而是中年的士兼任,依靠家庭奴隸代替自己種田的職業軍人,到了長平時期,應該什戶長就是甲士了,秦國因為抓獲了大量人口,和贏得大量勝利繳獲盔甲很多,很可能部分伍長就是甲士,也就是二十等爵的最低一級。

長平的儲備應該是按三個月這個標準駐紮單位計算的,每次收穫完都會派農閑的農夫送新糧補充,連種收帶運輸前後正好三個月,所以秦趙六個月的交戰中間都斷過一次糧。戰國包括趙秦總產量我也是可以計算的,但是變數太多沒有意義,而且只能計算年產量,還是童貫老師的直接計算前線糧食儲備略有一點意義,但是意義也不太大

我覺得用人口編製和秦律軍功計算,是一個思路

秦二十等爵與編製對應,左庶長帶甲士10萬,下轄一個五大夫作為副手。為什麼王乞握有重兵,卻不去進攻丹河,而是從固縣鄉入手?目的只有一個,佯攻空倉嶺趙軍糧倉,吸引廉頗6萬主力和7萬上黨民兵全力投入支援,自己請的後援偏師就可以從野王沿丹河包抄空倉嶺後方。但是老將廉頗以損失5萬人的代價,成功消耗掉進攻的秦軍5萬人後,全身而退,到第二道防線韓王山大糧山一帶,避免了被秦軍包餃子。

秦此時有500萬左右人口,其中175萬左右成年男,其中100萬左右壯丁男,其中近40萬精兵,其中17萬野戰甲士。隨著王乞的包餃子戰術,很可能又有5萬野王秦軍被派到長平準備包抄趙軍後方,秦軍殘餘總數達到12萬,趙軍殘餘3萬加5萬上黨郡軍人和民兵(因為戰爭而被動脫產)。

韓上黨郡只有兩個縣(沁水和陽城,一個小都一個大都)。韓趙上黨郡加起來有三個方百里(按照我發現的每個邊長25公里),人口稠密,也就是有六個縣(按照我發現的今古對應原則,對應現代的沁水、陽城、澤州、晉城、陵川和高平),每個萬戶左右,合計30萬人口。趙王的賞賜等於是把盆地更大更肥沃的趙上黨郡也給馮亭管理,當然是名義上的。按每戶1到2丁,就是8萬軍人和民兵,扣除趙軍重複計算,還剩7萬,廉頗時戰死了2萬,還剩5萬

還可以趙一個參考,安史之亂後,李抱真兄弟節度上黨,三丁抽一充任弓箭手,得兩萬,考慮到澤潞負擔著看住河北三鎮的職責,而河北三鎮都有兵五萬,則上黨必然另有精銳部隊,再加上上黨遭受過安史之亂的洗劫,則與戰國六萬戶可以對應。

粟和黍一年可以收穫四五次,第二次收穫時,秦趙前線負責修工事的農夫(秦河內郡和趙長治盆地)就要就近回去村裡,導致前線缺糧又缺人,王乞和廉頗在此時有一番計謀較量。但是隨著新一波運糧農夫的到來,趙農夫中夾雜著大量偽裝的職業軍人趙括,秦則夾雜著白起,只是秦保密工作做的好,而趙括不擅長細節已經暴露(從趙國謠言滿天飛就已經知道趙國有大量秦國間諜)。秦趙各自已經出了全力,不決出勝負,是不可能輕易罷休的了。

趙國300萬人口70萬丁,全國13萬甲士(邯鄲手工業經濟發達,趙披甲率高於秦),廉頗損失了3萬,混在運糧農夫中來到的、剩下的有近10萬甲士集中在了長平,另加損失2萬還剩5萬的上黨人,晉中與河北的趙運糧農夫25萬,兵力40萬。

秦軍全國20萬軍人17萬甲士,王乞損失5萬,但是因為勝利,敵我盔甲可以回收,立功可以升級,所以還剩15萬甲士加5萬新甲士(這就是商鞅變法秦律的可怕之處,只要不斷勝利就有永遠打不完的甲士),長平前線有10萬甲士加5萬新甲士。別的地方還有2萬甲士。

趙的野戰甲士隨趙括幾乎全部集中到了長平,實力很強,但徵集調動的動作太大,一如撒拉丁滅耶路撒冷王國時,十字軍幾乎抽調了王國各地全部的精銳

秦的運輸線上的各段共40萬運糧農夫(野王、侯馬、安邑、函谷關四大區各10萬,以及關中水路)已經離開,趙的5萬偽裝援兵和25萬運糧農夫則被趙括命令放棄下次播種偷偷折返,守衛大營和百里石長城。趙括殺了不聽命令的8個校尉,率主力10萬甲士加長期抗戰的5萬上黨人,強行渡河對守衛丹河的秦第一道防線的5萬甲士發起突擊,把他們打的大敗,但是同時,白起命令第三道防線的預備隊2.5萬人敢死隊從側面偷偷渡河插入趙軍後方,佔領了趙軍沿河防禦陣地,另外5千騎兵敢死隊從另一側趁亂渡河割裂韓王山與大糧山的聯繫和埋伏專殺趙括的聯絡騎兵。避免趙軍從大糧山收縮兵力糧食至韓王山。

趙括的15萬人,被秦第二道防線的空倉嶺防線和丹河夾住,反而被秦軍包圍,趙括拚死二次強渡丹河,聯合韓王山10萬農夫,擊敗了秦軍2.5萬敢死隊的封鎖,但是背後沒能渡河的被白起趁機包圍,趙軍15萬精銳在兩次渡河中損失近半,且被丹河阻隔,白起並不急於消滅兩處趙軍,而是繼續大穿插,派兵繞更大的路從背後攻佔兵力空虛只有5萬農夫守衛的百里石長城,同時秦王親自召回了河內郡運糧10萬秦農夫,讓他們放棄播種,去參與包圍大糧山的10萬趙農夫守衛軍,等到通訊斷絕的大糧山10萬趙農夫明白趙括已經戰敗,自己也已經被10萬秦農夫包圍。趙括兵分三處,無法指揮,韓王山只剩4萬精銳和10萬農夫,糧倉主要在更靠後的大糧山,很快就斷糧,另外4萬在丹河對岸的更慘,只能不斷反擊和吃死屍,很快就全軍覆沒,有多慘可以參看俄羅斯電影《決戰要塞》或金門戰役,白起從而抽出兵力渡河包圍韓王山和大糧山,很快韓王山也戰敗,4萬趙軍被坑殺,10萬農夫抓去按秦律當除庶子(奴隸),大糧山的10萬農夫以及5萬百里石長城投降的民夫也是,秦律22萬秦人升了一級,3萬敢死隊不論死活贏了就升、戰死了就升兒子(估計只殘存萬人),剩餘12萬秦甲士殘活9萬,戰死的不升級保留田給兒子一代人,而趙軍有10萬甲士,所以秦軍基本活著的人人基本都可以升一級,10萬河內郡升一級。之前擊敗廉頗的軍功之前就已經結算過了。這是估算,但是實際情況應該差距也不大,主要問題是河內郡很可能是罪人當農夫,則升級只是庶人,這就少了10萬奴隸,但是秦軍可能還有別的農夫輔助。秦律公士賞田1頃,長240步寬100步,面積大概是100市畝,即使休耕一半,剩下的土地沒有牛加奴隸,一家五口剩四口也就一兩個勞力是耕不完的,更何況那些2、3、4、5頃的軍官,所以秦軍對奴隸的渴望很大,但是會武功的趙職業軍人種田不行又狡猾不適合當奴隸,就被坑殺了。春秋戰國不是沒有職業軍人,只是平均壽命不高和編戶齊民下職業軍人還要兼職伍長什長等保甲職物進行地方防禦警察,進攻時才被抽調組成野戰軍。長平關丹朱嶺掘山村出土有戰國秦半兩錢近兩萬枚,零星也有趙刀幣出土,史記也有百金之士的記載,但是這些都只是潤滑劑一般的小獎勵,不應視為軍功獎勵的主體。

總之,秦軍最後只坑殺了不超過六萬殘餘趙韓軍,最多再加上韓王山的殘餘8萬趙農夫,達到坑殺14萬人,至少有十餘萬到22萬趙農夫成為奴隸。

史記里秦軍動不動斬首幾萬,十萬,十幾萬,二十幾萬的斬首,只能是《史記》來源的《秦紀》的誇大。《秦紀》很多重複攻下同一座城的記錄,可見其避諱失敗,則誇張戰功也是可能的。先秦的兵力數字由於史料來源單一,大多不可考,但秦魏雕陰之戰確是個稀有的例外:
史記秦本紀:七年,公子昂與魏戰,虜其將龍賈,斬首八萬。
史記魏世家:五年,秦敗我龍賈軍四萬五千於雕陰。
同一場戰事,雙方記載的人數卻有差異,魏軍才4萬5千人,結果秦軍斬首8萬。原因很簡單,魏世家裡的魏軍兵力數4萬5千人,來源於少見的魏國記載,而秦本紀的斬首8萬來源於秦國單方面的宣傳。《商君書》其有爵者乞無爵者以為庶子,級乞一人。其無役事也,其庶子役其大夫月六日;其役事也,隨而養之軍。也就是戰國每個軍人都會帶至少一個奴隸上戰場,魏軍四萬五千,奴隸則有近五萬,魏軍的損失是八萬(六國奴隸被俘虜後一般不殺只是抓回去作為獎勵幫秦人種田),至少逃出了1萬。

長平屍骨未發現大量兵器和盔甲,戰國推行牛耕,皮甲逐漸退出歷史舞台,說明秦軍獲得了趙軍的裝備,也因此能坑殺赤手空拳的趙軍。秦軍又有了20萬甲士(永遠打不完)。。。雖然只有7萬是老兵,所以白起說損失過半。。。因為新兵太多,秦軍在邯鄲城下,先是五大夫王陵5萬,之後王乞增援5萬,損失5萬,趙安平增援5萬,又損失3萬,15萬,比當年龐涓攻佔邯鄲的人數更多,損失了8萬

根據《商君書境內篇》,每5000正式編製的秦人有500輕兵甲士和500伍長公士和1500庶子輜重兵和2500後方農夫。

《漢舊儀》(有爵)年五十六免,無爵為士伍,年六十乃免老。公士為伍長,公士所在的伍,有四個無爵的農夫,不負責作戰,平時種田,戰時運糧供應前方。

公士:一等爵,賜爵一級為公士。漢舊儀:國君列士也。對應編戶齊民就是伍長   

上造:二等爵,賜爵二級為上造。漢舊儀:乘兵車也。對應編戶齊民就是什長,輕兵甲士

簪裊:三等爵,賜爵三級為簪裊,劉劭爵制:御駟馬者。師古註:以組帶馬。對應編戶齊民就是屯長五十夫長,領有什長4人、伍長5人,輕兵甲士共5人(《商君書》五人一屯長)、兵共10人,配奴隸16人

不更:四等爵,賜爵四級為不更,漢舊儀:主一車四馬。對應編戶齊民就是卒長百夫長,領有屯長1人、什長8人、伍長10人,輕兵甲士共10人、兵共20人,配奴隸33人

大夫(三百石):五等爵,賜爵五級為大夫,漢舊儀:大夫主一車,屬三十六人(主車領有屯長1人、什長級護衛1人、什長8人、伍長10人,輕兵甲士共10人、兵共20人,配奴隸36人)。對應編戶齊民就是五百主,下有百夫長4人、屯長5人、什長40人、伍長50人,輕兵甲士共50人(《商君書》五百主,短兵五十人;故,爵為大夫、爵吏而為縣尉,則賜虜六,加五千六百畝)、兵共100人,配奴隸166人。精銳化野戰軍,500人只留下100伍長,兵馬俑一號坑就是這種模式。

縣尉、丞(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三百石)縣有塞、城尉者,秩各減其都尉百石。道尉秩二百石。

官大夫(四百石):六等爵,賜爵六級為官大夫,漢舊儀:官大夫領車馬。對應編戶齊民就是二五百主千夫長,下有大夫1人、百夫長8人、屯長10人、什長80人、伍長100人,輕兵甲士共100人(也就是裨將,王乞失敗後,從左庶長降四級到官大夫《商君書》百人一將;二五百主,將之主,短兵百;千石之令短兵百人,八百之令短兵八十人,七百之令短兵七十人,六百之令短兵六十人)、兵共200人

縣令/國治(六百石~千石)

公大夫:七等爵,賜爵七級為公大夫,漢舊儀:公大夫領行伍兵。也就是5000丁的曲候(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六百石,見縣令、丞揖而不拜),其中輕兵甲士共500人

公乘:八等爵,賜爵八級為公乘,漢舊儀:與國君同車。師古註:言其得乘公家之車。歷代兵制:雖非臨戰,得乘公車,故日公乘。庶民之爵最高者。《商君書》國封尉(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司馬,千石;郡尉,千石以上),短兵千人。則1司馬部有1萬人、1校尉部有2.5萬人(其中輕兵甲士共3000人) 

五大夫:九等爵,賜爵九級為五大夫。師古註:大夫之尊也。歷代兵制:自公士至不更皆士也。自大夫至五大夫皆軍吏也。(漢代,秩六百石之吏,始予以五大夫之爵)   有五大夫之爵者,要成為官長或軍將之時,在同爵者中,從上位採用年高有德者。   (秦制,爵等,生以為祿位,死以為號謚。皆軍吏也。吏民爵不得過公乘者,得貰與子若同產。) 《商君書》將,短兵四千人.12.5萬人(其中輕兵甲士共16000人)

秦國500萬人口,125萬丁,也就是16萬甲士 

左庶長:十等爵(左翼25萬人副手)。右庶長:十一等爵(右翼25萬人副手)。左更(中軍25萬人):十二等爵。中更(中軍25萬人):十三等爵。右更(中軍25萬人):十四等爵。師古註:更言主領更卒,部其役使也。歷代兵制:庶長三更所將皆庶人更卒。   

少上造:十五等爵(左翼指揮)。   大上造:十六等爵(右翼指揮)。   師古註:言皆主上造之士也。   駟車庶長:十七等爵,師古註:言乘駟馬之車,而為眾長也。   大庶長:十八等爵,師古註:又更尊也。   

關內侯:十九等爵,師古註:言有侯號,而居京機,無國邑。   徹侯(列侯、通侯):二十等爵,師古註:言其爵位,上通於天子。

【出土史料】二年律令【霍成君吧】_百度貼吧戰國時秦國是怎麼樣一步一步獲得勝利 拋開制度和地理位置 其中每一個小的歷史事件中 蘊含著什麼樣的故事?

其實還有個辦法,就是計算白起台骷髏廟這個人頭武軍建築的面積,從而推算甲首的數目。


用現代人觀念思維理解古代戰爭是錯誤方向。

正如大城市裡人不會理解有人為了100塊殺人一樣。

不要說遠,就是90年代在浙江江西親眼所見的宗族之間為了一口井之類事關當地資源爭奪的團體暴力事件及其血腥。


更何況古代生存資源更緊張的時代,所以我相信一切屠城吃人的史實。


拍的比較好紀錄片。

首先確定了 白起是個普通人,一步一步走上將領(一將功成萬枯),是城市隨處可見的人,為GDP增長官員,為業績打拚的銷售人員,為KPI的大公司白領,殺人就是他的KPI,不要拿現在社會道德觀念來衡量當時。白起深深明白這些士兵升職的慾望。。而且秦王暗著提升白起,明白的人都知道怎麼回事。。。。。


不會把趙括貶得太低,分析他 遇到 幾個農民,為什麼他要一意孤行繼續打下去,從 政治,軍事,經濟、社會 特別 刻畫了兩國 君主(趙秦群主年齡 心智 經驗)

白起是個傲嬌人,最後秦王要求出兵,他拒絕,因為戰神,出戰必勝這是一生榮譽


又提出了被圍之後,趙國歷史記錄空白了。。。。。


最後用現在證據分析士兵怎麼死亡。。。


君主不都是英明,有他自己政治考量,君臣之間信任關係 貫穿 秦趙兩國


白起啃燒雞啃得我都有心理陰影了。。。

強趙如斯,盡為魚肉,不勝唏噓。


同樣的班底,之前還有一部紀錄片《激變玄武門》,這部里的趙括在玄武門演李世民,都非常貼合歷史,人物豐滿有嚼勁,不同於其他商業電視劇,
推薦有興趣的觀看


喋血比大秦3好看多了。。。。大秦3太多黏黏糊糊幼稚愛情戲,考據也不嚴謹。

喋血看完啦,有點虎頭蛇尾的感覺。秦始皇不出境么

這3天 這部視頻看了3 4遍 真真比大秦好看


進步很大。在十年前的紀錄片還沒有這麼立體。

十年前的紀錄片是這樣的:

這是2007年《軍事紀實》播出《揭秘古代軍陣》文本

  到了戰國後期,在當時的戰國七雄里,秦國的實力已經讓其他六國心驚膽顫。秦軍不光作戰威猛,各兵種之間的相互配合也爐火純青,他們大踏步邁開了兼并六國的步伐,其中公元前260年對趙國的長平之戰是其中最為關鍵的一役。

  在兩年前的公元前262年,秦國的虎狼之師進攻韓國。隨著大片土地的被蠶食,地處韓國西北部的上黨郡孤懸一方,岌岌可危。(地圖動畫製作)情急之下,上黨郡太守孤注一擲,將上黨郡獻給了與他接壤的第三方——趙國。縱觀當時的戰國七雄,惟一能在軍事上有力量抗擊秦軍的,只剩下了趙國的軍隊。

  (軍事學者 劉慶:

  趙國就派他的大將廉頗,率兵去幫助上當郡的郡民,來抗擊秦軍。秦軍一開始他派的大將是王齕。這個王齕他進入上黨之後……跟這個廉頗所率領的趙軍隔河對峙。廉頗為了長久地抗擊秦軍,他當時在這個上當這個地方,構築了幾道防線。)

  廉頗是戰國名將,身經百戰的經驗讓他選擇了積極防守,全力打好一場防禦性的持久戰。無疑,廉頗的選擇是正確的,也正是急於求戰的秦軍所擔心的。秦軍向趙國都城派出間諜,實施反間計,說秦軍最怕的根本不是老得沒有雄心和膽量的廉頗,而是年輕有為、才華橫溢的將門之後趙括。

  偏聽偏信的趙王中計了。

  趙括繼承的不光是一支訓練有素的45萬大軍,還有老將軍廉頗苦心經營的防禦工事。年輕氣盛的將軍能否在這場決定兩國命運的戰爭中找到戰機,一舉擊潰秦軍呢?

  而此時,秦國悄悄使出殺手鐧,暗派秦國最為著名的將領白起替代王齕指揮大軍,同時醞釀著徵集更多的軍隊予以增援。

  (軍事學者 劉慶:

  趙括當了這個趙軍的前線統帥之後,他一改廉頗的這種長期堅守這種縱深防禦的這種戰法……新官上任三把火嘛,想這個取得戰績,但是呢,他派軍隊進攻的時候不僅沒有能夠取得勝利,而且被這個秦軍給打敗了。)

  趙括的輕易出擊是致命的。按理說,出擊受挫後,這支長期征戰、訓練有素的軍隊再返回工事應該不成多大問題。但讓人吃驚的是,此後趙括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未能如願,這是為什麼呢?

  讓我們再次將目光投向秦軍這支虎狼之師。

  (軍事學者 金玉國:

 秦軍作戰一般把弓弩手放在前排,首先實施遠距離攻擊,之後弓弩手向兩翼展開,車兵實施衝擊,衝擊對方的方陣,把對方的方陣衝擊打亂以後,車兵後面的緊接著就是步兵實施衝擊,以配合車兵的作戰行動。)

  (秦佣鏡頭)

  根據史料記載,在長平之戰中,秦軍為了便於靈活機動,同時也為了激勵將士們的鬥志,大批的秦軍將士不著鎧甲。或者說,即使有的將領著甲也不是重甲,而是一些皮甲。秦軍驃悍英勇,同時,他們的排兵布陣和機動配合也相當純熟。失去陣地工事的趙軍猶如虎落平川,完全成了圍獵手們的獵物。

  (軍事學者 劉慶:

  他(趙括)沒有回到自己的防線上,使自己的軍隊孤立在秦軍面前。秦軍這個時候呢,就動員了國內所有的力量,把能徵發起來的民眾,全都發給武器當兵,然後以趙軍幾倍的兵力,對趙軍進行全面的攻擊。)

  公元前260年9月,趙軍大敗。據史料記載,趙括在被圍期間,絞盡腦汁,用盡了其平生所學的招數,甚至分兵四隊,輪番急攻,以求突圍。但在秦軍已經築好了圍困的壁壘,同時還應對以機動靈活的強大軍陣。

  此時,趙括已經必敗無疑。

 秦軍常以兵種分陣,車兵、步兵、騎兵這些用於短兵相接的兵種以外,還有以射擊為主的弩兵和箭兵兵種。弩兵和箭兵不同,弩已經有些半機械化的味道,射程更遠,可以殺傷一百五十步以外的敵人;而箭的射程雖近,但射擊的頻率卻更高。

  在長平之戰中,秦軍主帥白起面對急於突圍的趙軍胸有成竹,在工事里配備了大量的弩兵和箭兵。也就是說,趙括要想突圍,首先要突破的就是這箭矢密如蜂蝗的弩兵陣和箭兵陣。如果順利的話,將還會面對秦軍的騎兵陣、車兵陣、步兵陣。但事實上,趙括組織的數次突圍,甚至連第一關——秦軍的弩兵陣和箭兵陣都闖不過去。長時間被圍,趙軍人疲馬乏,飲食短缺。不光如此,他們還無法安寧,秦軍統帥白起不時派出輕騎兵對他們襲擾。在被圍40餘天后,趙括再也耐不住性子,親率大軍突圍。趙括的這次冒進沒能改變什麼,他個人被射死,群龍無首的40萬大軍也隨即投降。更不幸的是,這支數目龐大的趙國降軍讓白起將軍憂心忡忡,不久便在一個夜裡對他們突然襲擊,40萬趙國降兵慘遭集體坑殺。

  長平之戰的舊址位於山西省高平縣境內的一個山谷中。初來此地,面對這寧靜悠然的山谷和山谷里淳樸平和的村寨,誰也想像不到這裡曾有的血腥與慘烈。然而就是在這個山谷中,經常出土的累累白骨一次次讓人聯想那次戰役的血雨腥風。

  千百年來,趙國的後人對坑殺戰俘的秦將白起恨之入骨,在如今的山西高平一帶,當地還留有吃「白起豆腐」的習俗。

  長平之戰已經過去兩千多年,但其巨大的震撼依然讓後人反覆地品味與思考。紙上談兵的慘痛危害時時警醒後人:戰爭是國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必須慎之再慎。而「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這種文人式的浪漫情懷,在殘酷的戰爭中必須讓位於現實。


整個戰國時期死亡200萬,白起一人手上將近100萬。不愧是人屠....


推薦閱讀: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精銳部隊有沒參加長平之戰?
怎麼看待對長平之戰戰損人數的懷疑論?

TAG:紀錄片 | 長平之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