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老乾媽、老乾爹、友加「礦物油超標」一事?
老牌子都出了這種問題,唉……
~~~~~給題主的分割線~~~~~
首先,老牌子也會出問題。
其次,這問題算不算個問題還是個問題?
不要搞個大新聞!
原先的答案太過於繁瑣,而且涉及到部分個人隱私,所以刪掉了,總結一下:
針對中國商報的新聞報道和新京報的微博中出現的山東某研究所,是一家民辦非企業組織團體,在梁山縣登記註冊,全名為山東梁山生態健康產業研究所,而並非權威的國家機構。而在媒體的報道中,手動忽略了計量對於身體的危害,讓不明所以的群眾一下子就「震驚」了。這些媒體惡意引導輿論,不談計量談毒性,就是耍流氓。有意思的事,這幾家媒體的新聞中,沒有一家寫對研究所名字的,而且都自動忽略了梁山(大概是省級更好聽吧),新京報甚至連職稱都寫錯(大概是職稱更好聽吧)。
針對報道中出現的孟祥兵等人,什麼身份已經不重要了,但是從接受採訪的話語來看,實在是對不起他的頭銜。當然,也不排除媒體在報道中斷章取義的可能性。至於他背後的關係網,我不深究,畢竟那都是為了查清楚山東的這家研究所。
針對優恪網,你說你被無良媒體標題黨也好,被企業公關也好,總之都是別人的錯,身正不怕影子斜,對吧?你們和新京報和中國商報的關係大家心裏面都有底,畢竟羅昌平先生身經百戰見得多了。你們要說在這次事件中完全無辜,也沒幾個人信,洗地不如妥妥實實的道歉,只讓一個運營出來實在是說不過去。當然,我支持第三方檢測機構用更嚴格的標準推進企業產品質量的提升,但是我希望貴網能用更嚴謹的標準,而不是參數指標更高的標準,更不要在標準中自己隨便下定義;我也希望貴網能踏踏實實的做事,別總想搞個大新聞。作為一家檢測機構,客觀公正嚴謹以及名譽,想必是更重要的吧。還有,別總想著扣帽子,你們喜歡質疑,我們也喜歡。
還是那句話,出來混,遲早要還的。今天搞個大新聞,明天就是你們成了大新聞。
在下學生狗一條,沒背景不用怕,你們隨便懟。
礦物油又不是不能吃。。。
經過深度加工精製的食品級礦物油本身沒啥危害,最大的問題是人體不能吸收,吃了等於沒吃(不過人家也不是拿來當食用油用的),危害和蘿蔔乾致癌有的一拼。
對於超標更想看到關於使用的礦物油是什麼等級的。
我聞到了營銷的氣息。。在咱們中國,有一種神奇的美食不僅令幾乎所有中國人都離不開,甚至也令不少老外紛紛沉醉,每頓飯沒有這種美食就吃不下去…
這種美食,便是咱中國知名的「老乾媽」辣醬。
然而,「老乾媽」這兩天卻被咱們中國自家的媒體黑慘了!
相信大家剛看到上面這張圖裡的內容時,一定嚇壞了吧:「老乾媽」油辣椒里居然有「礦物油」?!而且還超標?!這個我們中國人吃了這麼多年的產品原來有毒???
而且,上面這張圖中那句「目前我國對礦物油尚無檢測標準」恐怕更會讓大家氣得罵政府:為啥人家歐盟就能檢測出老乾媽的問題,我們中國卻根本不管,要毒害自己的老百姓?!
但耿直哥必須請大家冷靜一下:因為有問題的其實不是「老乾媽」,而是媒體的報道!
是的,這篇來自《中國商報》的報道對於 「老乾媽」的指控非常荒唐,可謂漏洞百出,甚至這些錯誤離譜到讓網友們都開始懷疑這家報紙是不是在故意抹黑「老乾媽」了…
不過,在具體扒皮《中國商報》的報道之前,耿直哥得先給大家講講幾天前發生在德芙巧克力身上的事情,因為這兩件事關係極為緊密….
事情是這樣的:就在「老乾媽」出事的幾天前,全國各大超市都在售賣的「德芙」巧克力就已經遭遇了一場「食品安全風波」:被人指控「礦物油超標」。
做出這一指控的是一個名為「優恪網」的網站。該網站宣稱自己與歐洲一個「第三方消費品測評機構」是合作關係,在中國進行各種消費品的評測,但並未透露自己是否獲得中國法律認可的相關資質。
而他們對於德芙的指控,則源於他們幾天前選取了一批包含國內售賣的巧克力品牌,然後送到了一個德國實驗室進行檢測,結果他們宣稱德芙巧克力的礦物油【含量】超過了「4毫克/千克」的標準,屬於「超大幅偏高」….
可問題是,不論是歐盟還是德國官方,都從未出台過一個礦物油【含量】的官方限值,所以「優恪網」突然宣稱德芙巧克力礦物油超標的事情,很快引起了很多業內人士的質疑。
不過,「優恪網」倒也坦白了他們這個所謂「超標」的標準來自何處——確實不是歐洲或德國的標準,而是他們綜合幾個非官方的建議後自己發明出來的….
更重要的是,這些個德國非官方的建議,針對的也根本不是食品中礦物油的【含量】,而是礦物油從包裝「遷移」到食品中的【遷移量】,兩者根本不是一個概念。
打個簡單易懂的比方,你的水杯的蓋子上有2毫升的水,其中有1毫升掉到了水杯里,這個1毫升就是【遷移量】,而你水杯目前總共有10毫升的水,這個10毫升則是【含量】。
可現在「優恪網」的做法,卻是在拿一個【遷移量】的參考指標,硬說德芙巧克力里的礦物油總【含量】超標….難怪其他專業人士會質疑「優恪網」是在「移花接木」了。
然而,「優恪網」卻在幾天後「故伎重演」,在他們發布的一期關於「老乾媽」油辣椒等產品的檢測報告中,再次宣稱老乾媽的礦物油含量「超標」。
只不過,在「老乾媽」問題上,「吃相最難看」的倒不是「優恪網」了,而是這家網站的CEO羅昌平曾經供職的老東家:《中國商報》。
原來,《中國商報》不僅在報道中直接大呼「老乾媽礦物油超標」,甚至還公然造謠說:「老乾媽」的礦物油含量違反了「歐盟或美國的相關標準」。
(截圖來自《中國商報》的報道)
可正如耿直哥前面所說,不論是歐盟、德國還是美國,都沒有任何關於礦物油的含量的標準。實際上,在《中國商報》做出這一違背事實的表態後,他們引用的卻是「優恪網」的報告中的內容,可就連「優恪網」也在他們報告中明確寫著:「目前,歐盟尚未對此類成分提出限值」。
(截圖來自「優恪網」的報告)
然而,除了炮製了一個不存在的「歐盟標準」,《中國商報》的記者沒有經過詳細調查,還拿出了一個所謂的專家的說法,誘導大眾去以為「老乾媽」涉嫌故意在辣椒油里添加礦物油,是違法行為…
(截圖來自《中國商報》的報道)
而且這個所謂的「山東省生態與健康研究所」副研究員孟祥兵對於礦物油的危害的說法,也極為不嚴謹。甚至他這個所謂的「研究所」,也被一些網友發現只是一家私營機構,並由此懷疑這個機構的科學性與嚴謹性。
不過,這些嚴重失實的內容和說法,經過《中國商報》的報道,還是在微博上引起了多家媒體的跟風轉發,並迅速引發了公眾的恐慌…
而那「優恪網」明明知道這些媒體微博中的內容存在大量錯誤,卻不僅不進行糾正,反而還借勢炒作起自己來:
如此「操守」,也令不少食品檢測行業人士感到無語….
實際上,被「優恪網」打了大差評的老乾媽,不僅早就通過了歐盟的認可進入了德國等國的市場,而且還已經獲得老外們的青睞。
耿直哥在德國的同事妹子還專門去當地的華人超市拍了一段視頻,證明老乾媽在德國是合法出售的。環球時報視頻 - 騰訊視頻
但更令人無語的事情還在後面:當「優恪網」在德芙巧克力和老乾媽事件中的炒作營銷手段引起了不少專業網友的質疑後,「優恪網」則找來了他們的德國專家為自己辯護。
比如,對於用食品外包裝上的礦物油【遷移量】「移花接木」食品礦物油總【含量】的質疑,「優恪網」就宣稱:
然而,這個所謂的德國專家的解釋,也根本是在偷換概念,隱瞞事實:因為頻頻被「優恪網」在他們指控德芙巧克力和老乾媽的報告中所引用的歐盟食品安全局,在2013年的報告中早就明確列出了多種礦物油進入食品中的渠道,其中外包裝的【遷移量】僅僅只是一種途徑。
(截圖來自歐盟食品安全局2013年的報告)
不僅如此,耿直哥經過詳細的調查,發現「優恪網」對於德芙巧克力等產品「礦物油超標」的指控,還涉嫌許多嚴重的偷換概念….
但由於下面這段內容涉及一些簡單的科普信息,所以如果您沒有時間或興趣繼續往下看,那就請把這篇文章轉發給有興趣的人吧!
那麼,接下來就是深度撕X時間了。在這個環節,耿直哥也將盡量用簡單通俗的話語回答2個大家最關心的問題:1、什麼是礦物油;2、我們每天到底能攝入多少礦物油才不會出事。
讓我們先從什麼是礦物油開始說起:
簡單來說,礦物油在我們的生活中可以分為兩類:一種是工業級(Technical grades),一類是食品級(Food grades)。
而且這個不是耿直哥自己瞎拽的,而是人家歐盟的說法:
(截圖來自歐盟食品安全局2013年的報告)
這兩者的區別在於,工業級的礦物油含有一種叫做MOAH的成分,對人體可能有致癌效果;但食品級的則通過精鍊的手段基本上消除了MOAH,只剩下另一種名為MOSH的成分。
不過,雖然這種只有MOSH成分的礦物油是用於食品生產中的,可一旦被我們人體的器官和組織【大量】吸收,也會對我們人體產生一些影響。
什麼影響呢?歐盟食品安全局的報告顯示,在小白鼠身上進行的實驗發現,這種食品級的礦物油被小白鼠的器官和組織吸收後,會導致一些組織出現一些「無害」的「微小肉芽腫」,但如果過量攝入的話,則會出現發炎的情況。
因此,歐盟食品安全局根據這一情況,把這種食品級礦物油又分為了兩個大類別,即「高粘度」和「中低粘度」。
(截圖來自歐盟食品安全局2013年的報告)
其中,「高粘度」的食品級礦物油,因為幾乎不會被我們的器官和組織吸收,所以風險很低很低,隨著排泄物就滾出我們的身體了。
而「中低粘度」的食品級礦物油則又分為三個級別:其中第一級因為也比較難被我們的器官和組織吸收,因此風險較低;而第二和第三級別則比較容易被吸收,風險較高。
另外,這裡耿直哥得補充說一句:很多人以為我們只要吃下化學物質就會對我們人體造成危害,但這種認識其實並不準確。只有當這種化學物質被我們的【器官和組織】吸收了,並且在來不及被我們體內的【酶】轉化成對我們人體無害的其他物質時,它們才會在我們的器官和組織中 「沉積」下來,進而對我們的器官和組織造成影響乃至損害…
這也是為何在食品安全界有著這樣一句名言:【拋開劑量談毒性,都是耍流氓】。
可我們又該怎麼區分「高粘度」和「中低粘度」的食品級礦物油呢?
歐盟食品安全局的報告顯示,實驗發現食品級MOSH礦物油的粘度,其實與其化學成分中的「碳鏈長度」有關:碳鏈長度越大,粘度越高,因此也就越難被人體的器官和組織吸收。
(截圖來自歐盟食品安全局2013年的報告)
於是,歐盟食品安全局便給出了下圖中的結果:
碳鏈長度大於等於28(即≥C28)的屬於「高粘度」;碳鏈長度大於等於25但小於28的(即≥C25~<C28)則屬於「第一級」的「中低粘度礦物油」;而碳鏈長度分別小於25和大於等於22(即≥22~<C25)、以及小於22和大於等於17的(即≥C17~<C22),則分別是第二和第三類「中低粘度礦物油」。
而根據不同的粘度和碳鏈長度,歐盟食品安全局的專家們推薦了一個我們可以攝入的這些不同類別的食品級礦物油的【安全範圍】:
對於「高粘度」和「第一級」的「中低粘度礦物油」,每天每個人可以每公斤體重攝入12毫克——換言之,一個60公斤體重的人每天可以攝入720毫克的高粘度和第一級的中低粘度的礦物油,而不會出現任何短期或長期的毒副作用。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這個12mg的量,其實已經是專家根據動物實驗得出的安全範圍,再縮小100倍的結果了!
而對於第二級和第三級的「中低粘度礦物油」,由於歐盟的專家目前仍然沒有搞清楚這種很容易被人體組織和器官吸收的礦物油,在被大量沉積並引發人體發炎反應後,到底會不會引發其他更嚴重的情況,所以出於保險起見,暫時把這兩種級別的礦物油的安全範圍定為了每天每人每公斤體重只能攝入0.01毫克的極保守量——也就是說,60公斤體重的人每天可以攝入0.6毫克,而不會出現短期或長期的毒副作用。
(截圖來自歐盟食品安全局2013年的報告)
好了,在知道了上面這些信息後,我們再來對比 「優恪網」早在1個月前發給德芙巧克力的檢測報告中數據。(值得注意的是,這份報告優恪網並沒有公布在他們的網站上,而且也一直回絕專業網友要求公開這份報告的要求)
「優恪網」這裡檢測的是德芙一款150g規格的巧克力產品,其中在礦物油的部分,他們在四個不同的「碳鏈長度」區間檢出了四種不同的含量。
按照耿直哥前面給大家介紹的信息,「>C24~≤C35」和「C35~≤C50」這兩個區間都屬於「高粘度」和「第一級」的「中低粘度」的礦物油。而「>C16~≤C20」和「>C20~≤C24」則屬於第二級和第三級的「中低粘度」礦物油。
那麼從檢測結果來看:
1、「高粘度」和「第一級」中低粘度這兩個區間的礦物油檢出總量為2.8+1.6=4.4mg/kg,即在150g的德芙巧克力中,其含量則約等於0.645mg。
按照歐盟食品安全局專家建議的安全範圍,即一個體重60公斤的人每天可以攝入720mg這種類別的礦物油來看,這個含量遠低於該範圍。
2、在第二類和第三類「中低粘度」的礦物油區間則檢出0.6+0.9=1.5mg/kg,即在150g的德芙巧克力中,其含量約等於0.225mg。
按照歐盟食品安全局專家在這個區間給出的極為保守的安全範圍,即一個體重60公斤的人每天可以攝入0.6mg這種類別的礦物油來看,這個含量也完全在安全範圍之。而如果要超出,則需要一個人每天「怒吃」超過3塊150g的德芙巧克力,而且得天天吃。
那麼,這150g的德芙巧克力又有多大呢?耿直哥去超市專門看了一下,並拍了一款規格在100g的其他品牌的巧克力的照片,給大家感受一下:
這個巧克力的大小與我的華為MT7手機差不多,厚度略微低於我的手機。所以,這種大小的巧克力,你要每天吃4~5塊,天天吃,吃一輩子…
嗯,恐怕礦物油還沒發揮什麼作用,這巧克力里的糖分就已經讓你夠痛苦的了…
(圖片來自網路)
所以,從「優恪網」這份只發給了德芙巧克力的生產廠家,卻沒有在網上公布的報告來看,德芙巧克力的礦物油含量並沒有超過歐盟食品安全委員會的專家建議的安全範圍,又何來所謂的超標呢?
實際上,「優恪網」用來評測德芙巧克力等產品礦物油「超標」的標準本身,即C17~C35的區間的外包裝礦物油「遷移量」只要超過4mg/kg就被扣上「超標」的大帽子,除了耿直哥文章前半部分所提到的「移花接木」的問題,同時也是在通過混淆不同粘度的礦物油來「偷換概念」。
更何況即便我們用「優恪網」自己發明的這個怪異的標準來看,人家德芙巧克力的含量只是0.6+0.9+2.8=4.3mg/kg,可「優恪網」卻給這0.4的所謂的「超標」扣上了一頂「超大幅偏高」的大帽子…
而且,當人家德芙提出異議後,「優恪網」還繼續指控德芙對評測結果帶有「偏見」…
呵呵,也不知道是誰在用偏見「碰瓷」這些企業呢!
另外,「優恪網」在他們的報告中屢次提及的「德國聯邦風險評估研究所」的礦物油遷移建議,以及「德國聯邦食品和農業部」的草案建議,這些建議之所以給的偏低,是因為礦物油進入食品的渠道,並不僅僅只是外包裝的遷移,還有許多其他途徑。
比如環境中自帶的,比如在收割和加工糧食中機器使用的潤滑油,比如食品加工中可以作為添加劑使用的「白油」等等。
(比如麵包房在烘烤麵包時,為了不讓麵包粘在烘烤機上,就會使用食品級礦物油)
所以,這些機構才會在礦物油從外包裝「遷移」進入食品這個渠道上,給出偏低的標註建議,好給其他渠道介入食品的礦物油留有空間。
一個典型的案例是,「優恪網」不斷提及的那個德國農業部2mg/kg的標準草案,其實針對的是用來包裝非油脂類乾燥食品的可回收硬紙板,而不是食品中礦物油的總含量。而且這可能也是因為那些可回收硬紙板里可能含有工業級礦物油所含有的MOAH成分。所以按照MOSH與MOAH4:1的比例,才有了這個2mg/kg的建議。
而且人家德國官方也根本不會用這麼一個標準來認定一個食品本身是否礦物油超標!
這下,你該明白「優恪網」的這些報告和操守,為啥被不少專業人士所不齒了吧?
此外,在耿直哥掌握的那份「優恪網」單獨發給德芙方面的檢測報告中,「優恪網」其實隻字未提德芙礦物油「超標」的事情。他們的郵件其實是這麼寫的,你們自己感受一下吧:
文章最後,耿直哥再給大家推薦另一位專業人士撰寫的文章,供有興趣的親進一步了解「優恪網」的套路和問題:Sina Visitor System
參考資料:
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 SCIENTIFIC OPINION Scientific Opinion on Mineral Oil Hydrocarbons in Food1 EFSA Panel on Contaminants in the Food Chain (CONTAM)2, 3, EFSA Journal 2012;10(6):2704, 28 August 2013
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 SCIENTIFIC OPINION Scientific opinion on the safety assessment of medium viscosity white mineral oils with a kinematic viscosity between 8.5 – 11 mm2/s at 100 °C for the proposed uses as a food additive1 EFSA Panel on Food additives and Nutrient Sources added to Food (ANS)2, 3, EFSA Journal 2013;11(1):3073, 2013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Evaluation of certain food additives, Fifty-ninth report of the Joint FAO/WHO Expert Committee on Food Additives; WHO Technical Report Series, 2002
無數中國人膜拜的女神,最近被他們黑慘了
【勘誤】
1、之前原文誤將華為MT7寫成三星MT7,現已在原文修改更正;
2.原文之前出現數字計算錯誤,現已更正:「高粘度」和「第一級」中低粘度這兩個區間的礦物油檢出總量為2.8+1.6=4.4mg/kg
摘自之前對德芙的報道,全是營銷套路。什麼大幅超過,歐盟都沒有標準也能大幅超過,超過了還能進歐盟賣?
截至目前歐盟尚未對此類成分提出限值。但是,德國聯邦風險評估研究所(BfR)建議,從包裝遷移到食品中碳鏈長度介於C17~C20之間的MOSH遷移量應該控制在4毫克/千克以內。
2014年,德國聯邦食品及農業部在一份德國日用品法的修訂草案中也建議,碳鏈長度介於C20~ C35之間的MOSH遷移量不應超過2毫克/千克。
也就是說,「MOSH遷移量應該控制在4毫克/千克以內」並不是一個明確的標準,而是德國聯邦風險評估研究所(BfR)對此類礦物油含量的建議。
心驚報腳踩農夫山泉給怡寶帶節奏的黑歷史歷歷在目,這次抹黑老乾媽不知道又跟哪個辣醬品牌狼狽為奸了。
現在的某些媒體和媒體人,動動嘴皮子擺弄筆杆子,胡言亂語張口就來(哦我冤枉他們了,抹黑造謠還是動腦子的了),總以為自己掌握某些話語權用寫春秋筆法就能隨心所欲,只可惜部分屁民還是漲了些經驗並不買賬,造謠估計也就能糊弄糊弄淳樸善良的農村大媽。
又是一年三一五,商家心裡直打鼓。
小報水軍挨個來,知友忙著闢謠苦。一瓶老乾媽210g,2000斤老乾媽一共是4761瓶。
我這一輩子都吃不了2000斤的老乾媽,何況礦物油對人體又沒害。
不要信謠傳謠。
有些營銷勢力又開始帶節奏了唄。這種事情,難道不是反覆發生嗎?
先有一個危機,打倒一堆品牌,然後一些「白蓮花」就順勢上位。順便踩一下中國製造。
超標,前提是有個標。
據我看得新聞,美國歐盟中國都沒這個標。
您好,您在問題「如何看待老乾媽、老乾爹、友加「礦物油超標」一事?」中的回答已被刪除,原因是包含「政治敏感」內容。
很專業的手法,我說優格操作此事,我不用仔細看就知道手法:
1、檢測報告沒啥大問題,翻譯的時候會出現一些「失誤」。畢竟優格只是合作方,有些太專業的部分失誤正常。
2、北京商報會大體上使用略有失誤的東西,因為記者年輕,「不慎」採訪了不可信的對象(什麼野雞研究所負責人),記者經驗少,偷懶了可以理解。
3、新京報大幅度「引用」上面的失誤和不慎產生的內容。找權威專家來泛泛的評論食品安全重要性。標題上用上老乾媽,一錘定音。
4、各種新媒體轉發,擴大影響力,無需自己操作,如果央視315有食品安全的問題曝光,老乾媽會自動被無數媒體做素材。
這個事吧,每個環節都是經過精心準備過的,誰的責任都不大,理論上只要參與的媒體夠多,是可以完全無損的抹黑一家公司的。
這次哪一個相關方犯的都不是大錯,問題不大,以後食品行業的巨頭估計會交保護費的。
本來不想答,但是看到優格官方運營說大家愚昧,不得不說,不作死就不會死。罵你你就聽著,還非得懟回來?
這世界上就你們羅大記者是聰明人?別鬧了好不好,比你們吃相好的多了去了。@新京報 本人解釋一下?
講道理,我相信德芙超標我都不會信老乾媽超標
何況好像不止老乾媽一家,就算真是超標了主要查的不應該是老乾媽和其他企業,要查的是原料油
最後,這種敏感的時間點,除了食品安全問題,還有什麼能把中國人的注意力從薩德身上離開呢?
某些人某些媒體,總想搞個大新聞現在做人真難,看到什麼都要仔細閱讀,還要帶著懷疑一切的精神仔細閱讀。萬一只看標題,或者看了內容但沒充分發揮質疑精神,就要掉坑裡。
好累。
就是走當年搞農夫山泉的路子,擠壓市場,敲詐勒索。
不可能添加礦物油!礦物油是什麼東西題主要先搞清楚。礦物油是相對生物油(植物油、動物油)而言,它是石油提煉出來的油,本身沒有任何香味而言,價格比植物油更高,添加在食品中沒有任何好處。礦物油只用在做機油、潤滑油、潤膚露之類的產品。礦物油基本都是飽和油,相當於食品中的飽和脂肪、反式脂肪,吃下去難以吸收消化,以前西方國家興起過吃凡士林,凡士林其實就是一種礦物油。當然工業礦物油可能含有石油原來的雜質,精製除雜後用於藥品和食品也是可以的(只是一沒必要,當然飽和脂肪不應攝入過多),絕對不會有正規廠家人為添加礦物油,食物中如果有礦物油,也是某些原因污染的,一般來說含量都非常少(幾百萬分之一),對人體的危害完全可以忽略。
沒有具體報告,沒法針對性評價。因為不懂德語,所以找了個英語的,應該就是報道中說的「歐盟食品安全局(EFSA)2013年的評估報告」《Scientific Opinion on Mineral Oil Hydrocarbons in Food 》(鏈接懶得貼了,可用標題自行搜索)
礦物油分類很多,中低粘度的n15(h)、p15(h)、n70(h)限量較低ADI只有0.01mg/kg體重,而其他的限量較高達到了10-20mg/kg bw。不過想來老乾媽也不至於用n15(h)、p15(h)、n70(h)這些吧。
至於籠統的MOSH,沒有具體標準,但用量較少的調味醬怎麼也不可能比主糧的MRLS定的更低吧,4mg/kg只能算毛毛雨,沒看出怎麼個嚴重超標。
至於後面谷氨酸鈉那段,只能說又在黑味精了。
首先我想說老乾媽本身就是一種調味品,所謂一噸老乾媽(兩千斤/一千公斤)含有四克礦物油,礦物油就是石油和石油的化工產品(簡單理解,畢竟都是大分子化合物)一個人一生要吃一噸老乾媽的方法上面某條評論我寫了大概是要六天一瓶,當飯吃,不然一輩子是沒機會吃掉一頓老乾媽的,還有一天我們呼吸的汽車尾氣有大神來計算一下有多少礦物油成分么。。。。。
還有,性生活會降低壽命(古代皇帝那麼多老婆為啥沒幾個活的特別老的?老太監卻挺多的)為啥沒人把自己閹了?
燒烤致癌為啥那麼多人吃
河豚能毒死人為啥也有人吃
一些人總是拿著不屬於自己讀者的一種貨幣告訴自己的讀者你們的食物,出行,生活,一切都是錯的一切都有毒,一切都是讀者民族,企業,政府的錯,聽我們的就能避開這一切,然後民主了,自由了,全民族都吃不飽了
@新京報
請問這麼多回答了能出來解釋炸你們員工發的是人民幣么?老闆卡里是不是都是韓元啊?食物中出現礦物油是很正常的。美國的穀物在儲存時要噴洒礦物油用來防止粉塵爆炸。
同時為了防止沙門氏菌的感染,美國要求所以蛋類都在出廠前洗凈,並噴洒礦物油。
作為一種與食物直接接觸的物資,在沒有證據證明對人體有害的情況下,有必要僅僅因為一個來歷不明的未必適用的數據的高低就判斷產品的好壞嗎?
看到新京報就不用看了
還需要去闢謠???
推薦閱讀:
※是不是所有的物質燃燒時都會發光發熱?
※用茶水作為日常飲用水是否健康科學?
※有什麼化學式適合紋身?
※電解水機靠譜嗎?
※什麼液體可以破壞金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