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學和古代文學不能同時看嗎?

最近突然想整理,按文學理論和文學作品,分外國文學、古代文學、現當代文學看沒看過的作品,主要看古人書和外國書。

請一位學文學理論的朋友給我推薦書,他說我只能二選一,因為二者方法和體系完全不兼容,以一般人的知識結構水平,只會造成混亂。

我說大家看書不都提倡古今中外都看嗎?
他說所以都白看了啊,只是看了就過了啊。

我不是為了考試,不是為了做研究,也自知此生看書無慧根做出什麼驚天大成就來,看外國文學的時候不能看看古代文學嗎?

另,關於看文學理論到一定程度就一定寫不出作品的問題。

前幾天在知乎看到@陳立里的一個回答感覺很棒(但願沒記錯),對於中文系不出作家這個問題,她給出的觀點是沒學到家。靈感類和科班類應結合,純憑靈感可一鳴驚人,也一用就無。一定的理論和寫作技巧,很有幫助。

在推薦書的過程中,他一併反駁了我說的這個。首先說以余華 蘇童等沒有上大學和上了大學的不同,就寫不出作品嗎 這樣的推法是因果倒置。其次他說他自己就是寫不出東西了,還提到馬原在寫作時已經無法融入,跳出來我說 馬原說。然後說回答這個問題的人都沒有資格,首先應該拿出自己的作品來說話。

我竟無言以對,所以來知乎提問。


可以啊。

讀書這個事嘛,題主你聽我道來:
早春宜讀辛波斯,《萬物靜默如謎》,等待著生機。
仲春宜讀謝靈運,《山居賦》正好俯瞰一切生靈。
晚春宜讀《花間集》,任他風流一段,只許相知兩心。
孟夏宜讀泰戈爾,正嫌綠色不茂,呼喚飛鳥的鳴啼。
炎夏宜讀逍遙遊,每次讀至扶搖二字,驟起清風,吹到心底。
季夏宜讀《韓非子》,若是心有不忍,正好降溫;若是心有贊同,那在添火一把,燒到天際。
初秋宜讀《培根集》,每片精到,正體驗收穫的美感。
涼秋宜讀《蒙田集》,若再就著《荀子》,那是巧克力蘸辣醬,別有風味。
深秋宜讀汪曾祺,若是有個火爐,那就聚上三兩好友,一讀老舍,一讀朱自清。
立冬宜讀三國志,這裡必須記得一點,這道菜得左上《世說新語》。
寒冬宜讀春秋經,十二個世代,昧一昧先秦世代的別樣風情。
嚴冬宜讀茨威格,管他屋外風雪再大,正閃耀著人類群星。

若還嫌不夠,
《希臘神話》多麼宏大,這裡正好對著讀樹下野狐的《搜神記》。
《堂吉訶德》雖然可笑,那別放過金庸的《射》《神》兩本書。
《魯濱孫漂流記》寫的英國精神,我這裡偏讀《鏡花緣》,要看看清代別樣的綺麗。
《匹克威克外傳》模的紳士風度,那我就上《水滸傳》,魯迅說過,悲劇是要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哈姆萊特》歌頌人類靈長,《懺悔錄》偏偏告訴你人類本性。這時候再讀《孟子·告子》,收效明顯。
《海底兩萬里》是海洋奇著,《山海經》是筆外異聞,看來人類總有想像的翅膀,正好,那就讀一讀《格列弗遊記》與《小王子》。
黑格爾的論述極其精要,梭羅的主張別樣澄明,那就讀一讀中國哲學簡史,兩種文化,緣何天差地別,。
萊蒙托夫的詩里有自由,海涅的詩里有浪漫,那就選了孟郊賈島李賀杜牧,或許古今之別,中外之差,不能否定靈魂的迴音。
雨果的文字大氣帶著悲憫,大仲馬的文字流暢而有長鳴,前者猶需對比巴爾扎克,看看都是感情豐富的人,為何寫出兩個世界;後者需對比李白之古風,看看都是長鳴,為何是兩個乾坤。
托爾斯泰的筆下人生出奇精彩,陀耶夫斯基的靈魂自贖令人讚歎。前者沒有其他,應該取《史記》和他參看,後者應該由浮士德博士來,帶他一併上天堂。
尼采狂呼我是最後的太陽,馬克思冷眼的寫道,這個幽靈,還在徘徊。那麼前者需要郭沫若——我是天狗啊!我要吞了這顆太陽!後者需要魯迅——戰士死了,終究是戰士。去吧!你們這些蟲豸們!
《簡愛》寫了女性的堅強,《飄》寫了女性的追尋,《包法利夫人》寫了女性的浪漫,《紅字》寫了女性的救贖。第一者比著看《列女傳》,再思女權要爭什麼。第二者比著看《海倫凱勒自傳》,肉體的枷鎖永不能靈魂的去向。第三者比著看《茶花女》,靈與肉的掙扎本身就是痛苦的。第四者比著看《紅與黑》,男性的救贖在女性那!
《枕草子》最見散文的散,《源氏物語》最見小說的文,前者需要看《閑情偶寄》,性靈的更需袁枚,這個寫了菜單的老頭子。後者需要《儒林外史》,悲傷的更需要《金瓶梅》。

讀完這些還不滿,那就讀這些:
《歌德談話錄》講了文學的藝術追求,《文心雕龍》寫了藝術的文學表現。如果想學著從頭學起,來來來,跟我念:「《文選》爛,秀才半。」
《法華經》《楞嚴經》有不二法門,那麼接著讀讀《天龍八部》,什麼是有情皆孽無人不冤。
《景德傳燈錄》頗有禪機,想別礙此,讀讀海德格爾,讓他告訴你語言究竟能不能答疑。
《五燈會元》講了不少故事,順道理一理《李叔同集》,不滿於此,看看鈴木大拙。
數學是自然的語言,邏輯是數學的靈魂,張開臂膀,上看《周髀算經》,下看《自然哲學中的數學原理》,體驗文學如何溝通數學。左觀《綴術》,右觀《幾何原本》,體驗圖形的自然美。
若是還不滿於此,想學學說話,《邏輯學》幫你理清內心,外有維特根斯坦,內有金岳霖;《鬼谷子》教你縱橫術,是想做《戰國策》之蘇秦還是《長短經》之張儀,交給你自己。
若是還不滿於此,要搞辯論,古希臘的雄辯家別放過。多年後,你也可以搖扇江東,火攻赤壁。
若還嫌不夠,那更深一步,讀一讀波普爾之批判理性,看看德里達之解構主義。在把這些書從頭來一遍,是不是另外一個角度?


以上謝邀!


-
謝謝邀請,沒什麼不可以的。題主自己都說了,又不是為了做研究。不為無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哈哈哈,感覺這個挺好玩,順便列個對照閱讀書單吧。

米洛拉德·帕維奇《哈扎爾辭典》;韓少功《馬橋詞典》;《山海經》

笛福《魯濱遜漂流記》;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

司各特《艾凡赫》;羅貫中《三國演義》

霍夫曼《雄貓穆爾的生活觀暨樂隊指揮克萊勒斯的傳記片段》;夏目漱石《我是貓》;納博科夫《微暗的火》

《博爾赫斯全集散文卷(上下)》;錢鍾書《管錐編》

喬治奧威爾《1984》;金庸《笑傲江湖》

芥川龍之介《竹林中》;金庸《雪山飛狐》

蟻垤《羅摩衍那》;吳承恩《西遊記》

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莊子》

《一千零一夜》;喬叟《坎特伯雷故事集》;薄伽丘《十日談》;吳敬梓《儒林外史》

柯南道爾《福爾摩斯探案集》;古龍《蕭十一郎》

紫式部《源氏物語》;曹雪芹《紅樓夢》

沈德潛《古詩源》;《萬葉集》

《聖經·出埃及記》;劉震雲《一句頂一萬句》

清少納言《枕草子》;劉義慶《世說》

馬克吐溫《康州美國佬大鬧亞瑟王朝》;黃易《尋秦記》

福克納《喧嘩與躁動》;阿來《塵埃落定》

馬爾克斯《百年孤獨》;閻連科《堅硬如水》

《江選》;《他改變了中國》


不是為了做研究,不是為了考試,不想做驚天動地大事出來,那看書不是很自由的事嗎?所有宣稱讀書的方法都不適用於自己自由的看書。自己自由的看書的準則大概是只有「我樂意「吧。

而且甚至不需要考慮自己有無學到東西的問題。況且潤物細無聲。

以及對於文學理論學到一定程度就不能寫不出作品的問題,我覺得挺有意思的。我聽過好幾個教文論的老師這樣講過。

但是以大多數人學文學理論的水平,離這個「一定程度」還差的好多好多呢,所以以絕大多數中文系本科生研究生的水平,也完全不需要擔心這個問題。


如果不是為了學習研究,單純閱讀作品,隨便想咋看都行。
如果是學習理論方面的東西,尤其是打基礎的時候盡量別兩樣一起看。中國古代文學和西方文學交叉太少,各成體系,單獨看各有條線串著,比較容易記憶。如果混著一起看就把知識打碎了,腦子容易亂。
當然,打好基礎之後,一些零碎的東西混著看也無所謂了。

關於理論和創作的關係,我覺得理論積累是有利於創作的。
在學習理論的過程中你會經常發現:我了個去這個想法也有人玩過了。。。
光憑靈感摸索個幾十年,不如一本書直接打通任督二脈。


可以同時看,不要隨意聯繫就是了。就算有些概念和說法看起來相通,由於它們的「總問題」不同,這種聯繫也很可能是輕率的。


謝邀,完全可以。
當然了,外國文學從源頭開始就是敘事為主,古代文學以抒情為主。因此閱讀期待和方法的確不同。
但是,作為純粹的閱讀來說,兼并著讀並不會串的;何況我們現在不是有比較文學的學科嗎?不一起讀怎麼研究呢?不讀馬爾克斯可能對先鋒派和莫言就沒有更深的理解。
關於文學理論,創作論只是其中一部分,了解創作的來源(包括材料積累、靈感等)、創作的技巧、審美期待、文體特點等。
為什麼中文系培養不了作家?首先,很多作家還是中文系的;其次,陸遊說寫詩在詩外,同樣的道理,沒有現實的積累,訴說的慾望,創作還是無源之水。


謝邀。

一、
根據個人經驗,不能指望通過泛讀弄懂一樣東西,弄懂一樣東西是要圍繞一個中心展開閱讀的。
泛讀只會帶來對一切事物的一知半解。
當然,如果泛讀是for fun,那也沒啥可說的。

二、
文學研究者和作家的關係就像動物研究者和動物:

1)你知道老虎的一切習性不代表你能成為一個真老虎。

2)有勤奮的老虎,也有不勤奮的老虎,有研究理論的老虎,也有不研究理論的老虎,
但絕不是任何物種通過勤奮或者研究理論就能變成老虎。

3)老虎本虎也並不能解釋自己為啥成為老虎。

我認為老虎之所以成為老虎主要靠天賦。


首先,我認為題主的問題很有回答的必要:因為從中可以引申出不少關於文學基本問題的討論。其次,我認為目前的回答雖不乏金玉珠礫,但也存在著不夠全面、亦不夠針對透徹的遺憾;或許也和知乎用戶的普遍傾向有所關聯。以下是我從幾個重要角度進行的闡述,力求簡潔清晰,以備諸位參考。

——————————————————————————————————

第一個問題:「……他說我只能二選一,因為二者方法和體系完全不兼容,以一般人的知識結構水平,只會造成混亂……」

這個問題,其實能夠引申出兩個問題:其一,中西方文學結構的差異性;其二,閱讀文學的目的/出發點。

第一個問題,倘若要完全釐清,即使對於學術界宗師,也是力有不逮,在此無贅述之必要;題主友人主要質疑的也是在於第二點,也就是,閱讀文學的目的和導向是什麼?所以,我們首先要對此進行澄清。

題主友人在後文曾用到「因果倒置」,而他在一開始,恐怕就已經犯下了一個嚴重「因果倒置」的錯誤。

我們說,文學源於個體情感之經驗;而文學的種種體裁與形式則是歷史社會長期演化的產物,縱然萬變,不離其宗。文學理論、體系結構等等,則已是後人進行總結與概括的成果。一切文學,都根植於創作者的情感與經驗,而不是根植於某種創作手法、敘事結構。是先有了文學,才有了形式體裁、文學理論、知識體系。所以,我們閱讀文學,也應當是首要通過其中的情感內容進行根本性的理解,而不是通過某種創作手法、敘事結構進行理解。《追憶似水年華》以細膩至極的心理描寫、繁複冗長的宏大結構而著稱,但其本質則是對個體精神世界的全方位展現;《喧嘩與騷動》運用了大量的意識流手法,但其本質和旨意,則是在於精細、透徹、冷靜地揭示出美國南方沒落種植園主家庭,在紊亂的精神世界中的普遍幻滅與崩坍。除近現代中一些對文學形式有著狂熱追求的作家,絕大多數作家對手法、結構的運用,其最終無不是為情感和經驗之表達而服務

所以,真正地理解一本文學作品,絕非是理解它的結構手法等等,這無異於本末倒置;理解,或者說感受作家通過文字表達出的情感與精神體驗,才是閱讀的最終目的和最大樂趣。了解不同類別文學的共性與差異,也就是構建文學的知識體系,同樣更是要在已經積累大量閱讀量的基礎上,才能夠真正有所形成而不是無中生有地形成了知識體系之後,才再開始閱讀。讀都不讀,何來的知識結構?

舉個例,某天小明在聽《高山流水》,聽完後再聽《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但這時一個音樂專業的朋友突然跑過來告訴小明說:你不要聽,你要聽就得先給我把東西方樂理研究都通讀一遍,不然我擔心你沒有這個能力、也沒有這個資格同時聽東西方的古典音樂。何其謬哉!

所以,對文學進行分門別類,固然是一種有效、有用的方法論:因為不同社會背景,確實會對個體的精神世界造成巨大影響,進而影響這一社會背景下絕大多數文學作品的內在結構(就像西方近現代文學中揮之不去的基督教情結);但倘若從本體論而言,則毫無必要因為某些文學作品被劃分到不同門類,就放棄了一併閱讀的興趣

因為文學,並不會因為個體對其的形式體裁、結構體系有多了解,就使個體對其本質的感受有任何增進;而知識體系,也是在大量的閱讀之後,對自身的經驗體會進行歸納總結,才能夠真正形成。

讀《奧德賽》再讀《詩經》,不會讓我們對《詩經》產生任何的疑惑與混亂感;相反,通過對兩者閱讀體驗的對比,通過對兩者表達情感的體會,我們才真切地開始認識到中西方文學淵源的差異和共性。怎麼會是白白讀過呢?哪怕現在我們的體驗尚未深刻,但等到我們的閱讀積累日益增多,見解自然會日益深刻,而這些見解的積累也是屬於我們自己的精神財富。

而不是在讀過一百本關於中西方文學的對比研究後,我們才戰戰兢兢地左手拿起《奧德賽》,右手拿起《詩經》;並且,在這之後,我們也往往再難以真正地體會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是什麼了,因為在獲得閱讀體驗之前所接受的知識體系,只是一種空中樓閣,將隔斷讀者與作者的最根本的精神聯繫。

閱讀文學的真正目的,也是唯一能成其為目的的,就是獲得情感與經驗的體會與蘊藉。其餘一切選擇和路徑,也無不需要在此中才能獲得確立。否則,就只是純粹地為了裝逼了,為人笑矣。

既然如是,想讀便大可去讀。產生疑惑是很正常的,而在這疑惑的基礎上,再通過不同文學理論的輔助,其才能夠收得奇效。而最終,還是要在讀者與作者之間建立起精神的聯繫,亦即對文本所表達情感的體驗,才是唯一路徑;在讀書破萬卷之後,方自可神會不同文本蘊藉之共同聯繫及差異。

第二個問題:「……他說所以都白看了啊,只是看了就過了啊……」

題主友人的這一句話是對第一個問題的一個補充。因此,我的回答也是對第一個問題回答的補充。

這裡,題主友人的邏輯是十分臆斷而草率的,無非是想說:沒有一定的知識體系儲備,那閱讀文學就是白讀。以下則是對此兩個主要方向的問難:

① 我們首先就要質問,什麼叫做「白讀」?我讀一本文學作品,獲得了豐富的情感與精神體驗,並由此對生活有了更深的認識,這是不是白讀?我讀一本文學作品,了解到不同國家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面貌,這是不是白讀?我讀一本文學作品,了解到不同社會的不同傳統和習俗,這是不是白讀?我通過閱讀過程的精神活動,舒解了情緒、陶冶了情操,這是不是白讀?我通過閱讀體驗的積累,一開始或許還不明顯,但隨著積累逐漸增多而使得種種認識日益清晰,這是不是白讀?

② 緊接著就是第二個質問:是先有了知識的積累,才在此基礎上形成體系;還是無中生有地建立起空中樓閣的知識體系,再去獲得知識?是前者較後者更能讓人有豐富深刻的體驗,還是後者較前者能夠讓人有更清晰的見解?

所以就是第三個問題,也就是文學理論在閱讀過程中的意義和地位

文學理論的目的,是通過對文學一些普遍規律與性質的概括總結,而使人對文學有更深層面的理解。在閱讀過程中,文學理論並非閱讀的前提,而是一種輔助的工具。文學理論可以為我們理解文本提供更多的角度和切入點,也可以幫助我們形成自己的體系。正因如此,文學理論並不是閱讀的障礙,而是閱讀的推動因;因為也只有在閱讀中,我們才能夠通過對文學理論的應用,從而不斷深化對文學、文學理論的理解。正所謂知行合一。知識體系的真正形成,是要在不斷的閱讀和理解中推進的;而出色的文學理論,則會起到出色的輔助作用。

還有第四個問題,也就是題主提到的「……看文學理論到一定程度就一定寫不出作品的問題……」。

也就是,優秀文學作品的根源是什麼

其實這個問題和之前的問題如出一轍,也就是文學的本質是什麼。正是文學的本質,決定我們對文學應採取的態度、決定我們通過何種途徑閱讀文學、決定優秀的文學應當從何而來

為什麼熟知文學理論的學院派,卻未必都是文學家?經過之前的澄清,我們應該已經可以很明晰地看到個中緣由了。

文學來源於個體的情感與經驗,來源於其對生活的感受。對此叔本華早有天才的論斷:一切天才,都必然是敏感而富有激情的。正是這一特質,使其能夠將生活中的種種表象大大地增強,並以強有力的想像力進行全新的組合。

文學理論只是一種理解文學的輔助手段。個體倘若要真正地從根本上對一本文學著作的內涵進行把握,就要與作者的情感和精神建立起直接的聯繫。在建立起聯繫的過程中,敘事結構、描寫手法、體裁形式、文學評論都應作為輔助的工具。為最終目的而服務。

題主友人在這裡說的「因果倒置」,則確實是正確的。學院派是否出得了文學家,不在於學得是否「到家」,而在於其對文學的根本看法,是否已被冗長的學院規則表給蒙蔽了。優秀文學作品的完成,其決定性因素也根本不在於吻合了哪些學院派守則。

所以題主友人寫不出作品,也並不需要加以諷刺。或許是社會經歷尚未豐富,或許是情感經驗尚未深刻,也或許是閱讀積累尚未成型。一切情有可原。而正因此,我們再次看到了閱讀文學的意義。

至於他的「……回答問題的人都沒有資格,首先應該拿出自己的作品來說話……」只是一時氣話,因為已經自相矛盾了。況且,正因為我們的積澱不足,才更應該豐富自己的閱讀量,而不是又好高騖遠地直接跨越到文學理論的爭議中來。

還是花費了不少篇幅,委實慚愧。以下是對全文意旨的幾點總結。

文學的本質是情感經驗的展現,閱讀文學的根本目的也是對文本情感的體會與感受

② 正因文學的本質,不同地域和時期的文學實則並無根本的差別。體裁形式的差異絲毫不妨礙對其一併閱讀;相反,還能加深讀者的理解,豐富閱讀體驗。

文學理論在閱讀過程中是重要的輔助工具,但絕非決定性因素

知識體系是在知識儲備的基礎之上建起的。若無儲備,談何體系;移植過來的觀念,終究是空中樓閣,最後都還是要在閱讀過程中加以改造和替代。正所謂知行合一。

⑤ 既然想讀,那就不要猶豫。路在腳下


關於你朋友的看法,我持同意意見。
我也是中文專業的學生。外國文學和古代文學還有現代文學都同時開課的。
提倡文學古今中外通讀很正確,但依我接受水平來說,這三門一起讀,如果不是期末下狠勁讀的話,我真的都記不住。
先讀古代文學,再讀外國文學,建議。
外國文學太艱澀,如果你真的當興趣,就慢慢來吧。
一起讀,真的什麼都會記不住!
一起讀,真的什麼都會記不住!
一起讀,真的什麼都會記不住!


在推薦書的過程中,他一併反駁了我說的這個。首先說以余華 蘇童等沒有上大學和上了大學的不同,就寫不出作品嗎 這樣的推法是因果倒置。其次他說他自己就是寫不出東西了,還提到馬原在寫作時已經無法融入,跳出來我說 馬原說。然後說回答這個問題的人都沒有資格,首先應該拿出自己的作品來說話。

這段到底在說啥...


表示這個期末我就在做這個事情......古今中外一起複習,毫無違和感
沒辦法,ddl會逼出所有的潛力。
寶寶心裡苦,但我不說。。。
理論上說,沒有什麼是不可以的。在自己不知道做一件事好或不好時,不妨親自一試。畢竟絕知此事要躬行嘛。
不過我的建議是,先分開閱讀有一定的作品基礎積累後,再放在一起閱讀,可以讀出更多比較,收益更大。
閱讀的樂趣呀!只不過參雜著考試,就會有點酸爽。


瀉藥

老規矩,從一個故事說起。上大學的時候,我被安利了一本暢銷書,叫做《如何閱讀一本書》。老實說,這本書讓我學習了很多關於讀書的方法論。有一天,一個文青室友看到我書架上的這本書,非常厭惡地問,「讀書不是一件重在體驗的事嘛,怎麼還有教人如何讀書的書?簡直就是騙子。」為了自己喜歡的書,我當然是據理力爭啦。我的觀點是,書是知識的載體,想高效獲取這些知識,當然要掌握好的方法,室友則認為對於感興趣的內容,你自然會有所收穫,更何況我們很多人讀書都關注當下的體驗,於是我們誰也沒有說服誰。就當是實用派和體驗派的雞同鴨講吧,流汗/

讀書目的不同,方法也不同,而那個室友的觀點其實也是一種讀書方法。關於讀書方法真是千人千面,我之前私下做過一個沙龍,收集了很多方法,最後終於找到適合自己的,在這裡就不多說了。關於這個問題也一樣,如果讀文學著作只是為了消遣,只要感興趣就可以讀,沒什麼中外之分。但是,如果是學習寫作,那真的就要有選擇的讀了。我的感覺是,當你學習把握文學創作的總體節奏感時,閱讀沒有中西之分,好的作品都有值得借鑒的東西;但如果你作為新手,在積累具體的寫作技巧和語料時,恐怕就要對症下藥,不但有中西之分,甚至都有類型之分,近期武俠小說讀多了,寫愛情小說就不會順手,嚴肅文學讀多了,寫類型小說恐怕就會彆扭。就像之前的一位答主所說,當你研究中外比較文學時,不「學貫中西」請問怎麼搞研究呢?很多時候人與人的分歧並沒有那麼多,有的只是各自設置了不同的前提而已。


題主想問的應該是針對中西方文學理論對創作的影響吧?按原題和前半段的條件誰都會回答可以的好吧……

你朋友關於中西方文學理論特點說的不無道理(最後一長段我也沒看懂,題主稍微再表達一下?)。但是如果你閱讀的目的是為了「了解」,完全可以按你的打算去做。如果你想要「掌握」學以致用到創作或者其他方面,就要看你個人悟性了,如果你決心去嘗試,同樣沒有阻止的理由。

針對你後半段的文論與創作的關係的問題,我淺談一下個人見解,希望碰巧能解答你的疑惑。

依稀記得西方文論試卷上說過文論大多是由一些哲學家、文論家或者作家(實踐者)寫的。很多文論家以他們的文論聞名,而個人的作品相對無名,少數鬼才能兼顧個人的多重身份。像是尼采、薩特、康德之類的,因此很容易留下中文系不出作家這樣的概念。

而大多數以著作流芳的作家,他們之所以能創作這麼多傳世的作品,不在於他對文論了解多麼精通,而是他的內涵足夠深厚,創作技巧成竹在胸。

要做到這些,除了文論學習是不夠的,以日以繼夜的創作為基礎,不斷學習各種各樣的知識。文學家的大腦絕對不亞於哲學家。

最後,回歸題目。
中西方的作品&文論可以看,西方的能看英文看英文,不能看挑好的版本。西方文論了解一下就好(光是了解要花的時間也不少!),結合具體作品來理解,最好是結合創作實踐掌握。個人比較喜歡看評論,涵蓋有文採的文論,不枯燥。

本人只是一個考研未果的中文系畢業生,水平有限,獻醜啦~


大家都好厲害啊。可能也跟偏好有關吧,雖然兩門都是同時開課,但是我可能上古代文學會更投入一點,外國文學我都是當小說聽聽,很多逼著自己看也是為了應付考試。(學渣)


年輕人!有目標是好事,但把長時間的目標放在短時間內完成,就是貪心了!
最好從最有興趣的文類開始讀,讀大量相關的書。
比如對先秦兩漢感興趣,就去讀完左傳史記先秦諸子,以及等等相關著作……
喜歡魯迅就去讀全集……
完成某一部分,你就升華了。
中間你可以讀一讀其他類別的作品調劑。
沒有什麼是不能一起讀的,但看精讀泛讀,你不可能樣樣精道。
讀書是個長遠事。
讀完一些書,然後你可以深入接觸其他部分,觸類旁通了。


還有那個讀書還分季節的,我就呵呵。


不為搞研究,單純憑喜好讀書就行了。題主朋友的說法稍顯偏頗,這讓搞中外比較文學研究的人怎麼辦呢,別人的建議不可偏信,畢竟讀書是最為自由也最為私人的事情。


這種無聊的問題浪費他人的生命


可以,而且必須,尤其是當你讀到中國現代文學的時候(雖然題干中只有古代文學,這裡我還是得說)。

如果看書只是娛樂的話,那怎麼讀都無所謂,肯定會交叉混著讀。

如果是稍微想了解下作家作品,腦子裡會有「為什麼這個作品成為了經典」這個問題的時候,就不得不去看同時代的作家作品、該作家不同時期的作品、該作家前一個時代和後一個時代的同類作品。

說近一點的,你看魯迅的《狂人日記》,心想為什麼他會這麼寫,這種日記體的小說手法以前有人用過嗎?結果發現中國沒有,然後就會找到果戈里,再往前又找到少年維特。
魯迅這個時期的其他作家受西方思想很大,如果不讀西方的思想史和文學史,就很難理解這一批作家的寫法。

而你讀到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時候,再想為什麼這麼寫,會發現之前的西方文學裡多是維多利亞時期的寫法,這批作家是故意背離這種傳統敘事,有這個思路之後,就大概能理解為什麼卡夫卡的開頭「變成甲蟲」那麼震撼,福克納的《喧嘩與騷動》為什麼用多個視角。

最後再回到中國古代文學,一對比問題就出來了,為什麼中國古代文學的主流和西方的路線不一樣,經典作品的寫法和國外作品是否有交叉的地方,是否有獨創的地方。

閱讀的時候多思考,這些問題自然就出來,最近補中國近代小說,提點讀書的思路。


其實是不一樣的。中文的系統和外文的系統是完全不一樣的結構,外文的翻譯版總有一種。。。夾生的感覺
你要是能力到了真的建議去看原版外文,體驗式完全不一樣的。以英文為例,英文的有名作者大多可以寫很引人入勝的長句子,從句一個接一個,而中文的文字會相對短一些。
比如說一個中文句子:A的B把C拿過來,D(形容詞)的放在了E上。E看起來很F(形容詞),曾經有G(一件事)發生在E身上。
變成英文就是:AB把C拿過來放在D and F的E上 in which G 發生在E(that E 又是一個什麼東西)。(你如果想加,還可以在很多字母上加一長串信息)
所以。。不建議兩種一起看。。。至少我是看英文翻譯名都看不下去的。。。


當然可以同時看。我是中文系畢業的,上學那會兒中國文學和外國文學每學期都是同時開課的,從古到今,一一學習。
ps,你朋友的說法我還真是第一次聽到啊,無論是做學問、寫作還是個人興趣,不都是應該學貫中西才對么。


推薦閱讀:

章惇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他和蘇軾關係不斷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寶玉對賈府的衰落到底有沒有感覺?
李商隱的無題詩該做怎樣的認識最為實際?
寶玉是更喜歡襲人還是晴雯?
你心中的「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應該是怎麼被蘇軾唱出來的?

TAG:外國文學 | 中國古代文學 | 文學理論 | 讀書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