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面對2歲寶寶發脾氣該如何做?
寶寶快2歲了,現在稍有不如意就大發脾氣,躺到地上哭鬧,打人,咬人等等。我該如何處理這種情況,是應該哄他?還是應該不理他?哄他擔心慣壞了他,不理他又擔心他會失去對父母的安全感。很糾結,希望得到大家的幫助。
=======添加說明的分割線======
我明白對孩子不合理的要求是不能因為他的哭鬧就滿足他的。我更希望知道的是對於2歲的寶寶這種哭鬧、打人的情緒反映,作為父母應如何處理。安慰他就怕他形成哭鬧、打人的習慣,不理他又擔心他會形成冷漠的性格。
國外有個概念叫做terrible two。普及程度類似於我們的「三歲看到老」和「七八歲討狗嫌」。翻譯過來類似於「糟糕的兩歲」。糟糕,明顯包括爸媽的心情。
兩歲不是簡單指24個月的那個月,指的是一個時期。多見於18-30個月當中的某一段,有個別甚至會延長到3歲半。
那麼這段時間到底都發生了什麼呢?
走路不是問題了,甚至都開始小跑了。世界徹底從平面變成立體了,可以隨意控制自己的四肢了!可以去擁抱世界了!
和熟悉的家人可以「自由」的交流了,雖然說的不很清楚,字數可能沒那麼多,但是連比劃帶猜毫無阻力呢!
本來一切都比之前好了許多,怎麼開始學會耍賴鬧脾氣了呢?之前我的天使寶寶哪去了?
這一時期以前,我們看到的都是生理方面的問題,吃飯睡覺學走路,現在,恭喜爸爸媽媽,我們升級了,請進入下一大關:幼兒心理學大關!
多數父母從這時候開始,要更加關注小朋友的心裡發育了。【真正需要把他當做一個人哦!】
「HI ,你好,陌生的直立世界!我有了靈活的雙手和雙腳了,他們都開始發揮自己的作用了,可是,很多時候我不知道該怎麼用,我什麼都想試試,可是後果總是有點糟。
我喜歡開心,我也喜歡笑,爸爸媽媽也喜歡。可是心情不好的時候,我不知道該怎麼辦!我看見過有小朋友會打人,咬人,躺在地上耍賴皮,是不是生氣的時候就應該這樣?」爸爸媽媽不開心的時候也會打我吼我,是不是生氣的時候就該這樣?【不打孩子的父母請給自己無比熱烈的掌聲,你們真棒!】
那麼,有情緒的時候應該怎麼辦?
首先,我們要知道,小朋友為什麼發脾氣?
比如,他想打開一個瓶蓋,但是打不開,然後就摔瓶子,生氣,打人。這類問題我們歸納為能力問題,就是以他的肌肉發育水平來說,他無法完成這個行為,就像兩歲小朋友一定不會單腳連續跳。
能力問題如何解決:
第一步,要共情!!!!!!
幫他說出他想說出來的話:真想打開這個瓶蓋啊!要是能打開看看裡面有什麼,就好了!你是特別想把它打開對嗎?【是。轉入第二步。否。轉入第三步。】
第二步,想辦法。
我們來一起想辦法吧,要不我們去找條毛巾來,試試是不是因為摩擦力太小了?我們增大點摩擦力試試。
【如果打開了】太棒了,下次我們還一起想辦法,玩去吧。
【如果沒打開】那我也來試試好不好,哎呀,我也打不開啊(就是能打開也要裝作打不開),我們去找人來幫忙吧:「爸爸你好,請問,你可以幫我們一個忙嗎?謝謝你。」恩,下次我們解決不了的時候,也可以試著去尋求幫助。
第三步【由第一步轉入】
他並不是一定要打開這個瓶蓋,開始他可能只是想試試,但是沒有成功,他覺得我現在擁有了這麼多「力量」,無法接受自己能力不足這個結果。那麼,我們需要幫他學習如何面對「挫折感」。
或者,他發脾氣就是耍賴皮!(通過耍賴,打罵等方式達到自己的目的)
例如:逛超市,不買這個就不走了!躺在地上打滾,打媽媽!
純粹耍賴皮主要以情緒控制為主,共情為輔。
第一步,離開觸發區域。直接把孩子抱走,抱離玩具區,眼不見心不煩,等一會他就忘了。
第二步,遵守原定規則。拿出你們的超市購物單,說,剛才那個不在我們的購物計劃裡面,如果你特別想要,請下次我們寫購物計劃的時候寫進去(請放心,他下次一定會忘的。如果他竟然想起來了!念念不忘,必有迴響,那就買吧,一般淘寶都比超市便宜哈)。
第三步,共情。那個玩具看起來真不錯啊,媽媽看見喜歡的東西也想買。媽媽剛才看見的那個包包,媽媽也特別喜歡,要是能買回家就好了。
第四步,繼續共情,給出解決辦法。你心情不好,媽媽可以理解,你可以握著我的手,或者趴在我身上,如果你覺得趴在地上會好受點,你可以趴在路旁邊,不要影響別人走路。過一會壞情緒就會離開的【這句話很重要,是一句正向的暗示】。
請時刻牢記,2周歲小孩智商情商都沒有看上去那麼高!你總有更好的解決辦法!
請盡量使用積極,正向的解決辦法,盡量不要擴大矛盾(就事論事,不要向家裡人身上扯,對孩子依然是正向的引導)。
請不要使用暴力,因為這一定是最差的!
突然點贊很多,送彩蛋一枚:
以上辦法完全適用於女朋友,家中的老媽,不謝!
謝邀。 @女王的肛塞
我家有個小朋友,也是這樣的情況。每個人都給我說,這個小朋友脾氣特別特別大,因為遺傳誰誰誰了。這是所有大人的理由。
有一次,大家聚會,不知道為什麼,她開始大哭大鬧,誰都沒辦法,然後我把她抱起來,問她,你想要怎樣呢?她就一直亂蹬腿並且哭鬧。我問她,咱們講不講道理?她突然愣住了,不哭了,然後說,講道理。我說那你想做什麼咱們好好說好不好,她說好。這時候她奶奶和媽媽過來了,然後又開始哭鬧。
我是不太贊成高票答案說的,小孩的情商智商都沒那麼高。通過我對自己的孩子,以及對其他的孩子的觀察,小孩子的天生的情商智商,不可謂不高。如果不高,為什麼那麼多家長能被孩子弄的焦頭爛額?就算是這家小孩的沒別人家的高,但是一定比自己的長輩高。
所以我想講幾個觀點:
1、小孩就是個「裸人」,他們有著人類最不加掩飾的本性。他們是人,不是寵物。所以他們有自己的思想,對世界的看法和感知。
很多的大人,不會把孩子當人,而是寵物。所以會哄,會一味的滿足,會用自以為是的保護。但是獨獨缺少一樣:尊重。因為大人覺得孩子是弱小的,所以得「聽話」。而有幾個家長真正的會去聽孩子的話?去了解孩子的需求?
沒有順暢的溝通,滿足需求方面就會有偏差。
2、是人就自私,孩子也一樣。都是為了一己私慾在爭搶,只不過,小孩除了哭鬧,不知道還有什麼方法能夠讓自己的需求得到滿足。
題主說:」是應該哄他?還是應該不理他?哄他擔心慣壞了他,不理他又擔心他會失去對父母的安全感。「這個是每個家庭的通病,也是每個做家長的以自我為中心的一味在單項輸出。但是很少有家長想一個問題:我應該如何給孩子教會合理索取的方式。
孩子的哭鬧,發脾氣,打罵,原因就一點:他只會這個方式。前面說了,孩子是個裸人,他有人類的本能和智商,但是初來乍到,根本不知道如何在這個空間生存。而做家長的,最重要的教育就是教會他們如何在這個空間生存。
現在的家庭教育沒看出來這點。看到的更多是,要不用無限的寵溺,給孩子一個無菌的空間,要不就是把自己耗盡的耐心轉化為各種暴力行為,讓孩子自己反省然後找出路。
而沒有一個方式是:教會孩子,在這種情況下正確的處理方式。
他的本能決定了他只能去哭鬧和打罵。而家長的做法只是在讓這種本能變本加厲。所以很多小孩年紀看著大了,身體看著高了,可是他在面對這個空間的種種規則時,還是那個「裸人」,也就變成了「熊孩子」的原因。
3、孩子是最會看人下菜碟的。這是一切動物的本能,因為這樣才能存活下去。所以他們啥都懂,他們只是不會表達。
前面說,要教會孩子正確的處理問題的方式。那麼這就涉及到一個問題:如何教會孩子表達。
教孩子說話,不是發音出來就完事了。人類社會中,順暢的溝通是良好相處的前提和保證。教孩子說話其實就是教會他們溝通。溝通出了發音,學習辭彙和句子,背後更重要的是:邏輯。
如何描述清楚一件事情,重點在什麼地方,目的是什麼。這都是邏輯性。而一個邏輯清晰是一個高情商人的必備條件之一。
邏輯不是天生就有的,這就是靠家長去訓練和引導的。這種引導和訓練,不是專門抽出來一個時間,去給他們說,找個老師找個培訓班去給他們集訓。就是通過一件件的小事情,潛移默化的去影響。
開頭我說的那個例子,就是典型的,家長沒有教給孩子怎麼去處理自己的這種情緒,如何表達自己的需求。所以家長們只是靠相處的經驗,去滿足孩子。
舉栗子:
孩子想喝酸奶,無論是否等會就要吃飯了,不給喝就打滾。最後只得給喝了。飯不吃了。晚上快睡覺又餓,弄的家長又得做飯,晚上吃多了孩子難受,睡不好覺,又哭。一切都是惡性循環。
正確的做法:聆聽--描述後果--自由選擇--談條件--執行--總結
1、聆聽:問需求和原因
2、描述:告訴孩子不能喝的原因和喝了的後果
3、選擇:確保孩子明白喝酸奶的後果之後,再讓他自己選擇是否喝(尊重)
4、條件:現在喝,喝完了晚上餓了不可以吃飯,只能餓著;不喝,等會吃完飯可以喝;(之類的)。並且雙方對這個條件要達成一致
5、執行:孩子如果選擇喝,在喝完後出現的任何一個環節被你說中了,就給她進行提醒。並且堅決執行之前的條件。
6、總結:完事了幫助孩子總結,如果以後類似喝酸奶這種事要給父母怎麼說怎麼做
幾次事情下來,孩子會逐漸適應這樣的處理方法,而不是一味的哭鬧,而且因為在過程中,有對孩子的尊重,他有自由選擇的權利,所以根本不會對他有任何的不安全感和傷害。
而在條件談完後,執行的堅決會讓孩子知道你這個人一言九鼎,他會對你信任,家長會逐漸樹立起威信,所以基礎打好後,今後的很多事情都不用這麼麻煩的一步步來了。因為孩子首先會信任你的判斷,同時也很清楚,如果單方面毀約,會受到懲罰。看到這個題目,我的腦子裡就會不自覺地浮現出我家兒子皺起小臉、哇哇大哭的樣子,在這裡也想跟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這個小故事就發生在上周:
(故事裡面會穿插,面對孩子發脾氣時,我所採取的處理方式、步驟)
吃過晚飯,我帶著2歲半的兒子外出散步,走到一個小玩具店前面的時候,兒子熟門熟路地鑽了進去,我只好跟在他後面走進了那家小店。
店主笑著看了我們一眼,說:「晚上是媽媽帶過來呀。」(看來這小傢伙是這兒的常客了),店主說完也不理我們,忙她的去了。
這時,只見兒子站在玩具櫃的前面,摸著這個,指著那個,嘴裡念念有詞:「這個是警察叔叔車,這個是消防車,這個是小轎車,這個是大火車!哎喲,大火車來了~~~~~~」我站在旁邊,饒有興緻地看著他自我發揮得不亦樂乎。
看著看著,兒子手裡舉著一個黃色的小轎車跑了過來,仰起小臉說:「媽媽,買這個!」那小眼睛裡忽閃忽閃著的是期待的光芒~~
我把小車接過來看了一下說:「EE,這個車家裡有一輛呀。你記不記得?「
兒子想了想,說:」記得。「
我說:」那我們就不買了。「
兒子一聽,想了想說:「買這個!媽媽給錢!」
我說:「家裡有,我們不買。」
「買這個!」兒子的表情開始從期待變成了緊張。
我說:「這個車車家裡有哦,我們不買了。」
兒子的表情從緊張變成了焦急:「媽媽買這個,媽媽給錢錢!」
我堅持說:「這個車車家裡有,我們不買!」
兒子感受到了我堅持的態度,他的眼眶裡瞬間充滿了淚水,帶著哭腔說:「媽媽給錢錢,關門了!」(聽到這一句,我差一點就要笑場並且妥協了,而旁邊的店主已經笑到快抽過去了。)
但是,我知道,這時候如果妥協的話那就前功盡棄了。如果這時妥協,那麼淚水攻勢便會成為兒子強而有力的武器,他將會一次又一次地向家長使用他的「武器」。當這樣的行為習慣形成之後,那麼當他面對別人的拒絕時,這就會成為他解決問題的方式。所以,我決定要堅持!
同時,我也知道,堅持之後我將要面臨的將是兒子暴風驟雨式的脾氣風暴!所以,要準備好接受這一次衝突了~~
果不其然,當我再一次堅持說不買之後,兒子的情緒崩潰了!
他整個人往地上一坐,嚎啕大哭,一邊哭一邊四肢揮舞把我的從他身邊推開。(想必這是很多家長都遇到過的尷尬情況,一個在公共場合嚎啕大哭的小孩,一個手足無措、又無比尷尬的想要馬上了結這個事情的自己~~)。
不過,我知道情況最壞的時候,也就是黎明前的黑暗時刻。此時,如果我再堅持一下,把他的情緒疏導出去,那麼這一次的事件能讓孩子學習到一課。
==========處理方式分割線==========
這時,我在兒子慘烈無比的嚎哭中蹲下身子,摟著他的身子,把他抱出了玩具店。
(處理步驟一:先把當事人轉移出事發現場,這樣有利於轉移注意力。不過在轉移的過程中,會遭受到孩子猛烈的掙扎和反抗,這時媽媽就一定要有棒棒的體力呀,要摟住了,不能摔了。還要堅定不移地把他轉移出去!我想等我兒子再大一歲,估計我也做不到這一點了,到時候就~~~)
出了玩具店,我把他放在小區的路沿上,他繼續哭,我則在他身邊的花壇邊上坐了下來。(很尷尬,引來了無數路人的目光,也賺足了回頭率。差點就有老大媽要過來問問這是不是你兒子了~)
我說:「EE,媽媽知道你很想要小車車。但是家裡已經有一個了,媽媽不會買。」
(處理步驟二:堅定地,不帶情緒色彩地表明自己的立場。)
「哇哇哇~~~」
我說:「EE,媽媽知道你現在很傷心,所以媽媽陪著你哭。你想來媽媽這兒,你就過來。」
(處理步驟三:同理孩子的心情,並且表達了願意溝通和安慰他的意願。)
「哇哇哇~~~」(兒子在地上哭了10多分鐘,我就在路沿上坐了10多分鐘~~)
我說:「媽媽抱著你吧。」
(處理步驟四:陪伴,不放棄,願意接受他的脾氣。)
兒子從地上爬起來撲到我懷裡,接著哇哇大哭。
(此時距離事發已經快半個小時了,在廣州悶熱的天氣里,我的後背已是汗濕一大片,好狼狽呀~可是,還是得強作鎮定。但是我要保持平靜,保持足夠的耐心。不要在乎路人的目光,這是我和孩子之間的事情,與他人無關,重要的是處理好孩子的情緒,解決當下的問題。別人怎麼看,管他呢!誰的目光也沒有孩子的成長重要!所以,爸爸媽媽們不要因為「大家怎麼看」而忘記了事情的根本是在於:好好處理孩子和你之間的事兒。)
我說:「EE,哭沒有用,我們好好說話。」
「嗚嗚~~」(哭聲明顯小了下來)
我說:「EE,媽媽數1、2、3,我們停下來,好好說話。」
「嗯嗯~~」(哭聲再小了一點下來)
我又說:「EE,媽媽數1、2、3,我們停下來,好好說話。1、2、3。」
終於,兒子抹了把淚,打了個嗝,停下來了~~
(處理步驟五:設限,給選擇和行為的結果。)
(我的個天呀,為了一個玩具小車費了40多分鐘的時間!可是事情還沒結束~當媽也是累呀!)
兒子趴著我的肩頭,有一下沒一下地啜泣。我問他說:「心情好點沒?「
兒子說:「好了。「
我說:「那我們回家吧?跟玩具店拜拜了。」
兒子:「不要回家嘛。」
眼看著又要哭起來了~~
我忙換一種說法:「那我們跟玩具店說晚安,好不好?「
(處理步驟六:徹底離開現場和這個事件,轉移注意力。)
兒子想了一下,說:「玩具店晚安。」
我說:「消防車晚安。」
兒子:「警察叔叔車晚安。」
我:「小轎車晚安。」
兒子:「大火車晚安。」
一邊跟他數著店裡的玩具說晚安(又在轉移注意力),一邊拉起他慢慢站起來,往家裡走去~~(老腰都直了,總算過去了~)
故事講完了~~~
==========說明分割線==========
我之所以會採取上述的處理方式,因為這樣做有兩個好處:
①能幫助孩子在生活中更好地管理情緒
在我看過的一篇關於「孩子的脾氣類型」的研究報告中有提到,2歲半左右的孩子理智腦還未發育成熟,他們往往不能把脾氣控制在可以被他人接受的範圍內。同時,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正是塑造大腦的關鍵時刻,如果當孩子的脾氣來臨時,家長能幫助他們進行有效的調節,將有利於他們建立重要的大腦通路,可以讓孩子在以後的生活中更加自信和更有效地管理情緒。
②能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當孩子處在這種情緒之下時,恰恰是家長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解決問題的方法的時候。也就是說,當我們堅決地告訴孩子:發脾氣不能解決問題,溝通才有效果的時候,孩子就會逐步從中學會處理問題的方法,而不再是一味地撒潑打滾。慢慢地,發脾氣也不再成為他們解決問題的主要手段。
所以,當爸爸媽媽們面對著這樣的境況時,重要的第一步就是自己冷靜下來,不能讓孩子的情緒撩撥起你的憤怒,要做好面對孩子情緒風暴的準備。那麼,接下來的每一步就能在你的掌握之中。
記住,保持堅定、平靜、接納、不帶任何責備情緒的態度,能讓你清楚地思考和知道要怎麼做。
…………………………………………
我每月會在我的育兒交流群講2次微課,寶爸寶媽對親子早教、親子閱讀、親子遊戲方面有興趣的,可以加我的小助手微信號:ibaybay01,會拉你入群,請備註「知乎」。
已經五歲了,後面有更新!
我家娃從來沒有成功的通過哭鬧的途徑從這裡額外達到任何他想達到的目的,現在已經四歲多了,自己知道哭鬧是沒用的,在幼兒園還經常勸誡別的戰友,別哭了,哭沒用,有話好好說,超級受到老師厚愛!
具體做法就是他不會說話的時候,他哭就讓他哭,他也需要情緒發泄途徑。但是,跟他東拉西扯就是不滿足他的非法要求,我是個沒溜兒的媽,有的時候他哭的時候我就蹲在他身邊看著他,還勸他躺在地上哭,站著哭多累啊,偶爾還扶他躺下,通常你把他按在地上哭他就馬上爬起來不哭了。
等他會說話的時候,哭的時候我基本不理他,反覆一遍遍說,啊?你說什麼?你哭著說我聽不懂啊?啊?啊?啊?(表情要多真誠有多真誠)鼓勵他不哭和我講道理,只要能講出自己的理由,媽媽認可,就可以滿足。我多矯情啊,他哪兒說的過我啊,就要不斷開發自己的表達能力,想盡各種辦法對付我。
現在四歲半了,語言表達能力甩同齡小朋友好幾條街,真的,練的。在外面,我兩對話經常惹人圍觀,沒見過這麼能掰持的娃。
當然,發脾氣早就治癒了!
~~~~~~~~~~
最近,這廝已經學會繞我了。最近他喜歡玩pad上一個叫做「tofu」遊戲。為了保護視力,通常我都不怎麼讓他玩,有一次他想玩遊戲我沒同意,過了一會兒,他來找我:媽媽,我想畫小豆腐(遊戲主角)可以嗎?我說當然可以啊。然後他說:媽媽,你相信我能畫好嗎?我說當然相信啊!人家繼續說:媽媽,我要是畫不好,你可千萬別讓我玩小豆腐啊。我隨口說到,好啊!說完我才意識到不太對,我問他,那你要是畫的好呢?人家一臉勉為其難,那你就只好讓我玩了啊!
我去~說的好有道理,我竟無言以對!
這是對題主作答,不是普遍適用。每個家庭,每個父母都會有各種的特點。不能一概而論
首先,作為父母,和孩子需要明確的事情就一定要明確。2歲雖然叫做麻煩的兩歲,也正是孩子認知發展,所以需要知道規則邊界的時候。該拒絕就是拒絕,孩子到現在這個狀況一定程度上和他規則不明確也是有一定關係的。
作為父母在育兒的時候態度一定要明白,可以的事情就是要可以,不可以的事情就是不可以。但是從題主的語氣裡面我感受到了一種患得患失的心理。想要和孩子明確規則,又怕在執行的時候傷害孩子,事實上,當孩子知道了一些事情怎樣都不會被允許和答應之後,他就會逐漸了解,並且減少這種行為。
但如果父母的態度曖昧不清,患得患失,就會在無意識之中,有時可以,有時不可以。心情好的時候就讓孩子去了,但父母本身是不認同這個事情的(但並沒有傳達給孩子),於是在心情不好的時候,就可能又不讓做了。這才是讓孩子哭鬧的根源(這對孩子來說:這個事情上次做了不是沒事么?能不能按照劇本來:)),而這個才是真正會頻繁的,往複的讓孩子在迷惑和憤怒之間不斷徘徊。而事實上,現在孩子已經形成了這個模式,做為父母如果要扳回來可能需要更多的去給孩子做嚴格的明確的限定了(你看,這樣是不是反而更實實在在的對孩子有負面影響呢?)。
至於孩子會不會因為這樣的明確規則而變得冷漠?事實上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除了規則以外,還有更多的別的事情要做,建立規則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而構成孩子的性格的內容遠要豐富得多。所以,這樣的擔心其實是多餘的。
簡而言之,和孩子玩得開心,但玩得開心的前提是大家都要學會明確規則。嚴厲也好,溫和也好,挑一個做到底,猶猶豫豫是最壞的選擇。
如果孩子是塊璞玉,我們不可能只鑿皮,一點不去雕玉,那樣做出來的是一塊毛坯。必要的大刀闊斧和精雕細琢都是不可少的。育兒是個動態的教育方法和發展方向的選擇和取捨的過程。如果不能明確的執行,時間在流逝,孩子在成長,自己可能就會把自己帶到一個僵局裡面去。首先告訴答主一下,我身邊就有有位親戚家,第二個孩子(男孩
睿睿)去年出生,到現在13個月多一點,八月剛剛過了周歲生日。
他們第一個孩子是女孩,現在5歲左右,我經常在他們家住,兩個孩子的成長過程我雖然沒有全程相伴,但是也知悉不少。
首先答主兩歲的寶寶,肯定已經能理解家長說的話的情緒與大致意思了
第一:根據我與13個月左右的寶寶相處的經驗得出此結論。
睿寶每天早上醒的很早,跟爺爺一起吃早飯,爺爺吃完後要出門上班,會跟睿寶說再見,有趣的是爺爺每次那好包要出門的時候,睿寶就指著爺爺,急切的要起身,嘴裡哇哇地叫,小傢伙很聰明,爺爺只能帶著他去車庫,進車搬弄一下方向盤,玩一會,睿寶才願意回家。
男孩嘛,睿寶非常頑皮,犯了錯他並不知道,但是只要他媽媽訓斥一下他,他能聽得出來事情估計鬧大了,於是他便會傷心的哭起來,一副委屈的樣子。
第二:我特地查了一下相關文章,關於孩子幾歲以及理解力的文章,兩歲大的他們的語言以平均每天9個新單詞的速度在飛速發展,同時,他們也逐漸在懂得詞語的順序是會影響語義的了。一旦我們的寶貝進入了這個階段,他們想要弄清楚的,就不單單是大人們的談話「涉及」到了什麼,而是大人們究竟在「談什麼內容」了。也就是說,以前,當你說「寶寶你的衣服怎麼髒了?」的時候,他可能只是聽懂了「衣服」這個詞,知道你在談論他的衣服,於是他會拉起自己的衣服,表示聽懂了你所說的話,而現在,如果你20個月的寶貝聽見你在斥責他揪了貓咪的耳朵,他可能仍然也只是聽懂了自己的名字和「貓」這個詞,但這時,他已經能夠意識到你在說他做了一件不好的事情。
所以您的孩子應該是能理解到您說話和一些行為的意思了,孩子小的時候不好好管教,長大了是件很頭疼的事,所以兩歲開始培養他、約束他是非常必要的。
對於他的無理要求,您需要先口頭警告他,告訴他不可以這樣,把該講的道理說給他聽,雖然他不能完全理解,但是這個是必要的;
如果他仍然會與你反抗,你可以由輕到重的根據他的行為教訓他、約束他,讓他知道他不是要什麼有什麼,再任性是要被懲罰的;千萬不能不理他,他需要有人理解他的需求,但是更需要有人給他正確的引導。
所以題主大可放心的去引導,恩威並施、軟硬皆備,這樣孩子才可能好好發展。
我是專註上海中小學教育的錢老師,個人微信號:qianls001 歡迎加我微信,共同討論關於教育的話題。
一、一言不合,娃就發脾氣了?淡定
1.孩子有情緒別擔心,這恰恰是正常的表現。
情緒如同浪花。大家可以想一下,浪花是怎麼起來的?通常需要在外力的刺激和影響下,比如有風刮過、有石頭扔進來才會激起。不過一旦這些過去,就會逐步平息下來,恢復平靜。
情緒和浪花的相似之處就在於(1)情緒的產生一定是有某種刺激所引起的,(2)正常的情緒會像浪花一樣起伏波動的,會來也會自然離開。所以你的孩子有情緒是正常的。這恰恰說明孩子發育正常,因為情緒是人際交往的一個基礎,一個整天不苟言笑看不出情緒的人,估計一般人你都不願意和他深交,所以孩子正常的情緒不需要進行管理,只需要簡單接納,或者讓他自然生髮流轉自己消化就可以。
2.什麼情況下孩子需要管理呢?
A. 情緒的起伏波動太大,如果孩子的情緒爆發的程度過於猛烈,猛烈到了嚴重的損害身心健康,影響他人的程度。比如生氣,孩子可以生氣,但如果因為生氣而氣暈過去,或者是憤怒之下拿自己的頭撞牆、把值錢的東西給摔了,那顯然就是不合適的,這種情況是需要管理的。
B. 孩子因為某件事情生氣是正常的,可是如果一個星期一個月之後,他還在生氣,那就很不正常了。這個時候,家長要及時的幫孩子將情緒排解出來。
二、如何正確看待孩子和面對孩子的情緒?
我給大家兩個建議:1、消除偏見 ;2、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消除偏見是什麼意思呢,大家都想想在孩子身上出現最多的是什麼情緒呢?其實最主要的就是這幾種,害怕、生氣、難過、高興,大家可能馬上會想,高興是好的情緒,其他三個都是不好的情緒,我希望我的孩子每天都高高興興的,其他三種最好都不要出現,可能嗎,答案是不可能、也不正常。
舉個例子:比如說孩子小的時候說得最多的就是「怕怕怕」的一種情緒表達,於是很多家長就會不假思索給孩子貼個標籤,這孩子怎麼這麼膽小啊?問題是膽小真的都是不好的嗎?其實恐懼、害怕是人與生俱來的一種自我保護的機制,因為害怕,所以孩子會遠離讓他害怕的東西,也就從某種程度上屏蔽了被傷害。比如說怕陌生人,所以不會隨便和陌生人走,吃陌生人的東西等。家長要做的不是不讓孩子害怕,二是慢慢的要讓孩子明白,哪些人和食物是必須要害怕的,哪些人是其實不用害怕的。
所以要想管理好孩子的情緒,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消除偏見,接納孩子的任何情緒表現,無論他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我們都要毫無芥蒂的去接納他,因為我們相信他們最終都會有助於我們孩子身心的成長與成熟。而不是孩子一哭鬧就大加訓斥或者是煩躁不安,要孩子馬上閉嘴。
接下來的說說第二個原則,要知道孩子都是有樣學樣的。你讓孩子不要發脾氣,不要打人,可是孩子發脾氣打人的時候,你被他激怒,忍無可忍,開始發脾氣,甚至打孩子,那麼請問孩子學到的是什麼呢,是不是就是發脾氣、罵人、打人呢?但有爸媽要說了,我控制不住怎麼辦呢?這孩子實在是太氣人了。下面我就教大家幾招自我情緒控制的簡單的小技巧。
在你情緒上來的那個瞬間,可以試試以下三個辦法:
1、深呼吸:深深地吸氣,把氣吸到肚子里,然後慢慢的吐出來,這會有助於減慢你的血循環和心跳,讓你逐步地冷靜下來。
2、微笑:你可以回憶一些孩子之前的比較可愛和優秀的表現,對著鏡子提拉一下自己的臉部肌肉,努力讓自己能夠笑得出來;
3、語言的暗示:比如在心理默念不要生氣不要生氣,不可以發飆不可以發飆,來幫助自己用理性戰勝感性的小情緒。
如果你發現這些小技巧對你來說已經不管用了,自己馬上就要爆炸了,怎麼辦呢?最好的辦法就是迅速把你和孩子隔離開來,離開孩子離開現場。你可以跟孩子說對不起寶貝,我現在很生氣,等我離開冷靜會,我們再談這個問題好嗎。
離開後,我們該怎麼做?
· 心態調整
1、通過身體的動作來發泄情緒,比如說跑幾圈、快走幾圈等,通過身體的運動出汗,讓負面的能量快速地釋放和排解出來。或者用一些替代物來進行直接發泄,但是要掌握一個原則,就是不傷財,也不傷身,這個財和身,包括自己的和別人的。
2、你試著換個角度來看待這件讓你很生氣的事情,比如,你可以這樣來問問自己:孩子這樣做一定是不好的嗎?
舉個例子,比如說像你的孩子真的是在無理取鬧、又哭又鬧,但是相比那些生悶氣的孩子,你至少應該慶幸你的孩子懂得發泄和表達出來,不會把自己憋壞。凡事總是有兩面的,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你可能看到孩子問題的那一面,但是你能確保自己看到孩子好的一面嗎。
再比如你的孩子老是頂嘴、很不聽話,那麼換個角度,說明你的孩子有主見,思維和口才肯定是不錯的。你的孩子很倔強,聽不進任何建議不撞南牆不回頭,那麼是不是也正好說明其實他的韌性很足,堅持很夠很有恆信。當然我也要特別建議那些情緒容易失控的家長平常有空,可以多做一個小小的練習,那就是冥想打坐,你可以配合一下空靈的音樂來讓自己的身心徹底地放鬆。
三、孩子不滿足就發脾氣哭鬧怎麼辦?
請看一個例子:有個媽媽跟我說,自己的女兒三歲半了,最近幾個月不知道怎麼形容他的個性才好,動不動就是發脾氣跺腳,摔東西,有的時候還拍桌子打人,要不就是生氣自己一個人跑到床上睡覺去了,反正是她錯了你不能說我應該怎麼辦?
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完全用5個步驟來解決:
1、制止孩子的不良行為。比如說他在打人或者摔東西的時候,家長需要快速地控制住孩子的手,告訴他這是不對的,這樣會把媽媽弄疼,會把東西摔壞,但是不要給孩子貼標籤,不要說「怎麼這麼不講禮貌、不講道理」。
2、告訴孩子你很理解他。可以問「你現在是不是很生氣?媽媽理解你。」切記,這個時候別急著解釋你的理由,因為孩子的情緒沒有平息的時候,你越解釋越壞。
3、引導孩子用更合理的方式來發泄他的情緒。你可以提出建議:要不要試試打一下枕頭或者找個沒人的地方大喊幾聲「我很生氣」,這樣你就會覺得好多了。媽媽生氣的時候呢,也經常用這些方法。如果可以,你最好把這些可供發泄的材料及時遞到孩子的手裡,甚至可以做做示範,基本的原則就是我們前面講的不傷身、不傷財。
4、孩子情緒平靜之後告訴他為什麼不能滿足他的要求。比如說「因為家裡已經有三個類似的玩具,然後才不能給你買。但是爸爸媽媽依然愛你。」要認真地告訴孩子理由,不然孩子還是會心存不滿,甚至會留下心結。
5、教孩子用語言來表達需求和感受。比如「媽媽我很喜歡那個玩具,你不給我買我真的很生氣「。告訴孩子發脾氣哭鬧並不能產生任何作用和效果,而好好說出他的想法和理由能夠得到大人更多的回應和幫助。
總之,不能滿足的一定要堅持原則,有的家長經不起孩子的哭鬧隨意地滿足這就相當於變相的對孩子的行為給予獎勵,久而久之,孩子會把哭鬧當成要挾與控制他人的手段。
也有一些情緒激烈、個性比較直的孩子,上面的前四個步驟可能需要重複幾次才能夠逐平靜下來。
大家一定要相信每個孩子都能夠管理好自己,每個孩子都有潛在的自制能力,這種能力需要父母用最深的愛、最溫暖的肩膀和最溫柔的堅持。慢慢的,孩子就會明白家長的底線,學會遵守規則,並且放棄這種發脾氣哭鬧的方式。
不同年齡的孩子在發脾氣無理取鬧的時候應該如何來區別對待
在五個基本步驟的前提下,針對不同年齡段,處理方式上還是有一些區別的:
1、兩歲以下的孩子
這個時候家長最需要做的就是安撫轉移孩子的注意力,配合非語言來幫助孩子去理解你的意思。在這裡要呼籲大家對於兩歲前孩子千萬不要迷信什麼哭聲免疫法,這是西方的曾經很流行的一個非常錯誤的育兒方法,哭就不抱,不哭才抱,兩歲的孩子其實還理解不了。最好的做法是將孩子抱在懷裡親拍和撫摸她的後背,溫柔地對他說,寶寶很生氣對不對,媽媽知道了,媽媽愛。你不斷的重複這個動作以及這句話,安撫孩子的同時用別的事物來快速轉移孩子的注意力,通常孩子就能夠比較快地平靜下來了。
比如我的女兒蘭蘭哭鬧的時候,我最常用的轉移他注意力的辦法只有兩個,一個是抱著他去客廳里的照片牆,讓他指認哪個是爸爸,哪個是媽媽;另外一個辦法就是對她說,我們去看大衛以及湯姆。大衛和湯姆是她比較熟悉和喜歡的回本當中的主人公的名字,這兩個辦法屢試不爽。
需要注意的是這個階段的孩子自然語言的理解能力有限,但是呢,通常都能夠看懂一些大人的表情,聽懂一些語言,所以如果孩子除了哭鬧還有一些不良的行為,你想要制止,建議大家配合一些語氣和表情,來讓孩子理解你的意思,比如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嚴肅冷靜地看著他的眼睛,用低沉緩慢的語氣語調告訴他,寶寶你錯了,不可以這樣,媽媽生氣了,然後你可以適當的沉默幾秒鐘,通常這個時候喊寶寶就會安靜下來,看著你。那麼你要繼續保持嚴肅的樣子,繼續沉默這樣連續幾次之後呢,寶寶就會知道這個行為是不適合不可以的。
2、兩歲到六歲的孩子
我們的辦法是什麼呢?叫做溫柔的堅持,從兩歲左右的第一叛逆期到五歲左右的第二盤叛逆期,兩到六歲兒童的衝動期,像發脾氣的挑釁,其實是非常常見的。有意思的是,其實憤怒恰好證明孩子的智力正在快速的發育,他們並不是被寵壞了,或者就是所謂的品性惡劣,他們只是還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願望都是立馬可以實現的。當孩子無理取鬧的時候,你可以擁抱他,用友善平靜的語氣跟他說話來安撫他的心情,告訴他無論怎麼樣都愛他,你可以一直重複這些動作和語言,但是絕對不能鬆口答應他的要求,這就是所謂的溫柔的堅持。
溫柔堅持的能量究竟有多大呢?來看一位媽媽的反饋吧:昨天晚上孩子哭鬧得很晚,堅持要吃巧克力,我抱著哭泣的他,告訴他媽媽愛他,但是不會給他那麼晚吃巧克力,因為會長蛀牙,他一直哭啊鬧啊,抱著我,對我又錘又打的,那麼我一直抱著他、親吻他、安撫他,我老公當時就忍不住要吼他了,我連忙要我老公迴避。我對兒子說:哭出來好受些,那你就哭吧,媽媽陪著你,但是巧克力必須到明天才能吃。就這樣我們堅持了一個小時,他終於不哭了,突然說媽媽我愛你……
在處理孩子的無理取鬧時,冷代表的是原則,熱代表的是安撫。兩到六歲這個階段是孩子多項心理品質塑造與形成的關鍵時期,家長朋友們一定要注意冷熱均衡,冷中有熱 ,熱中有冷。
如果你的孩子已經到了6歲以上,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怎麼樣來應對仍然會無理取鬧的孩子呢?通常六歲後的孩子應該有一定的自制力了,所以這個階段的孩子如果還無理取鬧的話呢,大家除了溫柔的堅持,還可以適當地採取一種更直接的方式叫做冷處理。比如當孩子對你的友善安撫和提供的建議幫助無動於衷,你可以馬上離開他的房間,把他隔離開來,讓他自己去冷靜的消化一下。
四、如何讓孩子自己學會管理自己的負面情緒
一般來說,孩子暴躁易怒或者動不動就哭,總是比較容易引起爸媽的關注。但其實總是很乖、很安靜,不哭不鬧也不著急的孩子,有時候需要爸媽更多的注意,他們很有可能長時間壓抑自己的情緒,時間一長,負面情緒積累多了,就會超出孩子的承受極限、容易奔潰。所以,無論哪種性格特質的孩子,都需要提升自我情緒的管理能力,尤其是負面情緒的管理能力。
有媽媽說,孩子三歲,有一天和其他小朋友在幼兒園裡面玩。眼見著,有一個稍大一點的男孩要踩到我孩子了,那個男孩的媽媽就連忙跑上去,把我家孩子猛力拖開了,然後大聲叫著你這樣會被哥哥踩到的。我兒子顯然嚇了一跳,還沒得我上去溝通,那個媽媽就拉著她的孩子走了。我走過去的時候,孩子就獃獃站在那裡,無論我和老師怎麼邀請他,他都不敢再玩了。後來我們回家,一路上他都沒怎麼說話……
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們該怎麼幫孩子疏導呢?通常可以採取三步驟:
1、幫助孩子排解情緒。你可以溫柔地抱著孩子,描述你所看到的和感受到的,比如那個阿姨幫你拖開,你很不開心對嗎?如果孩子確認,你可以接著問他,對於這件事,你有些什麼感受 ?如果孩子還不能夠很好地表達自己情緒,也可以幫助他講出來,並加以確認,比如阿姨突然拉你是不是把你嚇到了?
讓孩子把情緒和感受說出來本身是一個疏導排解的過程,這和我們成人在心情鬱悶痛苦的時候,找個死黨和洋酒吐吐槽道理是一樣的。除了傾訴,你還可以教孩子一些簡單的發泄情緒的方式。
· 語言暗示。比如我女兒脾氣急,如果一件事情她做不好就會很急躁,我就用很慢很柔的語氣提醒他,不著急慢慢來。因為這樣的話說過很多次,她久而久之就理解了,只要我一說不著急,她就會馬上接一句」慢慢來不著急,稍等一下」,你經常對孩子說的暗示語言會讓他學會等待,延遲滿足。
· 讓孩子用繪畫來發泄情緒。這個方法對於比較內向或者敏感的,不太善於表達自己情緒的孩子是最可行的方式,你可以在家裡準備一面發泄牆,或者配上各種顏色的筆,幾張大白紙,或者是廢報紙之類的,讓孩子可以根據自己的心情隨時用不同顏色的畫出不同的內容,來表達和宣洩的情緒。
· 讓孩子去運動運動。孩子情緒壓抑的時候,不妨帶他出去運動一下。
· 發泄枕。給孩子準備幾個柔軟的抱枕,告訴他這是專屬的發泄枕,不高興、難過的時候都是可以隨時拿這幾個枕頭去狠狠地砸牆發泄一下的。
必要的時候告訴孩子:要哭就哭吧,哭完舒服很多。如果孩子不願意說出來,可以說:寶貝,我要怎麼做,你才感覺更舒服呢?
2、讓孩子學會反省自身。當孩子情緒平復之後,和孩子說,阿姨這麼做是不是也有道理啊,她本身並沒有惡意,她怕你被大哥哥踩到,是為了保護你。你是不是也該問問自己,我是不是光顧著玩了,沒有注意到跟哥哥靠得太近了有危險。
3、補救、預防,而不是一犯再犯。上面說的這個案例,因為對方已經離開現場了,而且也不認識對方,所以這件事情來不及補救了。但是作為爸媽,我們還是可以引導孩子思考一下如果遇到類似的情況該如何處理,孩子可能就會說我要謝謝阿姨的提醒,我以後也要小心點,但我也要跟阿姨說,別這樣拖拉我。
爸媽也要記得,預防也總是比補救更好,所以可以問問,下次怎麼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啊?孩子也會思考,會跟你交流,以後他就知道怎麼再玩樂中注意安全了。
五、 理解孩子不良情緒
如果孩子有不良情緒,可能是生理因素:
1)正常口欲期:一歲以前。吃手,咬人,品嘗物品,正常。
2)長牙不舒服。
3)手部力量的發展。咬人,摔東西。判斷:實施的時候是快樂的笑呵呵的,就是生理因素。
建議:兩個辦法。一、尋找代替物,如提供食品,滿足咬、打、扔。二,嚴肅制止,不要過度反應。孩子可以看懂表情。不要高聲大叫,這隻會強化他的行為。要皺著眉頭,表情嚴肅,說:寶寶,你這樣不對。慢慢孩子會意識到不對。
也可能是心理因素:
1) 發泄自己的不滿、負面情緒。
1歲以後到2歲,強烈的自我中心。所以不滿就會咬人、打人之類。或者被忽視、冷落、分離等。如果出現憤怒的表情,那就是發泄情緒。其實這個時候他們需要更多的愛,所以應該溫柔的引導:媽媽知道你不高興了。輕輕的安撫,親吻等,或者轉移注意力。平靜後告訴他這樣不對:別人也會疼,也會難過,這樣別人就不願意跟你玩咯。
2) 不良的模仿。
模仿其他的小朋友咬人,打人。在幼兒園學習不良行為。咬完我還笑,我說:媽媽疼。她趕緊安撫。我讓她道歉。她說不了。我說:以後不許這樣。說這樣不說咬人,是為了淡化。告訴孩子第一時間道歉、安撫。
當然也可能是能力因素:
因為辭彙系統不發達,不好表達自己,所以用本能手段來表達:比如推拉打鬧等。一般表情輕鬆、甚至快樂。家長:先制止。再提示。比如:你是不是很喜歡毛毛?媽媽教你。我很喜歡你,我可以跟你一起玩嗎?合理的表達友好意願。要多多利用繪本、兒歌,教會孩子正確的溝通。好的繪本:小熊寶寶;手不是用來打人的。
除了以上因素,還有性格原因:蠻橫、霸道。確保孩子懂得表達,但還是要欺負人,那就是要高度重視。讓孩子道歉還要設定獎勵懲罰。
小結:愛就是深深的接納,不論是負面情緒還是不良行為。要接納他們所有的行為,接納越多,越能處理這些行為,越能夠感染孩子。一定要接納孩子!
歡迎大家關注微信公眾號「媽咪OK」(ID:mami-ok):港大教育學博士主創,美國幼兒教育協會成員指導。關注0-6歲寶寶大腦發育、早期發展等靠譜育兒知識。也可以加微信號:ok15932936,和高知麻麻做朋友。
本文整理自學乎日常分享:
主講人:張怡筠
心理學家,情商教育專家 [1]
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心理學博士
專註於幼兒及青少年之情商教育
一般而言,
很多爸媽的反應有幾種。
第一,很可能會指責孩子不可以發脾氣,會斥責孩子;
第二,爸媽就會說你想怎樣就怎樣,於是就投降了;
還有的父母親,就假裝沒看不見,不理他,放任孩子發脾氣。
那到底該怎麼辦呢?
首先,要去思考的是,
寶寶發脾氣基本上不是來氣爸爸媽媽,
或者是跟爸爸媽媽對著做事的。
很多父母親以為,
寶寶發脾氣就是故意來氣我的。
其實不是,
尤其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
情緒是用來做溝通的。
因此,面對寶寶有情緒的,
爸媽的心裡態度很重要。
一般的父母親,
寶寶的情緒一起來,
第一反應就是:你又來了!
接下來自己也會暴跳如雷,
然後進入爸媽吼,小孩叫,
然後雙方都很生氣,
卻沒有辦法解決問題。
而情商教練是怎麼做的?
聽到寶寶說不要,
情商教練第一反應就是:
寶寶想跟我說話了,寶寶有話說。
因為情緒是互通的,
情緒的主要目的是用來做溝通。
當孩子認為他的心情,
他的意思沒有被理解,
情緒就會跳出來幫忙。
所以情商教練為什麼沒有被氣到?
他對於孩子的哭聲、憤怒的第一反應,
不是「你又來了」,
而是你有話要說,我來聽聽看。
這是第一個讓老爸老媽不會跳起來的做法。
既然我們幫助孩子去面對,
或者是跟他的情緒和睦共處,
第二個非常重要的做法是,
要幫助孩子去理解並且為自己的情緒命名。
如果你拿了一個東西,
不管讓孩子穿衣服還是吃,
寶寶一下子把東西甩開就開始叫。
這時候情商教練會怎麼說?
第一:接納他的情緒;
第二,會想辦法為情緒命名。
於是你就會理解了,
原來寶寶想要跟我說話了。
是不是覺得不想穿這個衣服呢?
所以爸爸媽媽要你穿這個衣服你不高興了,
幫他說出他的想法跟情緒。
4歲以上的孩子都可以這麼做,
因為這麼做可以傳達一個很重要的概念,
就是理解你的想法和感受,
而當孩子清楚的意識到,
他的想法老爸老媽知道了,
他就不需要大動干戈去表達,
就會安靜下來。
所以,
好的情商教練常常像寶寶的情緒主播一樣,
不斷幫助寶寶播出內心情緒。
「你有一點害怕是嗎?」
「寶寶覺得很高興是嗎?」
不斷幫助他梳理內心的感受,
這個做法叫「自我覺察」,
對於培養孩子情商特別重要。
而很多職場大人都沒有這個能力,
常常等到情緒過了以後,
才覺察原來我剛剛生氣了。
就是因為沒有自我覺察能力,
從小沒有人告訴他,
這個就叫做生氣,
這個就叫做焦慮。
往往都是處理了心情或者被心情所捆綁,
然後胡說八道,胡亂作為,
然後後悔不已。
但如果很小的時候,
爸爸媽媽就會幫助孩子去梳理
孩子的杏仁核(大腦中產生情緒的基質)就很容易安靜下來,
這個時候也是寶寶感受被愛的關鍵時刻。
寶寶什麼時候覺得被愛呢?
被理解、被接納的時候,
就是被愛,非常幸福的時刻,
這會讓他產生安全感。
接下來就可以開始說,
你生氣的時候什麼動作是不可以做的。
例如,你不可以扔被子,
你不可以打奶奶,
這些動作是不可以做的,
因為會傷害別人,也會傷害自己。
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動作,
就是要告訴寶寶,
該怎樣生氣爸媽才不會發脾氣。
很多父母親以為,
要培養孩子還不生氣,
就是跟寶寶說,
「你不可以生氣,你不準生氣」,
你是寶寶你不能生氣。」
這個想法是大有問題的。
首先,生氣是人之常情,
對任何人來說代表我很在意這個事情。
第二,培養學前兒童不是叫他不生氣,
而是叫他情緒起來以後,
能夠不亂髮脾氣。
所以這個時候父母非常重要的事情,
不是告訴他你不可以丟東西,
你不可以打人,
而是告訴他,
你生氣的時候要怎麼做。
我非常鼓勵爸爸媽媽告訴孩子怎麼發脾氣,
我會建議爸爸媽媽這樣說,
「我知道你不高興了,
但你剛才打奶奶是不好的動作,
你可以說出你的感覺,
你可以說:『媽媽,我生氣了』。」
然後你可以讓孩子練習,
下次不高興的時候你可以說出來。
所以當孩子學會說我生氣了,
這是一個非常高級的動作。
這是說情緒而不做情緒,
摔東西、丟東西、打人,
叫做把情緒做出來,
而對於學前兒童來說,
非常重要的是,
如果他能夠學會說情緒而不做情緒的話,
基本上他的情緒管理就上了一個很大的台階。
我們的目標,
不是培養一個不生氣的孩子,
這是不合理也是不符合人性的。
我們的目標是培養一個,
能夠自我覺察,
然後憤怒的時候不讓自己失控的孩子。
完整內容請移至學乎進行瀏覽:http://s.xuehu365.com
2歲多,孩子的心理開始經歷諸多敏感期,會有快速的發展,這個時期家長應該給予孩子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學會用孩子的思維來思考,用智慧與他「周旋」,而不是一味的否定。
幫孩子發展語言
2歲多的寶寶,同時也處在語言敏感期,但鑒於辭彙量不足,他往往思維走在嘴前面。有想法卻不會表達,一急眼可不就光說不!不!不!了。
父母要多跟寶寶交流,教他說話的同時,也認真傾聽他的表達。孩子感覺到你的尊重,自然不容易起急,會說的詞多了,當然也不會只說NO了。
引導孩子正確表達情感
當寶寶積累了一定辭彙量,父母就要教他將辭彙與對應的情感聯繫起來。比如:
食物好吃,玩得開心,就要用高興、喜歡、舒服這類詞語來表達。
被搶玩具,沒實現願望,要用生氣、不高興、不舒服這類詞語來表達。
告訴寶寶,心裡想什麼要勇敢的說出來,而不是用扔東西、打人這種發脾氣的方式來表達。
讓孩子做選擇題
既然寶寶已經有了自我意識,想要自己的事自個拿主意,與其生硬的命令他,還不如聰明的讓他做選擇題。
你是想先看繪本還是先聽音樂?你想現在睡覺還是十分鐘以後睡?等等這樣的,既給他權利又不無原則的依附…麻麻們自己領會哈。
和孩子玩「定規矩」遊戲
凡事有商有量,不拿大人的威嚴來強迫孩子,也不無原則的妥協。
既然這時候的寶寶對秩序很敏感,那就用「規矩」來說話,反正誰說話不算數,誰是小狗~哈哈!
比如看動畫片的事,提前商量好就看15分鐘,取得孩子的認可後,家長也要嚴格執行。這樣都不是小狗啦~皆大歡喜!
讓孩子有心理準備
寶寶的心理承受能力遠不如大人,正在做件開心的事如果被打斷,肯定用會哭鬧錶示不滿。
比如寶寶在公園玩得正嗨,你不能突然就對他說要回家,至少提前30分鐘開始,不斷提醒他我們一會兒要走了。有了充足的心理準備,孩子自然就不會耍賴。
允許適當發泄情緒
畢竟只是個2歲多的小東西,就算再懂事,有時難免還是想哭鬧一會兒,這沒毛病啊,男人哭吧都不是罪了,更別提幾歲小娃~
我們不希望孩子無理取鬧,可喜怒哀樂是人的正常情感,他想抒發,我們一定要理解。
可以對寶寶說:媽媽知道你心情不好,可以哭一會兒,平靜了咱們再聊好不好?
耍點「心機」說反話
孩子喜歡跟你對著干?這太好了~家長可以盡情滴說反話了,嘎嘎!
孩子不愛吃菜,你就故意對他說,寶寶啊,媽媽知道你最不愛吃菜,正好,全給媽媽啦!
以前我跟米粒就用過這套,當時他小眼一瞪:我要吃,我要吃,不給媽媽吃…雖然偶「心碎」一地,嘿嘿,騙他吃菜的目的達到啦~哇卡卡。
尊重孩子的意見
有了自我意識的寶寶,對自己穿衣打扮,吃飯,玩樂都有了小想法。你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樣,擺弄「布娃娃」似的,啥都直接替他做主。
今天想穿哪件衣服?想吃什麼?想去哪兒玩?都可以先問問寶寶,充分尊重他的意見。無論大人或孩子,感受到被尊重,情緒都會更加舒服,平和。
不在別人面前批評孩子
如果孩子有不願意「分享」,或大聲說「不」的行為,就算家長生氣,如果跟前有別人,也絕不要當人面大聲批評孩子。
寶寶有了自我意識,有了物權意識這都是好事,他的「不合理」行為,只是因為沒學會正確表達。
家長當外人直接責罵,會很傷害他的自尊心,激起更強烈的逆反心理。久而久之,很可能孩子真就變成你口中的自私鬼,煩人精了。
利用榜樣的力量
孩子幼小的心靈,就像一張白紙,他會明白任何是非好壞,家長的言傳身教功不可沒,榜樣的力量也絕不能忽視。
帶孩子讀一些情緒管理的繪本,和他一起看相關的動畫片,當那些主角成為小人兒心中的榜樣,不用你多說,他也會很積極的有樣學樣。
因為人,都有想變得更好的意願,無論是2,3十歲的你,或是2歲多的他。榜樣,會給我們帶來無窮的力量!
其實對於家長而言,想要制服2歲多的寶寶並不難,可那樣只是「以大欺小」。你並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所以,才會越看孩子的行為越不順眼…而小小的他,又打不過你,不哭鬧耍無賴,還能咋辦?
這一點我最近做得特別不好
我兒子現在兩歲,正處在可怕的 terrible two 階段。
昨天晚上半夜醒來,喊有鼻涕,我摸了一下就說「沒有鼻涕」,這傢伙聽了一下子就火了,蹬著腿大哭,把床提的砰砰響,怎麼哄都哄不好,我氣急了,覺得他在無理取鬧,就把他扔在床上讓他自己哭。我站在地上生悶氣。過了一會我氣消了,就抱起來他安慰,抱去客廳,他這才冷靜下來,我也是這是才發現他流鼻血了。他說的鼻涕其實是流鼻血。
我這才恍然大悟,其實孩子每次發脾氣或者情緒不好時真的有東西困擾他或者你 確實當時沒有理解到他。
所以處理孩子情緒的第一步就是試圖知道孩子心裡所想的。
想要做到這點不容易,就像我前面說到的,在孩子有情緒時往往我們作為父母的內心也是不平靜的,甚至被惹火有了情緒。
所以在處理孩子情緒前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可以做個深呼吸,可以走出去換換環境等等。在自己沒有情緒的狀態下再去和孩子溝通,如果帶著情緒,是不是很容易被孩子帶走帶入到他的情緒里。
處理孩子情緒的一個辦法就是積極傾聽,放下米所有對孩子的假設去傾聽孩子,讓孩子說出他心中的想法。這個辦法前面 @江思稻 已經說過了,可以試試。
通常蹲下抱著他
安慰他。畢竟他發脾氣肯定有原因的。
一般情況下,孩子會告訴我原因,並且冷靜下來。
冷靜之後再告訴他,以後不開心不可以這樣吵鬧。
個別情況下,這個方法不管用,我會讓他面壁,直到冷靜為止。他轉身或者不想,就強制。
直到他道歉
此後再有管不了的就會問他你想面壁么?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有時候中午太興奮或者我侄子來家,他會總想著和我侄子瘋。導致不睡覺,結果晚上就鬧覺.
這種情況下是和他媽來回哄.直到睡著
謝邀!
鬥智斗勇而已!
下列需排除勞累因素以後使用!哈,因為那只有摁床上有效!
面對面的解決!(合理訴求必須滿足啊)
1必須哄!重點是聊天(溝通問題)!小東西都明白!
2哭好辦,大人陪著一起哭,哭的更大聲!
3次之,嚴肅!非常嚴肅!發自內心的惡狠狠!周圍有嬌慣小傢伙的人類,也沒有救援能力為標準!
4咬人!我們也可以咬他,對不?我們的優勢在於更有度!讓他疼一下沒問題,否則他不明白咬人的錯誤,對不?(打人依照此條)
5孩子還會有躁狂,那麼對不起,我的方法是……彈腦瓜崩(^_-)有點疼,孩子會哭,不過會恢復理性,我用著效果不錯!有了經驗,只要捏個蘭花指,效果等同六脈神劍!一勞永逸!
重點……不能是大人耐心出問題!不能因為個人情緒而掩蓋孩子的正常訴求!家庭內部環境必須合理(本人並不支持把正常家庭正常矛盾完全迴避孩子,「適度」爭吵很重要)!
其實,這是孩子成長發育過程中必然都會經歷的一個現象,隨著孩子心理和生理的逐漸成熟和完善,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他們的情感和心理變化都經歷著一個認識和體驗更加深刻的過程。我們作為一個成年人,在公共場合要控制自己的情緒是最基本的技能,但是對孩子來說,尤其是學齡前的孩子,可沒那麼簡單。孩子發脾氣對你和他自己來說都不是高興的事情,但是這確實是學齡前孩子生活中的一部分。
當孩子第一次因為不能隨心所欲而大喊大叫、拳打腳踢,你可能感到吃驚、生氣、丟臉,或者沮喪。你會想你怎麼會生出這麼個可惡的小東西。放心,孩子的這種行為不是你的錯,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這樣,特別是2-3歲的孩子,如果這個時期你處理的恰當,那麼等孩子4-5歲的時候發脾氣的強度和頻率都會下降。
兩三歲左右的孩子特別是受挫折後生氣、偶而大發雷霆的時候,做為家長,你應該允許他表達自己的感情,但同時也要盡量幫助他將憤怒從暴力行為或攻擊行為轉移。下面有幾點建議。
- 發現孩子情緒開始激動時,試著將他的精力和注意力轉移到更合適的新活動上。
- 如果無法轉移孩子的注意力,那就不要管他。因為每次不管你用什麼方式來回應他,都相當於用更多關注來鼓勵他的不良行為,即使責罵、懲罰或試著跟他講道理也都可能鼓勵他變本加厲。
- 如果你們正在公共場合,他的行為令你尷尬,那就立刻帶著他離開,不需要說什麼或大驚小怪。等他安靜下來再返回去或繼續之前的活動。
- 不要用體罰來管教孩子。如果你體罰孩子,他會覺得只要什麼事情沒有順著他的心意來,他就可以用暴力的方式來處理。
- 如果他在發脾氣時打人、咬人或做出其他可能傷人的行為,你就不能再置之不理,但反應過度對孩子也沒有幫助。你應該立刻明確地告訴他不該有這種行為,讓他到旁邊自己待一會兒。他不明白複雜的解釋,所以不必試著跟他講道理。只需要讓她明白,這種行為是錯的,當場給他一點懲罰。如果你過1小時才罰他,他是不會把懲罰和罪行聯繫起來的。
- 限制並監督他平時看的電視節目。這個年齡的孩子如果在電視里看些暴力的電視節目,會變得更愛攻擊人。
如果孩子只有你在他身邊的時候才發脾氣,那麼這種行為背後可能只是孩子想要引起你的注意,在你和其他家庭成員面前表現一下。他也是在試探你的規矩和底線,但是他不敢對不認識的外人這樣。當他的行為太過分被你限制的時候,他就會發脾氣。不要以為他是故意針對你,你要試著保持冷靜,並理解這種行為。其實,這也是他信任你的表現。
這種情感爆發是一種能量的釋放,通常發完脾氣後孩子就會很累,不一會兒就睡著了。當他醒來後,就會安靜下來,更加冷靜,而且心情也會變好。但是,如果他生病或者他周圍人的關係很緊張,這種沮喪就會累積。焦慮、生病或者倔強的孩子、休息太少的孩子,或是面臨家庭壓力的孩子,通常更容易發脾氣。
父母的教養方式會影響孩子,孩子在兩三歲時,人格會逐漸形成,如果父母給予適當的引導和良好的示範,對孩子將來的性格和脾氣都會產生較好的影響,因而父母的榜樣示範是十分必要的。父母急不可過分的管教孩子,也不可過度的溺愛孩子,因為這兩種極端的方式都會使得孩子叛逆或者出現攻擊性的行為。因此,粑粑麻麻在孩子哭鬧、發脾氣的時候,可以採取轉移注意,進行疏導,或者先了解孩子的需求和背後的原因,在了解孩子的基礎上,慢慢引導。
總之,幫助孩子適當地表達情緒,在情緒消極的時候學會用合理的方式宣洩,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是非常有益處的。
我孩子也快兩歲了。
那些高深的道理我講不出來,針對某些情況我有自己的處理手段。
每家孩子情況不一樣,我家女孩,性格比較文靜,相比沒那麼調皮。
針對孩子沒有情緒的胡鬧,比如突然躺地上了,突然爬桌子翻椅子了,在確保基本安全的前提下,我是放任不管的。
發脾氣堅持要吃糖。首先你得有規矩。我家只在上午安排吃兩顆多維生素軟糖,或者上午我要帶她去星巴克的時候可以吃一個棒棒糖。每次她朝我要糖,如果是在上午且沒吃過的情況下,就滿足。其他時候不停強調只能上午吃,一次只能吃兩顆,不然會壞牙。最多一個星期她就能明白這個道理了。每次要,我只要重複一遍上午,兩顆,壞牙這個句話她就不再堅持了。
去玩具店,堅持要某種玩具,發脾氣耍賴。態度溫柔堅定,可以在這裡玩,但是不能帶回家。隨她怎麼發脾氣也不妥協,我可以陪她在店裡多玩一個小時,也不會同意她帶回家。有些情況會例外,比如進店之前就想好給她買玩具的,或者她身體不好。
打人。18個月的時候她特別喜歡打我,用指甲抓我。每次只要抓我一下,我就狠狠在她臉上也捏一下,基本上當場就被我捏哭了。告訴她只要打我我也打她,不信可以再試試。這件事基本上發生3回她就再也不敢動武了。
有些家長在孩子脫鞋脫襪子或者脫衣服這件事上非常非常糾結,甚至能每天為此跟孩子大發雷霆。我家孩子只要脫鞋基本也要同時把襪子脫了,動不動就要脫外套,總是喜歡換鞋子穿,這雙換那雙要我們配合著玩半小時的都有。難免覺得煩透了。但是反思過來,頻繁為某件事發愁是不是因為鑽進了死胡同。因為我忍不得看她大冬天光腳走在地板上,忍不得大冷天脫外套小手凍冰涼,也沒那耐心好幾雙鞋子換來換去甚至大冬天穿涼鞋的。後來我想到辦法了,在沙發上椅子上床上地墊上可以脫鞋,但是一旦下地必須穿。我耐心講解,不久她就能明白這其中的規則了。吃飯時候可以脫外套,其他時候,尤其出門時必須穿外套,不然不出去。在家換多少雙鞋子媽媽都盡量配合,但是出門必須換鞋,自己翻出來的鞋子引導她自己放回去,實在不想配合這幼稚的遊戲時候我就說我要去尿尿,基本上等我出來她就玩其他的了。
最重要的一點,其實家長不應該對孩子有過分的掌控感,覺得孩子一定要聽從自己的安排,比如,要怎麼吃怎麼走路穿什麼衣服,一旦不聽話就大發脾氣。據我觀察,一般孩子脾氣特別差的,基本上父母的脾氣也很差。養孩子是要有規矩,但是不能事事都有規矩,合理範圍內的放養,對孩子對家長都好。
另外,家裡的全體家長對規則的贊同和一致性也比較重要。如果孩子能察覺到媽媽不讓做的事情奶奶讓,這孩子是不太好教的。
恩,剛學習完心理學,略微顯擺下,還沒有孩子。所以一下觀點均出自書本。
3-5歲(這不是個標準時間,根據個體成熟度上下會有浮動)是第一逆反期。
這是個很正常的現象,請不要覺著奇怪。
這是孩子心理發展的階段,在這階段出現獨立的萌芽,自我意識開始發展,好奇心強,有了自主的願望,喜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希望別人來干涉自己的行動,一旦遭到父母的反對和制止,就容易產生說反話、頂嘴的現象。
孩子忽然從只能接受,到產生獨立的自我意識,必然會顯得不聽話。
比如說同事的孩子,在這個階段,吃飯的時候一定要堅持做到桌邊,和大人一起吃飯,反抗喂飯,堅持自己用勺子吃飯,但是又掌握不好,吃的到處都是的,大人如果拒絕就會反抗哭鬧。
具體的怎麼辦,可以百度下--第一逆反期,有很多技巧和方法。
但是放心好了,逆反期反應強烈的孩子反倒長大後性格會相對獨立。
話說我小時候堅持要啃香皂,遭到全家人的圍追堵截,一個星期後我爸受不了我了,直接遞給我一塊說你啃吧,我咬了一口就再也不惦記香皂了。有時候真跟小寶寶沒法講道理,適度的嘗試也不是壞處。
謝邀。寶寶這樣做一定是有原因的。首先作為父母第一檢查自己平時有沒有情緒失控,或亂髮脾氣或摔壞東西或其他。不要小看寶寶,小孩子很會模仿,也要試試這樣做的效果。第二,觀察寶寶是否生病了,哪裡讓其不舒服,也極易造成無理取鬧。第三寶寶正當權益受到侵犯了,或真的有委屈等。家長要細心呵護,對症下藥,不能動不動就大聲呵斥 打罵!都是文明人,要用文明的方式進行解決。即便真的犯錯 可以冷處理,面壁 沒收一件喜歡的玩具 禁止看動畫片………自家的孩子自己了解,有理有據,]以大人的智商對付寶寶應該綽綽有餘。還是讓寶寶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吧!畢竟成長是個過程。
2歲寶寶的力氣還不是很大,我一般會抱著她,一直一直抱著,哪怕她想掙脫。直到她平靜下來為止。我也會告訴她一些發泄的方法,比如打枕頭。最多的是逗她開心。想一想女生髮點小脾氣,是不是男盆友哄一哄就好了?多關注孩子的情緒有助於她學會共情。不可取是只關注她對物質的要求,而忽略她真實的需求。
前面有答主說的很好,打不開瓶子發脾氣的時候,不要急著幫她打開瓶子。
我兒子也進入terrible two了,他今年一歲半,說實話,在一歲的時候,他就開始莫名其妙坐在地上耍賴。當時,我用的方式是,不理睬,我該幹啥幹啥,即使他在地上打滾也沒有用。他看到我不理他,他會立刻站起來。沒事兒一樣自己玩兒。這個情況在家裡還好處理。因為家裡是安全區,不怕我不理他會出現問題。但是,在社區他也曾試圖這樣。由於當時都是熟悉的社區媽媽,我照樣採用該方式,這個方式只適用於有其他信任的人在場,她們可以幫助你看護。例如,我們要回家,他坐在地上耍賴不願意走。我就先自己走,不理他。讓身邊的媽媽們幫我看著他,這點非常重要。因為,害怕若是在人多的地方,這種方式一定不可以,畢竟人販子太多了。我離開後,讓他一個人靜靜,小的時候,他會立馬哭著站起來追我,大了,偶爾也會不理我,自己玩兒自己的。後來在阿姨的提醒下,才會找我。我當然也躲在一個可以看到他的地方。這樣一旦他開始找我,我就過去找他了。我不想讓他認為自己真的被拋棄,這一點也很重要,孩子的安全感一定要保護好。接著我會和他講道理,他也會明白。基本上,現在不會出現哭鬧不走,坐地上耍賴的情況。因為,第一,他知道沒有用,第二,我會告訴他媽媽愛他,但是我們該回家或者該做什麼必須做。一個喜歡哭鬧的孩子,要看他為什麼哭鬧。他是否是缺乏安全感,或者是被溺愛寵壞了。缺乏安全感,就給他安全感。例如我每次教育我兒子的時候,一定會在講完道理後,給他一個擁抱和一個親吻,再告訴他媽媽愛他。所以,我兒子非常的有安全感,基本上他也不會無理取鬧。而且每次他也知道是自己做錯了媽媽才會打小手(我一般不打孩子,但是他做錯了,或者提醒多次不聽話,我會用筷子打小手,有點疼,但是不會傷他,每次打完我要給他講道理擁抱親吻和說愛他),所以,他也明白是自己的原因做錯了,而不是莫名其妙的因素(媽媽不愛他或者討厭他之類的)。這點非常重要,因為教育孩子一切都要基於愛的基礎,我贊同適當的管教(例如打小手之類的)。等他大了,我會罰他坐板凳,現在太小估計還不認識鐘錶,因為坐板凳也要有一個時間的,例如,一歲一分鐘,這個方式我打算他兩歲進行。這些育兒的知識需要家長學習,你可以看看育兒書籍和關注一下超級育兒師這個節目,希望對你有幫助。
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尤其兩三歲以後,脾氣似乎越變越大:想要的玩具,你不買,他發脾氣;他想出去玩,你不讓,他發脾氣……面對像「小暴龍」一樣的孩子,許多家長費盡心思也想不明白是怎麼一回事。二胎媽媽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因為二寶對孩子的照顧不夠?
其實,孩子一出生就有了情緒反應,如果需求得不到滿足,發脾氣是他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一些媽媽已經發現了懲罰(打或者是暴力)的方式對於孩子不管用,那麼接下來怎麼會孩子進行教育呢?其實除了懲罰對於孩子的教育還有很多的方式呢。
孩子之所以發脾氣,最常見的原因就是需求得不到滿足。遇到這種情況,有的家長趕緊滿足孩子的需要,還有的家長,當場就大打出手。這兩種做法都不對。
需要沒有得到滿足孩子發脾氣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不能因此而滿足他的不合理要求。否則,會強化他用發脾氣來表達情緒,甚至讓他感覺只要自己發脾氣就會什麼事都如願以償。
但是,家長當場大打出手或訓斥孩子也不行。孩子的模仿能力特彆強,遇事家長怎麼處置,他也會從家長身上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此外,3歲左右也是自尊心最初建立之時,家長當著別人的面對他進行批評,會損傷他的自尊。
家長可以走過去,用輕柔和同情的語氣說:「你是不是很不開心?看見你這樣,我的心裡也不舒服。」就這樣分享他的情緒。一開始,孩子可能會拒絕你的關懷,你可以走開,一會兒再回來,仍然用同樣的方式跟他說話。用這種方式向孩子表明,你對事情的立場是堅定的,但在情緒方面,你願意和他分享,因為你理解和在乎他的感受。
2歲前後的「小壞蛋」有多壞,我們都已經知道了:「不」字當頭、打滾撒賴、一意孤行、佔有慾強、自私霸道……
其實,「小壞蛋」一點兒也不壞,一點兒也沒有折磨媽媽、蠻不講理的意思。那是因為他們開始有了自我的意識、意願、意圖,但又不懂得表達。
爸爸媽媽要從五方面疏導繞道
不要告訴孩子不許玩不許碰。你自己把該鎖起來的鎖起來,該扣好蓋子的扣好蓋子。
餓了、渴了、累了、困了、悶了,孩子就容易發脾氣。你應該摸索孩子的生活規律,在孩子陷入可能導致壞情緒的陷阱之前,採取恰當措施,比如讓孩子吃飽、睡覺、帶到其他地方玩等。
這麼小的寶寶,注意力移動得很快,你要好好利用。比如,你抱孩子進餐椅吃飯,孩子打挺不肯進去,你就不必堅持。拿些小胡蘿蔔丁啦小麥圈啦什麼的哄哄他,等他吃得高興心情愉快時,再抱進餐椅里去。
孩子打滾撒賴時,不當觀眾。沒有觀眾,演員也就沒趣。繞開硬碰硬:如果你問,「要不要洗澡?」 答案肯定是「不!」 你可以換個說法,「你想在澡盆里玩小鴨子,還是玩小水桶?」
當你自己太累、太困、太餓時,你也會和孩子一樣,容易發脾氣。就像對待孩子一樣,在預計你自己要進入「壞情緒區」之前,好好善待你自己一下,給自己充足電。
歡迎關注櫻桃優品微信公眾號:Cherrygroup
推薦閱讀:
※如何給4歲小孩美術家教,沒經驗?
※幼兒園裡遇到過哪些細思恐極的事情?
※求書:火箭原理的書 家有四歲小朋友對火箭著迷 大人不懂這塊 求書 ?
※吃螃蟹時如何回答孩子「小螃蟹回不了家了嗎」的提問?
※三歲的女兒在外很乖,在家卻是小霸王,家長應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