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十二道金牌」中嶽飛整個的心理歷程是怎樣的?
引一段過去的文章,來回答這個無奈的「問題」。
仔細分析一下岳家軍在紹興十年北伐的過程。
一、開戰
紹興九年(公元 1139 年),北中國風雲突變,金軍內部主戰派佔據了上風。在金朝最掌大權的撻懶、宗磐一派,操權奪勢並沒有多久,就受到兀朮一派的對抗和打擊,很快地走向下坡路,七月,宗磐首先以「謀反」罪名被殺頭;緊接著撻懶也被先貶後殺。將主和派一網打盡的兀朮,隨即準備撕毀合約,舉兵南下「收復河南」。撻懶據稱是秦檜的幕後老闆。
紹興十年五月,金朝下詔給兀朮的都元帥府,要他「興師問罪,收復疆土」,亦即要復取河南、陝西之地歸於金的統治之下。接著,金軍分四路南下:聶黎貝堇出山東,李成犯河南,左監軍撒離喝自河中(今山西省永濟縣)趨陝西,都元帥兀朮率兵自黎陽(今河南省浚縣)趨汴京。
當時南宋已經派遣文武官員到河南、陝西接管了「新復州郡」。嚴格來說,南宋不是全無準備的,趙構和各大將領都收到了來自北方的不祥之音。不過一開始,在全無根基的新土上,還是遭到了慘敗。
兀朮率領孔彥舟、酈瓊等人,以精兵十餘萬人去攻打開封,宋方剛剛派來的東京留守孟庾望風迎降;李成去攻打洛陽,宋方的權西京留守李利用棄城逃跑;此前曾任歸德府知府的葛王完顏褎,這時仍被金朝委以舊任,當他率領數千騎前往歸德上任時,宋方新派去的的南京留守路允迪也投降了。
不過,在志得意滿的兀朮率領大軍前去攻打順昌府(今安徽省阜陽縣)的時候,卻劉錡打得大敗。劉錡本來駐守淮西,在紹興十年三月內被調為東京副留守,剛到順昌府就聽說金軍連下三府,前鋒離城只有三百里。結果劉錡以逸待勞,大敗對手,這一戰可說是勇者擊敗驕兵。
於是詔下,讓岳飛出兵陳蔡牽制,同時快速支援順昌府。
花費這麼多筆墨說起因,主要是說明一點,這場「北伐」,其實是由遭到襲擊後的防守作戰開始的反擊,並非有準備的進攻。一次大規模的主動進攻,是需要長期準備的,包括設定戰略,制定計劃、積累物資、協調各進行動等。
在順昌戰役期間正充任順昌府通判的汪若海,也在事後寫給南宋一位高級官員,大意說:劉錡所統不過兩萬人,又只用其中的五千人出戰,而終能打敗敵人的大軍。現今諸大將軍所統之兵均多於劉錡,若乘劉錡戰勝之後,士氣百倍之際,諸路並進,兀朮之兵即可一舉而破,此斷非難事,只可惜把機會錯過了!
可以說,這是正氣凜然的無知。
二、從反擊到出擊
本來這只是一次對於金軍的反擊,但岳飛積極主動,把它變成了一場進攻戰。當然,這和兀朮等輕視南宋軍事實力有關。他們居然在臨近夏日出兵,直接給自己創造了不利的作戰環境。
天時地利人和,是宋金戰爭中的三要素。
天時,金軍南下,多數都選秋高氣爽之日,此時弓勁馬肥,有助於發揮騎射特長。而宋軍北上,多選擇夏季,北兵不耐暑熱,而且此時弓弦容易脫膠。
地利,金軍喜歡曠野作戰,而宋軍則多選擇山地和河流縱橫的戰場,這一方面是因為雙方兵種軍器不同,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南宋馬匹不夠,軍需要依賴水運。
人和,這方面金軍比較被動,河北河南有不少忠義民兵和宋軍配合聯繫,他們儘管戰鬥力不強,但機動靈活,是很好的偵查和游擊隊。不過也要注意到,金軍擁有大量的投誠漢軍,如李成酈瓊等。
閏六月十九日,前軍統制張憲與韓常的金軍大隊展開了戰鬥。戰鬥的結果,是韓常的隊伍被打敗,又縮回到潁昌城去。岳家軍乘勝向前追趕,逼迫敵人在潁昌城立腳難定,最後只有撤離。閏六月二十日岳家軍克複了潁昌城。隨後張憲乘勝前進,收復陳州城(淮寧府)。同時中軍統制王貴則率部隊克服鄭州,繼而克複洛陽。此外,忠義民兵克複垣曲、翼城、趙城諸縣和南城軍。
至此,岳家軍攻入敵境,取得了不小的勝利。而岳飛的計劃,是以此為戰鬥基地,繼續前進,直至恢復中原。作為一位成熟的軍事將領,我不認為岳飛會過分樂觀,有一舉殺到黃龍府的想法。
三、金帝國反擊戰
兀朮注意到了自己防線中路的動態,就開始集中兵力打擊岳家軍。他首先瞄
准了岳家軍的司令部郾城縣。他帶領一萬五千多名騎兵突襲,結果岳家軍打了一場漂亮的保衛戰,兀朮被擊退。
此時形勢已經對岳家軍開始不利了,楊再興在小商河戰死,已經顯示出不祥徵兆,金軍居然在岳家軍控制的區域自由來去,大隊襲擊。
隨即是雙方的潁昌府的大決戰,兀朮集結四萬戶長三萬餘人和岳家軍主力三萬人會戰。雙方血戰一天,兀朮再次被擊退。不過死傷並不很多。(這一戰的傷亡數字非常搞笑,金軍戰死500多人,可其中居然包括千夫長多人,軍官近百人)
戰後朝廷敕岳飛:自羯胡入寇,今十五年。我師臨陣何啻百萬,曾未聞遠以孤軍,當茲巨孽,抗犬羊並集之眾,於平原曠野之中,如今日之用命者也。
這雖然是封獎勵,但細讀下來,情況不妙。
首先,岳家軍已經是在「平原曠野」里作戰了,也就是說,在不利的環境中戰鬥了。其次,還是一支「孤軍」。最後,面對的還是「巨孽」,金軍援兵正從河北和山東集結而來。
所以岳飛才會緊急呼籲:伏望速賜指揮,令諸路之兵火速並進,庶幾早見成功。取進止。
四、諸路之兵
在紹興十年閏六月的中下旬,岳飛在這時就向李若虛說過,他盱衡戰爭的全局,認為東起淮上,西至川陝的各路宋軍如果部署得妥善,他的這支岳家軍即可毫無顧慮地勇往直前,敵人就可「不日授首」;但如單純靠岳家軍孤軍深入,而「他將不相為援」,則戰爭前途就非常值得憂慮。事後來看,這樣的設想未免太過理想化。
岳家軍的關鍵在於「諸路之兵火速並進」,那麼「諸路之兵」在幹什麼呢?
川陝宋金僵持,胡世將上任不久,維持住局面已經相當不容易。韓世忠師老於淮陽府(紹興七年他也在這裡「老」了很長時間)。而劉錡本來部隊就少,派來的援軍數量就更少了。剩下能指望的,只有張俊和其部將王德的隊伍了。
不過這時在淮南東路迎擊金軍的張俊和王德的部隊已經從毫州撤回廬州。
宋史記載:九年冬,金復渝盟,再破河南,圖順昌府,命俊策應劉錡。俊督軍渡江,金人引退。繼而金人三路都統自東、南兩京分道來侵,抵亳州北渡河,俊收宿、亳諸軍擊之,盡復衛真、鹿邑等地,師還。十年,酈瓊在亳州,俊以大軍至城父,都統制王德下符離,乘勝趨亳與俊合。俊引軍入城,金人棄城遁,父老列香花迎俊,遂復亳州,留統制宋超守之。俊引軍還壽春,進少師,封濟國公。
http://guoxue.baidu.com/page/cbcecab7/368.html
張俊的任務和岳飛是一樣的,也是抵抗金兵,支援劉錡。他先是擊退了紹興九年金人的第一輪進攻,紹興十年的這個夏天,他面對的是老冤家酈瓊,(注意,不是真正的「金人」),於是他帶領酈瓊的老冤家王德攻擊前進,佔據了亳州。
我看到後來的評價,認為張俊等小勝即退,對於友軍太不厚道。問題是,張俊也沒有主動進攻的準備,貿然渡過淮河深入敵境,非常冒險。而且四路金兵中沒有一路是前往淮西的,張俊留在原地能牽制誰呢?酈瓊?
從全局的角度看,張俊韓世忠等共同保護淮河防線,也就是拱衛著南宋政府的老窩。所以他們的任務主要是以防禦為主。從後一年兀朮大舉犯淮來看,他的任務還是很沉重的。宋廷的計劃中,也多主張「以淮西之兵(按即張俊的部隊)塞其南侵之路」。甚至岳飛本人也一直主張,張家軍主守,岳家軍主攻。
至於責怪高宗不下令張俊出擊就更加無厘頭了,首先,淮西空虛是身處臨安的朝廷最忌諱之事,如果飄忽不定的金軍乘虛而入,那大事休矣;其次,就算高宗全力支持岳飛,嚴令張俊出擊,他也未必能如意,淮西兵變後,朝廷調張俊為淮西宣撫使,他根本不遵號令,率兵還建康,事後趙鼎恐怕激怒張俊,還拚命替他圓場。
五,措置班師
「措置班師」的詔是在潁昌府大決戰之後的第三天,即七月十七日收到的,當天岳飛就作出了班師南回的決定。
按照一些傳統記載,似乎這是一個痛苦的決定,甚至還誕生了「十二金牌」的故事。實際上,當時班師是岳家軍唯一的選擇。否則按照岳飛的脾氣,是一定要「再請示」甚至「鬧辭職」的。
時間可沒有站在岳家軍一邊,夏天已經快要過去,金軍厲兵秣馬,集結部隊,準備發動最後一擊。另一方面,岳家軍兵疲糧盡,後援無望。現在的問題不是要不要撤退,而是怎麼才能全身而退。
有人說兀朮正準備撤退,離開汴梁北渡。兀朮南下數戰,死傷不過數千,雙方勝負未分,以四太子之勇悍,居然會棄城而走?就算真的棄城而走,恐怕也不是善類。一年後在濠州,兀朮就玩了一手空城計加回馬槍,把三大名將楊劉王一起羞辱了一番。他如果撤退,很可能是誘使岳家軍貪功追擊,等到了汴梁附近一馬平川上,先斷後路再送上絕路。而且金兵的堅壁清野工作非常徹底,岳家軍在汴梁附近豐茂的農業區居然開始斷糧了。
為使金軍騎兵不致快馬加鞭、切斷岳家軍的歸路,岳飛在考慮撤軍步驟的同時,還故意虛張聲勢:下令要科買布帛,製造戰牌,宣稱要繼續與金軍鏖戰。乘著金人還沒有探明真情之際,在七月二十一日,岳家軍的大部分已從潁昌府撤退到郾城縣境的裴城地方(今裴城公社),緊接著就又和設在郾城的司令部一同轉移到蔡州去了。岳家軍班師南旋之後不久,前此被岳家軍所攻克的那些州郡,又都相繼為金軍所佔領。
至此,紹興十年的北徵結束。金軍沒有順勢進攻,雙方邊境暫時平靜下來。
六、北伐要怎樣才能成功?
南宋的北伐要怎麼樣才有機會成功呢?
首先,要打破軍事籬笆,紹興年間,成功地防守戰有,進攻戰有,唯獨成功地支援戰沒有。劉錡守順昌,等援兵趕到,仗結束了。張俊戰淮西,岳飛韓世忠也都沒趕到。而且比較搞笑的是,幾次諸將合兵的大戰都敗了,而孤軍奮戰的反而不少取得了勝利。這種「相視如仇讎,相防如盜賊。自不能立功,而惴惴然惟恐他人之立功,而官爵軋於己也」局面不打破,別說北伐,能不能自保都難說。從這個角度來看,岳家軍孤軍作戰的命運早已註定,甚至高宗也無力干預。
其次,要有完整的戰略計劃,細緻的準備工作,一個穩定和完整的統帥集體。當然,第一個條件不滿足,連基本的協調也做不到,根本也說不上戰略計劃。滿足了,南宋還需要找到一個上可以和政府皇帝協調好關係,下可以為諸將所信服作戰指揮如意的「都元帥」,順便說一下,這兩點岳飛都不滿足。
再次,南宋的國力要有足夠的儲備。紹興初年,南宋的財政收入只由1000萬貫,到紹興二十七年,才達到6000萬貫左右。紹興十年之前戰亂不斷,政府基本也沒有什麼儲備,根本無法支持長期戰爭。別忘記,南宋最後垮台起碼一半是垮在財政崩潰上的。單單岳家軍的軍餉,一個月就需要65萬貫,糧食另算。一旦部隊開戰,還需要犒賞,費用要翻倍。有人說岳家軍在當地要靠自己做生意來維持開銷,我沒找到史料,但財政不寬裕是肯定的。反觀金朝,攻取開封以後,金所
獲的宋朝庫藏甚鉅,共計有:絹5400萬匹,大物緞子1500萬匹,金300萬錠,銀800萬錠。而當作為緩衝的齊國於1137年被廢黜的時候,它的庫藏包括有錢9870萬貫,絹270萬匹,金120萬兩,銀1060萬兩,還有谷90萬石。至少在紹興朝,這些物資足夠他們在中原沒有完備稅收機構的情況下不發生任何財政問題,同時也保持了對偽軍的足夠吸引力。
不敢用神州軍方作比喻,安全點用美軍作比喻。美軍要打越南,國會不讓,總統不讓,美軍司令繼續堅持繼續打,美國國內連發了十二條公開電報要求撤軍。軍區司令灑淚撤軍還公開發表對國內政治指責公文。然後這廝回國不被抓起來還能參選總統。你能給個假設在何種情況下以上能成立。所以你怎麼能相信岳飛這個故事呢。。。。。。
扯犢子,根本就沒有所謂十二道金牌
可見維基百科中關於岳飛第四次北伐的記述:
十二道金牌七月上旬,宋金兩軍在東部和西部戰場處於平局狀態,中部戰場張俊在亳州、宿州吃了幾場小敗已經撤軍,惟獨李若虛並不節制中部的岳家軍北伐。秦檜的親信殿中侍御史羅汝楫上奏說:「兵微將少,民困國乏,岳飛若深入,豈不危也!願陛下降詔,且令班師。」
[12]
[13]
宋高宗趙構在七月八日或稍後,大致與郾城之戰同時,發出了第一道班師詔。
岳飛在七月五日上奏報告梁興、董榮、趙俊、喬握堅等部的勝利:「臣契勘金賊近累敗衄,其虜酋四太子等皆令老小渡河。 惟是賊眾尚徘徊於京城南壁一帶,近卻發八千人過河北。此正是陛下中興之機,乃金賊必亡之日,若不乘勢殄滅,恐貽後患。伏望速降指揮,令諸路之兵火急並進,庶幾早見成功。」
[14]
七月十八日,即張憲從臨潁殺向開封之時,第一道班師詔送達。岳飛鑒於當時完勝的戰局,寫了一封奏章反對班師:「契勘金虜重兵盡聚東京,屢經敗衄,銳氣沮喪,內外震駭。聞之諜者,虜欲棄其輜重,疾走渡河。況今豪傑向風,士卒用命,天時人事,強弱已見,功及垂成,時不再來,機難輕失。臣日夜料之熟矣,惟陛下圖之。」
[15]
隔了兩三日,朱仙鎮已克,完顏宗弼已逃出開封之時,據說岳飛在一天之內接連收到十二道用金字牌
[注 3]
遞發的班師詔
[16]
。其中全是措辭嚴峻、不容反駁的急令,命令岳家軍必須班師回鄂州,岳飛本人則去「行在」臨安府朝見皇帝。宋高宗發十二道金牌的時間,大約是在七月十日左右,即他得到七月二日克複西京河南府捷報不久
[注 4]
。
岳飛收到如此荒唐的命令,憤惋泣下,朝東往「行在」臨安府的方向一再行拜禮:「十年之力,廢於一旦。」不得不下令班師,百姓聞訊攔阻在岳飛的馬前,哭訴說擔心金兵反攻倒算:「我等戴香盆、運糧草以迎官軍,金人悉知之。相公去,我輩無噍類矣。」岳飛無奈,含淚取詔書出示眾人,說:「吾不得擅留。」於是哭聲震野。岳飛決定留軍五日,以便當地百姓南遷,「從而南者如市,亟奏以漢上六郡閑田處之。」
這時宋高宗趙構對戰局的控制反覆無常,有努力做到不勝不敗以利議和的嫌疑。在接到岳飛郾城大捷的戰報後,尤其是接到岳飛七月十八日反對班師的上奏後,又於七月二十五日命令楊沂中的殿前司軍從「行在」臨安府開赴淮南西路北上待命,並發手詔,改令岳飛「且留京西,伺賊意向,為牽制之勢」
[17]
。這種戰勝後不乘勝出擊反而班師、但也竭力牽制金國的奇特舉動,也許和高宗生母韋氏當時作為事實上的人質被金國囚禁待釋有關。
八月中旬,楊沂中的殿前司軍到達宿州,以五千騎兵夜襲柳子鎮,卻不見金兵蹤影。在探知金軍以重兵埋伏于歸路後,也不知是真是假,金軍是否還有戰鬥力,殿前司軍「遂橫奔而潰」。金軍乘勝佔領宿州,並因當地人歡迎過宋軍進行報復屠戮
[18]
。
岳飛前往「行在」臨安府的路途已走了大半,期間不斷接到宋高宗的手詔,以及秦檜以三省、樞密院名義遞發的省札。儘管內容自相矛盾顛來倒去,最後仍是令岳飛「疾馳入覲」,「赴行在奏事」
[19]
。當岳飛聽到中原傳來的宋軍敗訊,只能長嘆:「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復!」
[20]
結果岳飛的第四次北伐因為政治原因而失敗。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2%B3%E9%A3%9B%E7%AC%AC%E5%9B%9B%E6%AC%A1%E5%8C%97%E4%BC%90
???????
推薦閱讀:
※岳飛真的「飢餐胡虜肉,渴飲匈奴血」過嗎?
※對於文章《岳飛與秦檜,沒一個好鳥》大家怎麼看?
※如果你是宋高宗趙構,你殺不殺岳飛?
※秦檜被評為奸臣,有什麼損失?
※從大歷史看屈原、岳飛是愛國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