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秦張儀等人說的話,為什麼各國會相信?
12-20
我不否認,他們講的話的確有道理,但是像蘇秦這樣身掛六國相印,還是讓人感到不可思議。
誠如上面幾位兄弟所說,張蘇這類的縱橫家在戰國晚期十分得勢,當時列國混戰,在君王們而言,他們既有從賢受教的需求,又常能利用這幫游士來完成外交任務;在游士說客而言,若是說動君王,一則得以伸展抱負,一則能得榮華富貴,可謂雙贏。
不過,具體到蘇秦此人,現代研究者一般認為他生平事迹摻水嚴重。蓋始皇帝焚書之後,六國史書殘缺嚴重,司馬遷寫戰國史多採用類似今本《戰國策》的縱橫家著作,而這些著作本就是張蘇門人弟子所為,行文不免誇張其事,乃至穿鑿附會。而且,即使有的材料確實可信,但在長時間地輾轉傳抄間,也極容易出現異文。比如,將今本《戰國策》與馬王堆出土的《戰國縱橫家書》比較,可以看出今本中的某些蘇秦故事,其實在《縱橫家書》裡面其實著名為「蘇代」——蘇秦、蘇厲、蘇代三人為兄弟,活動範圍和理念宗旨又極大重合,所以不排除後人將他們三兄弟(甚至更多縱橫家)的事迹混淆起來,都托以蘇秦之名。對於這一點,司馬遷自己也有清楚的認識,在《蘇秦列傳》贊語中,他就明確地指出:「然世言蘇秦多異 , 異時事有類之者皆附之蘇秦 。」
因此,蘇秦「並相六國」,應屬於「莫須有」(或許有)之事,在無新的證據將其證偽之前,亦不妨姑妄信之。
自古以來聖人君王皆是人,人者多欲,其性尚私。人有所欲亦有所懼,曉之以欲,動之以懼,神鬼也可攝服,何況人呼?
支持排第一的答案。
另外,為啥他們的話能打動各國君王?還有一個原因是當時的信息溝通不暢,情報分析方面放眼全天下還真就是縱橫家做得最好。一本鬼谷子,有近三分之一篇幅在講情報獲取和分析。縱橫家門人又基本都是滿天下亂跑,情報分析這塊比深宮君王好很多也不是什麼稀奇事。
相比之下,其他百家很少提到外交這一塊,縱橫家是獨一份。站在外交角度去為君王分析形勢,也是別無分號。類似儒墨道法什麼的,大都是強調內政,兵家則更強調攻伐。
最後,看看戰國策里一些事迹,拋開可信不可信,那也有對方太蠢襯托得縱橫家弟子英明神武的感覺……
並沒有各國相信,只是恰巧燕王當時害怕齊國和趙國,看他嘴皮子利索,就讓他去齊國遊說,遊說失敗了,齊國又攻打燕國,燕王生氣,說蘇秦就會說,不會做,蘇秦說我為你出使齊國就是了。
然後出使齊國,向齊王說秦國和齊國是東西兩個霸主,你現在一口一口的吃地,是不如一下子聯盟一個國家容易的,假如你還給燕國城池,燕國會感恩戴德,做你小弟。
齊王看蘇秦是燕國使臣,又代表燕國許諾,恰巧當時秦國剛經歷商鞅變法,把齊國打殘的魏國快吃掉了,齊王不想被秦國偷桃子,就選擇了聯盟諸侯,先打吐秦國,所以還給了燕國十座城池。
蘇秦回去後遭受燕王的猜忌,就選擇在齊國做官。
後來被齊國大臣中恨他的刺殺,傷重要死,找不到兇手,對齊王說你車裂我的屍首,說我是為了燕國來齊國作亂的,兇手到時候就自己出來邀功了,後來果然兇手自己出來,齊王殺死了他。
想遊說誰,就站在他的角度,為其分析利弊。少有不為所動之人。
首先,人為財死,鳥為食亡。蘇秦,張儀都是從利益打動各諸侯王的心。
其次,可以說是是時勢造英雄吧。
四個字就可以總結,威逼利誘
出名的外交家去的都是秦齊楚和中後期的趙這種大國
比較次的也是去魏國,燕國這種有段時間是聯盟領頭人的國家
小國人才少,特別有才的都去大國了
大國之間隨便碰一下都夠小國喝一壺
所以小國弱國只能被大國威逼利誘飲鴆止渴
同等量級的大國
也可以拉幫結夥,或者讓對方勢單力薄
再通過準確的情報,以及收買一些對方的核心高層弱化對方
樓上說的信息差自古以來就存在,甚至今天我們對古代的很多真實歷史知道的也並不多。
利益。
忽悠你,讓你相信跟我合作遠比跟我作對獲得的利益多。
推薦閱讀:
※戰國後期秦國的土地和人口究竟是如何變化的?
※如何評價北京育才學校與北京古建博物館共用先農壇?育才學校是否應該遷出?
※歷史上有哪些儘力了但還是逃脫不了滅國命運的皇帝?
※如何系統學習魏晉南北朝這幾個朝代歷史?有什麼書可以推薦?
※曹操說出「生子當如孫仲謀」的時候,有沒有口頭上佔人便宜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