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下的共通性在哪裡?如琴藝、圍棋、繪畫、書法、園林、武術、醫術……
謝邀,唯氣爾。
說的複雜咋也好說,這些東西有共同點的本質是因為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決定的,不是簡單的某一個術語就能夠說的清楚的。
簡單舉幾個例子,練拳分為單練和對練,單練是練功練自己的素質,對練是找應用,從他人身上找東西鍛煉心理素質,察言觀色等等。其中最重要的還是在單練,一開始是規矩地練,一個動作務求標準,符合師父和拳譜的標準,去除僵勁,然後等到磨練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能夠開始生出意來了,有了自己的東西。書法繪畫也是一樣,一開始是要練習筆力,和腕力,去除僵勁,同時對前人的作品作大量的模仿,等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生出了自己的東西也是,這時候也就有了自己的風格,同樣,繪畫書法是要揣摩人心的,你在特定情況下給別人寫字畫畫要的也是有察言觀色的本事,同樣的還有象棋等等。
這都是由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文化特徵來決定的,從古到今,強調的都是知己,知人,求的都是內在,只是到了近代才開始對技術有了崇拜,開始了匠人思維。
傳統文化的東西不是看明白的,是修出來的。
傳統文化的東西不是看明白的,是修出來的。
傳統文化的東西不是看明白的,是修出來的。
想真正了解其本質,不用多,找一項技藝深入學習磨練,有了切身體會,再看書的時候,自然就有了霍然開朗的感覺。
寫程序寫累了,跑來答題休息一下。
好多回答基本上都是在胡扯,所以也不在乎我加入來一起胡扯了:)。
我是個程序員,程序員中喜歡「國學」的少,看到「國學」這個詞就要吐。而喜歡「國學」的人,能寫程序的少,看到「科學」這這個詞就想說,「那些數典忘祖的混小子」。
所以啊,給你們寫答案就是難,好像給C++寫個Jni再表述為Java一樣難,調試都沒法調試。反正你們都不會喜歡:)
吐嘈完畢,現在給我的回答:
我覺得,中國技藝的特點是「無為」。這個詞的進一步定義,請看這裡:無為到底是一種什麼為? - in nek 的回答
無為用之於技藝的特點是什麼呢?就是「僅用必須的力量」,「以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比如形意拳的站樁,最基本的要求是「身上不存一絲力」。手舉著,身站著,就需要肌肉用力去保持,怎麼減少肌肉的力?在一個穩定的結構上不斷嘗試,調整,找到平衡即可。所以經過不需要多長的訓練,你無論做什麼事,開門,掃地,撐傘,抱老婆,打人,躺著,你都可以一下放鬆大部分肌肉,找到合適的角度,用剛剛夠的力量來做這些事,然後用多餘的力量來製造變化。
這個體系發展出去,就是能拿折凳不用拳頭,能叫小弟自己不動手,能叫警察不靠小弟,能不用叫就讓你得罪圍觀群眾就裝可憐,這就是「無為」,「無為」即無所不為,用了別人的力量別人還覺得是自己願意乾的,這才是高手。所謂「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你要做的事情別人都替你做了,別人還說,這是我自己要乾的。
這就是「無為」!
很多人抓不到中國文化的脈絡,因為他們以為「無為」是什麼都不幹,卻不明白無為是「有目的地什麼都不幹」,射箭要提高一點和重力平衡,風帆轉動無論什麼風向船都可以向前進,專業人士都明白,做一個事情,永遠都不能向著這個事情去的,要和外力平衡。這才是無為。無目的地什麼都不幹,那是死之徒,不叫無為。
所以,手從身上放鬆落下,它不是一個順著加速度方向的自由落體,它受關節,衣服,對手的影響,順著一條「自然的」,「我自己覺得舒服的」曲線向下落,這條「曲線」,就叫無為。
但僅僅順勢的無為也不是無為,因為這個無為太明顯了,所以要產生無關緊要的變化,讓自己看起來不是無為才行。這就是「插花」的作用:主要力量是不變的,是徹底不和外力對抗,但中間過程就是不斷翻起一些變化,把自己的主要目標藏起來,否則什麼都讓人看通看透,就無為不起來。
當這種技巧落到音樂和字畫上,情況是一樣的。我不知道讀者的體會如何,我小時候喜歡粵劇,我想其他劇種是一樣的,粵劇的吟唱就有那種和自己的自然呼吸整合起來的那種一路順水而去的感覺。讓你覺得聲音一直在,但那個聲音是你呼吸的時候本來就是要發出的,不是為了發生,是「順便」發生的。
比如新馬師曾的《臨江月夜吊秋喜》最後的詠嘆:「天-(上揚)-長地久-(弱)-有時盡(落下),綿綿此恨了-(再次拉高)-了無期(弱)」,其實這個整體上就是一個「揚起再落下」,但它就是有那種死不去的永恆的感覺。這就是中國音樂的特點,至少我是很少在其他音樂上看到的。前面這個只是節奏上插花,還有在用語上的插花。實際上前面這兩句完整是這樣唱的:(正是)天長地久(啊都)有時盡(呃),(都又怕)綿綿此恨(呃都)了(-嗯了)無期(呃也)。
有人說這叫「氣」,這個其實沒有說清楚本質,「氣」是用「有」來表述的,其實應該用「無」來表述,中國藝術是以「無」說「有」,本來就是要畫出一條線,但這條線斷開了,這條線的意思還在,那就不畫,然後用多出來的力量製造變化,這才是中國藝術獨特的地方。
其他音樂也是一樣的,比如二胡,拿江河水為例,第一句是3-6-2-5-3-6-3-5-3-2-1,實際上拉起來有無數的插花,它是這樣的:(5-&>)3(5-&>)6-&>1-&>)2(3-&>5-&>3)6~~~~3-&>23-&>5(-&>3)2-&>1……,然後長度也有很多的變化。而這個旋律的主音,有極高的容錯能力。你拉一些融入現代元素的二胡曲,比如《新婚別》,《紅梅隨想曲》,你一個音都不能錯,一錯就很難聽,而拉《江河水》是可以有一定的容忍度的,錯一兩個音你會覺得這只是一種情緒,這就是孟子的所謂「君子不立危牆之下」,又或者老子的「大丈夫處其厚 , 不居其薄」。永遠讓自己在針尖上跳舞,總有運氣不屬於你的時候,為什麼要讓自己淪落到要拼運氣的田地?
這一點在廣東高胡上表現得更加明顯,有一個名家說拉廣東音樂要有「水淋淋」的感覺,就是這個意思,「水淋淋」,正是這種有連續性卻又到處插花的感覺。
所以,中國技藝的特點,就是無為,試探,凡事不做絕,永遠留一線;插花,讓你建不起邏輯,複雜度變高,圓轉,不著力。這就叫「順其自然」。
最後補充一個,有人說中國藝術暗合周易,五行什麼之類的東東,這也是屬於大繆。中國藝術,合什麼都是「大繆」,中國藝術只合乎「自然」,凡是人整出來的東西,都是可被預測的,只有自然的東西才是千變萬化的,周易一類的東西的東西,都是作品中「順便」,可有可無地帶出來的,如果你在乎那種東西,你就捨本逐末了。
=== 好了,上面這個是答題的部分,下面回到吐嘈模式:) ===
這裡補充一個對「無為」這種策略的評價。延續一下本文開頭那個吐嘈,說說我對中國這種文化的看法。
首先,我們要明白,好不好是相對的。關於這一點,看看這個:如何理解失敗乃成功之母? - in nek 的回答
「無為」這種策略非常高明,是做大事(比如戰略)的重要理論基礎(我覺得:))。
但簡單化應用這種策略是有巨大缺陷的。
它的缺陷在於:我不需要進步!如果你比我好,我想辦法融合你就可以了,這個世界就是個圓,進步太快,鬼知道帶來是的是好處還是壞處?收心養性,好好種田就好了,搞什麼飛機大炮,搞什麼轉基因?該死的時候死就好了?該瘟疫的時候瘟疫好了,不病死難道你可以活1000歲?為什麼要追求永恆?
這個算不算是錯?還真難說。如果從系統軟體來理解,我理解中華民族是BIOS,是永恆的Backup,是人類的希望,死機可以從這裡重來。但絕對不是攻堅的對象。因為我們是(人類這個團隊中)負責把攻堅的果實變成整個族群的基礎的角色。
我有個英國的同事,六七十歲的老頭,業界有點名氣,寫了不少Unix的書,在清華教過幾年書,他跟我說,中國現在發展得挺好的,但老東西沒有保存好,缺乏文化底蘊。我跟他說,老大,別看你在這裡待了幾年,你其實一點都不懂中國文化,中國文化是和光同塵,我們和你們追求的永恆是不同的,你們認為生命的歸宿是和上帝在聖壇相遇,然後快樂地永遠生活在一起。而我們認為死亡再生才是永恆,該死的東西就應該死掉,老而不死是為妖。——至於誰對,切,關我們倆鳥事。所謂死亡,正如《垂暮之戰》中的老頭面對自己新的身體一樣,不過是一種生前的希望而已。
老頭子說我這個形容:touch my heart。
所以,看著現在這些天天叫嚷要保護中華傳統文化的我就覺得好笑,你們懂什麼中華文化?中華文化是要你把西方現在超出去的那部分能力融入我們的基因,讓他們變成我們的一部分,最終變成人類的基因。我們中華文化一如那隻在井底的驢,上面下來一把泥,你把它抖掉,然後站到它上面。不是讓你自己鑽到土裡。平衡
lst lst 邀請你回答此問題 ? 忽略邀請
道
套用八卦掌里的一句話:四十八法意真卻.說說練練不為神.世人若是純功到,凡人三年試驗真。練啊練練出直覺來,就可以從心所欲了。現代科學研究其實也是一樣,研究啊研究出直覺來,就可以發現更廣闊的天地。現在大多數都認為想啊想想出直覺來,這就是區別。
其實練到最後,你會發現你的字畫、拳術、棋藝都是你自己。越練越有自己。
術數。
傳統文化這麼多東西,全脫不了一個「關係」
良相研究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良醫研究人與自然、臟腑之間的關係
正是因為有關係,所以才有陰陽,才有五行
陰陽五行不是實實在在的東西,而是關係
天人合一。從必然到自由的探索。重體悟。
(一本道開始)
我話你知,它們的共通性都是【兩肩放鬆】。
沒錯,我們不談抽象的東西,就說兩肩放鬆。
打拳,特別是內家拳,你需要兩肩放鬆才能發得出力。
寫毛筆字,兩肩緊繃就無法成篇,寫幾個字就累了。
彈古琴,兩肩不放鬆怎麼彈?
打圍棋,兩肩不放鬆的話從一開始就輸了。
兩肩放鬆就是連接各種中國古典體驗的一條氣脈。
所以說從現在開始兩肩放鬆吧。
這是我的一個群,不過後來這個群名用太久了,現在的群名是:
是不是同樣很有逼格呢?
呵呵後,那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如果說有共通點的話,東方的文化大概的共通點多凝聚在一點上-------氣
這樣說對很多人來說有一點虛,因為氣看不見摸不著,又如何能說特點呢
要我說啊,說這些話的人大多是僵化的思維,不懂得萬事萬物流動的道理
氣是什麼呢,陽明先生說的好,流行為氣,所謂氣啊,就是我們周圍無時無刻流動存在的一切
氣能流動了,萬事就生動了,山川就有情了,一切就包涵了生命的律動
這很重要,古人制藝不論立意如何,必須有這種生命的氣息,因為我這個人惜藝,其中好處不方便說,只說最大好處,就是生長,不像現代的一些東西,經過科學的量化和定性,本質上是死的,掌握了之後也就掌握了,但是技能本身不會生長,哪天你放下不練了,也就沒了,但是傳統的技藝不同,他會因為萬事的感動而變化,哪怕你放棄了,這些技能本身還是會生長的,等哪天重新撿起來發展,你又精進了
但是這一切的前提是,你要領悟到氣
廢話說多了,說些氣具體的應用吧
比如說建築,也就是強調風水,其實本質上就是氣的流動,也就是人和,現代建築強調建築的安全舒適,但是對人和往往忽視,比如我們試想一下,為什麼在以前,那種老弄堂大院子里,鄰里關係就和親人一樣,搬進了高樓中,卻變得冷漠呢?
又說寫字,中國的書法,本質上也是氣的變化,有筋骨支撐,有提頓為肉,一個字寫出,其實反應了此人當時的精神,緊張,焦慮,高興。。。古人說看字如看人,這是真的,前提是你必須會識得氣的流動
又說畫,傳統做畫,也是不離乎氣,但是這個氣又深化了,也就是陰陽,氣變成陰陽,具體就體現在畫的生動上,不同現代的作畫,真要強調的話,其實都是死物,但是對傳統畫來說,大量的留白比作一個蓄勢,暈染的深淺是一個變化,最後,是一個畫的實體,不同的變化會讓畫的本省生動起來,如山水氣息流動,能有呼之欲出之妙用,這就是氣的體現
又說醫,中醫最是講究氣,氣之變化,有升有降,有出有入是最上層的,殊不知人體是一個整體,整體之中,其中自有變化,中醫得本質是引導人的變化,幫助人治癒,而不是治療疾病本身,這就是氣的真實存在,而現代人人學中醫,如失眠就喜歡重用龍牡,不懂睡眠的本質是陰陽的調和,如感冒就喜歡發表之品,不懂發散與收斂相顧方能中和,這其實也就淪落到現代醫學的地步,現代醫學有了現代醫學理論的支撐,你用中醫的方法卻是現代醫學,就好比把自己的智商降到對方的水平,然後再被對方用豐富的經驗吊打,不多談了
又說武術,傳統武術,最是講究一氣變化,你看現代擂台武術,看似厲害,但是分析其本源,往往會是肌肉力量,有點解剖知識的人知道,肌肉力量的來源,往往是肌肉的收縮,一收一縮為一下,所以也就變成一下一下的對打,看著很來勁,但是因為其中有變化,又有節奏,是節奏就容易被抓住,所以成長也就有限
不過,傳統武術不同,並不講究肌肉的力量,而是另一個東西,我保守就不說了,其本質在於他突破了那種一下一下的問題
而是步步陷阱,環環相扣,運作起來連綿不絕。
以陷阱誘之,一落此地,即為絕地!
殺機即動,斗轉星移,如落無間地獄,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千萬億劫,以此連綿,盡受終極之無間不得超脫!
大家可以參考鐵萼奇蘭老師的文章
鐵萼奇蘭教學心得【34】形意拳至要:流淌論,搜骨力
看了大家說的,覺得都有道理,但少有一個系統全面的整理。說起來有一套書較好的回答了這個問題,總結起來是:氣,神韻,虛實,勢……等等。
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下面貼幾張書的圖:
還有很多,懶得貼了,總之還算系統,希望能幫到大家。
哲學思維
源頭都是莊子。
再具體一點是庖丁解牛。核心理念,以一種極為簡單的工具,展現藝道的極至。
國畫,書法,只用黑色,展現無數種可能,風格,意境,情景....
獨孤求敗,用木劍樹枝打敗強敵。
藝道到頂,就是這樣。
重複三遍,藝道的源頭是莊子,不是其他任何人。我來試試,接觸了書法,武術,中醫黃帝內經和經脈,道德經,周易,的皮毛,重點看,皮毛而已,個人理解應該有個關鍵字,「藏」字,這個藏不是隱藏,就是有韻味或者底蘊的那種藏,書法里一個一字,要走三種勢,才能組合出一個一,也就是藏了三個技巧在一個筆畫里,才顯得出美感,武術我接觸的是太極,太極的究極形態是無招無式,在用時卻千招萬式,因為是把一開始的招式動作變成一種思路一種思維藏在身體里,最後打的都是意識,也就是形藏意的趕腳,中醫中,假設你某個部位不舒服,它就將就追究根源,找出病症源頭的位置,類似於腎藏水什麼什麼的,然後針對病源之處下手(是不是有點牽強),這點在經脈中體現的非常明顯,假設女孩子姨媽痛,針對性的刺激穴位的話,可不是單在肚子附近做文章,細節不講自己查,道德經講「道」,「道」是什麼,在哪裡,藏於天地萬物,「道」大,大則無其外,亦小,小則無其內,周易同理,萬事無非陰陽,結合一下,一生二,一就是「道」,陰陽就是二,或者叫做太極生兩儀巴拉巴拉,不多講,跑題了,總之我覺得共同之處應該是中華的傳統思想在其中主導,俗氣點這麼講,裝逼就是裝牛逼,而咱們的傳統文化有點牛逼裝傻逼的趕腳,不願意顯山露水,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共同點大概就在於這裡吧,答的片面或者有誤,請多多指教,但別言語過激,我是玻璃心,會罵髒話的呢么么噠。
沒有跑題,只是結論比較靠後~~
這個問題非常難,我搞了幾年也沒有完全搞懂。最讓人糾結的是門派太多,不同門派說得很多是互相矛盾的。我只能大概說說共性啊。內容總結自: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的《中國哲學史》,張立文教授寫的。
中國文化的總綱:
1、萬物從哪裡來。大爆炸?上帝?真主?都不是,我們的老祖宗說:萬物從無而來。那麼馬上就有另一個問題
2、誰控制無生出這個繽紛的世界的?答案是:道(核心含義就是萬物背後的規律),那麼接著就有個煩人的問題了
3、誰控制道? 靠,所有客觀唯心主義都要面對的難題,咋辦?國外很多文化把控制道的東西擬人化了,而我們的老祖宗並沒有糾結這個問題,只是把那些擬人化的比如佛,比如上帝等等所具有的功能起了個名字:「道」 所以這個問題就沒有問下去的意思了,因為前面說是,這是客觀唯心主義的困境,從蘇格拉底道康德都遇到過,知道我們偉大馬克思的出現。
那麼我們不向上追究道之上的東西,現在就要介紹道怎麼生出時間萬物了?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很經典的話,但是很多人沒想過後面的道理。
4、道為什麼生一?
道是虛的,一是實的。道 的大概含義是規律(還有好幾層意思,說多了都差不多,就不贅述了。)規律是精神層面的,存在人的腦袋了的,所以是虛的。
那麼『一』呢? 可以理解為 混沌(不是餛飩),這也沒辦法證明,不過是古人觀察自然現象靠著直覺YY出來的罷了,所以混沌可以是個雞蛋殼,可以是個氣球,古人只能看到地球表面和大氣層的內層,所以至少是個橢球或者球形吧。偉大的智者這麼想著。哈哈哈哈哈(插播一段上帝的笑聲)。甚至現在我們知道的更多了,也可以引入大爆炸理論嘛,
這個「一」就是大爆炸之前的宇宙。也不影響理解。請記住古人只能看到地球上的現象,星星也能看到,這裡先不考慮,因為星星對古人的三觀影響站次要地位。
5、一生二又是個什麼東東呢?
其實我們不必太過吹捧古人,古人最初也是:「二次元生物」,理解自然現象就很正常的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當然在後來的著作中已經得到發展,這是個黑點,一定有人就這個點黑我),所以我們就學到了很多正反辭彙:天地、日月、男女、上下、明暗、硬軟、長短等等,好多啊,古人突然像發現真理一樣興奮了起來,原來世間萬物都是可以分成兩面的,可是這麼叫可是真費勁,那怎麼辦呢?把這種現象叫個新的名字吧,於是就有了 ||陰陽||。這也就是一生二生出來的那個二。
6、二生三怎麼破?
這裡就體現了古人對進化論的思考了,那就是人不是自古就有的,不是混沌或者大爆炸duang 的一下次就和天地一起生出來了。人是在天地產生後才有的,所以也可以說人是天地生出來的。於是人和天地一起成了「天地人」,也就是三才。
7、三生萬物?
天地人在一起通過某種神奇的方式竟然生出了萬物?這裡就有漏洞了,當然後人述而不作,努力想把話說圓了,然並卵,漏洞就是漏洞。當然他體現了人的主觀能動性,是古代廣大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樸素的唯物主義,聽說這句話說了就不會被摺疊。
8、萬物由什麼組成?
這跟希臘那嘎達的「原子論」很相似。我們叫「氣」,英文翻譯「QI」,比原子論高級了一個層次,一個氣把虛空世界和實體世界有機的結合在了一起。很簡單的道理,把一個饅頭掰成兩半,再掰成兩半,無限的掰下去,直到接近沒有,那就是氣的最小粒子了,但是我們的文化沒有粒子這一說,因為我們更吊嘛。所以別問 氣 最小有多小,你這是明顯的機械唯物論嘛,要打屁股的。
結論前的話:一個磚頭、一顆鑽石、一坨翔是由同一股氣組成的。而 氣 無處不在,無形的看空氣,有形的看自己。所以為什麼?為什麼?中國的土壤下面會產生這種理論(地理決定論比較靠譜),可是題主大人沒問,我就不說,就不說。
那麼為什麼中華大地上會產生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也就是題主說得武術、音樂、茶道、中醫等等。
因為1、它們的主體是人2、人有六感(第六感在修行中用到,是前面5感的綜合體)3、人的6中感覺的產生是 氣 作用到人身上4、人也是 氣 做的,跟翔一樣,5、我要長生不老,6、跟大自然一樣就能長生7、我想翔一樣忘掉自己充分感知與大自然的 氣 的交流就能長生 8、像嬰兒一樣平靜是最好的與自然交流 氣 的方式 9、不能平靜 10、怎麼平靜 11、修生養性12、怎麼修生養性?13、如題。。。。
閱讀雖易,碼字不易,且贊且珍惜。
當然是 "和"。
天人合一
中國傳統文化下 ,如琴藝、圍棋、繪畫、書法、園藝、武術、醫術,戲曲有沒有共通性?
有共通性。
共通性就是程式與程式化。
圍棋有定式,其實也就是程式,說法不同而已。
武術有套路,也是程式。
書法一開始學習要臨帖,也就是學習程式。
這是表面的共通性。
內在的理論共通性都受傳統哲學的影響, 具體就是道,佛,儒。
推薦閱讀:
※炸雞蛋治療咳嗽有什麼科學依據嗎?
※SY導致的後腦白髮能不能恢復?
※[研究:冬蟲夏草不含蟲草素和抗癌的噴司他丁,倒是蛹蟲草里有]怎麼看?
※如何追大我5歲的中醫骨科的研究生師哥?
※外公腰椎間盤滑脫,有個親戚推薦的電話購物的葯,我該勸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