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晉時期「竹林七賢」為什麼稱為竹林?
12-20
李文才先生的《l兩晉南北朝十二講》和沈起煒先生的《細說兩晉南北朝》,兩者講的不一樣,後者說到七個人在竹林里清談的典故,但前者說七個人並沒有一起在竹林里聚過,不知道那種說法更準確?
《細說兩晉南北朝》中講:「《三國志·王粲等傳》裴注所引《魏氏春秋》以及《世說新語》、《晉書》嵇康等傳,都說他們七人常在竹林相聚酣談,問學議政,意氣相投,因此才留下了這個美名。」
由於我只翻過《世說新語》,就摘一段:「陳留阮籍樵國嵇康、河內山濤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亞之。預此契者,沛國劉伶。陳留阮咸、河內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於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世謂『竹林七賢』。」
沒有翻看李文才先生的《兩晉南北朝十二講》,不知道李老以什麼依據確定七個人並沒有一起在竹林里聚過,我們暫且看七個人是否有不能聚的條件:
1、生卒。從生卒上看,2個人生卒年歲不確定,1個人無詳實記載,但從各類文獻看,7個人生卒有長時間的重疊,是可以聚在一起的;
2、從人物所處地域上看,有河南人、安徽人、山東人,但當時大的城市都在河南,山東安徽的名士雲遊到河南謀條生路也未嘗不可;
3、從竹林是否存在來看,雖然主要分布在江浙閩粵滇川等地,但河南有山有水,有片竹林也不顯得突兀。
既然時間、地點、人物三要素都具備,那發生「集於竹林之下」的事兒也就不無可能,又有批量文獻記載,又為什麼非要在無實證的情況下進行否定呢?據道聽旁說,最早考證此事的是清華大學陳寅恪西席,考證結果是:西晉末年,比附內典,外書的「格義」風氣盛行,東晉初年,乃取天竺「竹林」之名,「竹林」既非地名,也非真有什麼「竹林」。其間引經據典,可作一論。
但,竹林七賢生在一個發心捫放浪形骸於言習的年代,既然能醉酒裸行就更應該能真的找片竹子來襯清風亮節;陳寅恪老先生生活在一個言不由衷的年代,話裡有話一語雙關含沙射影乃至指桑罵槐都不足為奇,考證些稀奇結論或另有深意。
非要弄明白那七個閑人到底有沒有在竹林里搞過party,估計是很難了,若非要找點依據,還是從最接近歷史事件的文獻摘取有說服力。
我家鄉山王?,取自七賢中山濤王戎二人的姓,此地古為竹海,七人常在竹海中飲酒聚會,故名竹林七賢,90年代末竹林才基本消失。坐標晉司馬氏故里不遠,和當時的首都洛陽也不遠。
推薦閱讀:
※關於狄青的傳記,軼事里有提到他在黥面那天也是當年發榜之日,韓琦正好是進士之一,是出自哪部歷史著作?
※歷史上「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人都有誰?
※中國西南部的古文明為什麼總不是特別受重視?蚩尤文明有什麼記載?
※如何評價吳清源在抗戰期間公開發文吹捧日本皇國體制?與郭沫若相比如何?
※为什么切·格瓦拉如此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