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上一個男人對一個女人拳打腳踢作為紀實攝影師的你會拍嗎,拍完的照片你會怎麼處置?
估計你沒搞懂新聞報道和紀實攝影的區別,這個和紀實沒關係,另外抓拍點東西不代表紀實攝影師。
紀實攝影是類似紀實報告文學的形式,當下的紀實攝影強調組照,類型學,人類學等等。作品是有主題,然後通過多張照片敘事,反映大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國內紀實攝影師呂楠拍《四季——西藏農民的日常生活》,拍了126000多張底片最後挑選出109幅照片,報道攝影大師尤金·史密斯的《鄉村醫生》,用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前後拍攝了2000張底片,才完成了專題報道……我不知道那些愛標榜自己是紀實攝影師的人,一個主題拍過幾張?用了多久?照片中有多麼大的感染力,更不用說美學價值和藝術性。
攝影是個樸素快樂的事情,真正的紀實攝影師不一定是快樂的,要付出太多太多……我覺得這個問題很腦殘,國內有很多人覺得會按快門自己就是攝影師,拍點美女就說是人像攝影師,春節隨便掃點廟會就說自己是人文攝影師,拍的是紀實作品,我擦,我是真的搞不懂。攝影本來是一個樸素行為,沒有高低,但是現在卻成很多標籤。
上個世紀我們的許多官方攝影師一直在「造影」,以至於我們不知道如何拿起相機去拍照,直到像馬克·呂布《東方印象》這樣的國外攝影師的中國紀實作品,才再次告訴我們,應該拍什麼,其實想想現在問題依然如此,我們還是愛「造影」,當身旁發生點小騷動時,卻又積極拿起手機去狂拍,彷彿這就是紀實。
當然回到問題本身,如果這個情形本身就在你預想的拍攝主題之中,那麼就可以去拍攝,例如,
1.如果你打算拍50年,中國男女打架的寫照,我覺得到時可以,別笑……如果真的能拍五十年,那麼就能看出時代的變遷感,人物穿著的變化,場景的變化,當然即使真拍了50年,攝影中的攝影價值也不高。
2.換個思路,如果你不能拿出50年去拍攝,那麼就用類型學的方式拍攝,例如從這個角度,打架前1天,打架中,打架後兩個人的狀態,然後拍好幾組作品,中間要去採訪,試圖展現當代的男女,都是因為什麼引起口角,最後是否能和好如初……
(預想是攝影師必備的能力,沒有預想只是撞到什麼拍什麼,那種行為只是拍照,不是攝影。)
你把它後期拉成一張黑白的,就是紀實攝影了,恭喜你。
呵呵 有時候攝影比語言更有力量
沒有情感 充其量是個相機操作者
必拍,不拍顯得我的無敵兔不夠犀利啊。
拍了之後就發稿子,要麼就放網上,然後題目是:「美女因小三插足,在鬧事與丈夫pk」
推薦閱讀:
※拍照生涯快要一年了,想選些紀實人文的照片讓大家點評下,受累!?!
※如果一輩子只能按三十六次快門,你會拍些什麼?
※攝影史上有哪些不朽名作?
※《國家地理》的這種色調是怎麼做到的?
※鍾愛人文紀實攝影,傳幾張圖,求大神指點如何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