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青到底是畫家還是個作家、評論家、牢騷家或是其他什麼家?
畫家是肯定,另外至少也是藝術理論家,他的退步集很值得一看,很好的藝術理論文集。出完退步集,他就算隱退不再出現了,地位也是牢固的。最近搞出來的局部,還算不錯的,但也是走下坡路了。
早年成名經歷讓老一輩人都對他比較關注,畢竟在那個時代,他是個體化表達的先驅者。
在美國時期,由於他來紐約比較早,後來的人沒錢沒飯吃都去他那蹭飯,廣交豪傑。艾未未剛去的時候就在他那住了幾個月。
藝術上,紐約改變了很多人,但陳丹青卻沒怎麼變。
所以我們能看到,有些人不是歲數大了不做藝術了,而是他畫什麼真的沒人關注了。
作為上海老知青,總還是有些話不吐不快,寫書這項活動讓不熟悉新中國美術史的人知道了他。
甭管別人叨叨啥,陳丹青還是那個看啥都不順眼的老知青。隔了許久才回復這個問題,
期間也有過一些思考的反覆,
總是願意從客觀的角度去理解這個問題,
或者說,客觀的去理解提問中提到的這位人物。
(圖多,慎入)
所以 ,客觀的說,
陳丹青先生是位「雜家」。
無貶義
「雜家」,意思即「雜學家」。
所謂「雜學家」,是指一個在多方面學識領域均有涉獵且涉獵程度不淺的人。
魯迅先生就是一位優秀的雜學家。
雜學家可以是藝術家,可以是評論家,可以是思想家,可以是哲學家,也可以是某些專業學者,比如物理、數學、天文、醫學、文學、音樂、歷史、社會學、新聞、經濟、政治、建築、宗教信仰……等各種學術領域。
雜學家在哪些領域有專門的深入學習與研究,就會在這些領域方面有個人思考結論,表達出一些非常個人化的價值理念。
回到問題——
之所以說陳丹青先生是「雜家」,是從他在多領域中憑藉自己鑽研的深度與廣度所獲得的思想結論而言。即得之於其個人作品。
在藝術方面,陳丹青前輩有個人獨到見解,這取決於他自身的藝術修為。他以現實主義繪畫作品為公眾熟識,早期代表作《西藏組畫》在藝術界依然有影響。他的個人歷史背景也決定了他對藝術的了解與理解與常人有所不同。從他的作品中能體現出的,是他對藝術的熱愛。他也是在眾多藝術家開始倚賴照片進行創作時候還堅持倚靠寫生來創作個人作品的畫家。他筆下所繪的,是他所看到的一個真實的世界。同時,他也是一個能夠不斷思變的美術工作者,敢於大膽嘗試新創作手法的繪畫者。他多年來對藝術的探索與思考以及因之創作的作品即為佐證。
文學方面,陳丹青先生則是將自身對整個社會的細緻觀察與深入思考分析,作為寫作的素材,用藝術工作者特有的眼光與頭腦對自己所獲知的一切信息進行個人思辨,並將之記錄紙上。他的作品主要為人文思考,是對於社會、文化、教育、歷史、政治、藝術、新聞等多角度多領域的觀察與反思。尤其是反思。許多人很可能就是因為陳丹青對許多問題的「反思」結論有異見,因而認為陳丹青是在發牢騷。比如對於他多年前關於英語成績攔住報考博士生一事的憤怒,大眾看到的是他「對英語的輕視」,但幾乎沒有多少人質疑過國內英語考試的形式、內容與制度是否合理(「啞巴英語」是中國英語教育多年來的弊病,英語考試的模式化、標準化、刻板化等問題存在並不是一年兩年)。與此同時,陳丹青又將自己所見所聞所思作為雜文付諸文字,展現了他作為「思想者」的多重文化思維能力。
教育方面,從專業教育來說,陳丹青先生擁有美術專業技能教育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從他自身的藝術發展道路來看,他是那種能夠鼓勵學生尋找並創立自身獨特發展的導師。他曾在一次教學訪問講座中對學生提到,不要鄙視命題創作,也不要輕視自由創作,因為無論哪一種創作,都能夠帶出好作品,讓學生自身獲得提高,並且,命題創作難度與自由創作的難度是相仿的,並不存在哪一種創作更高級的區別。
至於陳丹青先生在其他領域的理解與認識,也能從他的雜文中窺見。
之所以陳丹青先生能夠在這樣多的領域中有個人見地,與他個人成長背景是分不開的。
身為右派子女,在那個年代所經歷的事情和思考,都會與大眾很不同。因為父輩的遭遇,陳丹青經歷過上山下鄉、插隊落戶等變遷,使得他從十幾歲就開始思考歷史與社會的真實。各種生活窘迫並未磨去他對文化、藝術的熱愛,也未中止他學習繪畫的熱情。
尤其是陳父(陳兆熾)也是個文化人(當年大多右派都是文化工作者,這也是W.G.之所以發起的主要原因),那個年代的很多文化人都以雜學為主,自然也鼓勵子女務必了解多領域的文化知識與信息。藝術繪畫只是陳丹青家文化背景中的一部分而已。這也間接促使陳丹青先生對多領域文化均喜愛並鑽研。當時很多出身於此類家庭的人都有這方面的特點。所以陳丹青不僅有卓越的獨立思考能力,能夠在任何環境下找到適合自己生存的方法,並且勤于思考善於學習。
也因為這樣的背景,陳丹青先生看待任何問題並不人云亦云,常會用多重角度去思考並評論。這樣的思維結論更容易被視為「牢騷」。有人喜歡看他的文章,是因為他說出了自己沒想到的話,或是敢於說出自己不敢說的話,不喜歡他文章的人,多是因為他的話戳中了自己的軟肋,或是看不懂他說的話。這一點不僅能從他的文字中看出,也實實在在體現在他的藝術作品中。
那麼,
如果我們想要了解一個全面的人物,想要理解他到底是什麼,
還是讓他的作品來說話——
(圖片摘自網路,非商用,不刪)
就這樣吧
以上
2017-12-03
陳丹青先是一位知識分子,再是一位畫家。儘管陳丹青否認自己是公共知識分子,但他從沒有否認自己是知識分子。他做的事,發表的言論,寫的書,製作的視頻節目,都具有知識分子氣質,以至於這種氣質甚至掩蓋了他的繪畫作品。如果不是圈內人,誰會知道陳丹青在大名鼎鼎的《西藏組圖》和《毛澤東像》之後發表過什麼作品呢?即便是學美術的,可能也很少有人能細數他的作品。這和徐冰、蔡國強、張曉剛一類職業藝術家不同。陳丹青不只靠藝術作品說話,他也靠自己的文字說話。
為什麼說現在的陳丹青首先是一位知識分子,再是一位畫家。只需看看我們對他作品的看法就清楚了。把神化了的領袖還原到凡人的做法,在今天無可厚非。可是,結合陳的言論,就會出問題,以至於在我寫這個回答時,必須打碼。
這個話題不能多說,評論區已關。
感覺他這輩子最大的成就就是把一個木心捧成了文青心目中的明星,應該算星探?
咱們還是看看這個人的成長軌跡吧。
陳丹青1953年出生於上海,在中學美術老師的指導下開始學習油畫。
1970年到農村插隊,先在贛南,後在陳逸飛的幫助下,到南京郊區落戶。
這是他在這一期間完成的一系列作品:
這樣又紅又專的人才自然得到了組織的青睞,1978年恢復高考時,以同等學歷被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研究生班錄取,1980年畢業留校,任教於油畫系。
然後畫風一變
1982年,陳丹青移居美國紐約,成為職業畫家,在這之後又創作了一系列作品。值得一提的是,這期間他認識了木心,並師從木心門下,踏足文學界。
2000年回到中國,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這期間他創作了可能是最為人所熟知的一組畫:
2007年研究室六位學生畢業後,他正式離職。
所以在這個基礎上來考察陳丹青此人,似乎就能得到一個比較正確的答案。假如他不曾是一個話題人物,不曾是一個知名的畫家,那麼《紐約瑣記》、《外國音樂在外國》、《多餘的素材》、《退步集》可能獲得這樣的成功么?我看未必。
所以我個人的看法是,陳丹青無論何時,首先是一位畫家,其次才能算得上是一位知識分子。
陳丹青的尷尬在於,他早期的作品實在過於耀眼,以至於他永遠沒法徹底跟過去切割。所以他在發表許多言論的時候總會被人調侃一番。他自己也不得不經常性的為自己過去的作品辯護,不過拋開這些,單從藝術成就上來看,他油畫作品的寫實能力也是值得稱道的。所以我個人永遠傾向於將他定位成一個畫家。
圖片皆源自網路,本文僅代表個人片面觀點,關閉評論區,不撕。
陳丹青是職業畫家。
但是他的人生軌跡和一般畫家不同。
他出生於上海,但是在他青年時,9年時間輾轉鄉村做了知青。是在知青期間習畫,成為當時知名的知青畫家。作品入選全軍和全國美展。78年25歲以初中文化考入中央美院研究生班,80年留校任教。82年離職赴美做職業畫家。2000年回國入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做教授。幾年後再次離職。
陳丹青不是那種專業美術學院按部就班培養出來的人,也不是那種在事業單位按部就班工作的人,體制內的工作加起來也就那麼六年。
但是陳丹青早年在藝術學習和藝術創作上極為用功刻苦。有人親眼看到陳丹青一邊看電視一邊畫速寫,兩個小時能畫完半本。這種速度、效率、能力,絕非常人可比。大量訓練令陳丹青擁有了紮實的造型功底,常年海外生活大量研習古典原作,又令他擁有了更豐富的技巧。加上少年成名和在中國美術界的地位(美術界基本上是靠實力排座次的,拳頭大的可能不一定能當美協主席,但是實力會被認可,專業領域的評論會被人很認真研究),陳丹青保持了相對的個人自由。這是他後期言論上比較直接、爽快的主要原因。
至於文學上,中國近代史表明,很多從繪畫入手的人,轉行文學成就都還不錯。包括你們知道的艾青、聞一多和郭沫若。我看過很多美術家寫的散文和日常文字,都很清麗優美,那不是文學訓練的結果,是藝術訓練的結果。
至於陳丹青在公共領域的一些言論、評論乃至牢騷……說實話,我一直以為那是憲法賦予每個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他自然有權說,他的一些看法我未必同意,但是我覺得這個國家或者這個社會有人來說這些話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反倒是那些不讓人說話、或者只會照著領導的台本來說話的,我覺得好奇怪。
-
咦,奇怪。我沒關注此話題呀。
陳丹青在我這裡,此刻回望,至少有三個面相。
一、
第一是1953年到1981年,這一個時間段里關鍵詞是逃離。從陳先生的集子和訪談里有以下一些消息:
逃離上海——逃離鄉村——逃離國家
1、陳祖父是黃埔生,49年後在台灣。陳父是知識分子。在右派之列。集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就大概有這樣的印象:上海解放前,陳祖父隨軍去了台灣,陳父因種種原因,留在大陸,根據陳先生屢次提到的我軍一夕之間解放上海,而與民一無所擾。陳父的傾嚮應該是親G的。上海在最初幾年,仍是有幾分國際大都市氣派的。儘管與此同時,在清理妓女,青幫,國民黨地下遺留等等。陳先生出生的環境總不至於太過緊張。據說小時候在弄堂里玩耍的夥伴,也是各類人等的子女。再大一些,除了鋪天蓋地的毛主席的宣傳畫,嘎達角落裡總還有一些羊派的殘留,譬如教堂建築,繪畫雕塑,酒店餐具之類。時間的網慢慢收緊,陳父划到右派之後,生活漸漸窘迫,開始拐彎的聯繫香港的親戚借貸或者探尋消息,再來就是大事件正式打響。轟轟烈烈,每一個人都被裹挾在其中,這裡面的種種亂象,相信陳先生多少是會見到一二的。到了知識青年下鄉,已經算是很好的事情了。這欣喜一方面是少年人的衝動,一方面也隱約有逃離的意味。至於以後的磨難,遠遠超過了每一個少年的想像。
2、下鄉之後的情境,可以從其他知青小說和材料之中窺見,一個村分配一兩個人,兩村要走十里乃至幾十里的路。勞動量大,食物又不充足,還有農村的各種勾心鬥角野蠻生長,相信如果能力足夠,沒有一個人不想逃離。於是陳先生開始抽空畫畫,拚命的畫,儘可能的畫,能借調到縣城去畫骨灰盒也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到了縣城,有了一個差不多的事情做,也就有了合理安排時間的空餘,自然也就可以更多的通信,閱讀,乃至發生一些微妙的感情。17歲到25歲之間,這裡有過深沉的絕望,絕望之後又慢慢一點一點似乎找到了那麼微弱的光亮。終於,畫畫的技能得到了更大的認可,借調去了西藏。於是有了後面的西藏組畫,另外則是有了恢復高考的消息,這消息意味著什麼,不言自明。再來就是努力,想盡一切辦法,終於考上了。
3、大學生活是另外的新天地,這裡將少年的種種加固拓深,最為關鍵的是,確認了國門之外還有更美好的世界,至於其間的師生情誼,陳先生有專門的文章提到,這裡不必私下猜測。準備出國事宜,最後終於出國。
二、
第二是1982年到1999年,這一時間段的關鍵詞可以概括為生活。生活是千姿百態而又極其日常瑣碎的,從陳先生的一些訪談和文字里捕捉到如下細節:
破碎——堅持——重建
1、最初剛到美國時,語言不通,只能事事靠一個親戚翻譯,片刻不能離開。在家時只能不停的畫畫,從早到晚,這種訓練最終轉換成一個技能——憑藉光線近乎精準的判定時間。這是無用又尷尬的印記。由於沒有工作,只能盡量節省,一天僅憑几塊麵包和牛奶果腹。這樣的生活是日常而又煎熬的,離藝術看似很近,又時刻面臨飢餓的風險。
2、生活是漫長的,一時的救濟和歡喜終歸無助。即便美國有無數的博物館可供包攬,可以和祖父相見,可以從親戚朋友中得到一定的支持救濟,可以趁著國內的名氣辦一場個展有一點收入。然而世界不會為了任何一個人停止轉動,這些之後是漫長的失望和虛無。一個中國畫家到了美國並沒有好過那麼一點點,就像別人的酒宴你只能站在門外,並非主人失禮,而是這是兩套審美的對立。你想進入,必須得確定你在哪裡。諷刺的是以上種種全是自作自受,燃燒之後只剩下灰燼。
3、必須找一個事,勉強維持最低的溫飽。同時,要為了進入美國的藝術體系而瘋狂補課,這不僅僅限於愛好而要成為專業的能力。不停的打臨時工,有長有短,不停去博物館看畫作筆記,不停的寫生用最低的價格賣出去,一直等到終於有畫廊願意收購,這個過程可能是幾年乃至十年。
4、家庭的瑣碎,是外人看不見而又事實存在的。陳先生也不在是一個剛剛30的年輕人,而是漸漸走入中年。這裡面有生老病死,有父母妻女。每一個中年人的一切,藝術家也無可倖免。值得慶幸,有一位木心先生逐漸走入並影響到了陳的生活,這不只是一個會說上海話的民國前輩,還是一道光亮——原來還可以這麼生活,這麼做藝術,這麼寫作。破碎的東西又一點點撿起來,去蕪存菁。文學回憶錄當然重要,木心當然重要,最重要的是這個指引。
5、生活終於又漸漸有了起色,朋友圈和木心門下的同學圈產生作用,有人約稿,於是有了老實誠懇的《紐約音樂瑣記》。
首先是個畫家啦!看他是什麼人,首先看他做了啥事了
7、80年代創作過西藏組畫的一個作品,因為溯源西方油畫源頭的特色。全國知名。
後面80年代去美國留學,據他書上寫,在美國那段時間是先去藝術學校學習,天天去大都會博物館畫畫或者看畫,然後住在地下室,那時候很多現在知名的導演和藝術家在那;
0幾年回國在清華美院做教授,然後抨擊現行的招生體制,全國知名了。上了央視對話節目;
後面做過一個藝術作品,是用油畫畫董其昌的字畫,有點裝置意味的藝術作品,中間也畫了很多寫生,他本人很提倡畫家寫生,看他很喜歡劉小東就知道了。
寫了很多書,我最愛看的是《紐約所記》。書大部分是談論藝術和教育或者繪畫之類的言論,因為抨擊了很多現行教育體制在網路上引起很多討論,所以很多黑子和噴子;紐約瑣記純粹談論繪畫了,對於繪畫謎來說很過癮;
介紹了現在知名的作家木心在國內,參加了很多講座電視節目都在介紹木心,我也被成功安利;
後面來木心去世,他在烏鎮幫他弄了個木心美術館,做館長;
做了一個談論美術史上畫家《局部》視視頻節目;
陳丹青先生還是很有魅力的,如果你看過他的書和電視節目的話!至於他是什麼家,你看下他做的事,大部分還是和繪畫藝術有關的。大家想咋定義就咋定義把!
我還是願意稱呼陳丹青先生為先生,他是一個有良心的人。至於給他扣一堆帽子的,反倒是有點居心叵測了。
我也歪個樓,就隨便說一下。對陳丹青了解不多,也是因為師從木心覺得不會太差。
說是畫家是可以的吧,至於是「知識分子」或者「文人」 或者成了「家」,我不好說,有些方面可能沒有那麼精通,但是過譽的前提還是值得讚譽吧。
就是說,不至於被太過貶低。一直想不通這些把陳丹青黑的一無是處的人是什麼心態。
斜杠家~
投機家。
陳丹青是個畫家,他的作品足夠到畫家的水準。
其次他是一個知識分子,他富有爭議不過是因為他有平台說出一些話,做出一些事,見過一些東西。對於其他一些知識分子有些不願說有些不能說。這與成長的經歷和所處的立場以及背後的底氣都有很大關係。所以我認為陳丹青是一個畫家,是一個有平台可以發聲的畫家。他的有些話能起到的積極作用是激勵更多的人,埋下更多的 種子。
但,我們評價一個人,不能只看他說了什麼,還要看他做了什麼。
我個人很尊重並敬仰陳丹青先生。
我覺得
陳丹青首先是個畫家,因畫成名。他的畫看過一些,不敢說懂。雖然我不是搞藝術的,但是我相信專業領域的同行評議。陳丹青能被聘為清華美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要是沒有真功夫,浪得虛名,還真不行。
其次陳丹青是個有骨氣和俠氣的人,為了招生英語分數問題,辭去了清華美院教授的職務。這種風骨,敢問現代知識分子能有幾人?功名利祿和價值觀相悖能拂袖而去,大讚。有些專家學者讀到頭髮花白,為了一點點利益虛名把腰彎到90度,以頭點地,渾身沒有一根硬骨頭,見到權貴諂媚阿諛,恨不得把最後一點良心都拿出來作價。跟陳丹青比,那是雲泥之別。
陳丹青是個有良知的人,他看到問題,敢於發聲,敢於直言。不論他的觀點對錯,深度,格局。他願意提出自己的見解和思考。這個世界,不會因為所有人口徑一致就變得更美好,更不會因為有不同的聲音而變得更糟。應該是反過來,因為有不同的聲音才會更美好,因為所有人口徑一致會變得更糟。中國人吃這個虧還少嗎?
陳丹青即使什麼家都不是,也是一個值得我尊敬的人。我個人很喜歡陳丹青,還畫了一副他的肖像。讀過他幾本書,看過很多他的視頻。我眼裡這是位很有涵養,知識豐富且在自己的專業領域裡有極深厚功力的一個人,硬要分出來是個什麼家的話那大概是個文章寫的相當好的藝術家吧!不過這種分類其實沒什麼意思!另外,我看到回答裡面有些回答像是沒有讀過他寫的書的情況下胡亂噴人!這樣不好!
自己的拙作奉上,不喜勿噴,謝謝!
我看過陳丹青所有的書,也聽過一些他的節目。
雖然不敬,但我得說:他是個文人。
文人就是:琴棋書畫,無一不曉——無一精到大師級。
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也就到關心的程度。
老覺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老看其他人都是愚昧眾生,要拯救要喚醒。
為何不能算知識分子?沒有系統受過教育,沒有一套嚴密的知識及學術體系。野路子出來的文人,創作力下降,又已經下了高台下不來,就變成這樣。
不僅他,那個時代的一批作家、畫家皆如此。
有知友答疑,不免查查資料:
1987年陳丹青在紐約移民局獲得綠卡,
1989年陳丹青申請去台灣探望其祖父,放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改為「中華民國」護照。(····兩周後,領到一本簇新的「中華民國」「護照」,繁體字,深藍封套···《荒廢集》P265)
1994年在同一所移民局獲取公民護照,成為美國公民。
2000年2月正式報到,清華園陳書記、美院王院長、張書記及諸位副院長熱情接待,清華外辦陳紅老師,院外辦張主任、苗老師一周內攜帶我辦妥外籍人員駐京手續。《退步集》P412.)
2006年陳丹青53歲,在北京獲得公安部頒發的外國僑民永久居留證。
成年人,確實有權利選擇自己的國籍與身份,身為美國人民及台胞,還這麼熱衷於評論中國事,只能說:遠道而來的國際友人,你們辛苦了。
在某畫家村,有數位藝術品投資人吹牛逼時,我旁聽了一下:
某位畫家走投無路,連房租也無力負擔時,某藝術商與其約定價格,多少時間多少多少幅。其後,投資人開始操作,十年間,盆滿缽滿。畫家有名氣了,可以買機票歸國了。
原始資料,述而不作,並無任一傾向性觀點。謹供參考。歪個樓 說個有趣的
有次請陳丹青上鏘鏘三人行,文濤說陳喜歡聊什麼咱們就聊什麼
陳丹青說要聊 非誠勿擾(當時非誠勿擾還是罵聲一片的時候),後面觀點非常樸實客觀 聊得非常耳目一新
就憑一本《退步集》,我想叫他一聲
先生推薦閱讀:
※如何理解陳丹青的「中國人的信仰就是去 TMD 活下去最要緊」這句話?
※陳丹青是否有些憤青?
※為什麼陳丹青什麼都會?
※陳丹青持怎樣的價值觀?
※如何评价陈丹青新作组画《静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