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比身邊的很多人都優秀,但是卻依然很自卑?

首先,我不是來秀優越感的,而是敞開心扉想要尋求幫助的,那些不友善的回答,你們很不厚道哦。之所以說有那麼一點優秀,是因為我努力過,也獲得了回報,所以在現有社會評價體系里還算不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我並不是說自己很high而別人很low,而是這個問題在困擾我,我只是來尋找答案的。

我也想了很多。也許優秀的人更能清醒的認識到自己的渺小因而產生自卑感,或者是里自己的定位還有很大差距而感到苦惱,亦或是完美主義在作祟,當然還有可能是,自己看似優秀卻擁有著看似不優秀的人所不擁有的美好,因而更覺得痛苦。

很驚訝這個問題突然有這麼多人回答,因為一開始回答者是聊聊無幾的,在這裡感謝@斑馬茶爺 等幾位知友給予的幫助,我姑且認為這些幫助是給我個人的,哈哈。@This Is Not Tina 的回答非常專業也非常有幫助,祝你的贊數早日過萬。

鑒於這個問題被如此廣泛的回答,我覺得這已經是一個話題了,不再屬於我而屬於知乎,所以大家各抒己見吧,不要再那麼在乎題主了,忘了他吧。如果有相同問題或者別的問題的知友能在這裡找到答案,那我真的是很開心啊,哈哈。


題主你好,這個癥狀的心理學的學術名詞是"冒名頂替綜合症/騙子綜合症"(imposter syndrome),由 Clance and Imes (1978) 首次命名。之前我也是此綜合症患者,還是重病患者。雖然深感畢生治癒無望,但是我想如果能讓其他患者們知道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一些如下癥狀,你們會不會感到寬慰些呢?

患者縱然功成名就,也依然無法內化自己所取得的成就。他們自命為名不副其實的騙子,將成就歸功於命運的垂青或是機緣巧合。似乎眼前的輝煌並非最終結果,意外終有一天會降臨。

新鮮熱詞:騙子綜合症 (資料來源:http://xinli001.com)

Pauline Clance與Suzanne Imes這兩位來自喬治亞州立大學的臨床心理學家花了五年時間採訪150多位「別人眼中的」優秀女性。她們來自各行各業,經歷迥異,然而她們自己都不知道的是,其實大家心中都有一個不為人知、卻又大同小異的秘密。那就是,她們的內心中並不認可這些所謂的「成功」

那麼,她們是如何自我否定的呢?對此,Valarie Young博士曾在《成功女士的秘密想法》一書中做過一個不錯的總結(Young,2011)。現在我們來看看,大家通常是如何找借口否定自己成就的呢?


- 其實我只是運氣好。然而人品是守恆的,說不定下次我就不行了呢?

- 正好碰上天時地利人和。這事兒居然做成了,正所謂機遇捉摸不定,可遇不可求。碰上一個是一個吧。

- 此人肯定是偏心於我。比如這個老師為什麼就那麼喜歡我,每次都點我回答問題,哈哈哈。

- 如果我可以的話,換了其他人也一樣可以吧。我現在的工作一點都不難,還要死要活的做不完,是不是隨便換個人都能勝任現在的工作,還比我做得又快又好呢?

- 是不是有硬指標,一定要招滿多少人。這個崗位是不是今年申請的人數巨少所以才降低標準把我招進來?

- 這就是個美麗的錯誤。拿到碩士/博士錄取通知書的時候,有多少人想過會不會是因為招生委員會把你的材料和別人的弄混了?

- 因為我爸是李剛。走這些形式都是過場吧,我能走到今天肯定是因為…… (呵呵,你懂的!)

- 他們只是同情我。最近家中諸多不順,公司上層一定是很理解我的處境,非常同情我一邊兼顧工作和一邊奔波於醫院,並沒有將我辭退。等這件事過去了我一定會努力工作的!

- 我真的沒有簡歷上看起來那麼好。記得我們領域一位大神總是說自己只是簡歷看起來比較厲害,平時情商和社商都超低,如有冒犯希望大家不要太介意。

是的,一般來說,越需要被他人肯定的職業,這類患者越多,比如學術圈、演藝界、文學界等等。我們來看看世界的寵兒——英國演員艾瑪·沃特森(Emma Watson)是怎麼評價自己的:

「我努力取得的成績並無法增強我的自信,相反令我倍感自己的無能。進步越大,這種自我懷疑越是強烈。這就像一個怪圈。我時常憂慮,生怕別人發現其實我是個『騙子』,我不配擁有眼前的一切。
(引自2013年5月29日的英國《每日郵報》)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冒名頂替綜合症的現象深入到社會方方面面,有著非常廣泛的受眾基礎 (Gravois, 2007)。 在Clance(1985)的The Impostor Phenomenon: Overcoming the fear that haunts your success一書中,這位首次為騙子綜合症現象命名的臨床心理學家也提到,你並非得異常優秀才會得騙子綜合症 —— 當你發現自己無法認同外界所認可的成就、或者認為自己配不上大家對你的期許的時候——其實你已經覺得自己是一個「騙子」了

比如敝人老覺得自己是空心人。雖然博士期間有幸師從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但因為平時的工作語言是第二語言,所以總有一種輸在起跑線的感覺。不過可能也因此格外努力上進,至少現階段在西方科研體系里的評價還不錯。然而,每每學術會議毫無懸念地拿獎和國際期刊投稿波瀾不驚地通過的時候我都會想,這只是導師名氣大的光環效應吧,總有一天大家會發現我其實沒什麼特別的科研能力。另外,偶爾幫導師代課的時候也是惶恐不安,雖然已經是熟悉的課題還是早早就開始備課,每試講一次都會不斷把補充的信息加進PPT備註,生怕上課時有所疏漏,害怕學生們不喜歡我教課的方式或者內容。

去年艾瑪·沃特森在聯合國關於性別平等的演講不知道大家看過沒有,是我近幾年看過的特別好的演講之一。聽的那時我就在想,Emma,就算當年你那麼懷疑自己,你的演講真的做得非常好,把自己有血有肉的故事自信地表達出來,實在令人動容。尤其是艾瑪說起她的導師的那段,真的讓我感同身受、噙滿淚水(唔,淚點較低請勿嘲笑)。

這些權利,我認為是人權。但我是一個幸運的人。我的生命純粹是一種特權,因為我的父母沒有因為我是女孩兒而不愛我,我的學校沒有因為我是一個女孩兒而限制我,我的導師沒有因為我有一天可能會生孩子而認為我沒有多大發展。他們是性別平等的大使,讓我成為了今天的我。

These rights I consider to be human rights but I am one of the lucky ones. My life is a sheer privilege because my parents didn』t love me less because I was born a daughter. My school did not limit me because I was a girl. My mentors didn』t assume I would go less far because I might give birth to a child one day. These influencers were the gender equality ambassadors that made me who I am today.

英文原文: Emma Watson Gender equality is your issue too
中文翻譯: 艾瑪·沃森聯合國演講全文~~
演講鏈接: 艾瑪?沃特森聯合國演講:談性別歧視

圖片來源:Emma Watson Gets HeForShe Trending

說回"騙子綜合症",直觀一點我們看個圖。作為"騙子綜合症"患者,我們認為自己知道的僅僅是小小的藍圈,而這個藍圈完全被其他每人都懂的大黃圈所覆蓋。然而事實上,你不禁低估了自己所知(藍圈)的真實大小,而且你不知道的是,其他每個人懂的黃圈其實和你的藍圈大小差不多。只是因為各圈組成了經典的"文氏圖"所以你就覺得自己懂得好少啊好自卑呢。

圖片來源: Pushing Through the Doubts: Imposter Syndrome in Academia

最後,作為一名從來不給人打雞血的科研人員,今天我要破半例,來做雞血的搬運工。確實挺好的「藥方」,我自己都有在用。

下文鏈接: http://www.xinli001.com/info/100010532

譯者:Natalie_the_Obscure

作者:Douglas Eby

來源:psychcentral

原文:Feeling Like A Fraud

第一味:相信他人評價
客觀能力的強弱並不是自我評價的全部,「騙子綜合征」患者容易戴著有色眼鏡看自己。還需多多參考周圍人對自己的評價,小組評議的結果、上司的提拔、給自己推薦信的內容,這些通常都更為客觀、公正。
第二味:抓住競爭機遇
別總覺得自己資質平平,做起事來也會變得畏首畏尾。該出手時就要大膽出手,讓大家看到你的才能。
第三味:拒絕孤立無援
人都是需要陪伴與分享的,常與信任的朋友、同事聊聊心事。找到工作中相信你能力的導師和同盟。
第四味:坦然面對成就
取得成就是自己努力的結果,允許自己「沾沾自喜」,大膽享受成功與褒獎。
第五味:切莫盲目謙虛
對於他人的讚美,何必推辭?完全可以大大方方地表示感謝。
第六味:無需高估他人
那些看來自信滿滿的人,也有可能腹中空空,他們未必就懂的比你多。人類容易高估自己,這點已得到研究證實。

以上"藥方",請拿去不謝(反正也不是我開的,大家隨便用~)

參考文獻:

Clance, Pauline R. Imes, S. A. (1978). The
imposter phenomenon in high achieving women: Dynamics and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 Psychotherapy: Theory, Research Practice, 15(3),
241–247.


Young, V. (2011). The secret
thoughts of successful women: Why capable people suffer
from the
impostor syndrome and how to thrive in spite of it
. New York: Crown Business.


—————————————————————————————————————————

2015年12月11日《更新篇》

看了大家的評論和分享,答主有一種莫名的感動。正如題主的補充說明裡提到,這個話題一開始並沒有收到很多關注,我往寬泛一點的方向寫也是希望可以幫助到更多的人。萬萬沒想到引起這麼廣泛討論,不過看到評論區大家真誠的分享與互相幫助,至少從現在來看這類討論還是有積極意義的。


另外,關於評論中問及如何藥物或者其他方法治癒,我只想強調一下"騙子綜合症"本身只是一種癥狀,無需過度解讀,更不必專門為此就醫。然而鑒於這種癥狀與心理健康息息相關,輕者往往體現為自卑心理和社交焦慮,嚴重者甚至可致抑鬱症,影響自己與家人的正常工作與生活。


那麼如何界定是否嚴重呢?自1978年Pauline Clance及 Imes第一次將此現象命名為imposter phenomenon (Clance Imes, 1978),之後也有出相應的"自我能力否定傾向的自陳量表"(Clance Imposter Phenomenon Scale: Clance, 1985)。以下我翻譯的簡易版的騙子綜合症自測量表。

註:如翻譯略有偏頗,請以英文原文為準 :-)

【使用說明】:

1. 現在請備好紙筆,或打開Excel,記下您對以下五道題的選擇。

2. 每題中,請選出最能描述自己的選項。為了確保量表的效度和準確度,請以您的日常生活的表現作為參考如實回答,而不是按照您所期望的理想表現作答。

3. 請盡量避免過多思考,以您的第一反應進行選擇。總回答時間以不超過一分鐘為宜。


Q1. 當別人表揚我取得成績的時候,我害怕自己在未來會辜負他們對我的期許。

When people praise me for something
I"ve accomplished, I"m afraid I won"t be able to live up to their expectations
of me in the future.

1. 從不

2. 很少

3. 偶爾

4. 經常

5. 總是


Q2. 有時,我覺得我的成功只是歸功於運氣。

At times, I feel my success
has been due to some kind of luck.

1. 完全不同意

2. 比較不同意

3. 不確定

4. 比較同意

5. 完全同意


Q3. 我害怕對我來說重要的人發現我其實沒有他們所認為的那樣有能力。

I"m afraid people important
to me may find out that I"m not as capable as they think I am.

1. 從不

2. 很少

3. 偶爾

4. 經常


5. 總是


Q4. 我經常將自己的能力與周圍人的進行比較,並且覺得他們往往更聰明。

I often compare my ability to
those around me and think they may be more intelligent than I am.

1. 完全不同意

2. 比較不同意

3. 不確定

4. 比較同意

5. 完全同意


Q5. 對於現在所取得的成就,我感到很失望,覺得自己應該能夠得到更多。

I』m disappointed at times in my present accomplishments and think I should have accomplished much more.

1. 從不

2. 很少

3. 偶爾

4. 經常

5. 總是

【計分方法】:

請將每道題的分數相加,然後將總分對應至以下四項區間之一,用以檢視您對應的騙子綜合症程度屬於何種水平。

  • 0-10:無騙子綜合症傾向
  • 11-15:輕微騙子綜合症傾向
  • 16-20:中等騙子綜合症傾向
  • 21-25:嚴重騙子綜合症傾向
  • 【友情提示】:

    如果您在這個簡易自測中的分數在20以上,建議參考完整版(20題)自我能力否定傾向量表(Clance Imposter Phenomenon Scale, CIPS: Clance,
    1985)進行後續評估。

    前往完整版自我能力否定傾向量表的網址鏈接:http://paulineroseclance.com/pdf/IPscoringtest.pdf

    參考文獻:


    Clance, P. R., Imes, S. A. (1978). The imposter phenomenon in high achieving women: Dynamics and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 Psychotherapy: Theory, Research Practice, 15(3), 241.

    Chrisman, S. M., Pieper, W. A., Clance, P. R., Holland, C. L., Glickauf-Hughes, C. (1995). Validation of the Clance imposter phenomenon scal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65(3), 456-467.

    —————————————————————————————————————————
    2016年2月3日

    今天在朋友提醒下看到神似本文的1)知乎文章一篇, 以及2)果殼文章一篇。雖然不是百分百抄襲,但是明眼人都能看出思路神巧合,連我參考文獻中某個頁碼錯誤也照搬,唉= =╬

    鑒於個人修養就不具體點名了,那麼本掃地神僧的態度已經擺在這兒了,請"借鑒者們"好自為之。

    —————————————————————————————————————————
    2016年3月3日:

    最近剛好講了一節關於Carol Dweck「固定型思維模式」與「成長型思維模式」理論(Fixed vs. Growth Mindsets)課。Dweck是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備課的時候正好有在讀她的《Mindset》一書,深深覺得她提出的「固定型思維模式」與「成長型思維模式」減輕騙子綜合症的心理負擔很有啟發。簡單的說,擁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相信一個人的素質/智力是一成不變的,成功來源於證明你的優秀,若遭遇失敗則說明你不聰明。而表面的成功和看上去的優秀更會加重騙子綜合症負擔。相反,而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認為個人素質/智力是可以通過努力而提高的(注意,這裡說的是對智力提升的"信念"和"態度",並不等同於智力量表測量的IQ)。下圖總結的不錯,以後有機會繼續說說如何從固定型轉變為成長型思維模式

    圖片來源: https://agenda.weforum.org/china/files/2015/03/brain.jpg

    參考文獻(關於Carol Dweck理論)
    Dweck, C. (2006). 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 Ballantina Books.
    Mueller, C. M., Dweck, C. S. (1998). Praise for intelligence can undermine children"s motivation and performa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5(1), 33-52.

    —————————————————————————————————————————

    2016年5月27日【新書發布】


    致讀者的一封信:

    聽聞新書上架已有幾日,後知後覺地趕來展開一下完全體 ——

    知乎電子書薦序: 如果我可以的話,換了其他人也一樣可以吧 - 知乎電子書
    購買鏈接: 亞優秀症候群 - 「一小時」系列 - 知乎出版

    這本小書醞釀了很久,主要是因為對其的定位並不是簡簡單單對一個高票回答的擴充,而是希望以「騙子綜合症」現象作為切入點,帶領大家系統地了解社會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視角下對自我概念的探討。再次感謝知乎心理方向運營和電子書編輯在選題和寫作過程中對我的幫助,特別感謝知乎男神兼男友 @楊釩 的用心校稿,使得拖延症晚期的這本電子書依然可以如期面世。

    這也是一本有意思的小書。如果您讀著讀著,發現書中提到的某些現象完全可以在自己或周圍人身上對號入座,某些道理和建議讓您覺得很新鮮、很有幫助,並想要親身實踐或與他人分享,那麼這本書便有了存在的意義。希望你們喜歡。

    筆者
    敬上


    這個話題很有意思,簡單粗暴的回答如下:

    你比別人優秀,和你是不是自信完全沒有任何關係。


    作為一個在大學工作多年的諮詢師,說我見過很多學習成績「異常」優異的「異常」學生。第二個「異常」是指這些學生很不自信,甚至大部分時候比一些學習不是那麼好的學生還要脆弱。他們會因為比不過別人而感到異常焦慮,不停地學習和工作;他們會因為感到自己可能不如別人,在社交場合表現出很高的攻擊性;也可能會主動放棄一些自己應該得到待遇,去討好他人。我想很多人看到這一定拍著大腿叫好:這就是死讀書的下場!事實上,這不是所謂的「死讀書」不接觸社會造成的。這些學生中很多人非常多才多藝,顏值高,甚至優秀到我作為一個諮詢師都有點坐不住的感覺 lol。


    那麼他們的不自信到底是怎麼造成的呢?


    在這裡我想先引入一個概念——自戀性體驗。這裡的自戀性體驗,指的不是知乎上經常可以看到的那種「有個自戀的女友是一種什麼體驗」之類的,這裡指的是一種你感到被關注、被喜愛、並且能夠通過這些感受感到自己的存在,並且認為自己是有意義的。


    每個人都需要這種自戀性體驗。如果說自信像是一個水瓶子的話,這種體驗就是這個水瓶子里的水。人在成長過程中首先要有足夠的這種體驗,才能逐漸的在心中建立起一個關於我是值得被愛的觀念,而後,人要在各種理想化和去理想化的過程中體會沮喪和希望共存的狀態。通過適度挫折(optimal frustration)去不斷修正自我的自信感。學會一面相信自己,一面坦誠的接納自我的局限性,面對那些不得不去面對的無能為力,最終形成一個穩定的自信。


    可以說自戀性體驗是一個人建立起穩定自信感中極其重要的一環。有意思的是這一感覺在現實中和個人實際能力基本完全沒有關係。它源於照料者(不僅僅是父母)和孩子的互動。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孩子沒有做出什麼特別大的成績,但是父母依然堅信他是個了不起的好孩子。他們經常幫助孩子總結個人的優點和特長,孩子依然可以得到很多的自戀性體驗。另一個孩子雖然總是做的很好,但是父母經常和他說,你看看你和某某某之間還是有差距的,別老做第二,要做第一,那麼這個孩子也可能依然沒有足夠的自戀性體驗。


    那麼是不是可以這樣說,這些好孩子之所以不自信,是因為家長給他們的關注與支持不夠,以至於他們沒有足夠的自戀性體驗呢?


    的確,如果家長從小就對你橫打豎罵,不給予任何積極肯定和認可的話,你肯定就要和自信這個事情說拜拜了。但是這並不是不自信的全部成因。


    前文已經說到,自戀性體驗的產生和實際個人成就是沒有什麼關係的,但是它能否在一個人心中真正站的穩當,可就和人的實際成就息息相關了。有這麼兩種情況下,即使父母給予足夠的關注(自戀性體驗),孩子也沒有辦法真正的發展出穩定的自信。


    第一種就是家長給予的自戀性體驗全部集中於某一兩個特質或者領域上。

    這種情況在中國、乃至全世界都很常見。舉個簡單的例子,你什麼都不用管了,就好好學習,好好學習就好,別的東西都沒用。這是一個很多家長都在實踐的做法。這種觀點會將孩子的自戀性體驗全部集中在獲得好成績這一點上。這會造成很多認知偏差。大家可以聯想一下現在身邊的「成功人生案例」(排除拼爹的),那些實現個人理想的人未必都是曾經成績最好的學生。成就這種東西可以由很多東西構成:交往能力、對生活的熱愛、創意、藝術性、談吐、氣質、顏值(這個….且算是可以改變吧,不明白去韓國看看)…… 這些都可以給人帶來成就感,都是可以讓人感到「我是足夠優秀,值得被愛的」。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生活也是充滿著不同類型和領域的自戀性體驗的。如果家長把孩子的所有自戀性體驗都集中在某一兩個領域的話,孩子就會自動忽視掉其他的部分而只集中關注這個領域,那麼孩子的自信就會變得非常不穩定,甚至脆弱。可以想像一個超級牛逼、稱王全系的學霸,在一個聚會上發現自己根本不知道怎麼接近心儀的異性,一張口什麼也說不出來,那麼學霸也會憂鬱(這裡只是為了說明情況舉個很極端的例子,並沒有對立學習成績與社交能力的意思,學霸們我愛你們)。


    第二種就是家長給予的自戀性體驗遠遠高於孩子的成就實際上可以帶給孩子的成就感。俗話就是誇大了,誇假了。


    這會造成兩種情況。第一種就是誇得太假了,孩子根本不認為這些誇獎是真正的誇獎,或者認為它們是別有目的的。比如說家長經常把誇獎當做是實現自己目的的武器。「你是最聽話的寶寶了,沒人比你乖,來,快去好好學習別玩了。」孩子是小,但不是傻,當孩子意識到這些別有用心的目的後,家長給的自戀性體驗就再也不能真正的讓孩子感到被關注和被關愛,相反的會感到被欺騙和被忽視。

    第二種就是誇大了,孩子承載了家長給予的過大的自戀性體驗,這種體驗是孩子在現實中通過自己的努力不可能得到的。「媽媽相信你,你要是努力的話一定能考全校第一!」 考毛啊,寶寶我可是全班倒數第二啊嚶嚶嚶…… 這種過度的期待會讓孩子承載著巨大的壓力,以至於自戀性體驗不僅不能激發孩子的自信,反而會讓孩子害怕、感到壓力、甚至主動躲避。比如說自己知道自己明明要好好學習(自戀性體驗),但是看書的時候就是忍不住有看手機的衝動(迴避)。


    總而言之,自信是一個基於(,)他人對於你行為而給予的積極關注(,)的自我印象,並且並不那麼完全和實際成績有關的心理活動(被我的語文水平羞哭了嚶嚶嚶,為防歧義請參照我括弧中的斷句)。

    最後稍微多談一點怎麼去改善自信。這是一個很複雜的話題,簡單點提一些方向性的建議。簡而言之:探索和面對。探索自己自戀性體驗的體驗過程,以及自己自信的形成過程。如果你自信,那麼你因為什麼而自信,這又是怎麼形成的,如果你不自信,發生了什麼讓你變成這樣,別人又在你不自信的時候如何對待你?面對自我內心的沮喪、失望、恐懼經歷和體驗。嘗試去在安全的環境下重新處理那些帶給你自信創傷的體驗。讓它們不再成為那麼沉重的枷鎖。從而實現自信的重建。


    希望能夠對題主、各位答友、看官有所啟發。


    ----

    新書《愈親密,愈傷害》已在知乎電子書上架,歡迎大家指正 :-)

    愈親密,愈傷害 - 「一小時」系列 - 知乎出版


    因為這本來就是兩個層面的東西呀。

    你肯定有這樣的經驗,
    「班級里那個明明考試成績一塌糊塗的人,看起來卻整天自信滿滿的樣子。」
    「他賺得錢比我少得多,卻整天自信滿滿的樣子。」
    「她長得比我丑得多,卻整天自信滿滿的樣子。」
    ……

    自卑 or 不自卑,關鍵不在於你比其他人優秀與否,關鍵在於,你是否被你爹媽(撫養者or重要客體)接受啊!

    你天賦異稟,出生就智商234,這樣的配置應該算站在食物鏈頂端了吧?
    但有什麼用呢,你爹媽覺得你蠢,你還不是自卑?就是不接納你啊!

    年幼時代的你,可能一直以為「只要我足夠優秀,爹媽就會接納我了」,然後拚命努力。

    可是沒用啊!因為你爹媽信奉的是挫折教育,「孩子嘛,就是要挫折他一下,不能誇他,不讚賞他,不能讓他驕傲,要多批評他...這樣他才能站在食物鏈的頂端呀!」
    你越是努力,越是優秀,你爹媽就越是為自己的育兒策略擊節讚賞!「哎呀,我們真是太成功了!」

    就這麼樣,20年過去了,歲月漫漫,你也忘記了孩童時的初衷「我想讓爹媽喜歡我」,
    然後今天,你跑到知乎來問,「為什麼我比身邊的很多人都優秀,但是卻依然很自卑?」——

    為什麼呢?
    say more all tears啊。

    (文中的「你」不指代提問者,完全是出於敘述方便的考慮。)

    怎麼破?(評論區有知友有問到這個問題,我想談談看)
    我是這樣覺得的,"父母不接納你"是一個很籠統的說法,應該說「父母不接納你」引發了什麼樣的一連串的結果(蝴蝶效應)呢?可能有一個部分就很關鍵,就是實際上你也不知道怎麼跟人發展親密的、深層的、被接納的關係,因為爹媽沒教啊!你可能學到的就是,「也一直不接納其他人」,正像「你爹媽不接納你一樣」。
    我想表達的意思是,實際上我們是可以在後來的各種關係中感受到被接納的,即是「即使我沒那麼優秀」,也會有人喜歡我,那我就不用那麼拚命優秀來防止自己被拋棄了呀。
    但因為你沒有發展出「跟人發展相應關係」的能力(因為爹媽沒教啊!),你只會發展出「別人指責我,要求我,我也認同是自己的問題,是我沒那麼好,才會讓別人不喜歡我」這樣的關係。

    如果你成年後找了個老婆或老公,能讓你感覺到「不用那麼優秀也可以的,她完全接納我,連我認為骯髒、羞恥的部分她也覺得,誒,人不就是這樣臟髒的、很美很溫柔的生物嗎」,總而言之,她理解你也接納你。
    但通常你可能發展的關係是,「你覺得她應該更優秀一點」或者"她覺得你不夠優秀」,應該再優秀一點,應該借口再少一點,應該道德水平再高一點,應該再正能量一點。

    還是不偏倚地談一談,這樣有好有壞的,也可能正如當初撫養者(或重要客體)期待的,你最終能成為優秀的人,成為對於社會來說很好用的工具,成為體面的人,掌握社會資源,也有錢來做心理諮詢;而另一方面,你好累!可能很少有好的感覺,有了好的感覺也可能很短暫,轉瞬即逝,一旦沒有了衡量你優秀的指標,可能體驗到淹沒式的恐懼或羞恥感——沒錯!這就是你的前進動力!

    艹,好想哭啊!

    (文中的「你」不指代提問者,完全是出於敘述方便的考慮。還有,我只談了某一類型人的可能的成因,其他的,會有其他知友補充的。)

    ---2016-03-31更新---
    沒有具體該怎麼破的辦法,為什麼?
    參考我另一個回答的最後一個例子:
    作為一名心理諮詢師或精神科醫生,你看到了哪些非專業人士會感到驚訝的人性的秘密特點? - 斑馬茶爺的回答

    推薦自己的微信訂閱號:xlzxol

    http://weixin.qq.com/r/50O0rMPEHZ5irYfP9xb1 (二維碼自動識別)


    首先和自己的內心核對一個問題:

    我鞭策自己奮鬥的動力是什麼?——是「別人的評價」,還是「自己的目標」?

    這兩種動力,會造就兩種截然不同的心理狀態。

    優秀而自卑的人,他的心理狀態是:

    「我要好好學習,考進年級前十,考上重點大學。將來我還要進好單位大公司賺大錢,我要讓大家羨慕我,我要讓父母臉上有光。

    如果我考不好,父母就會批評我,老師就會放棄我,同學就會鄙視我,親戚朋友都會看我的笑話。我害怕成為大家眼中「不爭氣的人」,所以我必須要逼著自己一直保持優秀,只有這樣別人才不會看不起我。」

    優秀而自卑的人,衡量自我價值的標尺,是【別人的評價】。

    如果外界對他評價高,他就覺得自己很有價值,很自信;

    如果外界對他評價低,他就覺得自己完蛋了,瞬間自卑到谷底。

    這種類型的人,往往情緒波動很大,難以建立穩定的自我價值感。

    他們一旦遇到挫折和失敗,馬上就會在內心展開激烈的自我批判,覺得自己整個人完蛋了,覺得自己不行了,連自己都看不起自己了。

    他不太知道自己離所謂「成功」到底還有多遠,他有時候覺得自己似乎永遠達不到令父母家人滿意的標準。他只能一直逼著自己拚命往上爬,千萬不要掉下來。

    因為特別害怕失敗,所以追求完美,不允許自己出差錯,不達到「最完美」的程度就寧願不出手,結果往往陷入拖延之中,行動力下降。

    一旦陷入拖延,馬上又開始自我批判,覺得自己太頹廢了太不爭氣了,從而陷入新的自卑之中。

    與之相對,優秀而自信的人,他的心理狀態是:

    「我的目標是將來做導演,所以現在我要好好學文化課,考上我心目中理想的電影學院。將來我要把我腦子裡幻想的情節拍出來給大家看,如果能夠拍電影出名賺錢那就更好了。

    如果我沒考上電影學院也沒關係,我會去分析自己是哪一科有短板,重點補習那一科,然後明年再考一次。如果最後實在考不上電影學院,那麼我就再找別的機會看能不能進入影視這一行。」

    優秀而自信的人,他衡量自我價值的標尺,是【自己的目標】。

    努力奮進,是為了實現目標,而不是為了「比別人強」。

    他衡量自己價值的標尺永遠是:「我為實現目標做了些什麼?」

    他每做一件事,就靠近目標一點點;每做一件事,就收穫一分成就感。

    所以他的自我價值感很穩定,情緒也比較穩定,不會大起大落。

    即使他暫時遇到了挫折,或者暫時不被外界看好,他也有足夠的心理能量去應對。

    他知道自己離目標一共有多少步,現在走到第幾步了,他自己心中有一個確定的進度條,所以他的自我價值感不會輕易地受到外界的干擾。

    他不太害怕失敗,他心裡知道「一件事情的失敗只能證明我這件事情沒做好,而不能證明我整個人就完蛋了。」

    因為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這種人做事反而會更容易成功,從而積累了更多自信,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一個良性循環,最終呈現出來的狀態也非常令人羨慕。

    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態,會造就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

    我們要想真正的獲得自信,就要儘早樹立自己的人生目標,活出自己的人生價值。

    而不是活在父母的期待里,活在親戚的眼光里,活在「看起來優秀」的光環里。

    那麼有的讀者可能會問了:「我也知道應該要有自己的目標啊,我也很羨慕那些知道自己要什麼的人。可是我就是沒有天賦,也對什麼都不感興趣,我不知道自己的目標是什麼,這種情況該怎麼辦呢?」

    對於抱有這樣想法的讀者,我想說的是:

    樹立目標,是要付出成本的。

    沒有人是生下來就知道自己將來要幹什麼的,那些知道自己要什麼的人,也是在成長的過程中,慢慢嘗試,慢慢摸索,才漸漸找到目標的。

    比較理想的狀況是,從童年階段家庭教育開始,就有意地培養自己的目標意識,多去參加各種課外活動,了解各種職業,在實踐的過程中觀察自己的興趣領域。

    那麼有的朋友可能會說我的家庭條件有限,小時候沒報過才藝班怎麼辦?——如果你遇到這種情況也沒關係,我們就從此時此刻開始觀察自己,了解自己。

    仔細想一想,你平時最喜歡做什麼事情?你在做什麼事情的時候最有成就感,最有沉浸感?

    比如你喜歡打遊戲,那麼你就再去體會自己,我在玩遊戲的時候,注意力集中在哪個方面?是策略戰術,還是遊戲配樂,還是人物建模?

    比如你的注意力經常會被遊戲配樂吸引,你聽配樂的時候會很好奇「這個樂器是什麼?」「這個地方的轉調是怎麼弄的?」「為什麼這個情節要配這段旋律?」——到了這一步,基本上就能夠確定你對音樂是有興趣的了。

    那麼你就可以在課餘時間多多接觸和音樂相關的事物,比如去藝術系聽聽音樂講座,去琴行報名學鋼琴,自己試著寫一寫旋律歌詞。用這些實踐活動再來進一步確認音樂這個目標是不是你真正想要的。

    所謂目標的樹立,其實就是這樣一點一點嘗試,一點一點排除,最後摸索出來的。

    我們在樹立目標的過程中,可能會需要付出時間,付出金錢,運用人脈,承擔風險,這些其實都是樹立目標的成本。

    要想成為一個目標明確的人,就要敢於為目標去付出成本。

    別怕自己開始的晚,今天開始也比明天開始要早一天;今年開始也比明年開始要早一年。

    只要我們下定決心想要樹立目標,其實真的去實踐起來也是很快就能夠找到方向的。

    那麼還有的讀者可能會問了:「為自己的目標而活會不會太自私了一點?如果你的父母希望你成為一個公務員,而你自己卻想搞藝術,你光滿足了自己的願望,而忽略了父母的期待,那豈不是很自私嗎?」

    對於抱有這樣想法的讀者,我想說的是:

    第一,每個人都有權利決定自己的人生應該怎麼活。

    父母養育了我們很多年,他們付出了很多,我們應該尊重父母,回饋父母。這沒錯。

    但是,在人格上,我們和父母是平等的,父母有權利決定他們的人生,我們也有權利決定自己的人生。

    孩子和父母雙方,都不能把自己的願望強加在對方的頭上。

    孩子不能要求父母:「你去賺大錢,滿足我當富二代的願望。」 同樣的,父母也不能要求孩子:「你去考公務員,滿足我培養出一個公務員的願望。」

    孩子不是父母的傀儡,孩子有自己的獨立人格,父母應當尊重孩子的人生選擇。

    第二,如果我們自己內心不開心,父母也無法真正地為我們感到高興。

    分裂是抑鬱的起點。

    什麼是分裂?

    就是我的身體在努力地做一件事,但是我的心其實很抗拒這件事,這種狀態就是分裂。

    如果父母逼著我們去過自己不喜歡的人生,我們的身心就會分裂。時間長了,就會演變成身心疾病:

    輕,則是頭痛胃痛,失眠心慌;重,則會走向抑鬱症,躁鬱症,精神分裂等。

    如果我們的身體和精神都出問題了,父母反而也會為我們擔心,這時候我們取得再多的世俗成就,也無法換回身心健康。

    所以,我們千萬不要「為了讓父母開心」而逼自己去做內心抗拒的事,一定要珍視自己的身心健康,做一個身心合一,內外一致的人。

    我們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先把自己的人生目標想清楚,把自己的身心狀況照顧好,這樣才有餘力去照顧父母。

    最後,我們一起回顧一下本文要點:

    1 我的奮鬥動力是什麼?是「別人的評價」,還是「自己的目標?」

    不做別人的傀儡,不活在別人的評價里。不因一件事情的失敗而否定自己整個人。

    2 以自己的目標為尺子,度量自我價值。

    每靠近目標一分,就建立一分自信,這樣建立的自我價值才是穩定的。

    3 樹立目標,需要花費時間金錢人脈等成本。

    仔細觀察自己,多嘗試不同類型的事物,慢慢摸索出適合自己的目標。

    4 成年人具備獨立人格,有權利決定自己的人生怎麼過。任何人不得干涉。

    首先為自己的人生負責,讓自己身心健康,這樣才會有餘力關心父母、回饋父母。

    【end】(微信公眾號【巴赫愛喝胡辣湯】,收藏我的全部情緒管理文章。為避免版權問題,本文謝絕任何形式的轉載,望見諒,謝謝。)


    有些人是因為不健康的完美主義。
    他們心中的標準高到沒有盡頭,他們心中只有好、壞兩種結論。
    只要沒有達到比完美更完美,就是壞的。

    沒有人能達到比完美更完美。
    所以他們覺得自己永遠是壞的。

    給病友們推本我看過的書《別太苛求》。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228284/


    其實我非常理解題主的感受。
    首先,我的家庭環境很好父母很認同我,不會給我壓力。周圍的評價對我也很友好。
    但是我的自我評價非常差,覺得自己雖然表面光鮮,但是其實內里很單薄。
    經常做完一件事就會覺得自己的一個小動作會被人嘲諷。
    很多時候非常放不開。
    我想了很多也想挽救,想出了大概幾點的原因。
    1、【反求諸己】我從小受到教育就是,犯了錯遇到了矛盾先來尋找自己是否錯了。非常幸運又不幸的是,我總能從一些細節到心理覺得自己有錯的地方,一方面這讓我的性格變得溫和,而另一方面這讓我變得不會指責別人,把所有的錯歸結到自己身上,看起來像個包子。我每天會"自省",會「反求諸己」,這讓我像個君子,但也讓我生活得不夠洒脫。
    2、【隱性里把自己設定為弱者】這個東西是比較潛意識的,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很難發現。我個人在工作學習力比較強勢,但是在與不熟的人的交流中非常多的使用「抱歉」「謝謝」「超級打擾」啊這些辭彙,這些詞正常用起來很禮貌。但是用的頻繁和多,只能說明自己過分害怕冒犯別人。也就是把自己當成下位者,在潛意識中討好每一個人。這讓我非常害怕得到負面評價,彷彿一個負面評價就會否定我的整個人生。
    3、【過分依賴外界評價】很多時候我自己給自己打氣沒有用,然後我發現我能從其他人對我的誇獎中得到莫大歡喜。這種歡喜和幸福感到了後來有些過頭,像是毒品,讓我爽,讓我離不開,讓我絕對的依賴它,也讓我無法相信自己的評價,只能尋求外界評價。
    4、【自信、自卑】這兩個詞我一直覺得他們是同一個意思,因為一旦自信過了頭就會變得自卑,一旦自卑過了頭也會過分偽裝自己成為自信。我想獲得認可,所以我要表現得強大,但我又害怕別人戳破我的這層強大看到我自卑得內心。

    其實原因很多,我有時候能想到好多原因,也一一找出對應的方法。
    但是收穫很小,只有緩慢得改善。
    但是最快的方式就是,有朋友的陪伴,他們的正面評價等於外部評價,能很好的慰藉自己。


    自卑源於你沒有真正接納自己,無論優點還是缺點。

    接納自己的一切不等於不求上進,更不等於放任自流。因為一個真正自信的人,懂得嚴格要求自己,而不是苛求自己。


    我的一位日本朋友和我說:你以為逆襲之後就不是屌絲了嗎?深以為然。


    自我懷疑強迫——這種體質的人都傾向於自我糾結自我反省,又由於善於反省而像孔子說的【吾日三省吾身】往往在某些方面愈發優於常人

    我覺得沒得救,這種體質會伴隨一生,除非體質改變,因為這種強迫性懷疑如潮水洶湧而來的時候,任何道理都抵抗不了那種情緒——自我批判、自虐、自殘、詛咒自己、恨自己、恨不得立馬消失
    在這種情緒中,看不到外界的陽光,只如枯井中的貞子一樣扒呀扒呀,嘴裡念叨:我是個妖怪,為啥我要是個妖怪,我也不想做妖怪,誰都9不了我這個妖怪,我恨,我要報復……巴拉巴拉巴拉

    作為沒得救的貞子一員,我已經放棄治療,因為,如果沒有這種體質,指不定就是那種【自以為是狂妄自大作秀做到醜態百出而不自覺】的體質,或者神經大條懵懵懂懂平庸無奇缺乏好奇心碌碌之輩
    矮子里挑將軍,還是認命了

    更好的將軍就是【從未出生過】


    我是這樣認為的,自卑感的產生取決於以下兩者:

    一、&我嚮往的理想狀態&,即我們渴望與之建立起歸屬感、能夠融入進去並得到其承認的那個世界,或者是我們認為自己理應呈現出的樣子;

    二、&我目前的自我評定&,儘管該「評定」也許受到了特定環境的極大影響、甚至最初有可能是他人強加給自己的,就是說,它是非常主觀、未必真實的,然而一旦我們接受並認同了,它從此就成了我們對自身最誠實的看法。

    自卑感便是這兩者間存在的落差。

    而「我比身邊許多人都優秀」,格局僅限於主人公和其小生活圈,這話通常不像是自己心裡想的,往往是由他人觀察所得、進而再告知或說服我們的結果。我們一邊狐疑著,一邊又有些釋懷,是啊,總跟自己擰什麼勁?趕緊從坡上滾下來,向講話的人投去感激的一瞥,轉過臉就開始學著也這麼說了,沒錯,我比身邊許多人都優秀……一般在此時,先前的自我評定會悄無聲息地被改寫。

    那為什麼還是覺得自卑?甚至是一時間反而愈發強烈了?

    因為,我們其實還是能分得清楚,之前的痛苦是謙卑無助的自己在撞擊理想國中的星辰大海,此刻的滿足則是別人在用大寫的自己幫著推演周身三尺的柴米油鹽。

    所以,仍感到自卑,要不就是你並沒把那些善意當回事;要不就是相反。而自卑的對象,或者仍是那些別人家的孩子;或者是那個不曾揮別夢想擁抱平庸的自己。


    · 01 ·

    「為什麼我再優秀,卻還是不自信?」

    優不優秀,和自不自卑是兩回事

    生活中有一定比例的人存在這樣的困惑,從各方面看,我似乎已經做的不錯了,似乎很優秀了,為什麼我還是不那麼自信,甚至隱隱能感覺到內心的自卑。

    比如,就讀於國內top2的院校,顏值也不錯,但是我就是不自信。

    比如年薪收入已超過絕大部分同齡人,有房有車,但是我還是不夠放鬆和自信。

    比如其實我工作做得很好,經常獲得各種獎勵和肯定,領導也很認可,但是我經常內心還是緊張不安,總是覺得自己其實不夠好。

    ……

    以上類似的問題其實可以歸納為:

    「明明我已經有條件自我感覺良好了,為什麼我還會自我感覺這麼不夠良好。」

    這感覺就像你外在已經逆襲成一個霸道總裁了,可是你自己隱隱知道,你內心還是一個原來的屌絲狀態。

    為了擺脫這種屌絲心態,你其實又用了很多補償性的外在顯示,但是這種補償性的外在顯示越多,你越覺得有一種虛張聲勢的虛弱感。

    最後簡直有一種甚是可憐,甚至老淚縱橫的自我憐惜:

    「為什麼我就是自我感覺不夠良好?啊!我已經完全有條件自我感覺良好了,但是我卻享受不到自信滿滿的人生。」

    「我已經很優秀了,我的內心卻依然很累,甚至更加疲憊。」

    很多人之所以會有上面這種人的困惑,是因為他們誤解了一件事情:

    你外在優秀不優秀和你內心自卑不自卑其實是兩件事情。

    甚至在很多人那裡,他的外在優秀正是對內心自卑的一個補償。就好像自己有一個短板在那裡,所以就拚命發展自己的長板,試圖通過這樣來改善自己不好的感受,但結果往往事與願違。

    · 02 ·

    你內心有個強大的錯誤假設:

    「只有各方面優秀的人,才有資格自信。」

    對那些現實中不夠優秀但卻自信的人,有自卑情結的人可能會有過這種憤怒:

    「為什麼他都那麼爛了,那麼差了,還自我感覺那麼良好?」

    當我們感覺到這種憤怒的時候,如果對自己足夠忠誠,你會發現自己除了鄙視,一定還會有一種隱隱的不易覺察的羨慕和嫉妒,即那個人為什麼他可以那麼自信,而我明明比他好太多,卻無法這麼心安理得,自我感覺良好。

    問題的原因恰恰就出在那個憤怒之處:

    即那個自我感覺良好的人,他的自我感覺良好是不太受外在條件限制的,它更多的是一種瀰漫性的個體狀態,外在的條件好不好,他的成就的多寡,很難威脅到他內心的核心自我。

    所以就發生了你所看到的「為什麼他都這麼爛了,這麼差了,他還依然很自信,很自我感覺良好」的不正常、不合理現象。

    而你之所以認為這是一種不正常、不合理的現象,是因為你內心有這個強大的假設:

    「人只有表現良好,取得成就,各方面優秀,沒有問題,才有資格自我良好,才有資格自信,不然,你憑什麼啊!」

    是的,不然你憑什麼自我感覺良好啊,如果你不夠優秀,成就不突出,你應該自我攻擊、自我不滿、自我痛恨、自我批評、自我羞辱、自我懲罰才行啊……

    · 03 ·

    真正決定你自信的

    是你的核心自我

    當一個人把自我良好的感覺條件化了的時候,他就永遠無法做到真正的自信。

    因為自信的本質在於自我接納,是在自我接納的基礎上建立的「我能行」的信念和感覺。

    自卑的人之所以自卑,就是因為他們內心無法做到完全接納自己。

    因為這種不能自我接納,會導致他們認為自信是需要條件的,這些條件可能會表現為必須達到一定的標準,或在某些方面一定要超過自己的同齡人,他們不允許自己在某些方面不行……

    自信的人很少對自己的核心自我存在自我懷疑,但自卑的人對這個核心自我往往充滿自我懷疑,在自信的人的自我認知里,他們的核心自我是很好的,被認可的,沒有問題的。

    但在自卑的人的心裡,他們的核心自我往往是很糟糕的,不夠好的,差的,所以他們需要通過外在的成就和優秀去擺脫這種不良的核心自我體驗。

    而且他們認為,自己只要優秀了,這個核心自我就會脫胎換骨。

    其實並不是這樣。

    一個人穩定良好的核心自我和糟糕不良的核心自我信念主要是由早年的經歷造成的。

    在孩子與養育者的互動中,如果孩子被持續性地灌輸必須達到什麼條件或者標準,家長才會認為他們好,給他們一個認可或讚賞,而平時對孩子的要求更多地側重不滿意、糟糕的方面,並對這些方面充滿指責批評,那麼孩子就很難形成一個良好的核心自我形象。

    或許家長的目的本來是希望孩子上進、努力,不鬆懈不倦怠,勇攀高峰,讓孩子進步永無止境,所以採用了這樣的方法。

    但是在表達上,家長如果沒有強調過對孩子的整體接納,孩子就會認為他本來的自己是不夠好的,他需要拿到一個個的獎勵,達到一個個的標準,才能改變這種不夠好的狀態,那麼他就會持續的做下去。

    他會對自己不夠好和不夠優秀充滿防禦,害怕自己再重新回到不夠好、不夠優秀的境地,所以就會出現這樣的現象:

    有自卑情結的人取得一定成就後,在短時間內他會表現出一定的自信,有時甚至是無與倫比的自信,但是這個「自信」的時間不能持久。

    過一段時間後他會又返回到自卑的狀態里,或者他需要持續的用保持成就來維持自信,這樣他就會很累。

    很累的根源就在於,對於不優秀或者沒有成就的防禦,也就是對於自己不夠優秀、缺乏成就的自己的不接納,儘管這個不夠優秀、缺乏成就的自己通過自己的努力,已經不存在,但是對它的擔心是依然在的。

    只要這個擔心在,一個人就需要付出更多的能量去抗拒這個擔心。

    那麼,他就不會真自信。

    一個對自己不夠優秀、成就感存在防禦的人,他怎麼可能是真自信呢,防禦就說明他對自己充滿懷疑,即便他外在的條件改變了,但他內心那種糟糕的核心自我假設並沒有隨之改變。

    · 04 ·

    接納自我是走出自卑的關鍵

    第一步:接受自己是凡人

    走出自卑最重要的是內心做到接納真實的自我。

    這句話聽上去很容易,似乎也是老生常談,但實際做到卻並不容易。

    要做到接納真實的自我,首先要做到直面自我。

    我們很多人都做不到直面自我,因為直面自我需要一定的心理能量。

    在成長中的各個階段,我們採用了各種防禦機制來避免自己受到創傷,這叫做自我保護,所以當一個人要直面自我時,如果沒有足夠的心理能量,安全感有了較大提升外,他是很難做到直面自我的。

    條件不足時的直面自我,甚至可能會讓一人徹底崩潰。

    一個人可以依靠締結一段結實可靠的關係,慢慢的去建立這種安全的關係,在安全感充滿的情況下,才有力量去直面這個自己。

    而自卑的人一般很難直面自我,因為他們早年締結的跟養育者的關係充滿條件,不夠安全,養育者沒有給他們提供安全的環境,他們提供的更多的是一個苛責的、有壓力的環境,在這種環境下,沒有直面自我的機會,更多的是緊張和壓力,以及如何擺脫這種狀態的努力。

    能夠直面自我的人,幼年時的父母一般能作為一個清晰穩定的鏡像存在。這樣就能夠給孩子提供足夠穩定和一致性的回應,孩子對自己的缺點和優點的認識是比較客觀的,如果父母此時能夠全面接納這些優缺點,並不對其進行排斥,那麼孩子也就自然而然的能直面自己,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優缺點。

    但是如果早年在親子關係上存在不足,個體更多的體驗到的是外界反饋來的糟糕的自己,為了避免這種體驗,出於本能,一個人就會逃避不再去直面自己,但是為掩飾這種逃避的努力卻會一直保持下去。

    是的,很多人做很多的努力,干很多的事情,取得很多的成就,本質上就是為了不直面自己,因為在他核心的自我認識里:這個自己是很糟糕的,不能接受的,醜陋的、痛苦的,可怕的。

    要糾正這個認識,首先就需要在一段安全的關係里,再去重新體驗一下這個真實的自己,看看還有那麼糟糕嗎?然後重塑之前的自我認知以及建立對自我認知的客觀評價。

    在你的生活狀態里找不到這種安全關係時,建議去找諮詢師。

    做到接納真實自我的第二個重要的點在於要走出自戀和完美主義。

    完美主義也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詞,雖然很多時候我們都覺得一個人有完美主義傾向似乎更多的是指這個人存在自我要求過高,苛責自己的現象,但在很多情況下,完美主義還可能是由於這個人的過於自戀導致的。

    當一個人用不正常的、完全高於人類的標準要求自己時,其實隱含了一個信念,就是這個人他不能讓自己甘於做一個凡人,普通人,他得超凡脫俗,做到別人都做不到的,他不能接受人類的普遍對自己的標準,他必須要做到比這個更好,所以神的標準才是他對自己的要求。

    一個人成熟的標誌就是接納自己是一個凡人的過程,是普通人類中的一員的過程。

    你也有普通人一樣的煩惱和優缺點,人類的局限和弱點一樣不差,接納這一點,也是一個擺脫不切實際的全能自戀的過程。

    需要注意的是,接納自己是個凡人並不意味著認為自己可能會有非常庸碌的毫無作為的一生。

    這是兩回事。甚至前者是後者的基礎,也就是說一個人在更好的接納了自己,對自己的優缺點心知肚明後,在這個現實的基礎上再去努力,會更容易做出成就,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但很多人之所以不敢降低自己對自己的自戀要求和完美主義,是因為這些標準可以幫助他們維持他們想超凡脫俗、不泯然眾人的自我理想和期待。

    但遺憾的是,基於這種要求來苛責自己對於成功往往是於事無補的,甚至不僅於事無補,還會消耗大量的心理能量用於內心的自我建設,最終導致在現實的成功這件事上裹足不前。

    通過彌補內心的自卑獲取的成功,有,但是會很累,付出的代價也會很大,而且容易不可持續,也就是俗話說的「這個人輸不起」。

    而真正的成功和優秀,他的內在成長一定是和他的外在表現同步的,甚至內在成長超越外在表現,這樣的前進會讓人覺得更加遊刃有餘,即便這個人暫時失敗了,你會知道,他還能站起來,因為他有這個實力。

    他這人「輸的起」。

    接納自己意味著對自己的全面洞察,一個人對自己了解的越深,也就會對別人理解的越深,對人性的很多規律就知道的越多,也就不會再拘泥於自卑不自卑,因為沒有任何自卑的需要。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自卑是因為你不了解這個世界,更不了解你自己。

    你還在解決你和一個幻想世界和幻想中的自己的關係。

    那麼你必然在面對這個真實的世界時,存在障礙。

    · 05 ·

    你不是自卑,

    而是思維懶惰!

    最後一點,優秀的人要改變自己內心的自卑,是在上述的基礎上更新自己的價值判斷標準。

    自卑的人大多意識不到他們一直在使用一套不易覺察的僵化的標準來評價自己,而不管他們取得了多大的成就和成績,都無法把這種外在的優秀內化到自己的那套評價標準里。

    這些不易覺察的僵化的標準可能表現為:

    (1)經常拿自己的不足跟別人的優勢比較。

    我個子矮,所以我專門跟個子高的人比較,那麼不論怎麼比較,都會慘敗。

    這種情況太多了,見過了太多的人因為自己有一點點的瑕疵,就長年累月的對此耿耿於懷,比如僅僅因為臉上有個斑,有的姑娘常年不敢見人,在長達20多年的人生里被一個斑點折磨;

    現實的實際情況是,即便生活中充滿比較,其實我們在做比較的時候,我們也很少把單一的條件在兩個人之間進行比較,一般都是綜合比較,即你雖然個子矮,但你幽默啊,會講話啊,所以綜合情況,並不一定在討人喜歡上並不會弱於那個比你高的大長腿。

    同理,雖然你臉上有塊斑,但是你皮膚好啊,你智商高啊。

    生活的真理在於要利用好你手裡已有的資源,去打好人生這場牌局。如果眼睛和內心只盯著自己的不足和沒有的東西,往往在錯失了星星之後,會繼續失去月亮。

    有些所謂的明明有一手好牌卻白白浪費的人生的人,大多犯了這個錯誤----即盯住自己的缺點不放,在那裡糾結苦惱,直到錯過整個世界。

    (2)只關注自己不夠好的地方,完全忽視自己做的好的地方,所以整天自虐。

    寫出這條來,也許你會覺得竟然還有這麼傻的人??

    是的,因為人性使然,不僅有這種人,而且這種人還挺多的。

    如果一個人不停下來好好審視自己內心的某些不易覺察的標準,那麼他就會慣性的被這套標準控制,持續的使用這些不合理的標準去評價自己。

    所以學會反思很重要。

    當取得成績的時候,要停下來,把新發現的自己的優點梳理一下,納入到自己的評價體系里,並對這個評價體系重新梳理一遍。常做常新,為什麼古人說一日三省,就是要充分認識自己,覺察自己,擺脫不合理信念的束縛,從而擺脫妄想煩惱之地。

    同理的情況,當取得挫敗的時候,更要停下來,把自己暴露的缺點也梳理一下。要吸取的教訓也就會同時變的清晰,而避免了把失敗泛泛歸納於自己不夠好這個原因。

    由此來說,如果一個人自卑,也是思維懶惰的一種表現。

    所謂的思維懶惰,主要是缺乏把自己當作一個對象去研究分析的思維,就像做項目不經常進行方法論的總結,任由每個項目帶著自己跑,勢必被項目玩死。

    他雖然在取得成就,但並沒有更新內部對自己和對他人的認識,所以很可能,他的這個成就和優秀就不能持續。

    生命是個道場,修身和修鍊是一個持續一生的過程,只關注外在的成就,而不去覺察自己內心、反思自己的內心,就會陷入迷茫。

    因此「所謂的外在優秀,內在自卑」更多的是在按照原生家庭的信念活著,在繼續使用著那個早年被父母或養育者灌輸的信念。

    從現在開始,請停止用舊的思維思考你的人生。

    是時候了,擺脫早年的慣性思維,成為一個能夠獨立思考的人,這是你走向真正的成熟和自信的第一步。

    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作者並註明出處和作者介紹。

    喜歡請轉發至朋友圈。

    本文作者:達芙妮,心理學碩士,心理諮詢師,婚戀諮詢師,《中國青年報》《中國新聞周刊》、壹心理等多家媒體及心理諮詢機構專欄作家,豆瓣熱門專欄《與人相處那些事》作者。青年詩人及小說家。

    更多文章,掃碼關注「工業時代的月亮」。


    最近和同事小冰聊天(她大學是學心理學的),我的本意只是想傾訴自己當下的情感困惑,可沒想到在小冰引導下,過往故事的幔帳被逐漸撥開,透過隨著歷史翻起的塵土間隙,我看到了曾經年幼的自己。

    忽然明白,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多原本不以為意的現象,其實都可以找到溯源。

    我和小冰說,我時常感覺很自卑,儘管我很多朋友都和我說羨慕我的自信,但是我自己知道,我的自卑幾乎滲到了骨子裡,只不過被我用大大咧咧的笑容和背地裡練習了千百次看似自然的神態很好地掩藏住了而已。

    我學習一路中上等,讀了重本211院校,做著學生幹部,參加過辯論賽,在幾千人面前演講過。畢業後的工作也一路進展順利,去年的轉行也一切盡在自己掌控之中的順風順水。同時,我還健身,還愛看看書,還會做做飯,還很獨立,還吊炸天地減掉了80多斤肉。

    我在外人看來自律,強大,堅持,努力變好。

    其實我自己知道,我很功利,我只是在努力擺脫自己,而不是真的愛自己。

    你可能不信,曾經的我完全接受不了別人對我的否定,每一次的或大或小的否定,都讓我覺得十分受傷。儘管我並不會表現出來。

    我曾經以為,我工作社交人緣人品都很好,五官底子也還過得去不嚇人吧,只是身材不好。那些有可能傷害我的人也都是從我的身材切入的。那也許,只要我瘦下來,這個世界上就沒有人能夠傷害到我了。

    後來有人說我手臂汗毛略重,那我就賺錢攢錢去做脫毛吧,只要我皮膚光潔沒有汗毛,就沒有人能夠傷害到我了。

    後來有人說我上眼皮腫,那我就每天早晚都很努力地用手指按摩刮眼皮,只要我雙眼皮清晰明顯,眼皮脂肪消失,就沒有人能夠再傷害我了。

    後來有人說我皮膚不幹凈,有痘痘和痘印,我就想那我就努力賺錢去做醫美吧,只要我皮膚猶如新生嬰兒般光滑,就沒有人能夠傷害到我了。

    我好累,我不能很快、很完美地完成上面說的各項。

    我瘦了80+斤了,可還是屬於微胖girl;

    我去脫毛了,可是原來並不能像廣告說的保終身;

    我連續刮眼皮一年多了,其實我自己知道,真沒啥效果;

    我努力工作努力賺錢,可是要做的事很多,我還沒能夠攢到去做醫美的錢。

    之後又有人說我腳丫長的不夠好看,腿不夠筆直,胸太小,骨架太大。有好多事是我再怎麼努力可能都無法改變的,我想我此生註定避免不了要被傷害了。

    我為什麼不是劉亦菲范冰冰Angelababy。

    我為什麼總是無法變得很完美。

    我好怕,那我就盡量把自己藏起來吧。

    於是,儘管是我自己的男朋友,面對面距離很近的時候,我其實都不敢直視他的雙眼。然後我還要裝作很自然地去將眼神移開,假裝看別的地方做別的事,並且毫無痕迹地轉移話題。

    一切掩飾行雲流水,因為已經練習了20多年。

    這一切說出來之後,是多麼卑微和可笑。小冰引導我回憶童年回憶過去。印象中第一次產生這種「被傷害」的感覺,是在什麼時候?

    我仔細搜索回憶中的各種片段,我還真就想起來了——

    小時候的某雪由於爸媽工作都很忙,所以記事以來都是跟在奶奶身邊長大。奶奶對某雪很好,但是由於性格爽朗,說話一向很直接。

    事情發生在某雪大概678歲吧,記不清了,那時候我還是個胖乎乎(不是特別胖,微胖那種)的小姑娘,豎著兩個小辮子每天嘚嘚瑟瑟到處跑玩。有一天,記不起前因了,只記得那天家裡一屋子客人,某雪心情莫名高興又甜蜜,就情不自禁地去和奶奶撒了個嬌。大概就是那種抱著奶奶胳膊搖來晃去,臉在奶奶胳膊蹭來蹭去,說話聲音嗲嗲的那種撒嬌。

    奶奶當時眉頭一皺,表情有些反感說道:「小雪你知道嗎,你這麼胖,個子又比同齡孩子高,你不適合撒嬌,外加你這倆辮子,活脫脫地很像一個傻子。以後在外人面前可別這樣,太難看太丟人了。

    我還記得那個時候自己羞愧難當的心情,剛撒完嬌,不僅沒有回應,反而被最親近的家人評論自己像是一個傻子。一屋子好多人都在看著我,那可能是我人生中第一次體會什麼叫出盡洋相、什麼叫無地自容。

    那可能是我小小的人生中第一次體會什麼叫自卑。

    而這種類似的情景,後面也斷斷續續出現過很多次。

    我一點都沒有怨怪奶奶,我覺得她說得對。從小父母不在身邊,奶奶就是爸爸媽媽,就是我的天,她說的一定是對的。

    從那以後,我在人前表現成熟穩重,甚至自我標榜為女漢子。我絕對不會再告訴別人我其實少女心泛濫,我才不喜歡粉色系,我才不喜歡萌物等等。我覺得,我要和我的外表匹配,醜人不能多做怪。不能被當做傻子。

    這件事我和小冰說了之後,小冰當場沒有說什麼。但是當我們各自從公司回到家後,她給我發了一條微信:

    雪,我真的很心疼當時那個小女孩,我夠不到她,那你幫我抱抱她吧,以後也對她好一點。

    瞬間淚崩。是啊,那還只是一個小女孩呢。

    在心理學上,童年性格成長過程中,如果受到最親近和信任之人的否定後,被否定方面將會直接烙印在性格成長中,很難自我去除。

    自卑這種情緒,人人都有,只是它在每個人身上的表現和帶來的影響都各有不同。但是如果這種情緒能直接延伸到對待生活中每一件事情和人的程度上,那麼你就需要重構自我認知和心理引導了。追根溯源,找到病灶所在,然後正視它,治療它。

    我曾經有兩個認知誤區:

    1. 我覺得,那些沒有我身上這些缺點的人們,都在過著十分愜意滿足的生活,沒什麼苦惱。
    2. 我覺得,所有那些和我有著相同缺點的人們,也一定和我一樣,背地裡深受其苦,表面的自信只是習慣了的偽裝。

    其實你也一定有這樣的「誤會」。

    你在意自己胖,就覺得那些身材完美的人們生活都很完美,而那些有點兒胖的人們都和你一樣痛苦;

    你在意自己內向,就覺得那些外向爽朗的人們都過得如魚得水,而和你一樣內向的人們每天過得都很沉悶;

    你在意自己年紀大了沒有競爭優勢,就覺得那些二十來歲的年輕人們春風得意前途無限,而和你一樣四十來歲的人們都在寸步難行。

    但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創傷」,只是都沒有說出來罷了。

    那麼我們到底應該做些什麼來解決這些平日看似並不影響正常生活,卻在暗地裡實際地影響了我們生活質量的事情呢?

    以下是某雪親身實踐過有用的非專業建議,看起來簡單甚至雞肋,但是按照步驟認真去做,你會收穫和從前不一樣的自己:

    1、狠心:直接找到你當下最在意的那種情緒(比如自卑),回憶人生中第一次產生這個情緒的場景。

    2、正視:站在旁觀者角度,去看待這整個事件,誰對誰錯不重要,重要的是站在高一些的維度去評判,到底有沒有必要讓這件事傳遞出現在困擾你的那種情緒。

    3、溫柔:依然站在旁觀者角度,你看,當時的那個小孩子(你)受到了別人無法察覺的傷害,但是你能理解ta的感受,其實很可憐,你要不要去心疼ta、抱抱ta呢?告訴ta,沒事的,現在發生的一切並沒有什麼,一切都會好的。

    4、認知:衝過認知,給自己洗腦:

    ①我已經很好了,我不是天仙,但我是愛我的人們心中的小仙女。
    ②我也可以去隨意表達內心,我雖然身高173,還微胖,但是我也可以很可愛,並不會像傻子。
    ③我一切努力是為了變得更好,而不是遠離現在和過去的自己。我一直都是我。
    ④我不需要別人的評價來評估自己,我很喜歡我自己,我認為自己很棒,那就是很棒。
    ⑤最重要的一點:我要學會相信別人的讚美心的,而不是敷衍。

    5、變好:依然保持每一天都要努力過得更好,各個方面,生活總是需要越來越好的,堅信這一點。

    這篇文寫出來很快,因為這些話就在心口,不需要組織語言也不需要斟酌修改,只要想寫就能隨著指尖噴薄而出。我想讓這些話快點見到你們,因為我真的希望多少可以幫助到和我有著一樣或者類似困擾的人們,而且越早越好,越快越好。畢竟,如果每一個人都能活得比以前更加愜意開心一點,我相信整個世界也會變得更加動人許多。

    (我今天是不是有點玄乎了……)

    總之,

    「願你有高跟鞋也有跑鞋,喝茶也能喝點小酒。願你有勇敢的朋友,有牛逼的對手。願你對過往的一切情深意重,但從不回頭。願你特別美麗,特別平靜,特別兇狠,也特別溫柔。」

    ——王瀟《按自己的意願過一生》

    嗯,愛你們,愛世界。


    高票答案提到的「冒名頂替/騙子綜合症」這種說法,大約是偽概念,只能說學界也愛不務正業地發些宥於表象特徵的概念。

    從本質上,一切可以等級化他人的意識,必然會反噬進而物化自己本身。

    一言以蔽之,

    題主自身沒有體驗和建立起來自身自有的自由、自主、自願的自我意識。

    同時,沒有真正意義上領悟到人人之間人格平等的意識。

    而題主這些感受都是內涵底色為物化/等級化的社會現實或者思想主張的後遺症、併發症與副作用。


    一直以為很多優秀的孩紙都是問題導向型的,能專註於解決問題本身並且高效完成,並由已解決問題深入下一個問題,從而實現自我價值的提升。在這過程中所得到的資源是通往更高平台的的台階,然而現在你們卻在想這台階穩不穩了…

    表示只想說一句話:真正的平等或者公平本身就不存在,你在某時某刻做出的某件事是完全沒有可能再現的,那麼為何不接受這樣的事實,安安心心地做好現在的自己,畢竟時空本身已經為你砌下了最堅實的不可迴轉的階梯。

    (對於弔兒郎當如我自我安慰的話想不到能用在這…)


    怕,你就輸一輩子!

    面對一份喜歡的工作,

    你害怕,

    你害怕自己做不好,

    你害怕工作過程中的困難,

    你害怕自己不能勝任,

    於是,你錯過了。

    面對一個喜歡的女孩,

    你害怕,

    你害怕自己不夠優秀,

    你害怕她的眼光太高,

    你害怕不能給她幸福,

    於是,你錯過了。

    面對一個期待已久的機會,

    你害怕,

    你害怕自己還沒有準備好,

    你害怕自己沒有這麼好的運氣,

    你害怕有更優秀的人和你競爭,

    於是,你錯過了。

    可是,

    也許你能勝任那份工作,

    也許那個女孩喜歡的是你,

    也許你就是最適合那個機會的人,

    然而,你錯過了!

    錯過了,就是零。

    就是沒有任何機會,

    就是放棄,

    就是徹底的失敗!

    如果有一種失敗是最徹底的,

    那就是連揭開答案的機會都沒有!

    如果有一種失敗是最恥辱的,

    那就是由於害怕失敗而主動放棄!

    失敗不會毀掉一個人,不自信才會。

    因為不自信,

    你會放棄許多非常適合你的機會,

    錯過許多非常適合你的人,

    遠離許多本該屬於你的幸福生活!

    失敗不會毀掉一個人,不自信才會。

    你知道為何耕牛不能戰鬥嗎?因為它被閹了。

    你知道如何閹掉你自己嗎?那就是永遠不相信自己!

    永遠不相信自己!永遠不相信自己能行!永遠不相信自己能贏!

    那你就成功地從精神上,閹掉你自己了!

    不用從肉體上,從精神上就夠了,

    從精神上閹掉你自己,就足以毀掉你的一生了!

    狼行千里吃肉,狗行千里吃屎。

    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

    不怕千日狠,就怕一日慫。

    怕,你就輸一輩子!

    ————————————————————————

    知乎專欄:成為更強大的自己 有些技巧,只被少數人掌握,從未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之中

    新浪微博:秘傳心理學 Sina Visitor System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公眾號「秘傳哲學」

    秘傳哲學、心理學,為你解讀世界的元規則


    這很正常。
    之前我的一個同事,在公司風頭無兩,很得老總寵愛。
    某次我、她、銷售經理去做廣播推廣產品。
    播完一段,銷售經理是帶著耳麥的,她說從廣播里聽我的聲音好聽。
    我笑笑沒說什麼,而我同事就追問銷售經理那她的聲音是不是很難聽。
    銷售經理就解釋沒有啊,只不過聲音通過電波會不一樣。
    然後播完第二段的廣告期間,我同事就說你抖什麼啊,緊張的很么?
    我當時沒有反應過來,我根本沒緊張啊,一點也沒抖啊。就辯解了句我沒抖啊。
    她就在旁邊接著一句一句的說明明抖了,緊張就承認什麼的。
    你看,她進公司比我久,地位比我高,掙得比我多。
    患得患失的。


    1.房價太高
    2.知乎上太多


    我類似,是一個懼怕成功又渴望成功的人,喵哈哈。


    為什麼我什麼都不怎麼樣但是我不自卑?
    因為我心大~


    題主我非常能理解你的感受。
    看了一些答案也覺得感同身受。
    從小到初中學習名列前茅,被老師作為清華北大苗子培養的,但是父母對我從不滿足,要求十分嚴格,導致我自己也是,分數低於98就會很難過。中考全市前幾名。
    上了高中,因離開父母到市區住宿,加上父母到外地經商,一個人沒適應,高中起步沒打好基礎,在挫敗與自我苛責中度過三年,最後發揮失常去了二本。在大學,也一直名列前茅,拿國家的獎學金。
    我們這類人,很容易覺得成功離自己很遠,失敗時覺得是必然結果。但同時自省意識又太強。
    我到現在畢業三年到現在做外貿,還是很沒自信,雖然專八較高分通過,口語也多次被客戶當面誇獎。可是仍然沒自信,和客戶電話總會緊張。
    目前我也沒發現解決方法,經常自怨自艾,很容易惡性循環。
    以上,沒有在表達自己很優秀或者什麼,只是想說,旁邊有些人,很多方面不如自己的,但他們就很自信,很敢去爭取。很羨慕這種狀態。
    建議是一點點開始改變吧,有一點進步就給自己積極的暗示或者獎勵。定短期目標逐步實現。
    畢竟人一生這麼短,活給任何別人看都是浪費,不愛自己,不肯定自己,談何取得他人的尊重。


    推薦閱讀:

    有哪些典型的中國人思維?
    家境不好的孩子怎麼樹立自信?
    總是沉不住氣怎麼辦?
    目前關於抑鬱症腦機制的研究有哪些最新進展?
    是我人格有問題嗎??

    TAG:心理學 | 社會心理學 | 認知心理學 | 人格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