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懂博物館?

去了兩次國博,都沒有借到講解器,大概有六到七成展品的紙質說明只包括名稱、年代、尺寸,看的一知半解,想了解更多展品背後的故事,想請教大家,有沒有什麼書關於博物館展品的知識?


博物館每個展覽都會出一系列圖錄,一般的展覽出一本,好的展覽會根據購買力測算出價錢不等的一系列圖錄。
一般來說,圖錄提供的展品信息,要比展覽中的文物說明牌詳細一些,好一點的圖錄還會附上一些相關的學術論文。
優秀的展覽甚至會專門出版普及向的讀物。
現在在展覽中嵌入二維碼和條形碼的舉措也較為普遍了,用手機掃描一下就可以在展廳中直接獲得展品的深入信息。好的博物館還會專門製作手機應用來實現觀眾的自助導覽。
========================================================================
看了該問題的很多回答,覺得需要提出一個注意事項:看懂了每一件展品,不代表就看懂了展覽。
又及,這種問題大概成了知乎上的常見問題,類似問題我至少回答了5次,但是每一次都感覺有新的認知,最近一次的思考結果姑且引用如下:

首先我們假定一個環境:假設參觀者是一個對展覽發生了參觀興趣,只了解基本的常識,如何來參觀一個展覽效果最好?模型如下:

1.建構性參觀。一個展覽不僅僅是文物的排列組合,策展人會力圖表現出超越展品的觀點、見解和精神,並精心設計展覽的藝術形式,通過種種方式暗中指引參觀路線,並把展覽的節奏安排得起伏有序,初次參觀,可以「跟著策展人的節奏參觀」,建構起對展覽的整體性,印象並常識感受策展人的意圖,想表達的觀點、見解和精神。

2.
解構性參觀。當完成建構性參觀的時候,可能會發覺對展覽的某一部分特別有感覺,對某件展品特別喜愛,對某個場景的表現特別有感觸。這時候可以翻翻書、查查網路上的知識,在進行了一定的準備後,再度參觀展覽。這時可以無視展覽對觀眾的引導,直接撲向自己最喜愛的部分進行參觀,往往還會拍些有含義的照片在社交
網路上和大家分享。在這個類型的參觀中,展覽被觀眾的興趣解構為片段,而參觀者會集中所有的注意力來參觀自己喜歡的片段,並可能會分享自己的感受。

3.
重構性參觀。當完成解構性參觀的時候,可能會發覺對某件展品的解讀自己並不同意,或者發現了策展人無意之中的表達,甚至是自己重新設計了展覽參觀的線路甚至能夠以展品為背景創造出新的展覽主題,甚至希望帶朋友來分享自己的成就,這時候往往會第三次踏入展廳。這個類型的參觀已經開始參與到展覽意義的構建當中,甚至策展人的意圖已經完全消失,主導展覽的是觀眾本身。

4.驗證性參觀。當完成了對展覽的重構甚至批判之後,或許對展覽想表達的觀點見解和精神有了全新的理解和認識,為了驗證和回味這種認知,可能會再度來參觀。

以上四個層次,翻譯成中國話叫「起承轉合」。當然,如何參觀博物館展覽,其實存乎一心,根據每個人情況的不同,參觀的情況也不一樣,愛好者甚至專家可能第一次參觀就是為了驗證自己的觀點,也可能在一次參觀中同時實現以上四個層次。


博物館的種類各不相同,有以考古和文物為主的,有以歷史為主的,有以美術如繪畫、雕塑或工藝美術為主的一般叫藝術博物館或美術館。綜合類博物館一般種類比較齊全,而一些博物館會按照具體展品的種類來分類,如絲綢博物館或玻璃博物館。也有按照時代來分的,以上海地區為例,古代美術作品以上海博物館藏品最為豐富;近現代的展覽一般在中華藝術宮(即12年世博會的中國館);當代藝術一般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即原來的南市發電廠改造的)。
博物館分類不同,而展品也有所不同。所以隨之展品的屬性以及看法也不同。如考古文物類,以歷史價值為主;美術如繪畫、雕塑則偏重其審美性。但二者也並非這麼絕對。我們看一個展覽,是為了什麼?肯定不只是它背後的流傳和出土的傳奇經過(如國寶檔案節目經常煽情),而是本身透露出來的審美和歷史價值是最為核心的。你的問題實際就是怎麼欣賞藝術的問題。
由於我們這一代人所經歷的教育,並沒有在基礎和高等階段普及藝術欣賞的課程,很多人還沒有養成藝術欣賞的習慣,而公立大多數博物館也提供不了太多的公共教育服務(如你所說的作品標牌僅僅列出時間、名稱、作者,拿古代書畫來說,很多作品是無法指出具體作者和時代的,在鑒定和斷代的問題很大)。所以,如果自己想自學,看懂作品,看懂博物館,還是可以推薦一些入門的好書,如藝術史的書。如蔣勛的書,以及傅雷先生的譯著《世界美術名作二十講》等。要提起注意的是,不要被一些書里的太多煽情的語言所蒙蔽,比如畫面壯觀,氣勢生動等等,都是審美上很模糊的辭彙,無法具體準確描繪出作品的風格和內容的。所以,藝術史(美術史)和美學不是一回事,不是簡單幾個貌似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煽情詞語就能描述藝術品的。
如果你想深入了解藝術史怎麼去研究作品,怎麼看懂作品,可以看下我的豆瓣小組藝術史研究,裡面有很多好書和展覽的推薦:藝術史研究【獨立藝評】小組。最後,推薦一本好書:如何看一幅畫 (豆瓣)


國內大部分博物館布展的確不完善,銘牌信息和背景介紹也較少,大眾想看個清楚明白的確難,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若想看懂博物館,參觀者自身需要有一定的與展題相關的文化積澱。當然也不是說非要搞專業的研究,只是在參觀之前盡量先對展題涉及的知識作一些基礎的了解,在腦中構建起一個背景框架。

以歷史類博物館為例,各種文物、展品是古代人類在生產生活過程中發明、製造出來並使用的,每一件文物代表的是人類歷史進程中的一個點,單看這些零散的點,確實不容易理解其代表的意義,但是如果提前做了功課,就可以把這些點一一歸入歷史軸線,結合當時當地的歷史背景,重現文物在使用時的面貌,還原一個立體的古代社會。這樣一個個點下來,就能在文物的出現發展流變消亡中,了解人類社會的動態演變,如此大概可算看懂了。

樓上幾位的見解和推薦都非常好,尤其是有業界大牛螺旋真理,鄙人才疏學淺,亦屬看不懂之列,只是在學知識多少與此相關,而學習前和學習後的看展體驗大不相同,故有此心得,希望能略有幫助吧。


我想你是想問如何看懂博物館的展覽吧,在法國讀書的時候逛歐洲博物館無數,還不乏同一博物館去好多次,其實離看明白還是有差距的,多看幾次並且購買展覽的專題畫冊是非常有用的,還有就是多了解一下關於展覽的背景知識,盧浮宮的很多畫老師都講過,講完之後再去看又是一番風景。

還有一次是看了國寶檔案的幾期節目,就去了巴黎的吉美博物館,特意找的那幾件藏品。有個學畫的朋友去了巴黎的奧賽博物館,看到塞尚的畫都激動哭了,因為以前都是從小畫冊上看的、臨摹的,這次可看見真跡了。


去年國博的「名館·名家·名作——紀念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特展」,其實在國外都看過了,但是再看等於又複習了一次西方美術史,有美術史/藝術史的基礎看展覽就會好很多,每幅畫還有視頻講解,官網也有說明,我覺得那次展覽組織的不錯。相比較而言,其他展覽的介紹確實有些簡單,相關的小冊子基本沒有,官網介紹也較簡單。

不知道你想了解具體哪類,如果想看書,可以從國家圖書館網站查詢此類目的相關書籍。


不得不說題主的提問其實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現在博物館陳列存在的問題,看得懂博物館也需要博物館方面的努力啦。


在博物館內的書店購書。可能會找到有詳細內容介紹的,圖文並茂的書。外面可能買不到。
大博物館可以上官網看。


經常逛博物館會給人生帶來好處嗎?|博物館少女慢慢這麼想

原創 2017-04-05 博物館少女慢慢 李慢慢的wuli板凳兒

跳出以自我為中心的閉塞世界

hi,大家好,小假期回來咱們又見面啦~今天想聊聊我逛博物館的心得。

作為一個圖書館少女(新朋友可點擊查閱),我開始做自媒體,有更多自己的時間後,在家以外最多時間就是待在圖書館了,排在圖書館之後,絕對是博物館。

最近國家博物館有兩個特展,分別是大英博物館和盧浮宮,因為參觀人數太多,我還在一周內去了兩次分別看完兩個展覽。

這一年多來,國家博物館、首都博物館、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是我去的次數最多的,慢悠悠地逛啊逛,每次都能待上大半天。

你要是問我,那麼愛逛博物館,到底有什麼用?

沒什麼用,逛博物館了解到那些歷史啊文化啊宗教啊的浮光掠影,即使在飯局上吹牛,都不見得有人願意聽。

但是,博物館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讓我跳出以自我為中心的閉塞世界

我並非土生土長的北京人,來到北京是因為讀大學,從高考的書山卷海里脫身後,北京給了我一個包容的廣闊天地。

北京這個城市,能給你的不止是巨大的壓力和糟糕的空氣。

到處吃吃喝喝,逛街買衣服買化妝品,看小劇場演出,聽演唱會,去國家大劇院感受音樂會,在國家博物館悠閑地度過一天,在各種博物館裡貪婪地盯著展品看,甚至是在朝陽公園怎麼放都飛不高的風箏,都是北京給我的美好回憶。

人生在世短短几十年,能看到聽到感受到的終歸有限,我不希望自己對其他民族和時代全然無知。好在那些有智慧的古人們,把自己的所見所思所想用圖像、文字和器物記錄了下來,幫助我們理解和認識這個世界。

如果說上大學以前,我通過圖書館裡的文字和圖片了解到的是一個充滿想像力的世界,那麼經常逛博物館的現在,則讓我能真切地看到歷史留下的碎片,親眼見到實物,感官再上一層樓,是多維度的哦,可以圍著展櫃轉圈看的那種~

更妙的是,博物館還會推薦書單,看過了這些實物後,還可以回到被時間認證的好書里,帶著切身體會吸收養分。

對了,現在都說消費升級,博物館裡陳列著的很多是古時候皇帝用的器物,質感不用說,肯定是世界頂級,要買什麼東西去網上搜測評,不如去博物館裡看看究竟什麼是「好」的,才不會買到全然沒有美感的東西。

最近我最喜歡的一個神話人物是酒神巴克斯,就是 這幅畫里的小男孩,看著一大家子都醉倒的樣子,真是超可愛~

這個巴克斯長大了也炒雞俊美,上次看到畫像被他迷得神魂顛倒,但大多數展覽是不允許拍照的,我參觀回來後也沒在網上找到那幅畫的圖片,看來只能有緣再相見了。

(不允許拍照會有明確標識,況且很多展品用手機相機拍效果也不如官網好。有些沒有明確要求不能拍,真想拍的話不要開閃光燈)

博物館展出那麼多展品,像我一樣的普通群眾不可能每個都看得懂,看不懂就看不懂唄,能感受到什麼是美就挺好的,畢竟品味也不是一天就能養成的。

每次去博物館能比上一次理解多一丟丟,都算有進步~

北京的中小學經常組織學生們集體參觀博物館,會有專業講解員帶隊,有時我能趕上就在旁邊蹭著聽一聽,很羨慕這些小朋友從小就有更開闊的眼界和見識,我也想變成更好的大人。

推薦幾本書給跟我一樣對博物館有興趣的朋友(沒有拼音,所以讀者群是小學高年級以上?(笑)誰都可以看啦~),都是歷史和文化的入門級讀物,用講故事的方式表達,看著很輕鬆有趣,分別是:

希利爾講世界史/藝術史/世界地理

把那麼長的歷史濃縮成簡短的語言,根據時間線講歷史,而不是一個國家一個國家講,可以全局了解世界是怎麼發展的。沒有什麼生僻字,配圖也很多,適合父母買給小朋友。

聖經故事

能對聖經文化有一點了解,就能看懂很多名畫,因為古時候的畫宗教主題特別多。現在聖經也貫穿著歐美的主流文化,很多電影電視劇里也經常能看到聖經里的典故。

袁騰飛講史系列這個歷史挺靠譜

我的中學班主任就是歷史老師,明明是跟生活沒啥關係,久遠得不得了的事,可每次上課都像聽評書一樣,特別有意思。

袁騰飛大概也是這麼個感覺,讀完你會覺得,歷史也不那麼枯燥,其實挺好玩的嘛~

好啦,這就是我的博物館心得,大家有什麼想跟我說的請在評論區留言哦,么么噠~


板凳兒姐姐李慢慢

博物館少女


有。
《上下五千年》,作者林漢達;
《中國古代史》,各本科歷史專業所用,版本不一,本人歷史小學渣,就不推薦具體版本了。

沒去過國博,但去過幾個省博,竊以為像兵馬俑這樣具有明確故事屬性可以盡情衍生的文物還是少數;文物存在的意義是與史料互為佐證,為我們再次呈現屬於另一個時光的人們的生活狀態、精神文化藝術發展情況等等。更多的文物也許只是當時人們生活常見的一部分,但因為凝聚了時間而變得珍貴,若能對某一段歷史有所認知,你也盡可以想像眼前的這尊戰車經歷了哪些風雲、那盞宮燈下有過哪些旖旎。

歷史的問題,向來以自圓其說為要,這也是歷史的魅力之一吧。


推薦閱讀:

文物的基礎價值和深化價值有哪些?
為什麼西南少數民族崇拜的圖騰是三足蛙?
文物與博物館學的就業前景是什麼呢?【詳見下
為什麼相對「清華簡」,對「上博簡」真偽的質疑相對較少?
如何看待壁畫、石刻等大型文物被移動到博物館保存的行為?

TAG:歷史 | 博物館 | 考古 | 國家博物館 | 文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