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本源來著手周易入門?
最近有一些對周易感興趣朋友問我怎麼入門,或者是一些已經有過研究的朋友與我探討周易相關的問題。
我就發現,有很多人對周易存在許多的誤解,核心就在於對周易的源頭已經發展歷程沒有弄清,所以特別寫一篇文章對大家做個解釋,相信看完之後,對周易的認識會更加清晰。
自古以來,源清濁流。一些事物,以訛傳訛似乎是常有的事情,學習周易也是如此。所以不妨從源頭著手,看看它最初的樣子,便知道後來的變化了。
周易一直以來是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易經》,一部分是《易傳》。前者是最原始的文獻,而後者是後來學者對易經的闡述和解釋。
好比《易經》是一道菜,《易傳》就是別人跟你講這個菜是什麼味道。
舉個例子:
乾卦
卦辭 元亨利貞
爻辭
初九 潛龍勿用
九二 見龍在田 利見大人
九三 君子終日乾乾 夕惕若厲 無咎
九四 或躍在淵 無咎
九五 飛龍在天 利見大人
九六 亢龍有悔
用九 見群龍無首 吉
彖辭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象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還有每一爻的彖辭,易經的繫辭,等等就不列出來了。
這裡,除了卦辭和爻辭屬於原本的《易經》以外 其他的彖辭象辭等皆屬於《易傳》。
《易經》成於殷末周初,成立的時候極早,本來的作用是卜占吉凶,作為行為的指導。
《易傳》也稱之為「十翼」,主要是戰國時期的一些學者對《易經》做的解釋和闡微。
隨著時間的推移易經和易傳被古代學者合併,變成了大多數人眼裡的《周易》 。
所以要研究周易,先要研究《易經》原本是怎麼被應用,才能明白《易傳》是作何應用。也就是說,你得自己親自嘗過這道菜的味道之後,才知道原本別人跟你說的這道菜什麼味道的「言下之意」。
這裡就先講講《易經》本來的味道。
《易經》,原本是一本卜書,就好比,現在常常看到的一些星座書籍或者塔羅牌書籍,知道自己是什麼星座,就去查那個星座的內容,或者拿道一張什麼牌,就去查那張牌的內容。
當然,我們的《易經》並沒有這麼粗淺和簡單,隨隨便便就能查,得有方法。
最古老的方法就是載與《易傳》上《繫辭》里的《蓍草法》。
原文:「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顯道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可與祐神矣。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
這套方法,宋代義理派《周易》研究者的朱熹,也沒能完整解答出來(可能他自己知道),具體可能只有當時的占卜官最為了解。
不過總有厲害的高人能解出來。
這裡簡單講一下。裡面的天數就是奇數相加等於二十五,地數就是偶數相加等於三十,大衍之數由天地相加,等於五十五。
起卦方式則是用四十九根蓍草,隨機分成兩份(天地),然後隨機從其中一份取出一個(人);然後將剩下的AB兩份,都除以四,把餘數拿開不用(餘數只有四種情況,為:一,二,三,整除拿掉四個);接著把剩餘的AB兩份混在一起,隨機分成CD兩份,隨機從其中一份拿出一個,將剩餘的CD兩份都除以四,把餘數拿開不用;接著再把剩餘的CD兩份混在一起,隨機分成EF兩份,隨機從其中拿出一個,將剩餘EF兩份混在一起,結果只有四種情況,為:24,28,32,36。
然後都除以四,為:6,7,8,9。
其中偶數代表陰,奇數代表陽,兩極為太,兩中為少,即:6為太陰,8為少陰,7為少陽,9為太陽。
一個卦有六爻,且起卦時,由下往上排,經過上面的方法,只得出了第一爻,也就是初爻,如此要反覆得出六爻,方得出一卦。
得出一卦後,裡面為6或者9的爻稱為動爻或者變爻,意思是物極必反,爻動則變,原卦也稱之為本卦,需要陽爻陰,陰爻變陽,會得到一個新的卦,稱之為變卦。解卦就要按動爻的數量來解答。
宋代的朱熹,舉出了七種情況,來作為解爻的法則。
第一種情況:六爻當中只有一個變爻,就用本卦變爻的爻辭來判斷吉凶。
第二種情況:有兩個變爻,就用本卦里這兩個變爻的占辭來判斷吉凶,並以位置靠上的那一個變爻的的占辭為主(下級服從上級)。
第三種情況:有三個變爻,就不能用變爻的爻辭來判斷了,得用本卦和變卦的卦辭,以本卦的卦辭為主。
第四種情況:有四個變爻,這時就用變卦的兩個不變爻的爻辭來判斷吉凶。
第五種情況:有五個變爻,用變卦的那一個不變爻的爻辭來判斷吉凶。
第六種情況:有六個變爻,這得分兩種情況。一是六爻都是陽爻(構成了乾卦),或者六爻都是陰爻(構成了坤卦),那麼,如果是乾卦,就用乾卦「用九」的爻辭判斷吉凶,如果是坤卦,就用坤卦「用六」的爻辭判斷吉凶。二是除了這兩種情況之外的其他六爻全變的情況,就用變卦的卦辭來判斷吉凶。
第七種情況:六爻一個都沒變,這時用本卦的卦辭來判斷吉凶。
這種解卦法則可信嗎?未必一定是可信的,倒是裡面暗含了一種「以少為尊」概念。這與我們平時說的「少數服從多數」相反哦。
這種方法對於已經研究過周易的朋友,肯定是很熟悉了。但是有一個弊端,就是過程複雜,分析麻煩。所以漢代的京房就將它改成了用三個銅錢來占算的方式,成為「金錢卦」。你拋硬幣也行,一個背面為少陽,一個向面為少陰,全背為太陽,全向為太陰。
(題外話:現代社會,網上有不少術數愛好者研究一種《六爻納甲筮法》,簡稱為六爻,雖然都有用三個銅錢起卦,但是過程和解卦原理都不一樣,彼此間交流時經常容易混淆。)
這解決了過程的複雜,但是沒有解決解卦難度,所以到了宋代,邵雍先生弘揚了《梅花易數》之後,便解決的解卦難的問題,因為按照他的方法,一卦只會有一個動爻。
簡單演示下:
先天八卦數 乾一金 兌二金
離三火 震四木 巽五木
坎六水 艮七土 坤八土
地支數 子一 丑二
寅三 卯四 辰五
巳六 午七 未八
申九 酉十 戌十一
亥十二
下午兩點,見一女孩身沾落葉於我南面而來,問姻緣,隨即起卦
落葉為巽風在上,南面為離火在下,得風火家人卦 ,未時起占。
卦數加時數得十六,除以六餘四,即動爻為四爻用。
查易經,風火家人卦第四爻(卦中稱六四爻)爻辭為 「富家,大吉」。
看到這個爻辭,大家都想得到結果,還有易經爻辭並不是這麼簡單的,那麼怎麼辦。於是很多人都會去找一些白話文書籍,或者古人書籍等等來看。
先前我說要自己吃過這道菜,才知道別人解說的「言下之意」。那麼重點問題來了,他們說的都一定是對的嗎?
首先說《易經》的差別。古代有《連山易》《歸藏易》已經失傳,有些辭在《左傳》等古書中能尋到一點蹤跡,我們一般所看到的版本,是最大眾的。據說失傳的兩種是貴族版本,我們現在看到的是普通大眾版本。譬如《馬王堆帛書周易》和通行本《周易》內容上就有區別,比如乾卦和坤卦在這裡卻寫作「鍵」和「川」。
然後是今人註解。舉個例子。周振甫的《周易譯註》里對「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的白話翻譯是:「由於豫悅,大有所得,勿疑。用朋貝組合成簪。」,陳鼓應的《周易今注今譯》的白話翻譯是:「做事要猶豫三思,將大有所得;但不要過於猜忌,大家就都會來聚合。」;廖名春的《周易經傳十五講》白話翻譯是:「是說責罪批評驕傲自大,會大有所得,不要懷疑是朋友在說你的壞話。」總體來說就是,都不大一樣。
再來說說古人注釋。既然《易傳》是闡述《易經》那麼就先從它說起。《文言》是《易傳》中專門闡釋乾、坤兩卦的文章,裡面 「元亨利貞」的部分:「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干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
安陽殷墟的考古發掘使我們獲得了大量的商代占卜用過的烏龜殼,專家們從這裡解讀出了不少的甲骨文,《周易》和甲骨占卜淵源頗深,而確鑿無疑的解釋是:「元亨利貞」的那個「貞」字其實就是「占卜」的「占」如此再來看「元亨利貞」其實就相當於:「大吉大利的占卜」。
這裡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別呢。《易傳》細究起來主要儒家學派的人所著。而仔細研究歷史變遷。那時候從春秋戰國,一直到秦國統一,焚書坑儒之後,國家只允許讀兩種書,一種是醫書,一種是卜書。如果要宣講自己的儒家學說,怎麼辦?所以就此來說,形成這種情況,這就是主要成因之一。
再到後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四書五經中易經也成為諸經之首,脈絡自然也就清晰了。
再譬如《四庫全書》把研究《周易》的著作,分成兩派,象數派和義理派。而宋代程頤朱熹主要是屬於義理派的代表人物。他們和董仲舒算是「一脈相承」。 有一些初學周易的朋友,經常會看他們的著作,這樣非常好。但如果研究他們的著作時,知道了一些相關的歷史背景,可能讀這些書時,思路就會更加清晰了。
再有一些現代術數家或者一些研究占卜命理的朋友,著書立說時,經常會拿孔子來站台。
經常會看到他們的言論中看到:「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解釋說:不學命理,就不足以為君子。而原話是:「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相信不用我多說了。以我個人對命理的研究來說,真的假不了,本著對我們傳統文化的蜜汁自信,其實並不需要這樣穿鑿附會。
又有:「子曰:加我數年,五十而學《易》,可以無大過矣」。這句話經常被人解讀為,孔子說自己後悔,應該早點學《易經》,一生無什麼大過錯了。烘托《易經》的重要性。第一,我先前已經說了,《易經》最初是卜書,孔子對著這麼卜書說這樣的話,未免有點不合邏輯;再者,台灣大師李敖在批判迷信中,也有提過,原文「易」通「亦」,與《易經》也沒什麼關係,加之除了這句話以外,其著作裡面也無再提過與《易經》有關的內容,所以說,其實先前那種解讀,存在一定偽論。
盡信書不如無書,對占卜而言我有一個老觀:在科學不發達的古代,人對於自然界,命運,等很多未知事物不了解,進而產生了一種獨特的探索思維方式,在這個方式的運行過程中或多或少融合了古代哲人觀察事理和人生而得出來的經驗,只不過,有時會以占卜的形勢呈現在大家眼前,其實真正被沿用至今的核心應該就是那些「經驗」之談。大家覺得呢?
關於《周易》的追本溯源就論述至此了,希望大家喜歡。有所體會之後,如果你還想學習占卜,體驗一下古人占卜的意境,或者對卦的變化與實際生活應用這樣的課題很感興趣,可以多研究象數派的古人著作;如果想研究易經講述人生的道理,不妨就去讀一讀義理派的古人書籍。
總歸一句:「輔世匡時須博學,仁民愛物自修身」。
易經入門:首須明白一些天文地理人物歷史中醫等諸多知識(古代的,三教九流諸子百家的學說看得越多越有利對易經的認識),有一定古漢語水平,方可下手用功。從象入手,卦有本變錯綜互等,從數入手,河圖洛書天地大衍等,從理入手,卦爻之辭十翼等。正反陰陽都要有三維立體思考,因「古者包羲氏之王 天下也, 仰則觀象於天, 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 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最後是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這就是學易明易行易成易之路。還有一點別輕易相信前人的注釋,從字,詞處加深理解。還有與易之所涉,必當聯想,舉一隅而三隅反,終有登堂入室之期
推薦閱讀:
※易經重陽抑陰嗎?為什麼?
※靈性該不該用科學來論證?
※二十四山中如何理解天干與地支之間相配與位置?
※都說:天機不可泄露 那為什麼還有人給別人算命?。?
※為什麼坎代表兇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