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桓溫與霍光兩人的歷史評價會如此不同?


就桓溫來說,他危及到當時琅邪王氏和陳郡謝氏的利益了。桓溫這個人在軍、政的能力上絕對是超過謝安以及當時其他公卿貴族的。首先平定益州,又北伐收復洛陽。一紙上奏朝廷說:「該還都洛陽了。」搞得王謝滿頭大汗,不得不遷就他說:「好的,慢慢商量。(這裡是我概括大致意思)。「。
還都洛陽王謝是不可能同意的,因為他們掌握的朝廷當時已經在南方生根了。

內政方面實行土斷,統計戶口,把北方僑民永嘉之亂前的戶口更改為其所遷到的地方。

桓溫其實更像曹操,功勞、能力都有了,但不能完全平定天下。原因就是:危及既得利益者的利益。

霍光和桓溫所處的環境是很不一樣的,霍光的時代,皇帝是有實權的。如果你了解東晉的歷史,你就會知道東晉的皇帝全都是由王、謝、庾等上級貴族掌握的傀儡,連第一代晉元帝也不例外。霍光是得罪了漢宣帝的皇權,但因為漢宣帝本身是他立的,所以無論如何也不能否定霍光本人,而桓溫是得罪了王、謝的家族利益。所以後來評價會不一樣。

其實這種正史的評價毫無意義。在我看來東晉桓溫、陶侃等中、下級貴族對國家的貢獻遠遠大於那些名門貴族。


我覺的lz要比較的是霍光和桓溫了。
個人評價也沒覺得桓溫要比霍光差很多呀。
相比較之下,桓溫的功勞已經到了不賞的地步了,而且實際上是荊州軍閥了,和東晉政權算是僕從國而非臣了吧。霍光則一直在朝內輔政,還那麼辛苦~
比較之下可能是他們的後代造成的一些嚴重的影響吧。桓玄的要比霍光的後代乾的威猛~


本始三年,霍光輔政期間,漢朝聯合烏孫打垮了匈奴,進而行假途滅虢之計降伏了烏孫。

桓溫有什麼,北伐前燕讓前秦摘了桃子?


一個政治家的性格是很重要,但是性格不能當飯吃,評價一個政治家還是要看其功績。


因為兩人想法完全不同。
霍光是想做周公的,
桓溫是想做王莽的。


霍光是外戚秉政,這種人物應該和東漢時的外戚比較,如王莽之類的。桓溫是歸於權臣之類的,有取而代之之意,只是最後有點猶豫,這類人物應該和劉裕、蕭道成、陳霸先之類比較,只是一種是篡位未遂,一種既遂。


因為桓溫的兒子稱帝了,桓溫也有稱帝的想法只是沒實現而已。


因為劉病已是霍光立(半推半就,不明所以)的,而後宣帝又是雄視天下之人,那麼否定支持自己上位的人(雖然終了分道揚鑣)那不等於否定自己?
而司馬昱是被架上位置的,也是世族與大司馬妥協的產物,大司馬一掛,王謝這些小燕子豈不是要用輿論打翻身仗?敵人太壞太強大,我們不過忍一時罷了。當然得撇清關係。
再看看霍光後代與桓玄處境,可窺其實桓家風評還沒爛。又比如,世說新語成書年代,王敦桓溫口碑才剛剛開始變壞。
經歷南北的各位梟豪把篡位當做請客吃飯,人心生厭。再到後來唐代又愛改史,為了發揚偉光正,掩蓋太宗篡位的遺臭,當然要把處仲元子踩下,永世不得翻身。


推薦閱讀:

為什麼李世民說司馬懿【崇華甚霍光之寄】?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歷史人物 | 霍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