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都涉及了哪些人的利益,才導致那麼難降下來?
房地產這件事,有幾個利益相關者:
1,地方zf
2,房地產商
3,拆遷戶
4,有房者/炒房者
5,無房者
逐個分析之:
1,地方zf主要的收入都是來自 土地招拍掛產生的 出讓收益(中央與地方的分稅制)。房地產價格上升,會極大的促進後面土地出讓的金額,提升地方zf的收益。推動本轄區內的土地高價轉讓以提升稅收,是地方zf的本能。所以房價下跌,地方zf稅收會受到極嚴重影響,從而導致地方zf會想一切辦法干預房地產市場,控制土地供給避免下跌,最好是穩健增長。
2,房地產商是商人,自然希望有更多的盈利,所以各種花式炒作,只是為了提升房產價格,達到快速盈利的目的。所以你可以看到日光碟,月光碟,私下操作的各種黑幕。都不用展開細說。
3,拆遷戶,這也是房地產產業的受益者。以前住的低矮農民房,一夜之間拆遷就變身擁有幾套商品房,手握數百上千萬的拆遷款的暴發戶。這種天上掉大餡餅的機會,簡直讓人立刻產生對房地產行業的頂禮膜拜感。階層立刻提升了好幾個檔次不止。所以拆遷越貴越好,補償越多越好,回遷房越大越好。自然最終為這些買單的是買房者。
4,有房者,這個階層也很有意思,大部分人其實只有1、2套房,但是房價提升,導致有房者的資產價值在提升,讓這批人有了一種我越來越有錢的感覺。不管他現在是做著保潔,還是當著老闆,只要房價的提升,就會提升這批人對自己的定義。幾套房幾千萬,人生贏家。從而再次強化了買房掙錢的意識,變身為房產追逐者。抵押手裡的房產,借錢,買第二、第三、第四套房。
5,無房者,最悲催的來了。。你會發現,這些人是什麼人呢?外來人。也就是剛剛到達這個城市的人,沒有房,沒有錢,在這裡勤勤懇懇的打工掙錢攢錢,希望有朝一日可以有一個小窩的一批人。但是生活的負擔,家裡的老人,還有嗷嗷待哺的孩子,都在等著低廉的收入去填補。手裡的小錢錢是分分鐘沒有的節奏。沒有錢,自然也沒有辦法買房,但是生活成本卻在飛速增長。房地產漲了,房租漲了,房租漲了,周圍的消費品漲了,外地人要交的上學擇校費貴了。手裡的錢更少了,拚命勞作,卻像以前地主家的長工一樣,身無分文,不敢停,不敢病,死不起。
你會發現,這5個利益相關者中,只有第5個是真心希望房價便宜的。諷刺的卻是,第5個在終於傾盡全家之力買了房之後。立馬就變身為第4個,成為房價的忠實擁躉,房價敢掉,就敢砸售樓處了。
提高房價的是前四個大群體,也是整個房地產的全產業鏈,當整個產業鏈都在想法設法的提升房產價值時,怎麼能控制房價,我想只有老天爺知道了。
綜上,中國的房地產就變成了今天這個樣子,是整個社會群體共同促成的結果。
中國房價任重而道遠。也許當有一天你可以安心呆在小城市,也可以按自己的想法活著,不會落伍,獲得足以保障自己生活的收入跟活著的尊嚴時,房價才會真正被控制,不再是整個時代的黑暗代名詞吧。
讓我來簡單地談一談強行戳破房價泡沫可能帶來的短期影響。
從直覺來看,對中國房價存在泡沫的判斷似乎爭議不大,(我的宏觀老師也認為中國的房地產市場是一個龐氏騙局。)我們的分析就從這裡開始吧。首先,房價下跌,最開心的當屬急著買房的同志了(最不開心的應該是剛買了房的同志)。可是,問題來了,這樣的開心能持續多久呢?
看到我這麼問,心細的朋友可能就會想了,是不是房地產市場和實體經濟之間存在某種微妙的聯繫,當房價下跌的時候,其他方面也會受到影響?
真聰明!事實上,房子不僅僅作為商品,它在我們的經濟活動還有一個重要角色——抵押品,這使得分析它的價格波動,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了。
我們知道,向銀行貸款一般都需要抵押同等價格(或一定比例)的某件資產,而房子正是一件頗受銀行青睞的抵押品(因此風險敞口也大)。比如房屋按揭貸款,房屋抵押貸款(可用於商業融資)等等。特別是房屋按揭貸款,因為房子的價格高,使用期限長,很多時候單靠購房者的自有資產難以承擔,所以在購置房產時被廣泛應用。一旦經濟發生不利衝擊,就會導致抵押資產的價格下跌,銀行勢必收緊信貸。這樣一來,資金市場上的流動性減少了,利率上升,企業的融資成本上升,償債能力進一步惡化(資產價格下跌,債權人催債,企業被迫高買低賣)。這樣的狀況如果持續發生,債務危機乃至金融危機就出現了。我們把上述的這個機制叫做金融加速器(Financial Accelerator)。
泡沫戳破後,雖然房價下跌,可實體經濟也隨之陷入了困境。這時候,房子是便宜了,可接下來就該擔心裁員潮了。因此,我才問開心能持續多久。
日本 「失落的20年」 和 美國2008年金融危機都始於房地產泡沫的破裂。只是前者便由此一蹶不振,而後者好歹逐漸復甦了。經濟學家發現,房價的波動甚至比股價對實體經濟造成的影響還大。
房價泡沫這個東西,難就難在,強行戳破呢,怕經濟會由此進入萬劫不復的通縮;放任自流呢,年輕人總抱怨生活成本太高,不利於人才流動;而政府若承諾兜底,又怕企業挾此自重,催生道德風險(企業知道政府會在經濟危機爆發時救市,便會在行為上表現地更加冒進,即所謂大而不倒)。所以說,這個問題真的非常考驗政策制定者的智慧呀。涉及到誰的利益都沒用。
客觀現實不會因為主觀預期發生變化。
雖然短期來看,人類社會有預期自我實現的現象,但是長期來看,最終還是要適應客觀規律約束。
當初房價攜城市化的大勢而來,沛然莫能御之者,各路利益集團藉此大發其財,有集莊家和證監會於一體的地方政府,有擔當IPO功能的房地產商,有類似江浙遊資的炒房團,也有買房發財的各路小散。房市本來就是周期很長的行業,所以各路人馬借著超長的牛市大發其財,杠杠越高賺的越多。
然而,如今城市化臨近尾聲,老齡化大勢方興,連資金利率也隨著美聯儲加息而結束了長期的寬鬆。世殊時異,聰明的利益集團自然會適應新的大勢,而愚蠢固執的利益集團被碾成碎渣。
現在唯一的問題是那些習慣了若干年無腦賣地,地產毒癮深入骨髓的地方政府,會怎麼選擇。畢竟,流官們由於保守和短視,雖然在個人利益上面無比聰明,而在形勢急劇變化的時候,他們總是慢上半拍。
至於小散,不管哪種資本市場,他們最終都是炮灰。唯一聊以自慰的,房子畢竟不是股票,最後好歹可以住,不至於跌成廢紙。
最近前重慶市長,現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黃奇帆的一個講話里對於房價和利益分析的挺不錯的。裡面的一些數據可以自己看。
黃奇帆 - 萬字講透中國房地產十大癥結 - 知乎專欄
中國的房地產,和世界一樣,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說它是支柱,不管一個城市在高速發展階段,還是成熟老化階段,房地產每年產生的GDP至少佔這個城市的5.3%,所以它當然是支柱產業。
同時,房地產業涉及到幾十個工業產品、工業材料的關聯,房地產興旺與否跟一個很長的產業鏈聯繫在一起,是一個龍頭產業。
我們對房地產的重視,是因為它是支柱產業、龍頭產業,更因為它是民生產業,老百姓衣食住行,跟房地產息息相關,中產階層很重要的財產特徵跟房產聯繫在一起,所以它又是財富的象徵。
房地產因為與龐大的資本和金融相伴,興衰往往會帶來金融資產的膨脹或者壞賬,所以從防風險的角度,各國政府都很重視房地產的穩定,因為很多世界級的經濟危機總是和房地產泡沫崩盤聯繫在一起。
那麼當下的中國房地產,用習總書記去年經濟工作會的一段指示、評論,作為我下面講的內容的主導面是很重要的。
習總書記指出,中國經濟存在著結構性失衡的問題,主要表現在產業結構上供需失衡;實體經濟和金融業失衡;房地產和實體經濟之間存在嚴重的失衡。
我今天就是要論證和闡述一下房地產和實體經濟失衡的問題。我自己感覺,這種失衡表現在10個方面。
▍失衡之一:土地供應
房地產業當然需要大量的土地做基礎,在國內經濟中,目前對房地產的土地供應有失衡之處。
宏觀上看,國內每年都要供應城市開發用地,要把農業用地、耕地轉化為城市建設用地。幾十年來,大體上平均每年要用800萬畝耕地征地動遷,轉化為國有建設用地。
每年800萬畝,每10年就是8000萬畝,加上地方政府或者地方上的各種企業,總會有一些計劃外的征地,這樣的話,國家一年800萬畝,下邊有個百分之十幾多征的地,實際上,每十年國家要用掉1億畝耕地。
我們改革開放30多年,國家的耕地少了3億多畝,1980年的時候,國家的耕地是23億畝,到了去年,是20億畝左右,再過30年就不可避免地要降到18億畝以下了。
我們國家有個判斷,無論如何,十三四億人口,吃飯問題至少需要18億畝耕地。
一畝地滿打滿算產1000斤糧食,每年1萬億斤糧就需要10億畝解決吃飯問題,五六億畝種蔬菜水果,但是我們還需要飼料,我們吃的肉類,人均一年要吃40公斤左右,13億人,就是5000萬噸,按照1:4算飼料,就是幾億噸,這幾億噸需要五六億畝地,所以中國的地是不夠的,每年都要進口飼料或者糧食。
總之,18億畝耕地紅線要守住,這是中國的客觀需要和國家安全所在。
現在的土地供應,已經不是過去30年每年800萬畝了, 2015年供應了770萬畝,2016年供應了700萬畝,今年,還沒到年底,實際供應還不知道,但是計劃是供應600萬畝。
土地供應的總量在減少,城市裡的用地會緊張一點,這是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是,這600萬畝土地,分成四個方面的用途。
這個地說起來是城市建設用地,但是農村也同樣有建設性用地的需求,比如農村修一個水庫,搞農村基礎設施,或者城市和城市之間修1000公里高速鐵路,途中經過農村的地變成建設性用地。
這樣的話,600萬畝土地,會有35%左右實際上是用在農村裡的建設用地。真正到了城市裡面,剩下2/3,600萬畝里還有400萬畝。
這400萬畝又一分為三:有50%幾,用於城市裡的基礎設施比如城市的道路、綠化、市政建設;
第二塊是工業,在國家改革開放最初的二三十年,大家都高度重視第二產業,招商引資沒有本錢,就用土地做本錢,工業用地便宜。
如果來了一個搞100億產值的老闆,可能不是供應1平方公里,而是2平方公里都給他了,供地比較慷慨,投入產出率低,不那麼集約、節約。
過去幾十年形成的,城市土地中工業用地佔比差不多30%。現在我們每年增加的,比如今年的600萬畝土地,大體上會有多少給了工業呢?22%左右。
剩下來住宅可以拿多少?10%。就是說總分母600萬畝中,10%給了房地產。
這個比例是不平衡的,老百姓的住房用地,一般占這個城市所有土地的25%,我們呢,只佔10%,這就顯得少了。
好不容易有了這點地,可以作為城市居住用地使用拍賣,那麼是不是大城市人多就應該多供應點?人少的就應該少供應一點呢?
政府做事呢,會有點,不叫長官意志,而是想調控。城市太大了,我有意控制你幾個點,土地不能再增加了,人也不能再增加了;反過來,中小城市,200萬-300萬人口級的城市,他們想發展,比較容易得到上級部門支持,指標拿到的時候,假如說平均一刀切,結果大城市人口集中多,流入多,結果土地拿的少。
每個城市的10%裡面,可能越大的城市眼下每年新增的供地,住宅用地反而更少一點,反倒是中等城市、小城市會更多一點。
供不應求,土地越拍越貴。
這是我要講的供地失衡的問題,很多失衡的狀況,一旦了解了底細,就會發現邏輯上是想得通的,我們在經濟調控中,應該有更務實更合理的調控方式。
▍失衡之二:土地價格
這十年,一線城市的房價幾乎漲了10倍以上,有時候大家會說這是通貨膨脹現象,十多年前,中國GDP 10多萬億的時候,貸款餘額也就是10多萬億,現在是150多萬億,貨幣增加了十幾倍,房價有的地方也漲了8倍、10倍、12倍。
到底是貨幣漲,房價漲,還是土地漲,房價漲呢?
我個人認為,一切物價上漲都是通貨膨脹現象,這麼籠統的一個經濟規律是沒錯的,但是為什麼貨幣通貨膨脹了三倍,有的東西漲了,有的東西掉價呢?說明還是跟具體的供求有關,如果真的是一個供過於求的東西,貨幣哪怕泛濫,這東西價格跌掉一半也是有可能。
房地產之所以漲價,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和地價有關。
地價漲了,房價跟著漲,房子本身是會貶值的,每年折舊,用個幾十年可能就會拆掉,但是在城市裡,土地每年都會升值,最後這個房子哪怕拆掉了還會值幾百萬甚至上千萬,是因為這塊土地升值了,我們土地升值有點畸形,長得特別高。
有三個原因:第一個原因當然是我們土地買賣的方式,我們從香港學來的土地拍賣制度,應該是上世紀80年代後期90年代初期,我當時在浦東新區,我們一起到香港學習土地拍賣制度,幾個月學了回來,中國第一輪的土地批租拍賣是從上海上開始的,我對這件事,應該說了解得特別清晰。
總的來說,拍賣有它的好處,在政府主導的機制里,拍賣是陽光的市場機制,能夠避免腐敗和灰色交易。如果是協議出讓,居間交易中搞不清的事,不知道會害了多少幹部。
拍賣制是好的,但是拍賣制的規則是價高者得,很多家來叫這塊地,就可能幾十輪甚至上百輪地叫價,越拍越高,拍賣的上限怎麼封頂缺少一個有效的制度安排,光靠行政手段,比如拍到3000萬一畝的時候,拍上去的不算,到此封頂,這又有點和規則不合。
這是第一點原因,拍賣制本身會推高地價。
第二個原因是土地本身就供不應求,假如說我們供應城市的土地,平均在供地量的20%,情況就會比較平衡,現在供應的只有10%,少了一點,而且是不均衡的,對一線城市供應不足,越供應不足,拍賣地價越高,最後倒過來,地價越來越高,房價越來越高。
這是第二個問題,供不應求短缺,總的供應上短缺,有缺口產生的問題。
第三個原因是,城市發展並不是每年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都在城市邊緣地帶徵收農民的地,新增土地擴張來發展,新增土地擴張是跟國家要的指標。
每一個城市的市長,另外有個手,它在乾的一個活呢,是不要指標了,把這個城市幾十年上百年留下來的棚戶區、貧民窟、破房子拆掉,叫舊城改造。舊城改造不要指標,本來就是城市建設用地。
拆遷會有什麼情況呢?如果這個地區的房價大體是7000元一平方米,你來拆1000戶,每戶有個100平方米,這10萬平方米怎麼補償?大體上按照這個地區的均價來補償,這是拆遷的基本邏輯。
所以拆遷10萬平方米的土地,地價7000元/平方米,造出來的房子一定到一萬五六,拆遷會帶來巨大的土地成本。
過了一年兩年,這塊地旁邊的地要拆遷,拆遷的成本就不是六七千,而是一萬五、兩萬,這很正常,以這個地價成本拆出來的房子,造出來的就會賣三萬四萬。
這個意義上,城市的土地如果都是靠拆遷而來,造新房子滾動開發,房價容易高。
所以我們現在的城市,在拍賣機制下,在一個總體上新供的土地短缺的情況下,老城改造,拆遷循環,這三個機制疊加在一起,就會導致房價往上升。
一定要說這裡面哪個人負責,這裡面是一種機制,幾乎所有人都在埋怨,開發商埋怨土地價高,老百姓埋怨房價高,官員埋怨投資環境破壞了,所有人都不滿意,似乎無法改變它。
▍失衡之三:房地產佔用的社會資源
每年的固定資產投資比重太大,消耗的金融資源比重太大,房地產在財政稅收的比重中太大,這是三個失衡。
從投資來說,一般經濟學、城市學有個基本的經驗,一個城市的固定資產投資中,房地產投資每年不要超過25%,這個話呢,10年前我在重慶管這個事情定了這個原則後就在說,我看到網上有一個專家說,黃奇帆這個人有時候會拿出一些很武斷的結論,使用效果不錯,但是到底是什麼地方來的理論?就定了很武斷的結論。
我當時看到,想了想,我似乎因為不是教授,不會整天寫報告,為什麼這麼做那麼做。實際上有個理論,很簡單,就是六分之一的理論。
一個人正常的家庭,如果是租房子,最好月收入的1/6以內付房租,如果你用了1/3的錢在付房租,你的生活會很困難,比例失調了,如果你不是租房住,而是買房住,用你一生的工作正常收入,三十六七年的六分之一,六七年的家庭收入買套房,這個1/6是這麼來的。
一個城市的GDP如果有1000億,這個城市搞房地產投資,最好在GDP的1/6以內,就是150億。
意思就是,GDP不能都用來投資造房,否則就像一個家庭無法正常持續健康地生活一樣的道理。
一個正常的城市,每年的固定資產投資不要超過GDP總量的60%,否則就不可持續。
我們現在國家32個中心城市和直轄市,有5個城市,已經連續多年,房地產投資每年占整個GDP的60%以上,然後有16個城市比例偏高,當然也有少數五六個城市在10%幾,這些城市發育不足。
房子賣得多,基礎設施沒有跟進,工商產業沒有跟進,空城鬼城便會出現,各種情況都有。
這是第三個失衡,固定資產投資綁架經濟發展成為增長的撒手鐧。
▍失衡之四:綁架金融
2016年,中國100多萬億的貸款,有百分之二十七八,是房地產相關的,開發貸加按揭貸,也就是說,房地產用了全部金融資金量的百分之二十七八。
大家知道房地產在國民經濟中產生的GDP是7%,綁架的資金量是百分之二十七八,去年,工農中建交等主要銀行,新增貸款的百分之七八十是房地產,全國而言,到去年年底,全國新增貸款量的46%是房地產。
從這個角度講,房地產綁架了太多的金融資源,也可以說,脫實就虛,這麼多金融資源沒有進入實體經濟,都在房地產。
▍失衡之五:稅收
這些年,中央加地方的財政收入,房地產差不多佔了35%,聽起來還好,但是因為中央沒有房地產的收入,房地產收入屬地化,所以這一塊房地產的收入、土地出讓金、預算外資金有3.7萬億。
在地方的稅裡面,有40%是房地產關聯的稅收。我們整個國家的稅收是17萬億,地方稅總的10萬億,有4萬億與房地產關聯,再加上土地出讓金,預算外資金,疊加起來,將近8萬億。
講這段話的意思是,整個地方的收入是多少呢?一共是13萬億、14萬億,裡面有接近8萬億,是和房地產有關的,如果地方政府離了房地產,是會斷糧的,所以這也是太依賴房地產。
▍失衡之六:銷售租賃比例
在美國和歐洲,所有的商業性房屋,50%左右銷售,50%租賃。租賃有兩類,一類是房產商自己開發的房產租賃,第二類是小業主老百姓有很多套房,自己住一套,其他的租賃,這就形成了50%的租賃市場。
新加坡接近80%都是公租房。有點像改革開放前,我們都住在政府集體企業的公房中,產權歸公家,分配的房子歸你租用,不是你的產權,也不能買賣。
這十年開發的房屋,每年十幾億平方米,作為租用的,不到10%,90%以上的商品房都是買賣,這個市場是畸形的。
租賃市場有4個不足:第一,租賃者是弱勢群體,沒有談判的能力,租房的人和企業,可以隨心所欲地調租金;
第二,隨意把房子收走;
第三,各種重要的公權部門,沒把租賃房屋的住戶當做同等公民待遇,租了房子的上不了這個學區的學校,必須買房,醫療也是這樣,醫保的服務都和產權房有關,入戶也是,買房滿幾年可以入戶,租房就不行。
老百姓有了這個心態之後,會覺得我現在租房子是沒辦法,只要有一天,稍微有條件就買產權房,總之把租賃當成短暫的沒辦法的辦法。
▍失衡之七:房價收入比
六七年家庭收入買套房是個合理的年限,我們現在實際情況,均價對均價,一線城市一般都在40年左右。
紐約、倫敦市中心的房子也不便宜,但是按倫敦房子的均價,家庭戶均收入10年以內也可以買到房。
總得來說,我們高得離譜。
一般的二線城市,在20多年,當然也有邊緣一些的地方,五六年。
▍失衡之八:房地產內部結構
一二線城市土地供不應求,房產開發量供不應求,這些地方只夠賣三四個月,而且是在限賣限購的情況下,不需要去庫存。有些地方是三年四年都賣不掉。
這是一種失衡,資源錯配。
供不應求的地方應該多供一些土地多造點房子,供過於求的地方應該不再批土地給它。
這就要把錯配的資源調配回來。
具體而言,房地產開發是個供給端的概念,不是等到市場需求端來調控,一定是在供給端,政府和企業可以有明確的信息,進行調整的。
比如,一個城市人均住宅是多少,大賬上說40平方米,如果只有100萬人,這個城市造4000萬平方米就夠了,過去幾十年,留了2000萬平方米,結果每年又去開發1000萬平方米,五年一過,有個七八千萬平方米,人均住宅面積就變成70平,80平,肯定過剩。
所以這是可以預測的,應該有規劃數的,上下波動個10%、15%,不得了,不能由著開發商想蓋多少蓋多少,政府短期效應,這會兒開發的多,GDP投資拉動的多,短期效應,然後拍拍屁股走了,這個地方容易爛尾,後面的人收拾爛尾。
一個地方應該建多少寫字樓?各個地方都在蓋寫字樓,作為城市中央商務區造的寫字樓,為全社會的貿易公司服務的,一般中等城市以下,每兩萬元GDP一平方米,如果你的城市有1000億的GDP,說穿了,500萬平方米的寫字樓到極限了,多造一定是過剩的。
如果是像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呢,資源利用率高,其實GDP,4萬元左右一個平方,上海一年有25000億的GDP,第三方造的為所有人用的寫字樓,6000萬平方米足矣。
上海商業零售額在1萬億左右,這1萬億蓋多少商場、零售商店呢?大賬上說,2萬元一平方米,1萬億造5000萬平方米;上海還有一種方法,一個人2平方米,上海現在2400萬人,打造5000萬平方米,這種演算法內在都有規則。
如果你一平方米的商業零售只有1萬元,這一平方米的房子的價格在大城市裡倒要幾萬元,賠死了。
有些城市,開發商一進來,搞一個五十萬方的大賣場,不是一個老闆搞的,這個老闆搞兩個,那個老闆搞兩個,政府有興緻批,都是空城鬼城的代表,好大喜功的代表。
這些都是要吸取教訓的。
▍失衡之九:市場秩序
比如原來規劃用途是寫字樓的去造住宅,原來是工業後來做商業,隨便轉化用途,隨意變換容積率,可能政府知道了,罰款一下。
各種亂象很多。房產銷售時,商鋪的面積切碎了賣,賣不掉了,售後返租,實際上是高息攬儲,最後壞賬,變成社會不穩定的源頭。
房產商在融資的時候,高利貸,職工系統亂集資,社會上騙老百姓亂集資,都是房產商在開發中的亂象。
還有一種,批了土地後,兩年必須啟動開發,三五年完成,太多的房產商囤積了地十年沒有開發,這十年來,房價漲了10倍,什麼活也不幹,利潤增加10倍。
政府土地儲備很少,開發商土地多多,囤地,囤房,賣不掉的房,切碎了賣,售後返租,當股票一樣的當成標準化的再賣。
這些都是要加強管理。
▍失衡之十:調控方向
失衡是政府本身在管理房地產時,經濟下行希望刺激房地產,往東調,房地產泡沫來了以後,希望壓住它,穩住它,不讓它亂漲價,往西調。
現在房地產調控是有這種不東不西的狀態。
再有呢,採取的辦法行政性的居多,短期的措施缺少理性的長周期措施,缺少法律性措施,缺少經濟邏輯、經濟槓桿措施。
比較多的是需求側的調調控控,緊緊鬆鬆,在供給上進行有效的結構性調控比較少。
這就是我們在調控方面的缺陷,也是習總書記批評的,這種政府長周期的法制性的問題。
******廣告分割線~~~歡迎參加我的Live :D **************
知乎 Live - 全新的實時問答
1946-1948年,由於宋子文1946年濫印法幣3.86萬億,導致中國房價物價瘋狂暴漲,上海房價從1946年的5000元/平米暴漲至1948年的2億/平米,蔣宋孔陳孫胡閻何等各大家族瘋狂炒房囤房。
上海房地產大亨杜月笙更聲言南上廣重的房價一直漲,永遠漲。
即使經濟委員會委員蔣經國到上海實行限購限貸,依然無能壓制上海房價物價暴漲。
陳布雷看到房價危如累卵,國民黨和中華民國將自己的政治生命綁在房地產上,一旦房價崩潰,中華民國必定亡國,國民黨必定亡黨的必然命運。
1948年11月,陳布雷用生命向蔣進諫,提出:
1,切實控制房價,不能再玩假調控。黨內各大家族,將人均100多套的房子,讓利於民,降至人均20多套。
有恆產才有恆心,讓大部分中國人住上房子,有房有地人民才不會跟反政府游擊隊,充當攻擊政府和國民黨軍的先鋒。
2,不能再犯宋子文3.86萬億的錯誤,孫科要立即停止16萬億的印鈔計劃。
3,緊跟美國杜魯門政府的加息而加息,壓制國內通脹,不能再搞負利率的經濟政策剝削人民。
4,停止給宋子文時代給公務員無限制加薪,要將公務員的薪資和養老金與普通國民並軌,減少民怨。
5,蔣主席,宋子文總理將存在瑞士和巴拿馬的24和27億美金捐出5億給國庫,補充外儲。挽救跌破100元美元的外匯儲備。
蔣委員長聞言大怒,斥責道,稱難道房價不是涉及廣大有房者的利益嗎,提高房價都是為國家和人民好;
捐5億,不就是說明是我貪污的,蔣經國在上海打了那麼多老虎,我豈不是虎喊打虎,我哪有貪那麼多,都是境外反華勢力和反黨分子的造謠;
如果我蔣某人有一句不實,就咒我國民黨被永遠趕出中國,中國亡國,政府流亡南海,蔣家子孫不是吃炒飯噎死,就是跳樓斷腿。
蔣斥退陳佈雷,賜其自盡。
陳布雷逝後不到10個月,1949年,中國房價崩潰,一年之內,上海房價從2億/平米跌到2萬/平米,4個月內跌去95%。其後上海房價更跌至0元平米,中國亡國。
我,一隻房地產策劃,不分析,只說點降價之後的事:
有個樓盤賣不動了,最後高層一合計降價賣吧,追求現金流和效率,快速撤場。由於是超級集團企業,大老闆只看結果,不管過程,底下人為了在最短時間內邀功,就用了最激進的明降廣告。
第一個星期工商局就上門了,因為收到了舉報樓盤賣的價格與實際價格不符。其實廣告只是玩了一個老梗,用「降價後的最低價-精裝修的成本」最後出來了一個跌破眼球的超低價。舉報樓盤的是同行,因為我們壞了規矩,讓他們沒法玩了。
第二個星期老業主上門了,降價後他們一期買房子的人覺得虧大了,價格最高,資金入套最早。即使法律上他們沒有正當借口,他們還是聚集在一起,大鬧樓盤售樓部,拉橫幅,駐場,辱罵樓盤營銷人員,轟客,不配合銀行按揭,在網路上散步樓盤倒閉謠言,老闆跑路謠言,各種陰招,總之群眾的創意是無窮無盡的。
一個月後,樓盤終於安靜了,降價還是賣掉了大部分房子,但是樓盤股東不幹了,降價讓他們的投資利潤預期嚴重降低,碰頭會上,股東讓大老闆焦頭爛額。於是價格回調,賣不動就賣不動吧,賬面上的錢不能平白被降價整沒了。
又一個月後,廣告公司不幹了,降價意味著樓盤總體貨值減少,樓盤營銷費用減少,所以,廣告費就相應縮水,拖欠的廣告費被老闆財務成本核算到哪裡去不知道了。純靠地產公司生存的廣告媒體公司、製作公司鬱悶平方。
當然,在這期間,樓盤周邊的政府基建也無限期推後了,降價預示著地產投資的風險增加,政府的新地塊難以出手。地方政府肯降價賣地嗎?麵粉價和麵包價的貓膩路人皆知。
又是一年上供時,環保局、工商、地稅、教育局、電信、城建.....每個單位都可以從樓盤上固定拿到一筆錢的,降價後開發商賺不到了,還有這些老爺單位的份子錢嗎?
三個月後,我被這個樓盤光榮辭退了,不管降不降價,反正沒錢給我這隻二把刀的策划了。
結語:當年,這個樓盤所在的城市全年房屋成交量是歷史第一高,政府出台了契稅補貼等鼓勵去積存政策,各大樓盤都在暗暗降價,當市場積存過高的時候,當人們認為房價過高無法購買的時候,各大開發商都選擇了降價走量。市場給出的反饋是,成交量大幅增加。那些沒有意願買房的人只會站在門外一直喊,房價這麼還不降?怎麼這麼難降?到底是誰阻止了房價隨著市場規律去下降?其實他們不是市場的真實購買需求。就算房價降了也沒他們的事,更別提漲價的時候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
補充:
1、以上情況,真實發生,但不代表整體行業。
2、一點想法:
引一位大佬的話:2016年,如果沒有房地產GDP增速要被抹掉2個點,國家各種稅收,費用收入少三成(大佬數據原引自統計局)。地產牽涉的利益方不是幾部分人,而是整個國家,能輕易說明白房價牽涉的利益方的人也是「神棍」,他根本沒搞懂地產有多大,多複雜。
有些房價在降,只是沒降到讓某些人滿意:我舉的例子已經說明白了,部分項目在降,部分城市在降,有的年份在降。當然該漲的城市依然在漲。房價脫離了具體的時間和地點談升降的都是「神棍」。房價腰斬的城市也有,但是個例,結果就是"鬼城"和整個城市的"蕭條"(短期)。瘋漲,降了,又漲回來的城市也有,因為長期來看,整體房價水平和收入水平都必須上漲。
趨勢:房子的需求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旺盛的,因為越來越多人是分開居住的,越來越多的人需要在城市裡生活定居。需求在上升,土地供給卻不一定,所以人口增長越快的城市,房價就越有可能大幅度抬升。
----------------------------------------------------
今天看了一下被贊最多叫「 Cloud Sky 」的評論,原來想,雖然我不同意他的話,但是也不想打擾他個人對房地產的認識,因為這個回答的初衷就是只說我看到的,讓讀到的人自己去分析造成這些事件的前後狀況。但是那個評論獲贊的數量太多了,我覺得如果很多人都是這麼認識房價這事,不好。房地產在這些人的眼裡等同一個驚天大陰謀,這個產業的參與者都被認為是幫凶,這個產業的消費者被認為是一群接盤俠。
首先:腐敗是有害社會公序良俗秩序的,所以反腐是正確的。房價是市場多種力量共同造成的,它是否有害,由未來的經濟史來說明,現在無法置評,所以 地產 ≠ 腐敗。
其次:若果你懷疑房價的合理性,那就別買房子。大家都不買,房子自然會降價,甚至爛尾。買了房子覺得壓力大的,可以賣掉。想買但是實力不夠的,可以去便宜的城市買。沒有人逼你做任何事。房地產最大的真實性在於,他最後需要市場來檢驗。市場認同,有購買,他就能生存,沒人認同,他就自然消亡。
再次:有人說,房貸的壓力太大,制約了個人的消費力。
就問, 那些明知道房貸壓力很大的買房家庭,他們又為什麼要去買房?他們圖什麼?
那些明知道土地價格已經飛到天上去的開發商,為什麼還敢拿地王?他們的腦子都比你笨嗎?
你什麼時候見到送的快遞包裹變少了?沒買房子,大家一樣會選擇更便宜的淘寶貨。
你既想買房子,又希望房價不要高,又希望留在你喜歡的城市,那麼這個不叫市場,這個叫公益事業。
你以為房價降了導致的後果,只是短期的陣痛,我只能稱呼您為「神」,因為連國家領導人都不敢說這樣的話。
彩蛋:一個房鬧業主的話:「你知道我們有多麼信任你們嗎?你們現在降價了,你對得起我們嗎?!我買房子的時候,親戚朋友都不看好我,現在房子降價了,我連門都不敢出,還我血汗錢!」——我有時認為,在他的立場來說,他說的都對。但三年後,房價漲回來的時候,面對新一輪對高房價愁眉苦臉在抱怨的人,不知道他又會是怎樣一番光景。
--------------------------2017.06.20修------------------------------
地產鐵律,買漲不買跌,但是我們都知道沒有一個商品可以永遠的漲下去,所以,沒有人敢想像那個句點的到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關注過一個叫濰坊的小城市,那裡的房價簡直是良心啊。濰坊的機械重工業,化工業,棉紡織業,等等都非常好。工資不能說高,但是也還可以。但是市裡的房價卻不高。
為什麼?據我所了解的,濰坊市的下轄區縣產業分布比較好,大家在自己的地方都能賺到不少錢,而且區縣的房價沒有那麼高,所以大家沒有那麼高的去市裡的熱情。
我覺得這才是一個比較健康的經濟結構,市裡面是好,但是沒有好到擠破頭要進來。同時下轄地區的經濟也還可以,能夠分擔人口壓力
相關利益者,無非是有房一族,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房地產商和銀行。
1、有房一族
在中國,最有市場意識的當屬股民,即使跌的血本無歸,也會默默承受。與股民相比,有房一族是最不淡定的:房價上漲,皆大歡喜;樓盤降價,則大肆反對。
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當屬2008年的萬科打砸退房風波。
時值金融危機,樓市哀鴻遍野,萬科降價銷售回籠資金,一套房短短几個月折價20萬-50萬不等。業主義憤填膺,部分杭州業主要求退房被拒,萬科杭州公司慘遭打砸。
今天看來,這是多麼滑稽的一幕。當初如果退房成功,估計不久之後,這些業主又會再來一場「萬科,還我房子」的打砸之旅。
但這一幕,也正說明房價上漲容易下跌難。房價上漲,雖然無房一族備受煎熬,但他們只是孤立個體,不滿再多也無法形成博弈力量;相反,樓盤降價,業主很容易形成組織力量,進而形成穩定壓力。
2、政府
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的利益有所不同。
對於地方政府,一方面是土地財政依賴症,另一方面是投資拉動經濟依賴症,根底里是經營城市的思維,把土地當成牟利和政績來源。
對於中央政府,時常會陷入穩房價和刺激增長的矛盾。經濟下行,需要房地產提振;而樓市過熱影響市場穩定和民眾情緒,則又會產生調控動力。
從全國來看,2016年全國土地出讓收入超過3.7萬億元,其中南京、上海、杭州、武漢等城市賣地收入超千億元。而從1999年至今,全國土地出讓收入高達31萬億元。
3、銀行與房地產商
房地產商好理解。看看財富榜中,有多少房地產商,就會明白這一點。
其實,最新有一則新聞更能說明這個問題:2010年,國資委發布「退房令」,要求不以房產作為主業的央企退出房地產領域;結果七年之後的今天,78家央企只有不到20家履行退房,絕大多數非但沒有退出,而且加大搶房力度,2016年的地王有不少就是央企貢獻的。
▎2016年胡潤地產富豪榜。
至於銀行。之前有個說法,叫做房地產綁架中國經濟,實際上說的就是房地產綁架金融機構。但金融機構也是逐利的,與其說是綁架,不如說是你情我願。
房貸對於銀行來說是優質資產,銀行不僅有動力大肆發放住房貸款,而且會通過各種金融創新方式加槓桿,2016年房貸在貸款總額中的比例不斷攀升就是證明。
▎房貸占人民幣貸款比例大幅攀升。來源/東方證券
同樣,地王背後也有金融機構的影子。一方面,許多地王已經被打包成金融產品,地王的奉獻從企業轉嫁給整個金融體系;另一方面,經濟下行背景,銀行信貸面臨資產荒,樓市就成為最好的投資標的。據統計,僅2016年上半年,銀行通過多種途徑為房地產企業提供了大約10萬億元資金。
顯然,房價一旦暴跌,金融機構將會遭受嚴重影響。日本當年的樓市大崩盤,伴隨的是眾多中小銀行的倒閉;上世紀90年代中期海南的房價崩潰,也有眾多金融機構陷身其中。
4 來個總結:
不難想像,房價背後裹挾的利益有多大。
對於地方政府來說,是土地財政依賴和投資驅動依賴;對於中央政府來說,投資拉動經濟是救命稻草。
對於房地產商來說,樓市的暴利仍舊沒有結束;對於有房一族來說,房價上漲是皆大歡喜,房價下跌,很容易成為穩定問題。
然而,對於普通民眾來說,房子永遠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房屋屋(its-home)
http://weixin.qq.com/r/Tjr54dnEzYSyrZ2C929c (二維碼自動識別)
利益,龐大的利益,對這個利益的渴望讓足夠多的組織和個人行動起來,推動了整個中國迅速的城市化。高房價是城市化愛國稅,五十年不變,直到中國以史無前例的速度完成現代化事業對城市化的任務。
上一輪景氣周期,北京市五環路以內塞了八百萬新市民,比北京建國四十年積攢的城市人口都多,比同期武漢市的全部戶籍人口都多。沒有房地產這個城市化愛國稅,哪能增加這麼多城市人口,住著比上一代人大得多、得到的也早的多的房子,走高架和坐地鐵上班。人要有良知啊,不能沾便宜沒夠吃虧難受。高房價是資源稀缺的體現,自古長安居不易。不然新市民不是八百萬是一千八百萬,已經踩在「變心板」上的諸位受不了吧?
開始詳細說明。
北京地鐵復八線於1992年6月24日開工建設,1999年9月28日通車試運。1999年9月28日復八線東段開通時,西單站以西已貫通運營,但不能與復八線東段貫通運營,2000年6月28日復八線貫通運營同日與北京地下鐵一期工程合併,稱1號線。
這條倒霉線路,傳說是陳希同的西客站工程用掉了大筆的資金,中間因為缺錢停工了幾年,所以工期長達8年。當年李大濕事敗,《新聞聯播》採訪各界群眾拍手稱快,還特地採訪了剛剛復工的復八線工地的民工。給北京修地鐵的農民工思想覺悟就是高,張口就來:「李大濕是個騙子,他哪有神功,有神功為什麼不幫我們修地鐵?」現在北京修地鐵是什麼力度?2016年6條開工、6條在建、2條運營。感謝北京800萬老市民和全國各地前來建設首都的800萬新市民繳納的城市化愛國稅啊!
90年代初,上海「五年大變樣」的重頭是棚改。「住房解困工程」的目標是「365」,意為2000年之前拆除365萬平方米的危舊棚房區。2014年,上海市一年的商品房供應量是1200萬平方米。
90年代前半葉上海有一百萬小煤爐和一百萬馬桶,人均居住面積是個位數。當年人均居住面積低於4平方米的居民有幾萬戶。「小閣樓」、「亭子間」之類居住環境是市民的生活常態。
當時上海體面的體制內人士,能住這樣的房子已經是燒高香了:
圖源:上海高層住宅平面設計要素分析
以漕溪北路高層住宅為首的一系列內廓式高層建築。這平面布局,特喵的,不就是高層筒子樓么?一家一戶有快捷酒店的房間大么?高水平的大學研究生宿舍也不過如此啊!當初在體制內有頭有臉的人物,才有資格住這樣的房子。整個80年代,上海代表性的「豪宅」有不少都是這德性。
電影《小字輩》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於1979年出品。片頭,展示上海市很好很強大的社會主義建設成就的市容集錦。在拍了兩分鐘的舊社會遺物建築之後,終於有了大面積的「新社會」產物,就是漕溪北路的高層筒子樓。真是尷尬,1962年拍攝《魔術師的奇遇》的時候,為了展示上海新社會風貌,劇情特地安排人物去閔行一條街。1979年的時候,閔行的市容已經陳舊了。市場經濟就是給力,把蓋房子交給市場,展現市容再也不用光盯著舊社會遺物了。
1992年召開的中共上海市委第六屆大會提出2000年實現住房成套率70%,人均居住面積10平方米。這個目標於1999年提前一年實現。
現在上海人民對「住宅」的定義,約合人均居住面積多少?三口之家住居住面積30平方米、建築面積50平方米的房子可能么?現在成天醞釀「N不嫁」的離吧女,她們的爺娘當年要是能住人均10平方,已經是超過全市均值了。
之前我在知乎講,「結婚後不能跟父母同住、不買房子就沒法繁殖交配,都是精神小資的矯情」。有人出來噴我,給我扣了頂大帽子,說我干涉他人生活方式,是毛左。呸,我分明是針對小姐身子丫鬟命。非要我不友善的講「沒支付能力瞎想啥,社會不欠你,窮鬼矯情個屁」么?沒錢住大房子,就挑社會的不是,且不問「要臉么?」這哪裡是自由選擇生活方式啊,這是好逸惡勞。放在美國,自己的幸福自己爭取,爭取不來是你無能,這是杠杠的紅脖子政治正確。你扣我頂「美分」的帽子,也比「毛左」貼切啊。
之前的回答,評論區里有人說,他是某行業前1%,買不起房子預期40歲結不了婚,千百萬跟他一樣的人會報復社會,你們怕不怕?40歲,比1%精英先生不知道loser多少的流水線工人,他的兒子都在工廠周邊的日租房裡歡樂的艹廠妹了,誰怕你啊……有些人,做著辦公室文員的工作,就當自己是白領,待遇應該跟美國同行接軌;然後把美國白領的待遇定義為自己想像力邊緣的美國百萬富翁級,滿足自己憑「中人之姿」的能力應該過上烏托邦生活的白日夢。他們在老家是別人家長口中「別人家的孩子」,在一線城市距離蚊族一步之遙。這類外表光鮮、內心惶苦的人,對社會最大的危害,就是患得患失、五心不定、自甘墮落、思想頹廢,用約炮APP和某瓣發泄自己的不安,造成艾滋病的傳播。結果沒等我理他,他在評論區不幸遇到了國家暴力機關的優秀成員、某經濟特區豪宅與空姐的掌握者、體制內正科級人生淫家韋伯爵爺。韋爵爺高興的說,全國幾百萬兄弟就指望你們給漲工資了……
當然,我對高層次的生活追求是鼓勵的,前提是有支付的能力。沒有這些上一代人根本不能理解的物質追求,哪能收得到城市化愛國稅。沒有改變現狀不滿的動力,哪來的國家進步。瘋狂的房價背後,反映了資本主義的五個根本矛盾
前言
大衛·哈維是當今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的領軍人物之一,在他2004年出版的著作《新自由主義簡史》中,系統地分析了西方上世紀八十年代「新自由主義政變」產生的根源和運行模式,並做出了預測:世界將在這一種模式下爆發嚴重的經濟危機。果然,四年之後金融海嘯席捲全球,大衛·哈維在書中的種種預言幾乎全部實現。2014年,哈維又出版了新書《資本主義的17個矛盾及其終結》(Seventeen Contradictions and the End of Capitalism,牛津大學出版社,2014),相當於對2008年的全球大危機進行了一次復盤,其中分析的種種矛盾對我們當今社會有很大的啟示。
在2015、2016兩年中,中國樓市經歷了又一次瘋長:2015年12月,一線城市土地成交均價為10436元/平方米,同比上漲46.8%;而最為瘋狂的深圳房價在前年到去年的漲幅超過了100%。在前不久胡潤研究院公布的2017房價指數中,合肥、廈門、南京、無錫、深圳、杭州、上海、福州、鄭州、北京佔據了全球漲幅的前十名。而天津、武漢、廣州、濟南也名列前二十名。其中排名第一的合肥房價年度漲幅高達48.4%,而排在第16位的濟南,房價年度漲幅也高達19%。
我們復盤一下08年的經濟危機,房地產市場可以算作是導火索。危機爆發的最直接原因就是眾多金融機構贏有風險的次級抵押貸款,通過金融槓桿無數倍的放大,最終因為美聯儲加息而眾多次級貸款無法收回,導致資金鏈斷裂、百年雷曼兄弟倒閉、房地美房利美危機,進而引發道瓊斯雪崩、全球金融危機。
然而在中國樓市的瘋長中,「槓桿資金、場外配資」這一帶有危險氣息的字眼再一次出現:鏈家約有2100億元使用了槓桿成交,房天下大約2000億元,我愛我家大約也有800億元,而整個中介行業通過「場外配資」實現購房成交金額或早已超過1萬億元。槓桿資金、場外配資,熟悉的字眼一再挑動著人的神經。去年股市泡沫破滅還歷歷在目,主要原因也是由於居民投資加槓桿,一個是通過兩融的場內加槓桿,另一個是通過場外配資加槓桿。近年來,熱點城市「地王」頻出,推動房價節節攀升。而「地王」的背後,是大量熱錢湧入房企帶來的支撐。2016年下半年,上海、廣州、南京、成都、濟南等城市相繼出台政策,明確開發商必須用自有資金方可購地。不過,仍有大量資金繞道進入。若非國家及時叫停這種瘋狂的金融行為,「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的故事很可能會在我們身上上演。
因此,再度審視瘋狂的房地產市場,以及其背後所反映的資本主義制度的根本矛盾,對當今我們的經濟、社會有很現實的指導意義。
矛盾一,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
討論這個矛盾之前,先回顧一下馬克思主義的種種定義。矛盾,就是對立統一,本文「矛盾」是哲學意義上的矛盾,而非文學意義上的矛盾。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無差別的人類勞動;使用價值,指商品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交換價值是一種使用價值同另一種使用價值相交換的量的比例或關係。
我們來就房地產來看,房屋的使用價值在哪裡呢,比如為我們遮風避雨,提供建立家庭和生活的場所,保護我們的隱私和安全,是我們完成勞動力再生產(飲食和睡眠)的重要場所。那房屋的交換價值又如何呢,我們必須付出金錢購買或租下房子,這裡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衡量的就是房屋的交換價值。
曾幾何時,在人類還有許多荒地的年代,人們憑藉自身勞動建造房屋,這時土地是免費的,建築的原材料取自於大自然,人們需要付出金錢購買的僅限於斧頭、鋸子、釘子、鎚子等,房屋的交換價值可以忽略不計。在當今許多國家的貧民窟,房子就是以這種形式建立起來的,世界銀行把這種貧民的居住方式稱作「自力建屋」(self-help housing)。自羊吃人運動和西方殖民全球開始,基本上所有的土地都被完全私有化,這時房屋的「交換價值」就逐漸體現出來了,成為一種可交易的商品。
而房地產的進化遠沒有在「商品」止步,在當今市場經濟發達的地區,房屋這種商品已經被嚴重的「投機化」。房屋的交換價值除了取決於基本的建造成本(工人和物料)外,還取決於另外兩項因素:投機建造商希望賺取的利潤,以及購買土地或向地主租地的成本。具體到中國,扮演這兩個角色的就是房地產商和「代表國家出租土地」的政府。基於此,交換價值迅速地主導了整個房地產市場,而其使用價值在高不可攀的房價面前,更像是一種微不足道的附屬產品。
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的嚴重剝離,勢必引發投機現象,而投機現象愈演愈烈,終將釀成危機。投機,說白了就是一種合法的「龐氏騙局」,美國學者劉易斯的著作《大空頭》(The big short)一書中,就詳細闡述了房地產投機行為如何引發了不可逆轉的金融海嘯。除了美國次貸危機之外,2007-2009年愛爾蘭、西班牙同樣出現了由房地產市場引發的嚴重違紀。再往前追溯還有1992年斯堪的納維亞的房市崩盤、1990年日本土地市場大崩潰,以及1986年的美國儲貸危機。
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構架範圍內,交換價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是一種合理現象。然而西方經濟學在「效用革命」之後,完全拋棄了「價值」這一概念,而把價格表現為「需求-供給」曲線的交點。馬克思主義者們自然會用自己的邏輯構架批判這樣的設定。例如在次貸危機中,美國約有400萬人因為房貸止贖而失去住房(借款人因為違約而失去贖回房屋的權利)。這些人因為追求房屋的交換價值,或者說被迫接受房屋高昂的交換價值,而最終喪失了房屋的使用價值。有更多的人處在房貸「溺水」的狀態:他們在房價高峰期買房,因為房價隨後大跌,他們欠銀行的利息甚至比房價市值還要高——這就是來自交換價值絕佳的諷刺。
矛盾二,勞動的社會價值與它的貨幣表現形式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認為,貨幣的本質,就是一般等價物。價值尺度是貨幣最基本、最重要的職能,即貨幣充當表現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價值的尺度。同時,貨幣還具有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幣的功能。
那麼這就涉及到一個爭論已久的問題:如何評判「利息」的合理性。資本主義為什麼叫資本主義,就是「資」本位的嘛,你要用錢,就必須得付利息,似乎是一件天經地義的事情。但是馬克思主義者對於此是從來不感冒的,因為政治經濟學的根本出發點是「價值」,只有人的勞動作用於資本,才能生產出價值,勞動才是第一性的、首要的;而「錢生錢」更多是一種不合理的現象、需要改造的。「利息」等一切其他的金融操作,讓理應用來測量價值的貨幣,變成了一種商品,也就是貨幣資本(money capital)。貨幣資本的使用價值,在於它可以用來產生更多價值(利潤或剩餘價值),其交換價值就是利息。利息,也就實際成為了賦予量價值的貨幣一種價值。
種種的金融操作,種種的投機風險,其根源都是在於此。具體到房產市場,我們需要注意的是,除了政府和地產商在房產盛宴中大塊碩朵,金融資本也從中分到了一杯羹。假設100萬元的貸款,利率5%,分三十年償還,最後的還款總額為195萬元,相當於多付了近一倍。我們在考量房屋的交換價值時,不能不將巨額的貸款算入其中。房貸事實上成為了一種儲蓄工具,替我們儲蓄房屋的交換價值,而我們得到的看似是房屋的使用價值,其實是你的貸款、也就是那筆「錢」的使用價值。
隨著資本主義的深入發展,貨幣衡量價值的屬性越來越弱化(因為就如第一部分所說,交換價值與價值的剝離過於嚴重)。等到了20世紀70年代,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更是完全廢棄了貨幣的金屬基礎,我們進入了貨幣可以無限創造和積累的時代。可以說,房價的瘋漲從根本上就是體現了這兩組根本矛盾:交換價值與價值剝離、貨幣與勞動社會價值剝離。
貨幣理應表現創造性勞動的社會價值,但它卻呈現出虛擬資本這種形式。虛擬資本的流通藉由種種非生產活動(即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語境下不會生產價值的活動)榨取財富,最終填滿金融業者和債券持有人的荷包。於是乎大量虛擬資本湧入房市,信貸寬鬆促使房價上漲,房屋快速周轉,造就大量從房產交易中賺取豐厚傭金和服務費的機會。在美國次貸危機中,許多房屋抵押貸款——虛擬資本的一種形式,被打包成擔保債務憑證(CDO)一種虛擬程度更高的資本,創造成為一種可以買賣到世界各地的債務工具。
矛盾三,資本與勞動的矛盾
在矛盾二中我們說了,資本不創造價值,勞動創造價值。而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則是要儘可能地從勞動者這裡攫取更多地剩餘價值,這一關鍵詞就是「剝削」。在這樣一種前提下,勞動力商品化,成為一種異化的社會勞動。資本對付勞動者越成功,其利潤越大;勞動者對付資本越成功,他們的生活水平越高。這是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永遠無法調和的矛盾。
而近年來在勞動者與資本的鬥爭中,人們將重點放在了勞動市場和工作場所,勞動者的收入水平確實得到了長足的提高。然而勞動者進行再生產的領域——比如住房,卻長久未獲得足夠的關注。資本也在這一領域開疆掠地,確立了絕對的優勢。
可以說,資本對勞動者剝削得主戰場從生產領域進軍到了再生產領域。就如我們前文所分析,房屋供給往往是由日趨投機的交換價值操作驅動,而房屋市場是榨取租金(包括土地和房產)、利息財產稅和利潤的地方。房市也是一個以大量掠奪式活動諸城的市場。勞動者可能經由在勞動市場和工作場所的鬥爭,爭取到客觀的薪資增幅,但他們為了在投機驅動的房市中取的房屋的使用價值,必將遭遇無可避免的掠奪——會消耗掉他們全部的薪資增幅甚至更多。勞動者在生產領域創造的成果,被地主、商人、銀行業者、收取傭金的律師和中介全部偷走,更不要提除了房屋供給外,醫療、教育、供水、污水處理和其他基本服務私營化和商品化。
從宏觀的城市經濟來看,城市開發的要點就是攤大餅,把城市越攤越大,把居民從市區趕到郊區去。如馬克思所說的,「隨著財富的增長而實行的城市『改良』是通過下列方法進行的:拆除建築低劣的房屋,建造供銀行和百貨商店等等用的高樓大廈,為交易往來和豪華馬車而加寬街道,修建鐵軌馬車路等等;這種改良明目張胆地把貧民趕到越來越壞、越來越擠的角落裡去。……房屋投機分子開採貧民這個礦山比當年開採波托西礦山花的錢還要少,賺的錢還要多。」(《馬克思恩格斯全集23卷》)而把居民趕到郊區,又為開發郊區的土地提供了機會。在引用列寧一段話:「拿發展得特別快的大城市近郊的土地來做投機生意,也是金融資本的一種特別贏利的業務。在這方面,銀行的壟斷同地租的壟斷、也同交通運輸業的壟斷結合起來了,因為地價的上漲,以及土地能不能有利地分塊出售等等,首先取決於同市中心的交通是否方便,而掌握交通運輸業的,是通過參與制和分配經理職務同這些銀行聯繫起來的大公司。」所以在開發郊區的過程中,建設密集的交通網路是一項必須的先行措施。對於現在的城市,就是地鐵修到哪裡,房價漲到哪裡。為什麼政府有那麼大的興趣搞城市「攤大餅式的建設」,而不是對一個地方進行小而精的規劃,提高本地居民的生活質量,因為攤大餅這正反里外的全是巨額的GDP啊,全是資本在流動中的增值啊。
所以,當郊區也開發得差不多了,房價已經漲到了相當程度,人口已經密集到相當程度了,這個時候,就提高交通費用了。通過在城市開發中的相互勾結和配合,各種資本集團都從中獲得了好處,從居民身上不放過任何一點攫取利潤的機會。利益集團雨露均沾,誰都有好處。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城市開發成了資本的盛宴,資本攫取了巨額的利潤;政府從中獲得的好處也不比任何資本集團更少一些。而從中受到侵害的,就是失去土地的農民,趕去郊區居住的市民。
恩格斯有一部著作《論住宅問題》,在書中恩格斯指出,一切歷史時代的被剝削者,幾乎都無例外地遭受到住宅缺乏的威脅。在資本主義時代,工人階級本來已經很惡劣的居住條件,因人口大量湧進城市而更加惡化,不僅房租大幅度地提高,甚至難於找到住所,這不僅傷害了工人,也打擊了小資產階級。最後恩格斯在這部著作中,把工人階級的一切要求,包括解決住宅問題的要求同無產階級革命和消滅私有制聯繫在一起。
再來看看馬克思是如何講19世紀英國倫敦的住宅問題吧:
在倫敦,幾乎沒有一所房產不寄生著無數的「中間人」。倫敦的地價總是大大高於土地的年收入,因為每個買地的人都抱著投機的目的,指望遲早會按審定價格(即徵用時由陪審員確定的價格)再把地拋售出去,或者會由於靠近某個大企業而能詐取異常高的價錢。結果是,買賣快到期的租約成了一項經常的交易。
……每家一間,往往還要再收房客。這樣一來,居民就都被塞到不是專為他們蓋的、完全不適合他們住的房子里,周圍的環境的確會使成年人墮落,使兒童毀滅……
毫無疑問,傷寒病持續和蔓延的原因,是人們住得過於擁擠和住房骯髒不堪。工人常住的房子都在偏街陋巷和大院里。從光線、空氣、空間、清潔各方面來說,簡直是不完善和不衛生的真正典型,是任何一個文明國家的恥辱。男人、婦女、兒童夜晚混睡在一起。男人們上日班和上夜班的你來我往,川流不息,以致床鋪難得有變冷的時候。這些住房供水不良,廁所更壞,骯髒,不通風,成了傳染病的發源地。
矛盾四,生產過剩與需求不足的矛盾
我們之前的文章中說過無數次生產過剩這一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根源,因為勞動是價值生產,想要實現這一價值必須把商品放到市場上去。然而勞動者們過於貧窮,「已經被剝削的一無所有」,那麼眾多的商品價值就無法實現,於是就會在經濟運行中造成「血流不暢」,引發經濟危機。
因此說,商品資本的實現(也就是剩餘價值的實現),不是受限於一般社會的消費者需求,而是受限於絕大多數人總是貧窮而且必須總是貧窮的那種社會的消費者需求(《資本論(第二卷)》,391頁)。那麼不用我說大家也會發現,當勞動者用一月收入的1/3——1/2作為房租,用前半生的積蓄和後半生的預期收入購買房產,在本就需求不足的資本主義經濟買下了多麼大的風險了。
我在《被吞噬的中產階級》一文中介紹了「一套房子消滅一個中產階級」的觀點,華東理工大學社會學博士湯茜草在其博士論文中,通過調查發現,高校教師在購房之後生活質量普遍發生了大幅度的滑坡,同時這些高學歷、穩定收入來源並普遍被人認為是「中產階級」的群體已經產生了自身認同危機。
作者認為,在城市高昂的房價面前,個體通過努力所獲致的賴以謀生的職業卻無法提供其維續職業價值感的物質基礎。教育是社會地位的提升機,中國中產隊伍的壯大,幾乎與中國高校的擴招同步,不是偶然的巧合。沒有永恆的貴族,給他們向上流動的空間,他們會實現文化資本向社會資本和經濟資本的轉換。這是學者們對於教育獲致較高社會地位的美好祝願。曾幾何時,通過努力獲得擁有較高社會地位和聲望的大學教職是大多數人夢寐以求的奮鬥目標;現如今,「讀書不為稻粱謀」在現實的高房價困境前成為了理想的肥阜泡,高校教師甚至成為了地位獲得示範作用的一種諷喻。
從物質上,「一座房子消滅一個中產」在近年來一路高漲的房價中成了現實。2009年12月,《中國新聞周刊》邀請專業民意調研機構北京美蘭德信息公司進行了《中產階層生活狀況調查》,在北京、上海、廣州、瀋陽、武漢、青島、杭州、成都、西安、蘭州十個城市,釆用系統抽樣方法,對1658名個人月收入在各地處於中等水平以上的常住居民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在貸款買房的人群中,有61.6%的人,每月房貸支出占家庭總收入的比重超過了合理值30%。其中,房貸支出占家庭收入比重在五成及以上的人佔了20.5%。其中43.8%的人表示,「壓力較大,有時擔心會『斷供』」。一部分調查對象在買房之前還安於自己「被中產」後的中產階級身份,過著白領」、「小資」的生活,但因為一套房子,他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重大的改變,人生的境遇也因此不同。
高房價是一把雙刃劍,曾經的商品房政策強行將財富從人民中剝離出來,推動了經濟的飛速增長。然而正所謂此一時彼一時,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高房價就成為了制約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舉個通俗的例子,我手上有幾百萬,我是去買房子,或者是去創業,哪一個更能給經濟帶來活力呢?尤其是在這樣一個科技革命爆發的契機,香港許多年輕人就是牢牢釘在了房子上,才會變得保守、畏首畏尾、不敢打拚,讓經濟發展只能靠更高的房價來帶動,落入了一種悲哀的惡性循環。同樣的,中產階級把前半生的積蓄和後半生的預期收入都投入了房產上,那麼他們也就喪失了繼續上升所能倚靠的重要資本。就像旅美學者薛涌說的那樣:「中國中產階層上升之路被堵死,社會階層的流動已經停滯,這是一個化石化的過程,社會的生機會隨著中產的消滅而消滅。」
矛盾五,工業資本、金融資本與土地資本
因為資本並不創造價值,因此在爭奪工人剩餘價值的戰場上,工業資本、金融資本與土地資本從來是勾心鬥角的。金融資本與土地資本對於剩餘價值的掠奪具體表現為利息和地租。
地租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認為,地租是土地使用者由於使用土地而繳給土地所有者的超過平均利潤以上的那部分剩餘價值。這裡就有兩條可以解讀的地方,首先它是剩餘價值,按照馬克思的定義剩餘價值是由工人創造,而被資本家剝削的;其次它是超於平均利潤的部分,就是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要共同分享這些剩餘價值。馬克思按照地租產生的原因和條件的不同,把地租分為級差地租、絕對地租和壟斷地租三類。總地租就是絕對地租和級差地租之和,級差地租是由對較好質量土地經營權的壟斷而獲得的超額利潤轉化而來的。
20世紀70年代,西方馬克思主義者恢復了對地租理論的繼續擴展研究,其中對新地租理論最傑出的詮釋莫過於大衛·哈維的著作《社會正義與城市》。哈維的觀點是,是土地價值決定了土地的利用,土地價值的變化是在一系列制度因素的參與下,「由特定的權力關係決定的」,從而批評了新古典理論注重資源配置的效率,忽視制度因素在地租形成過程里的作用。哈維的城市地租理論的出發點是將土地看作「純粹的金融資產」,而不是再像馬克思那樣強調「土地作為生產資料或生產條件」的地位與作用。土地一旦被視為金融資產,便與股票、政府債券等投資對象一樣,成了虛擬資本的一種形式。這一變化也相應地改變了土地所有權或地租與資本積累的關係,畢竟,與馬克思時代的土地關係不同,當今世界的房地產產業已經成為了支柱產業之一,除了與建築業、製造業有著休戚相關的聯繫,還與金融行業剪不斷理還亂,美國的次貸危機不就是房貸引發的么。用哈維的話來說就是:「將土地解放出來,使之隸屬於生息資本的流通,並將土地市場、土地利用以及空間的競爭納入資本的一般流通過程。
基於此,哈維提出了「階級-壟斷地租」的概念,包括引入了「絕對空間」的概念證明了為什麼房價、地租屬於「壟斷產品」和「壟斷價格」。當代資本主義城市地租,面對的是一個在工業化和城市化中形成的不同階級結構。而地租的直接來源也不再是由直接生產過程生產出來的剩餘價值,而是包括了無產階級工資在內的各種形式的收入。
書中哈維用大量篇幅分析了作為資本積累的地租從「初級循環」(the primary circuit of capital)到「次級循環」(the secondary circuit of capital))的結構性條件,其中房地產作為金融資本的超大體量,致使超大規模的固定資本集聚地沉沒在靜止的城市空間中,使其極其缺乏流動性。一旦滯留在初級循環中的過剩資本引發經濟運轉不暢,將會導致大規模的企業破產和工人失業,無產業支撐的都市營建環境會瞬間由繁榮淪為「鬼城」——這也從另一個角度反映了固定資本(土地資本)和流動資本(金融資本)之間的矛盾。
結語
人類的歷史就是在跌跌撞撞中前進,矛盾永遠貫穿於人類社會;而在資本主義社會中,這種種矛盾尤其獨特的釋放方式——經濟危機。對於這些矛盾的分析與認知,有助於我們更清晰的探究經濟運行脈絡,在即將爆發的矛盾點中,可以早做準備,不能兼濟天下,也好獨善其身。
微信公眾號(knowledgewealth),歡迎關注
http://weixin.qq.com/r/mHUEHDvEVGYrrX9-9yCK (二維碼自動識別)
一:中國的房地產從來就不是市場經濟,不要用國外的市場經濟下的房地產來分析中國的房地產。
二:為什麼?因為中國的所有土地都是國有的。(農村土地看似集體所有, 但田土只有承包權,宅基地只有使用權。 不能賣給開發商蓋房子只能把地賣給國家,所以本質上還是國有),
而房價中,土地出讓金和其它的各種稅費加起來佔了七成以上。
也就是說,樓盤的所有的建設成本,所有的人員工資(幹活的建築工人,監理,管理者,以及房地產公司的人員工資),以及最後房地產商獲得的全部利潤。。。這些全部加起來也不到房價的三成。
所以,中國房價的真相就是國家壟斷土地賣高價。
除此之外,什麼丈母娘需求,什麼農民工進城剛需增加,什麼經濟不景氣買房保值投資。。。統統都是扯談!
你可以簡單的理解為,有一個巨大的淡水湖,夠所有的人喝一萬年,但有一個組織把淡水湖圈起來,禁止他人私自取水。
然後組織把水每年限量的賣給周邊的二道販子,二道販子再把水包裝一下,比如分成大瓶裝小瓶裝,玻璃瓶裝塑料瓶裝金屬瓶裝。。。再賣給周邊的人,那麼這個水的「出湖價」,當然是組織說多少就是多少嘍。
這就是為什麼中國的房地產從本質上就不是市場經濟的原因,因為土地的來源是唯一的,無法選擇的,無法議價的,無法改變的。
三:別說中國的三四五六線城市了,就是京上廣這些一線城市,都是有著完全足夠用的土地的,但政府就是每年只拿出幾個地盤用於住宅,就是一丁點一丁點擠牙膏式的賣,所以,哪怕這些城市的可用於住宅的土地再多一百倍一千倍,也不會對房價有什麼影響,因為土地都是國家的,國家想怎麼賣就怎麼賣,想定多少的價格就定多少的價格。
雖有弱水三千,但你干看喝不到,我就是只給你賣一瓢,所以,哪怕水再多,對你又有什麼意義呢?同理,一個城市的土地面積再大,跟房價又有什麼關係呢?土地再多,你敢去挖坑蓋樓嗎?
什麼,你說價格定高了沒有房地產商買?那就流拍嘍,寧可流拍也絕不廉價賣地,這種事又不是沒發生過。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中國並不僅僅只是幾個一線城市房價高,而是整體的從小縣城到大都市,房價都高的原因。(補充:1.可以降甚至肯定降,是說三四線城市裡一部分有降價空間,一部分肯定要降;但除此之外,也不否定有一部分會繼續上漲。他們相比一二線城市來說,在這個問題上不那麼具有一致性。2.以下討論的都是中長期房價,房屋產權是70年的,不少人貸款都是30年的,就算20年以後房價才開始下跌,也足以在剩餘貸款期限內把升值空間都跌掉。3.時間足以讓一個二線城市退為三線,也足以讓一個三線城市躋身二線。至於一線城市的房價算不算跌,過幾年再來討論吧,跳大神沒意思。)
一線城市房價不會降,二線城市房價較難降,三四線城市房價可以降甚至肯定降。
影響價格的主要因素是什麼?成本?敲黑板,是供求關係。
1、需求。一二線城市因為較高的發展水平,對外來人口的吸引度遠遠大於其餘地方,尤其北上廣深。隨著戶籍制度影響減弱,穩定的住房條件成為了移居一二線城市的最主要障礙。換言之,這些城市的房價,實際上是成為其永久居民的門票錢。
這張門票值不值這個價,每個人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但就普遍情況來看(尤其年輕人),還是認為值這個價的。所以,一二線城市面臨人口凈流入壓力很大,住房的需求遠遠大於供給。
目前的調控主要是人為壓抑需求,只是一種爭取時間的手段。也有一部分手段是打壓供給的……這部分實際上針對的不是房價,而是控制金融風險;這類金融風險爆發後,房價未必會下跌,但牽涉到的普通投資者會變得更窮更買不起房。
2、供給。在商品房的供給側,其他要素都會隨價格而變動,當價格足夠高時,供給就會增加,直到新增加的供給不再具有邊際效益優勢。
但最核心的要素,土地,是個例外。土地是由政府壟斷的。一二線城市土地資源使用原本就存在比較大的衝突(農用地、工業用地、商業用地、居住用地、城市建設用地),在短時間內單純地提高用於商品房建設的土地資源,對地方政府來說是一個極不好的選擇。一方面,它會影響土地價格,導致政府收入減少;另一方面,短時間內過量的商品房投放會嚴重影響城市整體的規劃布局;最後,過早把這部分土地投入市場,是失去了在今後就同一土地獲得更高整體收益(包括非財政性收益,如人均綠地面積的改善)的機會。
所以這些地方政府會嚴格控制土地的供給,這雖然導致在一定時期內房價會大大高於完全市場調節下的情況,但至少在他們看來,從長期來說對城市整體發展是有利的。
從另一個方面來說,一二線城市財政收入來源相對多元,收入總量高、增長能力強,對土地財政的依賴(尤其是應對當前的償債壓力)相對較低,所以也沒有大量出讓土地的緊迫需要。
3、資金的避險需求,導致萬億級的資金從實體經濟和三四線城市的房市中撤離,進入了一二線城市的房市,提高了槓桿率,加重了前述供需不匹配導致的房價上漲的動力。
4、貨幣超發的問題。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但是在大多數討論中被忽略了。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國民尤其是工薪階層的收入增長速度,是遠遠落後於貨幣增發速度的。而隨著中國的城鎮化,以及房地產在這個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房價上漲速度倒和貨幣增發速度保持了某種程度上的一致性。其根本在於金融對房地產的信貸擴張。所以問題並不是房價的單純上升,而是伴隨著房價持續上漲導致的貨幣超發,把大多數普通人「變窮」了。
但這已經不是供需層面的問題了,他的實質是不夠合理的二次分配機制,沒有能及時將房地產價格上漲過程中所產生的財富,以一種更符合普遍公平的方式重新分配給社會公眾。因此在這個過程中,這部分財富相對較多地被先佔有「生產資料」——即更早擁有房地產的人們所留在囊中。如果沒有貨幣超發,那麼這種分配可以被稱之為合理的投資收益。但因為貨幣超發的存在,所以這種分配構成了事實上的財富轉移。
未來巨大的人口遷移壓力,加上中國人對買房子的執念,會導致在短時間裡一線城市的房價沒有任何實質性下降的空間。能夠實質性改善這一問題的可能有兩種,一是二三線城市快速發展,緩解一線城市的人口遷入壓力,二是隨著科技進步、交通改善和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現有的城市布局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即發生大規模的西方國家已經經歷過的去中心化進程。
個人愚見,歡迎批評。我就知道諸位民科能夠成功繞開魏尚進 2011 在 JPE 上性別比率的論文
當然,我沒有任何要恢復敬事房的意思房地產利益鏈中,究竟誰得利?除了政府、開發商,背後得利的還有很多。
從一級市場到二級市場,房地產利益鏈條如下圖:
得利者包含而不限於:拆遷農民、政府、開發商(及周邊如農民工、裝修公司)、買家、銀行(及周邊如二手房中介)。
拆遷農民中雖然有的被強拆,但大多數是得利者。君不見深圳水貝村拆遷,拆出多少千萬富翁。你說他們不是得利者,是受害者,受害成千萬富翁,鬼才信。
政府自不必說,是重要得利者。土地出讓是多數地方財政主要來源。
開發商、農民工、裝修公司等。開發商有利潤,但利潤不如想像中高,你看萬科、綠地財報凈利率都低於10%。網上經常說搬磚月薪上萬,說的農民工。農民工同樣從房地產發展中受益,其中不乏有包工頭髮家致富。裝修公司也在蓬勃發展。
另外有兩大得利者被忽視:
第一是銀行。中國銀行業過去十幾年增長迅猛,其中就有房地產大力貢獻。開發商貸款、買房者貸款,銀行凈賺息差。甚至有銀行老總說賺錢賺得不好意思了。
第二是早期買房者。大多數早期買房者是賺大了,尤其購買多套房。比如最近曝出鄭淵潔在北京房價1400時買10套房,你算算現在翻了多少倍?還有多少諸如鄭淵潔這樣的房價上漲得利者?悶聲發大財才是最好的,他們才不會嚷嚷。
中國有房一族的比例佔90%,
正是因為大多數的人利益,
導致房價降不下來。
其實大城市房價的上漲,體現了人的價值的上漲。
降不下來,說明中國強大了,人有價值了。
這道題我換個方式回答吧。
給大家說幾個業內的一些真實的故事吧。
坐標北京
1.2013年順義某地塊拍賣,6家房地產開發企業最後入圍,幾家私下串通,起拍價拿地,6家共同開發,利潤均分。拍地如期進行,一家企業代表其他六家競得此地。。。。之後,順義區政府宣布,此地流拍。
2.北京市x龍地產,在一次某地塊競標中,頻頻舉牌,最終溢價300%摘得地塊。而某龍地產公司總資產不及此地價的1/10。最後退地。懷疑某龍地產與區zf串通抬高地價。反正我一點都不信,你們愛信不信。
我們都知道現在北京的房地產開發處於麵粉比麵包貴的狀態。在北京的一個地產開發項目,房價幾乎等於地價以及拿地產生的金融成本(付給銀行的利息)。
你們說房價還需要涉及誰的利益,才導致這麼難降下來。
2017年2月26日更新
就國內一些城市出現銀行集體調整房貸折扣問題,我撰寫了《有悖《反壟斷法》的「房貸限折令」為何停不下來?》。另外,據悉,兩會前夕媒體被要求統一不得就銀行業相關房貸政策調整發聲,所以拙文也未能在國內紙媒和網路媒體發表。考慮到房貸實際利率可能進一步升高,一些房地產中介以此為噱頭,繼續協同抬高二手房交易價格。個別城市由於教委關於學區房調整政策出台,也帶動了相關街道房價上漲。總體而言,對於房地產市場各方,維持房價上漲或至少不過快回落到一年前水平,是共同利益所在,手段的正當性恐以居於次要地位。
2017年02月9日更新
《房價很安靜,為何多城市上調房貸利率?原來央行、銀監會、銀行齊出手,再戳高房價命門 -新聞頻道-和訊網》:
券商中國記者了解到,北京、廣州、重慶、青島、杭州、大連、珠海等城市房貸政策正在收緊:
北京、廣州、青島、大連、珠海等城市首套房的利率全面或部分調整為9折,其中,杭州部分銀行首套房利率已提升至95折;
重慶首套房部分銀行調整至基準;
-
-
-原答於2017年02月8日 --
2017年02月8日 21世紀經濟報道 確認【北京首套房貸提至9折 二套房貸不超過25年…… 目前,該政策主要針對北京地區,其他地區尚未見發布 】 。 2017年01月16日,北京商報《多家銀行房貸利率收緊 北京首套房貸利率九折起》 的報道提及:
為何各家銀行整齊劃一地調整了房貸最低折扣?一位國有大行信貸部人士介紹,是收到住建委的通知,所有銀行統一上調。
如果北京銀行業上述涉嫌違反《反壟斷法》的限制競爭行為確實是北京市住建委出手干預的話,那麼難免讓外界擔心,統一減少貸款折扣,更像是地方政府為了通過此舉降低潛在購房者的交易意願,營造有價無市的氛圍,來避免經歷過之前一年多瘋漲後的北京樓市(像深圳或合肥的部分城區那樣)出現二手房交易價格較大幅度回落。
當然,也不排除通過這樣的措施,會讓之前在北京買房不是「用來住」的那些投資客更加急於更大幅度地讓價來套現退出,讓北京房價降中趨穩。如果2月市場交易數據能夠證明這樣的措施真的能讓北京房價通過穩步回落,且回落的程度剛剛好足夠吸引確有居住需求的潛在買家毫不猶豫地成為「接盤俠」,那麼這樣的措施或許也會被推廣到更地方,甚至因此而適用《反壟斷法》第十五條第一款第5項和第二款,被免于禁止。
但是,我還是更擔心:由於美聯儲今年2次加息的可能性較大,6月很可能第一次加息,進而使得我國央行也進一步收緊貨幣政策,所以潛在購房者會因為這樣的顧慮更傾向於等到年底或明年再考慮購房。一旦這樣的預期廣泛形成,那麼類似北京這樣一刀切式地干預房貸折扣,反而更容易誘發北京二手房市場出現恐慌。
北京作為全國房地產市場泡沫很大的代表,如果出現異常波動,可能會對全國樓市都產生嚴重影響。恐怕也只有到那時,才能一言以蔽之地指出房價到底都涉及了哪些人的利益。只是到那了時,再撤回對北京銀行業房貸折扣的統一干預,或者撤換相關部門負責人,可能都於事無補了。
---
另外,有物價系統網友透露,國家發改委反壟斷執法機構已在內部通知中將銀行業限制存貸利率競爭作為重點關注領域,但尚未明確是否已展開調查,例如針對我在 《金融業反壟斷執法難,從支付寶提現收費談起 》 中提及的:
浙江銀行業已開始實施2016年8月25日新達成的《存款利率定價自律約定》,重新為活期利率、定期利率浮動設定上限。
---
不習慣知乎PC端的新界面,感覺屏幕顯得太亮,文字對比度不大舒服。請教怎麼調回到原來的界面?
房價高的是表象,經濟脫實向虛是實質,而這一切的起源是土地財政。
所謂土地財政,就是地方政府用手中的土地向銀行抵押貸款。而地方政府手中的土地本身沒有投入社會勞動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社會財富。地方政府取得土地沒有成本,向銀行貸款,其實相當於增發貨幣。這種貸款地方政府也沒有還款來源,只能再用更多的土地抵押貸款,借新貸還舊貸,地方政府債務越滾越大,而增發的貨幣越來越多。最終造成M2相當於GDP的幾 倍。
這麼高的貨幣量沒有引發大規模的通貨膨脹,主要是因為這部分增發的貨幣被限制在房地產和大宗商品領域。也就是相當於房地產把超發貨幣這個洪水給攔住了。
這並不是有意識的攔截,而是資本逐利,哪裡收益高就去哪裡。投身利潤最高的房地產、金融以及三公消費領域,獲得高回報。你從事的行業如果和這些行業相關,恭喜你,你肯定是高收入人士,如果你從事的行業和這個無關,那你就慘了。所謂國進民退實際上就是資本逐利的結果。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也是這個原因造成的,貨幣都流向土地,把水抽幹了,實體經濟沒水了。
這就是一方面天量M2,流動性泛濫,炒作各種題材,另一方面實體經濟融資難。因為實體經濟利潤率沒法和土地財政相比。一方面不會有資金流入實體經濟領域,另一方面,在虛擬經濟炒作下的各種「金融創新」帶來融資成本高企,實體經濟微薄的利潤也無法承受。因此實體經濟失去外部資金支持,只能依靠自身積累慢慢發展。這就造成一種奇特的局面,一方面貨幣泛濫,另一方面流動性緊張,與土地財政相關的領域貨幣泛濫,無關的領域流動性緊張。土地財政不改,這種經濟模式不會轉變,只能是央行不斷放水,而水都流到房地產相關領域,實體經濟依然乾枯。
房地產價格過高,給要租用商業地產的各類零售商帶來很高的成本壓力,而這些成本必然要轉嫁到消費者。而消費者也就出現了區別,一部分在土地財政領域獲益的消費者,支撐起了高端消費,而同時造成大部分與土地財政無關的消費者消費能力低下。國內一方面大量進口外國奢侈品,成為各種進口高端消費品的第一大市場。另一方面,中低端消費能力不足。高端人群通過土地財政獲得了過高的收入,其消費以炫耀為主要目的,對價格極端不敏感,但是對品牌影響力敏感。所以國內廠商生產的東西再質優價廉,也不會獲得這部分市場。而低端人群,對價格極端敏感,對產品質量十分不敏感。給了假冒偽劣生產商機會,國內廠商如果做國內市場,則不得不通過各種手段壓低成本,也就造成了各種產品質量和安全性的問題。在高低兩種消費人群的雙重擠壓下,國內廠商的生存空間不斷被擠壓。近些年一方面中國遊客全世界掃貨,買光全球,另一方國內零售業不斷倒閉。這也是中國經濟依賴投資拉動、依賴出口的一個重要原因。
互聯網經濟不是實體經濟,互聯網(包括移動互聯網)異軍突起,並不是實體經濟找到了突圍之路。而是資本運作披上了互聯網的外衣。互聯網表面運作的實體產業,比如零售業、交通運輸業、餐飲業等等,實際上這些都是資本的外衣,資本根本不需要在這些實體產業上賺取利潤,這些實體產業只是資本的工具。互聯網公司是由風險投資所代表的資本推動一個資本運作活動,其目的在於通過「燒錢」做大互聯網公司,然後謀求在股票市場上市,並獲得高的估值,風險投資機構再通過股票變現獲得高收益。所以,互聯網公司根本不關心其所批的外衣是否能夠給其帶來利潤,其關心的只是如何上市,所以互聯網公司或者說風險投資進入的傳統行業會立刻被打垮,因為傳統行業需要利潤,無法和互聯網公司競爭。
而互聯網公司背後的風險投資大多是國際資本。所以,互聯網公司在中國的作用有一定的特殊性,互聯網經濟由於不在乎所批的實體產業外衣的利潤,實際上是補貼了國內消費者。而其融資是從國際資本獲得。特別是互聯網消費方式能夠使國內消費者在最大程度上能夠繞過「房租」降低消費成本。因而互聯網經濟一方面促進了國內的消費,拉動了內需,而另一方面,是將外國資本引入中國,進一步增加了國內的貨幣供應,加大了流動性。還有一個意想不到的作用就是對土地經濟帶來一定的衝擊,使商業地產價格嚴重貶值。
如果房價暴跌會怎樣?資本會無處可去,會湧向各種日常生活領域,最終導致通貨膨脹,洪水泛濫。房價暴跌與嚴重通脹必然相伴,受害者還是社會底層。
房價如何能降下來?必須要有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支持實體經濟,首先要改變土地財政,讓地方政府手中不要集中那麼多錢。相關虛擬經濟沒有了地方政府的明暗補貼,就不會有那麼高的利潤,就不會把資本全部吸引過來而使實體經濟無法獲得資金。但是,地方政府手中沒有錢也會帶來很大問題。地方政府在龐大公務員隊伍、三公消費巨大的情況下,依然能夠提供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並使社會福利逐年增長,靠的就是土地財政收入。而且從地方政府的現實出發,公務員工資和費用以及三公消費支出其實是剛性支出,很難壓縮,而公共服務支出和社會福利支出反而有一定彈性。如果地方政府失去土地財政收入,那麼必然會壓縮社會公共服務開支,給整個社會運轉帶來混亂。所以中央反「四風」壓縮三公消費、降低公務員吸引力不僅僅是反腐的需要,也是中國經濟轉型的需求。使地方政府降低剛性支出,才有可能在保證在土地財政收入大幅減少的情況下基本維持社會公共服務和社會福利支出。
房價下跌衝擊的是銀行的利益,
現在銀行主要依據土地抵押來印鈔,如果土地溢價大幅縮減,那麼整個社會都會出現錢荒。這幾年的錢荒的內部因素影響就是本屆扼制房價比較狠。
長期靠土地印鈔極度扭曲了經濟結構,中國經濟的轉型只能轉向資本市場,
第一步擴大資本市場,越大越好,偽註冊制搞起來,IPO全部上來,上來以後因為規模大了,所以價格會穩定第二步槓桿化資本市場,用大規模股票組合作抵押來印鈔。
高中時候,歷史老師講近代史時跟我們吐槽了一句:
要是算房價,當年日本把東京賣了,能直接把整個美國買下來。
後面緊接著就是1990年經濟泡沫破滅,接下來20年,大家基本都知道日本經濟怎麼了。
至今為止,據我了解以及認識的日本傳統企業高層,基本上是50+甚至60+的歲數。顯然,他們就是那個年代的受益者。
按年齡算,如果不出意外,在這裡討論的人大多都受到經濟泡沫帶來的好處。就是不知道到時候要還多少罷了。推薦閱讀:
※全面開放孩對未來房價育有什麼影響?
※為什麼我覺得中國人比美國人更有錢呢?
※日本环境安定,适合生活,是什么让你离开?
※我母親不支持我在南京買房子,老家的房子已經賣掉,但是只給了一部分,大部分在她手裡,應該怎麼辦?
※是什麼原因讓你準備離開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