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情況下,音樂會文案的曲目介紹內容會幫助你更好地理解這場音樂會么?

而或是,聽眾只需要一個Program List,並不需要過多的文字闡釋這個作品,應該留更大的聆聽空間給聽眾?


呃。。

先稍微提一下音樂會節目單的歷史了。

現代音樂會的形式,是從 19 世紀中期之後逐漸發展起來的。
隨之發展的還有音樂會禮儀,當然還有節目單的設置了。
現代音樂會經由一個多世紀的發展,已經成為了一種有相應參與規則、規範的社會活動,而不是文化沙龍。

早期的音樂會節目單,確實只有薄薄的一頁紙,上面印有演出的音樂家和曲目,並未有其他任何信息內容。

(在我國,音樂會節目單有時候還有其他功用。如圖。)

但是,這樣簡單設置的節目單,卻給後世之人留下了太多不可追溯的疑問,例如這樣:
『a potpourri of popular melodies』,誰知道這是什麼東西嗎?

所以,這也引出了節目單的第一個功能 ---- 記錄。
樂團和音樂廳的工作人員都會有曲目統計這項工作。如果為了追求簡單而設置節目單,在後世的統計中會留下非常多的麻煩。
但,以上這點並不是最重要的。隨著科技的發展,現在音樂廳和樂團對於演出的錄音和錄像都會有保存,更何況是占不了多少磁碟空間的節目單呢?

節目單,更重要的是成為一個留給聽眾的記錄。
收藏節目單,已經成為古典音樂聽眾的一個樂趣和習慣。每當再拿出曾經聽過的音樂會節目單時,腦海里迴響著那時的音符,一些回憶總會讓人覺得美好。
若是以後數字音樂把實體音樂介質全部消滅,節目單就成為用作簽名的主要途徑了。

節目單作為音樂會開始之前的讀物,當然還有他的商業用途 ---- 廣告。
我認為這無可厚非。現在的音樂廳和樂團,賺點錢確實不容易。在節目單上打一些相應檔次的廣告,確實不失為增加收入的一個好方法。但是,廣告的挑選上應當慎重。聽眾是不會願意在古典音樂的節目單上看到男科醫院的廣告吧?
節目單上印有其他場次演出的宣傳,也是非常合理的。

好了,上面閑扯了那麼多,其實都和這個題目沒什麼關係。
真正說到節目單文案的設計、曲目介紹,要從最簡單的兩個出發點來考量 ---- 曲目事實和基於曲目所發展的內容。

  • 曲目事實

一些最基本、真實的信息,不涉及音樂觀點,也不涉及有爭議的話題,能提供給聽眾最基礎的、需要了解的內容。
例如:演奏樂團、獨奏音樂家、指揮家的名字,演奏曲目的名字和作品號,作曲家的姓名,演奏曲目的創作時間,本場演出所使用的樂譜版本,曲目每個樂章的命名,配器。若是有 Cadenza,也應當列出 Cadenza 的部分以及演奏者的姓名。若是有唱詞的曲目,列出原文唱詞並附帶翻譯。

其他也會對聽眾有所幫助的,例如:作曲家的生卒年月,簡單的史實信息(比如作曲家自己參與首演的時間、地點,作曲家生活經歷,作曲家創作該曲目能核實的故事),該曲目世界首演的樂團、時間和地點,本場演奏樂團首演該曲目的時間和地點、最近一次的演出時間,曲目的預計演奏時長。

  • 基於曲目所發展的內容

許多傳統的音樂會節目單,都是簡單的以作曲家生平以及一些看似華麗的形容詞堆砌起來的所謂『導讀』和『賞析』,科普蘭稱之為節目單撰稿人與演出商同謀矇騙聽眾的把戲。
這樣的內容,實在是對聽眾理解和了解音樂曲目沒有太大幫助,而僅僅是畫了一張大餅讓聽眾充饑而已。

我個人認為,一份合格節目單的曲目介紹、引導,首先應當是能夠根據曲目本身進行深入淺出的解釋(而非演繹)。
什麼是曲目本身?這並不是去描述曲目表現的內容,而是更多的從曲式結構、和聲與調性轉換等音樂層面來分析和講解音樂。有些人可能會說,這樣是不是對於許多不懂音樂的聽眾太不友好?可這就是考驗音樂會節目單撰寫人功力的地方。

對於新手聽眾來說,在欣賞樂曲時是需要更多引導的。一些譜例和相應的文字,可以讓他們更好的融入音樂中。例如這樣:

對於一些結構性比較強的作品,直接從結構入手來解釋樂曲的行進,也是能帶給讀者更多啟發的,例如:

一份優秀的節目單,不僅僅需要深入淺出的講解,或許更需要提供有理有據的『個人觀點』。
要注意,這並不意味著節目單上的音樂介紹會變成音樂評論。『個人觀點』應是基於通過闡述個人理解的音樂來提供一個思維角度。通過閱讀這樣的內容,聽者可以獲取更多有內容的信息,也同樣幫助理解了音樂。

記得我有一次去聽 Andra?s Schiff 的演奏會,拿到的那份 program 上就印有他之前隨著他在 ECM 那張平均律專輯的曲目單一同發表的一篇文章,講述了他彈奏巴赫音樂的一些經驗和經歷。在音樂會開始之前閱讀到這樣的內容,對於聆聽他接下去長達三個小時的演奏會起到了非常大的幫助。
(附帶這篇文章的地址:Classical Perspectives )


一不小心,又閑扯了這麼多。
再次試圖回到這個問題上 ---- 『通常情況下,音樂會文案的曲目介紹內容會幫助你更好地理解這場音樂會么?』

節目單上如果只列出曲目的名字,對於大部分非標題音樂的理解來說都是沒有意義的。如果節目單上還有一些介紹文字的話,那多少還會有點用。而且,演奏的曲目不一定都是你所熟知的,所以有的時候聽到不熟悉的曲目,回家之後聽著錄音、看看節目單上的介紹,節目單上文字的意義就更為重要了。
所以首先要肯定的是,節目單上的介紹內容是對理解音樂有所幫助的。
只不過,這個幫助的大小,要通過衡量文字的質量來確定。很顯然,許多國內音樂會上節目單的質量,真的連差強人意都算不上。

(下面要開始吐槽了)
咳咳,我們先看一張圖片:

這尼瑪是什麼啊?!!李斯特現在還有用 OP 編號的啊???門德爾松《豬哥》又是個什麼玩意兒啊!!有沒有排版有沒有標點啊!!shit 黃色做底色是要多噁心啊!!!!

我們再看一張圖片:

這尼瑪又是什麼啊???一個句子里出現了多少個形容詞啊?!!!
『貝多芬微醺的月光曲』,我去,能不能更噁心點?!?!

國內的節目單上的內容,凈是些什麼:

樂團的演奏員有很好的音樂基礎,在高水平的專業訓練基礎上,有相當好的技術水平和音樂表現力。尤其弦樂聲部,技術乾淨,音色優美渾厚。

轉自微薄:新浪微博登錄

尼瑪,這句子到底通順嗎?做文案的人在印刷之前有沒有定稿啊?

亂用形容詞的,簡直是令人髮指。通篇音樂介紹,除了描述音樂像這個東西、像那種情感之外,就是什麼『乾淨利落』、『偉大』、『令人興奮』、『靈巧』、『感人』。把一個本應該有一定專業內涵的音樂介紹寫成雞湯文,再引用上大段百度百科的內容,附帶一些英文拼寫錯誤,也是中國音樂會節目單上的一大特色。

更要吐槽的是,節目單居然還要花錢買!
一份節目單大幾十的,要還都是像上面列出的這樣渣一樣的文字,音樂廳和樂團真的是可恥。
很不幸,很多音樂廳和樂團在這一點上不僅僅是可恥,而是可憎。

所以,自行衡量吧。
一份優秀的音樂會節目單,當然有非常多的價值,甚至不僅僅是幫助聽眾理解音樂。

以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轉載圖片均保留了水印,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推薦閱讀:
上海音樂學院副院長楊燕迪教授關於節目單的兩篇文章,
《閑話節目單》、《節目單寫作的方法論自省》。


作為一個偏好錄音而不是現場的愛好者,對音樂會文案的要求只是提供正確的時間、地點、曲目即可(曲目時長也不需要,因為根據經驗當然能知道曲目的大概時長,熬不住就走人罷了)。

如果聽眾需要(被)教育,應當主要依靠觀眾的自我教育。如果我決定要聽這個曲子,那麼我必然會有所了解或者去做了解。而不是等到坐到音樂廳里才開始準備,因為你無法保證音樂會文案會提供些什麼內容。

如果的確有觀眾需要或是從業者的一點習慣性良知作用,必須要寫一點曲目介紹,那麼它應該偏向提供客觀無誤的作品創作背景等等信息,而不是寫手在主觀上對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終歸,聽音樂會也不過就是一種娛樂,而不是一種教育。


對於很多人,對音樂的理解文案或許有用但是重點真的不是文案。文案有幫助,也可以增加主辦方和場館的收入(有的地方節目單都要賣)但是這是主辦方的技巧和觀眾關聯不大。


何況百人百耳千人千耳。


個人以為,純粹為了尊重票錢和花費的時間,聽眾也該自己想點辦法做點功課。

建議去音樂會的人可以稍微有點音樂修養—如果沒有就漸漸培養—如果還沒有就有點音樂知識—如果沒有就要做點功課—如果還沒有—那就最好有點人文教養—如果還不行那就家教—如果還不行那就裝逼,裝很懂,閉眼聽不打呼嚕就好—再沒有就保持安靜。反正誰也不會通過看臉知道你什麼水平。

中間的所有「—」符號都有懇請退而求其次的意思。

因為好幾次音樂會,遇到熊家長帶著熊孩子,孩子嘰嘰喳喳的問,家長切切糟糟的回答。真的很掃興—很多家長根本就是文不對題好么?

比如遇到一家長回答孩子什麼是「胡桃夾子」的時候,就說是夾胡桃的夾子!然後問胡桃是啥?答案,大概是一種桃子…

問題在哪我不造,但是肯定在孩子…不在文案…甚至不在裝逼本身…


曾經看過一個朋克的演出海報,上面就一句話,今晚的樂隊全是垃圾!
然後果然激起我的興趣去看現場。
看完覺得

















,,

,,

果然不錯。


推薦閱讀:

如何欣賞像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這類音樂呢?
在網路上聽到好音樂的最便捷的手段有哪些?
梅艷芳的唱腔有什麼特點,唱功如何評價?
有沒有那種讓人一聽之後就再也不想睡覺必須馬上從床上爬起來一分鐘都不能忍的鬧鐘鈴聲?
如何評價網易雲音樂?

TAG:音樂 | 古典音樂 | 音樂會 | 文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