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溫《頭文字D》,想問下日本關於車的文化是否盛行,例如改裝車,以及街頭賽車等?


曾經盛行,正在衰退。

最近剛在專欄里寫了一篇長文講日本的地下賽車和改裝車現狀,信息新鮮可靠,因為是本人親身經歷:東京不漂移:後泡沫時代的日本地下汽車文化 - 東瀛雜記 - 知乎專欄

因為文章實在太長,所以對於題主的問題,作以下剪短回答:

1、改裝車在日本是作為一個產業去做的,大概也聽過一些知名的零件商,那是不是完全合法?
一定程度上的改裝是被允許的,但是幹什麼都要符合基本法啊。主要的法律是《道路運送車両の保安基準》,裡面有非常詳細的規定。
非法改裝的當然有,改裝界里有很多玩法從一開始就註定要與法律過不去,且不說某些為了速度而不顧一切的改法,像VIP Car這樣的「屌絲」玩法就是最顯而易見的例子——地盤太低。
進行非法改裝的代價是在路上行駛可能被較閑的警察攔下,嚴重者直接開整改單;大部分汽車服務商店、零件店、保養中心不會接納非法改裝車輛入庫,如果你的車明顯屬於非法改裝,那麼從此換機油、火花塞、輪胎、甚至鈑金都得自己做了(當然極少數地下改裝車廠也是存在的)
幾個非法改裝(外觀)的明顯例子:

??底盤過低(最低處不足9cm,一般用一盒煙豎在地上,如果能頂到側裙,那麼就out了)

??尾翼尺寸超限(這個尺寸限制很噁心,符合規定的尾翼都會很醜,所以這是最常出現的非法改裝行為。改裝者往往在春季「嚴打」期間拆掉或者調低尾翼)。另外雖然圖上看不出來,上面這四個車的尾喉全部因為音量超限而屬於非法範圍)

2、街頭賽車常見嗎?
不知道題主是說的在街頭進行賽車這種活動(Battle)常見,還是街頭的類似賽車的改裝車常見。
先說第一種,再次直接引用專欄里文章的原文:

我們也許小時候玩過遊戲廳引進的日本賽車街機,有時想不通為什麼會把路修得那麼難走,是不是這些賽道是遊戲開發者故意做出來的。到了東京以後你會發現,遊戲製作者不過是還原了現實中的道路罷了。

而把現實中的道路當成遊戲的人,今天已經幾乎消聲匿跡。

但你還能在youtube上找到多年前的警察紀錄片。片中東京的交通警察傾巢而出,只為了抓住那些在都心環狀線一圈又一圈飆車的」Roulette族「。

今天,只能零星從辰巳的土豪口中聽說911黨中的某人是當年的Roulette族,現在還偶爾半夜三點去跑幾圈,但是好像也沒有人親眼見過他的身影。

」出了幾次嚴重的事故,警察狠打了,媒體狠播了,到了近幾年也就消停了。「這是Shigewo們對Roulette族消失的說法。但誰又能不承認這裡面也有」壞人已經老了「、」年輕人已經沒錢了「的原因呢。

從彩虹橋到大黑,順著灣岸線一路向西,也有好幾十公里的路。Shigewo以時速110的速度前進,還超過了好幾組不同類型的」車隊「。這在十幾年前是不可想像的,又寬又直的灣岸線在那時候就和漫畫里一模一樣,不是公路,而是戰場。

??公路上明目張胆的飆車行為,在今天的日本已經幾乎銷聲匿跡。你可以偶爾看到有人speeding,但是兩車甚至多車對飆的情況基本不會有。

看客是熱鬧的,而玩家確實孤獨的。他們有自己的小團體,一般和看客不會有任何交流。這種違法的行為可持續的時間也很短,往往半個小時之內就會有警察出動清場,所以與其停下來和人聊天,不如把握好所有的時間飄個痛快。警笛想起,飄移的車和看客的車作鳥獸散,幾十秒之內就從人工島上消失殆盡。牆內的觀眾也便紛紛散去,回到服務區內自己本來所在的地盤裡。

追溯回那些玩家們的車還嶄新的年代,這種港口道路上的非法遊戲何止是全民觀看,更可以說是全民參與——京濱工業帶一直到駿河灣的各種港口埠頭到了夜晚都會被蜂擁而至的人和車擠滿,而如今他們都成了稀有動物,只能在」大黑動物自然保護區「才能見到。

相比那個時代存在過,而如今已經基本消失殆盡的遊戲方式,飄移還算是幸運的——至少它還有正規比賽(D1),也還有一些客觀數量的非正規玩家。而諸如ゼロヨン(美式直線加速賽)、點到點、最高速挑戰、貓捉老鼠、爆音暴走什麼的,雖然有的確實擾民又惡劣,提到它們全部成為過去式也總讓人感慨。

??剩下不多的幾乎只有兩種:港灣道路的飄移和山裡的飆車。一般均在晚上進行,因為不會影響近鄰休息和工作
在山裡飄移的也很少了,一般都是用grip純粹追求速度。有人玩的山也基本只剩下了神奈川的那幾個,技術水平也整體降低。下圖是一群人在箱根某停車場集結準備去蘆之湖skyline跑車的場景,而難度稍高的椿line早已被人敬而遠之:

----
至於「公路上的"賽車"(名詞)", 應該說還是很常見的。
如果「站在灣岸線的服務區里看經過的車流,5分鐘之內肯定會有一兩個sports car通過」就能達到常見的標準的話。
車輛聚集的場景也至今很多,

大黑也是面積最大的服務區,能停100多輛車,且照明非常不錯。周末的晚上人們在此聚集,就像電影速度與激情中一樣——真的能湊到這麼多的車和男男女女。事實上,在速度與激情東京漂移篇中,這裡的確出現了(男女主角約會的地方)。
這裡就像一個天然的車展,你能看到在這個國度能上路跑的任何類型的車。各種不同興趣愛好的人或自發或相約來到這裡,同種類或者同社群的人將車停到一塊,或打開引擎蓋互相攀比,或聊天合影就好像再正常不過的社交活動。辰巳幾乎被歐洲超跑佔領,但大黑就像一個巨大的雜燴鍋,你當然也能找到阿斯頓馬丁黨、寶馬M3黨的身影,而同時你還能看到所有種類的JDM、60年代-90年代的舊車、GTR黨、四門VIP黨、輕型車黨、改裝minivan黨、Off-road黨、車高短(低底盤)黨等等。不同的車根據改裝風格不同,又有LED亮瞎雙眼黨、爆音尾喉黨、音響黨、DIY寬體黨不同流派,再加上角落裡聚集的摩托暴走族,好不熱鬧。

??每個周末夜晚首都高速公路某停車場都會變成這個樣子。

3、賽車在日本人中是怎樣一種地位
包括賽車在內,汽車文化在日本的衰退很嚴重。並不是說汽車的普及率越來越低,而是把車當成興趣的人實在是越來越少了。

當年那些在正丸峠不知天高地厚冒著險一個接一個飄下山路的人,到現在也都成了三四十歲的大叔了。他們結了婚生了子,也便悉數退出了車界——只剩下D桑這樣為數不多的單身還在接著玩。

至於年輕人,玩家其實越來越少。筆者見到的同齡人或者比筆者更小的,除了H君、森山桑以及大垂水的蘭醬,就沒有第四個——每次都有數十人參加的RX8箱根定例會基本可以看成是中年人的聚會,主辦人的年齡甚至已經超過了60歲。

年輕人的基數本來就越來越少,對車子有興趣的人更是成了稀有動物。日本的「若者の車離れ」已經是一個社會關注的問題——直接對各大車商的收益造成了衝擊;而作為一種興趣,汽車運動和汽車文化所能產生的吸引力也大不如以前。從最膚淺的角度來說,這個年代開著跑車出去,不但不能吸引女性的注意力,反而還會被認為是一種「老土」的行為,開車兜風再也不能成為什麼有魅力的約會方式;從更大的角度來看,社會全體娛樂方式的多樣化導致單種娛樂方式的小眾化,也是符合邏輯的

幾十年前,年輕人憧憬著擁有一輛汽車的時代正好和這個國家經濟最強大的時代所重合,也就是說「大家都有夢,並且還都能實現」。這也就決定了日本一度發達的汽車文化的出現,而享受這一文化的人多了,各種各樣的玩法和花招也就自然生長,如今看來不可思議的瘋狂飆車在過去也許就像下了班去喝個酒一樣理所當然。

今天,留在「車壇」的人都成了「被剩下的人」,他們艱難地在愛好和家庭以及工作之間尋找平衡點。至於工作,事實上很多玩車的人都來自於汽車行業本身,這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種玩車的條件——在這個車輛改裝的企業和人才越來越少的時期,很多事情只能自己DIY,或者只有通過自己的社會關係才能找到解決辦法。

當然,再怎麼衰退,這個國家的玩車氛圍和人氣在比例上仍然在世界前沿。畢竟車廠零件廠這裡都有不少,前面所說的保安基準也還是在很大程度上允許人們對車子做手腳。

只不過比起以前,大家都越來越「遵紀守法」且對自己和家人負責任,就像小孩子都成熟了,不再狂妄了。


更多圖和文字描述請移步:東京不漂移:後泡沫時代的日本地下汽車文化 - 東瀛雜記 - 知乎專欄


日本的改裝文化還是比較悠久了……從90年代初,日本政府極力打壓改裝車(真心比咱們中國狠多了)到後來有一批優秀的改裝產品誕生並且得到了日本政府的認可。那時候起汽車改裝才慢慢的合法化了。但是日本當時也對那種沒有經過政府嚴格把控的產品進行嚴厲打擊,所以山寨作坊在日本是活不下去的。

日本的改裝文化有幾大類:JDM、VIP、痛車、HellaFlush、BOSOZOKU、CULTURA PERFECT OFFSET等主要玩法。


那麼JDM是什麼呢?


JDM這個名字最初是起源於日本國內對本土汽車的一個控制規定。曾經日本汽車工業協會(JAMA)的強制規定,在70年代末以後,生產的日本本土汽車最高時速都不能超過180~190km/h,1988年又規定引擎不得超過280馬力。這一系列的規定更多的是出於安全的考慮(現已解禁)。

其實在70年代到90年代期間,日本本土出廠車輛馬力上限的規定形成以後,對當時日本汽車工業造成了不小的影響,很多老款的JDM車,列如skyline GTR R32,發動機原廠功率最大都是280馬力,否則將被法律限制,不允許出廠。很多JDM車的時速表最多都只到每小時180/Km。

 JDM車系的車型特點很明顯,JDM車輛往往在外形和配置上與其他車系不同。不同的駕駛習慣和路面狀況,也使JDM車輛有明顯的特徵。美國的高速公路較為發達,且平坦而距離長,所以美國本土的車輛都有近乎完美而舒適的駕乘感受。然而日本的道路彎多坡多,需要有較強硬的懸掛系統以及高響應速度的節流閥,以提高車輛的操控性。

由於不同國家的排放標準不同,JDM的車系也會在出口車型上對發動機動力進行不同的調校,以及引擎版本上做調整。列如本田在思域車型上生產有B18C1,B16A和K20A等不同版本的引擎,調教方式也不同,這就形成了我們所知道,「美版」,「歐版」以及「高性能版」的由來。還有像英菲尼迪以及謳歌,這些品牌也是用來主打北美市場的車型。

附上日本JDM的……日本大阪午夜暴走本田爆Tec黨(請勿學習)


那麼VIP是什麼改裝風格呢?


VIP是英文的縮寫,也就是非常重要之人的意思,因此凡是冠上VIP字樣的名詞,通常都擺脫不了高級、尊貴的意義。日本黑道是最早做VIP改裝的族群,日本黑道界的大哥,習慣性將中大型豪華房車改裝成這種誇張大膽的外觀引人注目.不過這種現象也多僅止於黑道界,在並未普遍出現,一般的改裝車迷也鮮少會去這樣改車,所以此時也沒有固定的改裝稱呼出現,而這也就是為什麼在一般車迷心中一直會將VIP風格與黑道大哥之印象連結在一起的主因。

VIP風潮的真正興盛則是從90年代初期開始,在當時的改裝風氣因日本經濟起飛,老百姓也有錢從而逐漸興盛起來,各種所謂的暴走族、街道賽車等好幾種改裝流派不斷形成,外觀類的改裝在當時雖然只能算是小眾市場,不過拜日本社會因泡沫經濟的環境影響,使得中古車市場上出現了如Y31 Cima、Y32 Cedric、UCF10 Celsior等日本國產的高級豪華中古房車,而這樣的有利條件也直接促成VIP改裝風格的形成。

除了日本黑社會比較喜歡這種風格,在普通老百姓中,很多玩家也把VIP定義在了另一種層次里,他們車身不全是電鍍配件,也不全是黑色係為主,而是更傾向於個性的顏色。而且從車身高度來看,必須趴下,然後用傾角調節器將輪圈姿態調整至外八字。內飾也轉為DAD風格的泡泡坐墊。

http://v.qq.com/cover/d/dld7843ia17syu4.html?vid=g0011k0t4zs

那麼什麼是痛車呢?


痛車,文化發源於日本,屬於ACGN文化的一種,在日本,對ACGN文化有愛的人們為了彰顯個性,將喜愛的動漫角色、動漫公司或者角色名字之類的字畫貼(噴)在車上,以作裝飾。

關於痛車這個詞的來源,有幾種說法: 1.日語中有一個詞語叫「視線が痛い」,多用在某人做出非主流的事情時候周圍人圍觀導致氣氛尷尬的時候。痛車對於普通一般人來說,視線痛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所以先有傳統的日語這個詞語開始演變成了痛車這個概念。

2. 給人紋身會很痛,於是車主人就把「紋身」過的車稱為痛車。

3. 在日本,如果要在車上畫圖案之類的東西要交稅,由於開痛車的很多是年輕人,額外的稅收使他們很心痛,所以叫痛車。

4. 因為讀音問題:paint car(塗上顏色的車) =&> pain car(疼痛的車) =&> 痛車

5. 入了圍城的人基本上是不會繼續動漫愛好了,能夠把車變成痛車的人自然是單身了,唉,可是這樣一來,有哪個MM會來搭一輛滿身全是花花少女圖案的便車呢?單身的動漫迷們一旦選擇印上自己熱愛的角色上去,客觀上就失去了MM搭車的機會,心「痛」啊……

6. 因為畫上各種圖案會對車子本身的形狀等造成視覺上的偏差(和迷彩同理),這樣會影響車子原本工業設計的美感,所以到底是保留原汁原味的設計還是貼上喜歡的動漫讓人很頭痛

7.亦有說法是日本在經濟起飛之後開始出現大批進口車,從「義大利車」(イタリア車,Itaria sha)轉成「Itasha」


而大馬路上的貼紙風格也可以算做咱們中國的痛車風……雖然很low……

那麼什麼是HellaFlush呢?


先來分解一下這個單詞HellaFlush=Hella Flush 也就是有兩個部分,一個是Hella,另一個是Flush。Hella是Hell of的縮寫,意思是特別的,非常的,絕對的,超級的;Flush是齊平的意思。

這裡指輪轂或輪胎的外延與輪眉外延齊平的狀態,齊邊的感覺。輪轂輪胎和車體很自然的成為一個整體,保持一樣的曲線,尤其當輪轂在正確的Offset(輪轂負值)下,和車身齊平的效果。同時不可或缺的是,你必須儘可能的降低你的車身讓自己的車被稱為HellaFlush,這裡說的降低車身到多低是沒有確切標準的,因為普通避震和空氣懸掛是不能相比的在對降低高度的程度上,但是有個基本規則就是絕對不能在輪胎和葉子板中間有空間(Wheel Gap)。 如果你不把你的車降到特別特別低,你只是Flush。所以這裡要非常明白兩點:

1. HellaFlush的形成首先要滿足是Flush也就是齊平輪轂輪胎,然後才有資格從Flush向HellaFlush努力。

2. 車身高度一定要盡量低,從車的側面看絕對不能在輪胎和葉子板之間有空隙。

而這種風格也風靡國內外,改起來需要一下這幾點要求


1. 非常低Offset和非常寬輪轂。不一定是給你的車設計製造的輪轂,就算是給你車設計的,以前也從來不敢用的尺寸。不一定需要整配的輪轂,冬天鐵圈,加墊片等方法都可以被接受。

2. Stance-輪眉與輪轂能達到的儘可能最小的間距。這項任務是由改裝避震完成的,不一定需要絞牙避震,任何能讓車低的方法都可以被接受。

3. Camber(傾角)調校。基本前後外傾角都要調到一定負數以上的角度來增大輪胎輪轂和葉子板在運動時不被刮層的中間的空隙。有些後懸掛是非獨立懸掛的車傾角需要用傾角螺絲,墊片來調,而且並不能調很大。

4. 輪眉的內卷和外擴(Fender rolling or pullin)。需要用專門的Fender roller工具來完成,只有配合輪眉的內卷和外擴,以及變態的Camber設定,才能有HellaFlush的效果。

5. 輪胎拉伸 「Stretch」 -- 指窄的輪胎安裝在超寬的輪轂上綳出來的效果。這樣是為了騰出輪眉里的空間,減少輪眉與輪胎的摩擦,更多人Stretch是為了凸顯出輪轂寬邊的效果。很多人都會說這是非常危險的,而且蹭輪胎是很煩人的事情,但是相信那些「很多人」不會比漂移車隊的技師更聰明吧?如果連漂移賽車都可以用,為什麼平常代步不能用呢?

HF的聚會確實優點意思!哈哈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Y0NTYxMTcy.html?from=s1.8-1-1.2

這些是一些主流的玩法,而像頭文字D里一樣在山路疾走的也分為一部分,畢竟日本直路少彎路多嘛,人家充分利用自己國家的地形優勢。
視頻:street drifting japan

——————————————————————————————————————————


在日本本土,漂移運動是日本最為盛行的賽車運動之一,還有很多其他的賽事也很受關注。包括日本民眾,對於賽車運動也十分熱衷,並且各大本土廠商對賽車運動也是十分支持。每年,各大日本本土廠商都會舉辦一些賽道活動,除了專業車手的比賽,普通民眾也可以用自己的車進行非職業的較量。

廠商會根據車型分出組別,比如日產會把Z系車型單獨分為一組,這裡面就全部為日產Z系車輛,列如日產350Z,370Z等等。除了這些原廠車型的分組賽事,廠商還會舉辦改裝車之間的較量,很多日本本土廠牌都有著自己直屬的改裝廠,列如日產的nismo改裝廠出品的改裝車,也會舉辦單獨的賽事和賽道體驗。

所以在日本,汽車運動就好比咱們中國的足球一樣,隨處可見,並沒有什麼門檻,大眾都喜歡的運動一樣普及。


我就說下好像2在拍攝中


據我的觀察,改裝車不少,但是街頭賽車還真沒見過。改裝風格的話HF佔大多數,連卡車都改成這樣,經常看見包圍蹭的全是傷的超低趴。跑車的話感覺改渦輪的比較多,配合超級響的泄壓閥,100米外就能聽見。
話說其實日本人開車還是挺文明的,但是在路口他們起步都是大腳油門。另外就是超速很普遍,一般限速50的國道縣道大家基本都開到7,80,一般不超過80警察也不會管。


日系跑車挺出名


我要買GTR !不要勞力士 我就是要買GTR


車手是不需要女朋友的。。


原則上不合法,不要說改裝,最基本的改變輪胎輪轂尺寸,車身貼紙不超過車身的30%,不得更改車身高度。但是,但是,但是,你只要找黃牛就可以搞定。


哪兒有什麼街頭賽車,幾個朋友開車出來吹吹風你不會叫做是賽車吧


去過日本你就知道了 大街上的車基本都有改裝 百分之九十八是日系車


推薦閱讀:

頭文字D裡面的牛皮膠紙死亡賽在現實真的可以實現嗎?
有多少人期待《頭文字D2》?
頭文字D裡面中里毅用GTR和拓海比賽過彎的時候猛踩剎車為什麼不會出現中心前移後輪打滑而產生的甩尾現象?
介紹一下《頭文字D》中的車在當下的身影?
茂木夏樹和藤原拓海的故事 有完整的么? 或者求人物分析····

TAG:賽車 | 汽車改裝 | 汽車文化 | 頭文字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