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北京國際電影節展映的電影字幕連時間軸都未校準?

電影節期間給自己安排了將近二十場電影,目前看了成龍耀萊五棵松店的醉鄉民謠和電影資料館的夜行者。
很奇怪的是字幕是單獨一塊LED屏幕顯示的,是否涉及到電影版權的問題呢?這樣看著很費勁啊。
最關鍵的是,怎麼字幕的時間軸都沒校準呢!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滯後,而且漏翻現象嚴重,為什麼呢?


這些電影因為不太可能被正式引進,因此片方或電影節組委會沒有預算為中國內地專門製作內含中文字幕的數字拷貝,所以在放映時只能用外接設備顯示單獨的字幕。
這種單獨顯示的字幕是手動操作,根據志願者的熟悉程度不同,很難達到百分之百同步。

另外,因為這些電影涉及版權問題,所以在正式放映前組委會工作人員也拿不到密鑰,也無法提前準備和校對字幕。據聽說,很多電影只能用其他方式先翻譯和校對一遍字幕。但因為這些「其他方式」來源不同,所以和正式放映的版本多少都會有不同,特別是時間軸,多少都會有一些差異。根據「其他方式」翻譯的字幕在同步性上多少就會有差異,甚至內容上都有可能會出現不同。

作為北京的影迷,只能說多支持多理解吧。有些問題,不是態度和能力問題。


關於手動上字幕,作為資深電視民工,我敲了十年字幕,都不能保證一次就把50分鐘的節目解說詞全對準。這稿子還是我自己寫的……用字幕機上字幕看似簡單,但難度極大——難度大在於你一次都不能錯。錯一次沒對上,後面就必然會亂節奏。
資深民工的優勢就在於憑經驗能慢慢追回來。但前提是你對畫面和字幕都很熟悉,能憑藉偶爾沒字幕的段落把節奏調整回來。但要是第一次看到片子,全憑感覺,即使我也算老手了,那效果也真不敢保證。


去年在金雞國際影展區做志願者,就干著這個累死人的手敲字幕,這個真是效率低下,效果又差的典範,每放一次片子,就得重新去敲一次字幕,有時候不是不想去校準,一天連放3個片子,眼睛都快瞎了,如果觀眾看著演員嘴在動,字幕不走了,請不要罵人,這麼高強度,思想開小差不能避免,但是字幕一旦對不上,觀影體驗就大打折扣,但是這個現象好像只有在中國有,其他國家的國際影展區的片子貌似只有英文字母,就我們上次放映的片子無論是什麼斯坦還是思密達的片子都是有內嵌的英文字幕的,中文字幕算是福利吧,最後再吐糟一下組委會給的字幕翻譯,你確定字幕不是拿有道翻譯的?
現在想起來一件窩火的事,說好的一天一百,我擦,幹了4天,到現在就給我們90塊錢,還說組長有補貼,你大爺啊,請問怎麼維權?


首先要感謝題主的批評,字幕有不合適的、翻譯的不好的地方,應該承認,不過這也是組委會指定的專業公司翻譯的。小北師兄替我們說了好話,不過基本都是實情,不是託辭。另外,我也相信題主過去應該比較少參與此類活動,無論是上影節、北影節、資料館、MOMA百老匯、尤倫斯,基本都是這種人肉手敲字幕,不存在什麼時間軸問題(壓根沒有時間軸),肯定百分之一百不如片上硬字幕好,尤其電影節幾百部片子,各種小語種,勞動量超乎大家的想像,拍的時候又高度緊張,疏忽難以避免。題主以後還會不斷地見到此類現象,慢慢就見怪不怪了。


這些電影有的拷貝就是無字幕的,LED的字幕是有人在現場手動操作字幕機的,而且加上機器有時延遲,字數顯示也有限制,效果上肯定很難保證。工作人員應該基本是志願者,還是多諒解吧。


電影節志願者手動敲的,其實也蠻辛苦的,需要有個基本的記憶。而且字幕機本身就有點延時,需要一個提前量。


很正常,也很沒辦法
我所在的單位也有作品參與展映,可能跟一般的市場化公司不太一樣,我們是第一次參加這種層次的電影節展映,所以很多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包括送拷貝等,這裡面就真在前兩天出現過送去的拷貝音畫不同步的現象,音畫不同步的出糗程度估計比題主的時間軸未校準還出糗吧?
其實很多時候就是沒好好準備,再加上時間也緊,有時候電影節主辦方也會工作效率不給力,所以出現點兒問題也不可避免。


我好朋友就曾當過志願者,負責打字幕。他們說這個電影拷貝很珍貴,不能做內嵌字幕,所以只能單獨放一個提詞器。她就在家裡先練習切時間軸,當天再進行實戰。不過每個志願者的節奏和熟練程度肯定不同啊,所以會有差別。


推薦閱讀:

在電商長期低價影票的環境下,影城市場如何銷售團體票?
為啥美國電影經常有討好中國觀眾各種小片段?
在線影院訂座服務(包括但不限於貓眼電影、格瓦拉等)是否會對各影院的會員業務和傳統的電影團購造成衝擊?
電影院的臨境音廳是什麼? 觀影體驗有何特別?
如何評價萬達院線推出的 X-Land 放映系統?

TAG:電影 | 電影院 | 北京國際電影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