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深蹲的重量受限於伸髖力量還是伸膝力量?

以break parallel(髖關節連接處上部低於膝關節上部)為標準的深蹲,最大的重量受限於伸膝能力還是伸髖能力?
深蹲中,如果伸膝力量過弱可能會出現底部發力困難,中段上半身前傾較多等問題
那如果情況相反,伸膝力量大於伸髖力量呢?會出現哪些情景?


謝 邀,

先說結論,再解釋:絕大多數人,都是受限於伸髖力量。

很多人把這個結論歸結為路易西蒙斯 僅限於全裝備深蹲前提下下的結論。實際所有人深蹲都受這種影響,只是全裝因為動作模式受的影響更大而已。

原因:首先明白一個基礎原理,伸膝力,主要來自股四頭肌,伸髖力主要來自腘繩肌和臀 大肌,其中臀大肌對退讓和靜態維持出力較多,腘繩肌對動力牽引出力較多。 在伸膝和伸髖的不同階段,也就是關節處於動作當中不同角度 的時間,肌肉的出力多少,和肌肉之間出力的比例是不同的。

整個動作的負載重量,受限於這整個環節中最弱的那一環。不同於腿屈伸和 嚴格的早安動作(或直腿硬拉) 深蹲和硬拉中的伸膝和伸髖力,作用在身體上的是以複合槓桿的形式來工作的。就類似你和隔壁老王壓蹺蹺板,你壓左邊,老王抬右邊,你抬左邊,老王壓右邊,這樣無論抬哪頭,都是兩人的合力。可以輸出兩個人的力量,伸髖肌和伸膝肌就在扮演這樣的角色 來工作,但是股骨和蹺蹺板不同,它沒有中間支點。所以這就變成了類似你和老王要合力豎起一根圓木 ,如果兩個人的力量不在合理的比例內,那麼豎起的圓木重量就受到它的限制 了。在豎圓木的例子中,肯定是抬起的那人力量需求大,然而如果下按的那個人,力量差到按住很吃力,那麼抬起這個人的工作效率會大受影響。所以對按住 的人,力量需求底限就是能穩定的按緊。

正因為這樣,所以股四頭肌兼有屈髖作用,腘繩肌兼有屈膝作用,這樣跨雙關節的構造就可以順利完成複合槓桿的模式。

再來說為什麼弱的是伸髖而不是伸膝。

:第一個原因,雙關節肌的工作狀態,其中一頭如果是鬆弛的,那麼另一頭則難以出力,這個同學們可以用坐姿腿彎舉和俯卧腿彎舉的不同來感受一下。在坐姿腿彎舉中,腘繩肌的上段被拉長(因為坐姿是屈髖狀態)也就是拉緊,下段發力就會變得容易,在俯卧腿彎舉中就相對困難。 再回來看蹲的狀態,人在蹲起的初始階段,膝是有很大的屈度的,也就是說,這時候腘繩肌下段是縮短狀態的(相當於屈膝已經收縮到位的放鬆態),這時上段用於伸髖的作用就難以發揮出應有的力量。

所以會出現一種現象,先伸膝,把腘繩肌下段拉緊了,再伸髖,這樣把深蹲做成了很象「先做一個反式腿舉,再接一個早安」不良動作。這個動作在硬拉中也非常常見。 這樣髖伸的太晚,導致股四頭肌的上段也沒有完全發揮力量,不過好在股四頭肌四個頭,有三個都不是跨雙關節的,只有股直肌受到這個影響明顯,而腘繩肌就不一樣了,四個頭全是跨膝,只有一個單關節還不是跨髖,所以從構造這一點上說,明顯是受到了伸髖力不足的影響。而且就動作表現來說,如果伸膝力弱,伸髖相對強的話,失敗動作應該是向後倒,而不是我們常見的深蹲失敗那樣。

第二個原因,人類的進化史太短, 我過年時去動物園看動物,驚嘆斑馬的大屁股

但是我要告訴你的是,這大屁股其實是腘繩肌,而不是臀 大肌,

從後面看就很明顯了

從解剖圖上看,就更明顯了:這是一張普通馬的肌肉圖:

人類有著哺乳動物中罕見的大屁股。是因為人的直立行走狀態所需要的。《解剖列車》中有個理論,就是 單關節肌功能主要為維持關節狀態,多關節肌則是用來輸出速度和力量。 所以人的直立狀態需要強大的臀大肌,也就進化出了大屁股。但是人的直立狀態強化了臀大肌,卻弱化了腘繩肌。因為四足動物的髖,總是在屈曲狀態,所以在日常 行走中激活較多,是正常的,而人類直立了起來,髖常處於伸直狀態,但肌肉的起點沒有多大改變,腘繩肌長時間處於激活不足的狀態(在行走這種功能中),在先天上,就有些缺乏伸髖力的傾向。


非頂級運動員是伸膝


這個你自己試驗下淺蹲就行


最近深蹲達到一倍體重後升不上去,感覺就是發力方式不對,力量大部分來源大部分是伸膝少部分是伸髖,因為練完一般是大腿酸痛臀部有點繃緊的感覺


推薦閱讀:

43歲膝蓋有響聲還可以練習深蹲嗎?
如何選購家用深蹲架?
深蹲突破二百公斤是怎樣的體驗?
請問深蹲時的重心前移是由什麼原因造成的?
為什麼舉重運動員訓練都喜歡用這種架子,而不是深蹲架?感覺並不方便。

TAG:深蹲 | 力量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