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舉重運動員沒有像健美運動員那樣的肌肉形象?

補充:不少人的答案是健美只是單純的美,不具備肌肉的力量性,對於這點,很難贊同。 引用王酸酸的話:「當然不要以為健美運動員就是紙老虎,只是在專業層面上比不上另一種專精罷了,拿到日常訓練里,還是等級壓制完爆我們這些小號。」
我看到最多的回答總結起來的就是一句話:術業有專攻。

健美和舉重是不同的比賽項目,這兩者是不能一起比較的。
但是。
不論是肌質肥大還是肌節肥大,這個世界不存在非黑即白的說法,有豈有隻能練其一不能練其二的說法?
既然不論肌質還是肌節,都是增強力量的,為什麼不能一起鍛煉呢

你們看這是典型的肌節肥大,當然這個很好。

那麼他為什麼不鍛煉成這樣的,肌節,肌質一起肥大的力量更強的呢?

那麼,他又為什麼不繼續鍛煉,繼續增強自己的力量,即保持已有的強壯肌節,又把肌質強化成這個樣子:

來得到更加強壯的力量呢?
我能想到的只有時間與精力的限制了。不然他們憑啥不這樣做啊。
小弟不才,如果還有其他原因歡迎各位大神回答。

至於某些打算打臉教育我的,我只能說呵呵,講道理方面,在下葉良辰還是能吊打你的。

再加上一句話:

抱歉,我只是加了圖片,並沒有改提問,你可以查看日誌,我的問題一個字也沒有變更,還是「為什麼奧運舉重冠軍沒有健美人士的那些肌肉,而肌肉像是健美冠軍那樣強壯的人卻沒有得到奧運的舉重冠軍?」這句話。

我只是後續增加的提問,而這個提問我是問別人的,和你一點關係沒有。

我原本問的就是為什麼健美冠軍拿不了舉重冠軍,你給我拿了個肌肉一堆的舉重冠軍然後告訴我有肌肉就是健美了?你能分清健美和健身的意義嗎?

還有,這樣的肌肉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增肌訓練指南 ,更多「增肌」討論歡迎關注。


謝邀。目前已有的回答里,只有李艾藍的稍微沾邊,我再等一天,如果明天這個時候還沒人答對,我來公布正確答案。

20151104更新:

其實這是一個很簡單但卻很有意義的問題,其核心是肌肉成分的三種不同增長機制及其對應的訓練策略。簡而言之,可以概括如下:

(1)肌肉中有三種成分在訓練後可以出現明顯增生:肌原纖維、肌質(有時也譯作肌漿,以下統一稱為肌質)和毛細血管。三種成分的增生對肌肉在運動中的功能表現有不同影響。

(2)毛細血管在有氧訓練後出現顯著增生,其意義在於使肌肉的血液和氧氣供應狀況得到改善。由於毛細血管在肌肉中所佔的體積比很低,對肌肉體積的變化貢獻甚微,加之有氧訓練對肌原纖維和肌質的增生沒有顯著促進作用(訓練量很大的話甚至會使之減少),所以肌肉的整體體積並不增加,運動訓練學上談到肌肉的功能性肥大(functional hypertrophy)時,一般也不考慮毛細血管的增生問題(儘管毛細血管的增生對肌肉的功能的確有幫助)。

(3)肌質在高強度糖酵解供能訓練後出現顯著增生(sarcoplasmic hypertrophy),其意義在於增強肌肉維持高強度運動的能力。肌質內包含大量的糖原、肌紅蛋白和鈣離子,這些物質主要是維持肌肉持續收縮的能力,並不能產生力量,所以肌質的增生對肌肉力量的大小沒有貢獻。前面我說李艾藍的答案只是「稍微沾邊」,就是因為他只談到了肌肉的兩種功能性肥大模式,沒有提及最關鍵的一點——肌質的增生對肌肉力量的大小沒有貢獻。


(4)肌原纖維在極限強度磷酸原供能訓練後出現顯著增生(myofibrillar hypertrophy),其意義在於增加肌肉收縮時產生的力量。在肌肉內三種因訓練而出現增生的成分里,只有肌原纖維的增生對肌肉力量的大小是有貢獻的。

上述(3)(4)兩種增生因為使肌肉外觀上的體積出現了顯著增加,收縮性能也得到改善,因而合稱為肌肉的功能性肥大。在進行不同供能性質的訓練時,三種成分的增生程度為:

有氧訓練:毛細血管顯著增生,肌質少量增生,肌原纖維基本不增生,甚至可能縮小。

糖酵解訓練:毛細血管少量或中等程度增生(取決於強度,增生程度與強度成反比),肌質大量增生,肌原纖維少量或中等程度增生(取決於強度,增生程度與強度成正比)。

磷酸原訓練:毛細血管基本不增生,肌質少量增生,肌原纖維大量增生。

肌肉體積的增加值=肌原纖維的增生+肌質的增生(毛細血管的增生對肌肉體積貢獻甚少,故略去)

肌肉力量的增加值=肌原纖維的增生(嚴格來說應該是肌肉力量潛力的增加值,因為實際表現出來的力量還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

對於健美運動員來說,他們追求的是肌肉體積增加最大化,也就是要使肌原纖維和肌質的增生加和值最大化(注意,是兩者加和值最大化,而不是兩個都最大化!)。所以他們的訓練通常是以中等重量,每組8-12次至力竭,持續時間在30-60秒,代謝性質為無氧糖酵解的練習為主。這個強度的訓練在使肌質增生最大化的同時,也能使肌原纖維和毛細血管得到一定程度的增生。為了彌補肌原纖維增生的不足,健美運動員會定期進行大重量,每組3-5次,代謝性質為磷酸原供能的練習。

所以,健美冠軍雖然肌肉比舉重冠軍發達但卻沒有那麼大的力量——因為他的肌肉增加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肌質增生,而對肌肉力量有貢獻的肌原纖維,他的增生程度是不如舉重冠軍的(更不要說神經系統募集肌纖維的能力了)。

對於舉重和力量舉運動員來說,他們追求的是肌肉單次收縮的力量潛力最大化,也就是要使肌原纖維的增生最大化。所以他們的訓練通常是以每組1-5次,強度在80-100%,代謝性質為磷酸原供能的練習為主。由於肌質的增生不僅對力量潛力沒有貢獻,反而會增加體重,使他們升到更高級別面對更強的對手,所以他們極少進行健美式的每組8-12次的訓練,一般只在局部輔助練習中這麼做。

所以,舉重冠軍沒有健美冠軍那麼發達的肌肉——因為他的肌肉中只有肌原纖維發生了增生,肌質的增生不多。

(附註:假設本題滿分10分,則答對「肌肉體積的增加來源於肌原纖維和肌質的增生」得2分,答對「只有肌原纖維的增生會使肌肉最大力量增加,肌質增生對肌肉最大力量沒有提高」得3.5分,答對三種不同供能性質的訓練對三種不同成分的增生作用各得0.5分,共1.5分,答對健美和舉重運動員的訓練策略各得1.5分。你能得幾分?)


你們說了半天,沒有人說公斤級的概念嗎?題主你知道舉重運動是要分體重的嗎?而肌肉恰恰是會大幅提升體重的東西。

這位叫林清峰。以下是百度告訴我們的他的戰績。
2009年在世界青年舉重錦標賽上獲得男子舉重69公斤級金牌;2010年在全國錦標賽男子舉重69公斤級上奪冠;2012年8月1日,林清峰在倫敦奧運會男子舉重69公斤級比賽中獲得金牌;2014年9月22日,在仁川亞運會舉重男子69公斤級決賽中奪得冠軍。

這人牛不牛逼?
牛逼。
可不可以更牛逼?
可以。
如何做到大幅提升力量?
繼續增加肌肉。
然後呢?
然後他體重就蹭蹭蹭的上去了。

體重上去意味著什麼?
假如超過69公斤,他將不再能留在69公斤級比賽序列中,而進入到新的體重級別,他不一定會是大神。而下一個體重級別是77KG級,也就是說,他會是77KG級里體重最輕的一個,這也意味著他有可能失去光環——又或者,需要把體重增到大概75KG左右,才能適應這個級別的比賽。
到時你是不是又要問:為什麼林清峰不練更大的肌肉?
這是個死循環,哥們。


體重上去意味的第二個因素,是失去體重優勢。
這個怎麼理解呢?
看個新聞

2014年第十七屆仁川亞運會繼續進行,在舉重男子69公斤級A組比賽中,中國奧運會冠軍林清峰和朝鮮名將金明赫總成績均為342公斤,結果他體重較輕,最終奪冠,這也是中國舉重隊在仁川亞運會的首枚金牌。

在世界級比賽中,高手們比拼的是毫釐之間的差別。這很好理解,越頂尖的比賽,比拼的成績差距就越小。
所以如果可以用現有的體重舉起世界冠軍級的重量,那為什麼要冒險增加1KG的體重呢?假如增加之後,獲得的收益反而小於風險呢?


第一 舉重有公斤級限制 也就是說有體重的限制 第二舉重運動員比的是技術和力量 健美是圍度和分離度 第三他們訓練方法不一樣 所以看上去不一樣 比如上面的圖廖暉也就是68公斤左右 和庫爾曼這種體重百公斤左右的人 怎麼可以放在一起比較啊


這就是專項發展的區別咯。

在這裡我先說明,無論什麼運動都只適合自己的專項,之間毫無可比性,切不可以此長比彼短。

肌肉分為肌質肥大和肌節肥大兩種。
肌質肥大是健美運動所追求的,通過中等重量組數的訓練法與超量恢復,促使肌肉細胞肥大,達到健壯的體型。

肌節肥大是力量舉或舉重運動追求的,通過大重量低組數的訓練法,使得肌肉的神經募集能力增強,肌節纖維密度增加,雖然體型上沒有肌質健壯,但是絕對力量和爆發力更強。

健美追求的是體型與圍度,在儘可能低的皮脂和大的圍度間尋找平衡,力量和爆發力並不是首要目標,比起力量舉啊舉重啊,健美不太在意自己是否擁有絕對力量,甚至要求用儘可能輕的重量鍛鍊出更大更好的肌肉,但這並不意味健美沒有力量,只是對比舉重要小,秒殺其他運動員輕輕鬆。

健美選手在日常訓練時強調孤立訓練,更強調在中等組數內讓目標肌群力竭,所有的訓練手段只為增長肌肉圍度,因此舉重很多動作強調全身發力,最有效率的利用身體舉起重量就不適合健美選手。

舉重的首先追求的就是1RM下的最大力量和爆發力,一次抓舉或挺舉能搞起多大的重量是衡量你成功與否的標準,其他什麼體型肌肉圍度都沒有太大意義。

舉重的訓練方式和健美也完全不同,基本都是不超過3~5RM,就為了最大限度的強化募集能力,所以舉重選手的體型都很緊湊,肌肉肥大都集中在下肢而不是上肢,因為舉重的發力全靠下肢,上肢只是抓住支撐杠鈴用的,就好像火箭發射器一樣,用下肢的力量將杠鈴衝上頭頂。

舉重界有句笑話,叫超過5RM都算有氧,就說明為了獲得力量的迫切心情。而且我也沒見過舉重運動員會專門去訓練胳膊,為了比賽,舉重選手還會刻意控制體重,不然像健美一樣肌肉太大體重也會增加,打不出好成績了。

如果從競技體育角度來講,舉重是很多專項選手都會去做的基礎訓練,因為爆發力很重要。

所以健美和舉重是兩種截然不同的運動,沒有任何可比性,也無法互相比試,相對來說健美更適合力量舉比賽,而能適應舉重項目的則是田徑,前者不需要太多的技巧更強調力量而健美力量並不差,後者更強調爆發力和技巧田徑也很擅長這些,事實上前後兩者的訓練方式在職業選手之間都會交叉進行。健美選手會用力量舉的方法打破自己的平台期,而田徑選手也會練習舉重加強爆發力。

說了這麼多看了一下別人的答案,的確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時間和精力~~

頂級競技者能在自己的領域取得成績已經不易,都是全天候訓練拼搏的結果,畢竟跨領域的天才不世出啊。


因為上身過份發達的肌肉對舉重是沒用的,舉重是主要靠腰腿力量,腰腿力量一般都會練到他本人的極限能力,而上肢力量,肩帶與背部力量,一般只需練到自己極限能力的百分之七十就足夠了,胸肌力量練到自己極限能力的百分之四五十都夠了,因為上身沒有練到極限,自然上身肌肉看上去不發達,另外,同體重舉重運動員的大腿與屁股,下背肌肉發達程度是遠超健美運動員的。


項目對人的要求不同,舉重運動員上台時候是他整個備賽周期里狀態相對比較好的時候,但每個隊員都會因為減體重而損失一部分狀態。而健美運動員在台上的時候是他整個杯賽周期里最虛弱的時候。


簡單說就是肌肉的大小與爆發力不直接相關。


其實你自己已經知道了,就是時間和精力的問題,如果奧運冠軍兼顧健美訓練還不累趴而且還能保證拿到好成績的話我想他們也是不會拒絕的,問題就是時間精力都是有限的。
還有一點,健美訓練也屬於一種競技體育,就好比短跑、跳高、跳遠之類的,如果你集中精力進行一項運動的訓練,通常都不會有剩餘的時間精力去增加其他專項的訓練,更何況是奧運選手。但是同時各項運動之間又大多數存在相同的訓練項目。所以奧運選手也有很多肌肉,但是緯度自然不可能比健美選手大多少,分離度更不用談了。


說白了就像一個養成類遊戲,有限的精力值,自由選擇訓練,還要耗時間,訓練什麼就往哪方向發展,你要是什麼方向都想發展,結果就是哪一個方向都做不到頂尖。


看了題主的問題覺得題主很有思想。想要理解了網上故意混淆的概念。
我來給題主一個非「專業」的理解
因為舉重是技術性的競技運動
健美是觀賞性的競技運動

但是呢大家都是舉鐵的。那麼總要比出一個123來。那麼我們把舉重取消。
讓舉重的健美的去玩力量舉。去卧推硬拉那麼數據差別就沒有那麼大了。

還有關鍵的是健美不是舉幾次幾個的「孤立發力練習」人身體那麼多肌肉每天胸背腿肩手臂腹都「孤立」了人不得累死,639塊肌肉來安排訓練計劃吧。健美是讓自己形體更美觀,身體能力更加全面,肌肉自然而言就出來了。舉重是研究怎麼「玩賴」來舉起更大的「數值」達到目的。
總說幾rm沒意思。看看中東國家多少舉重運動員1-3年變身健美運動員。還有各種體制內的運動員他做幾rm的訓練么。
而是這項運動需要這個運動員有這個能力身材就出來了。像寧澤濤他沒事練卷腹出來的?

希望對題主有所幫助


上面有人提到,不同的鍛煉方法,存在著增加力量和增加體積的區別,寫的很詳細,我就說點別的。
1,對於格鬥,需要手臂,背部,腰,臀,大腿有力,這樣通過連貫的蹬地扭腰出拳才有殺傷力,而看似好看的胸大肌對於出拳作用卻不大。對於舉重同理,兩個難點,一個是抓舉要抓的起來,一個是挺舉時刻需要極強爆發力,舉重過程需要或者側重的肌肉力量是健美這種平均鍛煉難以達到的。
2,健美一般是單肌肉群鍛煉,比如卧推,飛鳥等等,要求不要借力,各肌肉群各自為戰。而格鬥、舉重這些要求的是借力,一般是全身性的運動和鍛煉。以前健身過一段時間,很快就養成了不借力的習慣,習慣一旦養成,在應付技巧性或者全身性運動中捉襟見肘。這就導致,看似肌肉極其健壯的健美運動員打出的拳的重量和格鬥運動員的相差很遠。


簡單說就是瘦啊,那個大胖子舉重運動員,不見得就比下面肌肉少,只不過脂肪多看不出來。主要是人家不花精力在減脂上,對比賽沒有幫助浪費時間

複雜的原因也還有很多,別的答案應該都提到了


不一樣的專業啊,那你說足球運動員里也有身高2米的人,那他們籃球一定打的很厲害么?!


如果不是最高級別——105kg以上的舉重運動員,他們絕不會追求肌肉,恰恰相反,他們會在力量不減少的情況下盡量較少肌肉(以減少體重),但是這個本身很矛盾,因為力量和體重的正相關關係顯而易見。


在日常中可能肌肉緯度和力量是成正比的,沒錯,在傳統物理學範圍內力和加速度也是成正比的。
我們日常的訓練遠遠沒有到人類的極限,我們自然可以選擇肌肉緯度,分離度,絕對力量同時增長,等級低要打基礎,升級想加哪就加哪。
但是等你快要接近滿級,你還能不選擇一個方向主點嗎?你這號不是廢了嗎?你是把格林機槍點滿的大將軍嗎?
健美需要的是肌肥大訓練,用5RM左右的重量讓肌纖維更粗,同時還需要減脂,讓肌肉線條更加分明。
舉重的訓練目的通俗的說,就是成功把一個大鐵杠子從地上擼起來,這需要什麼?爆發力,絕對力量。爆發力不僅僅和肌纖維粗細有關,還有神經能夠調動肌纖維的比例。這得用1-3RM的重量來訓練,這樣對肌肉維度的提升是不如健美練法的。
而且舉重還有很多技術技巧,對協調性也有要求。術業有專攻,一個人不可能完美的兼顧體脂,肌肉分離,肌肉體積,爆發力,協調性等等,你當是美國隊長?
當然不要以為健美運動員就是紙老虎,只是在專業層面上比不上另一種專精罷了,拿到日常訓練里,還是等級壓制完爆我們這些小號。


其實除了上面那麼多人說的,我再補充一點,也是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健美比賽往往沒有葯檢,即使有,也遠不如奧運會那麼嚴格。而用藥對於形體和力量方面有什麼好處我就不多說了,你們都知道的~~
--------------------------------------我是科學的分割線----------------------------------------------------------------------
有人來噴我說:誰說健美嗑藥的,健美不嗑藥是明眼人都知道的常識。然後還能拿這種所謂的」常識「當成是證據,要說證據,證據就是健美比賽往往沒有葯檢,即使有,也遠不如奧運會那麼嚴格。這一點在USADA的網站上清楚可查,美國每年那麼多的健美比賽,有幾個在USADA備案檢測的?有幾個比賽是請了USADA去監督的?我說健美比賽往往沒有葯檢,或是葯檢不如奧運會嚴格有錯?
美國UFC組織尚且和USADA合作進行葯檢,何況市場規模和經濟規模要大的多的健美,不進行葯檢的理由可想而知。
請自認不是噴子的人來辯論的時候自帶證據,而不是拿著」明眼人都看的出「這種小學生撒潑打滾一般的話語來打滾。這裡是知乎吧?不是某小學或者幼兒園吧?
至於說我說別人成功是靠天賦+嗑藥,更是扯淡,我從來沒這麼說過,明明別人成功是靠天賦+努力+嗑藥。


這不是什麼 訓練理論問題,這就是一個簡單邏輯問題。
既然題主都說了因為時間和精力問題,那居然認識不到時間和精力帶來的限制有多大?
你看,著名的西部杠鈴力量舉計劃一周四天力量訓練,兩天或一天GPP訓練, 健美大師 李哈尼,一周練六天,每天上下午都練, 保加利亞舉重運動員一周練七天,每天練三次。
你一周有幾天?可以調合這些矛盾?
且不說時間矛盾,每個衝擊身體極限的人,都在訓練過度的邊緣試探,偏要多加東西,只能退步,不可能進步。


1,鍛煉目的不同。因為有不少對於舉重等力量運動項目有幫助的肌肉群,因為美觀原因在健美中並不會去練…換簡單的話說,有些肌肉群發達了並不好看。同理,很多健美運動員會花大量時間去練的肌肉群,對於舉重也沒有任何幫助。
2,體脂含量不同。健美運動員對體脂含量的要求遠遠高於舉重運動員,所以很多舉重運動員並非肌肉沒那麼發達,可能是因為體脂問題而不那麼明顯。


第一,舉重項目是競技體育項目。舉重比的是誰舉起的重量大,健美是大眾健身項目。健美比的是運動員的身體形態,肌肉比例,肌肉緯度和分離度。
第二、舉重和健美這兩個項目的訓練目的是不一樣的,舉重項目主要是鍛煉身體的最大力量,健美項目鍛煉的是肌肉的緯度以及分離度等。
第二、這兩個項目的的訓練方法是不一樣的,舉重項目通常採用的是,大重量,少次數的訓練方法,健美訓練則包含了(大、中、小)重量,(少、中、多)次數等,根據訓練的階段不同,來安排適當的訓練方法!


用藥問題,最大體重級別健美運動員舉重運動員不用藥的話塊頭總差別應該不大
什麼舉重力量舉訓練法健美訓練法,根本就無關緊要


謝邀
職業健美和舉重運動員,都是競技項目,就必須按照比賽規則去針對性的訓練。
健美比的是肌肉圍度,線條,整體美感,個人展示,並不是按指定姿勢能舉起多少重量。
雖然也必須刻苦訓練,而更多的是個人基因,尤其是頂級賽事,也是健美永遠不會進入奧運會的原因之一。

同樣大級別的舉重選手,身材肌肉質感會和健美選手差很多,但可以熟練的掌握指定姿勢,舉起最大重量,在舉重賽事里就是優秀的運動員。
舉重訓練,不光是力量訓練,對爆發力,柔韌性,動作技巧,發力技巧方面和健美完全不同,甚至更難,而且比賽時要挑戰自我會有一定危險性。

肌肉圍度生長,細節雕刻,健美訓練是專家,但塊頭大,不一定有爆發力。
而舉重選手的訓練更多是1~3次的大重量,主要是腰腿力量訓練,不需要雕刻肌肉細節,體型肯定完全不同。

什麼訓練得到什麼結果,看你的目地性了,專項專攻,沒有可比性。


推薦閱讀:

為什麼感覺大多數學生都比較弱?
加壓訓練怎麼練?據說可以用很輕重量增肌?
怎麼評價箱式深蹲?
請問我的這次相撲拉伸髖伸膝是不是脫節了?
徒手、啞鈴、杠鈴、組合器械、新型工具 在健身實際效果效率上,有什麼不同?

TAG:肌肉 | 生物學 | 健美 | 舉重 | 舉重運動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