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瀏覽器上的一則驢友遇難新聞。然而這樣的評論竟然是熱評。?


其實題主並不需要為此而生氣,也不需要氣急敗壞的去和這些人爭論。你知道這些人狹隘而短知的樣子有多醜陋,千萬不要一不小心也變成了這個樣子。
回到題目,為什麼這些人這樣的評論會上熱評?這其實沒有任何問題。我們世界太多的爭鬥和傷害,都是來自偏見,而偏見,來自無知。一個有見識的人,知道無知的可怕, 也知道自己的無知,所以他們是不會輕易對一個事物做出評價。相反,題主所看到的這些人,他們不經過思考,他們甚至都不知道驢友是什麼樣子,就已經充滿偏見的去謾罵,他們的留言是不需要思考的,也就是不耗費他們的精力的,他們輕鬆的敲打下這些字,發泄自己生活的鬱悶。所以題主,你本來看到的就是這些人生活中宣洩出來的垃圾,你當然看不到什麼美好的東西。
其實這些人也是有自己的原因的。也許他們平日的長期做的不需要什麼創造性的工作,日復一日的重複著,自然不能體會到社會多樣性。缺乏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對很多事情沒有自己親身經歷的認知,自然只能從媒體上獲取一些知識。然而現在的媒體,因為壞事傳千里的道理,特別喜歡報道這些負面的信息,正面的極少體現,自然導致這些人的偏見,也是可以理解的嘛。
我們說說這篇報道。我看了下,其實這篇報道從字面上看不出這名驢友死亡的原因,可見這位記者是挺不付責任的。突然死亡,也可能和登山戶外危險沒有任何關係,跑步都有突然暴斃的呢。
至於只留下一名驢友看護,我個人覺得沒有任何問題。登山本來就是很辛苦的事情,遇到突發事件,留下一位體力充沛的隊員看守,其他人早點完成自己的路程,本身就是很合理的,這些人應該也是經過商議的。而且很多山區要走出去才有信號的,消防隊和救援隊說不定還是這些提前走出去的隊員通知的呢。所以這件事本身我們看出任何問題。
題主其實不必為這些留言煩惱,畢竟網路和現實生活還是有很大不同的。我和一些陌生人說起我驢友的經歷,大部人都還是羨慕和渴望的態度,從來沒見多在現實生活中這麼激烈的評判驢友的。畢竟我們還是生活在現實中嘛,網路世界在嘈雜,合上筆記本,就什麼都安靜了。


謝邀。


先說說我經歷過的一件事。

我有一天看個急診,一個老太太被車撞了,老太身邊沒有手機,也沒有證件,也沒有錢。一個路人,五十歲左右的老阿姨,把老太送了過來,還給她墊付了藥費,一直等到警察找到老太家屬,家屬趕到醫院,她才走。

平時看了那麼多扶老被坑或者老人被撞了沒人管的新聞,覺得這位老阿姨很正能量,便對她表示了敬意,結果這位老阿姨回答我說,你不知道啊,剛剛一幫人圍著倒地不起,沒有一個人前去幫忙,我要去扶,那幫人還攔著我說,別管,當心被訛……

那天我想了很久,這個道德邏輯問題,看到老人倒在地上不管,肯定是不道德的,勸別人不要扶,似乎又是為別人的利益考慮。那幫圍觀者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

後來我終於想明白了這個問題。當下的中國,沒有公德,只有私德。

所謂公德,就是公眾遵守的普世道德,比如對弱勢群體的關愛,比如對不良行為的勸阻,比如對公共規範的遵守。而私德,就是屁股決定腦袋,為一己之利而編造出來的種種看似有理的偽道德。比如那幫勸阻老阿姨施援的圍觀者,自己不願救助也就罷了,而為了掩飾自己的冷漠,反而不讓別人救助。這種惡是一種平庸之惡,卻又如同頑疾,難以清除,如果滲透進了民族性里,那就創造出了一個猥瑣的,面目可憎的民族。想到了這層,或許就能明白,為什麼中國現在經濟這麼發達,官方和老百姓全世界各地撒錢,到哪兒還那麼不受待見。尊重和錢一樣,都是要靠努力掙來的。

在中國,一切災難,只有發生到自己頭上來的時候,才能體會到,中國人就是缺乏一點共情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或許還有人要為了一點虛榮的道德感去掩飾,而在網路上,可以完全暴露自己的內心。所以有那麼多鍵盤俠在發生傷醫事件的時候評論"砍得好,白眼狼該殺",在花季少女被前男友點汽油毀容的時候評論"肯定是個騷貨",在驢友落難的時候評論"閑得沒事幹,死了算了",在輕生者被消防隊員救下的時候評論"我看他是沒種,有本事早跳了"......

他們這麼評論,只是因為那些苦難中的人不是他們的親人。而在下線之後,也許他們又搖身一變,變成一個衣冠楚楚,滿口仁義道德的人。

我不知道這個國家今後是否還將會遇到什麼劫難,如果還有外敵入侵的話,也許子彈沒有射到自己或者家人身上的時候,大多數人也許仍是一臉冷漠,像看猴戲一樣圍觀身邊發生的種種事情,因為他們早就被培養成了沒有思想,缺乏熱血的人......


其實想想幾十年前中國還幾乎都是文盲,現在卻大部分人都可以閱讀打字了,這進步已經很快了。至於更高的追求,要麼移民發達國家,要麼等待


推薦閱讀:

這種言論應該怎麼反駁,以及該如何評價這種人?
你看過的哪部動漫影響了你的人生觀?
人生中有了污點怎麼去看待?
那些舉報成人內容的人是何居心?
如何理解「脆弱是非常珍貴的一面,甚至是最美好的部分」?

TAG:旅行 | 價值觀 | 社會 | 驢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