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醫生的移動醫療APP功能都很複雜,真的有醫生用嗎?
因為工作原因,試用了不少針對醫生的APP,像杏樹林、春雨醫生、病歷夾等,功能都很齊全,但也太多了,比如針對病人隨訪的,就有很多量表、模板,還有很多複雜的數據要填寫。大多數醫生每天在醫院的工作都應付不過來,還會花時間在這些APP上去跟病人互動嗎?由於本人不是醫生,所以想知道有沒有正在使用或者用過這些APP的醫生,這些應用真的能夠對工作起到幫助、提高效率的作用嗎?
此外,這類APP基本是醫生端+病人端(有的是在微信里)的模式,也就是說醫生要做病情的跟蹤隨訪之類的,還需要病人的配合,比如掃碼添加啊、上傳病歷照片之類的,不是更增加了使用門檻嗎?
我覺得更想從產品角度說說。有沒有用和功能是否複雜,沒有太大關聯。比如最近在看到汽車這十幾年,方向盤、面板上現在幾乎布滿了各種按鈕,買一款新車,現在不得不先花點時間熟悉一下這些額外的功能,這種複雜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學會以後,你可能不必再為倒車會撞到後車而煩惱,不必再為來電話拿手機而擔心危險,還有各種智能控制模式的選擇幫助提升駕駛便捷性。這些看起來複雜了的功能帶來了極大的效益,所以還是很有用,我們也樂於用。反面的例子,以前用別人送過一個帶八音盒功能的檯燈,按一下按鈕就有聲音,但是那個聲音實在是太難聽了,偶爾還有噼里啪啦的爆破音,聽起來一點也不享受,雖然只有一個按鈕,功能簡單,但是因為沒什麼意義,所以這麼多年落土了也沒人碰過。
雖然舉了兩個例子說明「是否複雜」和「有沒有用」之間沒有直接關係,不過,這裡也得特彆強調一下,兩者之間存在的間接關係,那就是,對複雜性做出的付出和有用的收益之間是否有合理的平衡,這是產品最難設計的地方。比如做產品的人都糾結過一個問題,就是用戶註冊流程,如果用戶在瀏覽信息之前必須要先註冊,那麼信息訪問人數會下降;註冊放在後面,信息訪問人數會增加。但是信息本身的價值是固定的,所以隨著投入的增加,用戶會選擇不去註冊,或者使用簡單註冊方式進行註冊。
回到醫療話題,市場上的醫生應用,不嚴格的說大體分成兩類,醫患類和醫醫類。前者大概就是連接醫生和患者關係,包括診前輕問診和診後隨訪類;後者大概包括醫生社區、醫生協作、醫生教育類。這裡之所以說不嚴格,是因為還有一類是醫生個人的工具類應用,比如像醫口袋這類的,方便醫生平時職業工作過程中查詢資料用的。不過這類產品因為比較少,所以就不單獨算一類了。
對於有沒有用來說,我覺得套用一句佛語(好像是啊,如果不是別深究,確實是聽來的)「我相信每一件事情的發生,都有它不得不發生的道理」。所以,我相信春雨、丁香園、好大夫、杏樹林、這類百萬級別醫生註冊量,每周也有幾十萬醫生端活躍數量的公司,是有他們存在的道理和帶來的價值的。但如果說價值具體是什麼,不同類型的醫生不一樣,很難一兩句話說清楚。但套用騰訊運營當年的一個分享里的話,無論各個領域,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七宗罪,而運營產品,就是為了滿足人類的貪婪、色慾、貪食、懶惰、傲慢、嫉妒、暴怒。聽起來有點黑暗,但其實這是人類本性而已,沒什麼藏著掖著的。醫療APP也就是希望用各種產品化的方法解決醫生在行醫過程中,在各方面的問題,提升醫生滿足感,反過來真正受益的才是每一個生病的人。
第一,有人用。
比如春雨醫生,確實砸錢積累了不少醫生資源。醫生的需求之一就是金錢啊,如果在網上回答幾個問題就能有額外收入,何樂而不為?但是如果說醫院一把手不差錢,比起其他醫生,當然就沒那麼大興趣去用這些APP。
第二,說到隨訪的APP,很少有專門只做這個的,起碼是問診+隨訪。
像病歷夾和杏仁醫生都是綜合了醫生日程表、患教、聯繫患者等功能。麥豆隨訪還算特別,有個會診群,不過做成了付費諮詢,估計有些用戶會因此止步。隨訪的量表很多時候需要根據病人病情量身定製,一個模板吃遍天下的情況非常少。隨訪如果沒有可穿戴設備的數據支撐,無疑是很雞肋的功能。很多APP取巧地把隨訪看做醫師與患者之間的交流,意思就是,只要醫師和病人能在診後繼續聯繫上,就算是隨訪了。
第三,對醫生提高工作效率有沒有用這個只能看醫生自己了。
如果有人堅持用APP當做管理軟體來操作,記錄自己日程工作,跟患者聯繫,對他自己肯定是有用處的,但那這種用戶也一定是所有APP都搶著要的。現實是醫生不可能都習慣用某個APP來做工作,所以APP才用五花八門的方式來黏住用戶。比如醫聯,醫生圈子,吐槽分享;好大夫,醫生個人網站;醫客,文獻庫等等。可能以後還會有兩極分化,一個是專註做醫生的工作平台,一個是偏向做醫生們的娛樂和某些專業的搜索。
----更新於20151014-----
第四,從長遠來看,醫生用這些醫療APP實際上重點在於培養習慣。
在一定程度上,幫助醫生髮布排版信息給患者,給患者提供網上諮詢醫生的途徑,這些功能確實能給醫生提供便利。但更重要的是,它們的使命就是讓醫生和患者都去習慣這樣通過互聯網來問診就醫的方式。醫生習慣在手機上工作,接待病人,與科室溝通;病人習慣上傳自己的檢驗報告和日常信息,習慣網上問診和買葯,以及買相關的醫療保險(例子:平安好醫生,看它砸錢的方向就知道了)。它們是將來建立未來醫院、掌上醫院之前必須奠定的根基,包括HIS(醫院信息系統)和EHR(個人電子健康記錄)。這就是時下互聯網+醫療的醫改意義啦。
-------------------------
另外,真正想在移動醫療這種熱點裡插一腳的並不是被動型的普通醫生,而是醫藥代表和那些有名望有人脈的醫學界頭頭。比如丁香園旗下相關的醫藥廠商,仁雲醫雲的科室管理。醫藥廠商不說了,像醫院管理層,他可能想藉助一個工具,去得知手下醫生的每日動態,了解他們對病人的診療處理;由移動醫療產品而搜集而來的病例數據歸科室私有,也可以做為項目寫入科室日誌;還有通過關注慢性病病人病症,進而篩選出優質病患資源。
利益相關,匿了~優質內容需要付費。免費諮詢需要補貼。醫生不是救世主。柴米油鹽都要錢。
說科室主任比普通醫生忙明顯就是臆想的,普通醫生一般寫病歷寫得要吐血,反而是科室主任比較輕鬆點,副主任也是忙得跟屎一樣,總之,醫生聽到APP功能是眼前一亮,實際用起來是另外一種情況
有還不少,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傳統的就診和看病模式也會不斷的發展進步的。推薦「醫牙啊」, 一款只針對民營口腔診所服務的移動互聯網應用平台,牙醫和患者一對一交流諮詢,再也不用擔心排隊預約看病難的問題。免費推廣提高診所知名度,簡單有效的管理直接提高工作效率。
有 維他智能醫生 出分析結果前 提問的問題覆蓋面很廣 但是好像目前還沒公測 大家可以關注他們的公眾號vitahelper
E診斷APP
幫助醫學影像醫生和臨床醫生各取所需
醫學影像
醫生文秘
醫學社區
雲pacs
真正能幫到醫生的很少,打個比方,外科醫生,每天手術那麼多,哪裡有時間拿出手機拍病例。在手術的時候也不能把手機拿出來拍照啊,很多醫生都會反應,東西沒什麼用。識別效率也不是很高。識別時間不確定。
有,醫生使用更方便,跟醫生講我們產品的一些功能,醫生會眼前一亮
有時間的醫生會用,沒時間的醫生,什麼軟體都不用。現在的移動醫療還只是萌芽期,核心問題是我們現在醫療環境,醫生行醫環境,醫患關係都很差。這讓我想起了毛爺爺的話,實事求是,走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才會成功,照搬國外根本行不通,不接地氣,國外醫療環境和我們有本質區別。醫療環境和國家政策相關,現有的APP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醫生的問題
有,我做了兩年移動醫療。現在已經離開了。
有啊,現在app大多有很多功能,醫生可以針對某一點使用,比如杏樹林病歷夾的拍照功能,就能很好的把工作中的照片和生活中的照片分開存放,皮膚病的照片,你懂得。。。
簡單的說:有,而且不少。
醫生也是有區別的,科室主任肯定比普通醫生要忙。
另外根據對象不同使用也會有區別。病歷夾和杏樹林是針對醫生端的,春雨醫生之類的移動醫療平台都是醫生端+用戶端。
有的,我上次特意下載了個APP試用了下,真的蠻不錯。你們去試一下咯。 數字醫生 APP ,是一個醫生的社交平台,裡面包含了病例分享,疑難求助,還有醫生交流圈子什麼的,很不錯~
推薦閱讀:
※開發一個重病患者(病友)互動、交際的app,前景如何?
※如何評價「ONE·一個」3.0 版本?
※網上買電影票既便宜又方便,為什麼還有人去電影院櫃檯買票?
※如何看待【ONE·一個】APP新版本(3.0版)?
※無覓網的「秘密」應用是如何通過網頁直接在 iOS 設備上安裝的?
TAG:應用程序Application | 杏樹林 | 移動醫療 | 春雨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