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李安說「《綠巨人》我是真做烈士了」?

綠巨人各方面都不討好誰都知道。可是做得不好和說自己成為烈士是兩回事。為什麼李安這麼說?明顯有不服的感覺。


《綠巨人》(2003)作為李安某種意義上的黑歷史,挺有點上不了檯面。

但是我真的很喜歡這部電影。

在之前的《理智與情感》(1995)和《冰風暴》(1998),李安體現了導演實力和他對美國的思考,《卧虎藏龍》(2000)更是把他推向了世界高峰,作為一個深諳東方智慧的人,李安之後的選片應當是相當慎重的——這個選片需要立足美國市場照顧美國大眾,同時有可以推銷向世界的大片要素,以及更廣闊的商業性;更重要的是,它必須有可以引人思考的地方。

當時正值Marvel開始拍攝超級英雄系列的時候,2002年的那部《蜘蛛俠》賺的盆滿瓢滿,我不太清楚李安接手綠巨人項目是在蜘蛛俠之後或者之前,但按照一般電影的製作規律和李安細細籌備的習慣,這兩部電影很可能是同時開始籌備的(如果不準確求各位指正)。而李安選擇了綠巨人這個超級英雄角色作為自己進一步發展事業的跳板,是他看中了綠巨人非同尋常的複雜人生,以及可能從他身上發掘出的引人遐思的東西。

其實李安的《綠巨人》野心是非常大的。為了這部電影李導不惜親自上陣穿著動作捕捉服做出浩克的動作,而電影中不時出現的畫中畫分鏡是我見過的最傳神的表達漫畫風格的做法。在這部電影中,浩克不再是光鮮亮麗的人民守護者,他因為一己之力的不均衡,和這種不均衡力量可能帶來的利益攪合在一起,幾乎站到了正義的對立面上。因為暫時無法控制自己的力量他對於普通民眾是巨大的威脅,班納需要控制住自己內心的暴力渴望,不然憤怒的他會撕碎眼前的一切——這哪裡是超級英雄啊!於是《綠巨人》成為了一部放在當時難以被人接受的「超級英雄」電影:它冗長(長達兩個多小時),嚴肅,而且沒有人們期望著的大量動作戲,看完後並不舒暢,毫無那種「超級英雄拯救了我們我渾身充滿了正能量」的亢奮感。更可怕的是李安改動了很多漫畫內容,僅僅拍了一條「父子線」,彷彿要講一個現代的俄狄浦斯式的故事,說到爺倆鬥法就沒了,這種「背叛」讓很多美漫粉絲怒不可遏,爭相給《綠巨人》臉上抹黑。

《綠巨人》最終上映後口碑票房全都不佳。我想如果這部電影放到今天上映,一定不會是這樣的結果。李安這一步走的有點太超前了,他試圖拋棄超級英雄電影的框架來拍一部超級英雄電影,或者說李安心中壓根就不想拍超級英雄,他只想拍出一個不幸的男人如何被自己怪誕的能力撕裂,並著重表現這種荒誕。因為這種莽撞的理解「錯誤」,李安就這麼摔了一大跟頭。有了《綠巨人》這前車之鑒,後來的超級英雄片從此不再敢亂來。到了2004年,《蜘蛛俠2》走了一條賣乖的路徑:蜘蛛俠的另一面好歹是普通男人,他要適時的「迷茫」,然後戰勝迷茫。而諾蘭的TDK一出,全世界都震驚了:原來還可以拍的這麼不像超級英雄電影啊,但是真的好好看口牙!而安叔2003年的這部試水之作就這樣被人忘記了,Marvel還嫌不夠噁心人,拍了一部《無敵浩克》把自己這趟泥水越攪越渾。

所以李安說自己是烈士,真的是飽含辛酸的一句感慨啊。

P.S.
前幾天又拿出來看的時候,發現電影1小時49分37秒的時候,班納在昏迷時和浩克心靈相通了一瞬,浩克一把握住班納說了一句:「Puny human(弱小的人類啊).」

還記得電影《復仇者聯盟》里浩克猛錘Loki後丟下的那句話嗎?「Puny god(弱小的神明啊).」

真不知道婦聯的導演這麼做是不是故意的。


要我說他這句話是至今都沒搞明白自己錯在哪,或者說依然沒有接受失敗,所以要用中國讀書人的烈士情結,來證明自己只是超前,否定自己的失敗。一個擅長人文關懷和普世情感,心態主流化的導演拍不好有粉絲亞文化支撐的流行文化形態這不是必然的嗎?有什麼不好意思承認的。

李安不是中國人神話的百戰百勝的無敵導演,他至今為止兩次嘗試拍攝當代流行文化題材都失敗了,另一次是《製造伍德斯托克》。這也說明,即使優秀如李安,很大一部分中國人或者說華人的文化視野依然和世界主流文化脫節,像李安這樣長年在美國學習工作生活的台灣人,身上的台灣人的文化烙印依然鮮明得過分,而對美國土生土長的流行文化、亞文化知之甚少。舉個例子,華人留學生絕大多數對本校的NCAA球隊比賽都興趣缺缺,甚至連有哪些明星球員、隊名都不知道。

說回到HULK電影。作為一個完全不懂「化身博士」概念的人,李安對浩克代表的一體兩面還有班納這個人物的性格的理解完全跑偏,這體現的是李安對自己不熟悉的文化(包括亞文化)的力有不逮,並試圖用自己的語境來解讀一個完全來自另一個語境的事物,結果就是南轅北轍。班納其人,雖然外表經常很懦弱,但內心卻並不是一個慫人,他關鍵時刻的勇敢果斷(甚至殺伐決斷冷靜到殘忍的程度)才讓他成為浩克(補充解釋,班納是為了救Rick Jones才被伽馬射線照射成為浩克的,當然目前Avengers電影採用的是終極世界為了研究超級士兵計劃的結果),他內心的矛盾從來不是父子矛盾(托尼?斯塔克和托爾倒是真有父子矛盾的問題),而是他試圖愛貝蒂,但作為一個一體兩面的人,他擔心浩克會最終害死貝蒂,而他的岳父羅斯將軍對他的追捕,除了軍人職責所在,也源於對女兒的保護,所以說浩克的心理學問題,出在人格分裂、對愛情中的傷害和與岳父羅斯的矛盾上。李安完全搞錯了。大家可以參考一下Joss Whedon在Avengers裡面是如何處理班納和浩克的角色性格的,除了性格,班納的科學家屬性也被Joss突出了,這才是真正懂漫畫的傢伙寫出的劇本。

李安的跑偏不止發生一次。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製造伍德斯托克》上,李安對搖滾樂和超級英雄漫畫背後包含的雄性激素代表的樂觀積極的精神完全無法理解,他的細膩柔軟在展現剛性時恰恰是短板。大部分對這兩部電影的讚美都來自同樣不了解這兩種流行文化的中國影評界,而在北美甚至歐洲都沒人捧場,對於美國人來說,沒有人想要面對一個俄狄浦斯情結的浩克,也沒有人想聽到和搖滾樂無關的伍德斯托克的故事。

總而言之,李安根本不是烈士,他只是有烈士情結罷了。真正有那麼一點點接近烈士的情況,是少年Pi和斷背山都沒拿到學院獎最佳影片,但因為導演獎他也都拿到了,所以也就只是一點點接近罷了。


從李安各種類型的電影都拍來看,作為李安內心確實嚮往嘗試挑戰與超越。這種內心的衝動並不是導演想給觀眾一個交代或者利益驅使的,而是自己想圓自己的電影夢。

在《綠巨人》之前,李安拍的電影基本都是獨立製作,要麼就是和台灣合作。拍攝模式全是自己打拚出來的。當好萊塢向他投橄欖枝的時候,當然胃部會騷動想要嘗試一下,改變好萊塢模式化或者從中學習些拍電影的技法。

我們都知道李安是以處理人物關係,特別是細膩的情感特別有他的一套方法。但是這和好萊塢的運營模式是想違背的。李安沒有時間去磨他的想法,好萊塢講究有效率的工作。

自己的追求與最後觀眾買不買賬就是兩回事了。當差評一堆,我想李安應該也意識到這個問題。看他一如既往的耗費自己的心血,還是嘗試新的技術拍攝《Life of Pi》並且耗費四年光陰,就明白他誓死,忠於自己想要挑戰的決心絕對不是獲得一些差評就能改變的。


前幾天我在寫劇本的時候,有人提醒我,這個場景太私人化,觀眾不一定能理解,不如換一場景。

我覺得他說得很有理,但卻堅持要按照我的方式去寫。

因為電影於我而言是一種表達方式,如果扭曲了我的本意,那寫劇本就沒有意義了。

但是做商業導演不同啊,也許導演他自己覺得某個場景是最恰當的,但是投資人不滿意,你就得改,哪怕違背了自己的經驗與學識,你也得改。

更可怕的是好萊塢的導演沒有剪輯權,可能劇本寫的是一個故事,剪出來就變成另一個故事了,例如諾蘭的《失眠症》。裡面的細節都很有諾蘭風格,但全片呈現的順序和節奏就完完全全是好萊塢商業片的套路。

想必李安導演當年經歷了巨大的壓力,他也許想拍一部有個人風格的超級英雄電影,出來的效果可以和諾蘭的蝙蝠俠媲美,但投資人卻要他做一個中規中矩的商業導演。

而成片上映後的失望的結果又全部反饋到了導演的名聲上,李安的失望是可以想像得到的。


李安的綠巨人如果能夠有條件按自己想法拍一個系列,一定比諾蘭的蝙蝠俠更有價值,甚至可能開發出新的類型片品種,唉,不該是烈士。


因為布魯斯·班納犧牲自己來改變了新星際迷航的歷史。


首先,站定立場,我不熟悉李安,但我喜歡這部片子。

高分回答認為李安不肯承認自己的失敗,甚至沒搞明白自己錯在哪兒。這不是在黑今年春晚總導演嘛!

然後,我建議咱們討論為什麼前先搞清楚是什麼。

李安回答這個問題是在2014年3月接受柴靜採訪時講的,當時他已經交出了《少年派》這部作品。

柴靜:會不會有人說,做藝術片就很成功,但是商業片,比如說《綠巨人》好像也沒有賺錢。

李安:《綠巨人》我是真做烈士了,跟它拼了,而且我現在也不年輕了,比《綠巨人》也年長了十幾歲了,年長也該放聰明一點。

說真的,如果不是看到這個問題,我都不知道《綠巨人》口碑票房欠佳。當時看完婦聯惡補了幾個超級英雄的系列電影,它是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對於超級英雄系列電影而言,宏大的特效場面看的時候的確讓人血脈噴張非常過癮,可是不用過多久我已經記不起什麼情節(不知道有沒有人和我一樣……)但是《綠巨人》我卻能清晰地記得它打動我心的那種感覺。

也許它最大的問題就是:沒符合觀眾的期待!看超級英雄系列的人都為了追求過癮,視覺感官的極致刺激,看超級英雄如何打倒壞人贏得勝利。而它卻跟你談人性。所以,我褲子都脫了你跟我聊人生?

在我看來,李安是個勇士,他告訴你超級英雄還可以這麼拍,但是他走得太快,急於表達自己內心的東西,忽略了當時的市場需要。另一個不極端的例子《蝙蝠俠黑暗騎士三部曲》時隔兩年後大獲成功,這個系列比綠巨人高明的地方就是它知道人們想看什麼,然後加入一些些人性的東西,保證了票房又提升了格調。不過奇怪的是,在後來的超級英雄里沒有再延續這種處理方式,所以《黑暗騎士》也是極為難得的。

在《奇葩說》裡面,馬東說過這麼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如果細細去品味那段訪談,可以發現李安說了這麼一段話:我常常會拍一些,跟我完全沒有關係的,拍女人,拍《綠巨人》,拍這個東西,我自己也說不上來。只有在拍電影,這種精神狀態裡面,我會有一些體驗。我很想這個真的層面,這種情懷能夠傳達給觀眾,希望也能引發他們心裏面的。

如果沒有《蝙蝠俠黑暗騎士三部曲》,也許我會和高分回答一樣認為他在粉飾失敗,但是現在回頭來看,他確是先行者。


最近寫的


解不開的結——超人哲學的悖論 《綠巨人》影評

在這一點上,與村上春樹一樣,李安是一個對西方文化懷有複雜的感情的人。

《挪威的森林》的故事開始於一個在異國的機場的傷感的回憶,披頭士的音樂,「罷了罷了又是德國。」的感嘆,流露出的,其實是作者對於西方文化入侵的無奈。整本小說所展現給我們的,是那個年代的日本年輕人,被從自己民族文化傳統的中連根拔起,在縱慾主義與享樂主義的思潮中迷失的故事,是一本關於六七十年代的回憶錄,雖然我們只記住了其中的情色部分。

美國文化,早已瀰漫了全世界,早已在我們頭腦中潛移默化的定下了條條框框的遊戲規則。發掘中國傳統文化,傳統美學的電影,從此只為它們自身而存在,從此只是作為一種時尚或一種文化現象被品評,如同一件件只能欣賞的藝術品被擺在展示櫃里,與同樣陳列的印第安文化,日本文化,印度文化,並無差別。所以,依靠幾部電影來喚起一種久遠的文化,無異於痴人說夢。

與村上春樹不同的是,李安的成功不是依靠著中國文化的背景,而是因為,他懂得使用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來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

與其他的超級英雄電影相比,《綠巨人》有兩點本質的不同。

一:這可能是好萊塢超級英雄電影系列中,唯一一個完全失敗的超級英雄。甚至,他的誕生就是一個失敗。

二:電影里,鬥爭不再發生在不同人物與不同陣營之間,而是發生在主人公的內心。

事實上,這部電影是李安對於西方文化中「超人哲學」的反詰。這種理論由十九世紀的哲學家尼采所提出。大體含義是:「超人是超越自身、超越弱者的人,他能充分表現自己、主宰平庸之輩;超人是真理與道德的準繩,是規範與價值的創造者;超人是自由的、自私的、自足的;超人是面對人類最大的痛苦和最大的希望;超人是在不利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憎恨、嫉妒、頑固、懷疑、嚴酷、貪婪和暴力只能使超人更堅強。」

仔細琢磨一下,這段話與其說是理論,毋寧說更接近於信仰。很句子都經不起推敲,而且與我們的現實生活沒有半毛關係,哦,除了讓我們意識到自己不是超人的現實。

問題就出在這裡,超人哲學,暗合了我們內心年輕的荷爾蒙。想想吧,中國二十世紀初與八十年代年輕人的兩次思潮,打先鋒的恰恰是尼采哲學。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因為一次失敗的實驗,班納擁有了超乎尋常的力量。在內心憤怒的時候,這種力量就會被喚醒。班納也會失去理智,被另一重人格「浩克「所替代。

這就是一個與自我相處的問題。在西方古典文學中,鬥爭,不再局限於利益的爭奪,而是上升到了一個對於自我的認知的過程。自然而然的,悲劇也就成為了西方文學的最高形式。然而,在李安的鏡頭下,班納只是一個值得憐憫的人,故事起因於一個意外,整部電影就是一個關於失控的故事。我記得有一個場景,整部電影唯一一個打動我的場景,就是浩克赤手空拳掀翻坦克,打直升機,在沙漠里瘋狂跳躍的那一幕。這是自由嗎?顯然是的。那麼,痛苦從何而來?壓抑著你的,束縛著你的力量,他在哪裡?不是飛機,也不是坦克,不是你的敵人,恰恰是過度的自由,是你在鏡子里所看到的自己。

綠巨人的漫畫篇幅很長,李安截取的這一部分,更讓這部電影顯得意味深長。尤其是影片最後的小尾巴,算得上是兼顧主旋律的黑色幽默吧,以暴制暴,就讓綠巨人去維護世界和平好了,也算是不負初心吧。


「很大一部分中國人或者說華人的文化視野依然和世界主流文化脫節,像李安這樣長年在美國學習工作生活的台灣人,身上的台灣人的文化烙印依然鮮明得過分,而對美國土生土長的流行文化、亞文化知之甚少。」

且不談樓主認為華人的文化視野和所謂的世界主流相比不值一提,完全脫節的言論,如果李安拍浩克是為了把漫畫搬到熒幕上,他就不是李安了。

藝術家用自己的作品表達情感,李安作為一個導演,他會在他拍的電影中注入他自己的思想,引發人們的思考。如戰爭,人性,慾望,自由等等。只可惜,這些主題,色戒表現得出來,斷背山表現得出來,卧虎藏龍也表現得出來,但是浩克不行,因為它是漫畫。誰願意在讀漫畫時候思考那麼沉重的話題呢,漫畫家在紙上天馬行空,畫出的是讓人看了痛快的東西。用漫畫引起人們的思考實在像是給了一個劍客一把弓。

李安在這部電影上的成功或失敗並不能完全用票房去定奪,李安是藝術家,他做的只不過是表達自己的思想,而不是取悅市場,這本身是沒有錯的,只是他選錯了思想的載體,而這個載體的主要觀眾們(漫畫迷)對這些思想並不感冒,才導致了惡評如潮。

如果把綠巨人當作一部漫畫電影來看,它顯然是缺失了很多該有的精彩,而如果把它當作一部文藝片來看,這些缺失和它表達的思想相比,又沒那麼重要了。打個比方,你不會因為在色戒中沒有大規模的槍戰就說它是一部爛片。

李安在一部文化快餐上下了太多的心血,而這些心血到了市場上卻成了多餘,伯牙彈琴,聽眾卻想聽搖滾,說是烈士也無可厚非。

PS:本來是要回復「為夢而生」的,越寫越長,就另外建了一樓。


同意1樓的看法,這話有為自己失敗辯護的成分。
從另外一方面來說,李安的所謂「先烈」的說法,也源自當年電腦CG技術的限制。
大家看這圖: 綠巨人 劇照

現在看這劇照,第一感覺就是尷尬……
這種CG水平,簡直就是90年代電腦遊戲片頭動畫的水平。沒有金剛鑽,就別攬那個瓷器活。
而早一年的《蜘蛛俠》(2002)票房口碑的雙豐收,真正開啟了藉助電腦技術把漫畫英雄重新演繹的成功例子,從這個角度來說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當然,李安後來吸取了教訓,《少年派》的成功,電腦CG功不可沒。


李安版的綠巨人口碑兩極分化,屬於典型的賠本賺吆喝,就是說太文藝了以至於普通觀眾不買賬,所以電影公司對其定位也就停在了文藝片導演,之後所以無敵浩克就換成了典型的視覺轟炸,美式英雄爆米花電影,而李安也就成了賺吆喝的烈士


諷刺的是,後來漫威重拍的《無敵浩克》票房比《綠巨人》還低


個人主觀感覺非常喜歡這部電影 勝過其他一大部分復聯繫列電影 不知為什麼


看了美隊3才理解了這句話,當年爆米花電影大熱,現在美隊3好評如潮


他可以把超級英雄拍得那麼浪漫啊!
但是我又覺得劇情有點拖沓...
不過我真的還挺喜歡,沒有美國大片(看多了以後感受到故意營造的尷尬的笑點)
也不吹牛
女主小時候和爸爸吃冰點的那個地方,配色簡直太美好了吧
李安的綠巨人應該算是漫威的的異類了吧~雖然我沒有喜歡其他電影對這部片子痴迷,但對於安叔自己的風格來說並沒有跑偏喔~
不嘩眾取寵~
【我在亂說什麼....


如果順著漫威系列看下來,個人覺得李安拍的綠巨人是該英雄最好的,當然劇情上有些問題(特別劇末父子斗那段有點虎頭蛇尾),但人物背景、專業性等方面感覺是花了很多心思,回過來看08年的無敵浩克 那是神馬玩意。。選的主角弱爆了、完全沒這個角色的存在感,一上來就是俗套到家的無腦追殺。。。完全是準備刷票房的爛片 看得哥都要睡了 — —


現在看完婦聯再回過頭來看綠巨人,感覺這樣的綠巨人更有人性,因為他要始終壓制著體內的瘋狂,就像在婦聯里浩克說的那句話:你問我秘訣?我只是一直在憤怒。這就好比你讓一個脾氣暴躁的人壓制自己的狂躁一樣,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在綠巨人1裡面,剛獲得能力的班納會迷茫跟失控實在是太正常不過了。


我很喜歡李安版本的綠巨人,且很感性地愛上了綠巨人這個角色,對於新拍的反而不覺得有什麼內涵,但是它用於銜接MARVEL下面的大電影。它就是一個故事。


其實李安把片名改成「班納傳」就行了。


綠巨人我最滿意的版本。


熱血爆米花電影題材,他詮釋成了文藝人文情懷,大量描述綠巨人變身之前的遭遇= = 你說觀眾能買賬么?起碼我等了四十五分鐘沒看到我想看的熱血鏡頭= = 好吧,觀眾也有錯——你敢職責?
跟老謀子一個遭遇,拍慣了《活著》之類的猛地跑去拍《黃金甲》,臣(觀)妾(眾)接受不到啊。
所以擅長拍啥還是就拍啥吧,真的,別勉強。


因為《綠巨人》票房不好,口碑也不佳,簡直就是犧牲了


對於自己的作品沒得到認可,自然不服,但那只是他自己一廂情願


推薦閱讀:

很多穿幫鏡頭是不是電影導演故意製造的?
好萊塢大片中第三者為什麼下場都很慘?
你怎麼評價電影《莫扎特傳》對莫扎特一角具體演法的設計?
為什麼同樣是自製劇,《盜墓筆記》比《心理罪》差那麼多?
《後會無期》有哪些看點?

TAG:電影 | 李安導演 | 綠巨人2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