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上海高價地段的老房子里是怎麼樣的體驗?

題主時常會路過上海黃金地段,像是盧灣、黃浦、靜安這些高級住宅小區林立的中心城區里,時常可以看到不少小巷弄堂。我想問問住在這些小弄堂可以是怎麼樣的生活? 是否會進行一些高大上的裝修? 和鄰里之間的關係又如何?

(2017年10月16日問題補充)

這是我在去年1月問的問題,這兩天突然發現關注數幾乎破千了,有點小激動。其實我小時候住在閘北,10戶人家擠一間「亭子間」,在15平米的空間里生活質量雖然不高,但是也算是鄰里之間其樂融融。但是小時候確實也很羨慕住在新公房和住在的「上支角」老房子的住戶。大約10年前的時候老房拆遷了,隨後越來越多的老房子和城中村被推倒,原來老房子所在的街區也完全變了模樣。破舊的里弄越來越少,只有一些保存較好的建築和弄堂會得到修繕。於是我很想知道,住在中心城區的老房子的人,在高速變化的今天,他們生活得還好嗎?


作為身份證號碼310101開頭家住上海市黃浦區(郵編200001)真宗老房子三十年的土著,家裡南面走5分鐘是被稱為中華商業第一街的南京東路步行街,感覺完全有資格回答好這個問題。

先上兩張圖,是我住的街區,從圖一可以看出二樓的房子完全是一層木板就是牆,這才是真正的老房子,外立面都是政府定期來粉刷裝飾的,由於所在街區是由於地處上海北京東路(以前全國有名的五金一條街)後面,所以也屬於五金店集中地帶,政府在世博會期間花了大力氣裝修門面,今年又重新裝修了一遍,也意味著十年內拆遷幾率為1%,但我開這個回答完全不是為了說這些。

下面是我家內部樓梯的照片,看了這些照片你才能真正感受到什麼叫老房子,第一張圖是一樓到二樓的樓梯,第二第三張圖是二樓到三樓的樓梯,都是基本70-80度角接近於直角的傾斜度,很多沒住過老房子的人走這樓梯都害怕,但我只需要10秒爬一樓,因為住了三十年了,樓梯都是木質的,走起來會發出聲音,每天晚上都能聽到有野貓從陽台的非封閉式落水管子鑽進來光顧我家爬樓梯的聲音。

下面三張是三樓的房間內部圖,圖一是上海人充滿感情的老虎窗,為什麼叫老虎窗自行百度。圖二是房間的朝南的牆面,圖三是窗外景色,對面的大樓。由於這間房間沒人住,所以完全沒人管,所以可以看到牆面裂縫密布。窗外對面一幢高樓由於過高造成我家2樓在冬天雖然朝南但只有上午十點以前及下午三點以後能曬到太陽。

下面再放幾張陽台上拍的夜景圖,第一張是位於北京東路上的科技京城兩幢樓和新一五金大樓,第二張是蘇州河邊的河濱豪園(每平米房價8W5-12W,總價1200W-4000W,自行百度房價為什麼差距那麼大),第三張是南京東路步行街上最高建築上海百聯世貿國際廣場。其實我家門口以前可以直接看到東方明珠,但由於後來造了很多高樓擋住視線,所以看不到了。

最後說說題目的中心,居住感受:

年輕人都希望搬走,老年人都希望留下。

首先由於真正的老房子都是當年打土豪分土地後的產物,所以一般一個門進去會有3-4家人,有甚者一個門進去有幾間房間就有幾戶人家,所以90%以上原生的老房子沒有現代衛生設施,很多人家用的是痰盂罐,每天全家人大小便都在一個痰盂裡面,幾乎年輕人都不會去倒痰盂,因為覺得太臟太丟人,所以你如果有機會到上海的老街區找到專門倒痰盂的糞坑早上去觀察一下,基本上很少有年輕人干這事,以前還經常發生有人到痰盂的路上和別人撞了雙方都一身屎尿,臭氣熏天。這兩年政府大力改造老房子內部,有條件的都安裝抽水馬桶,但這些糞便是直接進下水道,而不是專門的排糞管道,但上海還是有很多窮人或者外來租戶根本沒條件改造,所以還在用痰盂,我家是2015年在我強烈抗議不滿的情況下自己搭了一間衛生間,不然我家老一輩覺得自己過的還挺好,有沒有抽水馬桶是檢驗一個現代人是否過上體面生活的遮羞布。既然沒有抽水馬桶,很多人家自然也沒有浴室,所以老房子集中的地方還有那種公共浴室,大家赤身裸體,坦誠相見,匆匆洗完澡就各回各家。獨立廚房對於很多家庭來說也是一個奢侈品,很多人家都是共用一個廚房,甚至於共用一個煤氣灶,鄰里之間很多時候為了廚房的清潔衛生吵的不可開交。

然後是房屋質量問題,下暴雨的時候我家落水管由於不是全封閉式,有一個漏斗做轉接,會發生水滿外溢,然後家裡下小雨,不過這是偶發情況,概率不大。其實最讓很多外地租戶尤其是女生受不了的問題是,老房子里有老鼠,特別是喜歡吃零食的女孩子,老鼠光顧你房間的概率非常大,萬一睡到一半塑料袋的響聲或者老鼠的叫聲能讓你徹夜難眠。

唯一的好處就是地處繁華,去哪裡都交通便利,而且周邊配套接近完美,所以很多年長的人為了將來看病方便都不願意搬離。

這裡附上我住的地方的地圖和衛星圖,衛星圖很直觀的可以看出很多地區都是平民區,可以稱為繁華背面的角落,但這裡還是有很多人頑強的生存著。

回答這個問題完全是因為看到了很多回答,感覺都答非所問,拿以前租界里洋人或者達官貴人住的房子來展示,尤其一堆翻出外灘萬國建築群,以前租界留下來的洋房照片。如果你想體驗最純正的上海城中村,建議你去上海當年的華界(被撤銷的兩個行政區閘北區和南市區,還有上海人被戲稱為又破又大的普陀區)尋找快被拆完的真正的上海里弄。最後附上當年上海最垃圾的地帶三灣一弄的網頁鏈接,尤其是第一篇生動描寫了當年上海最底層的生活狀況。

http://sh.qq.com/a/20131103/001541.htm#p=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916/20/178233_236449532.shtml


看到評論里有人問為什麼不裝修的,補充回答一下,上海老房子里一拆遷基本上就是一場腥風血雨,誰家裡面沒有幾個親戚的戶口,當初遷進來的時候以各種冠冕堂皇的理由借口來欺騙老人,到真正拆遷的時候就過來分錢的比比皆是,所以上海人很多人親兄弟親姐妹之間為了點房子打官司,撕破臉皮老死不相往來的猶如過江之鯽,連綿不絕。我家因為我爺爺之前把我二姑媽(其實上海人叫嬢嬢,就是我爸的親姐姐)的戶口和我表妹(三姑媽女兒)戶口遷進來,她們不住在裡面,但我二姑媽是個以愛的名義在每件事上都喜歡插一腳的人,如果真裝修被她知道家裡不要過日子了。講我附近兩個曾經最要好的赤庫里兄弟(發小)的真實故事,他們家都非常小,同學A家裡住我家不遠的浙江路,家裡面和奶奶爸媽4人住在加一起25平米的房間里,奶奶一間房,他和爸媽一間房,每天晚上打地鋪,後來他爸插隊落戶安徽的親大哥賣了安徽兩套房回來搶房子(安徽黃山兩套房十年前賣掉,沒在上海置一點產業),強行和他奶奶三個人擠在一間12,3平的房間里,還和他爸爸發生爭吵打架,我同學作為一個買不起房的上海人被迫出去租房子住,工作極其不穩定算混的比較差的那一種,過著有今天沒明天的日子。同學B家裡原來和父母三人一起住在蘇州河邊上,房子13個平方,傢具放好基本沒什麼地方站人了,有一次和另外三個同學去他家找他,兩個人只夠站著的空間,他晚上是搭張簡易的鋼絲床睡覺,白天把床拆了,人生信條是錢拿去拼事業,絕對不買房,沒結婚前買了一輛車,做銷售,今年準備開公司,前年結的婚,原來女方父母要求買一套30平的小房子表示誠意,但這傢伙有很好的耐心和很強的談判能力,非常適合做銷售的社交能力,在沒有任何房產的情況下結婚了,現在住在女方家裡,不是上門女婿,屬於人生大贏家的那種。

還有說夢想改造家的各位兄弟,告訴你一個很不好的消息,有一期一個賣餛飩的改造完就被隔壁鄰居舉報了無證經營,最後連營生的路子都中斷了,中國人的紅眼病還是很重的,所以這種生活條件改善這種事情越低調越好,不然誰知道哪裡會射來一支暗箭。

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

最後一次修改答案,解答一些固有的偏見和沒搶過房產的人的疑問。

一、拆遷暴富問題,我的大姑媽,上海市老閘北浙江北路拆遷,離我家走路半小時不到,騎車也就十分鐘多一點,16年年初開始動遷,評估面積算25平,現在動遷補償10萬一平,加各種獎勵,大約到手280W。我一個同學今年7月底在上海通河新村(中環外)一套70平方的房子380W,280W補償款要買到外環外了,如果拿安置房要拿到松江洞涇甚至更遠,我大姑媽家還有一個姑父的弟弟的戶口。動遷能發財除了一批上海有宅基地的本地人(祖上翻三代都是上海籍的,像我是爺爺輩遷過來,爸爸開始在上海出生的,很多住市中心都是這種人),還有世博會前動遷一批人,政府急於動遷花了大價錢,當時有那種三林地區的私宅(類似於農村自己造的那種),聽到風聲挖口井然後問政府要補償,政府照樣買單的。現在動遷都是陽光政策,按平方分,以現在上海的房價窮人拿現金自己買房基本市中心搬郊縣去了,你還想靠動遷發財,不存在的,能買到近一點的房子就不錯了。

二、上海人最讓人看不懂的搶房產,最具代表性的節目《老娘舅》,柏萬青主持的,在節目里整天吵得最多的就是搶房產排第一,後來被年輕人在網上罵教壞老人被封殺,裡面最著名一句話叫:老鬼不脫手,脫手不老鬼。(上海話鬼讀JU),意思是老人財產捏在手裡好把控孩子,教老人怎麼提防自己孩子,搞得很多孝順人家的老人學壞了。

以我同學A的外婆為例,家裡13年靜安區動遷,分240W,大外孫戶口在裡面,大女兒過世早,過世後大外孫一次沒去看過外婆,到動遷了突然冒出來來要錢,要四分之一60W(房子裡面外公外婆,沒結婚的大伯加大外孫4個戶口)。最後大外孫還起訴老人,換成你氣不氣,最後因為有一個老年人權益保護法,法院判老人買了另外一套房用了200W,剩下40W分成4份,大外孫分到10W,法院的依據是老人必須有房住,這件事被A外公的居委會貼在拆遷里弄公示欄供大家學習,被搶了10W養老錢還算成功案例,驚不驚喜,意不意外。A的小姨(母親的雙胞胎妹妹)就沒那麼好運了,和他外公同一個地塊隔壁街區,姨夫的幾個兄弟都噱頭好,很早的時候把小孩戶口遷進去,說分人頭的時候多分一點,多出來的一人一半,但真到動遷的時候都翻臉不認人,說話不算數,都要求要一套房子,搞得根本沒法動遷,最終解決方案是他姨夫拿著戶口本和他兩個兄弟說你們今天不在動遷協議上簽字,以後你們孩子不用出國及求職了(很多需要戶口本複印件),我這輩子跟你們死磕到底,最終被兩個親兄弟拿走100W,房子分到奉賢金山(金山到市區上班是坐火車的,你沒看錯是火車,坐到上海南站轉地鐵公交)。有點像你幾年沒聯繫的同學突然給你發了一封結婚請帖的升級版。當初都花言巧語騙你把戶口遷進來,理由無非是小孩讀書,分房多拿人頭之類,現在陽光政策按數磚頭分錢了,就開始各種人性的黑暗面出來了。我家我爺爺奶奶基本都是我家在養老送終,後來躺床上的時候我爺爺拉屎拉身上我幫他擦洗,導尿管最後放尿液,一日三餐我媽照顧。我三個姑媽只在爺爺奶奶住院的期間輪流來守夜,兩個老人住院加起來不超過三月,基本都在家裡養,對面地段醫院我媽陪著去掛水,分留下來的錢給她們沒的說,法律上也有誰瞻仰的多遺產分的多,但再要分房子你樂意嗎。現在爺爺奶奶都走了,和我幾個姑媽每年我家請吃年夜飯,保證面子上不翻臉,但到拆遷那一天就是夢醒時分,到時候她們提出每人分自己一份我就直接往嘉定,松江,金山搬了。所以這就是上海人的悲哀,高房價被政府用來打破中國人家族體系的一種工具了。

當然也有協商的好的人家,但更多的是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

最後補一句,我是男的。


我住在靜安區南京西路,不是那種弄堂房,算是新式里弄吧,沒電梯,樓梯一層層上去。相對來說小區還是很大的,街道社區學校就開在我們小區,可想整個小區其實很深很大,外牆每年有工程隊來粉 。然後居委會也蠻有錢一年一小修,三年一大弄。屬於保護建築,不會拆。運氣好的是我們家有其他拆遷和其他買的商品房,所以也不在乎拆不拆。

下面會說到房子結構,小區面貌,內裝修,整體優缺點。內裝修10.29號有更新圖片~

小區後門出去走一點是大沽路,酒吧老外很多,所以小區里也有很多老外住著,有次周五回家看到大腹便便的德國老爺爺拎著一袋玻璃啤酒邊喝邊回家hh。

這是我房間看出去的圖片

圖片有一棟是K11 晚上K11燈牌閃閃發光。然後低矮紅白相間的居民房就和我家樓的外觀差不多,樓頂各有不同,只是我家這棟比他們目測要高。
噔噔噔噔!晚上到了 隨手拍了一張,今天K11燈牌居然沒有亮,好吧,打臉?_?

概況:這個房子我從出生就住著了,小區我百度了下應該是1930+建的,應該完全可以算老房子。說句實話,我小時候裡面裝修都是正常的,上海人家結婚的那種,就是我爸媽結婚時候的一套套傢具的那種裝修,衛生間也都是現代的,我鄰居的門還是指紋門 ,對比起來我們家的門弱爆了。
房子是三房一廳,我房間里有一間斜頂衣帽架(較小),一廚房,一餐廳,兩衛(因為爺爺奶奶也一起住,所以有個可以坐下全家人的餐廳房。耗盡文科生的蒼穹之力,畫了張結構圖,改到全是鉛筆印子,也不知道看不看得懂( ????? ),尺都沒拿。客廳+奶奶卧室和樓上加起來的是一樣大的。

至於內裝修呢,我父母和我這邊是5、6年前有重新裝修過。爺爺奶奶這邊應該是我出生時候裝修的。暫時拍個我的床,因為最近在樓下部分裝修,都是亂糟糟的,每個房間都堆了打包箱子,不太好拍。

一般起來就罩床罩了。裡面是一條櫃體,裡面用來放東西,面上用來做床頭櫃。魔方插座,無印良品的燈(找了好久才找到一個高度合適的燈),水晶小鍾,無印良品木質托盤(晚上睡覺用來放一杯熱水的),多樣屋餐巾紙盒。

實在讀不進書了,拍了個我的書桌(定做的,我自己畫草圖給家居店的),其實連梳妝台、床、電視櫃、床頭櫃也是我畫圖給的,我房間里只有沙發,沙發旁小茶几和小型冰箱,電視機是直接成品的。感覺店裡能理解也是厲害了,畢竟畫的很難看hhh。其實和市面場款式差不多,但有很多因地制宜的尺寸和個人的小習慣。

我覺得我還可以回答老房子女生卧室怎麼裝,這種問題hhhh。我現在就是希望能夠想個辦法,卧室里能再找個地方放一個玻璃展示櫃,這樣就可以把各個國家買的紀念品,放出來了,放抽屜里太浪費了。

因為還有梳妝台,所以書桌上東西不多,都是我自己一點點買的,所以很慢,但很喜歡。燈(以前就有的),花瓶(大丸百貨),一個回家脫項鏈的首飾盤(悉尼),一個三抽屜的胡桃木抽屜(tb旗艦店),書桌旁一個小竹藤的書架(以前就有的),最上面放著同學做給我的DIY娃娃。
——————更新一下我的房間————12.7

客廳

——————更新內容分割線—————10.29

下面會更新除了我房間以外的其他房間情況,(我房間因為住校,東西堆的最多,只能裝修完拍了)因最近家裡有部分裝修,原來是不想拍的,想等裝修完再拍,但太無聊就今天拍了。
【不定期會刪掉照片的,畢竟私人領地hh】
【馬賽克部分】有臨時裝修擺放物品和照片,以及長輩。因家裡部分裝修,所以可能有些角落東西堆的很亂,見諒。
部分照片用了【蠟筆】特效,因為畢竟是私人家居,不希望被過分放大研究。
下圖奶奶房間 。窗前還有沙發和茶几,但因為堆著一些臨時裝修的物品,就沒拍。

下圖公共餐廳和廚房部分角落

over
下圖樓道公共樓梯

公共牆壁有政府或物業?隔幾年就塗刷,樓梯也一樣,但公共樓梯本身舊和陡,只能補一補不結實的地方。其他也沒怎麼弄。
over
下面是我房間內的衣帽間 被堆滿臨時雜物( ????? )

——————10.29日更新結束分割線————


小區隨手今天拍的,拉到上面來,為了追求圖文並茂的美感。

——————優點分割線—————

首先,交通真的很方便!公交很多,出門向左一站路公交到人廣,再多一兩站淮海中路就到了,向右坐4站公交吧,就靜安寺了。到哪裡都可以很方便回家,真的是條條大路通羅馬,同時就是習慣市區,讓我去偏一點的區我都覺得有點不適應。以前是2號線,最近還新開了12號線和13號線的站,貫穿了我整個人生的交通路線。從此和同學約環球港再也不用換乘了,3、4號線總要跑上跑下,煩死了。

其次,購物!交通肯定連帶著購物。拔草拔不完。附近都是各種旗艦店、大型商場,從快銷產品到奢侈品,要什麼有什麼。缺點是!沒有大型超市!只有久光什麼底下的城市超市。最近附近還新開發了太古匯和豐盛里!太適合我買買買了!就這麼和你說,如果我想買某一個牌子包,我可以半天時間貨比好多家,恆隆,淮海路,國金,人廣然後買好。沒錯 作為一個住在靜安的孩子,太會買買買了。我現在有種神奇的能力就是總能在眾多同階級產品中,盲選看中最貴的,然後抵不過慾望的把他搬回家 T^T。
而且工作真的很方便,附近商務樓有多,我以前在人廣實習打工的時候,從來沒有遇到過高峰,每次都是公交車上的王者,和我一起時間的最後阿姨爺叔,就算我晚起,總能第一個到公司哈哈哈。

鄰居!不好也不壞,鄰居其實奇葩的是有,不過我這棟還可以,就一樓鄰居太奇怪,在門口用電線種絲瓜,每次下一樓迎接我的是一頭藤。如果絲瓜長出來了,我人高嘛,絲瓜還會在我頭上,我得彎腰T^T。居委會就在我旁邊那棟樓,所以鄰里糾紛還好,而且居委會幹部有兩個是我爸一個小學的同學,關係就還不錯。小時候經常去偽造暑假實踐。

補一個,吃。作為吃貨,吃也很重要。隨便截幾張大眾點評的圖吧。順便說句家附近就是吳江路(?????????)

————————缺點分割線—————
補個缺點吧,因為很多評論說想租很羨慕的。所以還是想說一下缺點。首先,老房子肯定沒有好的商品房乾淨,體現在一些看上去歷史悠久的角落,除一些電梯特別髒的商品房以外。
其次,電梯其實真的很重要。我以前打籃球腿傷到過,就發現樓梯的話真的要自己一節節跳下去,很累。而且大學周末往返,來上學那會兒比較作,每次都大包小包折騰,提著個24寸旅行箱上樓,可以廢掉我半條命(? ?︿ ??) 而且是屬於較窄的螺旋形樓梯那種。


還有,最近因為在裝修,所以發現老房子的線條都不是直的,因為長期歷史原因,有傾斜,然後我家牆打開看到的是磚和混凝土結構吧?我也不太懂。據說以前是杜月笙的資產。所以裝修很困難,買市面上標準的門,裝過來會有點斜,包括標準的傢具,也是這樣。輕微的從側面看得出不筆直。所以傢具很多要訂做,尺寸要根據房間反覆量,比較複雜。


結構上(再貼一次那張手寫圖可以參考),比較奇怪,不像商品房那麼規整,因為是爸媽那個時候一點點分割,規整,裝修的。爺爺那個時候買下來4層整個平面套一個複式閣樓,後來好像我爺爺好像因為一些政治還是歷史原因吧,買了四樓的一半給別人,所以其實當年是公用衛生間的,後來大家進行了共用部分分割,因地制宜改造後,各有各的四樓衛生間。但是很坑的是,樓下衛生間一牆之隔是別人家,雖然我不知道是哪間房。另一邊一牆之隔是我家客廳,以前小時候不開心喜歡去衛生間大哭,總能收到對方的關注,哭都沒地方哭了,摔鍋。後來就喜歡去樓上的衛生間了( ????? )但衛生間不能做到乾濕分離,而且我們是5樓頂層了,所以結構上或多或少5樓房間會有一條斜邊,或者想我的房間,用來放床的地方上面就是斜頂。結構問題,動是可以動,但沒辦法做安全措施,很危險,就沒弄我房間的。

補一個缺點,一定要勤打掃!比商品房容易落灰,不知道為什麼。最後 本人爪機碼了好多字的,還要按邏輯補充排版,不容易啊(;′??Д??`)。求點贊!筆芯


絕版身份證號碼310103,老房子位置在長樂路陝西南路,原名「凡爾登公寓」原法租界,當年是法國人造的「荷蘭聯排別墅」,歷史保護建築,與後來的「Garden hotel」一牆之隔,豐子愷舊居,我謹代表個人認為這個位置:市中心的市中心。

現在名字叫「長樂屯(?村)」當年我爺爺跟毛主席打江山,後來留在了上海,屬於分的房子(老爺子92,享受全額醫保),嚴格來說,這房子不是我們家的,是國家的,我們每年都要交房租,114元,恩,114元。

恩,另外在成都南路那裡有一間石庫門,位置嘛,弄堂對面經常可以看見阿迪斯頓.馬丁。

什麼法國梧桐啦,小資情調啦,交通便利啦,我就不贅述了。

以上裝逼完畢。

陝西路那裡只有44個平方,一家6口人,就是一層,2個房間,公用衛生間、廚房,上大學之前都是蹲在浴缸里用盆子接水洗澡,我媽做飯,只要起油鍋,三個煙霧報警器一起響,恩,沒有油煙機。(公用的地方要裝熱水器、油煙機,恩。。你懂的)

蟑螂老鼠是常客,一家人沒有什麼客廳,房間,就這麼2間房,吃住用都在這裡,老年人東西多,捨不得丟,一堆一堆,這裡掛一個塑料袋,那裡掛一個塑料袋,我看到塑料袋就煩,空間狹小,心情鬱悶,過一天算一天。

成都南路那裡6個平方,一個老虎窗,政府給裝了個馬桶,樓下就是公用的廚房,6個煤氣灶,沒有油煙機,透過地板的縫隙,可以每天看看樓下在燒什麼菜,哪天要是下面不小心,起火,直接都不用跑,因為進房間的那個梯子,也在下面廚房裡。這裡長期出租了,400塊,租給外地打工仔。這裡基本沒有上海人了,都租掉了。

根本不願意去別人家裡,去了別人家,回到自己家,心裡不好受,12年大學畢業,參軍去的西藏,因為徵兵的人說去西藏,退伍費是別的地方的兩倍,14年退伍,回來後看起來有50歲,頭髮都掉的差不多了(回上海又都長回來了),但手裡全有點錢了,15年我媽去同事家做客,回來說別人家像皇宮,我心裡很難過,媽蛋,我記一輩子。

16年我做主全家搬到松江老城,(不是拆遷,歷史保護建築不會拆,爸媽退休了)現在有100多平方,很開心,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還有姐姐,都有自己的房間,我上班租住在外面,陝西路租給人家一個月8K。

媽蛋,我家才是皇宮。

恩,就這樣。


坐標:上海城隍廟。弟弟45歲了,還要被迫與姐姐、姐夫擠在一間屋子裡睡覺。

這座120歲的江南老宅,紅牆泥瓦,樸實古典,又處在黃金地段,不禁令人對其估價想入非非。但誰又能想到,其內部使用面積只有14㎡,擁擠到了45歲的弟弟要與姐姐、姐夫睡一屋的程度。

這座老宅分為干、鄭兩家居住,本文要介紹的是,鄭家的14㎡居住環境。鄭家4口人:70歲的老媽、45歲的兒子、還有50歲的女兒、女婿。

鄭家的居住空間只有2樓和頂層閣樓,1樓為出租店面。

干、鄭兩家上樓的唯一入口,是珠寶店旁狹窄陡峭的樓梯。

樓梯的寬度只有1米,而坡度卻有70°。

通過樓梯進入鄭家只有6㎡的客廳兼卧室。

二樓入門處,先看到的是老媽媽的卧室,卧室由於沒有足夠的收納空間,而倍顯雜亂。雖然床頭、床尾的挑高空間被充分利用了起來,但這卻使得整體空間更加狹小、局促。

雙人床一側的柜子上擺放著電視機

緊挨著睡床的是「袖珍版」的客廳,家中的各種硬性必備電器,都擠在了這個6㎡的空間內,包括電視機、冰箱、微波爐、洗衣機等等。

洗衣機旁邊是平時4口人吃飯使用的小餐桌,餐桌後面是有幾十年歷史的柜子,其中收納著眾多的雜物。衣物的晾曬則是採用的,老上海常見的窗外晾衣方式。

除了二樓6㎡客廳外,鄭家還有位於1樓的廁所、廚房一體的3㎡空間,以及樓梯拐角處的1㎡儲物間,和弟弟、姐姐、姐夫三人共同居住的4㎡閣樓,居住面積共計14㎡。

一樓的廚房與廁所僅隔著一層帘布,但這樣設置也是出於無奈。要知道,很多上海的原生的老房子是沒有現代衛生設施的(抽水馬桶),直到現在還有很多人家用痰盂罐的方式,解決如廁問題。

在2樓的客廳,可通過攀登一個90°的垂直木梯,上到弟弟三人居住的閣樓。

難以想像幾十年來一家人,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上下樓的。

但糟糕的是,整個閣樓最高處不及1.6米,在裡面生活必須一直彎著腰。

閣樓中靠近窗戶的一側,是45歲弟弟的單人床。由於夜裡上下樓比較危險,晚上的如廁問題只能靠座椅底下的痰盂來解決。

內部則是姐姐和姐夫的小雙人床,床的寬度有限,平時睡覺時翻個身,都會吵醒他人。

因為閣樓的老虎窗面積有限,導致了閣樓內部空間的採光不足。

以上就是鄭家幾十年來的生活情境,不過現在鄭家的居住環境,已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鄭家人委託《夢想改造家》史南橋設計師對這所百年老宅,進行了現代化的改造。以往不堪入目的生活環境,搖身一變成了四室兩廳三衛的豪華「別墅」。

改造

設計師將老宅中狹窄的閣樓,以及樓梯拐角處的儲物間一一拆除。

但為了保留老宅的歷史外觀,古香古色的木窗被完整的保留了下來。

改造完成後,一樓的空間被分成餐廳、廚房、衛生間三塊區域。以往堆積在二樓客廳的冰箱、洗衣機等電器都有了合理的安身之處。

之前的陡峭樓梯,被平緩堅固的水泥樓梯替代,這樣就很合理的化解掉了,70歲的媽媽上下樓時的安全隱患。

廚房依然挨著衛生間,但兩個空間被分割成了互相獨立的區域,進而解決了以往馬桶緊挨廚房的尷尬局面。

之後進入到改造後的二樓客廳,客廳內部採用原木風格軟裝,整體的空間質感為之一變,與以往雜亂的客廳判若雲泥。

客廳靠窗的一側,設計了休閑的吧台以及儲存衣物的吊櫃,吊櫃下面是老人的睡床。

在老人的床下面是兩個可以開啟的儲物櫃,洋氣一點的說法是榻榻米。

為了照顧到老人的如廁問題,在三樓的樓梯轉角處,設計師設計了一個下沉式的衛生間,老人平常的如廁、盥洗都可以在這裡解決。

客廳往上就是一分為二的閣樓卧室,相較以往閣樓的層高大為提升,再也不會出現以往站不直腰的情景了。內側的榻榻米床是45歲弟弟的外孫女住處(偶爾會回到老宅中)

閣樓的另一側,則是50歲的姐姐和姐夫的卧室,設有電視機和簡單的小茶几。

閣樓的兩個卧室中間,則是新家中的第三個衛生間。

45歲弟弟的「卧室」,被巧妙的設置在1樓通往2樓客廳的樓梯拐角處,也就是老房子的儲物空間所在處,這樣14㎡的小房子擁有了第四個卧室。

-END-

--------免費設計---分割線--------

  • 領取家裝免費設計,設計不花一分錢;
  • 10000套家裝案例,秒變居家達人;
  • 15種巧妙方法,讓你家再大20㎡。

戳這裡:家居設計 | 名額領取


身份證310106,靜安區,出生在南京西路泰興路口的泰興大樓。
房子是四十年代造的,49年後就歸了部隊了,後來歸口華東局的機關幹部樓。
一共十二層,兩部客用電梯,一部鐵柵欄貨梯,還有幾部小的專用電梯。每層四戶人家,房型都很大,我家裡使用面積不小於三百平方,朝東面對南京西路,不算最好的房型。最好的是隔壁副區長家那套,有自己內部的電梯,而且朝南。
02室是解放前夕起義的國軍軍官,待遇很是遭到樓里其他正宗的共軍軍官或者地下黨們非議。
家裡的房間設計時功能很明確,有卧室,客廳,餐廳,書房,衣帽間,儲藏室,壁爐。
洗手間大約十個平方,有很大的浴缸,冷熱水龍頭。並且有兩個門,一個通往卧室,一個通往走廊,加上客廳,形成一個回字型。我小時候可以騎著小三輪車順著回字轉圈,依次經過客廳的壁爐,黑暗的走廊,走廊里的被改造成外祖父沖印膠捲的暗室的儲藏室,洗手間的馬桶,浴缸,卧室,卧室的衣帽間,然後又是客廳,客廳的壁爐。

購物出行很方便,90年代看著一樓變成中國電信,後來又變成中國移動。
不遠處是鴻翔百貨和摩仕達商廈,吳江路菜場買菜近在咫尺,後來吳江路成了步行街,我和姑娘們在那裡的基地酒吧泡吧,後來吳江路又重新改造成了現在的樣子。
出門右轉,順著南京西路,是少兒圖書館,小時候經常去裡面借書看幻燈片,還有茂名路口的向陽兒童商店。
看著梅龍鎮廣場造起來,地下室里開了百家超市什麼都有,再過去是中蘇友好大廈,小時候進去看電影游泳,後來大學時門口開了上海第一家避風塘,天天排隊。
出門直行過泰興路,順南京西路往東,是第一西伯利亞皮貨店,門口是20路和37路,20路到外灘市政府,37路到楊浦。
再過去幾步就是S形人行天橋,可以走到王家沙和宋慶齡題名的少兒書店。
後面的北京西路有15路到徐家匯,21路到魯迅公園,927到新客站。
後來造了地鐵二號線的石門二路站,就更方便了。

說說如今的情況吧,樓里老人基本死絕了,不論什麼黨派的。水管子里一股鐵鏽味,兒女多但是有出息的不多,很多人賣了房子分家搬走了,樓里開了很多公司,到了晚上死氣沉沉。
我有市區情懷,不喜歡離開市區,自己買的房子在豫園,但是還是經常回來住住,不會賣掉,這裡有我的記憶。


爽。

很爽。

非常爽。

爽到爆炸。

爽得飛起來。

家在徐匯靜安交界。

192or3幾年的老房子。

隸屬當年的法租界。

路邊栽滿了梧桐樹。

一條小馬路二分之一左右

都是歷史保護建築。

但我家不是。

但不影響我感覺666。

交通太方便了

抬腳沒幾分鐘的路程

三條線的地鐵以及無數條線的公交。

做為一個住在黃金地段的沒車的女屌

這對我來說很重要。

吃喝玩樂就一句話介紹:

江湖中流傳甚廣的「巨富長」就在周邊。

也就是巨鹿路,富民路,長樂路。

上海土著應該都知道

非土著自行百度。

十幾年前收購了隔壁鄰居(兩家)的房

然後打通關

整層都是我家的了。

聽上去很霸氣是不是?

然而並沒有。

整整一層也只有一百平方出頭。

住了四個人,一隻貓。

是有點兒擁擠

不過習慣了也還好。

弊端是鬧耗子是日常操作。

我家貓干過不止一次把老鼠叼到我床上

一臉獻媚討好主子的事兒。

還有房子因為太老了會走形

房頂都是裂縫而且房子已經傾斜了。

大概再過個幾十年

中國的比薩斜塔就花落我家了。

既有海派文化的小資情調

充滿煙火氣息的市井吵鬧也不少。

左耳能聽見老外放飛自我又哭又笑的酒後嚎啕

右耳是隔壁鄰居為了點雞毛蒜皮的家長里短撕逼得不可開交。

便利店菜市場水果店在方圓20米以內

wagas新元素一類的裝逼店在方圓50米以內。

想接地氣還是想玩兒憂鬱

全取決於當天我想做摳腳大漢還是小仙女。

不過由於我的宅的三次方屬性

基本都是貓在家裡擱床上數腳趾頭玩兒。

所以我對老房子的體驗重點還是從住宅這塊來說說。

老房子真的很養人

也有可能是我從小住習慣了的原因

去朋友家新房玩兒的時候反而渾身不自在。

打比方來說呢

就是新房子像華貴的大理石

養眼炫目但冷冰冰。

老房子像陳年的老木頭

也許灰不拉幾還有缺口

但能聞到懶洋洋的陽光的香味

每個毛孔都說不出來的妥帖。

當然如果有人要拿湯臣一品跟我來換

私信我

一切好說。

~~~~~~~~~~~~~~~我是被「不上圖你說個幾把」的評論整急眼的分割線~~~~~~~~~~~~~~~~

你大爺的,上上上!

上室內的!

上大佬的大佬霸氣照!

再奉送張自己的!!!

都憋吵吵了!!!看啥幾把房子!!!都來看女裝大佬!!!


躺在床上(準確的說是地上)看出去就是『開瓶器』,上海最繁華的地區之一。

住在這種地方,最大的體驗大概就是『這裡的繁華與我無關』了吧。


好好的回答居住體驗,真不知道一群不明真相的人為什麼要噴法租界這個詞,明明只是個官方都在用的區域名稱而已,每年到了不掃梧桐葉的時候,東方衛視都會提法租界這個詞,你們怎麼不去噴啊。外灘是公共租界呢,你們怎麼不去拆了呀。隨便搜了搜都能找到官方也在用這詞,你們先去那邊噴吧。

以下是正文

雖然現在不住出租了,但家裡有套兩室一廳一衛一廚的房子在淮海中路與衡山路之間,法租界與徐家匯商圈交界處,可以說左手繁華,右手靜謐,上海人可能猜到在哪裡。好好裝修是必然的,不然怎麼住。不過估計你說的是獨棟或者聯排洋房,暫時買不起,無法解答,就說說環境吧。

繁華方面,300米左右範圍內有四條地鐵,交通非常方便,所以每天上下班或者出去玩,從來不需要擔心堵車問題。無論是徐家匯商圈還是還是法租界內,都有各種美食,光叫外賣都能來個美食世界盃。如果走幾步去店裡,那麼小單一份菜飯餛飩,大到懷石料理或者創意料理都隨時能吃到,米其林星級餐廳也是步行10分鐘內可到。

靜謐方面,出家門就是成蔭的法國梧桐,夏日清晨漫步,真的別有風味。衡山路雖然沒落了,但是喝喝酒還是可以的。法租界內有許多小眾的麵包店或者咖啡館,隨意一家,都是很獨特的味道。各種民國時期的老式花園洋房,還是很有歷史感的,不比鼓浪嶼上的差。
還有別的好處的話,就是學區不錯,一路名校,但是同學非富即貴,給孩子壓力挺大的。

要說缺點的話,就是房子比較老,雖然裝修之後也很不錯,但是總歸小區里環境沒有新小區整潔漂亮。如果以後資金充足,想買個獨棟或者聯排老房子。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侵刪,順便應要求補些圖片

這是家門口的樹蔭

最後這張是陪著某汽車集團高層去看的房子,好像是為集團買的。只拍了一個主樓,旁邊還有輔樓,房子後面還有4000平方的花園,價值7個億,羨慕死了。

據說謝霆鋒最近在上海老房子,這個翻新的老洋房美


住在靜安區愚園路 某某人的故居,本來想著自己像個優雅的婊 一樣打開窗戶,向下看(卡西莫多既視感),結果樓下無休止的吵架,老洋房老鼠吱吱的叫,房東大媽三天兩頭找茬,走廊里有老鼠,隔音奇差!!!!!!!!!!!! 根本一點也不好!!!!!!!!!!!!我住的格子間,房東對我說 這是他們上一輩給傭人住的,有一句媽賣批不知當講不當講,媽賣批 !!!!開空調都要進來說我,已經35度+了好嗎?大媽對我說: 小夥子,儂空調關關好不啦,我們都不開的呀,你這樣開到夏天電費太高啦,大媽!再過1個月就立秋了!!! 別人不知道!我到期了覺得不會再住老房子,什麼弄堂情懷,個人接受不能,我要找個單身公寓去住!


感覺住的糟心。為什麼這麼說呢,前面有個帖子答主說自己家住在巨富長,對曾經我也住在那裡。但那個地方相當一部分的房子都被出租給底層外地人,魚龍混雜,有實力有錢的都搬出去了,沒錢的只能和那些沒有公共意識的外地人在一起,短短的數百米內就是從天堂到地獄的距離。這樣的地方不是百分百原生態的上海,而是百分百窮人的上海。更讓人痛心疾首的是這樣的社區其實是一個30年間從上只角滑落到下只角的歷史。
有的人還感覺自己住在上只角,其實那塊區域的大部分都和住在那裡的居民無關。那些眼花繚亂的網紅店,酒吧,商場,統統都不是給住在那裡的原住民窮人和底層外地人準備的。那些燈紅酒綠的眼花繚亂的東西也不是為這群原著民服務的。住在上只角的人只有一些可憐的記憶而已,他們都是老人,老的無法動彈,老的只剩記憶。他們已經被上海宣告不治之症,在所謂的上只角苟延殘喘。與他們一起的,就只剩那些一個月500租金合租一間房的底層人士,那些底層人士被上海這個巨大的巨獸踩在腳底,干這工蟻一般的工作,不加掩飾的袒露出赤裸裸的原始本能。他們的大部分即沒有合格的公共意識,也沒有紮根上海的主人翁態度,不是他們不想,而是上海不給他們機會。這樣的心態無法讓他們提升自我當成新鮮血液來提升社區活力,只會讓上只角更快的跌入貧民窟。

上只角只是歷史,現在的上只角只歡迎有錢人,沒錢的不好意思有多遠滾多遠。

有空會多拍幾張照片,多發一點常住居民調查給各位看看。


住南京西路。
本來想體驗原味上海弄堂生活,現在只等著合約到期換房子了。

好處是,交通方便,僅限於泡吧吃飯什麼的。

缺點一堆。
1.貴。房租貴,居家生活也貴。同樣的房子比稍微偏僻點的地方能貴一倍。附近沒什麼日用品店,只有全家之類的超市。去買拎一小袋橘子都要三十塊。

2.生活不便。本來打算自己做飯的,結果發現菜場離家幾公里。只能去外面吃了,附近的飯店全吃遍了,好吃的沒幾家,人多還死貴。

3.鄰居難相處。小區住的都是老上海的大爺大媽,素質太差。樓道從來沒人掃,還堆滿了垃圾。住在二樓,樓下總是一群大爺大媽吹牛打麻將,嗓門兒大,髒話多,大半夜的還總有人吵架。上次樓上老伯喝醉酒還把我家的窗戶敲碎一塊,至今也沒說幫忙裝上。好好跟他說了他還要罵你。(擦,果然是壞人變老了)

4.隔音差。隔壁打呼嚕躺床上聽得好好的。更別說看電視唱歌吵架什麼的。

5.硬體設施差。沒有陽台晾衣服,因為在二樓樓層低,把衣服晾到窗戶外,一樓鄰居有意見。樓頂的公共陽台房東說可以用,結果我們上去發現陽台被頂樓的住戶鎖了,說這是私人的。這兩天降溫,水管已經凍上無法洗澡了。房間密封不好,空調溫度也升不上去。之前持續下雨,家裡潮得能長出蘑菇來,牆面一塊塊脫落,鞋櫃里的鞋都發霉了。

6.沒有保安物業幫忙收快遞!想在一號店買日用品都沒辦法。

總之說出來的都是淚,好在一年租期快到了。這次一定要找個新的小區住,再不待這破地方了。


這個問題題主問的很好!
其實也沒什麼特別的感受就是市區的棚戶區,里弄,非獨立老式洋房的居住條件是非常差的,差到外地朋友們都不敢想像。

我身邊不止一個外地的同事/朋友(有新疆的,有上海人看不起的蘇北的安徽的,有東北的,有全國著名窮省貴州雲南的)說他們來上海租房體驗過上海的非獨立煤衛老工房,棚戶區,里弄之後都是震驚的。他們對比了自己老家的居住環境,家庭居住面積,衛生燃氣環境後都表示沒想到你們住的這麼差……
PS:話說我個人並沒有什麼地圖炮問題,我身邊的同事/朋友關係也都不錯,我也不會對外地人有什麼地域歧視。舉例新疆,蘇北,東北,雲貴就是要告訴你們上海市區相當一部分人的居住條件是極端差的,甚至不如一般人想像中那些比較貧窮落後省份地區人民的居住面積、環境、水平。
上海並沒有全國其他地區的人想的這麼光鮮亮麗,我幾乎所有外地同事/朋友剛來上海租房打拚的時候都曾經震驚過。
至於評論區那些不友善的回復我也不會在意,你說我住棚戶區,當然小時候住過啦,這也沒什麼坍台的,1990年之前的上海人均居住水平我可以說沒比現在黑非洲好多少。
1949-1990期間上海的城市建設特別是居住條件基本是停滯的!至於原因不想多說了反正也已經過去了。

其實這沒什麼可遮掩的,當初改革開放後北京領導來上海調研的時候就是徹底驚呆的。而上海前任一把手當初上任的時候走了一圈視察調研後也是覺得觸目驚心(那是2007年的時候),結果他自己立了一個大flag說自己任內要拆光這些棚戶區。等他離開的時候上海仍然還有40萬個痰盂罐和超過100萬以上居住在棚戶區里的上海市民。


其實對於這些居民來說他們的生活基本是沒有什麼尊嚴的,完全是前現代化的,毫無任何隱私的。
我覺得上海市政府是有義務來儘快徹底解決這個困擾上海將近100年的問題,這不只是拆遷經費問題,這真的是一個現代人生活的尊嚴問題。


從小在新天地商圈裡長大,人送外號盧霸天(盧灣區一霸,現在的盧灣區已經消失在了歷史 的風塵中)的我來mark一記。

序章

首先要滿足題主的條件「高價地段」和「老房子」

這邊先上鏈家的數據,分別是房價和房齡

均單價達到了15萬每平,絕對可以算作高房價地段了

94年的房子,房齡跟我一樣大,當之無愧的老房子

所以這兩方面我家都完美符合了條件

題主在問題中也提到了,隨著21世紀的到來,不斷的老房子被拆遷,而我家沒有被拆的唯一原因就是——

是的,就是這麼奇妙,某天一覺睡醒,發現我變成了文物里長大的孩子= =不過也很理所應當,出門就是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右轉就是中共一大會址,想不變成文物也難

第一章:現狀

得益於地段的便利,居住在新天地裡面,每天出門就是這樣的風景,正對面就是新造的復興廣場,切好爺飯兜一取,色色一一。

從小區門口拍出來的景觀

原圖無修,造了快10年的復興廣場

可能只看風景圖還感覺不到具體的地理位置,上個地圖感受一下

思南公館,復興公園,淮海路,新天地,一大會址......旅行團絡繹不絕的景點點,我用腳走就能去

旁邊的翠湖裡住了姚明的爸媽(散步時見過活的)。蘇有朋(據說),出門有一定概率撞見王思聰的勞斯萊斯幻影,周五夜晚回家時有一定概率從G+夜店下面撿屍。

其他那些高逼格的體驗請從小四的小說里尋找...作為直男的我有點說不出口。

以上裝逼結束

那些都是,外面人看到的光鮮亮麗,而實際居住在這個小區的上海土著,他們的生活方式既有10多年前的傳統,同時也被全上海最高的消費壓迫的畸形。

有同學被小時代洗腦以為上海人都喝咖啡吃西餐,其實我更主要的是在新天地找人均20左右的飯點

這是我住了16年沒有裝修過的次卧,可以看到天花板的發霉起皮非常嚴重,晚上睡覺時就會有飛來的牆皮砸在頭上。為什麼不裝修?因為一家人不知道暫時住到哪裡去,每次都想將就將就,就這樣過了16年。

同時因為這10年來新天地乃至上海翻天覆地的變化,無數發財的機會從眼前發生,又從眼前溜走,居住在此的土著們先是驚奇,後來惶恐,最後則是出於自我保護的不屑一顧——「哼,這種東西,也就是騙騙沖頭的。」

15年Line開的時候,網紅效果直逼現在的喜茶,原住民們既不知道為什麼它是什麼,也不知道它究竟為什麼這麼火

這一切的一切,究其原因,還是因為,自己的能力已經配不上新天地的地段了

有的人還感覺自己住在上只角,其實那塊區域的大部分都和住在那裡的居民無關。那些眼花繚亂的網紅店,酒吧,商場,統統都不是給住在那裡的原住民窮人和底層外地人準備的。那些燈紅酒綠的眼花繚亂的東西也不是為這群原著民服務的。住在上只角的人只有一些可憐的記憶而已,他們都是老人,老的無法動彈,老的只剩記憶。他們已經被上海宣告不治之症,在所謂的上只角苟延殘喘。

@馬叉叉 在他的答案里這麼寫到,我深以為然。這個小區的原住民,可能家庭個個都算是千萬富翁,然並卵,他們只是在當年社會的變革之下,機緣巧合的踏准了這一步。當初買下房的人現在大多都年近退休,基本喪失了消費能力,想要把這幢房子的價值變現消費絕對是不可能的。他們的子女(比如我)以自己的收入,想要支撐起在新天地的高逼格生活也是非常艱辛。這樣的結局可以算是資源錯配的另一種形式,而原住民們為了自己上支角和新天地的情懷,死撐著拒絕被丟出這個地段,所以平時的舉止和心態都會出現一定的...錯位

第二章 歷史

2.1 地段的由來

網上有個段子說:上海人的地段歧視,也是以人民廣場為圓心,按照距離向外輻射。

今天我就來掰扯一下這種心理形成的原因

上海在1840年,是一個縣。松江下屬一個縣,府治在松江。上海縣很小。整個縣城,就是現在的人民路(環形)。

以前上海縣有城牆。因此有大東門,小東門,大南門,小南門,崇文門(小西門),老西門,小北門,老北門,八個地名的說法。所以現在也還有老西門與小南門地鐵站名,在老西門處還能找到當年上海縣最後一段城牆。縣府衙門,就在豫園。

「鴉片戰爭」開埠之後,英國商人要求上海縣給他們一塊地方居住。

上海縣爺,反正也看外國人不順眼,就把江邊的一塊灘涂給了他們。這是外灘。在當時還處在農業時代的縣爺眼裡,灘涂不能種植,農業價值基本為零。荒地正好仍給英國人。

1867年,英國政府突然對「流動資產」徵收重稅。在華的英國洋行們大驚失色,紛紛大力把英鎊換成了「固定資產」。

因此在外灘沿線,豎立起大量宮殿式石制建築。這就是外灘萬國建築群的啟始。

英國人由東向西,拉出了七條嚴整意義上的馬路,三大四細。三條主要的是:

大馬路:南京路

四馬路:福州路(紅燈區)

七馬路:延安路

其中,最重要的是「南京路」的開發。南京路的距離,從上海外灘,一直到靜安寺。一共是5KM的距離,所以上海也被稱之為「十里洋場」。

可以說,1949年之前,上海高大上的地方,就是「十里洋場」。

從你生下來那一天,你就知道「南京路」是好地方,外灘是好地方,靜安寺是好地方。終你一生,一直到你40~50歲。這些觀念都沒有改變過。

不僅僅是你,甚至是你的祖孫三代,爸爸孫子,他們的人生也在「好地段」「差地段」的甄別中渡過。萬年不變。

所以在現在的社會,不僅有人在寶馬車裡哭,還有人為了討生活,在新天地裡面睡馬路。

回家的路上實拍,200米以外就是住在3000萬里翠湖的高層,一牆之隔是動遷得1000萬的中層,睡馬路上的只能是討生活的底層

但是,地段的變化早就天翻地覆,這裡我們先停一下,把目光放到盧灣區

2.2 盧灣區的歷史

法租界與太平橋

此地在清代屬上海縣西郊,早先曾經是農田、河流,法租界擴充以後,在此地大興土木,蓋了很多石庫門房子,並且填埋了打鐵浜。今天的順昌路,就是打鐵浜原址。

以下為《盧灣區志》的記載: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打鐵浜、晏公廟浜以北劃入法租界,光緒二十七至二十八年,峨眉山路(今黃陂南路)、桂林山路(今順昌路北段)、龍江路(今太倉路東段)、雅礱江路(今自忠路東段)、泰山路(今東台路)、梅林山路(今吉安路)、寒山路(今濟南路)、黃河路(今崇德路)、烏江路(今瀏河路)等,相繼建成。太平橋地區得縫隙效應之利,在太平橋頭、南陽橋頭和今馬當路兩側,居民漸眾,形成太平橋、南陽橋、打鐵浜3個集市,20世紀初,太平橋環周已有攤店百餘個。

在一大會址旁邊的太平橋公園,是當年法租界往盧灣區擴充的源頭

作為盧霸天的我怎麼能不研讀這本盧灣區志

在幾條梧桐道之間,勾勒出第一批高品質豪宅。而維持著高貴地段的代價,則是原住民們帶著血液里的驕傲,被趕出內環中環,甚至外環,鮮有人還能回來。至今仍可在淮海公園裡看到些從三林過來的老頭兒們鬥牌吹牛。

這片被法租界中區包裹進去的地段,學名稱之為北盧灣,民間則是膾炙人口的上只角。

而現在這塊宇宙中心,早已成為上海最小資精緻的地段之一。

隨處找的網圖

未完待續,興緻有點起來了,分為現在的新天地,過去的新天地,上海人民的階層變遷,命運的無情與戲劇化等幾大板塊,這周繼續動筆,先上傳圖片。


2007-2010年一直租住住在東平路的「小洋樓」里,房東老奶奶是對面上音附中的老師,房東爺爺是上海社科院的研究員,他們很愛惜這個老房子,因為一般人他們不敢租,其實要租是很好出租的,因為地段太好了。因為我的工作關係她先就認識我了,後來我無意表示想租房子,她主動提出租給我。這是我第一次和上海人打交道,就是覺得她好認真,本來九平米的房子裡面沒有什麼東西,她連一直一張椅子也要寫在合同裡面,仔仔細細規規矩矩就是我首次接觸上海人的感想。先租的是9平米的小間,後來結婚後把他們大間租下來,廁所和廚房都在問外走廊兩端,不方便但也能過得去,畢竟就我們租了,也沒有其他人租這裡,也不算合租。樓里有地位有錢的人基本都搬走,留下的是老人和鈔票不多的小市民。小洋樓自帶一個小花園,因是公共區無人打理,已經荒廢了,不過樹的確繁茂,每到夏天我的房間推開窗就是濃密的樹葉,層層疊疊,到了開花的時候更是美的不可方物,絕對符合文藝女青年的調調。出門就是高檔餐廳和高檔工藝品店,夜晚店裡流光溢彩,而馬路小小窄窄且燈色昏暗,靜謐里透著繁華,上海真正的低調的奢華體現在光影交錯中。路上常常洋人比中國人多,而且很多是帶著孩子,騎著自行車的,一看就是生活在附近而不是到那裡旅遊參觀的。我和老公兩個窮人常常吃晚飯後徒步逛衡山路到徐家匯公園然後走回來,一點也不覺得累。周圍有桃江路、岳陽路、烏魯木齊路等,全是網紅路,各種有意思的小店一定有不同驚喜。


以上是好的,也有很多煩惱,主要是和樓下一家人的摩擦,剛住進來因為晾的小衣服沒有完全擰乾(大衣服洗衣機甩幹了),有水滴到他們家擋雨棚上,樓下那個瘦的像竹竿的中年大叔就上門興師問罪,一副得理不饒人的模樣,覺得我們外地人不懂規矩,聲稱水滴一直滴的他不能睡覺。又一次4歲的侄兒到我們這裡來玩,我上班了,囑咐老人不要小孩子跳,因為樓下有人神經衰弱,木板隔音不行,可是孩子畢竟是孩子,再說家裡一直有人總不免走動,樓下大叔又一次登門把我家侄兒嚇哭了。又一次他沒有經過房東和我們的同意把我們衛生間(在走廊上平時沒有鎖)請人敲了,理由是他衛生間滴水,是我們上面衛生間的問題,請來房東也是氣憤和他理論,他老婆只好求房東說好話,但也拿這種失意無賴男沒有辦法,誰叫別人我有病我有理呢!以上種種。
2010年我們自己攢錢付了首付買了房子搬走了,房東奶奶知道我們新家在閘北區上海大學附近很高興,覺得那個地方已經新開發起來了,現在也是大寧板塊。不過這裡的熱鬧是千篇一律的熱鬧,只有見過東平路、思南路、巨鹿路一帶小馬路,才能真正體會上海的味道。感謝4年的租房生活。


我是老洋房愛好者,從17歲去天津念書的時候就喜歡,但是當時天津的便宜的老洋房真的沒法住,畢竟當年全國人民的住房條件都還是挺差的。而上海不愧是亞洲第一明珠,早百來年對生活品質的追求已經把全國人民遠遠甩在身後了。

我說的普通打工一族,到了30+歲且還單身的,租一個月租3000-5000的老洋房應該壓力不大;我周圍同齡的朋友房租都是6000-7000起吧(注意:這裡說的是同齡)。

我舉另外兩個住老洋房的熟人做例子:一個女朋友四五年前把北京房子賣掉,跑來上海租老洋房的,她的房子是 30平,也是帶了個露台;當時的租金是9000一個月,現在據說漲到12000-14000了。當然,裡面重新設計和裝修,有一體廚房,智能馬桶……因為她長得美氣質有溫婉第二年二房東還按她的要求給她安裝了水暖!(你知道習慣了北方的暖氣搬到上海,冬天有多麼痛苦么?也有很多房子有地暖,這樣一般月租價格又上去個幾千哦!)

我剛到上海的時候,認識一個中金出來的前,現在自己做投資公司。2008/2009年在烏魯木齊南路買了一整套三層的老洋房,當時還是找的裝修外灘三號義大利的工人做的裝修;今年出手賣掉了 ——原因是他根本不住。尤其他跟家人都搬去香港,上海只是每周一到五工作,據說他租住一個又小又破的公寓里。一個人,他覺得沒必要住那麼大。

畢竟,大的房子需要大的配套,一套老洋房別墅需要管家,修理工,花匠……之前他的整棟老洋房出租給一個外企的高管(房租當然是公司掏),用他的話講,就是,老洋房三天兩頭有問題,他的秘書一半的時間被用來處理租客的各種要求(比如燈泡壞了這種),而他手頭上也有更好的投資項目,不如就賣掉了。

好了,沒法跟他們比咱們也就沒必要比了;還是說月租金在3000-5000 的老洋房。個人的情況是想住得舒適,有感覺,又不想貴。

但是這個價位是不會十全十美的,就要願意做些取捨。我租房15年,從北京租到上海,一直都是整體環境還不錯的市中心地段,主要原因是體能太差,不適合長時間通勤;比如,坐地鐵超過三站,天天早高峰的話,我會難受,難受久了容易生病。現在住的地方, 在淮河中路上,屬於法租界或者法租界邊上;小區門口房產中介的信息是18萬以上一平米,離我上班兩站地。

我覺得認真找房子,這個價位以內還是有很多選擇的;搬家的時候剛好碰到上海最熱的夏天,已經看了很多不太滿意,主要特別不滿意周圍的環境。我是個全能自戀追求感覺的人,所以,環境太差,感覺人生都不會好了。

所以,我可以接受房間面積很小,反正,我工作效率畢竟高也只能是辦公室或者咖啡館,家就是一個休息的地方。

一眼看中的是這個陽台(雖然也是合用的),因為我一直朋友圈發說要租一個帶性感小陽台可以用來寫作的,小小的房間就夠了。

之前也在其他路段看,不太滿意的是它們的整體環境,有些是里弄,就是樓道很黑;東西很舊;反正我是沒法住的;這個小區其實蠻高大上的,除了我們這棟好些不同的房東只能分租給不同的個人和情侶,其他好多都是獨棟,三層獨棟帶院子租戶都是老外和公司自購用來辦公什麼的;當然,它們的大門閉得緊緊的。

嗯,我租的就是這個高大上小區里價位可能最低的一個小房間了。但是有什麼關係呢?不是每個人都能賺很多錢的啊,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多體驗一些還不錯的東西就好了。最重要的,我跟自己說make the best out of what I can have and be creative!

房間很小,獨用室內不到15平米。房間重新裝修過,很簡單,基本的東西都滿足;只是,廁所是合用的,房間里還安了一個浴缸 (這裡沒有放圖,因為我太懶了,想買一個植物,牆上放綠植的架子……沒整理好,不美,不拍了)

除了地段,小區環境,房間還有陽台我都很滿意之外,我的房間上面竟然是一個共用的露台!(一般而言帶獨立露台又裝修得好的老洋房價格肯定超5000啦!)

我這裡有很多需要共享的空間,廚房和衛生間是合用的。但我覺得自己還是很幸運的,因為跟我合用衛生間和廚房的也是一個目前單身的,對衛生要求也高,又很自律的女孩;還常常分我她做的吃的。

(上面三張圖:分別周五晚上鄰居分我的紅豆蓮子百合羹;第二張是她周六中午剛熬的白蘿蔔豬骨湯,野花是我從院子剪的;第三張是跟我共用小陽台的姑娘分我的smoothies)

我們的共用廚房很大,有足足20平米,稍微收拾收拾就很好;但是房東沒有裝修過,所以霉味很重。有一次我在裡面整理東西,洗了洗廚具,感覺就要暈倒了。洗衣機放在廚房,用的時候接了很長的排水管到門口的下水道。

現在,基本我就不做飯。雖然廚房裡還放有我的烤箱,冰箱,電飯鍋什麼的。就是不想了,一個人買菜真吃不了什麼,剩下放冰箱我都不想拿出來再煮了,何必呢?本來住的小,住的便利的目的就是把我的時間和精力放到其他我想achieve的東西上啊!

最多天氣好的時候,拌份沙拉,再從房間拉根10米的接線板上露台烤雞什麼的,請鄰居們一起喝點便宜的干白倒是挺好的。

因為老生活區很多可以吃的東西啊,上海本地人開的大排麵店,早餐鋪,水果攤,港式茶餐廳,重慶小面,周圍還有無數的咖啡館,bakery store,西餐廳……5塊錢的煎餅,3塊錢的全家豆漿到100多的一個brunch都任君選擇啊。

搬到小房間讓我對物質的需求變更簡單了。基本上我不需要的東西/不再穿的衣服都送人,二手店寄賣或者直接扔了。沒有衣櫃,買了六個盒子(以後搬家也方便了),之前住戶留下的一個衣架,掛當季日常穿的衣服。用了5年的包包變形了我也不想再買了,隨便網上淘個幾十塊的雙肩包或者環保布包出門就好了。

也不考慮買傢具(我之前的全新的床朋友圈白送都沒有人來拿,大家都嫌麻煩;畢竟,現在是一個物質極度豐富的社會了。誰稀罕這些破玩意。我跟自己規定,如果自己很需要某件傢具的話,最多買很便宜的二手或者撿朋友扔掉的。

好了,來說說住老洋房的問題吧。(有錢人的老洋房問題我們就不說了,畢竟很多事情,有錢(或者資金雄厚)還是好解決的。)

  1. 隔音很差。不知道為什麼,我就是很怕在自己房間里,聽到別人家的說話聲,電視聲音的人;我就會陷入不安。

這裡再次覺得很lucky,雖然大家有各自的需求,比如一樓是要考學的彈鋼琴少女和她媽媽,需要每天練琴啊;跟我share小陽台的是20+
雪白皮膚美少女,有很多酷酷的,設計影視行業的朋友,晚上會過來玩……但是,大家溝通之後,彼此都達成理解。小朋友有固定的練琴時間,也在房間了做了儘可能的隔音;鄰居一到晚上10:30就會安靜下來……(想想,我還是蠻霸道且任性的)

2. 防潮/白蟻/蚊蟲。老洋房的周圍植物太多了,夏天蚊子非常的可怕;而且一層很潮,樓道廚房會串老鼠,蟑螂也很多啊…… 建議想租老洋房的朋友,盡量不要考慮一樓,除非便宜得非常多,而且房東安好紗窗,室內重新裝修過。

我在北京住了十多年啊,都忘記了南方原來潮濕起來不但身體不舒服,好多東西都發霉點; 所以,抽濕機is a must!

但是,我還是喜歡住老洋房;住在環境好的老洋房裡整個人都會比較放鬆,不像高樓民宅,密密麻麻,坐電梯我都覺得心累;而且並不等於隔音就很好。

也有一些朋友在上海比較遠的地方買了房子;我去過開發得不錯的新區,環境和房子質量都不錯;但這幾年,我還沉浸在對法租界的迷戀中。未來,誰知道呢?先做好當下吧!


我來了,我終於來了,我怎麼能才看到這個問題。

到上海的第二年,我搬到了老盧灣區的一棟「優秀歷史保護建築」里。

這是一幢坐落在街角,不算太矮的老房子。20世紀30年代的時候一位傑出的美國女性記者曾經住在這裡,現在我住在這裡。

房間不太大,窗戶也是小小的,還有一個狹窄的閣樓。多虧了房東阿姨,衛生間和廚房有著很好的布局和設施。一個人住足夠了。

我買了一個格子的木頭大柜子做玄關,還有一個可以翻起來的桌子做餐桌和工作台,再一張床,就夠了。天氣好的時候,拉開窗帘可以看到蔚藍的天空和陽光就這樣灑下來。

還記得第一次來看房的時候進到這座建築中,我看到了堪比清華學堂的挑高以及雕樑畫棟的木質樓梯,恍惚中覺得自己好像真成了幾十年前的人物一樣。而我有時上班下樓都會碰到攝影師們扛著長槍短炮在這裡拍人像,雖然剛住半年,但我在這種時候都會覺得非常自豪。

復興公園、新天地、思南公館都近在咫尺。搬進來的第一天朋友們約了一個下午茶,我打開手機一查,步行3分鐘。突然就陷入了一種住在宇宙中心的幻覺。

每天很晚下班回家,走在小區里,看著昏暗的燈光閃爍,有一種莫名的安全感。有時候會碰上鄰居們,有大半夜遛狗的外國人,有嘻嘻哈哈的年輕上班族,有拖著趿拉板買菜的大爺大媽。對視一笑,也便算是招呼過了。

我讀《繁花》的時候,還沒有搬到這裡。搬到這裡以後,我發現,我竟然就生活在那些故事裡。我想我需要再讀一遍了罷。

更新:

再補充幾張圖以饗讀者。

鄰居窗前和門前的盆盆罐罐讓我感覺這是一個生機盎然的地方。真是任何方向都可生長,任何去處都是歸宿啊。


和題主說個真事…
上海真的處於一個…
市中心的人看不起郊區的人…覺得他們房價低
郊區人看不起市區的人…因為他們不可能拆遷
╮(╯▽╰)╭互相鄙視
但是呢…我們共同又熱愛著這個城市

住在市中心什麼體驗,很多答主都說了就不提了
住在郊區什麼體驗,大概就是去一下市區說的都是…我去一下上海2333

海派建築,人文情懷,高樓與弄堂並存,這就是我愛的上海


更新補充些照片…
正在做徐匯區的優秀歷史建築保護修繕工作
其中一個項目去做查勘時,真嚇了一跳。
永嘉路495弄。
其實這塊算是花園別墅,一共9個門牌號,三層,外頭優秀歷史建築的銅牌都不知道哪裡去了。
一個門牌號可以住7戶… 條件差到什麼地步呢?
煤氣灶台直接堆放在樓梯上,樓梯本來就窄,1m不到的樣子,一個灶台450寬。強弱電亂串,老化開裂,油污。衛生間,洗澡陽台露台各種搭建。避潮層年久損壞,返潮嚴重。更不說建築結構性開裂,沉降,白蟻蟲蛀危害。
我小時候住亭子間都沒條件那麼差過。
有空再補點圖吧。
行號圖:

室內:

頂板鋼筋外露


岳陽路上 具體哪裡就不說了
安靜
除了安靜就是安靜

過了肇嘉浜路就是人聲的煙火氣
一過楓林橋進了夏天不見光的岳陽路就是安靜 樹上的啞烏子和非高峰時段的車輛是這裡的聲音

隔壁人家拉大提琴 後面人家在彈鋼琴 院子外面有上海小孩和外國小孩在玩 當然也有上海阿姨媽媽炒菜的呲啦下鍋的聲音 我最喜歡聞煸大蒜頭的香味 嗲了伐得了

走兩步是五官科 瑞金 華山 中山 開車子20分鐘裡面有九院 紅房子 國婦嬰 附近也有建襄 高一 音樂附小 算是個學區房+醫區房吧

最近前頭開了一家嘉佩樂酒店 有機會吃吃看

門口的希臘餐廳好看不太好吃 倒是張柏芝郭富城拍電影的那家飯店還可以 但是我更喜歡永嘉路上的本幫小飯館 對面的the roof氛圍不錯 可以沒事坐坐 東平路的小店我不買也喜歡逛逛 有遇上合眼緣的也會帶回家

小時候最喜歡去普希金銅像那裡 習慣叫它三角花園 現在看看也就這麼點地方 不大 十幾步就走完了

現在晚上11點52分 外頭反到熱鬧起來了 外國旁友總喜歡一幫子人晚上盪馬路到夜店酒吧玩一會兒 我喜歡趴在床上隔著紗窗聽他們嘻嘻哈哈的聲音 夜裡頭有歸家的擦頭司機 也有剛開始一天生活的朋友

明天還得和nick他們一家一起早起買包腳布 他和他太太都喜歡上海的早飯 而我心裡也挺高興的 希望每個在上海的外國人都能感受不十分熱情但足夠暖心的上海情誼

(包腳布要多點甜麵醬不放辣放油條不要蔥多點香菜放榨菜配甜豆漿才好吃!!!如果發財了可以敲兩個蛋!!至尊!)


屋內空似雪
屋外繁如花


推薦閱讀:

家居數字油畫如何選擇?

TAG:上海 | 生活 | 建築 | 上海租房 | 家居裝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