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文學作品的反覆閱讀價值與其文學價值是否可以劃等號?

如題所示,樓主非常困惑於這個問題。是否一本好書就值得反覆讀,一本值得反覆讀的就是好書?


謝邀。

歐亨利的小說,精華盡在結尾。看完一遍,破了懸念後,第二三遍的好看度大為下跌。斯蒂芬金、毛姆等長於講故事者的若干作品,亦有此風。
上世紀80年代,《故事會》有許多故事肥而不膩:許多劇情很狗血,人物臉譜化,但唯其如此,格外痛快,所以能反覆看。
但我不會認為《故事會》那些狗血故事比歐亨利的小說有更高的文學價值。

馮夢龍的許多狗血流民間傳說短篇——多見於《三言》那些小說的前半部分,作為小引——因其語言和狗血度,論可反覆觀看度,都不下於《三國演義》。
但我不會覺得《三國演義》的文學價值低於這些作品。

」可重複閱讀性「更多關乎故事肥膩度、語言是否平實,大量無端矛盾的出現(中國古典評話小說的特色或曰通病)是妙法,但這些未必能和」文學價值「四字劃等號。雖然」文學價值「四字已經被許多評論家毀得差不多了。
就像埃德加愛倫坡的許多詩,因其陰森,讀完了讓人不想讀第二遍,其朗朗上口可誦度未必勝過19世紀60年代英國那些諧音色情笑話打油詩,但我不會因此覺得街頭打油詩有更高的文學價值。


文學價值畢竟是在文學內討論,可以有比較客觀的衡量標準,反覆閱讀價值怎麼算?


之前梁文道就提出「普通讀者」的概念,他寫的《我讀》,就是針對那些書的普通讀者來寫。文學價值高的《尤利西斯》,對於普通讀者來說,也許根本不具備閱讀價值吧?它作為一種敘述的極限被束之高閣。文體雜陳的《白鯨》、洋洋洒洒七卷的《追憶逝水年華》,普通讀者大概更希望出精簡版吧?


相對的,就是「專業讀者」,如唐諾,有時候你會覺得,如果你不熟悉海明威,那麼你就無法讀他寫的關於《老人與海》的文章。也就是這些專業讀者,他們也許有人攻堅《尤利西斯》不下三十遍,有人願意一字不漏的讀完《追憶逝水年華》,對於他們來說,這些書的反覆閱讀價值更高。


但是一般來說,文學價值高的書也默認具備反覆閱讀價值,而不具備反覆閱讀價值的書也不可能有很高的文學價值。這裡涉及的就是一本書的思想深度,內容涵蓋。

托爾斯泰「廣」,陀思妥耶夫斯基「深」,莎士比亞雅俗共賞,這些書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值得反覆閱讀的。


可以說,最頂尖的文學作品,都是具備永恆價值,值得所有人反覆閱讀的。


還有一部分,文學價值高但是普世價值低的,只適合專業讀者反覆閱讀。


再有,就是曾經值得所有人反覆閱讀,但在歲月里難免有些過時的,仍具有很高文學價值的作品,如狄更斯的小說。


或者,還有一些值得我們自己反覆閱讀,外人卻不一定懂的作品,如《紅樓夢》。


問題補充和問題本身其實是兩個不相干的問題。


一、一部文學作品的反覆閱讀價值與其文學價值是否可以劃等號?
一部文學作品能夠被反覆閱讀可以說它是一部好作品。但不一定是好的「文學作品」。
一部書反覆被閱讀不一定是因為它的文學價值很高,也可能是作品表現出的思想價值、社會價值令讀者反覆深思。
文學理論一向有形式(文學性)與內容(思想性、情感性、社會性)二分法。
拿路遙的《平凡的世界》來說,這本書就是更側重內容的傳達,文學價值就不高。雖然文學性不高,但曾有現在依然有不少人反覆閱讀它,為什麼?就是因為這本書所反映的現實、所表達的情感激勵了不少人,因此它是一部好的作品。


二、是否一本好書就值得反覆讀,一本值得反覆讀的就是好書?
一本好書不一定值得反覆讀,但一本值得反覆讀的必然是好書。
為什麼?因為讀書的目的有二,一是閱讀的快感,二是閱讀後獲得的經驗/體驗。
如果一本所謂的「好書」並不能給你帶來閱讀的快感,也無法幫助你獲得更多的體驗,那麼這本書再如何反覆閱讀對你來說有何意義呢?

謝邀請。


個人覺得不可以。首先,作為文學價值,其評判標準在何?時代性,文學還是終究要反映思想,而思想註定被時代影響。所以要想評判一部作品的文學價值,終究需要追究他的時代性。

其次,文學價值是否等同於閱讀價值,我覺得因人而異,每個人在人生的不同階段的閱讀需要都是不同的,就像是幼兒階段需要童話,青少年階段需要武俠小說,成熟以後更需要思維性更強的作品。我們在不同時期的需求都是不同的,當然有不同的作品與之對應。所以並不能說,童話,武俠小說沒有閱讀價值,相反,那個階段,我們更應該提倡那一種閱讀。

所以閱讀價值不等同於文學價值。再舉一個例子,我剛打完的一個辯題,莫言入選中學課本是否多此一舉。雖然我是反方,但是我堅決認為是多此一舉的。雖然,莫言作品的文學價值被一而再再而三的擺上討論桌,的確應該承認,那種粗狂的鄉土髒話,那種露骨的性愛描寫,以諷刺的手法一陣見血得暴露了這個時代的詬病。正如諾貝爾獎的頒獎詞所說,這正是他獲諾獎的原因,我們姑且拋開紀念意義和跟風功利性等申討的存在。就是否對於中學生有閱讀價值而言,答案是否定的。

如此晦澀難懂的色情暴力的文章,真有被中學生一讀的必要麼?所以說閱讀價值的主體,比起文學價值,反而顯得更重要了。

剛才我的男朋友提醒了我反覆閱讀的問題,我來補充一下。同樣的,反覆閱讀只代表了你對於這不作品的興趣的程度而已。一部哲理性很高,值得一而再再而三得閱讀,同時一部武俠小說,對於中學生時代的男生來說應該確實具有很大的誘惑力。難道就不值得反覆閱讀了么?所以說,反覆閱讀反映文學價值,終究還是要歸結於閱讀主體本身的文化素質修養和社會經驗上去,和作品本身的文學價值本身,並沒有過於直接的關係。


怒答請輕拍。
一定要證明一本書是不是好書作甚呢,對你個人而言,你喜歡那就可以是好書,對你有益的也可以是好書。當情不自禁想要多讀幾遍的書,對個人來說,那就是一本好書了。


我一直以為,文學價值最終應歸屬於個體的主觀判斷。
即,不存在一個權威普世的對於任何文學作品的價值衡量標準。一部作品即使壹萬個人說它好,我覺得它不好,那它對我來說就是不好的。
同理,一部文學作品是否值得反覆閱讀也應是主觀性的。@張佳瑋已經很到位地分析了對於一般讀者而言,哪些作品或作品中的內容形式適合反覆閱讀而哪些不是。但是我認為對一部書的反覆閱讀癖好一定是因人而異的。比如我會把《百年孤獨》讀上好多遍。我會把安妮寶貝的《薔薇島嶼》讀好多遍但其他的可能只看一兩遍,甚至我會把歸類於「懸疑推理小說」的《白夜行》讀上特別特別多遍,每讀一遍都有種衝動立刻從頭讀起……

所以,針對題主所提的問題,我覺得是否以反覆閱讀價值來判斷作品的文學價值,你可以有你自己獨立思考的結果,不用在意學術界和一般人怎麼看待:你覺得「只有讓我反覆閱讀的作品才是好作品」,這就是你的閱讀風格與價值取向;或者你覺得「好書不一定要反覆讀,反覆讀的也不一定是好書」,這也可以是你的閱讀風格。

畢竟,閱讀是你自己抵達自己的通道——作者,作品,作者的世界,作品的世界,你的世界,都只是這條通道上的風景而已,不是么。


我半個月前看到這個問題,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

首先,文學價值是需要文學研究者來用專業知識判斷的,跟普通讀者喜不喜歡關係不大。不應該把反覆閱讀文學作品跟作品的文學價值掛上勾,反覆閱讀作品的主要原因就是你喜歡它。

其次,其實題主是想問:在故事情節已知的時候,你反覆閱讀一本書的目的是什麼?(是因為它文學價值高嗎?)

我覺得反覆閱讀的目的是把自己置身於作品的情境之中,以體驗情緒在情境之中的波動。換句話說,你是迷戀這本書帶給你的情景和情緒,並不是著意於懸念。

樓上有答主說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追憶逝水年華值得反覆閱讀,我並不反對。然而」值得反覆閱讀「和」真的去反覆閱讀「是兩碼事,起碼在我看來,一個反覆閱讀《追憶逝水年華》的讀者,他的文學修養是脫離了」普通讀者「這個範疇的,我們不能把這本書視為反覆閱讀性強的例子。

「反覆閱讀」通常的例子應該是金庸小說、紅樓夢、哈利波特等等。反覆閱讀的文學作品大部分是情景十分逼真的作品。

最後,再舉一個例子證明我的論點。

反覆閱讀讓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戲劇。其實戲劇就存在這個問題,不管是古希臘戲劇還是中國的京劇,百分之九十的劇目,觀眾在開場前就知道故事情節了。為什麼相同的故事不斷地上演還是不斷的有人在看?

亞里士多德說過,戲劇的主要目的是凈化,那麼這個凈化是由什麼引起的呢?亞里士多德說,是悲哀和憐憫。(就是情緒。)

綜上,唯一能與反覆閱讀掛鉤的就是作品從多大程度上影響了你的情緒。
(文學作品分類很多,我這裡僅探討小說類)


我的看法卻是,一部文學作品的反覆閱讀價值是可以量化的,而「文學價值」對於我們這些平凡讀者來說往往人云亦云。這究極到文學的意義,反覆閱讀價值是原始的意義,做著講個故事大家樂於聽還反覆聽,不用去思量故事的立意結構對社會主義科學發展觀有多少幫助,這個故事是成功的,它傳達了一個人腦海中的畫面,也讓聽故事的人用想像力一遍又一遍地豐富了這個畫面。我覺得「反覆閱讀」可以不僅僅理解成反覆地去讀這段文字,更可以延伸為反覆地在腦海中形成那些故事和結果,並從中獲得滿足。不要奢望當下中國人人都追求「文學價值」,也不能奢望人人都有那麼高的文學素養可以把《三國演義》一遍遍的讀。我完全不否定「文學價值」是文學更高級的意義,但僅以此圈框住了好書的定義,思考中國今後文學的方向就少了一些出路。


不能。比如金庸的書。
我真的非常好奇知乎上金庸迷的壯大。
他對於我來說是一個文學現象大過於文學價值。


文學價值包含了值得反覆閱讀的價值,這樣說比較好。
文學價值是比較寬泛、全面的概念。一般來說,可視為文學史價值,美學價值,思想價值等等的集合。而值得反覆閱讀的價值可以視為從另一個角度來分,與前面的文學史價值、美學價值、思想價值等都有交集,但不盡相同。
舉幾個例子。一、東漢班固所作的詠史詩,寫得有些粗淺,不那麼值得反覆吟誦閱讀,但它在文學史上地位突出,因為普遍認為它開創詠史詩和文人五言詩的先河。因而文學史價值非凡,文學價值也就不凡。二、六朝宮體詩普遍寫得浮艷精緻,並無太多思想價值可言,因而其中大部分作品不知道今人反覆閱讀,但是它們為後來的律詩絕句提供了對仗的範本,華麗的文藻,出色的修辭手法。而且,它們描繪的美艷無可厚非,甚至適當可取。


不能,看你怎麼定義閱讀價值和文學價值了,比如你看一個a片擼管,再看再擼管,每次看必擼管,你說a片有什麼價值,從它讓你不能自已的擼管的誘惑力來看,a片是有價值的,因為它傳遞本身就是色情,讓你不能抵抗,它是成功的,但是從a片讓你擼到精盡人亡的結果來看,它對身體傷害極大,是垃圾,除了讓你腎虛早泄毫無價值,所以問題是你如何定義價值,以什麼樣的標準來衡量它,你說呢?你還敢把頭像發上來,很勇敢那少年,不過你長得真夠難看的,哪來的自信呢?長得不行就不要出來嚇人了,我實事求是,勿噴


當然不能劃等號。文學價值這麼含糊混亂的東西,那能隨便被等號後的東西簡單置換哦。


文學價值是體現在其領域的意義、可能是很稀缺,也可能屬獨樹一幟。但不代表一定是好的作品。能夠反覆研讀的作品一定是符合當代社會和時代背景的,符合當今社會群體的價值體現!


是的,能反覆閱讀的書,必然有其美好之處,不管這書是什麼,是《致青春》,是《鹿鼎記》,是《尤利西斯》,是《小時代》,是故事會,是三言二拍,只要能反覆閱讀,就說明這些書,塑造的情感世界和你契合,俗語說,彼之砒霜,我之蜜糖,有些人,就是對於知乎上的雞湯文,也恨不能保存下來,連續看上個十幾二十遍才好。
有些人,在某一特定時段,喜歡重複看某些書,不管這書,風評多不好,可這些書,對於當時當地的他來說,就是好書,不是好書,他會多看么?
看書又不是吃東西,吃東西,考慮到營養價值,你不能因為喜歡吃漢堡,就說漢堡是好東西,就要每天吃漢堡,所以,以這種對身體好壞的標準,來評判食物的好壞,是可以的,但,看小說是很私人的體驗,那些好與不好,只有你能感覺得到,書里的東西,也未必會潛移默化地教壞你,人要是那麼容易教壞,那大可不必看電影,不必讀小說,只讀馬列主義只看新聞聯播就好。
所以說,一本書,既然沒有多少好與不好的客觀標準,那麼,你就是這一標準的評判人,你認為好就是好,就是別人不屑的書籍,你也能看出七七八八來,那也是你的本事。
如果說到有標準,那也妨礙不了你現在重複看的書,在你心中就是神書的地位,頂多可以說,當時的你審美體驗不夠,等你看多了,審美體驗上了一個新階層,覺得看《百年孤獨》,不管看多少遍都覺得有趣了,那麼《百年孤獨》就是好書,否則,對你而言,她還就是砒霜。
所以結論是,不要管他人怎麼看,一本你能重複閱讀的書,那她就是有無上的文學價值。


不是。
認字後最先開始讀的前兩本真正意義上的書:
《一千零一夜》讀了好多遍,文學價值?故事價值。
《茶花女》虐心不忍卒讀,看一看就放下,只看一遍就記好久。長大了才看第二遍。文學價值。


睡覺之前回答一下。

乍一聽挺有道理的,但是這個問題有很大的局限性。
撇開字典,專業書這些不談,我曾經沉迷一段時間的網路小說,沉迷於故事中的屌絲逆襲的情節,我也反覆閱讀過某些YY小說,但是這明顯不代表它的文學價值很高。
同樣的,如今能夠反覆閱讀四書五經或是資本論的人(甚至看完一遍)肯定不及網路小說的多,但是前者的文學價值是顯而易見的。
那文學價值怎麼衡量呢?
這是個大問題,也是個大坑啊。
我認為,文學價值分為文字價值,現實價值和情感價值。
文字價值,指的是作者在遣詞造句中運用的功力,比如說押韻、對偶、排比等等。印象比較深刻的就是:
一片兩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萬片無數片,飛入梅花都不見。
現實價值,比如說經濟、政治、科學、歷史、道德、宗教。
這裡指的並不是那些專業的教科書,比如說《明朝那些事兒》,《聖經》等,這類文學作品包含上述現實價值,使它的文學價值有所提升。
情感價值。也是最重要的。文學,作為生活的一種能動反映,是透過紙張和文本,讓讀者感受到了生活本身的點點滴滴。或是認識自然,或是強權與壓迫,或是示愛於親情和和平。但它不僅僅只是生活的一面鏡子,桑塔耶拿說過:價值發乎我們情不自禁的直接性或莫名其妙性的反應,也發乎我們本性中的難以理喻的成份。舉個例子,紅樓夢謳歌了封建時代里的」自由戀愛「,算是那種「難以理喻」的成分了吧。

歡迎修正。


我認識一個女同學,她高中時候曾把《致青春》的小說讀過五六遍,我對此的評價是:精神上該有多麼匱乏才能把如此沒有營養的書籍讀上這麼多遍。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川端康成的《千隻鶴》?
如何評價蕭紅的《呼蘭河傳》?
世界範圍比較著名的關於「一個人去尋找什麼東西,最後收穫了真理或者真知,或者認識到自我」的小說或者故事?
如何解讀史鐵生《務虛筆記》的思想內容?
一直很喜歡林語堂《京華煙雲》里的姚木蘭,覺得她很美,很有人格魅力,可以詳細剖析一下她的性格嗎?

TAG:文學 | 文學評論 | 文學鑒賞 | 文學理論 | 文學青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