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生活沒有觀察和思考,學習以考試為中心,真的就能學好中醫嗎?更重要的是我們怎麼理解中醫的理論和方法論?
剛開始學習中醫基礎理論的時候覺得中醫十分有意思,到後來學診斷的時候雖然還沒有學方劑,但是能給人治病覺得這似乎是一輩子要學習鑽研的東西。到了學中藥的時候,忽然對自己學的東西就有了深深的挫敗,知識成了一小塊一小塊的,不像診斷和基礎一樣一個整體。再到下學期方劑學,估計就會覺得前面的忘得差不多了。現在同時在學習經絡,穴位背了300多個,為了點穴考試。但是其中的穴位讓人覺得很玄乎,五輸穴的井滎輸經合和五行說對應就對應了,陰井木陽井金說是這樣就這樣。再加上我們學習針灸推拿和中醫中藥有七年,在學校這樣每天上上課,臨考就背背書,工作以後能當個好中醫或者好針灸醫生嗎?自己沒有文化積累,一頭扎進去怎麼會學的好?而且我們對生活沒有觀察和思考平時學習以考試為中心,真的就能學好中醫嗎?更重要的是我們怎麼理解中醫的理論和方法論?大二,針灸推拿專業的學生,對於這一年半有很多的困擾,現在仍然是中醫的門外漢,甚至比以前更加困惑
這是給專業人士看的。中醫沒有看不好的病,只有水平不夠的醫生。
這句話看似狂妄,卻是真理。哪有什麼脫離世界、不合規矩的病,只是水平不夠而已。不然張錫純,怎麼能把那些你根本看不懂的病,分析的絲絲入扣?
多數人,學了很久,不得法門,也是有原因的。
第一,不理解病的複雜程度。
分型辯證,這些需要學,但學了要融會貫通,而非死記硬背,學了知道身體一些病症的構成、緣故,有利於深度理解(中醫層面)身體的運作機理,但要就此作為全部來辨病,就差的太遠。
舉一例:有人看到四肢麻木,就想到氣血虧虛而不榮、或水腫,一旦沒這些徵兆,就不知道該如何判斷。我曾經遇到一個病人,即是如此,且碰不得冷的物件或水,碰到就麻木半響方才消退,4、5年間,吃過很多黃芪當歸附子紅花之類藥物,了無寸效,見其脈象濡緩,知道其氣血虧虛已久,加之痰飲凝結,除了黃芪當歸麥冬補氣生血,還需半夏陳皮白朮茯苓健脾化痰之本,菖蒲遠志所搜颳去痰而治標,因為脈無澀象,舌無暗斑,知無血瘀之症,無需紅花之類,對症下藥,20劑即拔除病根而愈。
很多中醫,學到一定程度,即不知道脈象辨病,乃是基礎,即便再會看心電圖,其實都和脈象沒半毛錢關係,就像是,外國人英文再學的好,也沒法寫出一篇文字優美的中文來——壓根是兩個體系的東西,如何借鑒?
當然,腫瘤那些照片,幫你定位可以,但作用也就是絲毫,遠不是重點。
另,曾見到有專業中醫說陰虛不能和濕熱同時出現,可知臨床多有此種情況?
第二,不理解把脈在中醫的地位。
疾病永遠是複雜的,遠遠超出人類醫學現在能理解的程度,換句話說,西醫追求精益,可以修汽車,但修理人體?只能是水果刀砍牛,差的天遠地遠。
你就算把身體的數據變化全部背下來,能知道從哪裡治療嗎?只能說,永遠只能看到大量的數據,而看不到數據變化之後的原因。
所以,你拿到檢查單,就妄圖替代把脈,大概你自己心裡也清楚,看到數據,做局部的推斷,多數情況下,對治療疾病,還差的太遠。
再看中醫的角度,很多疾病有寒有熱有虛有實; 關乎肝又關於脾或涉及胃還有肺。沒有脈診,答案永遠是模糊的,不精確的,治病,也是迷糊的,用藥,也是迷糊的。
比如證見胃脹,善太息、心煩、或見胃痛、頭暈、納呆、疲乏無力,看似屬肝胃不和,但屬於肝病乘胃?還是胃病侮肝?以肝為主?還是以胃為主?用平胃散?逍遙丸?柴平散?小建中湯?理中湯?
你該不認為逍遙散就可以打天下了吧?
若脈沉,是為肝氣鬱結,用柴胡疏肝散;
若脈弦緊,為肝胃不和,寒濕不化,用柴平散;
若弦緊兼澀為肝胃不和兼有寒重,加乾薑;
脈濡緩,為脾虛木乘,香砂六君子為主;
脈沉弦細澀尤甚於右脈者,為脾胃虛寒,木邪來乘;
兩脈弦,為肝脾不和、治宜用逍遙散;
脈虛大,為氣陰俱虛, 肝氣鬱結,一貫煎為主。
第三,學葯不精。
柴胡和茵陳,有什麼區別?麥芽什麼時候替代柴胡好?大黃黃芩黃連的區別?...
有人見到方子,照單全收,從不考慮中間每一味葯的作用。
一流的中醫,用藥極為精準,開方非有深思熟慮不可。
比如,你知不知道,生薑、生石膏、連翹配合,與乾薑、生石膏、連翹配合,有什麼區別?
再說,都說半夏有毒,可知其到底哪裡有毒?如何去毒?礬制有哪些副作用,對其藥性有哪些改變,可曾知道?
因為對葯不理解,有時候看醫案,一知半解,看不懂名家的用藥思路,想要提升,也是難上加難。
中醫學好了,哪有賺不到錢的問題呢?真叫一票難求!
現在是網路時代,年輕的好中醫,有足夠的商業思維,就算做到郭德綱那樣,憑一己之力,把相聲行業炒熱,也是遲早的事情,為什麼不可以是你呢?
註:針灸我不擅長,說話略有偏題,見諒。
另外,要快速入高階之門,就通讀醫學仲中參西錄,讀到爛熟於心為止。然後要再精益,就是景岳全書,多有精華,朱丹溪也是雜病的一流高手,吳鞠通傷寒功底深厚、用藥精當之極,只是這些都是古書,都不易讀而已。
當然,傷寒論不用說了,學一輩子都不夠。
謝邀。但我也是學徒水平,只能說說自己的心得。
1,中醫資料太多了讀不完,讀不快。所以有時候有畏難情緒。我的辦法是抓好書,反覆吃透。幾本好書足夠吃透中醫精髓的東西。這個精髓吃透之前,方子在你腦里是死板的,割裂的。吃透之後就是立體的,靈活的。不但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還能觸類旁通。
推薦吃透的兩本:《經方傳真》馮世綸。記述胡希恕老中醫的經驗。這個和原本傷寒論來回參照來看。《四聖心源》黃元御。這個裡面方子和金匱裡面治療各類雜病的互相參照。
答評論:評論里問黃元御的方子是否過於燥熱,我自己經驗來看,燥的恰到好處。這裡尤其對現今的人體質。現在人體質多濕寒,少燥熱。比如地魄湯,滋陰要下半夏,而且我個人發現還需靚的生半夏。這個很燥的。但此方滋陰效果非常強。半夏降肺胃之燥金,所以以金生水,養腎陰。而腎陰是一身之陰源。
所以這裡一定把一氣周流的心法吃透。不要輕易認為您把這兩本書吃透了。即使你裡面的方子背下來,能應用,還不算吃透。直到你在某處看一人用方,生出「此用方之法頗似黃氏」之感。算是略吃透其法。
2,博觀約取,尋找屬於自己的「背嵬軍」。
我老師說,中醫用方,如兵家用兵。所以我也喜愛研究軍事。大家可知,岳飛的岳家軍里有一支名為「背嵬軍」的精銳騎兵,是幾乎打到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傳說級勁旅。如果你了解兵家廟算,也就是戰前的計算計劃的話,有這麼一支就算人數不多的精銳,你的勝率不是增加百分之幾十那麼簡單,而是翻了數倍。因為戰場上最痛苦的就是不確定性,每一處接戰都可能戰勝或者是戰敗,那你就得為每處計劃留有後手,這樣一盤計劃就會非常複雜,充滿不確定性而且消耗資源。使得你瞻前顧後,大部隊實力無法發揮。
《醫學傳心錄》里有說,作者翻來覆去不過數方反覆加減:治氣就四君湯加減,治血以四物湯加減,治脾胃以平胃散加減,治肝膽以小柴胡加減,治痰以二陳湯加減。就這辦法熟捻以後,就可以對付大量的內傷雜病。這就是他的「背嵬軍」,反覆實踐以後,效果可靠,所戰必勝。
任保平的《和三元中醫演練》里,厚厚一本書,反覆用到了上元散,中元散,下元散,按照三元辯證來應用這三個基礎方。這就是他的背嵬軍。
火神派善用姜附桂,劉渡舟善用柴胡桂枝幹薑湯,鄧紹明善用四攻四補,我老師善用河洛理數配伍……要想成良醫,非方多葯廣,往往是三五方打天下。因為他們可靠,只要靈活應用,即可解決大部分問題。不確定性降低了。
3,重視可靠的專方專葯,一有機會就驗證,一旦驗證就存在自己的方庫裡面,成為自己的秘密武器。比如用大青葉治日光性皮炎,用蒼朮土茯苓治痛風,用某某和五靈脂治胃疼,用大劑量白朮、雞血藤和肉蓯蓉治腸蠕動差的便秘,用酸棗仁治失眠,用海浮石治甲狀腺腫大,用半夏白芥子治皮下脂肪瘤,用烏賊骨治胃酸過多,用芒硝雞內金治尿道結石,五倍子治蛋白尿等等。這些一定不要依賴它躺在書上,自己身邊或者手機里要有專門的秘籍庫,驗證一個,就存好一個,時間久了,積少成多就不怕它千變萬化。有些專方專葯,就是一個經驗,你要說醫理方義,很多是不明白,沒道理的,只期待現代醫學進一步研究。
這裡和偏方不是一個概念。偏方是挑人的,有些人這個病吃了有用,有些人同樣病吃了由於體質差異和病機不同,效果就不好,這就是偏方,充滿不確定性。但這些專方專葯是在用對的情況下幾乎次次都能奏效的方法。所以尤為珍貴。
或許得到這些經驗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有一個名師,擁有師傳。老師人品水平足夠,他已經大量驗證的你就不用再驗證而是直接加以應用發展了。
4,如果希望造詣登堂入室,一定要進行傳統文化的學習和一些修行一類的活動。比如禪修。儒家大學裡面由止而定而靜,能慮能得的說法,也是類似禪修的靜慮。道家和釋家都重視禪修打坐。這是三家的共法,即使你什麼都不信,也完全可以進行禪修的練習。時間久了對自己身上的氣脈,經絡,慢慢就有了體驗和感受。不然背了一堆穴位就只是口頭的東西,沒領悟。用不好。
我老師除了修行過唐密,還是自然門氣功的傳人。真正有一定造詣的中醫,即使是無名的草藥,只要不是劇毒,都可以自己嘗一丁點來試藥的。這種體會,比你看藥典上那些字絕對是深刻的多的多。這就要求你能靜能定。不然人心是被各種雜念支配的,無法集中注意力感受身體變化。即使有所感受也分不出是不是錯覺。這些如果不理解,那再往下說祝由術(中國古時候的心裡暗示療法)就更說不清了。
如果對靜坐氣功儒釋道修行實在是不感冒,也可以習武。真的好的老師那裡去學太極等內家拳,感受自己的身體律動,對研究針灸經絡有很大幫助。
中醫藥大學針推專業大三在讀。已學中醫課程:中基 中診 中藥 方劑 中內 / 經絡腧穴學 腧穴解剖學 刺法灸法學 推拿手法學 。 作為一個只高一屆的本專業的學姐,其實是沒有資格回答這個問題的,只是我也明白在找不到方向的學習中的苦悶,所以願意提供一下我的經歷以供參考。
其實一句話就能概括我的解決辦法:多讀書,多思考。
於是,以下皆是廢話。
1.介紹一下我在學完以上課程之後體會到的可以去實踐的一些學習方法。
關於知識體系,學習中基中診有一個系統框架,可以把瑣碎的知識點整合,所以感覺到那是一個整體。而在學習中藥的時候知識成了一小塊一小塊的,甚至會把之前學的忘記。以我的個人體悟來說,這是因為讀書太少的緣故。確實,中基中診都非常好,整理得井井有條,使得我們在學習的時候能輕鬆很多,而中藥學,只是一味葯一味葯得寫了下來,沒有告訴你為什麼它具有這個功效,所以你看不明白,因為不明白的太多,就形成不了一個體系,知識就變得瑣碎。「讀書太少,想得太多」對於中醫專業的學生尤其適用。
既然發現自己缺少對生活的觀察和思考,那就去觀察和思考,提問是不是出於一種「如果有答案說不需要 那麼我就能放心大膽地不去做了」的心理呢?知道自己缺少什麼已經是很了不起的了,放手去做堅持去做反而要容易得多。
2.關於文化積累的問題,其實我倒是覺得學習中醫本身,學到的就不光是一個個知識點,更多的是一種思維,也可以說是文化。比如,你在背中藥的時候,完全可以去了解它的生長過程環境,來猜測它有各種性狀功效的原因,也可以去看那些玄之又玄的葯解。我當時學中藥的時候是結合方劑來看的,於是就明白了許多藥物的功效其實是從它在某一方中的作用得來的,同時也能鞏固中基中診中闡述的理法,這樣就把理法方葯貫穿起來了。其實,我們的課程安排是非常寬鬆的,完全有時間去學習自己覺得重要的課程,尤其是多讀書,多讀經典。
3.還是講一講一年前強迫一個年輕的傷寒老師教給我的路子,當然這裡單指中醫學的學習。他當時告訴我總共有三個入門的辦法。第一個辦法是由難入簡,先從玄之又玄的中國古代思想入門,不要去學中醫學的各種小的知識點,比如四診啊,中藥方劑啊,等幾年後打完這個夯實的基礎,你就可以有一個雄厚的學術體系來容納中醫思想。第二個辦法是由簡入難,你可以從後世醫家總結的一些具體的治療辦法入手,理解起來非常簡單,類似於現代的中醫教材,然後在臨床上能夠解決一些問題,但是如果你要求自己能夠繼續進步的話,可能這些就不能夠支撐你的學習,必須回頭去看古代經典甚至是中國古代思想。這麼看,第一個顯得太難,我們很可能撐不過那段艱澀的時期,第二個實行之後又不具備長久性,最後我們可能需要非常痛苦地打破自己已經建立起來的小小的學術體系,而去重新構建一個。那麼還有一個折中的辦法,就是從內經傷寒金匱入手,這個辦法有不少我喜歡的老師也提過,至於效果,我正在體會,目前對我的幫助很大。
4.最後給題主一個小小的建議,不要把時間過多地放在書本上,有機會可以去臨床上看看,也多從自己和身邊的朋友體悟中醫的奧義。甚至,可以花點時間去放鬆去干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那會讓你更加熱愛生活,當然也就包括更加熱愛中醫。
暫時想到這些,希望能給題主提供一些幫助。祝我們新的一年都能夠有很大進步。謝邀。
因為我不是針灸這方面的,所以回答可能不完善。
你是女生, 以後很可能是進醫院的,所以好的學習成績也是需要的,最好有獎學金之類的,簡歷上也好看些,這很重要。
其次,要想學好針灸,單純依靠課本肯定是不夠的,多看近代人的經驗(因為近代人的經驗比較容易理解些),多實踐。不知道你有沒有關注 上醫網,裡面會有訪談,也會有交流,在那裡或許會遇到更多針灸方面的人,可以向他們請教,該如何提高臨床水平。
補充一點:我覺得做小兒推拿是個很好的選擇,操作簡單,容易上手。不過這樣一來,我就建議你以後走出體制了,因為醫院裡肯定沒有發揮的餘地,不好收費。
我再請 @曹子衿學妹出來回答這個問題。
謝邀
同為針灸學專業的學生,你的這些困惑,我也是經歷過並且現在仍然在經歷中的。
我的經驗是反覆的看應用類書籍和黃帝內經、傷寒這些源頭上的東西。不過懂不懂,你先看著,通常這些古典經文都是四字一句,朗朗上口。讀的多了,自然能在腦子裡面留下點什麼。
現在有這樣的疑問很正常,我當初可能比你還要焦慮,一方面家傳告訴我中醫的效果應該是很好的,一方面學校的教育讓我感覺中醫的效果並不如我體會到的那麼好,我深切的憂慮自己能不能到達自己期望的程度,甚至懷疑自己是否能在畢業後成為一名合格的醫生。
但是臨床實習之後我覺得這些都不重要,每一個醫生都有一個成熟的過程。你現階段的任務就是讀書,不求甚解。哪怕你覺得自己會忘也不可怕,哪怕只為了考試讓你覺得不好也沒什麼。你需要的是覺得自己忘了就去翻翻書。
醫學之路漫漫無止境,無論中醫西醫都沒人敢說把所有的東西都掌握了,哪怕是經年的老大夫,該不記得還是不記得,需要翻書那就是需要翻書。
你需要的是理解中醫的思維過程,明白中醫診斷是怎麼來的,為什麼來的。以及上級醫師的方子為什麼要這麼開不那麼開,這些都需要琢磨,當然在這之前你還需要了解基本的方劑理論和中藥理論以及他們相應的用途,不過這些都可以通過臨床的大量重複讓你記到骨子裡去。中藥有些時候很給人的感覺很神奇,時常在科室討論的時候會發生些明明不小心開錯了葯患者的病卻好了的情況。
當然,開錯了一味葯固然是醫生的失職,但是結果卻令人驚喜,我不知道該用什麼態度來對待這種事。考慮到患者高興,自己也高興,我覺得更多應該從其中吸取經驗。
臨床永遠是檢驗你所學醫療知識的戰場,以及醫學的最終目的。
到了臨床,你需要做的,就是不辜負患者的信任。相信你在面對患者的時候能獲得一些感想和力量。醫學真真適合「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句話。因為我們還年輕所以我們有犯錯和學習的機會,有老一輩給我們擔著一些責任,我們需要做的就是不要不懂裝懂,了解基本的書本知識,然後盡量從接觸的每一個上級醫師哪裡學到新的或者舊的不熟練的知識,把自己承擔不起的交給他們來承擔,但不是在一邊看著,而是參與其中。
====================================================================
似乎有些偏題,樓主要問怎麼去理解中醫的理論。
首先古代人對於疾病的認識這些都可以在內經之類的經典里獲得,而你要明白古代人獲得這些認識的途徑。我們有神話有傳說,古代人有時尚且無法把人和騎著坐騎的人分的清楚,他們的認識來源十分的樸素。所以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可以幫助你理解中醫的理論。
舉個例子,外淫六邪各自的特性,這些是怎麼來的?直接去看看生活中這些東西是什麼樣子你就可以想像古人是怎麼總結的,為什麼要把一些癥候歸類到這些事物。都說濕為陰邪,重濁粘膩,性趨下行。但是為什麼頭重如裹要歸為濕邪作祟?古代的認識很簡單,因為布料放在水裡,沒在水裡的布料也會因為毛細現象而濕,所以濕邪是可以上行的,就是這麼簡單,再按照濕邪的治法去治療這個癥狀可以消失,那麼就坐實了這個莫名其妙的判斷。
古代人的書和理論要放在當時的環境去讀,有些莫名的意義才會清晰,所以中醫近代的沒落和傳統文化的沒落息息相關。
學方劑的時候,你的中藥學知識點自然會串到一起的。我現在痛苦的是背方劑學,背的快,忘的更快,畢竟學歷低,又不年輕了,還半工半讀。
三理一剖、西醫診斷學這樣的西醫學科佔了一大塊,有時候覺的這樣混搭著學真的很分裂。有次方劑老師問到黃疸的病因,自己腦子一抽,隨口回答因為膽管阻塞或溶血,整個跟西醫診斷學搞混了。
不過,俺已現學現用給周圍同事看好了幾個小病,又跟藥房的坐堂大夫偷學了脈診,基上能號出來簡單的幾種脈象和健康女孩子是否來了例假。
最後,個人感覺學好中醫還是要有足夠的熱愛,要把內、難二經學透,葯、劑基礎熟記。至於針推我學的太少,下個月考試恐怕要掛科了,您多指教吧。
我是一名大一的針灸推拿專業學生,看到大家的回答很感興趣,我就個人看法來談談吧,說的不對的地方還請大家多多見諒。
1.我覺得師姐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是否,雖然我還沒有太多經驗,但是我認為沒有生活中的積累是不可能把中醫學的太好的,大家都喜歡叫老中醫,因為他們的臨床經驗豐富,對於病症也漸漸有了自己的一套方法。但是目前我們還找不到更好的方法去代替考試,逆來之則順受之,先把學習成績搞好,有了這些實際條件的基礎,相信師姐對於針灸推拿的思考就會有了自己的見解。
2.和大家說個事,見笑了。理解中醫的理論和方法論,很多人都說是靠悟性,我覺得和做閱讀理解是一樣的,只是把這套理論化為己用,這時候考試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你只有先記住,才有可能給患者解釋清楚,換句話說就是讓他們相信你的治療是有用的並且堅持下去。這些中醫的理論和方法論只是一套工具,我們用它辨證,也用它安撫患者。
3.最重要的是,你認為的中醫是怎麼樣的,你是怎麼做的。按自己的想法去做,錯了再改,當然得到心儀的結果自然是最好的,不去想未來是怎樣,我們做好現在,一起加油哦!
新人拙見,各位見笑了。
針推五年制,現讀大三。實踐很多,績點不高,但病人同學都覺得我是學霸。。。
以下正規答題
中醫是生活的學問,你就像前面的朋友說的,要融入生活。早晨起床,中午吃飯,晚上睡覺都有大學問。把陰陽五行帶進去你會發現到處都是中醫。
教科書固然重要,但實踐必不可少。在我沒親眼看過針灸治療效果時我一直很懷疑,哪怕是名家病案,只有真正在病患身上體驗過,你才會知道療效。
別拘泥於教科書,等你學了中內,針灸,推拿治療之後,會發現書上寫的和老師說的都不一樣。理論是基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上臨床多看看思路,看看老師的切入點。
理論非常重要,儘管我對開方子沒有任何興趣,但這並不影響我認真學中診和中基。你可以不知道那是什麼病,但一定要分辨出那是什麼證。我們講究對證而不是對病。通過這個方法,我私下裡治好了一個痛風患者,並順便幫他減了20斤,肚子瘦了一圈。
中醫是體悟的過程,要相信自己不管做什麼,都是在體會,都是有收穫。哪怕結果並不盡如人意。
如果以後準備在中醫的路上走下去,不管是大內科還是針推方向,首先建議把中醫基礎打牢。中基,中診,中內肯定是要吃透。
我學的是針推,所以只能在這方面給你點建議。最重要的經絡腧穴,不是單指這本書和這門課,而是這個學問。臨床水平和你的經絡認識有著直接關係。
課外書的話,可以看看《一個傳統中醫是如何練成的》(沒記錯的話好像這個名字),算是我的啟蒙吧。後續的話就自己慢慢啃經典吧。
加油!
請參考: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3870712/answer/36803333
常見病常見穴位就那麼多,多和臨床接觸就好了。臨床實習最開始就是拔針,一個科室針法大體就是固定的,當你拔上一個月就知道什麼病扎什麼穴位,拔了半年後,我碰到不熟悉的病人我就問誰扎的,什麼病我就知道病人有哪些穴位被扎了。
醫生還是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光論針灸而言半年對於常見病你就可以針灸了,差點的話就是眼針等需要技術的還需要多練。而你學習的時候還要知道為什麼,不然你就只是一個匠人而已,覺得知識太分散只是你讀的書太少。讀一下有關針灸的經典,很多知識就差不多了。
基礎知識還是重要的,不要像我實習半年結束後,老師問我們四個,面癱都應該怎麼治療,我們成功的說出了西藥,卻把穴位名字都忘了……我就打出來了地倉,頰車,合谷,剩下全是指給老師看的………最後太丟人了,匿了……………推薦閱讀:
※針灸腹部1.5寸針 是否會傷到臟器?
※自己針灸會出事故嗎?
※中醫如何看待治療飛蚊症啊,也就是玻璃體渾濁?
※《台灣老中醫所傳中風放血救命法》-- 求證這篇文章的真偽?
※如何可以記住穴位、中藥、方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