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清詞詞人的成就與派別?

清詞派系複雜作品林立,理論體系豐滿,古代社會至清一代市民階級文學興起,能讀詩詞,熱愛創作詩詞者恐怕不必現代社會少吧。
清詞中用詞用典語言,已接近現代,最具有易解讀,理解性,賞析起來應該比宋詞還要方便,理應更普及才是,
然而今人獨崇宋詞,對清詞印象只有「納蘭」力壓一代之第一大才子 。
其實從人們喜歡納蘭這一現象已經看出,清詞用語十分貼近現代人喜好了。
有沒有善知識之人,分析整理清詞成就?


「對清詞印象只有「納蘭」力壓一代之第一大才子。 "

"其實從人們喜歡納蘭這一現象已經看出,清詞用語十分貼近現代人喜好了。"

只好選擇附議樓上的說法了。

夢要少做。書要多讀。

ps:其實殘荷偶已經回答了你的問題。嚴迪昌的清詞史。總不能幫你把全書都發到這來。。


嚴迪昌。
最具有易解性,你是不是在做夢?


這個這個,你們的回答都好尷尬,題主會讀書也不會來這種問題哎...

其實講起清詞,可以說是自宋代以來詞的第二次高潮。從明末的陳子龍開始,詞這一文體開始呈現復興的跡象。清初名家頗多。如王士禎,朱彝尊,陳維崧這幾位都是填詞的好手。這裡著重提出朱彝尊陳維崧兩位,陳的詞有蘇辛之風,氣象闊大,風格豪放,因為詞 的特性,當時有很多人跟他往來唱和,這一群人,統稱為「陽羨詞派」,陳作有《湖海樓詞》,《清名家詞》有收錄。

而朱彝尊是世家出身,頗多故國之思。故其詞遠宗姜夔張炎,清空醇雅,深幽蒼涼。同時編選了詞總集《詞綜》來推衍自己的美學主張。跟他一起的一批人,統稱為「浙西詞派」。包括乾隆年間的厲鶚,也是這一詞派的代表人物。朱作有《曝書亭詞》,《清名家詞》也有收錄。

清初兩詞派說完就是三鼎足,陳朱的詞,更接近於「詩人」「學人」;而納蘭性德身為滿族公子,其詞纏綿婉約,出語天然,其詞「詞人之詞」,獨成一家,可以說是清詞最具代表性的詞人。與之風格相近的,有道光年間的項鴻祚,咸豐年間的蔣春霖,三人稱為「三鼎足」。

陽羨詞派影響不大,而浙西詞派在厲鶚之後也日漸衰微,語言瑣碎,詞境枯寂。因此出現了張惠言為首的「常州詞派」,主張詩詞同道,文辭「深美閎約」,風格「低徊幽渺」。這些主張,拓展和深化了詞的藝術創作,影響很大。周濟,王鵬運,況周頤等人都是這一詞派的發展與後勁。但是這些主張也基本上把詞和詩的界限混淆了,而且清人詞作以南宋為宗,但詞的演唱功能基本喪失,卻嚴守格律,如龍榆生先生所指出,其所謂詞,已經是長短不一的格律詩罷了。

簡略說一下而已,很多東西未必經得起推敲,樓主如果想深究,還是老老實實看書為妙。


現在詞學對清詞和民國詞的研究也正在深入,全清詞已經編出順康卷。清詞的確是詞的中興,而且清代詞學研究也盛行,逐漸擺脫詞曲卑下的地位,主要有雲間派,浙西詞派,常州詞派,和京城詞派,到晚清民國更是有晚清四大家,以及王國維,吳梅等詞學大家,其後北派追隨王國維,注重理論,有胡適,顧隨,孫人和,葉嘉瑩等大家。南派追隨晚清四大家,吳梅,任半塘,有唐圭璋,夏承燾,龍榆生等大家。


清詞五大派系,雲間、陽羨、浙西、常州、強村。

羨派,陽羨詞派是清初詞派,主要活動在順治年間和康熙前期。此派的創始人是陳維崧,為江蘇宜興人,而宜興古稱陽羨,故世稱陽羨派。

陽羨詞人崇尚蘇軾、辛棄疾,詞風提倡雄渾粗豪,悲慨健舉,反對頹靡孱弱,推尊詞體,存經存史,感物興起,存而後發。

浙派,浙派詞,中國清代康熙、乾隆時期的詞派之一。創始人是朱彝尊。

浙派詞致力糾正明詞末流迂緩淫曼的毛病,崇尚清靈,學習南宋姜夔,張炎的詞,不願迫近北宋詞人,不師秦觀,黃庭堅,只學張炎。音律和文詞更為工練。詞作以記游、寫景和詠物為多,擅長山光水色的描繪,表現幽雋清冷之美。寫月夜富春江之游的《百字令》和描摹秋聲的《齊天樂》是其代表作。其流蔽在於主清空而流於浮薄,主柔婉而流於纖巧。

常州派,常州詞派是清代嘉慶以後的重要詞派。創始人常州詞人張惠言

常州派發軔於嘉慶初年,此時「盛世」已去,風光不再,各種社會矛盾趨於尖銳激烈,朝野上下產生「殆將有變」的預感,濃重的憂患意識使學者眼光重又轉向於國計民生有用的實學。在詞的領域,陽羨末流淺率叫囂,浙派積重難返,一味追求清空醇雅﹐詞的內容漸趨空虛﹑狹窄,把詞引向淫鄙虛泛的死胡同。到了嘉慶初年﹐浙派的詞人更是專在聲律格調上著力﹐流弊益甚﹐曾致力經學研究的張惠言順應變化了的學術空氣和思想潮流,欲挽此頹風,「開山采銅,創常州一派」。

大聲疾呼詞與《風》﹑《騷》同科﹐應該強調比興寄託﹐反瑣屑飣餖之習﹐攻無病呻吟之作。一時和者頗多﹐蔚然成風﹐遂有常州詞派的興起﹐後經周濟的推闡﹑發展﹐理論更趨完善。所倡導的風格針砭時弊,反映現實生活﹐發揮其社會功能,更加切合當時內憂外患﹑社會急速變化的歷史要求。其影響直至清末不衰。

清順治之前,由於文化上和晚明的承接,詞壇風格多偏向南唐、五代詞風,哀婉為主,幾個代表也都是憤青社團的領袖。隨著這幾個領袖或殺或俘或投降,出於政治和文化上的需要,出現了以豪放為風格的陽羨派,也符合順治至康熙早期清朝的社會現狀,南征北戰,戰功赫赫。至康乾盛世期間,社會安定,相對繁榮,此時辭藻華麗、紙醉金迷,描繪太平景象的浙派大有市場,至嘉慶後,盛世轉衰,就需要常州派這樣針砭時弊,貼近生活的詞風來反映真實的社會現狀。


上個世紀就是年代嚴吉昌先生有《清詞史》,由此而下,這幾年清詞研究成就也很突出,《全清詞》順康卷也完成,學者正在做這方面的工作


清詞不甚了解,讀過全集的只有納蘭性德的《飲水詞》,不敢妄加評論。不過對於現在推崇納蘭這個現象倒是不敢認同,尤其那句斷章取義的「北宋以來,一人而已」的評價,更是感覺有點無奈。縱觀整個清代詞壇,納蘭還達不到第一的地位。可能只是他的詞尤其是悼亡詞更符合現在青年人情啊愛啊的思想吧……
瞎答一番,對清詞不太了解。希望這個問題下面後續有大佬能讓我漲漲姿勢。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詞人劉克莊?
有哪些表白時有意境的古詩詞?
「別來春半,觸目愁腸斷。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如何譯成英文?
關於元曲的一點疑問?
聶紺弩的舊體詩處於一種什麼地位?怎麼鄙人讀來總有一種打油詩的趕腳涅?

TAG:文學 | 宋詞 | 古詩詞 | 詞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