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電影,拍得挺爛也隨便過億,電影市場真的這麼好么?

有沒有業內比較了解情況的,告知一下這幾年觀影人數的增長情況


主要是蛋糕越做越大了,記得上小學時候跟老爸去工人文化宮看《英雄》時候,全長春的院線電影院也就是兩三家,那時候一個片子能過幾千萬就是超級大片了,等到上大學的時候,基本每個商圈都會有一兩家電影院,總體來說也得有個二三十家,而且現在看電影已經不再是什麼高端消費了,就像KTV一樣,成為一項比較受歡迎的普通娛樂項目,人們也越發願意來電影院享受一些動作大片和感情戲,特別是《阿凡達》那個年初的狂熱,IMAX, 加上3D技術,讓很多人來電影院嘗鮮,結果發現真的很爽很過癮還不貴,從此過億基本不是一個電影好壞的標準,而是排片的多寡決定了。
確切數字:2005年,長春四家院線電影院,2011年19家。

2010年,中國總票房就過了100億大關,也就是平均來說,每周大概有2億的總票房(當然賀歲檔、五一檔、暑期檔、國慶檔那幾周單周可能要超過三四月一個月),但當時阿凡達就獨大了佔了近十億票房,並在年初的兩個月時間獨霸當時的賀歲檔院線,也就是說阿凡達的9.8億大概用了兩個月時間。這基本也就是一個受歡迎電影在當年的頂點了,折算成8周,大概一周一億多點。而這股勁頭褪去之後,一個相對受歡迎的電影(排片是阿凡達一半左右),大概兩周到三周才能過億。

2011年,中國總票房130億,隨著阿凡達的熱銷,各個城市的電影院也越來越多,在2010年形成井噴之勢(其實如果沒有阿凡達,估計2010年總票房應該不會超過90億)。但《偉業》的上映把很多電影(特別是國外的)的上映日期向後延了幾乎一個月,導致好多外國電影沒等上映,盜版已經滿天飛了,例如《變形金剛3》的票房,如果全球同步,可能會增加50%甚至更多,很多朋友都說已經在家看過了,沒必要再去電影再看一遍,而《偉業》的票房也沒有達到預期的八億到十億,而它所帶來的影響至今沒有消除。

2012年,中國總票房170億,大片雲集,上半年的《福爾摩斯2》《戰馬》《碟中諜4》《復仇者聯盟》《敢死隊2》《超級戰艦》以及最重頭戲的《泰坦尼克號3D》,一下子把相當多的人吸引進了電影院,我們同學就有很多從去年養成了定期兩三周去看一場電影的消費習慣,因為大概兩三周就會刷新一批電影,而其中總有一兩部值得一看,也就是說,我們的消費群體開始越發固定。下半年11月因為兩部國產正劇《1942》和《白鹿原》的上映,讓很多觀眾認識到電影其實不僅僅是搞笑和爽的藝術,但對於更多觀眾來說,不搞笑不爽的片子就沒必要來電影院看,這期間,我的很多同學都憋了很久都沒有去電影院,等到12月12號《泰囧》上映的時候,幾乎萬人空巷,五天就破了三億,上映一個月就破了12億大關,應該說很大程度上,人們是被憋壞了終於有個搞笑的了,如果把《泰囧》放到之前的十一檔、暑假檔,它的票房未必就能有這麼高。

2013年上半年,全國總票房109億9413萬元,其中國產收入68億,進口片收入41億,幾部國產大片《西遊降魔》《致青春》《中國合伙人》《北京遇上西雅圖》都過了5億大關,外國片《鋼鐵俠3》得到7.5億,剩下的《瘋狂原始人》《007》《星際迷航》等都在3億左右。

現在來看,31周總票房是5億7900,30周是4億,29周是3億6600,28周3億8,基本除了大假期,都在4億左右徘徊,而且按排片來看,能有一部超級大片過兩億,一部小片子一億左右,是比較正常的現象,過億就不是一個電影好壞的問題,現在來看,一周第二也都能過億了,再算上一部片子的平均壽命兩三周左右,過億應該算是一個及格線而不是優秀線了。

以我對我們周圍大學生同學和這個圈子朋友的了解,適當的宣發加上院線排片的力度,影響了大部分人的的選擇,你說我想看某個片,結果只有上午那一場,可能我就不會選擇它了,而是選擇相對場次較多的片子來看,這一點對於很多剛上映的片子並不公平,某些片子上映就有50%的排片率甚至更高,你讓消費者怎麼選擇?誰能起個大早九點多來看場電影?再好看的片子,你宣發沒有跟上,照樣除了死忠,看的人很少。記得那年《飢餓遊戲》上映,在國外票房非常好,但國內宣發非常不到位,除了我這種看過書的人跟對象去看了一下,我都沒好意思推薦我同學去看,因為一個IMAX影廳,基本就五六個人在看,同學會質疑我的眼光的。

暫時能想到這些,算是拋磚引玉,其他的想到了再談,謝謝


我已經怒贊了范無為老師的答案。補充一下題目中所提到的觀影人數:

2013年上半年,中國電影市場用170天票房破百億人民幣,觀影人次2.83億。
2012年票房170億人民幣,觀影人次4.67億。
2011年票房131億人民幣,觀影人次3.68億。
2010年票房102億人民幣,觀影人次2.8億。

所以你看,僅僅過了3年,中國電影市場就用半年時間做到了2010年全年才能做到的事情。而如果與10年前相比,增長了10倍不止。

但是要知道,中國現在觀影人數最高的單部電影是去年的《泰囧》,觀影人次不過3890萬人,佔據中國總人口的數字不足3%。宮崎駿大師的收山製作,目前仍在上映中的《起風了》迄今在日本國內的觀影人次已經破700萬人次,占日本總人口的6%。而當年那部風靡全國的《千與千尋》的總觀影人次達到2350萬,佔到日本總人口的將近20%!

我記得之前在電影票房吧看過一個帖子,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的電影市場可謂爆炸式增長。文化壓抑後的人們對於電影說帶來的體驗有著極度的渴望。當年一部熱門電影的觀影人次數以億計,全年中國電影的觀影人次則是數以十億計。當然,時代不同,這種情況不可能再度出現。

但是一部電影票房收入1億人民幣,按照現在的票價只要285萬人次入場觀看即可,以中國的人口而言,占不到千分之二。一部電影只要做到每千人裡面有2人願意入場觀看,票房便能過億,這就是中國市場的巨大潛能。

這也是郭敬明聰明的地方,他知道他的《小時代》系列不會受到所有人的歡迎。他面向的15~30歲的女生可能只佔了總人口的10%,但他有本事讓這10%的人口中,有十分之一能夠到電影院去看他的電影,小時代就足夠有能量近5億票房了!那句話:「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岡;他橫任他橫,明月照大江」,說的不就是這個意思么!四爺果然練過九陽神功,誰敢再笑四爺不夠男人!


先說結論,中國的電影市場的確越來越大,可電影賺錢卻越來越難。
真的嗎?可是我們看到的是票房過億的電影遍地開花,電影人賺錢不是更容易了嗎?no。國產電影賺錢不是說「很困難」,而是「極其困難」!
首先,一部公映電影,先要從中抽出5%交給國家電影發展專項資金管理委員會作專項基金,然後再扣3.3%的營業稅。剩餘的錢,影院和院線要拿走57%,剩下的43%歸投資方和發行方。而發行方一般能分到3%至10%,剩下30%多的票房,才真正屬於投資方。這意味著,票房要比投資高3倍才能賺錢。隨便舉一些例子,《白鹿原》《太極1》《太極2》《二次曝光》《銅雀台》《逆站》這些電影都過億,卻統統賠錢了。票房過億不過億,太不重要了。大陸電影目前仍然90%以上是賠錢的,能夠賺錢的電影不到10%。仔細想想現在什麼行業賠錢率能這麼高?而且賠錢也有門檻哦,只有20%的人才有資格賠錢,因為80%的國產電影拍出來都進不了院線啊!12年103部上映的國產片有85部虧損,剩下10部艱難保本,最後不到10部盈利。而且就這可憐的10%的盈利率,在之後的幾年裡,都不斷被新生力量搶奪。「繁榮只是表象」,新影聯負責人高軍說。蛋糕變再大,能吃到的人卻不見得更多。劉德華在宣傳《寒戰》時曾感嘆「路太難走了,中國電影的路太難走了」。這是為什麼?
因為有新生力量摻和進來了,而且讓你哭笑不得。簡單回顧一下這幾年高票房的大陸電影,你會發現,每一部爛片雖然各有各的爛處,但能取得高票房都是必然的,幾乎沒有一部是單靠運氣。這裡不討論影片質量和國產片的前途,俗一點,拋開一切說票房。你會發現《爸爸去哪兒》《奔跑吧兄弟》成功是必然的,《後會無期》《小時代》成功是必然的,《致青春》《左耳》成功是必然的,《狼圖騰》《何以笙》成功也是必然的,《泰囧》《心花路放》成功還是必然的,《同桌的你》《北愛》簡直票房就是白給的。因為大陸的觀眾是沒有認導演的習慣,他們只有認熟悉的習慣。觀眾看《觀音山》不是因為是李玉導演的,而是因為范冰冰。觀眾進去看《逆戰》不是因為林超賢導演,而是為了看周杰倫。近兩年有沒有比跑男和爸爸還火的真人秀節目?無出其右吧?因為太火,因為受眾太多。你把《一站到底》搬上去試試。實際上這並不是電影,只是熒幕方式的延伸; 同樣的,80後成長起來的標籤人物里,名氣和爭議能超過韓寒和郭敬明的?沒有吧?觀眾太想看看這兩位陪伴成長起來的問題和爭議少年如今拍電影是怎樣的,而不在於電影本身的娛樂或藝術性; 黃勃寶強碰到一起就是戲,而且內地有幾個能超過徐黃寧的鐵三角組合?沒有!;又有幾位演員可以靠一部電視劇長久不衰的家喻戶曉,還珠格格的收視率和重播率可是亞洲第一,受眾從30後到00後全民通吃。有幾個團體組合成功如小虎隊?所以投資人極力慫恿蘇有朋拍左耳。投資人是瘋了嗎主動找一個沒有經驗的明星做導演?小燕子拍電影是什麼樣子?那五阿哥呢?足以令人好奇和期待。何況又有辛宜塢和明曉溪的堅實受眾。對,粉絲受眾非常重要!《狼圖騰》《何以笙》的讀者群從初中高中大學早已醞釀了多年,粉絲堅實而廣泛;《同桌的你》就是因為每個人都有過可愛的同桌,每個人畢業時都要哭著唱一遍同桌的你,無論小學初中高中。《北愛》就是因為有一大波電視劇 腦殘粉,管它說的是不是同一個故事。《那些年》就是因為片名太傷感,每個男生都有那些年,都追過女孩魯過管,雖然不是在課堂上。(名字也是實力,如果《同桌的你》名字換成《打胎記》,《那些年》換成《新娘結婚了新郎不是我》來感受一下,會不會損失票房)這就是熟悉感。這也就是為什麼經紀人也敢出來拍電影,出版商也敢出來拍電影,賽車手也敢出來拍電影。導演實際上是一個專業要求度極高的職業,他們不怕嗎?不怕,有恃無恐,一定有人看。所以我非常相信,如果哪天馬雲李宇春和王思聰也出來做導演拍電影,也一定會票房大賣。《鬼吹燈》《誅仙》拍出來也同樣的結果。所以票房比拼的從來都是實力,接下來才是檔期、製作、宣傳、乃至運氣因素。
所以,過億的電影都未必賺錢,真正賺錢的是遠遠甩開一個億票房級別的,而且在保證投資票房比至少1:2.5的情況下,仔細數數吧,真就那麼幾部,然後再除以上映電影的分母數,你就會覺得恐怖了。毫無專業性的新生力量進來了,給大家留下了電影業繁榮好賺錢的假象。實際上賺錢的幾乎全是名門,而不是名導,真正的電影人正在被邊緣化。如果你能做到綜藝節目的no1並且是這幾年的現象級,去拍成電影吧。如果你是長久不衰家喻戶曉的人物,去拍電影吧。如果你是90後標籤爭議人物里的惟二,去拍電影吧。如果你的書已經被跨年齡廣泛傳讀深入人心,去拍成電影吧。如果你的一首歌已經是時代經典,校園民謠里的「聖經」,一個字都不要改,去拍成電影吧。票房大賣的時候別忘了我就行。。。如果不是,賠錢幾乎是定律。
我非常同意王小帥導演說的」這也許是商業片最好的時代,也許是嚴肅片最壞的時代」,第六代導演里除了寧浩管虎,張元、王一持、王小帥、賈樟柯、婁燁等幾乎都吃不到票房的飯,王小帥的新作《闖入者》甚至創造了史上最低的1%排片率,而不得不靠呼籲,想起來讓人真的很痛心。第六代導演境況尚且如此,遑論其他的電影人。中國的銀幕數早已破萬,卻擠不出幾塊來給中國電影最重要的接力群體。嚴肅電影不惟票房,但也要生存,院線也要吃飯沖業績,觀眾要看好電影,好電影排不到片,排到片的都是爛片,不是爛片的都是進口片.....
哎!


《速7》票房已過20億,最快破億、最快破10億、最高票房……成紀錄粉碎機。


之前《泰囧》刷新三觀,《變4》刷新三觀,《速7》又一次刷新大家三觀。

考慮到在可預見的未來,大家的三觀會一次又一次被刷新。這裡我就一次刷新完畢,以後不用再驚訝。


中國電影票房歷史數據:

2000年,中國電影票房8.6億;2005年,中國電影票房20億;

2010年,中國電影票房101億;2014年,中國電影票房296億;

從2000年到2014年,中國電影票房年均增長28.75%;

從2010年到2014年,中國電影票房年均增長30.84%;


按照這個增長速率,我們計算一下8年之後的2023年:

按年均增長30%計算,2023年中國電影總票房將達到3138億,年度最佳電影票房有望達到188億;

按年均增長20%計算,2023年中國電影總票房將達到1527億,年度最佳票房有望達到91億。

微博上有人指出,3138億的數據不能達到。原因在於,如果以60元/張計算,這相當於50億人次,相當於每個中國人年均看近4次。這在2023年很難達到。這是正確的。

不過,到2023年,中國電影總票房達到1000億左右,這十分有可能。


回到題目,現在的電影,拍的挺爛也隨便過億?

這是幻覺。

我查了2014年中國電影票房數據。

這一年總共有283部電影上映,票房上億的有66部,佔比僅為23%。

你看到的是這些,也只聽說過這些:

這些票房幾十萬元的,你沒聽過:

這些票房幾萬元的,更是聞所未聞:


我們上了一天的班然後想去放鬆一下,看電影是個不錯的選擇,這時候觀眾不在意,也不想去看那些主題高深,意味深長需要回味好幾遍才能讀出含義的電影,他們選擇的純屬是個能讓自己神經完全放鬆的一個環境,如題主所說,現在爛電影票房高,這一方面也是觀眾心態的改變,另一方面也確實缺好電影,現在的青春片是一大塊肥沃的市場,不能說因為小時代、匆匆那年、等這些類型的青春片泛濫就把這塊市場墾得貧瘠,相反,青春市場真正開發出來的,寥寥無幾,就不提陽光燦爛的日子了,那個是好書、好編劇、好導演共同促成的,但陽光姐妹淘、初戀這件小事、扶桑花女孩(我把它定義青春理想奮鬥片),那些年甩了它們n條街,至於那些好萊塢大片,很多人也愛看,爽啊!


還有一個是通脹的問題,想想以前的票房幾千萬,北京能買多少房子,現在你票房還幾千萬,在北京能買多少房子。我覺得其實觀影人次增多是其一是因為電影的種類和數量的增多導致消費方式的改變,其二是因為有了正規院線比較容易統計。話說小時候我經常被同學拉去小錄像廳看港台片,一個月能看兩三回,每次裡面也好多人,如果那時候有正規的統計觀影人次的話,其實也不少。


主要還是國民的精神娛樂這方面發展比較落後,電影作為一種便於普及,消費成本不高,又便於享受的娛樂方式而很容易就被大眾接受。如果過了幾十年,電影水準還是這種樣子,而國家經濟持續發展,娛樂方式多樣化之後,我不相信電影票房還會這麼的高。


請堅信明星效應。只要你請的起那些死忠粉很多的明星,票房根本不成問題,尤其是那些小鮮肉。


就我所在的三線城市來說,這兩年電影院開始流行起來,如雨後春筍般。再加上這幾年大家的生活質量提高了,很多人開始注重精神食糧,所以去電影院的人多了起來。
就國內的電影市場,為何很爛的片子也可以輕過億,原因有幾個,首先國內電影市場還不夠完善,並且對國產電影非常之保護,大家應該知道,今年六月為國產電影保護月,一整個月全是國產電影,可供選擇的少,你想看電影的話就只能在那幾個不是特別好的裡面選擇一個還可以的。所以很多爛片也不怕票房低。
再者,中國人多,哪怕是只有百分之一也很多了。
在一個就是宣傳,還有預告片,這裡重點說下預告片。很多電影的預告片拍的非常不錯,很下功夫,非常用心,於是很多人去看了,結果正片還不如預告片的一半好。
還有明星效應,有很多的觀眾是沖著明星去的,而無所謂電影的質量。
還有就是觀眾的口味不挑了,你想啊,一直在看爛片所以很多人無所謂了都,正所謂沒有最爛只有更爛。


以前看一部電影就像過年一樣,現在看電影就像出去吃一頓飯那樣簡單,你說為啥現在越來越沒年味了?因為現在電影院越來越多了,購票方式多樣化、消費水平也更低,所以電影變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你說為啥現在有那麼多種類的牙膏了呢?因為消費習慣帶來的市場確實很大啊!


非常好 因為 現在的人都無聊
能幹嘛 就連我這個萬年單身狗沒事做了都會在周末上午團購張電影票去看電影
不是下午和晚上因為我不想坐在情侶中間

電影是什麼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可以拍電影票發朋友圈
逼格很高有木有

對於情侶
吃完飯 逛完街能幹嘛
總不能每次都是七天速八吧
娛樂活動 屬於兩個人的私密活動
只能是電影了
還黑燈瞎火的
嗯 .....此處略去一萬個字


也有虧掉褲子的,
每年電影產量不斷提高,有的電影連發岀聲音的機會都沒有。

只見幾人笑,沒見一群角落裡哭的。


目前國內的電影市場肯定是畸形的,一方面文化產業決策者過多干預創作,一方面從業人員心態浮躁水平較低,一方面觀眾審美水平差異較大,盲從於營銷噱頭。爛片高票房引發從業者受到錯誤的鼓勵,繼續炮製爛片,這種循環總有一天會讓這個國家嘗到惡果(其實早就嘗到了),不過還是期待有一天這個循環鏈被打破,拍爛片者輸得只剩褲衩,拍好片者名利雙收。

高票房爛片,就像棋牌室和網吧里賣得脫銷的盒裝地溝油快餐,只希望那些有意成為美食巨匠的未來大師們,不要因為羨慕快餐店老闆賺得盆滿缽滿而拋棄初心,別讓大家哪天想嘗一嘗真正的料理,卻發現大廚們都聚在快餐店打下手。


幾個方面吧

阿凡達之前我看一場imax是60,現在到130了

阿凡達之前我看imax不需要提前訂座,有時候因為imax貴看得人不多,現在場場爆滿

阿凡達之前 沒幾個能看imax的地方,現在到處都是imax廳

阿凡達之前沒什麼知道原來在電影院看大片這麼爽,現在看電影是個電影都得去電影院看

恩 都怨阿凡達


觀眾太不差錢了,只要宣傳做得好分分鐘就能回本大賺。
我們的電影市場實在太好了,不然怎麼好萊塢開始越來越重視中國元素了


中國人多,看電影比其他娛樂項目便宜,所以人均觀影率有所提高,這導致電影這塊蛋糕做大了。然而影片並沒有增多,這就導致單部電影的票房增高。即使是爛片,只要知名度高,總有人願意掏錢去消費。並不是為電影看電影,而是為了看電影這項活動在看電影的人其實很多的。他們並不在乎電影的質量


主要是近兩年這些隨便過億的爛片兒大多都是噱頭十足的小說改編劇,它們原本就有相當可觀的粉絲基礎,再加上演員篩選方面的自帶票房保證,哦,最重要的還有宣傳,例如小時代,還有暑期檔的梔子花開,導演到演員都是話題人物,開機宣,演員定妝宣,甚至連主演名字也是非常龐大的宣傳流程,當然我並不是說梔子花開肯定是爛片兒,但我覺得它大概也好不到哪兒去。


想去做導演或者投資、拍部青春片說出軌打胎的故事、畢竟只要花錢讓影院多排幾個場次、多做宣傳多走幾個城市、多接受採訪多幾個自黑的方式、票房幾天就過億了吧。


電影市場的繁榮,代表經濟大蕭條的到來。

美國的兩次電影業快速發展,都來自於市場大蕭條時期。因為這個時候,失業率提高,收入降低,社會動蕩,電影是大概多數人都能接受的唯一娛樂方式,並且可以麻痹生活帶來的苦痛。

我自己在一家生產數字電影機的公司,當然是其他業務集團。這兩年每次 business review時,只有DC業務是增長的,而其他業務都處於不同速率的下滑,我想這也可以側面驗證我的答案。

可是我的老闆好像永遠不懂這個理論哎!


觀眾不是傻子。他們會被騙一次,兩次,三次,四次,但不會被騙無數次。
真正的好電影,從來都不是用票房衡量的。


推薦閱讀:

哪個網站查票房比較權威?
我的機器人女友為什麼票房那麼低,特別是中國,而口碑卻很高?
為何《畫皮2》的票房這麼高?
大鵬(董成鵬)還會有下一個過十億的電影么?
《美國狙擊手》的北美票房為什麼這麼高?

TAG:電影 | 票房 | 電影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