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評價梁實秋的《雅舍談吃》?
梁先生晚年在「雅舍談吃」後,不知道有多少談吃的書籍開始模仿他寫作的風格和邏輯,可畫皮難畫骨,直至現在近30年,也鮮有超越者。
這最難超越的,便是文中的「豁達洒脫,中西逢源,旁徵博引,和真正的閒情逸緻」(《雅舍談吃》前言評鑒),梁先生年少赴美留學,後又教習英語多年,西學深厚,說他中西逢源不為過;時代畢竟也不同,梁先生1949年赴台教書,之前生活在北平,他談吃的一部分都是在那兒,,我們也有幸在書中窺探到民國社會的社會風貌:各行各業都有既定的傳統和規矩,餐館無論大小,都有它該有的樣子,名字雅氣講究;知識分子社會地位高,活出了閒情逸緻;各系菜品都有它原本的特色,等等。
《雅舍談吃》說食物,講淵源,用典流暢自然,講了很多與吃有關的故事,如梁先生在《臘肉》一文中講述了抗戰初期偶然的機會,在湘潭朋友家吃到了地道的臘肉,賓朋言歡,盡興喝酒的往事。
《鐵鍋蛋》一文中,講述了「厚德福」館子的拿手菜鐵鍋蛋,提到了這樣一個有趣的細節,趙太侔(山東大學老校長,後遭迫害逝於文革期間)先生在餐館一時興起,點了鐵鍋蛋,拿出一元錢讓夥計出門買乳酪,點明要美國乳酪而非瑞士乳酪,囑咐將乳酪切成碎丁羼在蛋中,出鍋後果然香氣撲鼻,從此定了規矩,每次吃鐵鍋蛋,必加乳酪。民國文人生活的風雅,可見一斑了。(《此段落加黑的行文參考&<雅舍談吃&>原文》)
談笑怒罵皆成文章,一字一句全是鄉愁
每天吃飯時看幾章梁實秋的《雅舍談吃》,真是匯聚天下之美食啊!
我為什麼選在吃飯時看呢?就是因為這書中描寫真的是太誘人了!如果不在吃飽飯的狀態下讀,真的會引得肚子驚雷滾滾……這本書,真的特下飯!
第一次讀梁實秋先生的文章,之前看到評論說,很多文學大家對於現代散文寫作中首推一指的就是梁實秋的散文,不過我也沒去看什麼正經散文,單單就是對這個美食有些濃烈的興趣。
不似之前讀過的汪曾祺先生的《人間滋味》,梁實秋這些美食散文,都是娓娓道來,像是與你同坐一桌共品美食,然後探討著這些美食哪裡的最好吃,應該怎樣做。我喜歡吃美食,也特別喜歡做美食,研究美食。
開篇第一美食從西施舌講起,之後講火腿,講醋溜魚,烤羊肉,燒鴨,獅子頭,湯包,鍋燒雞,芙蓉雞片,佛跳牆,魚翅,蓮藕,鮑魚,臘肉……等等,太多美食,我列舉出來的都是我想吃……他真的是一個行家,從小耳濡目染,穿梭於美食間,特別是對於老北京城中各種美食的羅列,從緣起到做法,細細道來。
對於這本書總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如果能早些看這書,之前在金華買的火腿就不會丟棄在冰箱中白白浪費掉,現在想來,真的是罪過。
一直覺得做飯算是家學,子女對於廚藝的造詣多是傳承自父母,還好在這方面,我家家學還算淵源……
記得小時候我家中有人送了一大包筍乾,那種棕色,皺皺巴巴一塊一塊的,我不知何物,故問我爸,他回答說,牛肉乾,我一聽牛肉乾啊!立刻馬上抓起一塊放進嘴裡,當時要被咸哭了……上面附著了好多粗鹽巴……但是那次我爸把筍乾做的相當好吃……久久回味。
我爸最拿手的是麻辣豆腐,我也是從小吃到大,近兩年吃的少了,畢竟我和我爸都是肉食性的,放假在家,都是葷菜,燉魚,燉排骨,紅燒肉……
就在去年寒假一天早上我爸把我叫醒,沒起床就給我端進來一碗肉!他燉豬蹄時鹵的一大塊肉,然後給我切成薄片拿過來,嗯,我爸就是這麼的寵我!
我媽做飯也是相當好吃的,特別是包的餃子,青椒豬肉,黃瓜豬肉,香菜豬肉……還有三鮮的,特別是我媽用扇貝肉包的三鮮餃子……還有每年初春是她都去山上摘野菜,包野菜包子,還會採摘下嫩嫩的香椿,焯水,放在冰箱中冷藏,等我回家做香椿雞蛋……
當然,做飯也是看天賦的,有天我姐給我打電話說,我今天自己煮了麵條,是我所吃過的最難吃的麵條,實在吃不下,我給倒掉了……
我想若是我離開家鄉多年,我一定會想念家鄉的人事物,想念親人,想念兒時的就味道。寫親人只怕鄉愁更甚,長號不自禁,人事物每下一筆寫盡凄涼慘淡,不免落寞難過。只好將鄉愁灌進食物里,自飲自酌,酸甜交錯,寫時聊聊,掩卷下淚。
十歲的我去二十二歲的表哥家看到四本梁實秋雅舍系列,百無聊賴翻到雅舍談吃梅湯那一篇,讓他描寫的好有好有意境。後來看唐魯孫,王世襄,汪曾祺,焦桐,逯耀東,陸文夫。他們閑適的寫吃也很棒,他們寫的許多東西我沒吃過的時候,讀的津津有味。等長大了出差去各地,嘗了許多書中的美食,反而覺得而而。或許因為會心不必遠,相見不如不見。
偶因懷鄉,談美味以寄興;聊為快意,過屠門而大嚼。—梁實秋,一九八四年九月十一日甲子中秋,在台北
- 這是一本適合在深夜讀的書
為何推薦大家深夜裡面讀這本書呢?有兩個原因:
其一,深夜心靜,看到某個片段或許更容易產生共鳴,是為梁先生所言:談美味以寄興懷鄉;
其二,深夜人餓,看到某個片段或許會分泌出更多的口水,更有代入感,是為梁先生所言:過屠門而大嚼。
首先呢,是梁先生所言:偶因懷鄉,談美味以寄興。有人問梁先生:您為什麼對美食特有研究?梁先生好生惶恐,只好據實回答:只因我連續吃了八十多年,沒間斷。初看梁先生的回答很幽默,也很實在,但看完全書後,我感覺到得了一絲遺憾和懷念,何故遺憾?是為老先生數十年飄零海外,雖說吃了八十多年,但在老先生的後半生,家鄉的美食卻再也沒有機會品味。縱觀全書,老先生很多次抱怨在台灣無法吃到地道的家鄉口味,例如在談到金華火腿這部分的時候,老先生是這樣寫的:
台灣氣候太熱,不適於製作火腿,但有不少人仿製,結果不是粗製濫造,但是腌曬不足急於發售,帶有死屍味;幸而無屍臭,亦是一味死咸,與"家鄉肉"無殊。有一次得到一隻真的金華火腿,瘦小堅硬,大概是收藏有年。菁清持往熟識商肆,老闆奏刀,砉的一聲,劈成兩截。他怔住了,鼻孔翕張,好像是嗅到了異味,驚叫:"這是道地的金華火腿,數十年不聞此味矣!"他嗅了又嗅不忍釋手,他要求把爪尖送給他,結果連蹄帶爪都送給他了。他說回家去要好好燉一鍋湯吃。
何故懷念?是為老先生連續吃了八十多年,幼時同與父母吃,後同與友人吃,而今放眼望去,故人凋零不知有幾,縱觀全書,老先生談美味以寄興,故人離去,至今懷思。例如老先生懷念先君的片段:
對於酒,我有過多年的體驗,第一次醉是在六歲的時候,侍先君飯於致美齋樓上雅座,(北京煤市街路西)窗外有一棵不知名的大葉樹,隨時簌簌作響,連喝幾盅之後,微有醉意,先君禁我再喝,我一聲不響地站在椅子上舀了一匙高湯潑在他的兩截衫上。隨後我就倒在旁邊的小木炕上呼呼大睡,回家之後才醒。我的父母都喜歡酒,所以我一直都有喝酒的機會。
初讀於此,不禁莞爾,而後回味,不想竟至於淚目,所謂至親,終有一別,我們,會怎麼懷念呢,不敢去想,只有珍惜當下。
書中還有梁老先生年輕時候的軼事,也是滿滿的懷念:
我的同學王化成先生,揚州人,幼失恃,賴故氏撫養成人,故善烹調,化成耳濡目染,亦通調和鼎鼐之道。化成官外交部多年,後放葡萄牙公使歷時功成甚久,終於任上。他公餘之暇,常親操刀俎,以娛嘉賓。獅子頭為其拿手傑作之一,曾以製作方法見告……獅子頭是雅舍食譜中重要的一色。最能欣賞的是當年在北碚的編譯館同仁蕭毅武先生,他初學英語,稱之為「萊陽海帶」,見之輒眉飛色舞。化成客死異鄉,墓木早拱矣,思之憮然!
梁老先生溫潤風雅,但老先生所著《雅舍談吃》並不僅僅包括精緻的菜品,同時也有許多頗接地氣的描寫,例如老先生在談到吃相的時候有這樣一段描寫:
從前我在北方家居,鄰戶是一個治安機關,隔著一堵牆,牆那邊經常有幾十口子在院子里里進膳,我可以清晰的聽到「呼嚕,呼嚕,呼——嚕」的聲響,然後是「咔嚓!」一聲。他們是在吃炸醬麵,於猛吸麵條之後咬一口生蒜瓣。
初讀於此,滿滿的煙火氣息撲面而來,彷彿置身於古老的北京四合院,看著周圍的北京土著大嚼特嚼,深感老先生所言:聊為快意,過屠門而大嚼。
梁實秋先生的作品自然簡約,作風恬淡雅朴。若我為了結尾而貿然總結,總是擔心敗了老先生溫潤風雅的書風,所以,思來想去,還是覺得細細地品味生活,品味美食最為中肯。最後,借用老先生的一句話結尾:《菜根譚》所謂「花看半開,酒飲微醺」的趣味,才是最令人低徊的境界。
有句話叫「生活的理想是為了理想的生活」,而什麼算作理想的生活呢。我想,大概就是借著明媚的陽光,喝著加冰的奶茶,放上幾曲輕音樂信手翻過這本滿帶著生活趣味的書吧。
這本書很有意思,讓人一驚,梁實秋這個人原來不僅很會寫文章,原來還這麼會吃。大概這才叫會生活吧。三言兩語把一個美食栩栩如生的展現到你的眼前,讓人看著這鉛字不覺食指大動,總想吃點什麼東西解解饞。
在梁實秋之後,又有很多人去模仿創作。畢竟「民以食為天」嘛,人們對於美食總是有自帶天賦的興趣,可是卻再難超越先生的這本《雅舍談吃》,一是梁先生筆下的中概股時代過去已舊,人們的口味早已被最後一章所寫的味精一類東西變得麻木,粗製濫造的食品替代了很多的原汁原味。二來,便是文中的「豁達洒脫,中西逢源,旁徵博引,和真正的閒情逸緻」沒那麼容易模仿。何時不談吃?何處無美食?但少閑人如梁先生者耳。
其中關於美食的故事也是很有趣的。看到第一章「西施舌」這個名字,委實引起了我的好奇,為何這「沙蛤」要叫「西施舌」?就因為同傍水澤?上網查詢了一番,百度告訴我;春秋時,越王勾踐藉助美女西施之力行使美人計滅了吳國,大局已定,越王正想接西施回宮,越王的王后怕西施回國後會受寵,威脅到自己的地位。便叫人綁了一塊巨石於西施背上,沉她於江底。西施死後化為這沙蛤,期待有人找到她,她便吐出丁香小舌,盡訴冤情。
《熗青蛤》一則也是讓人好笑,說這美國西海岸阿拉斯加起以南加州,海底出產一種巨大的蛤蜊,名曰geoduck,被當地人名曰蛤王,肉體鮮美,稱得上是美國西海岸食物中的雋品。可很少有人嘗過geoduck,只因美國人不善於處理,較高級餐廳中偶然也列此一位,皆因為西方烹調方式不外油炸、水煮、熱烤,就是缺少了我們中國的「炒」字,甚至於在英文詞中只能翻譯為「stir fry」。我想這大概就是中國幾千年流傳下來的飲食文化吧,在這片廣大土地上的先輩們,是在何等艱難的在莽臻荒原中用無數的創新煎炒,才帶領這個龐大的族群繁衍生息。
細細讀完全本,從最初只看到美食引發食慾,又體會到他的濃濃鄉愁。遠去他鄉,再難一品故土美食。竭力模仿,卻也畫虎畫皮難畫骨,可謂是「談笑怒罵皆成文章,一字一句全是鄉愁」。
寫到最後,用《醬菜》一章的話來結尾吧,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然,幸而一閱,名副其實。
寫的相當不錯,但是感覺是個富二代。
文筆中看到到他的真性情。
沒看完就餓了
雅舍談吃啊。。
那天我在圖書館,看了一點別的書,突然想起林語堂和梁實秋都寫過那個我很喜歡的「不亦快哉」嘛(我喜歡林語堂嘛,《來台後二十四快事》),就找了一本梁實秋精選集感受一下,那本書是精選嘛,大體上收了一些作品,我看到了,覺得蠻有意思的,就去找了本《雅舍談吃》。。
那個時候是上午十點半吧好像,書也不看了,跑出去找吃的。。看餓的
好像有點偏題了
梁實秋此人只懂寫,不懂吃啊.....
倒著看的,未完,後補:
1:文風比較口水。書最後幾篇文章總重複,大概話題相近的原因。
2:看到一個評論是,比較有錢。確實回國後比較優渥,能吃到的東西真不少。
3:對北京的吃食的總結讓人很有收穫。
比如:爆肚的三種做法,烤鴨的鴨是如何填肥的,北京的菜系主要是魯菜,等等。
但整體感覺還好,我再仔細讀讀,看看究竟為什麼評價這麼高。。。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