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真的算是聖人嗎?
聽了度陰山所著的《王陽明知行合一》忍不住笑了,原來王陽明還是個不折不扣的俗人。作者度陰山都在文中嘲諷他對「佛道」理論忘恩負義,心學的源頭是「佛道」理論,當別人議論他的學問是禪宗的時候,他立刻矢口否認,極力反對。他的理由是,雖然他的道理和禪宗一樣認為天道良知在心中,只是被沾染了污垢,只要勤擦拭就可以了,區別在於禪宗是靠打坐而擦拭,而他的心學是靠在世間實踐去擦拭。在此我只能苦笑。
第一、王陽明對禪的理解是如此狹隘,可謂比半壺水的水平都差太多。水平淺就算了,還妄下論斷。科普一下,禪絕對不是指打坐,生活處處有禪,都可禪修,說話的時候、做事的時候、思考的時候、甚至走路呼吸的時候,難道他只知道靜禪,不知道有動禪一說?生活就是禪最佳的修鍊場所。他之所以認為禪學就是打坐,那是只看到了一心專修的禪宗和尚多數時間是在打坐,但如果禪宗和尚只靠打坐的時候修禪,下坐就不實行禪,那麼也是悟不出真理的。(當然他所謂的天理和佛法所謂真理不是一回事,他的天理只是佛法真理的很小一部分)並且,他還說禪宗只教人打坐,沒有學問。那又顯得他無知了,佛經成千上萬冊,上面包含了宇宙、物質、空間時間、精神、物質與精神的關係、生命的運行規則、萬物的運行規則等如宇宙百科全書般的理論,王陽明自己不知道沒關係,但不能輕率誤導他人。(本人寫過很多簡單介紹佛法與科學的關聯的文章,有興趣的朋友可私下討論)
第二、王陽明認為他的方法是在實踐中用道德為標準去檢驗每一件事,以達到擦拭心靈灰塵的目的,他認為這樣擦拭,心靈就常乾淨了。我只想告訴他,他用的這個方法,是我們學佛的人,禪宗也好、密宗也好、無論哪個修法,前期都得用上的普通方法。佛教里這種從古至今的修行故事多如牛毛,連我自己從開始學佛就知道這個方法了,每升起一個念頭就去辨別是善還是惡,惡的話就在心中不留情的剖析自己,以養成常持善念的習慣。王陽明把這個稱為他的獨創法門,佛家沒有,是不是有點大言不慚?
第三、王陽明認為在道德的實踐只能在世間,寺廟深山是無法實踐的。這還是怪王陽明沒學佛,對人心和人性的本質不夠了解。其實心的惡念與不好的習性不會因為你身在哪裡就有所變化。也許一段時間內環境對心會有影響,譬如一去寺廟裡人就清靜,但時間一長,這種清凈的地方可能會讓你心裡的惡放大,要耐得住寂寞,經受艱難考驗,把內心的惡念上萬次的弱化才能在清凈的地方長期甚至終身待下去。王陽明為什麼沒在農場待下去,而是三年後再出山。他之所以會去農場,只是因為仕途不順,受太監所害並且遭到追殺,去山裡避難的。風頭過去了,有世間的事業等著他的時候,他就經不住誘惑了,他自以為自己不再是追求功名利祿了,而是宣揚自己的真理。但實際上,儒家弟子永遠是狹隘的儒家弟子,追求的除了功名不就是聖人的美譽嗎?他口口聲聲說別人對於功名利祿的追求會成為做聖人的阻礙,那麼請問對於「一心想成為聖人」的追求是否也會成為做真聖人的阻礙呢?因為這都是貪心執著。他只是從一種貪心跑到了另一種貪心上。佛學告訴我們,只有把任何貪心慾望都放下的人,才可能成為聖人。真正的聖人不是為了做別人眼中的聖人而律己的。
第四、佛法告訴我們儘管用王陽明的方法長期擦拭心靈,也不可能達到如他所說心靈就常保乾淨了。他不知道人的習氣是多生多世沾染的,如果只是靠他以道德律己,而不踐行佛學的修法(禪宗、或密宗等)達到頓悟空性,拿到相應的果位,那麼即便這輩子他成為了他所謂的聖人下輩子會再變成臭流氓也不奇怪。就算他說不管下輩子,那麼我也要說當遇到特殊重大事件的考驗,只靠他那樣的道德檢驗方法是做不到心靈絕對純凈絕對道德的。舉例,歹徒捉住一個與王陽明毫無相關的路人要殺他,但只要有人頂替他死,就可以饒了那人。道德標準肯定是捨己為人,但王陽明做得到嗎?我想生死關頭肯定未必吧,何況是和自己不相干的人。因為這已經超出了王陽明對於聖人的標準和要求了。但我很有信心得道的高僧肯定能做到,佛菩薩就更不消說了,佛菩薩捨己救人的故事好多經書、公案中有,屢見不鮮。那麼誰更「聖人」一些呢?
第五、不要說叫王陽明捨己救人了,他在農場過苦日子的時候才說只追求心靈的自由就足夠了(他根本不明白何為真正的心靈自由,只有佛法對這個論述非常清晰),回到城市之後就成為慾望的奴隸。為弘揚他的心學,他是天天想方設法地去論證:他的心學和陸九淵的心學有什麼不同,他的心學和朱熹理學有什麼不同,但還得找出與理學的聯繫,因為全天下都是理學弟子,有聯繫套上近乎才便於宣傳自己的心學。然後他還處心積慮地和人辯論:他的心學和禪宗有什麼不同,最怕別人說他那套是禪宗。文中他有個弟子,第一次拜訪他聽了他的心學,問他這不就是禪宗嗎?他用上述描寫的理由說服了那個弟子,那個弟子死心塌地維護了他幾十年,直到老了後的某一天早上醒來,忽然驚醒般的大叫「原來王陽明的心學還是禪宗啊」。聽到這我覺得真是好笑又好氣呢,好在這個人在此生還能明白,可王陽明卻陷入對名譽聲望的追求,虛榮心讓他看不清自己,永遠無法明白了。在我看來虛榮心就是道德中頭條應該自省的東西,連我修行的時候都常會對自己潛在的虛榮心反省,王陽明一個號稱在生活中實踐道德的人連自己這個毛病已經病入膏肓也覺察不出,他算得上聖人嗎?還是怪他沒學佛,這些道理在佛法中歸納得好好的,顯而易見。
總之,王陽明在我看來是一個道德水平高於常人很多的很有成就的儒家學問人,但離真正的聖人還差了十萬八千里。當然,我也只是個正在努力修行的小俗人,也許道德水平還不及王陽明,但我很慶幸自己學佛比他學得精通一點。寫出來供大家參考。
首先,第一感覺是你很認真。這點令我很敬佩,條理清晰地羅列出一條條王陽明是俗人的證據。
但是
且不說你的觀點正確與否,心學是基於禪宗沒錯,王陽明是否否認我們也無從得知。更遑論你對心學的理解,和許多錯誤的認知,都讓人有些不敢苟同。
1.王陽明不是得罪太監後去避難,而是被貶,被貶到蠻荒之地後,他可以選擇逃走,但他任然勇敢上任了。
2.不是很確定你說的聖人跟我理解的是一個意思,你說的聖人大概是那種可以貢獻自己生命去救一個無關之人的聖母,而不是我所理解的像孔孟這樣的人。
3.全篇都透著對王陽明的一股鄙夷,可見根本不了解,他並不是說心靈要多麼純凈,而是指要跟從自己的本心。
4.光知道理而無所為,只是空談,不想說你所謂的那些禪學大師們怎麼怎麼樣,或許確實很厲害,但是一生知道了道理知道了「禪意」又怎麼運用到現實中呢?
5.春秋時,尚有百家爭鳴,你可以對一個人的學說援疑質理,但你怎麼能用一種自以為是的語氣和理解來評價一個人,更何況這個人是許多人心中的偶像,在我心中,王陽明就是三不朽,就是文武全才,就是一個完人。
難道你口中的聖人就能脫離塵世了嗎?
真的很想知道你口中的俗人到底是什麼。
答案如有誤,致歉。
以上。
首先,不談王陽明,但就你評價一個人的時候的邏輯就有問題。既然度陰山帶有主觀角度評價王守仁,那麼你在這個基礎上對王的理解會有失偏頗,對王的經歷就不夠了解。(他是被貶去龍場,途中發現有人跟隨偽裝自殺,因為他父親是南京大官,可能會被連累,然後去南京和餘姚探望父母,隨後去龍場,至於時間一個是古代馬車很慢,他還要躲避追殺,龍場又是非常偏遠的山村,單程半年很正常,加上探望父母,共計兩年多,不存在躲避風頭之說)你回答的五點也沒有邏輯關係,尤其是第五點已經沒有道理可言了。其次,另外據我所知,佛教分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王所否定的是當時流行的提倡避世的小乘佛教,王理論中的修行方法確實與大乘佛教不謀而合。但是你說他對禪的理解狹隘,其實是環境發生了變化,他所說的話是在小城佛教流行的時候。至於你第四點的舉例其實本質上是電車問題,道德標準並不起作用。即使你想用道德標準判定,道德標準的定義中有一條是「在一定時間區域內」,也就是說道德標準會隨時間變化,你無法得知那個時代的道德標準。而且他在這個條件下做不做得到你也無法判斷。你說他沒學佛,但是你的佛學造詣未必比他高,理解未必比他深,而且這還是在信息流通的現在。然後,你對於王的理論的了解也不深。他的心學確實和陸九淵一脈相承,可能和禪宗也有關係,但和朱熹的理學差別很大。最後為什麼能評價為聖人,為什麼他的評價如此之高,就是在於他成功地將理論運用在仕途之中,並取得了明顯的作用,而這正是對於文人最難的部分。王守仁有立德,立功,立言,純粹從三不朽為聖人的標準來看,甚至在孔朱之上。從我的理解的聖人來看,聖人是可以做成所有他想做的事的人,因為他知曉如果存在的那個最高的真理。這樣看,千古,維此一人耳。
你確定你的佛學造詣深厚嗎?佛家不是講求眾生平等,何來聖俗之分?佛家不是講求無欲無求,而你卻在此為證明你的佛學造詣和對古人的評判與人爭論?你連世俗的虛榮都未捨棄,還是先修己心吧!當你境界真的夠高了,也便不會再提出這樣的問題了。聖人不過後人的敬仰的稱為,既然大家認可既有他的道理,與己何干,難道你要世人都認可你的認知,從而改變這個世界,那你的私慾也太過大了!真的如你說佛學了得嗎?修行路漫漫,祝你修成你所謂的聖人!
首先一個問題——什麼是聖人?或者聖人這個詞的精確定義是什麼?注意是精確!精確定義!任何迷糊的描述都會引起歧義,而導致討論無意義。
由此可引出第二個問題——你心中定義的聖人和我心中定義的聖人是不是完全一個概念,也就是說你腦子裡和我腦子裡對聖人這兩個字的精確定義是不是完全相同。舉兩個極端化的例子,注意是極端化無厘頭!我是信上帝的,我心中對聖人的定義第一條就是信上帝,你看,照這個定義,不僅王陽明在我看來不是聖人,連孔子孟子甚至達摩祖師都不是聖人!又或者我心中的聖人的定義是要紅褲衩外穿,可以自己飛天,拯救過地球,那除了超人,誰都不是聖人!
所以接下來問題的討論就變成什麼是聖人?聖人的精確定義是什麼?有了這個定義,一條一條比對,都是過去的人過去的事,不會在改變,一比對就出來。
但是這樣新的問題又出現了。
誰的定義可以是最終結論呢?憑什麼你的捨己為人就是聖人,我的紅褲衩外穿會飛還能拯救地球的定義就不是呢?就算是權威專家給出的定義,一定就是真理么?
另一個問題,「聖人」可以被精準定義么?
大家或許可以給出各自心中聖人是什麼樣一個大概的模糊描述,但是很少有人能給出十分精確,邊界清晰的概念描述(反正我做了嘗試,奈何才疏學淺沒成功,反倒感覺原來的定義更模糊了)。就算是各種百科裡,對聖人的定義描述本身也充滿模糊性。這就造成了歧義,而且也迴避不了上一個問題,各種百科的定義就一定是讓每個人都信服的最終結論么?
之所以在第一個問題強調「精確」,因為對於「什麼是聖人」這種概念相對模糊,比較充滿主觀偏向的問題,討論本身就充滿爭議,一些細小的分歧可能就會導致結論完全不同,最後的結果往往是誰也說服不了誰。
除非我們坐下來先一起定義一個聖人的精確概念,不然這個問題就想兩個外國人各自子說著對面聽不懂的語言。
所以回到這個問題上來,王陽明算不算是聖人?
王陽明基本符合我心中那個對聖人的模糊定義,所以在這個時間點上,我認為他是聖人(沒準過幾年我對聖人定義變了,那個時候在我看來,他可能就不是了)。
但是王陽明現在可能不符合你對聖人的定義,所以在你看來他可能不是聖人。
就是這樣。
其實他人如何認為,對於我們意義真心不大(除非這個人是和我們有某種聯繫的,比如我們的領導……),他人不認可,我花費大力氣說服了,他讓他認可了,然後我下星期可以不上學不上班了么?(當然你要是懟了一通領導,下星期沒準真的不用上班了 )
或許題主可以再提一個問題——聖人的【精確】定義是什麼樣的,要是這個問題能得出讓所有人都認同的最終結果(個人感覺基本不可能),那王陽明是不是聖人這個問題仔細考究一下歷史事實,直接一條一條比對就好。王陽明從來沒稱過自己是聖人,聖人這個名號是後世人們強加的。你不認同無所謂,有人認同。
兄弟,我很欣賞你的這些文字,但你卻用佛家的聖人標準來評價儒家的王陽明,我不知道合不合適
王陽明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聖人,我看到你說他是一個俗人的時候,我就知道你在字面上說對了,但是他內在的思想你根本就沒有搞懂,一種新理論的形成並不是空穴來風,而是建立在前人的思想之上,更進一步拓展來的。陽明先生的知行合一併不是你想的那麼簡單,中國大陸其實並沒有把他的思想做廣泛的推廣,即使是教科書上都只是簡單的一提,因為不利於共產黨的統治。
雖然我對陽明之學不甚了解,但從閣下的語言邏輯上,我能看出很多問題。混淆概念或許你自己也不知道,但我真希望每一個提出見解的人都要保持頭腦清醒,然後是真的讀了並且要略懂對方的書後才去提出批評。切勿自我感覺,這是對一個人亦或是學術最起碼的尊重,謝謝。
與孔孟朱並列
推薦閱讀:
※「底事寒江尚客船」是什麼意思?
※王陽明頭上是什麼東西?
※怎麼看待像楊廷和,楊一清這樣有學問,有才能,有名望的大臣,因為私慾阻止王守仁進京入閣?
※跳出來,看到無是非對錯、無高低上下,然後不知往哪裡走了,怎麼辦?
※王陽明說的心外無物里的心,指的是人的大腦嗎?
TAG:王陽明王守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