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學」到底是什麼意思?

有人說形而上學和認識論是哲學的基礎,我們高中課本上則是把形而上學和辯證法對立起來,究竟這兩種觀點中哪一個體現了形而上學的真實含義?


寫一個事後的提綱,弄清楚這個問題需要明白三塊內容,儘管我沒有按這個順序寫答案,但是這三塊內容我都涉及到了。

  1. 高中政治教材(以及從蘇聯沿襲而來的整個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體系)是怎樣界定「形而上學」和「辯證法」的。
  2. 「形而上學」這個詞是怎麼來的,它的原詞 metaphysics 又是怎麼來的。
  3. 「形而上學」概念在西方哲學史上通常是什麼意思,和馬哲教科書里的意思有什麼不同,為什麼。

-

形而上學和認識論是哲學發展歷史上的兩大主題。這裡的形而上學指的就是對世界實在本性,或者說那種最根本的東西的追問和探求。不準確地說,可以理解為各種抽象的大追問。作為非專業人士和日常使用來說,只要理解這個大致的感覺就可以了。

這個概念在哲學史上的不同階段也有不同的界定,對於大陸學生來說首先還是區分形而上學這個詞的本義和它在馬哲傳統里的意義,區分清楚之後如果還對形而上學研究感興趣,再去看形而上學的入門書籍。

現在大陸馬哲教科書上的這個形而上學和辯證法的對子可以追溯到德國古典哲學,尤其是辯證法的集大成者黑格爾,馬克思、恩格斯都接受了黑格爾辯證法最核心的邏輯(對立統一和否定之否定)。蘇聯的哲學教科書自然也沿襲了這個對立,而國內的哲學教科書也直接來自蘇聯。

接受辯證法的哲學家會認為從前的形而上學沒有辯證法,沒有發展和運動,是僵化的。所以很多時候把形而上學當作一個貶義詞來用,用來指代孤立、靜止的思維方式。但實際上形而上學指的是某一類問題,把這個詞用來指「片面、孤立、靜止……」的思維方式,卻不介紹這個詞本來的意思,這麼做顯然不合適。這好歹是寫教材,又不是一個哲學家與另一個哲學家論戰。我相信很多學生包括老師都不知道形而上學字面上怎麼解釋,這個字面解釋又怎麼和片面、孤立、靜止的思維方式聯繫起來。

以下是關於「metaphysics」「形而上學」詞源、歷史等問題的介紹。

「形而上學」是被用來翻譯 metaphysics 這個詞的。 metaphysics 這個詞的來源大致是這樣的。亞里士多德留下了很多著作,物理學的、政治學的、生物學……其中有一本沒有命名(亞里士多德本人把這部分稱為第一哲學,the first philosophy)。後世編者把這本書放在《物理學》的後面,就寫了 metaphysics(原文是 τ? μετ? τ? φυσικ? βιβλ?α (ta meta ta physika biblia) 即 「the books that come after the [books on] physics」 [1]),也就是「物理學之後」這樣的意思。有人(比如古代阿拉伯的一些學者)認為這是指探索物理學背後的哲學問題之類的意思,其實也有可能編者只是在標明順序(比如閱讀或學習的順序),表示這本書在物理學那本書的後面。當然,說形而上學是比物理學更深一層的追問也沒什麼問題。

[1] http://en.wikipedia.org/wiki/Metaphysics

後來 metaphysics 就被用來指類似亞里士多德在這本書里討論的這些話題,但 metaphysics 到底具體包括哪些問題在中世紀、近代早期、康德及其後是各不相同的,到現在也是有爭議的問題。所以簡單解釋為關於世界實在的追問是比較省事的做法。除此之外,也可以用做減法的方式來理解,比如把形而上學與認識論區別開來,認識論是討論知識和真理怎樣探索問題。

「形而上」出自《易傳·繫辭上》:「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這「道」和「器」的區別非常類似哲學問題和技術問題的區別,所以用「形而上」翻譯 metaphysics 還是蠻貼切的。 (這還是日本人井上哲次郎 (1856–1944) 的翻譯。)

至於蘇聯教科書體系把形而上學和辯證法對立起來,這裡的形而上學表達了辯證法哲學家對舊形而上學的不滿,以及用形而上學來形容那些思維僵化的人。但今天我們不必再沿襲這種特指,並不是只有接受辯證法才能脫離那種孤立靜止的思維。形而上學就研究某類問題而言並不意味著一定就是僵死的,只是某一時間段的某些形而上學被辯證法家們認為是僵死的。說起來辯證法也是關於世界實在的哲學觀點,其實也屬於 metaphysics 的領域,同時辯證法也討論了認識論的問題。

metaphysics,形而上學,只是說對世界實在的探究,跟辯證法、僵死的什麼都沒有直接聯繫。 現在教政治課的老師恐怕都不解釋可能根本也不知道「形而上」的字面意思是什麼,也不知道 metaphysics 的來歷,然後學生也不知道,就把這四個字死死的記在心裡當作辯證法的反面,當作不好的東西。這是非常糟糕的教育。

擴展閱讀:
形而上學和唯心、唯物的關係是怎樣?
將形而上學定義為與辯證法相對的、用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觀點觀察事物的思維方式的說法是怎麼來的?

-
從第一條評論來看第一次回答是 2012 年 4 月(或之前)回答的
途中多次修改,最近一次小修改是 2013 年 11 月 19 日
2014 年 2 月 15 日加入第二條擴展閱讀鏈接
2014 年 2 月 18 日最後刪改


我覺著這個解釋好

形而上學,有兩個含義
1.
先打個比方,一把直尺插進水裡,你的眼睛看見那把直尺是彎的。但是,你關於直尺的知識與你的光學知識告訴你:直尺不是彎的,是直的,你之所以看見它是彎的,是因為光的折射現象。

你透過現象,看到了本質。

形而上學,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因為,我們可以想,當我們用自己的感官去看世界的時候,這個世界,是否也是像那把直尺一樣,不是把它的本質正確地呈現給了我們、我們所看到的是不是只是這個世界的表象而對它的本質一無所知或有所誤解?所以,形而上學的研究對象,就是世界的本質。對於這個問題有各種回答,比如:認為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的、世界的本質是某種觀念、精神,世界是從上帝那裡流出來的,等等。

這個就叫做「本體論」,也就是狹義上的形而上學。

形而上學,還有它廣義上的含義。既然說,形而上學的任務是研究世界本質的,那麼就存在這樣的問題:我們有沒有能力研究世界的本質?如果說有能力,那麼,應該用什麼辦法去研究?

對於前一個問題,有人回答說:「我們有能力研究世界的本質。」(可知論)有人說:「我們沒有這個能力。」(不可知論)對於後一個問題,有人主張必須通過理性的邏輯推演去認識世界的本質(理性主義),有人主張必須通過直觀經驗去把握(經驗主義)。

這個就是「認識論」,廣義上的形而上學,應該包括本體論和認識論。
廣義上說,研究超越感性經驗存在的學問,都可以叫做形而上學。

2.

在恩格斯、列寧、毛澤東等人的著作里,「形而上學」,還有另外一個意義。
先說個古老的問題: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傳統的思維方式,解決這個問題的思路是:是就是是,非就是非,所以,這個世界上如果不是先有雞,就是先有蛋。然而,這種思維方式在這裡陷入了窘迫之境:如果先有雞,那麼這隻雞是怎麼孵出來的呢?如果先有蛋,那麼這個蛋是怎麼生出來的呢?

科學的回答是:這個世界上,雞不是從來就是這樣的雞,蛋,也不是從來就是這樣的蛋。而是在生物漫長的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這樣的形態的。這就跳出了非此即彼的思維怪圈,完成了一個「對立統一」,解決了這個問題。

傳統的那種思維方式,叫做「知性思維」,也可以叫做「形式邏輯思維」,用這種思維考慮問題,就不可避免會陷入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那樣的兩難處境、得出自相矛盾的、混亂的答案。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四個著名的二論背反(也就是類似於「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之類的問題,這類問題的特徵就是:他的兩個相反的答案都可以得到充分的證明),指出這個問題。他把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歸結為:人類的理性不可以認識客觀世界。

黑格爾則反對康德的不可知的觀點,他提出,如果跳出非此即彼的思維怪圈,就不會陷入矛盾、混亂。這就是辯證法。

與辯證法相對的那種「知性思維」,則被恩格斯叫做「形而上學」。列寧、毛澤東,也沿用了這個用法,所以,中國的政治課本上,對「形而上學」的解釋,依然是第二種解釋。不過,現在學界使用「形而上學」這個詞時,一般是採取第一個含義。很難說,政治課本上那種定義,是引申義還是以訛傳訛啦,呵呵。


謝邀。 @金秋琰 邀回答的是另一個問題,和這個問題一樣,回來一看仍然沒有好答案...很多答主可能自己清楚什麼叫形而上學(上面一堆大部分是不清楚的),但是沒有解釋好,都去糾結字面意思了。管他怎麼翻譯成形而上的,叫賣塔飛賊克思學又怎麼樣。那就我來吧。

要理解形而上學就忘記「形而上」這三個字和metaphysics的字面是什麼意思好了,對理解基本沒有幫助,反正就是個名字。形而上學簡單的說,

是對客觀上什麼存在,什麼不存在,以及存在的形式的探究。或者說,是關於存在和它的本質的。

這麼說肯定大家還不懂,所以這時候就需要例子。上面這麼多答案,包括有幾個定義還可以的,都不知道給例子,唉。

最簡單的,你面前的手機或者平板或者電腦,到底是不是客觀存在的?還是說他們只是你想像出來的?有時候你在睡夢中時意識不到你在做夢的,你以為你看到的經歷到的都是真的,但實際上他們客觀上是不存在的。既然存在」我觀察到的東西其實不是真的存在「這種可能性,那麼你如何證明人不做夢的時候觀察到的東西就是真的?比如有些人幻聽,那些聲音並不是真的,但是他們卻以為那些聲音是真的。有沒有可能所有的人類都天生自帶一種幻覺,這種幻覺讓我們以為世界上有各種東西,但是實際上這些東西其實並不存在?
這便是笛卡爾提出「我思故我在」的原因。有些堅信唯物主義的2B (我不是說唯物主義是2B)非得說「我在故我思」,根本沒理解笛卡爾想幹嘛。他並不是在說,思考是存在的前提或者目的,他只是想看看我們能確定知道什麼。雖然我不能確定我周圍的事物都存在,但是至少能確定我在懷疑啊。既然我在懷疑,那我肯定存在啊,我不存在我怎麼懷疑怎麼思考?
康德有對這個問題的思考,外部事物的存在是我們能夠有知識的前提,我之前有提過這個問題,如何理解康德對笛卡爾的唯心主義的反駁? - 哲學 ,黑本之前回答過然後估計不滿意就刪了(確實不是很高水平的答案)。我對他的思路還是一知半解有誰比較閑答答唄。

上面的例子是一個表面很淺顯實際上幾乎可以算是哲學基本問題的例子,是一個對」到底有沒有東西存在「這樣一個綜合(general)的對普遍事物的很基礎的對所有存在的事物進行懷疑的思考。更具體的例子就是與光醬 @與光同塵 (這孩子好多關於形而上學的好答案,快去翻)在這個問題 因果關係是真實存在,還是我們認識世界的一種方法? - 與光同塵的回答 里解釋的休謨對因果律的討論。我這個問題想寫個康德對此的解釋,草稿已經憋了一個月了沒憋出來...
還有一個例子就是問時間究竟存不存在,我在這個問題關於McTaggart對時間的「A系列」邏輯不內洽的問題? - 王永豪的回答 裡面解釋了,不過比較難看懂。

如何解釋,回到過去殺死你的外祖父的問題? - 王永豪的回答

笛卡爾是怎麼證明靈肉分離的? - 哲學

如果把你複製一份傳送到火星,你將在何處醒來? - 哲學

如何理解「黑白瑪麗」思想實驗? - 哲學

如何解釋特修斯之船問題? - 哲學


這麼些問題都是形而上學的,還有問「自由意志存在嗎?」之類的問題。問「什麼什麼存不存在」之類的都都是形而上學(當然不只是這樣的問題,還有比如傳送到火星,特修斯之船之類的)。上面都在說什麼存在,我再說一下什麼叫存在的形式和本質。

客觀存在的三種可能形式是這樣的:性質(property),實體(entity),以及事態(states of affairs)(可以簡單理解為事件(event))。比如說,紅色的是一個性質,蘋果是一個實體,我吃蘋果是一個事態/事件。但是注意,有人懷性質或者實體是否存在(我所了解到的,不存在對事態存在的懷疑。)怎麼懷疑的?書不在手邊我懶得細說了(其實是掌握的不好)(捂臉)...簡單的說,如果一個物體沒有任何性質,它還存在嗎?可以想像一下。

當然還有其他很多很多問題,沒必要全數出來,到這應該解釋清楚形而上學,哦不,賣塔飛賊克思學是什麼了吧。(人家希臘語的原名就是瞎起的,就你這麼機智非得意譯!)(就你們機智連怎麼意譯的都知道!)

什麼?課本上的用法是什麼意思?

再見。


形而上學— metaphysics
物理學— physics

meta— 超過、超越的詞根

物理學研究一切物質演化規律,研究物質的「形」,以真實實驗為判據,可證偽性極強。我覺得差不多形而上學誰都能理解了,真的就是「形」而「上」,即研究事物本質的高級抽象。形而上翻譯非常信達雅,比什麼「歇斯底里」「酉空間」好多了。

對了這個翻譯是日本人從易經中取詞翻譯,嚴復的翻譯是「玄學」,感覺其實都挺好。


這個問題的答案已經不少了,可大部分回答要麼顯得混亂繁雜,要麼抓不到要點。所以我再來系統的做個介紹。

首先,[形而上學]的意思當然不是指在中學課本里所說的——「靜止,孤立,片面的看待問題的思維方式」。

[形而上學]乃是古代哲學家們畢生的追求和哲學使命。要知道先哲們的腦袋也是很好的,你用「靜止、孤立和片面」這些極端的字眼來形容他們「畢生的使命」未免也太小瞧他們的腦袋瓜了。

[形而上學]原意指研究事物規律、本質的理性思考,和「哲學」二字的重合性是很大的。但馬克思主義這個哲學流派誕生後,就把形而上學僅僅降為哲學中的一個具體流派,甚至把它的含義局限於「孤立、靜止、片面」的思維方式上了。

要知道,哲學家不只只有馬克思,還有康德、叔本華、尼采、薩特、海德格爾、柏格森、福柯……這些哲學家在哲學學術界的地位和影響力是遠遠超過馬克思的。

在中國教科書里,為了鼓吹「唯物辯證法」的魅力真是什麼狗血的東西都可以拿出來做佐證。

------------------------------------------------------------------------------------------------------------

要知道[形而上學]真正的意思只需要從下面這個方面入手——


[形而上學]這個詞源是怎麼來的?

下面具體的來說。

[形而上學]原先是古希臘先哲亞里士多德的一部哲學著作的書名。古希臘的安德羅尼柯在編纂這本這部著作時,把它放在《物理學》一書的後面,於是便題為 ta meta ta physica ,字面意思是「物理學之後」。把它翻譯為拉丁文就是 metaphysica。

由於亞里士多德這部著作專門探討的是哲學裡的「本體論」問題,本體論問題是古代哲學永恆的主題。問題是在那個辭彙貧乏的年代裡,此前其他的哲學家們居然沒有描述這麼重要概念的具體辭彙,於是這一偶然得之的書名metaphysica就演變為一個專有名詞,用以指代研究諸如「世界的本源是何物」、「超驗的理念世界」等本體論方面的內容的辭彙。外文的形而上學詞義由此得之。

那麼我們國內所說的[形而上學]又是怎麼回事呢?

要知道這個詞是外來詞,一個外文詞而已,不是漢字意義上的[形而上學],那麼從「外文到漢語」的過渡,只能從詞所代表的意義上找共同點了——這個詞旨在世界的本源、終極道義等本體論方面的問題,一經對比我發現:

其一——

  • 跟中國的道家哲學理念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有驚人的相似。也就是說中國道家哲學裡的」道「理念與世界的本源、至理等本體論方面的問題密切相關。

其二——

  • 被道家奉為經典的,古代中國人探究宇宙奧義的名著《易經》里有[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這麼一句話。

如此,國內最初的學者便將與研究哲學本體論相關問題的東西稱之為[形而上學]。這個詞義的漢化就這麼在國內盛行開來了。


----------------------------------------------------------------------------------------------------


其實到這裡,題主的問題已經解答的差不多了,但我仍舊有慾望寫下去,因為我要——


為[形而上學]洗白!!!


這個概念在哲學史里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如果說哲學是人類所有認知方式中最美麗的王冠,那麼[形而上學]就是這個王冠上的奪目寶石。幾乎所有的哲學思考由它而起,愛形而上學是人類的命運,是人類追求萬物真理不可遏制的情結!

先哲們在面對複雜的自然和人類社會現象時,腦袋裡總是有這麼個情結傾向在:這種情結難以抑制的要求他們去窺探複雜現象背後深層次的、普遍性的與高度抽象的規律。這種根深蒂固的[形而上學]情結試圖揭示出寓於自然與社會中的本質內涵與事物發生關係的終極原理。當先哲們對各種現象進行回溯式思考的時候,總會發現它們還有另外的根源,隨著不斷回溯,最終會導致一些我們不能再回溯的「源頭」,這個源頭便是我們所說的「萬物本源」,也即[形而上學]。

可以說在古代,哲學與[形而上學]是一個意思。整個哲學的發展史就是是人類對[形而上學]問題的探究歷史。

儘管古代的人們沒有多少實證知識,但探索宇宙奧義的慾望和興趣卻不比如今小。古代先哲們最常想的都是如下[形而上學]的問題:

  • 拋去表象,世界的本源是何物?
  • 宇宙的「第一推動因」是什麼?
  • 在紛亂的具像下世界是否有某種簡介的「基本法則」?
  • 宇宙萬物是否都是由某種同樣的「基本粒子」構成?
  • 世界的終極法則是什麼?
  • 能否用一種理念解釋世界的本質?

………此處省略500字………

從哲學史上可以看出,[形而上學]的追求是人根深蒂固的認知欲求,無法阻擋,乃是人之天性——

古希臘時期來說,

[形而上學]在泰勒斯那裡是【水】(萬物由水組成,不同的只是水的形態不一,呈現在人眼前變成不一樣的具體物體。以下類推)

在阿納克西美尼那裡是【氣】,

在赫拉克利特那裡是【火】,

在德謨克利特那裡是【原子】,

在畢達哥拉斯那裡是【數】,

在巴門尼德那裡是【存在】,

在柏拉圖那裡是【理念】…………………

古代先哲們通過自己的思考,尋求著[形而上學],這個世界背後的實在。

然而,近代哲學的大牛【康德】驚天下來了個霹靂,他反其道而行之,他想:既然[形而上學]的問題幾千年也沒有定論,是不是人的認知能力無法企及最終的世界實體?

在培根、貝克萊和休謨等人的基礎上,他的代表作《純粹理性批判》問世了。書中用嚴密邏輯的方式論證了人類理性的弊端,指出人類認知的局限性永遠不可避免。

這就導致了他的【物自體世界不可知】的理論(物自體的概念類似於「形而上學」,也即[形而上學]永遠無法得到)。人類就算窮盡自己的理性也只能了解世界的皮毛和表象。

康德的劃時代思想讓人類幾千年[形而上學]的夢想破滅了,讓哲學的研究方向從「本體論」轉向「認識論」。

然而好景不長。對物自體、[形而上學]等世界本源的探索慾望被另一個大牛重新開創。這個大牛便是:叔本華。

如果說康德思想是「反理性」思潮的理性前提,那麼叔本華就是反理性思潮的精神鼻祖。

在他那部最重要的著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開卷名言:世界是我的表象(可視為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的結論)。他在承認康德哲學的前提下進一步認為——既然世界實體不可知,而我的身體卻是那唯一確定的客體,我不但認識自己身體的表象,而且還認識它的「第二面」,叫做【意志】的那一面客體。我們人行為的動力源就是【意志】,它也是表象背後的本質,【意志】就是「物自體」!

由此,叔本華通過對[形而上學]的追求,第一次將人的本能抬高到認識之上,從而開創了「以人為中心」的反理性哲學的初步先河。

而把叔本華核心思想發揚光大正是這個人——【弗里德里希·尼采】。

在他看來,生命的意義不在於活得長久、安全,更在於活得偉大、有氣魄!什麼上帝耶和華,什麼無慾念的靜觀,什麼無利害的妥協,統統不過是麻痹生命意志的鴉片!真正健壯的生命恰恰要正視和燃起生物的本能慾望,踏踏實實、轟轟烈烈的生活在堅實的大地上!這種原始的生命衝動卻在宗教和傳統道德的禁錮下得不到應當的伸張。

尼采獨特的語言風格和思想有如直擊人心的要害之處,翻山蹈海的影響隨後的哲學思潮。

在重視人的主體性的基礎上,隨後便出現了弗洛伊德的壓抑式精神分析理論、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存在先於本質,也即存在是先於本質的「第一因」,濃濃的形而上學意味)、後現代主義……

從此,現代哲學的研究方向便踏上了「人本主義哲學」的不歸路。

----------------------------------------------------------------------------------------------------------------

我們可以反觀,從本體論到認識論,再從認識論到人本主義哲學,這一切都基於——

人類根深蒂固的對[形而上學]的探索欲求!


[形而上學]不僅不會被拋棄,反而會一直影響著後人,對[形而上學]問題的求索慾望,深深存在於人心深處。它是一個永恆也無解的主題。


大概就是這些了

(寫的有點簡單,很多點只是帶過,只做了解之用)

--------------------------------------------------------------------------------------------------

參考書目:

《西方哲學史》,羅素版
《尼采與後現代主義》,羅賓遜版
《反理性思潮的反思》,陳炎著

----------------------------------------------------------------------------------------

後續內容更多,也歡迎加我為關注。

更多消息也可以訂閱我做的公眾號,微信」添加朋友「里搜 彩牛城 就好了。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推薦相關回答:
哲學能指導科學嗎? - Big聖的回答


【以前看到的文章存筆記里的,來源實在不記得了,就當來自百度吧】
我們從小被灌輸,形而上學是與辯證法對立的一種哲學,是孤立靜止片面看事物的一種哲學。甚至批林批孔時,將孔老二的儒家思想也當成形而上學。但是我們僅僅從形而上學錯在哪裡去定義形而上學,卻從沒有闡述形而上學是什麼。


讓我產生懷疑的是在閱讀各種西方版本的哲學史時,沒有一個哲學家不提到黑格爾建立了一種形而上學。而國內也有專業的學者評價恩格斯將馬克思的辯證法形而上學化為辯證唯物主義的。當然,我知道中國人一般比較喜歡懷疑西方人不懂辯證法,這就好像西方人懷疑中國人不懂圍棋一樣可笑。


重新審視西方哲學語境下的形而上學的原始含義,讓我明白了其中的問題。

形而上學的本意是研究世界本質的哲學。即:現象背後的本源存在是什麼?怎樣運作,有沒有上帝,世界是物質還是精神等等。形而上學是談論感官經驗背後的超驗本質的哲學。到17世紀時,有個新的辭彙基本等同於形而上學,就是本體論。
與形而上學概念對應的不是辯證法,而是認識論。即,不研究超驗背後的本質,而研究人類知識形成的哲學。


形而上學並未把世界當成靜止不運動的,但是康德以前的形而上學試圖在運動變化的現象背後找到不動的本原(本體)。對原子論唯物主義來說,世界的本質或稱本原是原子的。原子的運動變化造就世界的運動,但是原子本身作為本原是不變化的。唯心主義上帝的觀念也是一樣,上帝是永在永恆的。當然,還有各種其他類型的本體論,不一一贅述。


黑格爾批判康德以前的形而上學,認為他們試圖找到一個不動的本源,這是所謂孤立靜止看待事物的最早出處。但是黑格爾自己設定了一個變化的本源:絕對精神。就是說,黑格爾仍然在談論世界的本質是什麼世界本質的運動規律是什麼這樣的問題,所以 顯然也是形而上學。
黑格爾未說過自己的哲學不是形而上學,他只是批判從前的形而上學。


關於為什麼我們的教育里把形而上學與辯證法對立起來,這個問題我後面再談。先談談什麼哲學與形而上學不同或真正對立。


凡是不談論現象背後的世界本質的哲學,或反對人有能力認識經驗背後超驗的世界本質的哲學,都不是形而上學或反形而上學。


在這個概念下,我列舉一些不是形而上學或反形而上學的哲學:


1,儒家思想,是一種倫理哲學,所以不是形而上學。因為不談論世界本質。凡是倫理哲學,政治哲學,歷史哲學等等都不是形而上學。
2,康德休謨的哲學。他們都認為認識世界本質是不可能的,休謨哲學屬於認識論哲學。
3,馬克思的實踐的辯證法。馬克思反對單純去談論世界的本原,認為重要的不是認識世界而是改造世界。馬克思的哲學是一種歷史哲學,所以當然不是形而上學。
4,形式邏輯。雖然最早的形式邏輯和物理學都在形而上學範疇,但是它們都上升為了科學。而且形式邏輯本身是一種認識論,不是談論世界的本質本原。但是辯證邏輯是一種形而上學,這與我們以前的認識相反。這個以後再談。
5,20世紀的邏輯實證主義和分析哲學。分析哲學意圖摧毀形而上學,認為以往的哲學爭論都是源於語言邏輯的混亂,形而上學的命題不成立。
6,概括地說,與形而上學概念對應的是認識論。形式邏輯,康德休謨 的哲學,分析哲學等等都可以歸結到認識論。所以,它們都不是形而上學。


一般地,上述的反形而上學或不是形而上學的理論,都會有某種形而上學化的現象,這不奇怪。你反對認識世界本質時,那麼反對的理由不是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世界的本質嗎?


我們再列舉一下具體什麼是形而上學:


1,凡是探討唯物唯心,實在非實在問題的哲學,都是形而上學。這些都是這些都是關於世界本質是什麼的探討。
2,黑格爾和恩格斯的辯證法。在西方哲學下,黑格爾哲學和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都歸入形而上學。因為他們都是關於世界本質和規律的探討。
3,辯證邏輯。形式邏輯不預設邏輯背後的超驗理念,所以不是形而上學。而辯證邏輯含有這些假設,比如,對立統一等等。所以,在某種程度上,反而辯證邏輯是形而上學。我知道這個理解與我們校園的理解正好相反,不過你了解了認識論的概念,就會明白我的意識。


現在看看我們學校教授的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對立是從哪裡來的呢?最早提出這個理念的是恩格斯,他基於兩點:
1,黑格爾反對過舊的形而上學。2,馬克思反對形而上學。


可是他忘了,黑格爾反對的形而上學,不意味著自己不試圖建立一種形而上學。而他自己不大懂哲學,所以反而把馬克思的工具主義唯物論形而上學化成辯證唯物主義。而這種說辭(形而上學與辯證法對立)又被列寧和前蘇聯固定下來,而後又傳輸到中國。


這個世界歷史上的大國中,對哲學和思想最沒有貢獻的民族就是俄羅斯民族。雖然俄羅斯民族充滿藝術激情,但是在哲學領域卻毫無建樹,你找不到古今任何一位對世界哲學史產生過絲毫影響的俄羅斯人。這影響到前蘇聯,將哲學庸俗化,並且把一些錯誤的觀念傳輸給了中國。這就是辯證法和形而上學對立的來源。


選自《大問題》 作者:羅伯特·所羅門 凱思林·希金斯


不贊同唐同學的答案,似乎他也沒有理解形而上學的實質,只是對形而上學史的複述。

在如何用一句話解釋「形而上學」的意思?這個問題里。我用一句話解釋形而上學就是預設實體
關於什麼是形而上學,在上面這個問題里,我已經做過論述。也解釋了「為什麼說形而上學是孤立靜止片面的看問題」這種觀點的實質。其實這種觀點是恩格斯在描述黑格爾對傳統形而上學的批判時總結的,這是黑格爾的觀點。作為形而上學最後的大師,黑格爾的這種理解無疑一針見血的點破了形而上學的實質,也影響了海德格爾對形而上學的追溯式的反思。

而Loquat-Honey同學的答案,引用了王路論文里的觀點「先驗性可以說是形而上學問題的根本特徵。」這也是思維方式上寫明了形而上學的特點。

從思維方式去理解形而上學更容易缺乏哲學史背景的人了解形而上學的實質。形而上學是古希臘人思考的問題,所謂「形而上學是對本原的思考」,表達了古希臘人的一種思維觀念:在古希臘人看來,世界的萬物都存在著聯繫,萬物間相互轉化,聚集在一起,使世界成為一個整體,於是他們覺得這個世界肯定存在著某個東西,通過它萬物聚集在一起,形而上學研究的就是這個使萬物聚集在一起的東西。這個東西被稱為實體,關於實體的理論本成為本體論。最初形而上學是具有豐富含義的,它不僅研究實體的屬性,還研究實體是如何使萬物存在的,自然哲學家們嘗試用自然事物的特質來描述實體是如何運作的,有了各種關於本原的學說;而蘇格拉底把對實體的研究從外在轉向內心,認為實體是某種精神性的東西,它不存在於現象,但現象都體現著實體的一些的征;柏拉圖對理念和現象的二分就體現了這種觀念,理念就是精神性的實體,現實中存在的事物都是對理念的模仿(後期柏拉圖認為事物是分有理念的部分特徵而存在)。但直到柏拉圖,對實體的研究還都包括兩個部分:存在者(實體的屬性)和存在著(實體如何使萬物存在)。但到了後來,形而上學逐漸變成一種邏輯性的東西,排除了現實中紛繁複雜的實體,只研究實體者,在神學中,哲學中最高的實體就是神,而神就是最高的精神,有無限多的屬性,人只能憑藉信仰來靠啟示理解神的部分屬性。所以後來海德格爾在批判形上學時,說形而上學史就是存在遺忘的歷史

形而上學體現了一種重「有」的思維方式,反思形而上學,提出的問題就是」難道一定要有什麼規定萬物如何存在嗎?」這種超出經驗的預先設定就是先驗性。這種先驗的思維方式缺乏能動性,沒有考慮到萬物是在不斷運動著,事物的特質是在不斷生成中體現著,被稱為形式邏輯,通俗的理解就是孤立靜止片面看問題,而黑格爾把能動性引入到形而上學,變形式邏輯為辯證邏輯,通俗理解就是聯繫發展運動的看問題,使實體具有了能動性,把最高的實體成為絕對精神,而絕對精神是歷史中實現的,建立起形而上學最後的大廈。

黑格爾批判中國沒有哲學其實是在表明,中國先人根本就沒有形式邏輯的思維方式,道家強調重「無」,認為有是建立在無的基礎上,一句無中生有就迴避了關於本原的思考。

最後舉個例子,有些人喜歡爭論性本善,性本惡的問題,會引發這種思考的思維方式就是形而上學的思維,它預設了善、惡這兩個實體會獨立於人的精神存在,人的為人處事會體現著善、惡的特徵。而存在主義的理解就認為人的善惡不是預先規定的,是在人存在過程中生成的,是教育和環境還有自我選擇的結果,而善惡也不是不變的,而是被文化規定的。前者體現著形式邏輯,後者體現著辯證邏輯。


我來提供一點古老的資料吧.....

There is a certain science which considers the things which exist insofar as they exist,and what holds of them in their own right.It is not the same as any of the particular sciences,for none of them investigates universally about the things which exist insofar as they exist.Rather,they cut off a certain part of these things,and consider what holds of this part(so,for example,the mathematical sciences).

-------Aristotle,Metaphysics
中文翻譯我試著提供一下:
有一種科學(知識),其研究的是存在者之作為存在者,以及由其依自己的本性所生髮出來的東西(感謝@歸伶昌的幫助)。這與其它任何特殊(具體)的科學都是不同的,因為後者從來不普遍地研究存在者之作為存在者。它們從存在者中分離出某一部分,並考慮這部分中成立著什麼(例如數學科學)。


形而上學字面意思就是「超物理學」或「抽象的物理學」或「元物理學」。
就是人類試圖建構在科學基礎之上的、對世間所有科學進行精鍊和抽象的、能夠概括描述宇宙萬物的一個萬能公式。


致力於研究「你行你上」的學問,謂之形而上學。


陳春文(蘭州大學哲學社會學院院長,教授《科學?經濟?社會》雜誌主編。甘肅省《中國傳統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 後現代還是後形而上學? 2015年10月30日(星期五)晚上19:00 一號教學樓一大教室

先說後現代這個詞,後現代,意指超越現代性。現代性,以價值中立,精確可靠的科學及其技術為代表。

自啟蒙時代以來,一直對有科學的崇拜,認為科學知識能取代一切其他知識。

科學技術的中立,被認為是它的最大優點。比如心理學,研究人的腦部活動,不需要考慮人的想法,研究結果也沒有對和錯,是什麼樣的結果,就是什麼樣的結果,這就是自然狀態,自然狀態就是最好的狀態。

但是一些研究發現並不是這麼回事。

比如以前談到過的庫恩的「範式」一說,他的科學史研究發現,科學並不是一直往前深入的,而是一個範式取代另一個範式(範式可以理解為一個理論群,來自某個科學團體的共同創造)。

比如,社會學研究,在社會研究上保持價值中立很難,社會本是人類的創造物,如果你跟自然科學一樣,僅僅研究現狀,而不提供更深的建議。那麼你就是在維持現狀。所以一般社會學家主張介入社會現實,來改造社會。

當發現科學技術,是具有「意識形態」的,是有價值取向的而不是大家想的那樣價值中立,於是就有了後現代性。

在後現代社會,人的一些主觀因素,主觀看法被引入科學研究中。在後現代社會,價值開始依賴於個人,即個人的價值是作為研究的一項重要考量因素。

後現代社會,是個體化的社會。當我們往科學技術中引入價值時,不再引入傳統的道德價值,傳統的價值,而是基於個人的一些價值,比如政治學研究個人偏好問題。

而講座題目,把這些現象解釋為後形而上學。

形而上學,即對世界的基本構造(構成單元及其之間的關係)的研究。比如經典力學把世界組成看做是有原子分子這些實體構成,而量子力學卻認為世界是由糾纏再一起的量子構成,它到處運動,飄忽不定,只有在測量的那一瞬間,它才被限定。

後形而上學,大抵是對世界基本構造的再認識,即意識到人並不是作為旁觀者觀測世界,而是當事者接觸世界。

講座大概會講亞里士多德,講柏拉圖(形而上學的源頭),會談海德格爾(他是研究海德格爾的)。
是超越現代性,引入價值。還是重新界定世界的本原,創造新的形而上學,且看他怎麼說。

陳春文,是個胖子,不像個學哲學的。我大二時,初接觸哲學,看過他的一本書《回到思的事情》,艱澀難懂,看完跟沒看似的,但覺得高大上。在大四學哲學的時候,看做他的公開課課程。課程講得很慢,他說話也喜歡用詩性語言,德語發音不錯(那時,我還有點衝動想去學德語呢~)。整個課程,五六節課,就記得那個關於真理的「林中路」隱喻。(樹林中一些樹倒下了,空地顯現,一些樹長成了,空地現實。真理也是如此,被他物遮蔽,我們做的就是去蔽就是)。

現實——消失

陳春文的那個講座,主要內容跟我猜想的完全不一樣。講著倒讓我回想起一點他寫的那本書《回到思的事情》。他的講座分為兩部分,前部分是介紹後現代與後形而上學的名詞由來,很淺。後部分是講解了一首詩(類似詩歌鑒賞)(本來要講兩首,但他覺得沒時間,只講了一首。)

他講的很好,我也如霧中看人,聽懂了個大概。但一些概念,名詞的歷史背景,沒有了解,感覺水很深。
隨便整理點東西,大家隨便看看吧~

首先,他談到了物理學的危機,波與粒子的問題。波的現象不能解釋粒子,粒子的現象不能解釋。1900年,普朗克發明了量子這個概念,然後在愛因斯坦的完善下,質量與能量的相互轉化,開闢了一個新領域——能量問題。打破了牛頓的那個體系,在量子力學之前,物理學以為到了終點,物理學家只能拾牛頓之牙慧。

同樣,在哲學也遭遇到了危機。西方的哲學家為了解決這種危機,有回到先前哲學家的思想的想法。形成了一些流派,比如新康德主義,新柏拉圖主義,新馬克思主義。甚至,會有人主張吸納其他文化,比如泰戈爾的詩。

這些文化現象被稱為後現代,後現代只是一個時代描述,它是出現在現代之後,但大家都不知道後現代發生了什麼。所以加個「後」來命名。

而在這種背景下,海德格爾提出了哲學的終結。

回到中國,中國由於近代史的曲折發展,使得中國的任務一直是現代化。雖然中國出現了先鋒文學之類的文化思潮,但後現代在中國一直不是主流。

70.80年代,改革開放時,那是人們對外來文化充滿新鮮感,那時「存在主義」被引入中國,在中國到處都是詩人,大家都熱衷於寫詩。

海德格爾認為「哲學的終結」,是指從亞里士多德為起點的哲學的終結。

他(陳春文)所說的哲學,一直強調是從亞里士多德開端的,細緻地說,是從物理學開始。

亞里士多德的徒弟在整理亞里士多德的著作時,把一部分編排為物理學,另一部分不是物理學,但跟物理學類似的編排成一冊,稱為「後物理(metaphysics)」,也就是中文翻譯的「形而上學」。

在哲學的源頭,即亞里士多德,他把存在物分為兩種,一種是生產性存在物,一種是生成性存在物。

亞里士多德擱置後者,著重介紹了前者,他主張通過分析(分類,下定義)的手段來對待存在物。

後來的哲學(包括科學)都是這麼做的,然後西方世界成功地創造了一個人造的世界(在工業革命之後),人類開始服從於標準化,同質化,開始趨同。

這裡可能有點難理解,著重解釋一下。

生產性存在物。比如太陽,本來在人類存在之前,太陽就已經存在。太陽是個存在物,但人不這麼想,人通過日常經驗發現,太陽光很暖,發現太陽光充足的地方,莊稼長得好……於是太陽淪為了人的一個工具,一個用於生產的工具,太陽就是生產性存在物。

太陽不再是一個為個整體的存在物,而是冬天取暖的工具,是讓莊稼豐收的工具……太陽被拆解為若干片段,而不再保持他的完整性。

哲學(包括科學),正是在這種種加屬差,拆解他物,人造他物(把他物功能化),然後創造了一個現代文明。現代文明一創造,然後這個套路就出現了危機,因為突然發現,沒事可做了。商品可以一樣,人可以一樣(職業化人才),社會到了盡頭,沒有再前進的方向。

所以哲學的終結,要回到亞里士多德。

所以與其用「後現代」這種毫無內涵的名詞,不如用「後形而上學」這種有指涉的名詞來得好。(這解釋有點怪~)

之後,就是詩歌鑒賞。

談到了「目光」的問題。在西方哲學裡,有光的哲學,對光的解釋這個傳統。

目光這個問題,我以前介紹存在主義時,好像舉個薩特的那個例子。

假如你在公園散步,陽光明媚,花香鳥啼,微風草動……一切都很美好,這是一個很恰意的自我世界。但突然,你看到了公園裡還有另外一個人,你的心情就突然低落下去,因為你知道這些美好的風景不僅僅屬於你,也屬於他。

(這種被剝奪感,就是目光的問題~)

當你看別的事物,看別的人,你是基於自己某種意向,某種目的的。你不會是基於他物或者他人的視角來觀察。

你的「目光」剝奪了他人的存在,他人不再是一個存在物,而是一個功能性的事物,被你使用。

在你剝奪了他物,他人的存在時,他人(物沒有意識,沒有這種能力)也剝奪了你的存在。

當你成為他人的功能性事物,比如當個好學生,是因為別人認為這是好的。你就不是存在物,淪為了他人的符合他人心靈圖像的某個要素。

當然,你可能受此啟發,當個「是其所是」,拒絕對話,保持自己的「恆真性」,成為一個自在自為之物。結局有兩個,要麼成為尼采所謂的超人(引領時代潮流),要麼成為葉良辰(你若執意如此,良辰不屑陪你玩玩~)
更好的理由是:心理學研究發現,有人格感的人普遍比沒人格感的人過得不幸福~

然後談到知識,我們的知識,或者說真理,都是基於一些假設的推論,知識的最高的境界就是到達這個邊界,就像一個圓,起於此,回到此。。。

真理之外,是真相。是沒有被肢解的存在物。

之後是提問環節~

Q1:(我提問的)亞里士多德的分類(生產性存在物與生成性存在物)與我在其他書籍上看到的分類(自然物與人造物)有什麼聯繫。

陳教授似乎有些高估我的接受能力,講了好多。但沒聽太懂。他的回答大致如下:在亞里士多德的時代,那是神與世界的時代,任何東西都是神,太陽有太陽神,山有山神。神把事物顯現到感官層面被人認識,所以生成性存在物,是神的領域,不被亞里士多德討論。人只能認識生產性存在物。
而自然,來自羅馬的拉丁語,指的是人掌握語言能到達的地方。自然也就是大家公認的存在的背景。這個自然跟中國傳統的自然一詞不一樣,它是人工化的東西。自然與科學,自然是科學的研究對象。

Q2:我有點好奇,您跟研究哲學的同行日常是否會有交流,會開家庭party之類的活動?

這個問題,他也有點誤解。
不過答案是令我滿意的。
他說他認為「詩思同源」,解釋詩跟搞哲學沒有矛盾。他是搞哲學的,他的觀點影響他那一片的文學界的觀點。於是他擔任了文學主席一職。文學到深處,是要懂哲學的,哲學是道檻,能夠淘掉那些淺顯的文學。

Q3:現實性的問題,有什麼?

他的回答是,不要過於關注現實,要學會創造現實。我們總是在別人的期望中,覺得該怎樣,而不脫離自己的環境,去想我能創造怎樣的現實(這是我自己編的,他的答案也類似,存在主義式的看法,人活著不僅僅是慾望的滿足,還有創造)。

陳春文老師的最後一句話是「水我就不喝了,我現在急著出去抽支煙~」

「 真理之外,是真相。是沒有被肢解的存在物。 」

太陽作為取暖的工具,作為光合作用的工具,這些功能讓它成為了知識的要素。而這些知識,永遠不能把太陽當太陽來解釋,功能性解釋,只是肢解了太陽,而不能保持它的完整。知識是有假設,是有邊界的。在邊界之外,是每個獨立的存在物存在的世界,存在物之間沒有聯繫,是人塑造了這種聯繫。(在此,真理=知識,真相=知識之外的,不能被知識解釋的東西。)


行而上學,不行就退學。


為什麼都要回答的這麼複雜?
「形而上」指的就是「形體之上」,「形而上學」即「形體之上的學問」,而形體之上的學問,研究的就是超越物質、表象之外的規律。
所以當我們讀類似的書籍會很少看到各類例子,而都是一些邏輯性的語言,是因為研究形而上學的哲學家,都在力求摒除物質世界、表象世界的影響,來得出普遍通用的規律和結論。


形而上學這個詞的含義,我還是覺得是非常寬泛的,但凡是一些精神性的、超自然的,乃至神秘主義的思想,都可以被叫做「形而上學」。
「形而上學」的中文翻譯來自《周易.繫辭上》:「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什麼意思呢,「形而下」指的就是萬事萬物,這種相對固定不變的東西,比如任何我們給予名稱的東西:「狗」、「蘋果」、「桌子」;而「形而上」則指的是一種不可名狀,不斷變化,從來沒有固定形態的東西,這也是為什麼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因為可以命名的是「器」,是相對穩定的東西,而「道」變動不居,是無法命名的。
因此,當我們以「形而上學」當做翻譯西方哲學的術語時,一定不要被「形而上學」的原本含義所迷惑。在西方哲學中,「形而上學」研究的是萬物的本體,真正的「存在」,也就是事物之所以為事物的那個原因,比如人之所以為人,並不是因為皮肉,也不是因為思想,而是因為人類的本質(當然這個本質不同的形而上學體系會有不同的解釋),正因為這個本質,人才為人。因此,廣義的形而上學研究的是包括人在內的宇宙萬物的實在本質。而自古希臘哲學開始,對於真正的「存在」的概念,就是指完滿的,不需藉助於任何他物而存在,也無需任何變化(因為已經完美)的一種超越性的實在。
因此,西方哲學在古希臘時期開拓出了一個「內在性領域」,在這個領域裡,一切都是絕對的,不變的。
這也許就是傳說中的「孤立、靜止、片面」吧
因為完滿,無需依靠任何他物,所以祂是完滿的;
因為覺得的完美,所以祂再也無需運動,所以祂是靜止的;
因為這個東西是超現實的,而辯證法只是生活中的矛盾性的調和,而祂是絕對的,沒有相對可言,所以祂是片面的。
mmp!看來政治教材早已看穿一切了!
然而,這種斷章取義來理解形而上學的定義,完全就是在加減法還沒學好的條件下直接去定義微積分,它也許是正確的,但帶來的仍是人們對「形而上學」真正偉大意義的誤解與貶低。


我試著來幫忙總結一下,形而上學究竟是怎麼樣一門學科。

在常見的中國的意識形態嚴重化的馬克思主義思想為主的教科書中,形而上學的意思是片面的認知,而辯證法是全面的認知。這是馬克思繼承自黑格爾的歷史哲學看法。實際上形而上學是指研究世界的第一因,第一原理,研究終極實體,研究萬物本原,實在的本性的學科。按這個意思來,那馬克思的思想里也有形而上學。
亞里士多德把他之前形上學研究分為四類,分別研究世界的形式因,質料因,目的因,動力因。這樣可能更全面。當然這些僅僅是本體論,即對世界存在著什麼所做的最好說明。形而上學另一重要部分是自由意志的研究。
其實本體論的話它就和物理學一樣,同樣研究存在,物理學給了一個既定的答案,存在的就是物質,而它是先驗性的,過去的研究是先驗證成的,認為物質還偏形而下,對存在什麼還有另外的回答,越過物理談論存在。當然也有人把心靈賦予實在的地位,那這樣就是唯心主義。另外,唯物未必等於物理學。
現代思想邏輯實證主義者認為形而上學在認識論上無意義,稍後的分析哲學中也有復興形上學的努力,斯特勞森將形上學分為分析的和描述的,


和辯證法對立的形而上學,是指的在唯物主義和科學發展到形而上學階段時期的機械唯物理論。當原子被發現以後,人們所能感知到的物質就都被認為是由原子組成的,而由此形成的很多的哲學理論就是機械唯物主義理論。該理論的特點就是無法放開思路,用孤立的方法去看待一個事物的存在,因此,機械唯物主義的很多理論很容易就被唯心派駁倒。


王路有篇《如何理解形而上學》的論文,可以參考。複製文中末尾兩段話中的句子,略作表示。「先驗性可以說是形而上學問題的根本特徵。」「由於形而上學問題具有先驗性的特徵,因而形而上學的研究也主要是與先驗性相聯繫。」」形而上學研究離我們的現實比較遠。「


成長中最大的一個誤解應該就是關於「形而上學」了。
其實人類一旦開始思考,開始總結規律,那就是在進行形而上學了。

1、簡單而常見的例子:數學就是形而上學,那些完美的幾何圖形在現實之中根本找不到完全對應的,但是我們卻能構建出完美的體系進行演算推理。
2、關於形而上的最早的著名爭論應該是柏拉圖跟亞里士多德:柏拉圖認為先有「人」的概念,而後有了芸芸眾生;而亞里士多德則認為是有了芸芸眾生之後才有了「人」的概念。
3、比較著名的故事應該是笛卡爾,從「我思故我在」出發,推理「因為我思故我不完整」,進一步得出「那麼一定有一個完整的我」,那個「完整的我」其實就是形而上了。

希望有所幫助。
Lonely Planet (planet Lonely).
2014年2月8日


Meta (from the Greekpreposition and prefixmeta- (μετ?-) meaning "after" or "beyond") is a prefix used in English to indicate a concept which is an abstraction from another concept, used to complete or add to the latter.

Its use in English is the result of back-formation from the word "metaphysics". In origin Metaphysics was just the title of one of the principal works of Aristotle; it was so named (by Andronicus of Rhodes) simply because in the customary ordering of the works of Aristotle it was the book following Physics; it thus meant nothing more than "[the book that comes] after [the book entitled] Physics". However, even Latin writers misinterpreted this as entailing that metaphysics constituted "the science of what is beyond the physical".[3] Nonetheless, Aristotle"s Metaphysics enunciates considerations of natures above physical realities, which can be examined through this particular part of philosophy, e.g., the existence of God. The use of the prefix was later extended to other contexts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metaphysics to mean "the science of what is beyond the physical".

搞計算機的,經常遇到 Meta 這個詞,可以從各個角度加深理解:
- Metadata: data of data
- MetaSL: the SL which can generate other SLs
- Metainformation: information at a higher level


推薦閱讀:

最容易引起誤解的名詞有哪些?
如何有效地記憶各種「名詞解釋」?

TAG:哲學 | 定義 | 形而上學 | 名詞解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