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評價魯隱公這個人?

《鄭伯克段於鄢》的逆轉版本


魯隱公算是內政無能、外交一流的國君。
先說他的外交能力。

其一及時轉變外交策略,由中立變為堅定的聯合鄭國。
魯隱公的時代恰逢鄭庄小霸。鄭國與宋、衛、陳、蔡、周天子對峙。鄭莊公採取了遠交近攻的手段,拉攏齊魯作為盟友。
宋國是商朝之後,農耕富饒、經濟富裕商業發達,但公子馮、與夷君位之爭、華督弒君後國力下滑;衛國在衛武公統治下達到頂峰,州吁之亂、衛宣公納媳殺子後,實力下滑。
而魯隱公能抓住時勢,聯合鄭國,站對了隊,並獲得不少好處。
隱公前期執行的中立政策,隱公改變惠公伐宋的政策,與宋國結好。惠公時曾大敗宋軍於黃,隱公繼位的元年,隱公與宋國交好於盟,隱公四年,隱公在與宋殤公遇於清。
在衛國州吁發起伐鄭的東門之役時,隱公採取了中立政策,但魯國臣子公子翬不聽號令,私自加入了衛國盟軍。

隱公五年起,魯國改變了外交政策。愚蠢的宋國在邾鄭伐宋的郛之役中死要面子,明明鄭國大軍已壓境,卻向隱公說「鄭軍未及國境」,激怒了 隱公。

(隱公五年)宋人取邾田。邾人告於鄭曰:「請君釋憾於宋,敝邑為道。」鄭人以王師會之。伐宋,入其郛,以報東門之役。宋人使來告命。公聞其入郛也,將救之,問於使者曰:「師何及?」對曰:「未及國。」公怒,乃止,辭使者曰:「君命寡人同恤社稷之難,今問諸使者,曰『師未及國』,非寡人之所敢知也。

於是魯宋斷交,自隱公六年起,魯國與鄭國、齊國成為盟友,與宋衛陳蔡陣營對抗,追隨鄭國伐宋、滅許,鞍前馬後。
魯國也獲得不少好處,如魯鄭換田,鄭國以不祀泰山,改祀周公,將周天子賜與土地祊田(鄭國飛地)與魯國掌握的許田(魯國飛地)進行國土交換,雙方穩固了國土,增強了互信。

其二是和睦周邊小國。
魯國周邊小國有邾國、莒國、紀國、滕國、薛國、向國、杞國、戎等。
隱公元年三月,隱公與邾國修好。不過隱公對邾國做過可恥的事情,為了討好宋國竟然於隱公七年伐邾國,證明了隱公儘管與鄭國結盟,仍恐懼宋國,有著外強中乾的本質。
隱公於二年、八年兩次協調了紀 國與莒國緊張關係;十一年協調了滕國、薛國「爭長」事件。隱公於二年與戎會於潛、唐。

但內政上確實一塌糊塗。
其一是與魯桓公的關係。
惠公夫人為孟氏,早逝,惠以以惠子之妹(或侄)聲子為繼室,生下魯隱公(名息姑);又極寵愛仲子,生魯桓公(名允),欲立為後。惠公死時,桓公年幼,魯國暫以隱公攝政,待桓公成年後再傳位。
這事實上對於魯國王位繼承是巨大風險,公子翬想投機,便請隱公殺桓公,以穩固其地位。魯隱公果斷拒絕。魯隱公說道:「為其少故也,吾將授之矣。使營菟裘,吾將老焉。」
這話是非常愚蠢的,你既然有意讓位,現在桓公已成年了,為何還不讓位?總歸還是貪棧權位,又不忍心殺弟,陷入自我兩難。公子翬捅破了這層紙,可見其為人奸險,隱公必須殺掉他,不然必為其反噬,但又不敢下手。你心軟,對方可不心軟。於是公子翬與桓公聯手,弒隱公。
《謚法》:「不屍其位曰隱」,這隱字真是恰到好處。
其二是陪臣執國命。外有費伯分裂魯國,內有公子翬亂政。
魯隱公馭下能力不足。隱公元年,費伯庈父便入駐郎邑,割據一方,不聽隱公號令。隱公二年司空無駭入極,被費庈父擊敗。
魯國蕭牆之內,公子翬專橫跋扈。隱公四年,宋衛陳蔡四國伐鄭,請魯國出兵。隱公不許,但公子翬竟不聽號令,私自出兵。對於這種惡臣,隱公讓其執掌軍政。隱公十年,鄭、魯、齊聯盟伐宋,魯公帶兵重臣仍是公子翬。隱公暗弱無能,最終死於公子翬之手,決非偶然。

綜上,魯隱公作為春秋初期鄭庄小霸時期的君主,能準確把握外交政策,中後期與鄭、齊結盟,對峙宋衛陳蔡,是非常精明的,這一政策亦為後繼者魯桓公所延續;他對周邊小國採取和睦政策,也有一定效果。但在內政上他暗弱無能,他無力馭下,費伯、公子翬亂政;他對桓公頗有君子之風,但又貪棧權位,陷入兩難境地,最終不得其死,實在可悲可嘆。


萌,萌的不行。幹啥不好非要去看打漁,打漁有啥好看的哈哈哈哈哈哈,還落下了個矢魚於棠的埋怨:((

詳見 臧喜伯諫觀魚


魯桓公約前731年出生,他的母親原本是要給魯隱公做老婆的,那麼魯隱公應該是約前732年已經成年,魯惠公前768年——前723年在位,周平王也是前768年繼位,則魯隱公成年可能更早,應該是魯國以前是為了立周平王的事情和鄭國交戰的:《左傳隱公十一年》公之為公子也,與鄭人戰於狐壤


匹夫無罪,懐璧其罪。

與其説是鄭伯克段之逆轉版,倒不如説是《汲冢竹書》之太甲版本:
仲壬崩,伊尹放太甲於桐,乃自立。伊尹即位,放太甲七年,太甲潛出自桐,殺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奮,命復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

《荀子 宥坐》:孔子觀於魯桓公之廟,有欹器焉。孔子問於守廟者曰:「此為何器?」守廟者曰:「此蓋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聞宥坐之器者,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孔子顧謂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滿而覆,虛而欹。孔子喟然而嘆曰: 「惡有滿而不覆者哉!」

夫子評價如此,可見後人不與桓公多矣,至於交好鄭厲屢興兵戎,緃溺文姜命喪異國,死固宜哉。


推薦閱讀:

要了解先秦的器物,主要是比如青銅器、玉器,可以看哪些書?
《左傳》的「鄭伯克段於鄢」中,為什麼鄭莊公最終沒有殺死共叔段?
按春秋時代的戰爭規模,孔子的團隊會不會其實是個僱傭兵組織?
春秋時期的王孫滿到底是姓王,還是因為他是周襄王的孫子?
為什麼趙衰的家教那麼差?

TAG:人文 | 春秋時期 | 春秋戰國東周 | 左傳書籍 | 春秋筆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