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一些捆綁銷售會便宜?這其中有沒有更多的利潤?其中的經濟學原理是什麼?

舉個例子,昨天晚上買的兩件東西。本來想只買那個纖體凝露,後來又發現了這個套餐

心想正好缺一個防晒霜,就入手了
然後下面是原價的截圖

這樣算來的確省了不少...
但總感覺哪裡怪怪的(′?_?`)


捆綁銷售本身是一種「打折門檻」。
簡單地說,比如一個原價99元的商品,商家實際上願意在50元以上賣出去(我並不是說成本50元,只是說商家願意這麼賣,比如它可能需要清理庫存或者獲得流動資金,也會願意低於成本價出售)。
商家想讓那些願意出80、70、60的人也來買這個商品,但是現在標價是99元,所以這些人不會來買。那麼商家能夠定價到60元嗎?它也不希望這樣,因為這樣一來那些願意按照99元購買的人就可以少出39元,商家就虧了。這時候,就涉及到「打折門檻」的概念。
打折門檻是價格歧視的一種手段:如果你想要打折,你得先跨過一個門檻。在這個問題當中,不是所有人都會去買套餐,有些人可能直接就按照單價去買了第一件商品,這裡就存在門檻:比如你是否注意到有捆綁銷售,你是否在乎這點兒錢,你是否有套餐內其它產品的需求等等。這個門檻就把消費者分成兩類,分別定價,前一類願意99元買的,那就收他99元,後一類不願意,但是願意60元買(還多付一點買別的),那就收他60元。對於具有一定壟斷優勢的商家,這種做法可以提高收入。
常見的打折門檻還有代金券、限時打折、特殊證件(學生證優惠)等等。


這裡的訣竅是,不同消費者對這兩種商品的評價是正好相反的,這樣就可以捆綁在一起了。
舉個例子,有a和b兩種商品,有1和2兩個人。
1認為a值8塊錢,b值2塊錢;2認為a值2塊錢,b值8塊錢。

那麼該如何給a和b定價呢?
假如給a定價是2塊錢,那1和2都會來買,但是商家只能獲得2*2=4塊錢的收入;而如果給a定價8塊錢呢?只有1會買(2認為a只值2塊錢,所以不買),但是這一個人就給了它8塊錢的收入。所以最好定價成8塊錢。(這裡為了簡便假設成本為0)
同樣的道理,b的定價也是8塊錢。
這樣的結果是:a價格是8,b價格也是8,只有1購買a,只有2購買b,廠商獲得16塊錢收入。

假如我們允許捆綁呢?廠商可以選擇把a和b捆綁在一起,然後只賣10塊錢——如果分別買,你需要付出8+8=16塊錢。
這時候無論是1還是2,都認為這個捆綁在一起的a和b,一共值10塊錢(回憶下,1認為a值8塊錢,b值2塊錢,所以a+b值10塊錢;2認為a值2塊錢,b值8塊錢,所以a+b也是值10塊錢),正好也賣10塊錢,所以他們是可以接受的。於是兩個人都會買。
兩個人都選擇購買了a+b套裝,每個人給了廠商10塊錢,廠商於是獲得了20塊錢的收入。
這樣的結果是:a+b套裝10塊錢,比單獨買便宜了6塊錢,1和2都會購買,廠商獲得20塊錢的收入,比單獨賣多獲得了4塊錢。

ps各位不要再批判我了,我沒時間回復你們。
我找來一本非常經典的微觀經濟學教科書,平狄克寫的。比你們大家喜歡的曼昆稍微深一點。我截圖放在這裡。你們來批判平狄克吧。


零售業從業人員自來答,捆綁銷售主要作用是干擾顧客價格判斷、刺激顧客消費慾望

我是顧客,我對售價50的A有較強烈的慾望,即使賣60我也會買,但這是零售不是拍賣,即使我喜歡也只會付50元;另一方面,售價50的B對於我來說可有可無,可能定價較我心理價位略高,可能是新品沒嘗試過。
A+B套餐正常價格是50(A)+50(B)=100,這種情況我只會去購買A;
A+B套餐優惠價格是80,優惠了20元之後,我的心理就會變化,我會下意識做一個判斷:

80=?(A)+?(B)

因為在我心裡,A的價值是60高於定價50,所以判斷的結果可能是:
1.80=50(A)+30(B)→反正A肯定要買,買了A,B就便宜了→我可以嘗試B
2.80=30(A)+50(B)→如果買了B,A就可以享受優惠→我可以額外接受B
3.80=?(A)+?(B)→嘿嘿嘿嘿,我省了20塊→買買買

這種情況很常見:
既然要買面霜,就在套餐里順便買個洗面奶吧
既然要吃漢堡,就在套餐里把薯條也吃了吧
既然要衝話費,就在套餐里多領個智能手機吧
既然要買手機,就在套餐里多領點話費吧
既然要辦寬頻,就在套餐里多領兩斤花生油吧
既然要喝可樂,我就乾脆買個2.5L的吧,還能送我個花籃什麼的……
結果就是,我們往往為不太需要的東西花了錢,主要因為:
1.我們對套餐里的主要產品相較商家定價還有過剩的消費慾望;
2.我們對套餐里的次要產品缺少判斷能力,有時候是去判斷的動力;
大多數情況下,沒有盈虧可言,開心就好,但是有的情況下,比如買房送裝修,買車送包養/配件,如果對次要產品沒有充足的了解,只想佔便宜就很容易花冤枉錢。

上面這個例子里80=?(A)+?(B),在賣家那兒也沒有準確答案,商品組合起來就是另一種商品,至於A和B的分別進價,只在於能跟供貨商談到多少扣點。
另外在清倉的時候,捆綁銷售相比打折來說也是更好的選擇。年底公司需要對A產品進行清倉了,如果單純對A進行降價(原價50,現在只要4塊9啦!!!)可能會造成兩個結果:
1.作為A的長期或近期消費顧客,產生消費挫敗感(我昨天50買的,你今天告訴我4塊9了?!)
2.如果A是非時令性、並且保存時間較長的產品,可能會增加顧客單次大量購買的慾望,增加貨物倉儲、物流壓力(原來一個月花50,用完再買,現在一次12個一年不再考慮)

A+B更省錢(其實就是A、B都賣不動了)、買A送新年吉祥玩偶猴(猴子的錢都是你買A多花的)
更像是節(rang)日(ni)活(po)動(fei)吧,比黃鶴卷錢跑了不知道高明到哪裡去了。


其實可以反過來想嘛,為什麼單品會看起來比較貴呢?

因為,商家根本就沒打算賣出多少單品,人家本來主推的就是套餐啊。

各位想想看,有多少人去麥當勞,是只單點一份漢堡,卻不配成套餐的?不會很多吧。

漢堡換成套餐也就加個兩三元錢,就能多加一份薯條可樂。

有些產品的定價更加詭異。答主學校旁邊的麥當勞,巨無霸漢堡單點18元,巨無霸套餐也是18元,不買套餐我是傻么……

換言之,不是套餐的定價便宜了,而是漢堡的定價定得更貴了,此時漢堡的定價其實不是漢堡單品最大利潤的定價,但是為了更多地推出套餐,商家選擇了用漢堡的「高價」來襯托套餐的「低價」。

更貴的漢堡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我選購套餐,即使我並不怎麼喜歡薯條。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捆綁會顯得便宜。


捆綁銷售能玩出的花樣其實挺多的,可以從很多方面為賣方帶來額外收益。

1. 增加銷售量。
這是最直觀的一點。大部分其他答案都說到了這一點,利用低價吸引購買意願較低的顧客,同時利用捆綁一定程度上阻止購買單品意願很高的顧客選擇低價。不再過多展開。

2. 延長顧客終身價值(customer lifetime value)。
網路遊戲中的捆綁銷售是其中典型。顧客想要購買虛擬人物A時,利用捆綁打折的方式誘惑其同時購買虛擬人物BCDEF。於是本來當顧客厭倦A以後有可能會放棄該網遊,現在有可能就會轉而嘗試BCDEF。

玩家更長的平均遊戲壽命帶來兩個好處:1. 提高了該玩家未來繼續產生價值的概率。2. 在每個時間點上都增加了遊戲內參與的玩家人數,從而也就提升了每個人的綜合遊戲體驗,比如組隊時更少的等待時間,更精確的匹配等。

而捆綁銷售BCDEF的邊際成本接近於0。邊際成本較低也是大部分捆綁銷售商品的特點。

3. 改善倉儲管理。
對於零售行業來說,因為種種原因而出現滯銷商品積壓倉庫是很常見的。如果不採取一些措施而讓這些商品長期堆積在倉庫,造成的損失可以是很大的。怎麼處理?

「購買商品A,+1元即得商品B。」

你可以認為超市想要清倉處理的是B。因為完全賣不出去,超市決定以幾乎免費的方式搭配暢銷的A來處理掉,避免進一步的損失,同時還能提升一些顧客滿意度,畢竟不管怎麼沒人要,白送總是讓人高興的。

你也可以認為需要處理的是A。因為搭配了看上去還不錯的B,使得A在同類商品中脫穎而出,顯得尤其划算,於是大家紛紛拋棄A的等效替代品CDEFG,幫助超市清理了倉庫。

4. 測試或推廣新產品。
iPhone最早是和ATT話費獨家綁定銷售的。這個綁定策略使蘋果得以將手機價格控制在一個相當低的位置,額外製造了大量的購買意願,同時也完美利用了ATT龐大的顧客群體來迅速拓展用戶。如果iPhone從一開始就是獨立銷售,會不會那麼快地在市場上普及?

即使到如今,iPhone已成為智能手機市場霸主,捆綁銷售仍然是其銷售新型號的有效手段。每一代iPhone的買家中都有80-85%是舊iPhone的持有者。如果iPhone不存在一個大約相當於其零售價1/3-1/4的捆綁銷售價格,如此高的產品翻新率恐怕是難以想像的。


5. 提高產品在顧客心中的價值評估。
有時候捆綁會提高其中每一件商品在消費者心中的價值,造成1+1&>2的效果,這樣就會讓捆綁價格顯得比較低。

自助餐廳為什麼讓人覺得便宜划算?

因為它提供了一個極其巧妙的捆綁方案:顧客可以挑選的食品種類很多,多到店裡有多少你就能挑多少;顧客可以吃的食品分量很大,大到你能吃多少就可以吃多少。

這樣對單個人來說簡直奢侈的品種和數量,恐怕任何人都會覺得應該值很高的價格,而現在它以一個非常平易近人的價格呈現在你面前。當然讓你覺得便宜了。

實際上你當然不可能像理論上那樣無限吃,所以看起來被提到無限高的價值其實只是一個假象。

但那又有什麼關係呢?你已經十分滿意了,無論對食物,還是對價格。

除了比較特殊的5,1-4都可以是賣方捆綁商品並提供折扣的潛在動機。其中1確實是最普遍的,在2-4當中都多多少少有1的成分,但是它們又各有各的特點和不同,可以仔細體會一下。


薄利多銷。。搶佔市場。。
所以競爭越嚴重的行業越愛用。。


我盡量用所有人都看得懂的語言解釋一下: 在存在捆綁商品和單品的情況下,有兩種客戶。
一種如答主,堅決不多掏錢。假設組合80塊,香奈兒60塊蘭蔻60塊,我就不願意多掏20塊錢買蘭蔻。面對這種客戶,商家從我身上使勁掏都掏不出比60塊更多的錢。
第二種如眾多妹紙,只要打折,不管有需求沒需求就先入手再說。原本買香奈兒和蘭蔻一共要120塊,卧槽好貴都上三位數了,這次只要80,買買買。
——原本商家最多從每個人身上掏60,現在可以多賺20。

捆綁銷售乾的事就是從這幫剁手黨里多賺錢的,並不是針對所有人。而對答主我,毫不動心

一塊錢多送一包薯條除外

開玩笑的,接下去說。這是理論。現實中捆綁有兩種常見情況。一種是東西快過期了,賣不出去是浪費,還佔倉庫,清倉總比賠本好。還有一種是推廣新產品,現在買奧爾良雞腿堡加新出的櫻花聖代有優惠哦。不一定是一定賺錢的,很多商家願意賠本推廣新產品,但這只是短期。大家都知道面對短期和長期公司的收益演算法是不同的。所以也是有經濟學原理的。


其他人說了很多定價策略層面的,我就從電商角度說說。一個人進來買東西,這個流量獲取是有成本的,比如廣告等等,他多買東西,這個流量成本就能攤越薄,就是轉化率的提升。東西賣得快,庫存流轉、資金流轉周期變短,又是一種成本下降。東西賣得多,向供應商的議價優勢大,成本又下降。東西賣得多,店鋪星級、口碑、商品排名等等會有所上升,獲取流量的能力上升,相當於省掉不少營銷費用,又少一塊成本。還有很多細節的優化,不列了。
總的來說,把客單價做高,在一定範圍內能帶來成本的下降和利潤的增加。


漢堡標價10塊 薯條標價10塊 可樂標價6塊 三個放一起做一個套餐賣24塊,你覺得便宜了?
其實可樂只值2塊。
其實捆綁銷售的目的有很多,也不都是為了賺錢,其中的確有經濟學原理,但是在我看來這不過是一種營銷手段罷了。(有人說價格歧視,有這個概念,但是我現在願意賠錢推廣我的新產品,這能套上價格歧視這個概念么?)


大部分答案說得太複雜了。因為捆綁銷售可以增加銷量。


捆綁打折也是價格促銷的一種,價格促銷的目的肯定是為了增加銷量唄,雖然價格影響了利潤率,但利潤總額還是提高了。相對直接打折,捆綁促銷的好處是:

A.對正常零售價衝擊較小,比如A賣10元B賣10元,然後捆綁A+B促銷賣15,消費者如何知道這5元是扣在A上還是B上?如過單獨減價,比如各減2.5元,消費者就知道你些這玩意是可以賣得更便宜的,那就造成消費者的折扣慣性,不打折不再買了。

B.一幫一,一對兒紅。比如A是暢銷品,B是新品,捆綁打折就推動了B的初次試用,利於推廣。同樣還可能是A是基礎品,B是進階品;A是明星品,B庫存太高等等。


1、絕大多數同一品牌內的組合促銷方案是來自於供應商而非零售商。
2、任意搭配的組合中產品必然是要買到高毛利產品才能符合額度的。
3、必選某單品加其他單品進行組合,必選單品必然是高毛利的。
4、多品牌(指的是不同供應商的產品)組合絕大多數來自零售商,比如春節期間的某賣場和某寶的聯合活動。
5、不論何種組合消費者必然是划算的(對比常規零售價),但組合中必有產品是對比同類產品價高的,也就是用來拉毛利的。
6、新品推廣常用此法。
7、重要檔期拉銷售額。


一方面,增加客單價,銷庫存,補充流動資金,加快分攤固定成本,

一方面,刺激購買慾望,增加非理智購買機會。

總之,組合中,大概率對大部分人來講,都不是最滿意的組合,但會是比較心動的組合


有些東西原本你沒打算買,但是捆綁銷售讓你有了購物衝動,超市也屬於此類心理暗示區域!


2nd degree price discrimination


應該是第二級價格歧視

上圖的兩條直線表示兩個消費者的需求曲線,X1比X2具有更高的交往意願。壟斷單位向市場提供兩個不同的價值組合,一組針對只願意買單件的X2,另一組針對願意買套餐的X1,然後按價格A提供y數量,按價格A+B+C提供z數量,這樣就能攫取所有的消費者剩餘,並實現最大的利潤。具有較高需求的X1發現,若是套餐沒有折扣,選擇買單件A是最優的,這樣他就可以得到面積B的剩餘。
當然,廠商也可以降低向願意購買套餐的X1索要的價格,並按價格A+C提供z,使X1消費者剩餘為B。另外,廠商還可以減少較低消費意願X2的用戶體驗,從中扣除剩餘D,把它留給X1。這時,X2的價格-數量組合對於X1的吸引力下降了,套餐對X1就更有吸引力了。


這個問題涉及很多方面,我就從其中一面來回答一下吧。
因為平日沒有接觸過中文術語,因此,若翻譯有誤還請大家指正。

看到題目,首先想到的是限制性銷貨/搭售(Tie-In Sales)。
限制性銷貨銷售分為兩種類型:
1. requirement tie-in sale,(如有誰知道正確中文是什麼,請賜教,謝謝啦)。這要求消費者在某公司購買某種產品時,必須購買該公司的另一樣產品。
2. 捆綁銷售(bundling或package tie-in sale)。指兩樣商品被組合起來銷售。而捆綁銷售又被分為兩種:第一種稱為「純捆綁(Pure Bundling)」,即僅有一種商品組合可供消費者購買,且消費者不能單獨購買其中一樣商品;第二種稱為「混合捆綁(Mixed Bundling)」,即商品可以被組合起來銷售,但也可以被單獨銷售。或簡單地說,這種情形下,消費者既可以選擇純捆綁,也可以選擇單獨購買。

關於第一種tie-in sales,舉個簡單的例子。星巴克出售自產膠囊咖啡機,而它所要求的咖啡膠囊的規格卻十分特別,且只有星巴克在生產該規格膠囊。如果你購買了其餘品牌的膠囊,則無法置入星巴克咖啡機中。所以那些喜歡喝星爸爸的人或(不小心)購買了星爸爸咖啡機的人,則願意付出更多的錢夠買星巴克膠囊,那麼星爸爸就可以從這些人手中賺到更多的錢。

第二種就是題主所遇到的情形了。
捆綁銷售使得公司可以根據不同消費者的消費意願,向他們收取不同的價格,並以此提高利潤,即便是這種銷售組合併不能為公司帶來更低的成本。
我們這裡就說說第二種捆綁銷售,也就是題主所遇到的,混合捆綁。這是非常常見的一種捆綁銷售,常見到似乎鮮有人問為什麼這樣捆綁銷售,所以我覺得這個問題真的棒棒噠。
所以為什麼它很常見,為什麼有很多商家都在使用這種方法呢?就用題主的例子來解釋,實際上混合捆綁比純捆綁或單獨銷售能夠取得更高的利潤。那麼為了避免術語解釋,我就用通俗語言描述了。

##以下內容含有少量小學數學計算,不適者可以跳過直接看結果。##

我們先從最基本的開始。
這個商家單獨出售兩種商品:凝露,防晒霜;並且同時捆綁出售兩樣商品,我們稱之為套裝吧。
我們假設,現在有四個口味完全不同的顧客A、B、C和D。A最需要凝露,並且願意為之支付120,而只願對防晒霜支付30。B最需要防晒霜,並願為之支付110,而對凝露卻只願支付90。C與B的口味相反,只願為防晒霜支付110,卻願為凝露支付90。D願為凝露支付30,為防晒霜支付120。
如果商家只單獨銷售這兩樣商品,並且想要得到最高的利潤,那麼他就會將凝露的價格定為90(俗話說薄利多銷,那麼所有消費者都能接受的價格為30。但為何不定為30呢?因為若定為30,則最大利潤為30*4 = 120;若定為90,90高於D對凝露的評估30,則有隻三人願意付錢購買,則利潤為3*90 = 270;若定為110,則只有兩人願意購買,利潤為2*110 &< 270,那麼最佳的價格為90);同理,防晒霜價格定為30為。那麼,商家最大的利潤為60*3 + 30*3 = 270。對於防晒霜,定價也為90,道理相同。那麼,商家合計最大利潤為270*2 = 540。
然而,如果商家使用純捆綁策略,我們可以看到:A對於套裝的評估是120+30 = 150,B對套裝的評估是90 + 110 = 200,同理,C是200,D是150。那麼商家可以為套裝定價150,那麼他可能的最大利潤為150*4 = 600,高於單獨出售的540。
如果,此時商家再加入混合捆綁,那麼他就可以根據消費者的消費意願,更加兇殘地定價:套裝200,單獨購買任意一件商品120。因為防晒霜價格超過A願意支付的最高價格,則A只會花120購買凝露;因為消費者B和C願意為套裝最高支付200,此時他們就會選擇購買套裝;凝露的價格超過了消費者D願意支付的最高價格,則D只會支付120購買防晒霜。如此計算,商家的利潤為120+200*2+120 = 640。利潤遠遠高過單獨銷售或純捆綁銷售。
以上是拋開所有影響因素的「基礎」捆綁銷售。
當然在題主的問題里,商家還沒有兇殘到這個地步。我們可以看出,現在我們只需要花一件商品的價格(94左右),買到兩件商品(合計94),如此計算,商家的利潤似乎比單獨出售兩件商品低啦。好的接下來的問題比較複雜了,我太懶了不想寫了怎麼辦....
有空再更....先睡覺去惹==


我覺得有些時候便宜賣比砸在手裡好,因為砸在手裡還有庫存成本,更何況只要賣的多了還是有賺頭的。

例如題主的截圖,雖然單價便宜了,但如果通過組合優惠讓顧客順便買了滯銷貨,等於無形減少了庫存壓力吧。。表格上也會更好看=_= 更何況利潤還是有的。。就算虧也是一些快過期的滯銷商品讓利會大,正常商品還是有賺頭

其實買衣服更明顯啊,兩件8折3件7折,甚至可以打到3、4折,其實也是一個人去買衣服就需要1-2個店員去照顧,每個客人體型又不一樣,如果一次可以賣出幾件同個號碼的衣服,雖然單價低了,但實際上在庫存成本,人工費上是有大大節約的。。何樂而不為呢


我個人會從以下方面去考慮:
1,本來就是主推套餐,單品價格列在那裡更多只是綠葉;當然有人願意只買綠葉也行啊,反正定價高,賣家賺得錢也跟賣套裝賺得差不多一樣。
2,春節後搶先活動價賣,店鋪或者商品排名更靠前;
3,身體乳馬上要過銷售旺季了,防晒旺季還沒到,肯定是去年的庫存貨或者是剛生產但是賣不動有庫存壓力,這麼一組合,便宜些也是應該的。

雖然只是在談價格組合,也不要忘記市場環境和價格波動因素,比如平台和季節。


感興趣的話可以搜搜bundling
對這些都很感興趣的話可以看看tirole的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推薦閱讀:

亂扔垃圾,清潔工負擔增加;但所有人不扔垃圾後,清潔工飯碗怎麼辦?
你在生活中用過最高端的經濟學知識是什麼?
地主階級是怎樣阻礙生產力發展的?
有哪些我們覺得荒謬的事,卻有著合理的經濟學解釋?
打車軟體進入計程車市場,是帕累托改進嗎?

TAG:生活 | 經濟學 | 行為經濟學 | 經濟學常識 | 天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