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馬勒第九交響曲與柴可夫斯基第六交響曲之間的相似之處?

這兩天聽馬九,被第一樂章那個如呼吸般柔美的「告別」主題震撼到了。感覺和題主很喜歡的柴六有許多相似之處,網上看到一位大神的評論如下:
第一樂章都驚人地龐大,都以弱始,以弱終,中間是大段的苦難與掙扎。
第二樂章都有舞曲性質,一些旋律都有民間格調。
第三樂章都是古怪的進行曲。聲勢在最後都達到一個高潮。
第四樂章都以弦樂線條為主。都是慢樂章。都有一個前期的小高潮,一個總爆發性的高潮,所處的比例位置也相近。都以極弱終。
請知乎上的大神們深入分析一下,最好能結合兩位作曲家的生平談談這兩部「絕唱」的內在聯繫。


只能說這兩個作品的結構有一定相似之處。不排除馬勒寫作的時候有向柴可夫斯基借鑒,他作為指揮家應該是相當熟悉柴六的。


馬勒第九初聽應該不如柴六,但其深刻程度,歷史地位,幾乎堪比貝九。仔細聽第四樂章就懂了,推薦卡拉揚82,阿巴多琉森dvd。此外,個人感覺,不要長時間聽,一兩個月來一遍足夠。


馬9和柴6很不相同,馬勒是猶太教後天主教,知道救贖重生,早在第二交響曲中已經表達很清楚了。他對死亡的觀點是肉體死亡,靈魂不死,上升至天國(當然要在人間經歷過試煉和磨難),離開人世間去到另一個極美的屬靈世界。老柴不同,死亡就是徹底死亡,什麼都沒有,只有黑暗和墳墓。


個人到宇宙盡頭到一無所有的死,和林黛玉的憂鬱而死。版本的話,我個人首推芭比蘿莉1964


推薦閱讀:

鋼琴為什麼有88個鍵?
如何購買維也納愛樂的 subscription concerts 演出票?
布魯克納作品中你最喜歡哪些?為什麼喜歡?
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每年對外售門票嗎?具備什麼條件才能進場觀看?
Cello Suite No.1 in G major, BWV 1007 (Bach, Johann Sebastian): 1. Prélude 中的 1007 是什麼意思?

TAG:音樂 | 古典音樂 | 馬勒 | 交響樂 | 柴可夫斯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