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三分策略是不是註定不成功的?為什麼?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一旦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

加粗的是關鍵因素。諸葛亮規劃的成功,是坐擁荊州(大部)和益州,然後等待時機。荊州沒了,時機也沒出現,到後期連上將都沒了,就算怪諸葛亮也不能怪當初規劃得不好。


也不能說隆中對三分天下就完美無缺了
「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隆中對里對關鍵的兩點是跨有荊益與聯吳抗曹,後面的戰略設想正是基於這樣一個基礎上才能實現的。但這忽視了孫吳作為一個長江下游割據政權對上游荊益二州的天然渴望。從魯肅的榻上對到周瑜後來的設想無不說明孫吳並不想與人共長江之險。
但雖然有這樣的不足,這仍然是劉備集團最合理的戰略規劃:以益州為根本,以荊州,漢中為跳板,聯合孫權,并力北伐,首先一起削弱最強大的曹操。只可惜一是二爺太能打,本為呼應漢中方面的牽制性作戰被他小舉大克,威震華夏,打成了戰略決戰,蜀中方面完全沒有做好準備。二是孫權太短視,老三跟老大腦仁子都打出來了,不去一起揍老大,反而幫老大抄了老三的後路,真是萬年老二的命。


關羽冒進,劉備默許,才導致隆中對的最終變形的。總的來說諸葛亮對時局走勢的判斷非常之準確,怎麼能說註定不成功呢?

失敗的直接原因在於關羽的軍力在水淹七軍後被三方都估計過高,承擔了與實力不匹配的壓力,最終一下子潰敗。而這個潰敗就算朝中有人預見,也無法進言,但這是政治問題,與隆中對本身的對錯無關。


毛澤東認為諸葛亮並不高明,其失敗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他分兵而戰:「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毛澤東認為,《隆中對》有一個先天性的致命缺陷,即分散用兵。劉備奪取益州雖然為三分天下奠定了基礎,但是益州與荊州遠隔萬里,還有「難於上青天」的蜀道,首尾不能相顧。這就是毛澤東所說的「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實力本來就弱,還要分兵而治,「安得不敗」?


是的,因為太理想化。他的策略的確是進可攻退可守,可是攻的條件太苛刻,首先孫吳那邊要一直是盟友,然後天下有變,即曹操那邊出亂子;這明顯是不可能的,他想二路出兵孫權不在背後捅他才怪。


想像一下dota 40分鐘後近衛唯一後期神裝猴子打roshan被抓後,直接退了…
原計劃猴子一人帶下路,其他人推中路的計劃破滅…


是的。
1、這個規劃本身就存在根本的矛盾性!跨有荊、益外結好孫權,這兩個統一的必要條件是不可能同時實現的,因為荊州對於蜀吳兩國都是必爭置地,這是根本利益的衝突,是不可調和的矛盾。
2、只看到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卻沒有分析蜀地對於爭霸天下的極大的局限性(在那麼多建立於四川的政權中,沒有一個政權完成過統一天下的大業,根本原因就在於蜀地的地形限制。參見[http://bbs.cqzg.cn/thread-433082-3-1.html 試析建立於四川的政權從未統一過天下的原因)。話說當年的劉邦爭霸天下,真正倚恃的也不是益州,而是關中吧。
3、待天下有變,這本身就是個不確定因素,所以有盡人事聽天命的意思,這樣的規劃本身就沒有可靠性嘛。結果天下沒變,自己先變了(六伐失利、將才缺失、國力漸衰……)。so~~


諸葛亮或許沒有想過三分天下,每一寸土地都是大漢疆土,他怎麼忍心屬於漢室的疆土落入他人之手?


當然是註定的。

《三國演義》開篇就說: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過於理想化。從孫權的角度來講,劉備佔有荊州就可以順長江之下,攻打孫權,所以孫權肯定不會讓這種情況長期存在。當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的時候,孫權必然會動手,消滅這個比曹魏更大的威脅。


推薦閱讀:

如何勸說村民將春節期間用買煙花炮竹的錢捐出來修村裡的路?
有限次機會擲骰子,取最後一次的數值,什麼樣的策略能使數字的期望值最大?
孫子兵法放到今天的視角來看,其軍事哲學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哪些遊戲策略可以應用於科學研究?

TAG:歷史 | 三國 | 諸葛亮 | 三國志書籍 | 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