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看《歸來》時,觀眾反應相差這麼極端,一半人難過,一半人不停地笑?
這是我今天的觀影感受。從未見過這麼奇特的場景:電影院里一半人哭得稀里嘩啦,一半人從頭笑到底,而且我觀察了一下雙方的年齡,似乎並沒有特別明顯的區隔。
並非攻擊哪一方,而是純粹好奇,為什麼觀眾的認知會發生這麼大的偏差?特別希望笑場的觀眾來說說。也請回答的諸位不要攻擊對方。除了張嘉譯出場那幕確實有笑點:有一種老友重逢的戲劇性感覺。
-
對於WG,即便在有很多的內容不能公開談論,但現有的傷痕文學和歷史資料就已經足夠沉重了。老陸遭受了足夠多的打擊,平反回家,似乎一切都要開始變好的時候,先知道女兒已經放棄了舞蹈夢,又發現妻子已經與自己不復相識,一切美好的設想瞬間化為烏有。同樣,婉瑜的世界也是痛苦不堪,丈夫回家卻被自己鎖在門外,而第二天出賣丈夫的人是自己的女兒,最大的悲哀更莫過於丈夫已經歸來,自己卻渾然不知。
這是一部很沉重的電影,面對一整個時代的悲劇,無數受難的家庭無法做出任何有效的反抗。陸焉識逃出農場之後,那個負責抓人的鄧指導員(原著里的形象和電影差異不小,可以認為不是同一個人)的演員祖峰,也是《潛伏》裡面李涯的扮演者,我是一看到他就會湧起一陣寒意。女兒對父親的出賣,妻子明知丈夫在外卻不能相見,因為政審而替換演員的抉擇,這些都是時代中滅絕人性的體現。但這裡所謂的滅絕人性,並不只是因為這些行為本身多殘忍,而是這些畸形的行為,在時代中是一種正常不過的表現。見怪而不怪,才是真正的人性泯滅。
可如果故事僅僅停留於此,只是沉浸在苦難之中,那老陸家的故事或許就只是千萬中平凡的一個。吳念真曾寫過一篇文章講什麼是「知識分子」,老陸的形象完全符合這個定義,經歷過苦難的知識分子,自己的承受能力總是格外的強,並且會迸發出一種「轉化」苦難的能力。
我的家庭也在那些年中罹遭不幸,流離失所,骨肉分離。現在有時家庭聚會,聽長輩們聊起過去的事情,包括最黑暗的時候的故事,其實大家也還都是笑著的。這笑是在笑當時時代的荒誕,也笑自己得以安然度過苦難歲月的幸運,至少他們是活著過來了。我想或許那些遭遇了更大的不幸的家庭,是笑不出來的。
當家的早早在鬥爭中過世,遷居邊疆,老夫人賣苦力,少爺養雞,小姐教書。邊疆生活無疑是苦澀的,如果只是一心想著過去祖宅里的生活,那我們就真的只能流淚了。可是如果換個角度,想想當時曾祖母怎麼想方設法把江南口味帶到新疆餵飽一家子人,祖父怎麼窮則思變最後居然養成了「天山草雞」,祖母當時的學生的後代,怎麼在五十年後陰差陽錯成為了我最好的朋友。這些過去的苦難,似乎也不是那麼100%的苦,在90%的苦之外,還有那麼10%是值得笑一笑的。放到一個回憶的角度,這些場景也還是有一些令人發笑。我甚至覺得當時的人自己也覺得好笑,這些曾經無法想像的事情,發生的這麼順利成章。
《歸來》的笑,在我看來也是如此。拋開張嘉譯(déjà vu)和郭濤(爸爸去哪兒)的齣戲,笑點大多是在大背景之下,陸焉識自然流露出的種種「可愛」表現,例如偷偷拿出一本《鋼琴調率入門》的時候,例如在聽說方師傅曾經拿飯勺打過婉瑜,自己拿著一把飯勺去為妻「報仇」的時候,例如在張嘉譯讀出不太標準的法語,陸教授還一心要幫他糾正的時候。當時的知識分子們,是真的會去這樣做的,荒誕而真實。經歷了那麼多的不公、折磨,依舊是「一顆冰心在玉壺」。
我笑自己的長輩們,明明飯都吃不飽,還非要吃家鄉味道的偏執(一大家子在伊犁,還非要吃糟扣肉)。我也笑老陸明明不會調琴,還偷偷看著教材硬著頭皮上的窘態。我笑自己祖父從一個留學生、大少爺,瞬間變成養雞人的荒誕。我也笑老陸知道自己的愛人被飯勺欺負,只會想到再用飯勺敲回去的單純。笑自己家的幸運,也笑老陸至少還有機會在自己的愛人身邊做各種「可笑」的事情。
可在笑聲之後,我無法想像,先人們是如何讓自己接受時代的現實,老陸又是依靠什麼力量幾十年如一日的守在婉瑜身邊。我只知道他們一定很苦,卻無從知曉那究竟有多苦。可是,他們就是接受了,就是那樣做了,也就那樣走到了今天。就好像老陸對丹丹說的那句「不怪你」,事以至此,過去就是過去了,和他的語氣一樣平淡無奇。
每個人看到《歸來》,都有自己哭笑的理由,我在電影院留下了些許笑聲和長久的沉默,今後在家庭聚會上說起WG,我還是只能跟著一起笑。可也是現在,淚流滿面的我才能更深地體會到,長輩們在餐桌上的笑聲背後,隱含著多少眼淚和苦澀,還有多少我不知道的故事。這種笑聲背後的眼淚,恰恰是一個中國故事的點睛之處。
感謝閱讀。
我忍住自己的一聲嘆息。我早就發現在我最嚴肅的時候,人們總要發笑。實際上等我過了一段時間重讀自己當初用真誠的感情所寫的那些話時,我也忍不住要笑我自己。這一定是因為真誠的感情本身有著某種荒唐可笑的地方,不過我也想不出為什麼會如此,莫非因為人本來只是一個無足輕重的行星上的短暫居民,因此對於永恆的心靈而言,一個人一生的痛苦和奮鬥只不過是個笑話而已。——毛姆《尋歡作樂》
剛剛看完《歸來》夜場,深夜歸家不到十分鐘,就看到這個問題。
個人覺得,笑的和哭的都各有理由。
整個觀影過程中,我父親(50+++)好多時候都悶著聲輕輕笑出來,尤其是陳道明小心翼翼接近鞏俐,給她念信的那段。我(20+)卻從頭壓抑心痛到尾。
起初我很不理解我爸為什麼總是偷偷笑,文革他到底也算經歷過,也算受害者,難道就不覺得共鳴和悲憤嗎?回家的車上我恨恨說「像這種情況就先忍著,等翻過身來,一個一個都不放過!」我爸打著哈欠跟我說,「嗨。。。等都過去了還說什麼啊,完了就完了,過去就過去了,好好過幾年安生日子,哪還凈想這些事。」
方才我還不理解,等看到這個問題我才慢慢想清楚: 對經歷過文革活到今天的人來說,這十年的傷痕已經和生命本身長在一起,幾乎成了生命本身的一部分。十年時間,足夠讓人習慣一切苦難,接受一切荒唐,消磨一切鋒芒。所以他們都接受了,這傷疤刻在身上不覺得疼,也不覺得突兀,好像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的。打個古怪的比方,就好比肚臍一樣,肚臍也是割斷臍帶留下的大傷疤呀,可是沒有人覺得這是多麼疼痛多麼嚴重的事,人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的,它就是我們本身的一部分。
我爸會笑,因為他看到的只是一個因為沒選上主角而在雨天大哭的孩子、一個思念丈夫的妻子、一個為了接近病妻而想方設法抖各種小機靈的丈夫、一個懊悔愧疚的女兒。他自動忽略了文革的背景,不對,他清楚這是文革,是人性變異的時代,但他已感受不到這傷疤的疼痛,他反而會心平氣和地跟我解釋「那時候就是這樣的呀。這在那個時代很正常啊」,他關注的焦點是導演繪在這傷疤背景之上的花兒。
而我會悲憤,會壓抑,會哭,是因為我不習慣,我感受得到那十年在人生中烙下這一條傷痕時的疼痛,就好像從來都是吃大米的人突然吃了一口糙米,直硌的胃疼。
對我爸來說,笑是好的,因為這說明他可以笑著再看那個時代,那時代再無法給他造成傷害,他這一代人已經徹底解脫。
對我來說,哭也是好的,這說明這電影沒有白演。
…………………………………………………………………………
閑說兩句。
電影單從技術上來說,拍的真不錯,個人覺得甩了《山楂樹》和《一代宗師》《十三釵》神馬的一條街,張藝謀到底技高一籌,鞏俐和陳道明到底是硬扎扎的實力派。
電影的光有幾處處理的很好,印象最深的是陳在樓上彈鋼琴,鞏聽上樓梯時到聲音,她認出了琴聲,卻又混沌地想不起來,她急切又猶疑地往上走,轉過樓梯轉角,側面窗子的陽光忽地一下湧進來淹沒了她,那種混雜了希望、急切、猶疑,以及在失憶與回憶間掙扎遊走的感覺呼之欲出。
人物的名字也起的好,馮老師、陸焉識,待到逢時,焉能再識得面前是誰?
人是再見了,可是還是過去的人嗎,還有過去的生活嗎?在最後陸焉識自己舉著名字牌,等著永遠回不來的陸焉識,到最後,連自己都找不到自己了,真真是無人在得識我。失散可以重聚,罪名可以平反,傷痕可能不再疼,但十年浩劫從生命中割走的部分,卻永遠補不回來了,傷疤到底還是傷疤。
《歸來》值得花幾十塊去電影院細細揣摩。
昨天特地攜妻帶父母一起去看,在魔都五角場萬達。我在觀影前有觀眾反應不一的準備,但笑場頻率之高還是超出了我的預期。
母親看的非常感動,從火車站天橋場景就開始流淚,我們其他三人還算平靜,不哭也沒笑。
私以為,笑、哭和不哭不笑等表現,原因只有一個:對wenge的理解不同,進而衍生出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對愛情的理解不同。
《歸來》中的陸焉識也好,《陸犯焉識》中的陸焉識也好,都是悲劇人物,但電影不同於小說,在有限的時間裡無法進行足夠的背景鋪陳。以《歸來》的篇幅,選取小說中的一條線進行擴展,展現個人和時代的悲劇,已經算是成功,比電影《白鹿原》的求全卻殘缺好了很多。
我的父母都是50後,wenge期間的種種經歷早就成了生命中不能磨滅的印記,我未經歷過wenge,但從父母多年的言談中對當年的壓抑和扭曲略知一二。《歸來》用於鋪陳背景的篇幅不到四分之一,這意味著觀影者如沒有對「那十年」有一定的認識,沒有抱著沉重的心情去看,僅從「失憶「這個點來看《歸來》,很容易把此片當成《失戀**次》、《小蝌蚪找媽媽》、《我腦袋裡的橡皮擦》之類的電影。
電影如同做另一個人的夢,需要代入感。沒有對扭曲時代的了解,是難以代入陸焉識這個角色的。多年勞動把一個知識分子的尊嚴打磨殆盡,心中一點點愛情的火花是他悲劇生命中幾乎唯一的正能量。有人認為他的愛情來得突然,沒有任何交代,把自己的後半生放在了和失憶妻子玩遊戲上十分荒謬。
但是愛情是什麼呢?愛情不就是為了自己心愛的人願意去做全世界都覺得荒謬的事情,而自己卻甘之若飴么?
另外,陸焉識的作為荒謬么?在《歸來》中的陸焉識,代表的是知識分子群像,代表的含義要廣於小說中的主角。他和馮婉瑜如何相知如何相愛我們一概不知,也無需知曉。因為此前」陸焉識雨中回家「的鋪墊和」火車站離別「已經能夠看出他們是兩顆掰不開的心。
陸焉識第一次逃跑回家,輕叩家門,馮婉瑜已經聽出是丈夫回來了,但是眼含熱淚不去開門。這是理性的選擇。因為她看到了」積極向上「一心想演吳清華的女兒回來了,老陸一旦出現,意味著女兒的未來將是一片黑暗。開門的後果馮婉瑜一清二楚,所以在當時她做出了理性的選擇。
關於黑暗的未來,難免想插一句。我太爺爺解放前和我一樣,是金融從業人員,做表外業務融資,通俗點說就是放高利貸的。家裡生活極其樸素寒酸,有點閑錢都用來民間借貸,建國後被定了個中農,卻也沒逃掉土改的批判。我爺爺是20後,一生性格耿直,太直太硬,檔案裡面有一句「向dang進攻」,進攻的源頭只是向上級說了一句無關政治的實話。爺爺wenge期間在五七幹校鍛煉去了長白山,冰天雪地積勞成疾留下了肺病的病根。爺爺檔案里這句「向dang進攻」直接導致父親30幾歲都不能入dang。我不是dang員,因為在不同的時代對榮譽的追求是不同的,現在是不是dang員並不能造成自尊和榮譽上的差異,但在父輩的時代,dang員與否事關重大,無論父親如何努力出色,但無法入dang幾乎宣告一個人躋身上游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所以,爺爺的一句話影響了自己和長子近30年的境遇。 從我自己家的經歷來看,馮婉瑜不開門是非常理性並正確的選擇。
理性之外還有感性,馮婉瑜和丹丹此後的表現都是感性使然。丹丹單純,在大時代里和眾人一樣,感性的狂熱。在狂熱和對吳清華角色的渴望下,她做出了一個感性的決定。馮婉瑜不單純,她對現實有自己的認識,她對鄧指導出言不遜,她迅速決定去見丈夫。
這種清醒可能並不是因為這個中小學教師真的看清了狂熱的背後的原因,而僅僅是因為,愛情。然後就有了火車站別離這第一個催淚點。
如果說以現在的眼光看陸焉識的行為是荒謬,那以當時的眼光看馮婉瑜更為荒謬。因為她親手葬送了女兒和自己的未來。兩廂荒謬,更是愛情。
此後陸焉識的一切一切,都是為了喚回眼前這個不認識自己的至親至愛。有啥可笑的呢?您了解那個時代的人的愛情么?
我爺爺和我奶奶是媒妁之言,爺爺解放前讀過日本人的學校,在當時算是文化人,奶奶是地主閨女,只會寫自己的名字。他們的交流可能並不順暢,想法也不一致。爺爺中年肺病後多年卧床,奶奶每天悉心照顧,直至爺爺去世。這出於的動機是什麼呢?奶奶在照顧爺爺的過程中能得到愉悅么?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這是很不和諧的一對,他們會有愛情么?但自從爺爺去世後,奶奶經常在某個午後不經意的說:自己沒意思啦,人都沒了。看電視的時候總是讓我留意賣衣服的廣告,我起初還覺得怪異,後來奶奶告訴我因為爺爺去世了,自己也要早早準備壽衣。我聽了這話很難受,心像一下被抽走了,這不是愛情么?
姥姥和姥爺更是強扭的瓜,組織決定他們兩個在一起,第二天就結婚了,他們會有愛情么?姥爺中年因意外離世,姥姥一人帶著三個孩子守寡40多年,心心念念已逝的斯人,這不是愛情么?
不知不覺越扯越遠,趕緊整回來。從看電影的角度來說,觀眾花錢圖個樂呵,怎麼看都是自己的角度,哭也好、笑也好、哭笑不得也好,都是個人理解,沒有對錯。父親對此片的評價是:拍的不錯,但沒有表現出對那個時代的批判,如果對時代不了解,肯定看不懂。母親的評價是:感情真摯,感人至深。我覺得在目前的審查尺度下,張藝謀能說的已經盡量隱晦的說了,不會再犯《活著》那樣的「錯誤」了。
片子可不可笑,見仁見智。答主連篇累牘的扯了這麼一通,最大的願望是請看到此文的人們,多去了解一下自己長輩的故事和他們的時代。長輩需要關愛,世上本沒有代溝,挖的人多了,便有了代溝。一個人心裡是什麼樣子的,他看到的就是什麼樣子。
感謝 @聞佳 老師提這個問題。
我還沒有去看《歸來》,從各位的影評中知道了大略的梗概。但這種事我切切實實經歷過,只不過情景不太一樣——我站在舞台上。
戲演到最高潮的時候,有部分觀眾哭了,之後出了個意外,演員口袋裡的硬幣掉到了舞台上,之後就是哄堂大笑。於是當時就形成了台上是白髮人送黑髮人,台下一半觀眾在笑,一半在哭的詭異場景。說實話,作為演員看著心裡挺不是滋味。
後來,我也很好奇,去找了很多觀眾調查。其實沒什麼理由,就是看不進去。
「我知道你們想煽情,可沒傳達到我這裡。」
@雲靄晴帆 說得是不錯的「一個人心裡是什麼樣子的,他看到的就是什麼樣子。」
參與過很多次演出後感觸最深的一點就是:人與人的笑點和淚點差別實在太大了。
面對甚至是本科生和研究生這麼相近的兩個群體,同樣一部喜劇,他們的笑點重合率都只有50%左右。
這種差異是經歷、閱歷不同造成的。
這事一點都不難理解,我們換個場景:
春晚上,王錚亮唱《時間都去哪了》,父母心裡百感交集,我們坐在旁邊心裡暗罵馮小剛把電影插曲搬上來。
我看了大家的答案,說得千差萬別但也殊途同歸。
一個人心裡有一個人的《歸來》,大家無非是或多或少都是在說自己的經歷如何在這部影片里找到共鳴。
至於沒有共鳴的呢?
可以突然想到了《阿甘正傳》,可以突然想到吳秀波,可以突然想到韓劇……
《歸來》這片子挑人
因為講的不是愛情,講的是夫妻;講的不是歷史,講的是歲月。
你給一對年輕熱戀中的情侶看,非逼著他們想:
「我要是老了你會不會這麼對我!!!」
這好像也不太厚道,真要看懂了,晚上去賓館來一炮思想都無比沉重。
大家真的別把喜劇和悲劇看成截然不同的兩種藝術形式
說句不好聽的,我們對喜劇里的角色來說就是一種「何不食肉糜」的狀態
小時候看《淘金記》笑得前仰後合,後來餓過肚子再看,打死我都笑不出來,滿篇都是淚點。
歸來是個悲劇,但對於那些覺得「這種老婆幹嘛不早早甩掉」的人來講,這就是個徹頭徹尾的喜劇。
這話沒有攻擊任何人的意思。
至於聞佳老師說「年齡沒有特別明顯的區隔」我不好多做猜測,畢竟我不了解那個年齡的人究竟經歷過什麼,但我想他們心中都有一個可以讓自己信服的笑的理由。
張藝謀或許想借這片子歸來,不過「張藝謀」這三個字還是把想看《英雄》、想看《活著》、想看《山楂樹》,甚至是想看《三槍》的人放在了一起。
最後,不用說什麼不好意思哭,真的淚點上來你還顧得上那個?
昨天下午去看的。一個人。(嚴重劇透,慎點)
作為男生,整個劇情我都把自己代入陳道明飾演的男主角中(什麼焉識來著-_-||)。
看了片頭,了解了劇情頭緒。雨天,他冒險去敲宛瑜的門,左顧右盼,警惕地注意周圍,輕輕地敲門,一次又一次。耳朵貼著門,聽了又聽,失望地準備離開。突遇女兒,欣喜而後失望,匆匆留下紙條離開。
在火車站的天橋下,著急地等待, 她究竟來不來?她來了!她來了!不過,最後僅僅就見到她一面……
三年過去,在火車站只等到女兒的到來,沒事,能回來就好。
推開太陌生又熟悉的房門,竟然沒鎖門,可能她很快就回來了。踏踏實實,過過日子。
萬沒想到的是她不記得我是誰了!?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不管誰怎麼說,她都不認識我了,這該怎麼辦?總得想辦法。
偷聽到她要找人修鋼琴。幫她修好,彈著熟悉的曲子希望能喚醒她對我的記憶。她來了,她聽到了,她還記得這曲子!可她,還是不記得我是焉識……
把這些年寫的東西全部給她,她看不清,我跟她念。我終於可以陪著她了。「念信的同志,明天還來嗎?」 「來」……心裡免不了一絲喜悅和欣慰。
可是,這樣下去,我總歸是個念信的,我要的不是這樣!不過……現在沒有更好的辦法了,總之她需要人照顧,自己再寫信跟她說讓女兒搬回來。
夜晚,想靜靜地看會兒她,跟她蓋一床被子。卻不小心驚醒了她!那個方師傅究竟對你做了什麼!?
拿著一個湯勺去找那個姓方的!原來被抓走了,這湯勺也不必砸在他腦袋上了。
過年,早早入睡,不去驚擾母女倆了。她來到我房間里,帶給我餃子。我突然明白,回是回不去了,不如就這樣,始終還能陪著她們,每個月5號我們倆還可以一起去火車站接我「自己」。我真的回來了,宛瑜……
——《歸來》
歸來這個路程,我覺得和陸焉識(我終於想起了!哈哈)的心理變化起伏也是有相似的,大起大落。從想回來卻回不來,困難重重。當真的回來時,最愛的人卻一直等待自己「回來」。到最後接受現實,好好陪在她身邊。
其實陸焉識這個角色被陳道明刻畫得相當細緻。作為知識分子被打成右派,對自己的遭遇沒有抱怨(即使抱怨也木有用),唯一遺憾就是和愛人分開,當回來的喜悅變成心痛,焦慮過後各種想辦法讓愛人知道自己回來了,不斷地嘗試不斷地感到挫敗,其中不免也有讓人開心的地方。最終接受事實,還是靜靜地陪在她身邊。自己認為那一代的人對於愛情就是這樣的態度,不離不棄,沒有那麼多轟轟烈烈,只要兩個人在一起就好。
再說對女兒,其實一直就知道是女兒讓自己被抓,自己沒有提起沒有埋怨,只有「過去就讓它過去了」
的態度對女兒。著實體現了一把父愛的寬宏。
其實還有很多很多細節值得感動,絞在腦袋裡一下來不了了。
不過還想來一句:愛,請一直愛,平平淡淡,一如既往。愛這個字太大了,每個人都有值得愛和感動的地方。。。
以上です。
(第一次那麼認真地在知乎寫那麼多~求贊求批評(○?ε?○))
He jests at scars that never felt a wound.
沒有受過傷的人才會嘲笑別人的傷疤
---羅密歐與朱麗葉(莎士比亞)
我試著回答一下,未經考證還望指正:
我感覺人類遭受的苦難和傷痛達到極致時,往往會轉向另外的方向,或者是荒誕戲謔,或者是黑色幽默。
這有可能是人的本能反應,就好像鞏俐在重大苦難前的選擇性失憶一樣,是一種自我保護的體現;也可能是一種美學訴求,有時候用幽默或者荒誕的「輕」去展現苦難的」重「,往往能收穫更好的藝術效果;再或者這二者本身就是相通的,藝術就是通過各種形式去表現」真「,如果人面對極端苦難的真正反應是迴避,那藝術為什麼硬要通過苦難去加深苦難呢?
現實中此類作品不勝枚舉:除了《歸來》,比較典型的還有馮小剛的《1942》,余華的《兄弟》,最極致的是羅伯特·貝尼尼的《美麗人生》。
所以,不用疑惑,遵從自己的本能吧,這是一種正常而高貴的情感。像孫燕姿的歌里唱的: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以免得內傷。我的情緒是在笑場與有感觸之間切換。
首先,一如一位豆友所說:「作為原著黨,我失去了一個客觀評價電影的良好心態。」
在聽聞《歸來》即將上映時,先做功課讀了原作《陸犯焉識》。當時的感慨是:「張藝謀要如何功力,才可能在《歸來》中呈現出,原著里老幾千帆過境終於領悟的「春風十里,不如你」。
於是,在閱讀中腦補的人物經歷起承轉合、空曠的下放地長鏡頭等等在心中形成了既有期待。觀影時面對熟悉又陌生的陸焉識、馮婉瑜,缺乏時代著色感的老年版韓劇失憶梗,加之對閆妮、張嘉譯的喜劇印象,不免間歇性發笑,為電影情節,也為心中落差。
但是,深深為鞏俐的表演感動,陳道明的感染力相比之下稍顯薄弱,他們不愧是實力派老戲骨。書中的太多細節,即便在如今的社會,在掌握話語權的人眼裡,依然是諱莫如深的。 編劇對原著的改動及擴充還算恰如其分,適合電影集中呈現情節脈絡。
最末,能在影院看見好多耄耋老人成雙入場的情景,無論口碑與票房的結果如何,都是張藝謀無可替代的號召力。憶往昔崢嶸歲月的機遇難能可貴,這是給熬過那段「黑暗」時光的人的《致青春》。每次淚點來的時候,我都會腦補:「方師傅!怎麼又是你!!你別過來!方師傅!出去!你給我出去!!」 然後我就笑場了....【一開始電影節奏挺好的,後半部分就有為了感人而感人的嫌疑了。】
下文涉及多處劇透,還沒有看過電影的請自帶小板凳、爆米花呼朋引伴欣賞全文。
昨天帶著喜歡的妹子一起去看張藝謀導演的電影《歸來》。作為看了原著兩遍的我來說,這無疑是一個秀優越的好機會,想到在觀影過程中對著某處的細節大談特談,或者在某個情節處發表獨到的見解,然後接受妹子崇拜的眼神。頓時覺得這45塊錢花的真值。
由於買完票距離開場還有一段時間,我倆只好無聊地看著電影海報,然後我有一搭沒一搭地跟她簡單介紹人物關係。
突然,她指著海報上的4K兩個字問我:「4K電影是什麼意思啊?」
啊,你怎麼不按套路出牌啊,這種問題小說里又沒有提到。
妹子看著我抓耳撓腮、左顧右盼的樣子,得意地說道:「哈,你不會不知道吧。」
「我怎麼可能會不知道,4K不就是2K大小的兩倍嘛!也就是說咱們這次看的屏幕大小是以前的兩倍大小。」我只好臨時隨便編了一個答案,希望能糊弄過去。
妹子不依不饒地又問道:「那你說4K和IMAX又有什麼區別?」
別問了,好嗎?這種問題專業不對口的,我怎麼知道。幸好這時傳來了入場檢票的聲音,我趕緊扯開話題,拉著她進了放映廳。
電影剛剛開始不久,妹子就小聲問我:「馮婉瑜和陸焉識以前是自由戀愛嗎?」
機會來得太快就像龍捲風。
「不是,不是,馮婉瑜其實是陸焉識他父親的小妾的嫡親侄女,後來許配給了陸焉識,他們...」突然我發現要給她解釋清楚兩人的關係其實是不太容易的,因為關於馮婉瑜和陸焉識的感覺其實是貫穿全書的,三言兩語根本不可能說完,只好告訴她他們的關係電影后面一定會有所交代的。
可惜,知道放映結束,除了一張他們合影的老照片外,我再也沒有看到關於他倆年輕時的一丁點畫面。
然後就到了他倆天橋相會、陸焉識被抓那場戲。這段可是號稱全戲最催淚的片段之一了,於是我假裝揉了揉眼睛,聲音低沉地對她說:「怎麼樣?感人吧,馮婉瑜和陸焉識實在是太可憐了」。
說完她竟一臉詫異地看著我,說道:「你不覺得這場戲太刻意了嗎?單純為了煽情而煽情。我知道,這種戀人被迫分開、生離死別的橋段是感人,但用多了誰都會乏味啊!難道非要頭破血流受傷倒地才感人嗎?分離有一千種感動別人的方式,張藝謀卻選擇了其中最中規中矩的一種,我對這種強行催淚的戲已經感動不起來了,你竟然還哭了,真是too young too simple」。
聽她說完,我明顯感覺到頭上的血條下去了一截。
再然後是陸焉識歸來的戲,他一回來就被女兒丹丹接去了自己的宿舍。一邊說你還是先別回去了,一邊卻又不告訴他爸家裡發生了什麼事。妹子看到這裡,發出了一聲冷笑,用餘光瞟了我一眼,輕蔑地說道:「馮婉瑜失憶了吧」。
我努力隱藏自己驚訝的表情,問她是不是偷偷看過小說啊。
妹子開啟高冷模式,冷冷說道:「這種失憶的戲碼我一眼就能看得出來」。
頓時感覺自己的護甲在逐漸下降。
接著張嘉譯出場,作為花痴的妹子一下子就被張嘉譯和陸焉識的對話給逗笑了。
我小聲提醒她,這是一個沉重而嚴肅的電影,不要亂笑,會給別人留下不好的印象的。
妹子的高冷模式在張嘉譯出場的一瞬間就已經解除,笑著對我說:「又不是我一個人在笑,你看整個電影院都在笑啊」。
我想想也是,不好再反駁她什麼。
看著陸焉識住進了樓下的破房,整天想著該怎麼去接近馮婉瑜,妹子開始急了,不斷地問我:「他為什麼不去找工作啊,為什麼不賺錢養家給婉瑜治病啊,難道小說中他也這麼不務正業、沒責任心嗎」。
哈哈,你終於問到點子上了。我的大刀早已饑渴難耐了。
「你懂什麼,這就叫文藝。文藝就是一種純粹的生活態度,既然張藝謀已經給文藝下了一個定義,那麼,你需要做的就是遵守他世界的規則,而不是質疑別人的行為,你...」。
我還沒說完,妹子就打斷了我,說道:「你從哪裡聽來的這破理論啊,憑什麼我要按他的那一套標準來看電影,和他觀點不同的地方就是我不文藝,最煩這一套了,幾年前拍《山楂樹之戀》就這德行,什麼號稱最純的愛情,難道純就是光談情不做愛,牽個小手都要覺得罪大惡極。我談個戀愛接個吻怎麼就算不純了!我覺得《歸來》和《山楂樹之戀》有著同樣的毛病,他先告訴你一個世界觀,然後讓你看,你覺得不感動、不文藝就是沒看懂這電影,但你有沒有仔細反思過,到底是他錯了還是你錯了」。
妹子旁徵博引,說了一大堆。語言攻擊中開始附帶閃避效果,輕輕鬆鬆MISS了我一個滿級大招。
陸焉識開始給馮婉瑜讀信,漸漸地陸焉識猶豫了,他害怕自己在馮婉瑜心裡逐漸淪為那個僅僅是讀信的人,再也做不回了陸焉識。女兒丹丹開導他,你現在不就希望能好好地陪在她身邊照顧她嗎?既然這樣又何必在乎是以讀信的身份還是陸焉識的身份。
陸焉識心結頓開。
妹子瞪著無辜的大眼睛問我:「就這樣沒了,這麼重要的一個心理轉變難道就靠這一兩句話就交代完了,對人物的處理也太草率了吧」。
我已無力反抗,因為我也覺得這個轉變太過倉促,沒有交代清楚前因後果就直接過 ,只好弱弱地回答她:「其實小說中對這個轉變還是花了不少時間交代的,可能電影是因為時間關係來不及展開了吧」。
我開始意識到,帶這麼聰明的妹子來看電影可能根本就是一個錯誤。
看到妹子對電影的好感逐漸下降,我只好把話題引到影片的另一大特色上---時代背景。
「你看啊,這個電影張藝謀至少有勇氣直面歷史,敢於把整個故事置於那段特殊的歷史背景之下,表現那個特殊年代的愛情故事,難道這不也是一種值得稱讚的勇氣嗎?」
妹子看了看我,冷靜地對我說:「不,我一點都不覺得這個電影有什麼時代感,它最主要的場景其實不是文革那個大的社會環境,其實是馮婉瑜家的那個小閣樓,而且他對時代的描寫更是蜻蜓點水,一筆帶過,根本沒有觸及那段歷史的根本,談不上什麼勇氣。你說它寫的是特殊年代的愛情故事,我覺得這個故事放在哪個年代其實都是成立的。試著想像這個畫面:男朋友留學歸來,發現女友車禍失憶已經不記得自己,他只好以陌生人的姿態再次出現在她面前,兩人日久生情,最後知道真相的女主眼淚掉下來。是不是一種韓劇的即視感出現了,現在你還覺得這個描寫的是只有那個時代背景下的愛情嗎」。
生命值已下去一半,只能在心裡哀求妹子別再補刀。
終於熬到了電影結束,當畫面定格在馮婉瑜坐在陸焉識的板車上等待「陸焉識」的歸來時,我一度以為是不是電影院把字幕放早了。
妹子不等我發問,就搶先說道:「你是不是也舉得結局很突兀啊,他們最後有沒有結果啊,馮婉瑜到底有沒有接受這個給他讀信的男人啊」。
我只好說我不知道,妹子不經意間給我套了一個虛弱,讓我完全無法反駁她。
在退場過程中妹子開心地跟我說道:「而且我還發現了一個重大BUG啊,陸焉識寫的那封信為什麼只寫了一個日期,而沒寫年月啊,啦啦啦,我看電影是不是很認真啊,有沒有覺得我好聰明啊」。
有有有,但你真的看不到我的血線嗎?
走齣電影院,心情稍微緩和了一些。我問她整體的觀影感受。妹子說道:「整個故事缺乏完整性,看完覺得沒頭沒尾的,而且對於中間一些細節著墨過多,那些細節純粹是為了催淚,效果很差。人物也略顯蒼白,對於馮婉瑜和陸焉識以前的感情沒有絲毫交代,讓我搞不清她那麼愛陸焉識到底是出於轟轟烈烈的愛還是那種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傳統婚姻覺悟。正如你說的,他們之間的感情狀態張藝謀知道,鞏俐也知道,你們這些看過小說的人都知道,但是像我這樣的普通觀眾不知道,因為張藝謀沒有告訴過我,鞏俐也沒有用她的表演告訴過我。一本本來可以媲美《霍亂時期的愛情》的故事給我的感受還不如《初戀五十次》的一半好看」。
媽蛋,竟然還知道《霍亂時期的愛情》,你平時不是只看《小時代》和《故事會》的嗎?
就在這時我突然想到了我還有隱藏的大招啊。於是強吸一口真氣,說道:「可是我聽說斯皮爾伯格看完這部電影可是整整哭了一個小時的,李安接受採訪時也說這部電影拍得很好。甚至著名影評人周黎明也在微博上說自己很喜歡這部電影,你說你不喜歡肯定是因為你欣賞水平有限,看不到這部電影的好」。
說完頓時感覺自己血量回升不少,氣勢上也不輸給她了。
妹子再次開啟蔑視光環。悠悠說道:「導演之間的客氣客氣你也信啊,難道你要斯皮爾伯格當著張藝謀的面說你拍的電影太爛了,我完全不想進電影院去看,或者李安說,你的《歸來》和我的《少年派》差了十萬八千里,給你五分實在不能再多了,2333。這個圈子本來就這麼小,抬頭不見低頭見的,互相恭維幾句無可厚非的。再說你昨天不是在知乎上回答了一個問題嗎,我不也象徵性地評論了一條」答得很好,贊一個」,這種東西千萬不要太當真」。
剛剛聚起的那點真氣瞬間被打散。
妹子又說道:「至於你說的那個周黎明,我記得去年時他還說自己喜歡《私人訂製》呢!呵呵呵」。
嘭,竟然打出了一發暴擊。
我鼓起全身最後一點勇氣問她:「難道這電影真的一點優點都沒有?」
妹子歪著頭想了想:「道明叔演技很是超贊的」
「還有嗎還有嗎?」我好像看到了一絲翻盤的希望。
「啊,對了,丹丹最後穿的那件風衣好像是《晚秋》里湯唯同款啊」。
最後一擊是真實傷害,我已經開始感覺內心有什麼東西正在慢慢崩塌。
妹子看著我悶悶不樂的樣子,安慰我:「你也別太在意,不就是一個電影嗎?本來就是為了消遣娛樂,沒必要被它影響到你的心情,也沒必要把它抬到多高的高度,開心就好。你說和我在一起看電影你難道不開心嗎?再說了,你也別指望通過看一場電影就立刻凈化心靈,端正三觀,這又不是騎行去西藏。」
妹子說的有點道理啊,我的血線開始以看得見的速度回升。
「昨天《舌尖上的中國》剛剛介紹了火鍋呀,不如給你一次機會請我吃火鍋吧」。
瞬間滿血,開始討論哪家火鍋更好吃。
以上均為個人觀影感受,不具有普適價值。
我不好意思哭,所以拚命找笑點笑。。。
有幸在前年拜讀過原著,看完《歸來》後,反倒不知如何評價,在知乎上看到一邊倒的讚譽,心想著還是應該寫點什麼
老謀子的電影,我一直都有支持,哪怕惡俗到三槍的水平,依然買票去噁心了一把
《歸來》這部作品,絕對算不上老謀子最糟糕的
但實話說,也算不上一部好作品
首先作為原著黨,沒有裝b的意思,但《歸來》跟原著,真的一點關係都沒有《陸犯焉識》的內容簡介是這樣的:
陸焉識本是上海大戶人家才子+公子型的少爺,聰慧而倜儻,會多國語言,也會討女人喜歡。父親去世後,年輕無嗣的繼母馮儀芳為了鞏固其在家族中的地位,軟硬
兼施地使他娶了自己的娘家侄女馮婉喻。沒有愛情的陸焉識很快出國留學,在美國華盛頓毫無愧意地過了幾年花花公子的自由生活。畢業回國後的陸焉識博士開始了
風流得意的大學教授生活,也開始了在風情而精明的繼母和溫婉而堅韌的妻子夾縫間尷尬的家庭生活。
五十年代,陸焉識因其出身、更因其不諳世事的張揚激越而成為"」反革命「」,
在歷次運動中,其迂腐可笑的書生氣使他的刑期一次次延長,直至被判為無期。這位智商超群的留美博士由此揣著極高的學識在西北大荒草漠上改造了二十年。精神
的匱乏、政治的嚴苛、犯人間的相互圍獵與傾軋,終使他身上滿布的舊時代文人華貴的自尊凋謝成一地碎片。枯寂中對繁華半生的反芻,使他確認了內心對婉喻的深
愛。婉喻曾是他寡味的開端,卻在回憶里成為他完美的歸宿。
「文革」「結束後,飽經思念的陸焉識和馮婉喻終於可以團聚,然而回到上海家中的陸焉識卻發現歲月和政治徹底改變了他的生活,他再也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位置:
一生沉淪、終成俗庸小市民的兒子一直排斥和利用他,才貌俱佳、終成大齡剩女的小女兒對他愛怨糾結,態度幾經轉變,唯一苦苦等待他歸來的婉喻卻在他到家前突然失憶。
但到了《歸來》,故事只成了一句話——「文革結束後, 飽經思念的陸焉識和馮婉喻終於可以團聚,婉瑜失憶,陸焉識想盡辦法也沒能讓她想起來。」
複雜的人物刻畫與大時代背景的交融,被老謀子一刀砍成了韓劇,用的還是失憶這種玩爛的梗
風流倜儻、學富五車、精通多國語言的陸焉識,變成了一個痴情的右派教授,看病時糾正了一次醫生法語的發音(不好意思,當時我笑了,不完全是因為張嘉譯)
其他人就更是不知所云了,姑且不提那個被一刀砍掉的兒子
醫生,老同學,小賣部大爺,街道辦主任以及農場的鄧指導員等幾個配角,如走馬燈般從我面前閃過。作為主角之一的女兒,唯一印象深刻的,好像就是她舞蹈跳的不錯
至於她內心的矛盾與變化,抱歉,一句話帶過
到這裡肯定有人說了:「如果說歸來和原著出入太大,那麼就只當成歸來去欣賞他們的愛情吧」
那麼我們繼續來看看,他們的愛情(笑)
全篇直接描述他們愛情的地方大概有三處:
1、火車站的分離
2、焉識給婉瑜讀信
3、每月5號到車站的守候
作為一部愛情片,每一處都應該是一顆重磅催淚彈,但是所用的手法都太老套,真的太老套了,完全沒有期望的效果
1裡面的火車站,簡直就是瓊瑤橋段的翻版,倆戀人隔著幾米被惡人隔開,無法抱在一起,伸著手撕心裂肺的喊啊喊……嘖嘖嘖,你試試換成趙薇和古巨基或者蘇有朋什麼的,是不是很有即視感
2裡面讀信那段本來應該是重中之重,焉識在千里之外極惡劣的環境中掙扎著,是對回家的渴望與對愛人的思念支撐著他頑強的活下去
可惜幾封信下來,什·么·感·覺·也·沒·有……
再不濟也應該再現一下西寧的畫面吧,電影相比書籍的優勢在哪裡?
結果,什·么·畫·面·都·沒·有……
我旁邊的一個姑娘很努力的想哭出來,我看她把紙巾攥在手裡,緊緊的
但自始至終也沒有使用過
3裡面每月5號的守候……額……請允許我做一個悲傷地表情(/ω\)
嘛,我給大家講個故事,故事有點老,聽過的放學別打我
男主A和女主B本來是一對戀人,結果他倆當中的某個人(A或者B,不妨設為A)因為某件事(文革、戰爭、家長不同意、意外等)不得不跟另一個人(B)長時間分開
因為思念,A偷偷逃出來跟B見面,卻被惡人們(農場的指導員、徵兵辦小隊長、萬惡的舊社會父母,無所不在的車禍)獲知。於是糾集了一幫FFF團,在二人即將擁抱在一起時殺出,強行將兩人分開,將A綁走。需要注意的是分開距離不得超過10m,要保證一定的相持時間,但絕對不能讓兩人碰到。
同時為了劇情需要,最好讓B摔一跤磕到頭
若干年以後,A終於可以回到B的身邊,但是B卻因為上次磕到了頭,結果喜聞樂見的失憶了。A悲痛萬分,用盡辦法想治好B的病,未果,二人相見不相識,令人唏噓不已
這個故事發生在韓國,叫天國的階梯
這個故事發生在日本,叫天使之戀
這個故事發生在台灣,叫情深深雨蒙蒙
這個故事發生在大陸,叫……誒?叫啥來著
橋段老套也就算了,整部電影的發展可以說非常突兀,多次強行快進時間,銜接的非常生硬
最坑爹的就是接近結尾時一行「很多年以後」,一筆帶過婉瑜守候了很多年
然後就結束了!全劇終!
同樣,焉識希望用信件來幫助失憶的婉瑜,所以寫了一些新的混在信堆里,也成功的緩解了母女關係,然後呢?
沒了!
還有那張老照片,找回來沒能治好婉瑜的病不說,對劇情發展有啥用嗎?那個老同學真的就只是客串啊,自己好朋友失憶了不來看望一下嗎?
話說李大衛你也連鏡頭都沒有太慘了吧,肯定不少人心想大衛你誰啊?別假裝跟男主很熟好嗎!
至於焉識和婉瑜兩人的感情背景就更是隻字未提
他們怎麼相識的?你猜~
怎麼相戀的?你猜~
又是怎麼就發展到生死相依的?你猜~
方師傅跟婉瑜之間發生了什麼?你猜~
陸焉識在農場發生了什麼?你猜~
(╯°□°)╯( ┻━┻ 猜你妹啊!
當然,這部電影最後一定會回歸到反思文革這個話題,說好看的,也肯定著重強調這一點
╮(╯_╰)╭
這個話題太沉重了,有機會再更吧
我對《歸來》拍的咋樣不加評論,我好奇的是當馮婉瑜認不出走出火車站的陸焉識、彈鋼琴的陸焉識時為啥會大幅度笑場。人類果然善於遺忘,尤其是遺忘一些沉重的過去,然後重複曾經的錯誤。什麼時候再來一場浩劫,我不會感到奇怪。
在批評教育下刪除了不該出現在回答中的內容。。。
跟點贊同的各位說聲對不起,污染各位的時間線了。
--------------源----------------------------
看電影,哭,或者笑。看你看電影的心態,還有和你一起看的人。
從影院走出來,老媽一邊抹著眼角一邊說,「拍的真好」
我環顧四周喧鬧的人群,和她說「應該有不少人覺得不好看」
「為什麼呀?」
我媽是個天真的女漢子。她能看到好多好多別人看不到的,世界上真實存在著的美好。
有這麼一個老媽是我最大的幸運。
我喜歡和她一起看文藝電影,勝過和男朋友,和閨蜜看。
因為她可以帶給我,和我年紀不同的歲月理解。
多少的情侶,姐妹淘,到電影院看電影,要的就是茶餘飯後的一點娛樂。
這類文藝片大概沒有給他們什麼娛樂氛圍。
所以他們一定不喜歡,而且還會感到壓抑。
而『歸來』中,還存在一些情節上的笑點,自然觀眾們只能抓住這些情節,「娛樂」一番罷了。
可是真的看進去了,只剩下滿嘴的苦澀。
我真的沒有力氣咧嘴笑出來。
對了,真正讓我淚崩的不是劇情。
是電影結束,一部分觀眾坐著等待不存在的「彩蛋」。一對老夫婦攙扶著一步步走下台階。
老奶奶需要坐輪椅。
老爺爺走在前面,一隻手牽著老奶奶,一隻手拎著輪椅。
我目不轉睛的看著這場「花絮」,一不小心金豆豆就向外冒了起來。
他們大概經過那個黑暗的時代吧。
你用一生的時間等待我的歸來。
我同樣用我的一生,陪伴你。
——致『歸來』
我在歸來上映前看了嚴歌苓的原著《陸犯焉識》,感覺非常沉重。在看電影之前在知乎上看到了這個提問,便做好了笑場的準備,結果電影真的有很多地方讓人發笑,我自己也笑了。電影只選取冰山一角,與原著沒辦法比,人物的刻畫太扁平。很多事情都是有前因後果的,電影只交代了結果,而忽略了原因,忽略了人物為什麼會發展成為這樣的性格。
觀影之前我對陳道明演的陸焉識非常期待,因為小說裡面的陸焉識是一個舊上海的富家少爺,年輕時還頗有些紈絝的意味,反對舊社會的包辦婚姻。馮婉喻就是陸焉識的繼母馮儀芳,為了牢牢把握陸焉識,掌控陸家,而強行捆綁給陸焉識的,她本身也是馮儀芳的侄女。陸焉識非常厭惡這種束縛,導致後來留學到國外便放浪形骸,行為不羈。(回國後到重慶任教,於韓念痕就不贅述了)所以說陸焉識一開始並不愛婉喻,他對婉喻的愛是一種逐漸形成,慢慢發展起來的,這期間的故事有太多太多。這樣的人物設定,再加上演員陳道明,很難不讓人想到當年電視劇《圍城》里,陳道明演的方鴻漸。不過電影裡面對這二人的過去交代太少,導致有點不明不白,作為觀影者很難代人到其中。
此外,我非常不喜歡電影裡面的女兒丹丹,電影裡面處理的太過於臉譜化了。原著裡面夫妻二人育有三個子女,性格迥異,而且並不是都反對夫妻二人相聚。電影里丹丹作為眾子女的集合,卻只體現出自私性格,從她身上完全看不出另外一種情感上的掙扎。後來又莫名其妙地接受起她的父親來了,很不理解。
說了這麼多廢話
--------------------------------------------------------------------------------------------------------------------------------------------回答一下樓主
張嘉譯那一段,應該是原著沒有的。醫生與陸焉識也不是老友。這一段醫生說了一個法文辭彙,本以為可以唬住陸焉識,結果陸焉識流利的脫口而出,比他更了解這個詞的意思。這個細節,反映了陸焉識留學的背景,也體現了原著中他語言學教授的身份。
電影裡面笑的最多的地方應該是反覆出現的「方師傅」那兒吧!
婉喻為什麼會那麼懼怕方師傅,其實是當年為了給陸焉識減刑,去求了這個人,而獻身多次。
電影裡面非常隱晦地表達此橋段,不明白的人就笑。明白的人也只有苦笑吧。
我只說這一點吧,以電影之篇幅,翻拍小說,往往造成以偏概全,猶如管中窺豹。
但我咋就想起《活著》,時長也就多了20分鐘,人物的刻畫就那麼深刻,震撼人心呢。
我無意冒犯,只是回答下我個人的見解:首先,問題當中你說有些人從頭笑到尾,我覺得這有些牽強,首先,你是去看電影的,你不可能從頭到尾都觀察看電影的觀眾,因而你更不可能看到他們從頭笑到尾。這是其一,其二,就算你是為了去調研觀眾對電影的反應,從而是為了看觀眾的,你也不可能從頭到尾觀察到兩種表情截然不同的人,因為顧此失彼,中間也有時間差。其三,要知道在電影院觀察別人的表情是不容易的,首先,要是你的座位靠後,那麼只能觀察到你身邊朋友的表情了,前面的觀眾表情你沒法知道。就算你的座位在第一排,你要觀察觀眾表情就得時不時地往後回頭,或者是一直看後排的觀眾,我想沒有人會這麼做吧。
因此,關於為什麼會有觀眾笑為什麼會有觀眾哭這個問題沒有必要深究,他們笑可能不是因為電影的內容。
如果全場的人同哭或同笑,那才可怕。
為什麼一提到「方師傅」就會笑出來,明明這更讓人難過不是嗎?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電影《港囧》?
※如何評價迪士尼動畫電影《瘋狂動物城》?
※《陽光燦爛的日子》里強烈而朦朧的光線如何拍出?
※如何評價2012年電影《林肯》?
※為什麼大魚海棠讓你如此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