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文化是如何雞湯化的?
西藏自治區位於青藏高原西南部,地處北緯26°50′至36°53′,東經78°25′至99°06′之間,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稱,隨著西藏旅遊資源的開發,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前往西藏旅行。但是,題主發現,前往西藏的內地旅行者中,有相當數量的人總喜歡標榜西藏文化諸如「凈化心靈」,「人間凈土」之類的帶有明顯雞湯色彩的作用,太多的主觀色彩掩蓋了西藏文化的真實面目,請教大家,西藏文化為什麼會出現被雞湯的現象?
西藏,不丹,尼泊爾並稱為豆瓣上最幸福的三個地方。
西藏的文化主要是佛教文化,而去西藏玩的大部分都是不懂佛教的文藝青年,西藏的雞湯化都是拜這些人所賜
真正的佛教教義很有深度,而藏區流行的密乘佛教更是佛教修行的深中之深;根本就不是一句「心懷善念,萬物皆靈」之類的雞湯能概括的;這些文藝青年並不懂佛教的教理,也懶得了解,而是把西藏的「外境」即藍天白雲,淳樸的民風這些表面現象當成了藏區佛法的本身
然後用他們的文字功力,把這些粗淺的「外境」牽強附會成佛法的本質;寫成一碗雞湯,感動自己
這些人誤以為自己受到了佛法的熏陶,而究其本質,不過是因為暫時遠離了城市的喧鬧,來到了一個相對寧靜的環境,內心獲得某種程度上的放鬆罷了;這和老外去原始森林探險是一個意思
不客氣地講,這是一群外行人在湊熱鬧
而藏區真正的精髓是注重實修的佛教文化,即佛教修行的極高法門:無上瑜伽法;其中包括寧瑪派的大圓滿法,噶舉派的大手印法等等直指本來心地的佛教修法
而這些真正的精髓只有少數去藏區求法的佛教徒才會接觸和了解到;對於這些佛教徒來講,藏地才能說是真正意義上的寶地
而像「明空不二」「大中觀」「智識雙運」這些比較深的教理是沒有辦法寫成雞湯文在朋友圈廣泛傳播的
從這個角度講,藏區被雞湯化也確實難以避免
畢竟,這個世界上的大多數人只會關注一件事物的表面,而很少會去理會實質大家說的都有點道理。其實…我想要吐槽一下不靠譜的導遊們。對西藏的有些導遊真是無語了,滿嘴胡謅!舉幾個典型的栗子 ~
1.在西藏男孩都叫扎西,女孩都叫卓瑪。這兩個詞是小伙,姑娘的意思!你妹呀!姐姐一個土生土長的藏族姑娘,從沒人叫過我卓瑪!真是卧……X!
2.藏族人一生只洗三次澡,出生一次結婚一次死亡一次!姐姐都洗了多少回了,這麼說,我每洗完三次澡我都要回我媽肚子里重生一回嗎?!您能不能不要讓我母上大人如此勞累呀!
3.看到佛像瞎介紹,不知道就亂說一氣。我不想說藏傳佛教有多高大上,作為一個藏語、漢語都還不錯的孩子,有時候給漢族朋友翻譯一些佛教的東東都找不到相應的漢語詞語。更何況有些導遊完全不懂藏語or只懂一點漢語!
造成的結果就是,把原本沒有的東西說的神乎其神。把原本深奧或精髓的東西,解釋的爛到無以復加。然後來旅遊的人,事先也不做功課,把自以為知道的「奧秘」口口相傳,大寫攻略…惡性循環!藏族人從來沒叫過我卓瑪,一堆剛認識的漢族朋友叫我卓瑪倒是叫的特別歡脫。Orz……
我覺得吧,來西藏欣賞美景可以,人文什麼的就來感受一下就好了,畢竟要去了解一個陌生的文化並不是聽導遊說兩句就知道了的。
謝謝大家的贊,修改兩個信息:
1,- -,朋友教的是拉薩的大學生。。ORZ,真沒看出是大學生。
2,朋友的客棧因為房租太貴已經不開了,年初盤出去了,大家不要再問我名字了。
---------------我是修改的分割線--------------------
去西藏之前沒覺得那地方能洗滌心靈 去西藏之後心靈也沒被洗滌
難道是我的心中積塵太久?哈哈
我去西藏的時候,目的是為了壯美的風景去的,回來覺得收穫最大的也是風景的震撼,至於網上煲的各種洗滌心靈,歷練自我,得道升天的這種雞湯。。煲好了送到我嘴邊都沒有喝下。
反而我一位住在西藏的朋友給我餵了一大鍋雞湯,讓我覺得生活就該這麼過,西藏只有這麼看才能看全
她是一枚設計師,在拉薩的高中教書,不是支教也不是為了公益,只是喜歡在那邊生活,然後有一份簡單的工作,和男朋友開個小客棧。
冬天下雪了,妹子說:「十八,我們出去玩吧」(十八是她老公),然後就叫上一群朋友帶上裝備開車出去...
看到喜歡的風景就停下來,點上篝火,搭上帳篷,支上一個鐵鍋,看滿天繁星。
清晨在水鳥與流水潺潺、山風和鳴中醒來
他們的時間不緊不慢,不需要趕路不用操心行程,一群瘋子聚在一起,早上醒來打屁都可以玩上好幾個小時
(這一群土匪氣息... - -)
春天,他們會尋覓一些神秘的古村,遊客都還沒有到達過的地方,小住幾天
(窗子就是取景框)
雨後在家裡的陽台隨手一拍,彩虹的可見度也是美醉了
如果只是一些景色,我當然不會那麼垂涎,畢竟寶寶是見過世面的,我羨慕的是,他們能在每個時節趕上最美的時刻,羨慕的是他們的生活狀態
每天起床澆花弄草,看過她養的多肉,我才知道原來多肉有那麼多品種,她的多肉真是我見過最健康的多肉了,不知道是主人細心呵護還是西藏的光照問題,嗯...應該兩者兼有
她叫他們心頭肉,葉插神馬的我也聽不懂,就是覺得,看著就覺得十分喜愛,偶爾就會去尋覓一些花草,修剪枝葉為房間填色。
因為工作是美術老師(美術老師,大家都懂得),然後每天都有時間關注自己的早餐,花1-2個小時做一份精緻的早餐怎麼都不會覺得浪費時間。
西藏的學生們特別鮮活,說的易懂一點就是比較野,不像中原這邊的孩子斯文,他們過的更洒脫,晚自習上一節課就會跑到操場一起唱歌跳舞,你可以想像在山裡的高中校園,響起悠遠的歌聲和鮮活的舞蹈,這不是表演,這就是他們的生活習慣。
(此無圖,)
妹子是設計師,她的十八可以說是藝術家?當工作與愛好的結合讓我覺得羨慕
偶爾幫朋友畫個牆畫
取自然材質拼湊做個裝飾品,給學生做欣賞--生命的年輪
普通的木板,上色打磨..
把時間浪費在最美好的事物上,才不會覺得一生匆匆
這碗雞湯我幹了,我一直在考慮什麼時候找一個人少景美的地方住著,工作不用太忙碌,每天多關心生活多點,將自己一直忽略的愛好一點一點拾起...
考慮太多就是無解,我記得他們去西藏時候就是因為旅遊,然後就留下來了,工作和生活都是臨時一點一點構建起來的
每次我去海邊的時候想搭個玻璃房,去森林的時候就想搭個樹屋在瀑布下,每次去旅遊看到心儀的點都會想留下來,可一晃頭又會嘲笑自己的想法,還是很多事情沒放下,寫一篇mark一下,提醒一下自己不忘初心。
-------------------------------------
懶到現在兩年了,西藏的照片都沒整理:)...1.某lama,導致這一地域有反政府色彩。
2.生產力不發達,城市化率低,有廣闊的農村地帶,有反工業化色彩。
3.自然風光優美,有審美價值。
4.相對主流的異質文化,有文化獵奇價值。
5.交通尚便利,公路鐵路航空都能抵達,旅行成本不高。
6.媒體、宗教人士的宣傳放大效應。
綜上,自然就雞湯了。
一隻雞,一個人可以烤雞翅,兩個人可以吃雞肉,當三個乃至更多的人過來都表示要體驗一下的時候,就只能熬雞湯了…
媽蛋,居然寫餓了…西藏雞湯花並不是這幾年,而是許多許多年前。西藏作為世界最高的高原,被雞湯化是非常正常的現象。
內地人那叫雞湯,那叫粉嗎?坐個火車汽車跑到西藏,最差最差也是自己開車騎車去西藏,該有多難?
早在納粹德國時期希姆萊贊助了一個探險隊到西藏,拍攝下一個紀錄片Geheimnis Tibet
你現在看到的畫面就是這個紀錄片的畫面
記錄下當時很多有趣的場景,例如說
雖然是德語,不過我有外掛的英文字幕
探險隊記錄了大量的西藏活動,包括自然,西藏人,宗教儀式,西藏統治階層,氂牛,納粹奇怪的語言搞的我很不習慣。
探險隊和西藏的活佛進行了接觸,活佛也寫了給元首祝起身體健康之類的信。
探險隊稱當時的西藏的統治者是「真正的君王和統治者」,「雖然很粗暴,但是很公正」,還稱「西藏的騎士是黨衛軍精英部隊的典範」之類的。
想想吧,1939年,二戰已經開打了,那會西藏可沒有公路鐵路,印度就在西藏旁邊,印度是英國殖民地,英德關係我就不說了,這幫探險隊沒死在西藏已經謝天謝地了,你說這幫德國佬怎麼想的……還是元首的那些莫名其妙的狂想非要認為西藏是一個特殊的地方。
這才是真粉,真雞湯。我來自四川康巴藏區,站在藏族人的立場上談一下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吧,真正西藏文化(喜馬拉雅文化)當前許多人其實根本不懂,去西藏無外乎就是看看那裡優美的自然風光,感受一下濃郁的宗教氛圍,卻美其名曰心靈受到洗滌,喜歡用獵奇的心態和俯視的姿態看待藏族人的許多日常生活舉動(轉經,朝拜等),實際上從來沒融入進過藏民族的生活中,更談不上對文化的了解。比如說很多人在看到藏族人的藏袍袖子很長,竟會認為這是不是為了跳舞的方便,或者是裝飾用的,而不明白長袖的設計在嚴寒高原上生活的諸多妙用。有的人認為藏族人很臟不愛乾淨,但他們不知道在缺水而高冷的高原上洗一次澡有多困難,以及經常洗澡背後潛在的危險(在缺醫少葯的牧區如果你風寒感冒很容易喪命。)……所以建議要去之前先知道最基本的藏傳佛教常識,然後了解一下真實的西藏歷史和文化,不然你到了那裡除了獵奇,真的不會有什麼收穫。(順便吐槽下現在網上許多關於西藏和藏族人的介紹我覺得很搞笑,不知道是哪些人臆想和歪曲的)
第一次評論,好久沒寫東西,邏輯凌亂,感覺許多想表達的沒說出來,就這樣吧! 這是關於西藏的一幅著名的油畫,《乾杯西藏》,當然現在標榜進藏的文青們可能很多都沒聽說過。這幅畫的作者叫於小冬,就是畫中穿黑色外套戴眼鏡的光頭男人。這幅畫畫的是80年代活躍在西藏文藝圈的一些人。他們當中一些人已經去世了:田文,畫中站在中間戴哈達的長髮女人,《西藏文學》編輯,1987年出差途中路遇塌方,她為一位被飛石砸斷了腿的藏族老人查看傷口,不幸被飛石擊中頭部犧牲,28歲;龔巧明,田文身後戴哈達和眼鏡的那位,《西藏文學》編輯,1985年因為搭乘的車翻落到陡壁下的激流中,不幸遇難。有一些人還活躍在西藏或關心著西藏這片土地上發生的:羅浩,畫幅左側後面站著的那個留長發的高個瘦子,攝影家,現在是西藏攝影家協會副主席;馬原,於小冬身後留鬍子的高個壯碩男人,先鋒派文學代表人物之一,現在是同濟大學教授,以「敘事圈套」在文壇享有一席之地……
我想一定要了解西藏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變成雞湯的,應該能追溯到這群人活躍在西藏的時期,80年代。已經可以肯定的是,那個時候整個文化圈的氛圍比較不著邊際,浪漫主義,傷痕文學,朦朧詩。海子還沒有卧軌,馬頔,哦不,顧城還在尋找光明。
在這麼一個夢幻一般的氛圍中,剛好西藏這個「雲層那邊的高山」(於小冬語)正好契合了這種氛圍。廣袤原始的自然環境,與內地截然不同的宗教民俗,加上國家自60年代以來不斷進行援藏,也給他們去西藏工作生活提供了機會,於是很多剛畢業的大學生紛紛進藏。這一批人實際上起到了向外界介紹西藏的作用。比如馬原著有大量描寫西藏風土人情的小說《岡底斯的誘惑》《舊死》《拉薩河女神》等等,加之馬原等人特有的敘事手法,更把西藏本來就不為人所了解的文化和歷史變得更加撲朔迷離,從而加強了這種神聖的氛圍。再比如畫中龔巧明左邊那個飄逸長發大鬍子的胖男人,他是詩人賀中,90年代末他與莊嚴合著的《西藏旅遊探險手冊》相信是那幾年去西藏的人絕大部分都聽說過,很多人都買過的西藏資料書。
2006年青藏鐵路全線通車,人們可以從成都一路緩緩上升適應幾千米落差的氣候變化,不用忍受貢嘎機場海拔3600帶給人突如其來的高原反應,越來越多的人到西藏去,後來家庭收入增長,購車成為普通家庭可以承受的消費,原來以大卡車為主的川藏公路上也賓士著越來越多的小汽車。日益頻繁的文化碰撞當然是西藏如今變成雞湯的催化劑,但起點我還是認為要落到八九十年代這一批人開始算起。
建議多了解一些西藏正史:推薦微型號miaoxinyu-shuoxizang(通俗的藏傳佛教歷史與文化)
拒絕心靈雞湯,拒絕迷信說教!
人,要麼孤獨,要麼庸俗。當你出去旅行是為了能在朋友圈多發兩張圖片刷存在感時,是為了能跟別人吹噓自己去過西藏時,是為了讓自己看起來清新脫俗時,你已經俗不可耐了。網路時代下的人們太浮躁,太害怕孤獨,每隔兩分鐘就要打開手機查看有沒有」與我有關「的新消息。因為害怕孤獨,不停的標籤化自己,讓自己有種虛無的歸屬感。去西藏旅行這種行為也要將自己標籤化,以讓自己符合大眾心中的西藏旅行,試圖將自己納入「去西藏洗滌過靈魂的人」這個標籤,浮躁的年代,人們讓標籤代替自己思考。
別的地方叫約炮,西藏叫洗滌靈魂。
老用一個梗我都怪不好意思的。
我覺得一句話就可以說得明白,並不是把西藏雞湯化了,而是我們丟掉了原來應有的信仰(文化)。
最後結果就和邯鄲學步一樣!
哎呀!大半夜的,我這個在拉薩生活和工作了兩年的人,主動過來說上兩句。數據性的東西我整不出來,就說說我這兩年感受到的一些東西吧。
先說觀點吧,其實哪有什麼雞湯化,你仔細翻翻N多年前關於西藏描述的文章,其實跟現在的都差不多,只是現在大家都看煩了而已。
本人於2013年年初到達拉薩,自此留在拉薩,直到今年(2015年)年初離開,整整兩年,期間因為工作和個人原因接觸大量老藏,新藏,漢人,遊客,老拉薩(特指長居西藏的漢族人,這批人為拉薩以及整個西藏地區的繁華與變革貢獻了整個青春,在此答主表示鄭重感謝!沒有你們,就沒有現在的便利!)等等。
以下皆為個人感受,以及接觸的人所描述。如有不對的地方,呈請海涵及指正…
其實西藏被「雞湯化」,最明顯的時間節點有兩個,一個是2006年,另一個則是2008年,更早的,實在無從考究…
在2006年之前,西藏仍然是一個相對小眾的旅遊選擇,而且遊客呈現兩極分化,要麼正兒八經就是窮,一路徒步,搭車(騎行的都不多)混到拉薩,以此完成人生又一次吹牛x的談資,要麼就是正兒八經經濟基礎不錯的人,介於兩者之間的大眾人士,很少很少…
為什麼呢?因為在2006年以前,進藏的交通方式很單一,只有公路交通和航空運輸,很不方便。
其實已經有的答案有提到交通方式便利性這個問題的了,但是都忽略一個年代背景!
在2006年之前大概兩三年的樣子,我國青春憂傷文學,以新概念作文大賽和《萌芽》雜誌,榕樹下網站為代表的一批代表人物和作品,在這一時期異軍突起,影響了一大批80後和90後。四娘,韓寒,安妮寶貝等等均是這一時期開始展露頭角。而這一時期的作品,但凡提到西藏,無疑不將其塑造成人間仙境,心靈的洗滌之所,這時候文學作品對於西藏更多的還只是一種情懷,而非雞湯…
2006年7月,隨著青藏鐵路格爾木至拉薩路段鐵路通行,交通便利性一下子提升很多很多!使得普通家庭和受前期文學作品影響的80後得以圓了西藏夢。
這一時期,《讀者》《青年文摘》以及各類博客上,關於西藏的描述開始越來越多,抒發情懷的同時,雞湯文開始出現,大多還都是夢寐以求或魂牽夢繞之地為主題。
緊接著,來到了2008年,這一年,對於西藏來說,最大的主題不是奧運會,而是三,|,4(不知道會不會因為提到這個而被摺疊)。發生以後,很多當初留在拉薩開酒吧,開客棧的80後(這時候,拉薩的商業環境還比較落後,留下工作的人少之又少),甚至很多老拉薩,都開始離開拉薩,整個西藏地區的漢族常駐人口遭到一次一定程度上的洗牌。
2008年以後,拉薩百廢待興,隨著某寶為代表的網路平台崛起,互聯網進入迅速發展的階段。同時90年早期生人,也是深受互聯網影響的一批人進入大學,各類社交平台被使用的頻率越來越高。網路中,西藏被提及的也越來越頻繁。
同時,西藏地區內交通路況變好,拉薩周邊,以及通往林芝,阿里,日喀則,珠峰,樟木等地的交通便利性提高。又因為西藏地區獨特的自然風光,特有的高原特性,特有的宗教文化,與尼泊爾的臨近等因素。西藏對於大眾的吸引力越來越大。
這時候,西藏的遊客量開始出現井噴狀態。剛才有說到,2008年有很大一部分人離開拉薩,而這時候,很多人又留在了拉薩,無形之中又促進了當地旅遊業的發展,更多的人來了…周而復始…
重點就是這,越來越多的人來了,也有越來越多的人有一些自認為獨特的感受,而且互聯網的發展導致信息通達率的提高,你看到的關於西藏的嚮往,話題,文章也越來越多。
其實哪有什麼雞湯化,無非就是你審美疲勞了而已…
今天喝了酒,有點多…腦子這會還是混的…不知道上邊答的大家看的累不累…:
認真寫了,如果感興趣的多,再回來認真補充一下。再給大家說說我在拉薩的一些故事和感受。
今晚實在是不行了…
突然想起一個藏胞小夥子的自黑,說,你們一進藏就說把心靈凈化了,而我在西藏活了20多年還感覺自己這麼齷蹉……
哪裡來的雞湯?熬制的一劑毒藥罷了。
我在西藏呆三年有餘,此地只適合旅遊!看清楚是旅遊!不適合久居!!
其實吧,我看大家回答得都挺全面的,不外乎西藏地區有:相對神秘的環境、相對原始的自然風光、相對艱苦且有挑戰意義的旅行路程這些。
所以相關的「文藝作品」也就多了起來,相關的段子也就多了起來。
於是,就變成雞湯了。
這種對西藏的幻想也不僅僅是中國才有的,國外其實也有不少:
比如下面的這個動畫片《降世神通:最後的氣宗》就算一個。
《降世神通》是一個美國人拍的具有類似《花木蘭》《功夫熊貓》的東亞風格的動畫片。裡面四種元素設定的世界擁有很多會用中國功夫控制水、土、火、氣的人物。他們組成了水土火氣四種民族。(水善部落、土強國、火烈國、氣和牧族)
不過,降世神通的世界設定大得多:
其中,氣和牧族就是擁有類似西藏風格的一些人物,他們都是剃髮的僧侶,不過頭上有個箭頭,性格幽默隨和,食素、反對暴力。同時,他們生活在高原上,這點也很像西藏。
當然了,總的來說這就是一鍋雞湯。但是我舉這個例子主要是說明這種現象在國內外普遍存在。
西藏,一塊孤獨的高壓鍋坐滿整個天空。 ——海瓜子
鄙人長期待在西藏,經常發現有些妹子到了西藏會找街邊的藏族阿姨買一些彩繩編到頭上,也不知道是誰提出來說是藏族習俗的,也許這些可愛的妹子們覺得這樣好看,可我實在是看不出這和在臉上寫著「我是遊客,快來宰我」有什麼分別。
————以上純粹吐槽,與問題無關————
怪不得人家總說西藏可以洗禮一個人。是得好好洗洗。
推薦閱讀:
※西藏長焦廣角上哪個?
※阿來的《塵埃落定》算不算支持藏獨?
※藏族人有哪些被非藏族人誤解的地方?
※如何評價張揚導演的電影《岡仁波齊》?
※六七月去西藏玩,要做哪些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