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部分人覺得肉比菜好吃?

比起蔬菜,大部分人都是喜歡吃肉。為什麼?
仔細看了大家的評論啦,其實我是因為遏制不住減肥的時候想吃肉的衝動,所以問了這個問題。謝謝大家的回答啦,讓我這個在讀文科生對生物提起了一點興趣hhhh


這個我要強答─=≡Σ((( つ??ω??)つ
發現大一時候寫的一篇渣渣科普文正好切題,請各位大大輕噴
2016/05/24 更新:
大家表示太幹了以及略不清晰,遂寫提綱稀釋之,提升觀感(??????) ? (8
看關注度決定要不要把心理學相關部分放上來,那個學期沉迷於這個問題寫了好多相關的課程小報告~遵照饒老闆指示:做有趣的科學(*???)/\(???*)
======================窩是提綱========================================
1. 生化篇:肉啊!不管什麼肉,富含蛋白質和脂肪!能量炸彈鮮香人人愛?(ˉ﹃ˉ?)
2. 生理篇:肉熟了更鮮更香!想快樂嗎?吃肉吧(/ω\)
3. 類群篇:人類能消化肉,肉食、雜食靈長類點贊,大猩猩不想說話(*?_?)ノ⌒*並向你扔了一把栗子。
4. 演化篇:載脂蛋白apoE究極進化成為我們的好夥伴,從此人類過上了頓頓有肉吃,吃不死就往死里吃,越吃越聰明就有了更多肉吃的開掛生活(((*°▽°*)八(*°▽°*)))?
=====================================================================

人們普遍認為,動物性食物,即通常所說的「肉類」食物,常常會對取食者產生特殊的吸引力,並促使他們產生傾向性選擇行為。德國研究者認為來自主要吃素食和低蛋白食品的國家的人缺乏魄力和熱情。在可選擇的情況下大部分人都會選擇肉類和高蛋白食品。十九世紀末的美國農業部營養學專家Wilbur
Atwater在當時頒布的美國國家標準建議:從事體力勞動的男性每天應當食用125克蛋白質,主要是來自肉類的蛋白質。[6]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常常因肉類的細膩口感和獨特香氣而選擇肉類食用。為什麼我們如此喜歡肉類?這不僅涉及個人偏好,而且涉及多種生化基礎和演化意義。


1、生物化學角度:動物性食物的主要化學成分及處理過程中它們可能釋放的風味物質。[1]


我們經常食用的禽畜肉品的營養成分,除水分外有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礦物質(鈣、磷以及各種微量元素如銅、鐵、鋅等)、碳水化合物等。不同肉品的營養成分比例是不同的,但除約70%的水分外,蛋白質含量均為約20%,脂肪含量1%到10%不等,其他成分僅占約1%。因此肉類營養成分主要為蛋白質和脂肪。

Figure 1 | 常見食用動物肉類營養成分

此外,肉類在儲存和加熱烹調過程中,會發生一系列生成風味物質的生物化學反應。這些反應的反應物除蛋白質、脂肪外還包括上述1%的其他成分。具體為:

(1)肉品風味前體物質:a、水溶性:如肌肉中天然存在的蛋氨酸、半胱氨酸等。產生肉鮮味的主要物質呈味核苷酸(包括肌苷酸IMP、鳥甘酸GMP)、谷氨酸鈉鹽(MSG)及儲存過程中ATP水解終產物次黃嘌呤(Hx)和核糖等。b、脂溶性:磷脂、遊離脂肪酸及其降解氧化產生的不飽和羰基化合物(醛和酮)等。c、硫胺素類:甲酸、雜環呋喃類化合物等。

(2)加熱烹調過程中產生的風味物質:絕大部分為美拉德反應的產物或中間產物,詳見下文。


2、生理學角度:上述成分和物質如何影響取食者的選擇行為。


味覺方面,整個口腔里至少分布著五種不同的感受器,其中一種感受器對谷氨酸鹽等氨基酸鹽敏感,感受到的谷氨酸鹽等的味道稱為「鮮味」,因此人們喜愛取食蛋白質。而人們對於脂肪的喜愛主要來自豐富細膩的口感。[4]

嗅覺方面,肉類風味物質主要來自以下生化反應:a、脂肪酸的熱分解。b、糖類、氨基酸和核苷酸的熱降解。c、脂肪酸的氧化產物和氨基酸可能發生的反應。d、糖類和氨基酸類的美拉德反應。美拉德反應,即多種醛類,酮類,胺類,氨之間氨基和羧基的縮合反應,產生了絕大多數的風味物質。美拉德反應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為羰基、氨基脫水縮合,轉化,異構,重排最終生成1-氨基-1-脫氧-2-酮糖化合物。第二階段很複雜,最終產生類黑精,伴隨多種含N、O、S的化合物,其中含有大部分肉類風味物質。[2]此外,Duke的研究者最近發表在 Neuron 上的一篇文章提出:大腦能夠檢測到食物的胃-腸代謝信號並分泌多巴胺,且這一過程的發生可以脫離味覺,即肉類中含有的高熱量也能獨立產生吸引力。[5]這些感官刺激和神經反射促使取食者傾向於選擇肉類。


3、演化角度:人類與靈長類近親的食性對比。


營養生態學方面的研究表明,靈長類食性較複雜,主要有植食性和雜食性。雜食性靈長類食性與人類相似。對於植食性靈長類動物,一種理論認為它們取食時會追求「蛋白質最大化」目標,即動物選擇食物時常為保證蛋白質最大攝取量而優先選擇蛋白質含量高的食物。這一理論成功地解釋了一些靈長類動物的取食策略,如吼猴,栗紅葉猴,大猩猩等對樹葉的選擇與其蛋白質含量成正比。另外,蜘蛛猴喜愛採食脂肪、糖類含量高的果實,這一點可由「能量最大化模型」解釋,不與「蛋白質最大化」模型矛盾。[7]植食性靈長類動物的消化系統不適於消化肉類,如餵食可導致血管硬化等健康問題。[3]但一些種類會捕食昆蟲以補充食物中缺乏的蛋白質。能夠消化肉類屬於人類的進化特徵之一。人消化肉類的過程包括口腔中的物理消化(磨碎)和胃、小腸中的化學消化過程。肉類由口腔進入胃,胃液中的胃蛋白酶、組織蛋白酶等對蛋白質進行初步消化,而脂肪不能在胃中消化。初步消化後的食團進入小腸,由小腸中的胰蛋白酶、糜蛋白酶、氨肽酶、羧肽酶等對蛋白質進行進一步消化,同時小腸中的脂肪酶對脂肪進行消化。肉類在小腸中完全消化,吸收。[2]

因此,人類與植食性靈長類不同而與其雜食性同類相同。人們可以進行肉類的消化,這是人們喜愛肉類的生理基礎。

Figure 2 | 非人靈長類動物與人類的食性差距

4、分子生物學角度:產生這一行為的的基因層面影響.

自從幾百萬年前人類與黑猩猩分化以來,一種被稱為apoE的人類基因經過兩次突變,讓我們能夠消化吸收肉類並防止食肉產生的危害。人類「肉食基因」主要是這一基因。

apoE介導合成的載脂蛋白E是血漿中重要的載脂蛋白之一,主要在肝臟合成、分泌和代謝、參與脂質的細胞內代謝及分布,運輸、儲存及排泄,有修復組織、抑制血小板聚集、免疫調節等作用。apoE有三個等位基因E2、E3、E4,其中E3促進載脂蛋白E合成效果最好,在現代人中普遍分布最廣。而靈長類基因組中僅發現E4。apoE等位基因頻率因不同的種族和地區存在差異。[8]
apoE第一次突變早在約500,000年前,即人類學會控制火之前就已經發生,由原始apoE基因突變為E4。這次突變可能提高了血液中攻擊微生物(例如吃下的生肉中殘留的致命細菌)的殺傷性血細胞的效力,也防止了微生物感染沒有好轉時引起的附帶組織感染,即慢性炎症。

但是,僅經過第一次突變的apoE還存在缺陷。它讓我們可以吃肉,但肉類含有的脂肪和膽固醇卻不能被有效分解。它們堆積在血管內壁,引起血管硬化等疾病。這與植食類靈長動物相似。

大約226,000年前apoE出現了第二次突變,出現了3種等位基因,包括分解效率最高的E3。E3更有利於人體分解脂肪,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量。這種作用讓細胞更加健康,骨骼更加堅實,不易在中年時折斷,進一步防止了早亡。

帶有砍痕的骨頭和其它考古證據表明,我們至少在250萬年前就開始吃肉了,早於原始apoE突變。因此,原始人類為了從食物中獲取較多能量不得不承受患病風險。另外,早期apoE基因突變的殺菌特性表明,早期原始人會吃屍體和腐爛的剩肉。[9]

Figure 3 | apoE基因演化過程

apoE二次突變的另一個好處是附帶提升了我們的大腦性能。為了正常傳遞電信號,腦細胞需要在軸突上覆蓋髓鞘。膽固醇是髓鞘的主要成分。儘管人們攝入的膽固醇不會直接參与髓鞘合成(髓鞘所需膽固醇由大腦合成),但apoE有助於幫助體內膽固醇重新分配,因而有利於防止髓鞘損耗,提升神經系統性能。[3]

從以上討論可以看出,動物性食物對人類的生存和演化起了重要作用,人們對動物性食物的喜愛從遠古開始流傳至今,不僅是因為肉類食品有獨特的風味和細膩口感,也因為肉類能量密度較高。人們對肉類的喜愛有深厚的基因和生理基礎。


參考文獻:

[1] 孫玉民 羅明 .禽畜肉品學[M].濟南:山東科技出版社1993.7

[2] 蔣挺大,王玉生.食物與營養化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7:111.

[3]Sam
Kean .The Violinist"s Thumb: And Other Lost Tales of Love, War, and Genius, as
Written by Our Genetic Code

[4]雲無心 為什麼人人都愛紅燒肉 果殼網

[5]Jonan
Lehrer我們為什麼喜歡卡路里和蛋白質

[6]
Cambridge World History of Food. IV.C.2.

[7] 郭松濤等.靈長類營養生態學的研究進展[A].人類學學報,2011
[8] 何印蕾.ApoE基因多態性與疾病關係研究進展[A].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08
[9] Caleb E Finch and Craig B
Stanford.
Meat‐Adaptive Genes and the Evolution of Slower Aging in
Humans. The Quarterly Review of
Biology.2004


「為什麼人普遍愛吃肉」這個問題可以分為三部分:
1、為什麼肉讓人覺得味道好?
因為肉含有各類風味物質。我們身體的味覺感受器「嘗到」這些風味物質發送出信號,大腦相關區域收到這些信號產生愉悅感。
2、為什麼人具有這種感受肉美味的感受器,而食草動物沒有?
因為具有這種感受器的直立人種群表現出更高的生存競爭能力。
3、為什麼具有這種感受器的直立人就有更高的競爭力?
因為具有這種感受器的人會主動尋求肉食,而肉作為補充蛋白的來源,是更優質的食物。所以吃肉是更利於生存的選擇。
張澤和李雷的答案在第一和第三方面回答的不能再好,我其實只勉強回答了第二個方面,回答的很粗糙但勉強能看。建議你們這些對這個問題感興趣的人屬食肉動物們,把這三條答案結合起來看。

原答案的隱形分割線

藝名反對高票答案,在他的描述里,彷彿人類祖先雖然覺得肉難吃,為了生存勉強自己吃肉,最後終於把「愛好寫入基因」,讓愛好肉的個體越來越多,簡直就是勵志文的進化版。
但實際上進化可沒有努力就有改變這一說,實際是人科人屬的物種有許多分支,喜好吃肉的直立人族群從誕生那天就是普遍偏好食肉的動物,這支分支表現出比其他「人類」分支更強的競爭力,淘汰了其他所有的族群成為了人類。隨機性的突變賦予人食性,環境賦予其競爭力。從來沒什麼「發現肉的好處,雖然肉難吃但還是為了生存吃肉」,從來沒什麼「把食肉愛好寫入基因」。普通的羊即使餓死也不會吃肉的,普遍偏植食的古猿也不會變的偏好肉。即使努力勉強自己也不能把食性遺傳給後代,科普畢竟不是雞湯文,建議不要為了「正能量」強答


謝邀
本文共2000字,大約需要5分鐘閱讀。

在我看來,覺得肉比菜好吃,是一種人類本能,一種來自於蛋白質匱乏的本能。而形成這種本能的原因,我描述如下:

我從六部分來解讀這個問題,

第一部分:我們需要蛋白質

蛋白質是人體必須的,基因發揮作用的主要媒介是蛋白質。主要的酶是蛋白質,各種同道分子和信號通路是蛋白質,細胞結構基礎是蛋白質…

學過高中生物的,應該知道人類的三大有機物糖類,脂肪,蛋白質。學了大學生化的,會知道,這三者可以轉換。
那麼肯定有人會問,既然如此,那麼我們直接吃糖,然後轉換成為蛋白質不就可以了嗎?

這裡面有兩個問題
1,糖轉換成為蛋白質的效率很低
簡單粗暴的證據是,你吃了那麼多高脂肪高糖的東西,咋沒長成一身肌肉,而是一身五花膘呢?

2,必需氨基酸
這個相信很多人還記得這個東東,當年的口訣現在都會背,色賴苯丙亮異亮,蘇纈甲硫八必須
這幾種是必須從食物中攝取的氨基酸

鄭重提醒:不要以為不吃肉就可以瘦下來,糖轉化為脂肪的效率非常高,你吃水果照樣長肉,最好別從攝入分類上動手。(減肥唯一的途徑就是攝入低於消耗)

第二部分:肉類是我們最主要的蛋白質來源
肉類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也是我們人類最主要的蛋白質來源。

上圖是肉類蛋白質含量。
相信有人一定會問,看起來也不高啊,因為,最高的那個成分是生命之源,俗稱水,包括我們自己,也有百分之六七十是水。所以,拋開水,主要成分最高的是蛋白質。
曾經看過一個紀錄片,有個雨林地帶吧,當地人最大的蛋白質來源是蝙蝠,還有另外一個不落是吃蜘蛛(希望沒噁心到大家)

第三部分:有沒有其他的可替代資源
當然有,相信細心的朋友已經從第二部分發現了一個比肉類蛋白質含量的東東
那就是豆類
沒錯,豆類的蛋白質含量超高,而且容易種植。是替代肉類蛋白質的最主要來源
這一點,感謝偉大的中國人,在缺乏肉類的時候,他們不斷的嘗百草,終於找到了替代肉類的完美來源。豆類。這是中國人民最偉大的貢獻之一,絲毫不亞於四大發明。

偉大的大吃國人民,發揚了勇於嘗試,不斷創新的精神,不斷地開發豆的吃法,使得豆子成為一個偉大的行業。
你如果一無所長,那就去從事豆類行業吧
1,豆的做法很多,適應於所有的中國烹飪方式,蒸煎炒煮都沒問題
2,把豆子磨碎了去做生意,水多了那是豆漿,水少了那是豆腐,不多不少那是豆花,長毛了那是毛豆腐,放臭了那是臭豆腐,實在不行放太久了,還可以做醬油。
真是人間至寶啊

當然了,對於素食主義者,豆類更是不可或缺的,偉大的美食家,也用豆類做出了各種形形色色的誘惑的素食美食

(這是紅燒素肉條)
當然,你也可以吃堅果,比如我們的遠方親戚一些猴子就是吃堅果為生

第四部分,能否除了肉類和豆類,學習牛一樣只吃草?
答案是可以,也不可以。
說不可以,是因為,我們目前還沒進化出這一機制,按照目前大家吃肉的水準,我看懸。
說可以,是因為有這種可能,相信大家一定知道,牛羊,就是標準的植食性動物,但是好像他們也沒卻蛋白啊。
是的,牛的確可以實現這個功能,難道糖脂蛋轉換機制對牛變了?當然不是。
原因有二,
第一,牛的胃跟我們人類不一樣,我們只有一個胃,而牛卻有四個胃(瘤胃、網胃、辮胃、皺胃),這就意味著,牛的食量要比我們大很多,自然可以允許更多的轉換。但同時也導致牛必須不斷的吃東西才可以
第二,上述原因只是一個很小的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牛的腸道微生物可以分解纖維素,這是我們人類不具備的東西,所以,很多時候,讓你吃蔬菜,除了補充維生素和一些元素,大部分都東東都直接排了。要是人類的腸道有這些微生物的話,我們就多少可以解決蛋白來源問題。
當然,消化纖維素,是要代價的,更長更複雜的消化系統,更多的進食時間,並不一定有利於生存。時也命也。
但是,一切並非絕對。
比如疣猴亞科(Colobinae)是靈長類舊大陸猴中一個重要和特殊的群體,它們通常以植食性為主且獨立發展出具有類似反芻動物的複雜的胃這一重要生理特徵,其腸道微生物可能參與發酵和消化纖維素。這個科,大家最熟悉的就是金絲猴嘍

第五部分:為什麼我們更喜歡肉
其實這一部分,太簡單了。因為動物會跑,植物不會跑。
是不是很兒戲,但真相就這麼簡單。植物隨處可見,所以,我們隨處可以吃到植物。但是大部分肉類,都在滿地的跑,我們得追啊,而且動物的總量也低於植物,相信熟悉食物鏈的人一定深有體會

所以啊,瘦不下的永遠在騷動,吃不胖的有恃無恐。
額不對,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有恃無恐哈哈哈

第六部分,難道只有人類才吃肉?
當然不是,咱不扯很遙遠的獅子老虎,就是我們人類的近親里,基本上各個都是雜食性動物。比如喜歡吃白蟻的猩猩,據說還有科學家以此認為他們像我們一樣可以發明工具。
這是一份人類親戚們的食譜,可以看到,哈,大家都吃肉哇

所以啊, 吃肉,並非人類的特長,在我們的那些親戚中,都能發現吃肉的習慣。也就是說,關於吃肉,並非是人類獨特的,也並沒有影響人類的進化歷程。
人類之所以跟這些親戚分開,是因為我們的智力,這一點,我在另一個答案里有詳細的解讀

腦容量比例,在600萬-300萬年之間,基本上是沒發生變化的,然而200萬年前,這個數字開始持續增加,也就代表,主動性的選擇開始持續加強,即人類對智力的追求至少有200萬年的歷史了
為什麼人們傾向於認為體力勞動比腦力勞動低級? - 知乎用戶的回答好了,上述六部分,從幾個角度,解讀了人類吃肉的問題
即,不吃肉,不舒服斯基
————————————扯淡部分——————————
下面點評下幾位高票答案,得罪一下幾位高手
1 花滿樓庭的答案:從適者生存來看,角度不錯。但是我們無法論證食肉是被逼的,以及吃肉的進化優勢。因為人類從來沒發展出像植食性動物那麼強大的消化系統。而且,從侏羅紀的普爾加托里猴到人猿到現在,其實也進化出了純粹植食性的猴,比如疣猴亞科就發展出了類似牛一樣的芻胃系統
2 高雄的答案:從進化的角度指出吃肉不一定具備進化優勢,這一點我比較認可。不過他的結論只強調了直立人的問題,卻未提及,在未分化成為直立人之前,祖先是否吃肉的問題。他和花滿樓庭在進化論上的爭議挺大,一個強調「吃肉優勢」,一個否定「吃肉基因」,好像這兩個都缺乏證據唉。事實上,吃肉優勢有多大,我不認為可以影響到人類的進化。人類的進化,主要是腦容量問題,而非吃肉比賽,否則,獅子應該是食物鏈頂層。
3 張澤的答案:基本正確,他的答案的角度從味覺來考慮是一個非常新穎的內容,也讓我長了不少見識。這種理論,可以成功的解決,在不缺乏蛋白來源情況下(肉類,豆類,雞蛋),人為什麼更傾向於吃肉。
不過個人感覺引入APOE有點畫蛇添足了。APOE,中文名載脂蛋白,是一個明星基因,做人類適應的人很喜歡這個基因,因為這個基因可以論證短期內,我們的生活改變,會讓本來有利的基因變成有害的基因。這個基因的主要作用不是跟蛋白質的關係,而是脂肪的關係,也就是說,你無法論證載脂蛋白在蛋白質吸收和轉換的作用。還是老話,有了APOE的幫助,你依然無法彌補蛋白質的缺乏,而是一身五花膘。


贊同 @高雄@李雷@張澤 答案,反對高票答案。
我來補充一下他的答案

眾所周知,自然選擇了更強大的、對肉更有慾望的肉食動物。它們進化出來對谷氨酸鈉的慾望,也就是對肉類鮮味的慾望。而我們人類就是其中的一支。

由於大量肉類的攝取,蛋白質的極大豐富使我們的大腦開了外掛一般飛速進化,最終擁有了最強智能。

可是我們現在偏偏要用我們的大腦來教別人吃素,你說是不是一種諷刺呢?


卸妖 肉的熱量高啊…生物一路進化過來是為了生存 熱量高的攝入方便還能多儲存些


假如你生活在一個不透明的瓶子里,有人不斷地往瓶子里扔硬幣。一天你問:
為什麼世界上的硬幣沒有大的?
因為,能通過瓶蓋的硬幣,都比瓶蓋小。比瓶蓋大的硬幣,在不透明的瓶子外。


把問題看成了「為什麼人肉比菜好吃」
噢嚇死寶寶了


從進化的角度上講
吃肉的過程中得不到快樂的那些個體祖先 都掛掉了
肉能給人提供 是能量 是結構物質 有大量人類需要的營養
而蔬菜 提供營養 提供能量 提供所需的東西的效率 要低得多得多
另外 另外 植物中含有的有毒的東西 要比肉類多得多
比如各種生物鹼…… 龍葵素啊 尼古丁啊 鞣酸啊啥的


尷尬。。我幾乎一年四季以水果為生。。也就冬天怕冷吃點牛肉吃點魚。。。(●′ω`●)為什麼喜歡肉,因為吃了暖和啊!夏天我幾乎就吃水果所以身上特別涼快!


因為我們可不是吃素的~


其實個人覺得果蔬很好吃,但是不足以維持熱量消耗。
在海南吃過上等素齋,世紀初人均上千那種,真的好吃啊。。。可惜中午吃完遊山玩水,下午四點就餓得不成了。。。

在東北那種地方,沒肉幾乎活不了。


說說自己的感受吧...

3,4歲的時候吃肉太多一下子給吃傷了,導致後來再也不吃肉,所以現在家裡基本都不買肉,即便買肉也是我爸媽吃我看著。這麼多年了,不吃肉感覺也沒啥壞影響,就是身材瘦點,但也不是皮包骨頭的那種。不過上帝給你關上一扇門還能給你打開另一扇,至少蔬菜都是我喜歡的。也嘗試過吃肉,不過可能因為這麼多年不吃身體產生抗性了,只要一吃立馬反胃作嘔,家人都說是心理作用,但真的沒辦法克服啊,還嘗試過把肉伴著果汁或者加上特別重味的調料掩蓋肉味也不行,條件反射的作嘔無法避免。我父母還經常調侃養我給他們省了不少錢...因為只用買蔬菜就行。每逢春節,親戚的孩子們都搶著夾肉,只有我一臉懵逼。


因為大部分覺得菜比肉好吃的祖先都掛了


老舍說,小時候總羨慕鄰居家包的餃子,肉多菜少,吃起來香。自家的餃子往往反之,總吃不滿意。
母親總會說,咱們的餃子里菜多肉少,可是最好吃!劉家和孫家的餃子必是油多肉滿,非常可口,但是我們的餃子會使我們的胃裡和心裡一齊舒服。


1.習慣的力量。

這個我在另外一個帖子裡面提過,習慣決定了偏好。

我曾經非常喜歡吃蔥蒜,但是現在卻根本無法下咽,如果在外面吃飯,食物里有,不小心吃到了,都會不舒服很久,覺得特別熏。

2.蛋白質和脂肪的營養需求。

有句話叫缺什麼想(吃)什麼……你特別想吃某種東西,說明身體可能需要這種東西的某種營養。

PS,我覺得中國的素食者好幸福,因為我們有大量各種各樣的豆製品和菌類可以吃。


不邀自答。
從營養角度來說,肉中的脂肪會給人們提供飽腹感。也就是說吃肉可以得到滿足。


如果我沒有猜錯,這個問題目前是無解的。
但我可以提供一下解決的思路。
可能的答案分成兩類,食肉偏好是先天的,還是後天的。
換句話說,是基因決定的,還是文化和成長經歷決定的。
如果你找到了很多的證據,比如通過食肉偏向調查問卷和對應的基因型分析,發現了食肉偏好和某些基因的強關聯性,那麼,你可以推測是基因決定。
如果你找到很多證據,比如通過食肉偏向調查問卷結果和某些文化,某些經歷的強關聯性,或者更有力的移民者調查,那麼,你可以推測是文化或經歷決定的。
可是事情並不能這樣簡單,即便你的學說成為學術界統一認可的標準答案,在不久以後,還會有無數後輩試圖拿著更有力的證據啪啪打臉,甚至污衊你的品格。
搞學術研究不是請客吃飯,是需要流血犧牲的。
以上。


我小學有個同學,不愛吃肉就愛吃菜。
我爸有個朋友(雖然我不知道我爸那文化程度為什麼會有那樣的朋友)是個很有氣場的學識淵博的小老頭,素食主義者,他說素食的原因是他之前覺得肉不好吃,乾脆就素食了。然後一群朋友出去吃飯大家都會專門為他點幾個素食。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回答為什麼牛羊為什麼不覺得肉好吃?蒼蠅會不會覺得腐肉好吃?為什麼有的人覺得豬肉好吃而另一些人覺得牛羊肉好吃?為什麼素食反而顯得更健康?

說肉更能滿足人體需要的,那是由果及因而不是由因至果。

先挖好大坑,有時間再填。


在我們身體里,有一種東西叫基因。
長達數十萬年的進化里,我們的祖先一直掙扎在生與死的邊緣中,當生存都成了奢望,我們不會思考更多的事情。
在狼虎豹獅口中幸運地活下來的祖先,並不是身體有多健壯,跑得有多快。
他們只是跑的比最後幾名更快更久一點。
在寒冷與飢餓中活下來的祖先,只是肉比其他人更多一點。
於是祖先們微小的大腦里,有了一個概念:「肉很重要」。
肉很重要,有了更多的肉,我們才能跑得更久,有了更多的肉,我們才能更久地對抗寒冷。即使它很難吃,帶著血的腥味與塵埃的苦味。
這樣的想法被一代代傳了下來,吃更多肉的祖先們漸漸佔據了族群的很大一部分,肉很重要的想法,成為了族群里的常識,在捕獵結束的時候,他們會拚命的往嘴裡塞肉,那些鮮美的漿果被丟在一邊,成為了飯後消遣或者垃圾。
於是漸漸地,那些不怎麼吃肉的祖先們都死去了,活著的都是吃肉的祖先。
祖先們不再抗拒吃肉,腥味與苦味好像漸漸被淡化,有些人甚至喜歡上了這種味道,有了這種喜歡,他們會更主動的去找肉,去吃更多肉,於是他們有了更大幾率的存活率了。
於是漸漸地,吃肉比例少的祖先們都死去了,活著的都是吃很多肉的祖先了。
他們的脂肪層越來越厚,他們的肌肉越來越有力,他們的大腦越來越聰明,他們的武器越來越鋒利,他們的住宅越來越穩固,再也沒有什麼能威脅到他們的族群。於是他們不再努力追求生存,他們開始追求生活。
他們發現吃肉只會讓他們慵懶的軀體更加肥腫,嚴重的影響了他們的外觀與行動能力。
他們的運動量只有祖先們的幾十分之一,卻能肆意進食比祖先們多得多的肉。
他們有各種各樣的交通工具,不再依賴於他們的雙腳跑動,不再回憶起那些在狼口中掙扎出來的哀嚎。
他們終年待在25度的空調里,不再回憶起祖先們在寒冷的冬天裡相擁取暖的絕望與痛苦。
於是他們開始嫌棄肉來,想不通祖先怎麼會吃這種不健康的東西,瓜果蔬菜才是保持身材的王道啊。
於是他們在知乎發出了一個問題:「為什麼大部分人覺得肉比菜好吃?」
這只是最單純的祖先總結出來的,最簡單的活下來的方式而已。
生存,僅此而已。
======================================================================
第一次修改。
文章是在某個腦洞大開的夜晚寫下的,三生有幸,得諸位點贊。
最開始的時候,的確沒有想太多,就像平常寫故事一樣,很流暢的一篇小故事。
太順利的東西,總歸是充斥著太多漏洞。
感謝諸位知友指正,但故事總要有個起伏波瀾,所以我就在這裡做出說明吧(傻笑)。
我們吃肉,最開始的確是被強迫的,但並不是那些祖先強迫自己的,而是自然。
最開始的時候,我們都是雜食性(偏素)的古猿。
大約500萬年前,全球變冷,大部分的森林都被毀滅了,很不幸的是,毀滅的區域包括我們這一支的生存地。
隨處可見的漿果,如今成了搶手貨,放眼望去,滿地都是青草與屍體。
我們選擇了屍體。
沒有什麼代代相傳,也沒有什麼抗拒不抗拒。
不吃肉的都死了,吃肉少的也都死了。傳承到我們這一代的,只有吃肉多(喜歡吃肉)的那一支。


推薦閱讀:

為什麼似乎只有東亞地區有大量品種的蔬菜可以吃?
感光植物(芹菜、香菜等)人吃了會變黑嗎?
大力水手為什麼吃菠菜?
現在菜價賤至幾分錢,是因為國內小農經濟的生存模式,還是因為國內通脹抬頭?

TAG:心理學 | 蔬菜 | 飲食 | | 人類進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