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 施耐德APO-SYMMAR-L 150/5.6 這隻鏡頭?

關於這隻鏡頭的資料並不是很多,想了解下關於它的一些背景...


Schneider從對稱結構起家,現在還是一心撲在對稱結構上…對稱是個寶,沒他好不了。
從Symmar到Symmar-S,到APO-Symmar,再到據說因為更換了環保玻璃而重新設計過的APO-Symmar-L,就這麼一路過來的。這個L官方表示重新依據環保法案設計過的意思。


Symmar的設計思路源於Goerz設計Dagor的路子,具體不展開了。
你知道Dagor是最早利用三鏡膠合實現消象散同時控制其他像差的鏡頭就行。


網上也有討論說認為L的像場比較大,但我對此不置可否,因為最早的Symmar標稱像場還有80度咧!(F/6.8系列,@F/22),而L的標稱視角是75°@F/22

Symmar大約是1920s開始生產,到二戰前後還是這結構
官方現在說視角70度,但當年的手冊里自己寫的80度嘛…

多麼可愛的結構,而且能拆前後組當convertible lens用

50年代前後對古老的Symmar進行了改進,原本的3-3結構變成了2-1-|-1-2的結構,將光圈增大為F/5.6。

這時候還是可以拆前後組用的。
其實鏡組間隔等於就是個折射率=1的鏡片,所以此時可以看做是4-4的protarlinse。
單組成像頗有古風。

70年代推出了新的Symmar-S,大約生產到90年代。大幅平坦了第1-2和第5-6膠合鏡組的膠合面,由此推測玻璃的折射率肯定與原本不同(沒去找專利)。據說很好降低了像場彎曲,但沒對比數據,姑且聽之任之咯。多層鍍膜大概也是這個時期引入的。

好像這個時代就沒法當convertible鏡頭用了

之後就是APO-Symmar的時代,引入了APO設計(雖然我個人表示噱頭的成分不少)
再之後就是APO-Symmar-L,環保的設計,官方還說都增大了點像場。
結構沒大變化,還是你今日看到的樣子:

這圖就比較隨便了…
官方提供了計算模擬的mtf等

注意這三組mtf分別是無限遠,1:10和1:5的F5.6,F11和F22
對線是5,10,20lp/mm

然後找到個兩隻Symmar和一支Sironar S的對比
倍率是1:10,不是無限遠。你可以看到,L與非L頭幾乎沒有差別,非L頭甚至略好。給sinar做的鏡頭(之前看成-N了不好意…)也是一個德行。

無窮遠的比較如圖:

(以上兩圖源自Is Apo-Symmar L 210 an Upgrade?)

--------------------------

總之,非L頭性價比高
標頭就是標頭的樣子
現代鏡頭就是現代鏡頭的樣子。

我掛機頭是150/3.5 Eurynar,用現代標準來說很不怎樣的一支頭。
重要的是開心~


推薦閱讀:

焦外二線性到底是啥意思?
有哪些你相見恨晚的相機?
購買單反相機清潔套裝的必要性和使用需要注意什麼事項?
隨著後期技術的進步,是不是相機鏡頭本身的素質已經不再重要了?
賓得da35 2.4怎麼樣?

TAG:攝影 | 攝影器材 | 鏡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