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外二線性到底是啥意思?

買了個50 1.8d,結果發現1.8的時候焦外看起來很恐怖,google之這現象,叫焦外二線性。


這個帖子回答的很詳細了,還有舉例:http://www.lvyoubbs.com/thread-13954-1-1.html

  1. 二線性虛化:這是不太理想的焦外成像,被攝物體的散焦畫面輪廓被兩條或者數條線分開。
  2. 對於普通折射鏡頭而言,影響焦外成像的因素有兩個:鏡頭設計的本性和光圈的形狀。

有些同學比較想了解光學原理,沒有圖的情況下,講清楚不容易啊。試著解釋一下:

  1. 大家都知道,小孔成像跟孔的形狀無關,無論是圓孔或方空,成像都跟實際物體一樣。然而這是指清晰成像的時候。但當不成像時,照出來的就是跟孔一樣形狀的光斑。
  2. 凸透鏡成像。想複習功課的同學參考百度百科-凸透鏡【1】。凸透鏡的形狀會對成像造成什麼影響?一樣的道理,焦外也會變成凸透鏡的形狀。在相機裡面,就會變成光圈的形狀。例如特殊形狀光圈成像【2】。
  3. 其實相機內,即使清晰成像,匯聚後的光線也是光圈的形狀。但我們看焦內圖像是清晰的,因為匯聚後的光線哪怕不是圓形,但沒有超過容許彌散圓【3】,因此我們肉眼無法分辨,就認為看到的是清晰圖像。焦外超過容許彌散圓時,我們就能察覺了。因為通過凸透鏡光心的光線是直線傳播,因此在成像元件上的圖像主要取決於通過光圈邊緣的光線。如果光圈邊緣有直線的存在,那麼焦外就會有直線存在。這個直線就是二線性。
  4. 除了光圈形狀,焦外因素還與鏡頭設計本性有關。例如折返鏡頭。其實原因還是因為折返鏡頭的如光口是一個環,而不是圓。如果有點光源存在,就可以看到在焦外也呈明顯的環狀。這時候,二線性的說法就不合理了。看了一些國外的文章,沒有發現有「焦外二線性」的說法。一般都說bad bokeh、sharp或者harder edge【4】。顯然這樣的用詞更加貼切。
  5. 光圈葉片的數量。如果是偶數葉片,在較小光圈下會產生單縫衍射,加強所謂的二線性。因此一般單反都採用奇數葉片,避免採用對稱結構,降低顏色。
  6. 像差(Optical aberration)【5】。像差是決定焦外成像的一個重要因素。尤其是球面像差。像50mm 1.8G和1.8D,均是7葉片光圈,焦外卻差很多。主要應該也是1.8D對球面像差矯正過度。【6】

啰啰嗦嗦說了許多。而實際情況下,相機往往採用鏡頭組,光路環境更複雜。尤其在複雜的光學環境下,高光、逆光、高色差等都對焦外成像產生很大影響。據說早期鏡頭對像差就缺乏認識,焦外柔和與否要看運氣。
最後再附上一篇對焦外成像很不錯的講解,配圖也很到位:http://www.dyxum.com/dforum/tp-bokeh-studies_topic28088.html

總結:

  1. 焦外二線性應該是個國內說法,有見過國外文章有類似描述的可以告訴我。實際上比較常見的說法就是好的焦外是柔和的奶油狀(smooth、creamy bokeh),不好的焦外就是不柔和的。
  2. 焦外二線性主要決定因素:光圈形狀、光圈葉片數、折返鏡頭、鏡頭組對像差的矯正。
  3. 鏡頭這東西,像差控制好了焦外就差,控制不好容易畸變,好容易滿意了又出來紫邊,等一切都完美了價格就不可承受了。總盯著鏡頭的缺點,不如想辦法發揮鏡頭的優點。

【1】百度百科-凸透鏡:http://baike.baidu.com/view/47418.htm
【2】教你拍焦外桃心照片:http://dcdv.zol.com.cn/216/2162759.html
【3】百度百科-景深:http://baike.baidu.com/view/7278.htm
【4】50 1.8G、1.8D、1.4三個鏡頭的對比:http://neilvn.com/tangents/2011/09/01/lens-review-nikon-50mm-f1-4g-vs-nikon-50mm-f1-8g/
【5】維基百科對像差的解釋,喜歡刨根問底的人必看:http://en.wikipedia.org/wiki/Optical_aberration

【6】柯美對球面像差的矯正理念:http://www3.xitek.com/xitek-lab/minolta85f14.htm


因為隨著鏡頭口徑和光圈的增大, 球差造成的影響如跑焦和解析力下降等, 會以平方關係增大,
如果不進行修正, 球差曲線大約會是""的圖形, 光圈越大偏離就越大, 這樣在大光圈下,甚至連對焦都會成問題.

為此廠家在設計的時候,球差曲線在中段都會回折而成為"〈" 的形狀. 這種回折的球差曲線, 在最終成像中, 積分起來便會成為二線性了.


PS.以上內容是對岸的帽子大為其他同好解釋時, 我記錄下來的大致意思....特此表記


據我的理解,就是焦外形狀不是具體事物應該顯現出來的形狀,而是由於光線鏡片折射原因形成了此鏡頭特有的焦外形狀


@孫文亮
「焦外二線性應該是個國內說法,有見過國外文章有類似描述的可以告訴我。」
可能是有的,2010年的文章,Zeiss官方文檔中明確出現過「It generates swirls of small highlights and transforms lines into double lines.」,http://www.smt.zeiss.com/C12567A8003B8B6F/EmbedTitelIntern/CLN_35_Bokeh_EN/$File/CLN35_Bokeh_en.pdf

球差的非常不完全的矯正不僅會帶來成像上的糟糕品質,同時會使得前景焦外產生二線性。
而球差的過度矯正則會令背景焦外產生二線性。
實際由於前景焦外(被攝物體前面)一般是「空的「,最多加個什麼小樹枝小花點綴一下前景,所以人們感受到的大都是背景焦外,因此總結起來是可以說」球差過矯正「

不完全矯正

輕微不完全矯正(實際沒有這種樣子的)

過矯正


第一次看到二線性,腦袋裡想到的是數學裡的bilinear,這是個好詞啊。國內翻譯出「焦外二線性」這個人腦子一定進水了。


簡單的說,你可以把它看作重影的一種。具體的光學原理我說不好。大概是:背景和拍攝主體的距離不適當的時候,會在焦點外產生不均勻的光斑~~~


屬於信號技術的範疇,常規信號都具有線性特徵,比如時域線性和頻域線性,
折返鏡頭因為結構的關係,焦外呈像會呈現時域不連續的特性,表現成兩個獨立時域的連續,看起來就好像有兩條邊緣,
如果從呈像的光斑分析,原本是應當從中心向外頻域分布,但同時從邊緣向內側有相同的頻域分布,重疊後就變成了麵包圈的樣子。原因就是折返鏡頭的口徑有兩個邊緣,所以出現了兩個相反方向的時域。
百度來的 原帖在【圖】到底什麼是焦外二線性??


正常的焦外成像都是均勻擴散模糊的,或者我們常見到的照片主體背景後面均勻的圓形重疊的原點光斑。
而焦外二線性,屬於不理想的焦外成像,被攝主體焦點外的虛化部分被兩條或者數條線分開,形成長條的銳化的邊緣,在畫面中顯得刺眼和不協調,容易對視覺主體產生干擾。


憑我自己主觀的理解嘗試回答一下吧。
公認好的焦外應該是奶油一般化開,均勻擴散,沒有明顯的界限。
而二線性嚴重一般指焦外成像形成很多「線」,看上去比較生硬,比較亂。


推薦閱讀:

有哪些你相見恨晚的相機?
購買單反相機清潔套裝的必要性和使用需要注意什麼事項?
隨著後期技術的進步,是不是相機鏡頭本身的素質已經不再重要了?
賓得da35 2.4怎麼樣?
cctv鏡頭35mm f/1.7 實際使用體驗如何,是否值得購買?

TAG:攝影 | 攝影器材 | 攝影師 | 單反鏡頭 | 攝影技巧 | 尼康 | 鏡頭 | 攝影技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