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交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為什麼還會出現貧富分化越來越嚴重?
是因為貨幣的關係嗎?從原始的以物易物上,自願交易的兩個人都獲得了利益,並沒有哪個人有明顯的獲利。是因為運用貨幣作為一種度量方式後,產生了通過交易使得貨幣向一方更多的流動嗎?
======分割線=====
感謝大家的回答。想了很久,我的問題有些細節的假設、偷換概念可能我自己也沒有發現。
交易能使每個人的狀況變得更好,是指交易後每個人按照自己的價值判斷(根據自己的生產能力,如,甲一小時可以做K個產品A,一個產品A對於甲的價值就是1/K),自己所擁有的價值量變大了。
但是如果把好理解為另一層的意思,理解成和別人各自擁有的價值量的相對值。比如,從A的角度看,A擁有的價值量是100,B是50,經過交易後,A擁有的是120而B擁有的是60。AB的價值量的差值從50增加到了60,B從自身擁有的價值量看起來是增加了10,B的狀況更好了,但是B相對於A的差值增加了10,從這個角度來看B的狀況更差了。上述例子的數值是隨便編的,不知道會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因為大部分東西對人們而言雖然都是越多越好,但是,超過一定程度後,我們主要關心我們擁有的和別人的差值。
所以現在我的問題想變成,經過交易後,兩人各有的價值量的差是否每次都變大了?或者在什麼情況下差值會變大?現實中一般是哪種情況?
前兩個問題應該是純數學問題吧。昨天自己嘗試推導的時候,出了點問題。希望有人能給出詳細的證明。
不談不公平交易(強買強賣,或者是信息不對稱之類的),即使是在公平原則下的交易,即使交易參與者都better off,但是better off的程度也是不一樣的,這種不同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每個人手中的資源稟賦不同造成的。
資源稟賦的不平等:(這是通貨膨脹造成的貧富差距拉大的核心原因)每個人手中的資源稟賦是不同的,而不同資源稟賦的回報率是不同的,因此在動態市場中累進下來就是一個財富差距拉大的過程。
例如,一個市場中包括了一個企業,一個工程師,一個掃地的,這個企業生產的是一般性商品(你掙得錢越多買的越多)。在這個市場中,僱員向企業出賣勞動力,企業向僱員出賣商品,每個僱員消費一單位的商品。當這個市場中出現了新的掃地的工人後,市場的需求上升,因此企業生產更多的商品。由於企業生產需要資本和勞動力兩個要素的投入,企業家掌握的資本和勞動力市場上高產出的工程師資源稀缺,因此價格(對於工程師也就是工資上升),而掃地的工人由於產出低且供給高,價格不變(或者微升)。而與此同時,由於資本收益和工資的提高,企業家和工程師現在消費更多單位的商品,因此商品的價格也相應提高(幅度資本收益和工程師工資的漲幅)。因此,以商品衡量,工程師和企業家的財富相對於掃地的人上升的更多。貧富差距就拉大了。
增發貨幣起到的作用是一樣的(增加需求)。
我們看到的社會貧富差距拉大(比如中國改革開發之後)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社會總需求上升(真實收入上升和貨幣增量)導致了擁有不同資源稟賦的人(智商,關係,不動產等方面)由於要素回報率的不同而導致的財富增速的差異(大部分人比80年代可支付的商品數量都上升了,但是那些腦子好使的,有關係的,家裡站著房躺著地的可支付的商品數量上升的更多更快)。
以上。
這種問題用腳趾頭都能想到答案:交易讓每個人都變好,只不過有些人比其他人變得更好。
按照問題說明,題目里的「貿易」似乎應當改成「交易」?
1.只要交易是自發的,它就應當會同時提高雙方效用。我花兩塊錢買罐可樂,是因為我覺得此時這罐可樂給我帶來的效用要高於兩塊錢。而店主兩塊錢就把這款可樂賣給我,是因為他覺得留下這罐可樂可以給他帶來的利益要低於兩塊。通過交易,商品被配置給了更需要它的人,因而提高了所有參與者的效用。
無論是否有貨幣參與,自發交易本身的帕累托改進性質是不變的。
請忘了馬克思那套等價交換理論,等價交換的話那還幹嘛要交換?換了也白換。
2.帕累托改進同樣可以帶來貧富分化。小明小紅本來都沒錢。天上掉下10塊錢,小明拿了9塊,小紅拿了1塊。這是帕累托改進,但貧富分化了。交易還可以通過更多的渠道導致貧富分化:有些人懶,有些人勤奮;有些人笨,有些人聰明;有些人窩在深山無法參與交易;有些人家裡有方圓百里唯一的甜水井……交易當然會導致這些人之間的貧富分化。
而貨幣在其中的作用,一方面是貨幣的出現方便了交易,使得其規模和速度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另一方面則是貨幣通過價格使得比較成為可能。原來我們不知道有一顆蘋果和三根香蕉哪個更富,有貨幣和價格之後我們就知道了。
真是一個好問題,說說我自己的看法。
用周其仁老師的例子說,這是蘋果和蘋果樹的問題。
同樣有一百塊,有的人買了一百個蘋果,有的人買了五十個蘋果和一棵蘋果樹。 當時他們都很高興。
但是過了一百天,前一個人一無所有,後一個人還有蘋果吃。
這就是貧富差距。
問題的關鍵是收入不等於財富,前者是流量,後者是存量。
首先明晰兩個概念。
收入是什麼?
周其仁老師的一個經典說法是,收入是一連串事件。收入是一連串給人帶來效用的事件。得到收入是交易的根本目的。收入是一個流量的概念。就像蘋果,你吃了就沒有了(你把蘋果種子留下了就另當別論)。
財富是什麼?
財富是資產,是存量。財富的價值在於可以直接或者間接帶來收入流的物品,就是蘋果樹。
人在進行自由交易的過程中的確是以得大於失為前提的,專業一點說就是交易出的物品所能帶來的效用小於交易來的。但是由於人的知識是不同的,決策是不同的,有的人會進行資產投資,有的人就今朝有酒今朝醉了。
值得提到的一點是,所謂富人就一定幸福嗎?投資蘋果樹的人就一定幸福嗎?答案是否定的。幸福的衡量標準是收入多少。比較多的財富在相同的資本市場中會帶來更多的收入,但是在不良的資本市場中,更多的財富未必有更多收入。研究貧困問題的經濟學家們發現,資本市場不完善,窮人的資本(土地、房屋、人力資本等等)無法轉化為收入,這是窮人窮的原因之一。
以上觀點來自周其仁老師的新制度經濟學,姚洋老師的發展經濟學。交易的確會使每個人的福利得到改善,但不同人的福利改善程度不同,如果你生產別人特別喜歡的產品,而別人生產的產品你不喜歡,假設你們投入的成本相同,則別人只能用很多的產品換你少量產品,你的福利改善會更多一些。在以貨幣為交易媒介的社會中,你的貨幣收入比較高。
交易最重要的就是術有專攻. 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讓有不同愛好天賦的的人做他們熱愛並專長的事. 但是不同專長的價值取決與市場供需. 有些專長價值連城. 有些專長會的人太多價值不高. 所以會貧富不均. 但只要有交易大家總體都是共贏的. 貧富不均不可怕. 怕的是沒有交易貨品稀缺資金人力外逃. 阿根廷現在就是這樣.阿根廷是個非常美麗的國家. 確淪落的現在連番茄醬都沒有.
因為交易的中介是貨幣,而貨幣的功能最主要的不是滿足交易需求,而是用貨幣掠奪財富(貨幣≠財富),財富掠奪的結果就是貧富分化。
為什麼貨幣的主要功能不是交易而是掠奪財富呢?看看現實吧:銀行比各產業賺錢,投行比銀行賺錢,上市圈錢比實業經營賺錢,華爾街比誰都賺錢,龐氏騙局,次貸危機,歐債危機,東南亞金融危機,美國中國日本全世界都玩了命的印鈔票……
我真心希望,如果鈔票能吃就好了!
作為一名弱弱的本科生,嘗試分享一下我個人的一些見解~
- 貧富差距現實和本質:貧富差距不是問題,沒有貧富差距才是問題。怎麼來說呢?由於先天的稟賦不一樣,後天的努力程度、機會等不一樣,創造價值的能力和效率不一樣,從宏觀意義上的貧富差距其實本質上是一種公平;絕對的平等和社會主義扼殺了個人的價值從而扼殺了個人創造財富的途徑、積極性和熱情,從宏觀意義上來講,絕對平等和社會主義其實是不公平的社會。
- 貧富差距與社會福利最優化發展的之間的衝突:既然貧富差距是合理存在的,但歷史反覆地證明了貧富差距過大,尤其是農民生存的權力被嚴重剝奪,極容易引起農民起義社會制度的崩潰,換句話說,現實中貧富差距過大可能誘發社會制度崩潰,對於社會福利最優化可持續發展不是最優化的,這中間又存在兩個問題,如何去度量個人在社會中創造的財富,如何分配個人在社會中的財富,這兩個問題是相互聯繫的,財富分配製度會影響到了創造財富的過程,創造財富的度量又會影響到財富分配。假如個人創造的財富能夠嚴格度量而分配製度也嚴格遵循度量的結果,這種方式是否是一個社會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總福利最優化的制度設計呢,從而這種模式下的貧富差距狀態也是完美社會體系下的一種公平的狀態。假如分配製度並不按照按照度量的結果,是否反過來會影響到創造財富的效率。從更深的層次講,財富分配製度和個人創造財富之間是否有著某種完美經濟體下的均衡,現實條件下,財富度量的複雜性和財富創造中的偶然因素難以度量情況下,是否可以從尺度更加寬鬆的標準下,尋找到一個合理的區間。
- 政府在財富分配和財富創造中的作用,社會公共產品問題。社會公共產品是否會扭曲價格,財富分配和財富創造極大程度上是依賴於價格的~
不請自來,經濟學問題我怎麼能不參與。
現在排名第一位的答案答得挺不錯了,不愧是博士+講師,我還沒到博士,不過我還是想多說點。
首先,題目上來看:既然「交易能使每個人的狀況更好」,那為什麼「貧富差距還會越來越大」?整個題目的問題就在於,「每個人的狀況更好」,「貧富差距越來越」大這倆東西其實完全沒關係。
簡單的例子(我也就不說帕累托改進這麼學術的名詞了),假設咱們之前是沒有交易的,兩個原始人需要兩樣產品:大米和衣服。其中原始人A擅長種大米,不擅長做衣服,原始人B擅長做衣服不擅長種大米。原始人A為了滿足自己每天的需求,得花10個小時做滿足自己需求的衣服量,花1個小時就能種出滿足自己需求的大米;原始人B剛好相反,花1個小時就能做出滿足自己需求的衣服量,花10個小時才能種出滿足自己需求的大米。假設兩個人的對於大米和衣服的需求量是一樣的,那麼,很明顯,讓原始人B完全做衣服,原始人A完全種大米是最好的,結果就是兩個人每天各花2小時,就可以生產出滿足自己生活的東西,其他時間可以拿來找個女朋友,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這樣來看,交易讓大家的生活質量都提高了。
然後樓主又問,那為啥會出現貧富分化呢?這個其實更簡單,假設現在不止是兩個原始人了,而是n個,n&>2,結果,這n個原始人裡面,除了B以外,其他人都跟A一樣,不擅做衣服,擅長種大米,這樣一來,B就取得了市場的定價權。咱們如果把花的時間看做是成本,同時用時間來計量價格,那麼對於除了B以外的(N-1)個人來說,只要我今天花在衣服上的時間,或者我今天花在用來生產換衣服的東西(也就是大米)上的時間,小於10個小時,那麼我還是賺了。例如,如果我是B,我只要把一件衣服的價格,定在9單位大米(對於那n-1個人來說,自己生產一單位衣服,花10小時,自己生產一單位大米,所以如果1單位衣服換9單位大米,就等於對於這些人而言,花了10小時生產了1單位大米和1單位衣服,比起沒有交易的情況下自己生產,要花11小時生產一單位衣服和一單位大米,還是要賺),那麼一樣會有很多很多人買。結果就是,如果B每天工作的時間和其他大米製造者一樣,假設,交換價格是一單位衣服換9單位大米吧,那麼A們要滿足自己的需求(1單位衣服,一單位大米),就每天需要工作10小時(用9小時生產9單位大米拿去換衣服,再拿1小時生產1單位大米自己用),換來一單位衣服和一單位大米。而B每天花同樣的時間(10小時,9小時生產衣服賣出去換來9*9單位的大米,1小時生產衣服換來1單位的衣服自己穿),最終結果就是,一天下來,B的資產是 81單位的大米+1單位的衣服;A和其他人的資產是1單位的大米+1單位的衣服。明顯,B富有得多。這就是貧富分化。但是這種貧富分化,也比之前沒有交易和分工的情況要好,因為如果沒有交易,A和其他人,就得花11個小時,生產一單位大米和一單位衣服,現在A和其他人只需要花10個小時,並進行交易,就能得到一單位大米和一單位衣服了,比原來節省了1小時出來。所以說,所有人的生活質量都改善了,但是B的生活質量改善的最多,A和其他人的生活質量改善地比較少,所以產生了貧富差距。
可以肯定的是,這種貧富差距的出現,和貨幣其實沒太大關係。貨幣的出現僅僅是讓分工和交換變得更加方便了。事實上在經濟學的研究中,長期來看,「貨幣」是被當做中性的,也就是對啥都不影響。
PS:到這裡很多人會問,為啥A和其他人不能把大米的價錢定得高一點,非要同意B的1單位衣服換9單位大米的定價。這個是個簡單的寡頭博弈論的問題了。簡單來說,假設有兩個大米生產者,A和C,兩個人都想把自己的大米賣出去給B。那麼B肯定會選那個價格更低的,於是A和C就得開始競價,在不虧損的情況下,看誰的產品價格低,誰的就能賣出去。最終的結果是,A和C的價格都會低到一個對於B有利的水平,換句話說,最終大米的價格肯定會比衣服低,一單位衣服可以換N(N&>1)單位大米。至於N是多少,這個和生產大米的人的數量(n-1)有關係,n越大,N也就越大了。=========================無敵的分割線===================================
這個道理用到現實生活中也完全正確。就好像咱們老說資本家賺的錢多,工人收入少。為什麼呢?假設咱們把勞動力當成一種產品來看。在富士康這樣的公司里,只有資本家有生產資料(機器啊,廠房啊),而工人有勞動力,工資其實是工人的勞動力的價格。像富士康那樣的生產模式,其實上大街隨便找個人進廠房來,都可以當工人,都可以提供勞動力,但是只有資本家一個人可以提供機器。結果就是像上面所舉的例子一樣,一大堆人都擅長生產大米,但是只有一個人擅長生產衣服,大米價錢便宜。工人的工資會遠低於資本家的收入。但是在google這種公司就不一定,至少差距不會這麼大,因為google所需要的碼農相對於富士康的工人要稀缺地多,所以碼農的工資也高得多。
我直接上簡單的例子。
如果知道貿易能使得雙方都變好,就跳過這幾行。
貿易建立再比較優勢上,各方從事最擅長的工作,於是社會總的產品就變多了,但是不意味著按比例分配,所以趨勢不確定。
看反例。
情況是這樣的,
在未發生貿易少,A資產1元,B資產10元,貧富差距1:10
發生貿易後,A凈增加1元,B凈增加100,貧富差距2:110
結論:貧富差距變大。
所以貿易擴大和貧富差距擴大無必然關係
它還取決於要素的質量。
————————————
2014年11月6日 更新
覺得 @圖靈Don舉阿富汗的例子稍欠妥當。
實際上,美國攻打伊拉克已經花了很多錢都沒有把屁股擦乾淨,美國的頑固派一直在指責小布希不從國家利益出發,而從既得利益者出發。並且在亞當斯密提出反常識的貿易產生增量,很多戰爭就因此作罷。第一,英國當年放棄印度,致使印度陷入民族混戰,自己逃之夭夭,基於此。第二,英國放棄美國,藉由美國的比較優勢,發展貿易,基於此。第三,老太后放任孫文革命,促進國內民族資本家壯大,基於此……
另外,有個常識,李嘉圖已經在很多年前證明了,窮人沒有任何優勢沒關係,只要有比較優勢就好。並且交易的也可看做結果,那是因為基於比較優勢前提下,有利可圖才進行的。
另外,有錢人也可能是:
養家裡六口人,兩個七八十,兩個五六十,兩個四五歲,其中還有一兩個重病。
這裡有過分渲染的嫌疑。
這是范里安啥啥的基礎微觀教材裡面都有涉及的福利經濟學的內容:市場交易是有效率的,但不是「公平」的,A在交易前擁有一切,在交易後仍然可能擁有一切,也就是說:交易不是改變貧富差距的本質因素,決定貧富的是人們的稟賦。
所謂稟賦就是擁有的資源,是天賦才能也好,是祖上遺產也好,市場交易不能改變這些,市場的交易只是保證物盡其用,人盡其才的帕累托最優,並不保證效率的最優點落在「公平」之上。所以,福利經濟學就會研究賦稅如何去改變人們的稟賦而保證「公平」,比如遺產稅等。這個問題與交易能力和定價權有關。一般而言,富裕方的交易能力和定價權較強,貧困方的交易能力和定價權較弱。
在自發自由的情況下,交易無疑「能使每個人的狀況更好」,但由於交易能力的不同,交易各方對交易的定價權也不同,對交易總收益的分配難免不均衡,因此,交易後「狀況更好」的程度也不同。長此以往,就會出現貧富分化的現象。
通常情況下,獲得更多交易收益的一方,會進一步強化其交易能力,進而取得更大的交易定價權,獲取更大的交易收益,這進一步加劇了貧富分化。
如何矯正?一是制度性的傾斜、救濟和糾偏,如扶貧和稅收政策;二是技術性的進步、賦能和賦權,如互聯網和電子商務。
這是人們針對自由市場經濟提出的經典問題。產生這種疑問有兩個很簡單的原因:第一,交易使每人狀態改進和貧富差距拉大並不矛盾;第二,這種現象只是統計上的結果,沒有體現出時間過程。
第一點,貧富差距拉大是相對而言的,並未顯示窮人的實際情況,比如我問你是要1/6的餅還是1/9的餅,你會選什麼呢?那其實要看整張餅有多大,對吧,1/9的餅是有可能大過1/6的餅的。如果你仔細看每個群體的實際收入,你會發現它們都在自由市場中都在顯著地增長,它把整張餅都做大了,儘管窮人收入所佔份額減少了,但絕對收入確實增加了。
第二點,這種統計數據只是把今年的富人和某年的富人進行了比較,今年的窮人和某年的窮人進行比較,但這實際上忽略了家庭水平的收入隨時間的變化。如果我們能夠追蹤家庭收入的變化,我們就能發現以前窮人家庭在5年、10年內的收入變化。美國人確實做過這種調查,1979到1988年間,1979年的貧困家庭中有86%在1988年已經擺脫了貧困。所以當我們談到窮人更窮富人更富時,我們一定要考慮到收入的流動性。另一項美國調查顯示,1975年富人家庭收入到1991年間平均只增加了4000美元,而貧困家庭在這段時間內增加了28000美元,增長迅速。
那為什麼在每個人狀態都在改進時又出現了很多窮人呢?這是因為收入分布的組成部分發生了變化。移民和剛剛開始工作的年輕人成為了新的低收入階層,他們成為新的窮人,原來的窮人接著往上層走。所以當你去看統計數據的時候,好像看似是窮人更窮富人更富,但實際上每個人的狀態都在改進,你看到的僅僅是統計上的假象罷了。試著回答一下,雖然看上去貧富差距在變大,但這個「看上去」是非常容易造成誤導的。
因為雖然差距在變大,但整體上的生活水平都在提高,短一點看,30年前的我們和今天的我們,感覺上貧富差距在加大,但整個社會的平均線在提高,也帶動了最低線的抬高。
長一點看,300年,整個人類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這與交易範圍的擴大,全球性貿易的增加有很大關係。
雖然今天也有窮人,但今天的窮人已經不是30年前的那同一批窮人,30年間,只要政策允許,大多數人通過努力改善了自己的生活狀況。
窮人,是相對於富人而存在的,這個差距會一直存在,至於是不是在加大,這很難說,但只要上升的空間存在,貧富差距是不是在加大,並不是一個關鍵的問題。關鍵的問題,在於是不是給窮人足夠的自由去選擇適合自己生存和發展的方式。
推薦觀看視頻: 【學自由】窮人是在變得更窮嗎?
3分30秒的短片,基本能夠明白了。因為均貧情況下是沒有貧富分化的
所以,大部分基尼係數都不怎麼好...除非背後能夠找到一個好的原因然後用另外一種統計方法驗證很多人把交易當做理所當然,包括幾個經濟學博士。事實上,交易是有條件的,世界的默認狀態是不交易。
最大的條件是你有我有。你有大米,我有小麥;你有勞動力,僱主有工資。兩方都要有東西,才能交易。窮人的狀況往往是這樣的:一畝三分地,每年產1000斤玉米,養家裡六口人,兩個七八十,兩個五六十,兩個四五歲,其中還有一兩個重病。
他們沒有可以與這個社會交換的東西。交易使交易雙方受益,那是基於可交易的情況。而這還達不到可交易條件,因為他們沒有東西可以交易。
此外,交易僅是在經濟學框架下的概念,經濟之外還有政治。很明顯的就是我打阿富汗,我打伊拉克。我有槍有炮有炸彈,就是要搶你,我跟你需要交易嗎?不需要。
一言以蔽之,交易是建基於沙灘上的塔,具備苛刻條件才能發生。窮人因為擁有可交易物少,往往被排斥於交易之外;而有槍有勢的強勢人物,則明搶,根本不需要交易。其實一句話就能說明問題。
貧富差距大不是因為富的更富貧的更貧,而是富的人富的比貧的人快。每個人更好與貧富分化當然可以同時發生,這沒特別值得好奇的,它們又不衝突。
除了投資中的複利效應,到處都有的交易費用,就是對交易本身的故意阻礙。
首先,不知道題主從哪裡得出「交易產生貧富差距」這個結論的?
別忘了《國富論》首先討論的是財富究竟是什麼啊!是生產產出啊! 為啥都就交換說交換啊,為什麼沒人提到生產啊!
記得生產四要素嗎?(資本、生產資料、勞動)
假設存在一個初始化的、完全自由經濟的社會,有著完美的信息對稱,交易全部是雙贏的,並且每個人佔有的資本及生產資料(土地等)都相等,那貧富差距也是一樣要產生的。
最淺顯的一個原因就是生產要素里的勞動依舊不相等,所以導致每個人的產出依舊不相等。
A產出是5,B產出是10,即使雙贏交換後A的財富變成6,B財富變成11,B依舊比A富有……
而且這難道不應該嗎?
正確答案就一句話:因為現實市場不是理想市場。
出賣勞動力能換回等值的收入嗎?不能的,因為多數情況下公司強勢個人弱勢。
推薦閱讀:
※保持中國人口的數量優勢有哪些方面的意義?
※經濟學是否認為「競爭總是好的」?
※中國歷史上有沒有類似於三井財閥那樣的大財閥?
※若某製造企業年虧損 3 億,即使停產白給員工發工資年消耗也不超過 1.3 億,為何要維持虧損狀態生產?
※網路段子是否會變相增加辣條銷量?
TAG:經濟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