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没有发明出来卧推、深蹲、硬拉这三个动作?

古时候的人靠什么健身?
穷文富武是否仍适合当前?


古代人练习力量没有我们今天的杠铃、哑铃、拉力器等种种专门发展力量的器械。腿部的力量靠跳远、跳高和各种负重跳跃;上肢力量靠投石、拉弓、武器练习;而全身整体力量除了练角力以外主要是靠举重。

古代举重运动的发展是与生产劳动、军事斗争以及武艺的发展分不开的,两千多年前都有一定的记载,是古代劳动人民强身健体的有效手段。

举重在我国古代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一是举生活用具,二是举木铁制的举重器,三是举石制的举重器。根據時代大致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汉以前是举鼎、晋唐为翘关、明清为举石。

“鼎”是一种三足两耳的金属器皿,是皇帝祭祀和烹饪的用具,又是处以“鼎镢之罪”的刑具。

三足两耳的鼎

古人选用鼎作举重的器物是有道理的。首先,鼎是用青铜制成,相当沉重,轻的几百斤,重的往往超过千斤,用来发展力量,特别是发展爆发力很有效;其次,鼎一般都有三只脚,两只耳,抓握点多而且不易脱手;再次,鼎到处都有,容易找到,练习起来比较方便。另外,鼎是人们都非常熟悉的生活用具,它的重量也是大家都知道的,能举这样一种器物更能显示自己的能力。于是举鼎就成为古代大力士们必做的一门功课。

据《说文》的解释,扛鼎就是横关对举,即是在两个鼎耳之间穿一根杠子,两个人把它抬起来。而一个人扛鼎,就是手提横杠把鼎举起来。战国时举鼎力士最多的是秦国。

晋唐以后“翘关”逐渐取代了“舉鼎”。

“翘”是“举”的意思,“关”是指古時候城墙门上的门关,翘关就是舉门关的意思。到晋唐时期则专门制成一种作为举重器械的铁杠。也作为考兵的一种手段。唐代,作为武举的一门考试科目。

武状元匾额

《吕氏春秋》、《淮南子》、《论衡》、《列子》等书都记载了“孔子之劲,能招(通翘)国门之关”。国门之关就是诸侯国都城门的大门栓。诸侯的国都城门一般都有四、五丈阔;如果用拱把粗的木头做栓。也有几十斤重,据汉朝人高诱的解释,翘关的方法是“以一手捉城门关显而举之”。就是说,用一只手握住门栓的一端,把四、五丈长的木栓挺举起来。这需要很大的力量,说明孔子确是个举重的大力士。

作为练力方法的翘关、扛鼎的起因是可以想见的。管关门的官吏,每天要上下门栓:管煮食物的小吏,每天要搬移大鼎。这都需要有力量。于是,他们把需要用力的劳动变成了练力的工具,就创造了翘关、扛鼎的举重方法。

但翘关、扛鼎运动之所以能在社会上开展,是和当时军事作战的需要有关,兵书《吴子》说:“一军之中,必有力轻扛鼎之士。若此之等,选而别之,爱而贵之,是谓军命。”吴王阖闾伐楚时,“选多力者五百人以为前阵,五战五胜”。正是在这种军事作战的需要下,战国时的举重运动,才能得以广泛的开展。

武则天时,除科举取士外,并增设了武举科目:“长安二年,始置武举。”考试的内容除了步射、马射、马枪之外,”又有翘关、负重、身材之选”(《新唐书·选举志》)。

唐代翘关台

这时的翘关已不再举门栓,而是举一种特制的举重器具。“关长丈七尺,径三寸半,凡十举,后手持关距出处无过一尺。”一丈七尺长、三寸半直径的木棍,不算重。举法与春秋时翘关一样,用双手握一端,后手不得离棍端一尺。为什么要用这种举重方式作为考试的内容呢?这与当时兵器的使用有关。唐代骑兵使用的马枪是一丈八尺长,需用两臂力量掌握,而练习翘关正是锻炼两臂的力量。唐代从作战需要出发,制造适合的锻炼器械,这是我国古代从利用生活工具举重向自制体育器械举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翘关:双手握一端,后手不得离棍端一尺

木制的举重器具太轻,铁制的举重器具又太贵,都不利于广泛开展举重运动。到了宋代,就有了石制的举重器具。据周密的《武林旧事》载,南未的临安城有举重表演的艺人——”天武张(举石球)、花马儿(掇石墩)、王彦生、陆寿”。举石球、掇石墩,都是用石制的举重器具。石质的举重器可以随地取材,并可随意制成各种形状,既方便又省钱,对广泛开展举重运动有许多好处。从木铁制的举重器到石制的举重器,可以看作是我国古代普遍开展举重运动的一个标志。

石锁相扑拉

大略因石头到处都可以找到,可以按照自己需要的重量和形状进行加工,于是举重在民间一下子普及开来,举石锁、石担成为中国老百姓传统的体育锻炼活动。石锁取形于我国古代铜锁,将石块上部凿空,留一条适宜手抓握的石柄,多用单手也可用双手作各种姿势的力量练习。石担则是在两块圆形石片中央凿眼,插入木棍和竹竿,与现代举重运动的杠铃形式一样,适于双手举。石锁和石担大小不同,轻重各异,适合不同年龄和身体条件的人。为了防止在举重时腰部受伤,还有专门设计的一种与今天举重运动员的防护腰带相仿的布腰带,约十釐米宽,内有硬衬,俗称“腰儿硬”。

石锁和石担

利用石担练习蹲类动作

挺举石担

用石担练习卧推

《水浒传》中有一段描写武松在安平寨举石的事,既表明了宋代举石的方法,又反映了宋代举石运动开展的情况:武松把石墩略摇一摇,大笑道:“小人真个娇惯了,那里拔得起?”施思道:“三五百斤的石头,如何轻视得它!”武松便把上半截衣裳脱了下来拴在腰里,把那个石墩只一抱,轻轻地抱将起来,双手将石墩只一撇,扑地打下地里一尺来深。武松再把右手去地里一提,提将起来望空中一掷,掷起来一丈来高,武松用双手去接,接来轻轻地放在原旧安处。

不同重量的石锁、抛接石锁

三指举石锁

接石锁,传统武术练硬功


武松这一撇、一掷、一接的举石方法,正是我国民间的举石动作;直到今天,民间的举石锁活动还保存了这几个动作。

保存下来的石锁技术

由于石制举重器具在社会上的普及,明、清两代进行武举的力量科目考试时,就用掇石替换了唐代的翘关,用舞刀、掇石和拉弓来测验力量。这里说的舞刀实际是一种需要相当力气的举重,因为用的不是普通的刀,而是相当沉重的大铁刀,分三种重量,重的120斤,轻的也有80斤。考试时要求考生拿着这样重的刀在前后胸舞刀花,掇石时用的石制器具两端有扣手,也分为三种重量,分别是200斤、250斤和300斤。要求把石头必须提离地面一尺以上,上膝或上胸。弓也分为三种不同的力度,有八力(一力相当于10斤)、十力和十二力。

花式开硬弓

舞刀顶刀

举石上膝

舞石担

抛接石担

“弓有八力、十力、十二力,逾十二力头号为出号弓。刀有八十斤,一百斤,一百二十斤。石有二百斤,二百五十斤,三百斤。各以三号、二号、头号,分等试之。弓必三次开满,刀必前后胸舞花,掇石必去地一尺,上膝或上胸。”

据《清代科举考试述录》记载,武科考试分三场:头场试马步箭。二场试技勇,三场考兵法。技勇就是拉弓、舞刀、掇石三项。拉弓开弩,可练臂力,早在汉代,人们就注重这种训练,那时的开弩叫蹶张。河南南阳各地发现了不少蹶张的汉代画像石。

掇石墩是将较大的石块打成墩状,抱或举以练力量。有时为了提高难度,对光滑的石头表面不做任何处理。如西藏民间就有这样一种难度很大的举石活动,其困难不在于石头的重量,石重大约60至70斤。这样的重量对身强力壮的藏民来说全然不在话下,难的是要举的这一块大石头,通体不见棱角,“圆滑如卵”,光溜溜的像个大鸡蛋,任你有千斤之力,也无处施展。这项举石,需要力气,更需要技巧。能举起者可以得到哈达(《清稗类钞·技勇》)。

举石卵上胸

弓、刀、石三种技勇,实际上都是力量的考试。拉弓、舞刀都需要臂力,掇石更要全身有力量。封建统治者开科武举的目的,是为了选拔其得力的将才,但在客观上却促进举重运动的开展。民间出现不少技勇,如道光年间,琼州府文昌县的符成梅,年已八十四岁,还能够拉开三号弓,刀舞胸背花,掇石离地。

隨着举重运动的发展,器械也在不断的变化,形成了不同重量的石担、石锁。举重的方式也有单手举、双手举、头花、背花、腰花、颈花,以及石锁的各种抛掷和接法。

举重的发展同习武者的锻炼内容分不开的,使用兵器的人都需要过人的力量,举重是一门必练的项目。


我也好奇呢
中华五千年文明,怎么就让洋人先会说了英语呢


古代西方文明5000多年,也没发明出这三大项。
全世界的三大项都是近代四五十年才开始成熟的


因为中国人注重实战而不是肌肉漂亮啊

负重练习容易出肌肉,但是对抗击打能力不一定好

我看很多人练拳,仅仅是套路的运动量就很大了,健身么问题,但是不出肌肉。


因为力量举需要的杠铃,在20世纪初期才被发明出来

古时候的力量训练,可以参考三铁,铅球,铁饼,标枪。


马后炮思维


你认识嬴荡么?人家玩的比你那破杠铃牛逼多了~

你去试试把这玩意儿举过头顶?


0.不谈科技背景和社会背景的比较都是耍流氓。
1.古代科学技术不发达,不管是营养学还是健身的角度看,对人体的研究肯定远不如现在科学完善。
2.中国封建社会,社会分工与现在极大不同,古代重视农业,务农人口的比例比现在多的太多,在没有现代化机器的当时,农活几乎完全靠体力完成,锄禾日当午,农人一天的体力消耗不比现在专业健身的运动量低多少,甚至高出许多。而且不但农活,包括各行各业,比如手工业制造业甚至军队,没有现代化机械的帮助,他们一天的运动量比现代人多出太多,最简单的衣食住行,就说出行方面,现在自行车电动车汽车,长途有飞机火车,上下楼有电梯,而古代出门呢,走路跑步骑马,官富人家长途坐马车,剩下没了,骑马也是体力活,骑过马的知道,刚骑的时候整个腿肚子都是酸的,其他行业更是如此,各行各业的小老百姓辛苦劳作了一天,哪有那闲情逸致再发明健身的手段折腾自己啊?
3.如果说古代锻炼身体专门健身的话,应该就是武者、军队、王室富裕阶层了,但是他们应该有自己的一套健身体系,比如马步、兵器器械、提水桶、负重跳阶梯、沙袋绑腿跑步、举石碾石锁等等,虽不及现代健身科学地练到每一块肌肉,但在客观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也算是古人的智慧结晶了。而且古代审美与今不同,尤其是武人大将,以膀大腰圆虎背熊腰为美,就是水浒好汉的那种风格,他们追求战场上的绝对力量,对于肌肉塑形、个别肌肉线条和体脂是完全不在乎的,而且也完全没有概念。
4.有句话叫“后之视今,犹如今之视昔”。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人类也在不断进化(或者某方面讲也在退化),过去很多东西淘汰了,但千百年以后,很多适用于现在的东西,将来也未必不被淘汰,这也是正常的。我想N年之后(N足够大),那时的健身方法肯定又不一样了。


请问如何屏蔽这一类2B问题?


大概是因为古人在想办法填饱肚子吧……
他们应该没有多少脂肪要减....


因为练了这些去参加古人武士的选拔依旧大概率不合格


知乎最近有向微博靠拢的趋势呢。。。


这种问题都能提出来,什么心态?!

起床,上厕所之类的动作,就不要冠以发明二字了吧。

且中国古代不叫健身!!!!

出门左拐,不送。


这几个东西有这么……特殊……重要吗?


为什么我的首页频频出现这种问题。。。我到底做错了啥?


首先,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你怎么就知道没有发明出来呢?因为没有记载?反过来说,或许其实在古代已经发明出来了,因为没有记载,所以我们不知道?毕竟连五禽戏都有…
其次,古代人看重的是整体呢,毕竟古代没有现代这么发达,很多事情都是靠人力,所以他们的身体素质非常强?不需要格外锻炼?毕竟楚霸王都能力能扛鼎啊…对吧


中国古人除了吹牛,真的没什么本事


我们以前根本不把这些额玩意儿认为够资格写到任何一本正式的流传后世的武学或注释里面


文化差异,审美不同。
首先大多数时候重文轻武,文人的派头才是大众审美,干重活出苦力的人身上才会有肌肉。有身份的人谁会秀肌肉,需要的就找护卫了。
其次中国的锻炼要么以养生为目的,要么以实战为目的,这两个目的指导下都不会练出一身疙瘩肉。练疙瘩肉不符合传统养生的要求,对实战也益处不大。


因为没有必要。
健身的运动是为了强化单块或者局部肌肉的运动。技巧都是为了不受伤和孤立肌肉发力。
古人没有这种需求,都是强化怎么整体发力。


推薦閱讀:

腰椎間盤突出能做卷腹運動嗎?
大學生剛辦健身卡 21歲 58千克 176cm 求一份詳細的增肌教程 ?
健美運動員打的類固醇成分是什麼?
為什麼平板支撐 (Plank) 的時候全身會像抽搐一樣地發抖?
怎樣練背能盡量不練到斜方肌??

TAG:中国文化 | 健身 | 力量 | 举重 | 力量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