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客體關係?

最近遇到一個詞,客體關係,不懂,買了本書,唐諾溫尼考特的塗鴉與夢境,全是案例,還是不懂,求助萬能的知乎


@李曉純
客體關係(Object Relation)是精神分析的一個術語,也可以泛指20世紀中期在英國發展開來的幾個精神分析學派。

  • 作為術語的客體關係

很明顯,這是由兩個片語合而成的片語。客體(Object)在這裡指區別於主體(Subject)的其他(事物、人等)。(注1)關係指的就是主體與客體之間的聯繫。
但是主體和客體是由什麼構成、又是如何發生關係的呢?這裡面就涉及到個體早期的心理發育過程,也就是精神分析發展心理學。
那麼在這個領域前人都有哪些成果?

  1. 除了原始本能(吃喝、排泄、性等生的本能和破壞、傷害等死的本能)以外,人天生具有社會性,有尋求客體關注和關懷的需要。(注2)
  2. 受限於生理髮育的過程,諸多心理能力的發展集中在了生命中的頭3年,其中又以出生第一年的變化最為明顯。
  3. 嬰兒區分主體和客體的能力並不完善,同樣需要時間逐步發展的還有對於恆常性(Constancy)的概念。而這兩個能力對於構建和把握客體關係至關重要。
  4. 故嬰兒對於自己、他人、世界的體驗和概念發展是一個從模糊、混亂、碎片化逐步走向清晰、穩定、完整的過程。
  5. 幫助嬰兒完成這些發展的除了生理上的發育,還需要大量的經驗。這些經驗有些來自於自身(逐步完善的自我控制能力),有些經驗來自於和外部世界和互動。
  6. 憑藉早期的發育和經驗的累積,嬰兒最終會發展出和這個世界(主要是照顧者)一套較為穩定的關係模式,而這種關係模式會進一步影響到嬰兒的人格發展。John Bowlby根據此發展出依戀理論(Attechment Theory),該理論隨後成為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發展心理學理論之一。
  7. 對於關係的研究改變了精神分析的工作重點和干預技術,從過去重視個人慾望、衝突的一人心理學轉向了關注關係模式形成和再現的二人心理學。
  8. 對於「客體」本質的研究產生了非常多的分支理論,比方說部分客體(例如嬰兒可能會將媽媽的手和乳房體驗為兩個不同的客體)和完整客體(獲得更貼近全貌的體驗),內部客體(內在的想像中的形象)和外部客體(客觀存在的人、事、物)的概念。甚至更進一步的,有人提出了介乎於這些分類之間的灰色地帶——過渡性客體(Transitional Object)的概念(常見的如小孩經常不離手的毛絨玩具或者被子毛毯)。這些理論很好地解釋了在兒童以及一些較為嚴重的成人個案(如人格障礙、重症精神障礙患者)身上觀察到的現象,並為他們的治療提供了新工作的方向。

  • 作為精神分析分支的客體關係學派

有意思的是,儘管精神分析內部喜歡將客體關係和經典精神分析(重視慾望和衝突)、自我心理學(重視一個人的自我功能)、自體心理學(關注一個人的自戀發展)等同樣看作是精神分析的學派分支,「客體關係」一詞也經常被使用,但客體關係並未如同其他學派那樣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完整、一致的理論體系。相反,被稱為「客體關係學派」下的不同分支之間的分歧甚至非常大。

下面簡單介紹下幾個重要的分析師及其理論。(注3)

  1. Klein學派 20世紀前半葉,由於戰爭的關係,精神分析的中心從德國遷移到了英國。在S.Freud死後,英國的精神分析界陷入內部的戰爭中。兩位才華橫溢的女分析師:S.Freud的小女兒A.Freud和M.Klein從兒童精神分析領域入手,發展出兩套截然不同的理論體系,即後來的自我心理學和Klein學派。之所以成為Klein學派而非客體關係學派,是因為Klein的理論儘管對客體關係的影響深遠,但其核心依然是一人心理學——當Klein運用客體(Object)一詞的時候,更多的是在描述個體內部形成的幻想(Phantasy,有別於傳統精神分析的Fantasy),以及個體是怎樣從破碎不連續的經驗中逐步整合出一致而完整經驗的(也就是從部分客體到完整客體的轉化)。
  2. Fairbairn的客體關係理論 由於Fairbairn在完成受訓後回到了故鄉愛丁堡,所以他並沒有受到當時以倫敦為中心的兩派論戰所影響,進而發展出自己的獨特理論。Fairbairn的研究重點在於客體形象的內化(Internalization)過程,特別是其中的病理過程(個體為何以及如何將壞客體內化)。
  3. 作為中間學派的Winnicott 也就是題主提到的那位分析師。Winnicott並沒有建立出完整的理論體系,但是他觀察的現象以及提出的很多概念卻對整個精神分析界影響深遠。例如對真實(而非幻想層面)父母養育和照顧的關注,過渡空間和過渡性客體、「假自體」(false self)、抱持環境(holding environment)等概念的提出。在他看來,不僅僅是個體的內部客體,個體身處的環境和外部客體關係同樣重要。

由於理論和精神分析史的繁雜性,故僅做簡單介紹。想要深入了解客體關係不妨翻閱像《弗洛伊德及其後繼者》一類的學派理論整理書籍。

-------------------------------------------------

注1:值得注意的是,主體通常指人,但客體並不一定需要是。

注2:不僅僅是人,很多的動物都展現出對關係的需要,最為著名的莫過於恆河猴的依戀實驗。

注3:關於這幾位的詳細介紹,可以參考我之前寫的知乎專欄。

(初稿於2016-11-29)


我在人格心理學課上做過這個作業。

弗洛伊德認為本能驅力,並且主要是性本能,是推動人格發展的主要動力,行為的根本目的是降低力比多張力,獲得滿足。而一部分精神分析學派的人提出客體關係理論,對這種傳統的人格模型進行修正——對人格形成和發展起到重要作用的,有嬰兒滿足自身慾望的驅力,但更重要的可能是與身邊的重要他人建立關係的需要,行為的根本動力是與他人建立親密的關係。客體關係理論家們所關注的問題是,關係是如何促進和阻礙一個人心理發展的,而0-3歲的母嬰關係以及嬰兒在這種關係中的體驗是人格形成的原始決定因素,一個人的心理結構在生命早期與母親的關係中得以形成並由此成長起來。

客體(Object)是指個體的意願、情感和行為所指向的人,分為內部客體和外部客體,內部客體是存在於我們心理結構中的客體,形成於生命早期對重要照顧者的體驗,外部客體則是指現實中的客體。客體可以簡單地理解為與我們建立關係的人和在關係的影響下形成的一部分心理結構。這就是說,成人以後我們與他人的關係模式是在早期生命經歷中母親與嬰兒的關係模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客體(Object)這個詞好像不準確,其實這個詞來源於弗洛伊德,仍然沿用這個詞代表了客體關係理論家沒有拋棄弗洛伊德的說法,而只是對他的理論進行補充和完善。所以,客體有兩個水平上的意義,一個是生物水平上的,它是一個人滿足自身慾望的對象,另一個是在存在水平上,因為母親的存在,我們才得以存在。

推薦兩本書
《客體關係心理治療》寫的通俗易懂
《愛恨與修復》演講集,作者之一是客體關係理論的先驅——克萊因


強答,供參考。
客體的概念與主體是相互對應的。
主體:指向的是構築內心世界的規則
客體:指向的是構築內心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


增進理解:父母死亡,屬於客體性失落;但是子女死亡,屬於主體性失落。因為子女的死亡破壞的是內生性的一種對生死規則。


簡單的說是我和她|他|它的關係。

也就是我和非我的關係。


所謂的客體,弗洛伊德原意是指滿足心理能量的投注對象,也就是來訪者情感、慾望的指向對象。而客體關係,主要來源於克萊因、瑪勒、溫尼科特等人不斷對母嬰關係觀察而提逐漸形成的觀點的所集合而成的理論。「我們總是延習早年形成的客體關係觀,在現實生活中尋找相對應的人和事,並以此建立關係」,客體關係著重點在於關係。
客體關係是一種內在的心理結構,在人的早年人際關係中形成,這種形成的人際關係會通過記憶和想像等,在方方面面影響我們對現實生活態度。


之前回答都基本到位了,而且網上不乏客體關係理論相關的資料,例如 客體關係理論_百度百科、

客體關係理論(英文維基) 等。

這裡補充一個比較全面、形象的圖示,總結一下客體關係理論。

圖中:

I - 「我」

M - 幼年安全感與物質滿足的來源(父親/母親/最親密的人等)

O - 遠關係客體(陌生人、不熟悉的事物)

? - 近關係客體(親人、熟悉的事物)

(心形) - 好的,Ψ - 壞的

前述所有(I,M,O,?)都由「好的部分」和「壞的部分」組成。

上劃線 - 這些在「我」心中的映像(投射 ,是反映了「我」心中的「好壞」。)

× - 協同作用。

= - 判斷詞「是」。

四個基本公式:

第一公式:本我公式。「我」在不同社會場域中的表現是「本我」(壞我)與「未知數」(填入上述符號的任意組合)協同作用的結果。

第二公式:理想公式。無論在何場域,只要「我」的映像是好的,精神狀態就是正面(充滿自信、創造力和活力)的,否則影響到精神狀態是負面(抑鬱)的。

第三公式:母體M的公式。克萊因把雙相障礙的狀態歸於「好媽媽」和「壞媽媽」;這個概念後來擴展到「母體」:不限於母親,而是幼年安全感與物質滿足的來源,而且M在成年後一般被伴侶所替代。在幼年和青少年的早期,對「母體」的映像只可能是全好或全壞;而當個體發育成熟,則這兩者整合為一。

第四公式:傳遞公式。由於投射作用,在任何發育階段、任何場域,「我」對「母體」的映像是好的,則對自己、對客體的影響也是好的;「我」對「母體」映像是壞的,則其它映像也是壞的。


客體關係:是心理動力取向的人格發展理論,主張人類行為的動力源自尋求客體,關注外部客體(父母和孩子世界中的其他重要的人)對於建立內部心理的影響。客體關係理論是在精神分析的理論框架中探討人際關係,更強調環境的影響。


和他人的關係


推薦閱讀:

兒童發育遲緩能恢復正常嗎?
為什麼說家是小孩子的第一個學校?
一歲半的女兒每天被堂哥兩歲半的兒子打幾巴掌,如何保護女兒以及跟堂哥溝通?

TAG:心理學 | 心理治療 | 精神分析 | 兒童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