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存在純屬偶然,人生全無意義」?

李銀河在博客中說,我很年輕時就接觸過存在主義,它立即吸引了我的全部注意力,因為它說出殘酷的真理:存在純屬偶然,人生全無意義。存在主義同時為人生指明出路:人可以選擇,並自己去承受選擇的後果。既然人生沒有意義,人為什麼還要活著,還有什麼必要?既然沒有必要,是不是只有去死這一種選擇了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3d53360102enhe.html


-

人生之存在,並無預設之意義,而此恰恰是生而為人之最積極意義。試想你出門散步,遠方旅行,唯獨走在陌生街巷之中,山川風景之中,才可體會到旅行的驚喜與美妙。若是因公出差,或出門上班,行預定之路線,看預料之風景,為特定之目的,耗費預定之時光,則有何樂趣與美妙可言?

実存主義之最大貢獻,即在於此:人生無有意義,並且,存在先於本質

人生並無預設之目的,亦無預設之價值觀、道德、魂靈、信仰。正因存在毫無意義,因此人具有絕對的選擇自由。人之存在本身,先於所有後天之意義,意義是人之選擇而非存在之本質。人必須於生命中做出無數的選擇,並且為之負責,包括選擇死亡的自由。

人生無預設之目的,而你卻有選擇的絕對自由,這自由,便是生命美妙與精彩的基礎。如同精力充沛之旅行者,雖行走於陌生之旅途,無特定之目的地,卻沿途思考,沿途欣賞,沿途尋找,並且自我承擔選擇之後果。人生因無意義而積極。

存在無預設之意義,卻並非選擇之意義。你為什麼活著?活著的因由是什麼? —— 你只需看看你為什麼不選擇死亡的因由即可。

死亡僅僅是你無數選擇自由中的一項而已。

.


第一次發帖,只是因為這個問題很早以前就引起我極大的興趣。談一點粗淺的看法,希望能夠說清楚。

首先要說的是,人生當然不存在什麼終極的永恆的意義。不只是人生,眼前所見的一切,小至草木,塵埃,大至宇宙星辰,其實都無什麼確定不移的意義。作為宇宙的一部分,人的存在也一樣,只不過是自然界偶然演化過程中的一個極短的瞬間而已,並無什麼永恆不變的價值。

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可知,孤立系統自發地朝著熱力學平衡方向──最大熵(即系統的無序度)狀態──演化,因此,

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作為一個「孤立」的系統,宇宙的熵會隨著時間的流易而增加,由有序向無序,當宇宙的熵達到最大值時,宇宙中的其他有效能量已經全數轉化為熱能,所有物質溫度達到熱平衡。這種狀態稱為熱寂。這樣的宇宙中再也沒有任何可以維持運動或是生命的能量存在。

這意思就是說,宇宙,一切曾經存在過的事物,包括時間和空間,都會遵循物理規律終究走向消亡,儘管這是極其遙遠的事情。關於這個原理,BBC拍攝的紀錄片《宇宙的奇蹟》 里萬人迷的 布萊恩·考克斯 教授有很精彩的說明,感興趣的話不妨去看看。

那這是不是說,既然這宇宙,以及我們所處的地球世界,國家,城市,社區,家,親人,朋友,一切的一切終究只是一場夢而已,那麼,我們還在這人世間狗苟蠅營地活著做什麼,為何不去早點死了算了?我們活在這茫茫宇宙中,究竟有什麼獨特的價值嗎?

如果從宇宙級別的角度來說,人生,乃至我們所見的一切歷史、時代、英雄、愛恨情仇,都根本不值一提的。但我們要注意的是,所謂的意義或者價值,在我們人生的尺度上,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也是人在無意義的冷酷自然秩序中為自身尋找可以依憑的價值支點的努力行動的結果。人是有主體意識的存在體,這與無意識的物質存在體有著本質性的不同,正是這個差異成為人在無意義的宇宙中追尋意義問題的前提條件。

這就是說,本來宇宙時空的存在物是毫無內在意義可言的,只是自然規律得以呈現自身的載體而已,但人卻要獨自面對這個冷酷無情、無意義的宇宙世界,去索取他自身存在的意義,這就使得人的存在本身與非人的存在產生了分野,而這種分野對人的存在本身是有意義的

這就康德所謂的人為自然立法。通過意識活動,抽象概念,對自我存在,對死亡,生命,他人,族群,社會,人類世界的種種抽象歸納、定義、分類,一個雜亂無章,毫無意義可言的宇宙,在人的意識中變得清晰可見,並通過神話、神學、哲學以及科學的手段去理解、探索。從牛頓的力學體系,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科學不斷用新的概念和理論體系重構人類對宇宙和自身在宇宙中位置的理解。就在今天,NASA發現"另一個地球":相似指數0.98 或有流動水。如果宇宙終究毫無意義,那人類為何還是要不斷進行這樣的探索?原因就在於人只要存在,就會不斷對自身的存在進行追問,意義正是源自這樣的追問。

所以,意義很大程度上是一個文化的產物,是來自人本身,來自人類的語言邏輯,人類的文化規則,知識體系,而不是來荒蕪冷酷的外在時空世界。對意義問題的討論就不能陷入純粹冷酷的自然規律的威嚴下去理解,而是要回到人類世界所建構的那一整套價值體系。也就是說,人類在荒蕪的宇宙中,為自己建構起來一個精神的世界,並通過這個世界去理解自身的存在以及宇宙的終極秘密。這就是康德所謂的頭頂的星空和心底的道德律令。因此,價值或意義問題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人類世界,即在人類社會在廣袤宇宙中有限存在的時空範圍內,我們可以討論人生的意義這樣的問題,一旦超出這個範圍,這樣的討論是沒有意義的。

當然,即便如此,你依然有獨立的自由意志越過這個範圍去討論意義問題,從而最終發現了宇宙無意義的殘酷真相,而走向幻滅。但這種對無意義本質的揭示本身,也是人類意識活動的產物,同樣也是一種對人類說,即在人的意識和文化範疇內,是一種有意義的結論,並對我們的個人和社會行為產生影響,比如自殺。因為宇宙或自然界本來無所謂有意義或無意義,只有人,才會追問這樣的問題。而這個追問發生的那一刻,意義就已經在人所存在的意識範疇內發生了。

因此,我幾乎可以得出結論說,人的存在本身是離不開意義的。人類生存所處的世界已經不再是一個赤裸的無意義可言的自然世界,而是經過意識範疇改造過的文化世界。即便是人對自我存在的否定,也必須憑藉某種否定性的意義來實現

這正是生命或者人生的意義之所在。我們被賦予了這種具有意識的生命,因此具備了體驗各種人生經歷,並運用理性和情感去體察外在世界,培育豐富情感和感知力的機會,正是這種種的經驗過程,使得我們這短暫的一生是有價值的。所以,人類固然是渺小的,但在目前所見的宇宙範圍內,我們依然是孤獨的探尋者,用理性和科學不斷向著冷酷無聲的宇宙追問那些似乎永遠不可能被解答的終極問題。這種不斷的探索,不斷追問,不屈從於絕對必然性的人性動力,是我們作為人類的成員之一,應該感到自豪的。我們是渺小卻又偉大的人類。

所以,人生的意義不在別處,而在我們的心裡。如果你願意不浪費生命生來就具備的諸種天賦和行動能力,去充分施展生命的寬度和廣度,那麼人生的意義就能不斷拓展,在向死而生的短暫一生里,活得精彩、美麗,無怨。既要認識到人生和人類世界的局限,從而以極寬廣的視野去看待人生和人類世界的起起伏伏,而不必拘泥於微觀世界裡茶杯中的風暴,同時又能立足於人自身的精神稟賦和人類世界的文化資產,不虛無,不妄自菲薄,以善意、進取的姿態成為這人世間積極行動、創造和愛的一分子。


最早接觸到存在主義思想是中學時候的哲學課上,現在很感謝學校的課程設置,讓我在該迷惑的年紀接觸到了這些讓人迷惑的思想,給了我足夠的時間去想開。所以現在到了不該迷惑的年紀,已經能夠用很好的心態去享受生活了。

有人在Quora問過類似的問題,Pablo Stanley回答過,回答如下:Life and Donuts


最早接觸存在主義哲學在於大學一年級的時候,那時候人生很不順遂,遂懷疑一切。覺得一切都建立在虛無之上,覺得人生毫無意義,也基本看不到什麼曙光之類的東西。
可以說存在主義救了我一命,在我最需要信任的時候,給了我重新審視世界的一個機會。世界本就是荒謬的,這句話推翻了所有我之前所了解的世界,在此之前我一直認為世界是有序的,其秩序存在於春秋寒暑之中以及人的成長之中。然而春秋寒暑就是秩序么,答案是不。如果以世界是荒謬的來講,人對於寒暑的感覺是截然不同的,有人覺得熱,有人又覺得不熱,那麼37度能代表什麼,可能只是一種表象罷了。再舉個例子,王家衛曾經說過一句話,這一秒你喜歡菠蘿,但你下一秒可能會喜歡別的任何一樣水果。最可怕還不在於世界的無序性,而在於人本身就是無序的,最著名的例子莫過於關於男人生殖器的論述了,捫心自問你能管住你的生殖器么。很多強姦罪中,女性不願報案的緣故就在於她們在毫無性慾的情況下,她們依舊感受到了快感。從而因負罪感,怨恨自己。她們怨恨的是什麼,是自身,自身所構建的秩序被自身的無法抹去的無序給破壞了,世界觀也因此崩塌了。
以上廢話了那麼多,無非是要證明人本身就是無序的,那麼我們該相信什麼。我認為無非兩點,一世界是荒謬的,二人是偉大的。存在先於本質,我們的存在來源於選擇,假設我們生下來在一片荒蕪之中,一個人都沒有,你甚至連自己長什麼樣都不會知道。所以我們的存在就在那,怎麼了解自身,來自於我們與他人乃至世界的接觸之中,在慢慢的接觸和交火之中,我們了解了自身,可以做出更適合於自身的選擇,當無數個選擇交融之後,你就成為了獨一無二的人,那麼你的存在就再也不是空無了,你自身補其了所有的空無。所以人的偉大之處就在於,我們從一出生開始就富有,因為我們有選擇權。我們的選擇權因為工具,因為科技而得到擴展,當人無所不能之時,我們每個人都趨於完美,因為我們就是上帝。這個觀點偏激了,只是作為想像罷了。
意義的問題解答了一點點,人生毫無意義這句話真正的意思來源於,無序的就是無意義的,但是無序可以被我們的理性,可以被我們的人性重組,從而成為有機體,從而賦予其意義。看似是悲觀的論調,其實先承認再追尋,這才是最樸實和最富有樂觀主義精神的論調。


本來排名第一的是佐藤謙一先生的以下答案。但殊為可惜的是,佐藤謙一離開知乎,並刪除了所有的回答。我實在喜歡這個答案,私自全文錄於下。如果做法不妥,請留言指出,謝謝!
----------------------------------------------------------------------------------------
人生之存在,並無預設之意義,而此恰恰是生而為人之最積極意義。試想你出門散步,遠方旅行,唯獨走在陌生街巷之中,山川風景之中,才可體會到旅行的驚喜與美妙。若是因公出差,或出門上班,行預定之路線,看預料之風景,為特定之目的,耗費預定之時光,則有何樂趣與美妙可言?

実存主義之最大貢獻,即在於此:人生無有意義,並且,存在先於本質

人生並無預設之目的,亦無預設之價值觀、道德、魂靈、信仰。正因存在毫無意義,因此人具有絕對的選擇自由。人之存在本身,先於所有後天之意義,意義是人之選擇而非存在之本質。人必須於生命中做出無數的選擇,並且為之負責,包括選擇死亡的自由。

人生無預設之目的,而你卻有選擇的絕對自由,這自由,便是生命美妙與精彩的基礎。如同精力充沛之旅行者,雖行走於陌生之旅途,無特定之目的地,卻沿途思考,沿途欣賞,沿途尋找,並且自我承擔選擇之後果。人生因無意義而積極。

存在無預設之意義,卻並非選擇之意義。你為什麼活著?活著的因由是什麼? —— 你只需看看你為什麼不選擇死亡的因由即可。

死亡僅僅是你無數選擇自由中的一項而已。


一脈相承的觀點:1.宇宙不可能有目的性;2.宇宙誕生前是難以想像的,我們的所有體驗都發生在時間、空間內,所以想要在時空之前解釋現實是無意義的;3.當恆星死亡,能量接近絕對零度時,隨機性似乎是宇宙中最重要的特徵;4.沒有任何證據表明上帝或任何造物主的存在。
不論是存在主義形而上學還是什麼唯心靈論,存在純屬偶然這一命題在主流學界中始終飽受爭議,或許有平行宇宙世界觀為之提供理想可能,但科學之一個重要的原則即是一個理論的核心觀點必須遵循某種原則,而非根據某種推斷使人信服。很遺憾這個命題不符合該原則。
存在,這個詞宏偉到必須追溯到宇宙誕生之前,回到科學世界內所公認的宇宙大爆炸理論。20世紀20年代,比利時牧師兼職天文學家喬治 勒梅特將相對論運用到宇宙起源學說上,推測最初整個宇宙聚集在一個「原始原子」中,後來大爆炸碎片向四面八方散開形成現在的宇宙。後哈勃發現宇宙仍一直在膨脹,並推測最初的幾分鐘 內宇宙溫度下降到十幾億度,形成了占不同比例的各種光元素。具體而言,25%的宇宙物質是由氦構成,宇宙早期階段的熱輻射(以光子的形式)今天還存在,但溫度已經被降低到只比絕對零度(-273攝氏度)平均高2.7攝氏度。該理論存在 的視界問題與平坦性問題等其他難題被在20世紀70年代由粒子物理學家艾倫 古斯提出的基於量子論的暴漲模型所解釋解決。很遺憾要在這用篇幅解釋一個與題意無關的理論,但這似乎與題意有關XD。
現在量子理論的基本原則之一即是每一個粒子都有一個能量場,而宇宙中的各個量子場並非恆定不變,而是在不同的地方出現極其微小的漲落。當宇宙開始暴漲時,宇宙空間里舊的褶皺就會被磨平,被新的小的量子褶皺所取代。隨著暴漲的繼續,那些不規則的空間褶皺就會被撫平,形成了暴漲後宇宙的能量和密度的變化模式。之後隨著萬有引力,暴漲後密度較大的區域將聚集更多物質,形成星系。正是如此量子波動形成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宇宙——星系團、星系和恆星。而宇宙暴漲之前發生了什麼,就交給將量子論與廣義相對論相結合的弦理論學者去證明吧。
關於人生是否有意義這麼個適合和心目中的TA在夜幕圍繞星光遍野下談的問題....只好用「真空漲落」的量子力學原理來解釋了。上一段說到星系是量子場微小漲落的結果。而真空漲落指的是一種量子推測,即使量子論精確定義的「虛無」也會有漲落,在這個意義上看真空是不穩定的。換言之即使一開始是一個既無物質也無能量的宇宙空間,它也不會處於一個恆定不變的狀態,就像是一口正在沸騰的大鍋。事實上,大多數物質都是由構成原子的質子形成的,而大多數質子並不是由構成質子的夸克形成的,而是由夸克之間的「虛無」空間的能量形成的。粒子始於虛無,又很快消失在虛無空間里。所以,哪怕是女人在稱體重時,可以這樣安慰:記得你大多數的體重都只源自虛無空間的重量。
以上是物理學界的解釋,和哲學不同,他們不會費心思解決這個可能影響人類對美好未來嚮往的命題,只會告訴我們一些數據、理論,而哲學的本質在於意識層面的「參悟」、「頓悟」,所以科學基本無能為力,如果因為宇宙大爆炸理論、真空漲落等等被機械理解的理論術語就推出存在絕對偶然,那隻能說明你們懷有一個幼小而純真的心靈。以下是另一個層面的解釋。
我們先打一下預防針,把平行宇宙隨機生成之類的理論拋開,這和先驗論基因決定一樣都是過於宏觀的解釋而且兩樣放在一起真的很難讓人取捨,而且目前無法證實,能不能找到編號PC12138的那個宇宙的你們來證明呢。。。
宇宙的運行模式是隨機的?在科學界必須先承認的一個假設,因為不承認即是將「意識」而且是獨於人類的「意識」帶入一個需要絕對客觀不參雜任何感情色彩的研究中去,那科學的研究也變得毫無意義。我們不能因為在某個領域不假設則無法進行下去而去接受這個假設,這種隨機性創造了人類大腦,創造了各類非隨機的事物,科學界難以證明毫無目的的宇宙運作模式是如何產生如此類有目的性的事情。倘若宇宙開始之際一切都是隨機的,這條規律是否與人類目前所發現的各條確定性的宇宙規律定理相背離呢? 打住,不要談平行宇宙空間和先驗式創世類命題。
靈性學上,把創世紀用五個部分展開,分別是整體性、有序性、進化、創造性、意識。具體不談,他們始終認為為了形成DNA、地球上的生命、人類大腦,宇宙是有自我意識的,它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科學應將意識作為一類確實存在的力量並承認意識的核心作用。
唯心主義看上去確實是突然了點//他們認為沒有意識的創造就像讓猴子們在打字機上亂敲一樣,要有多少種可能才能敲出莎士比亞的巨著呢。而人類的DNA排列較之莎士比亞的巨著更為複雜上萬倍,沒有自我意識的宇宙是怎麼敲打出來的?
作為問題的回答者,我也不會回答怎麼理解,頓悟後 的人也沒法用一句話讓人頓悟,何況是我。
靈性學上對宇宙的最初成分為何與創造有意識的生命所需的成分呈現出如此一致非常感興趣。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弗里曼 戴森也不得不感嘆:「宇宙在有目的地塑造生命的過程中或許超越了一切隨機性。」
物質第一被靈性論者極端鄙夷(包括隨機性):在宇宙大爆炸階段所誕生的正粒子數量總是大於反粒子數量,這些帶電正反粒子同時湮滅轉化為光子。然而由於正反粒子數量上的微小差異,在湮滅後還有多餘的粒子,這即是物質世界的創造源泉,這是隨機性可以做到的嗎?這概率相當於轟炸了一座城市然後發現廢墟正好拼湊成空中花園一樣。別提平行宇宙!
我們看科教片的感覺,宇宙剛剛爆炸後是雜亂無章的,隨機的,直到地球出現。。。好吧,腹黑了。
這個哲學命題,歸根結底要隨著科技的終極發展才有結果,否則要麼會誤解,要麼陷入泥沼。
也許你想尋找真相,難道真相的概念不存在你的意識之中嗎?如果真的不存在,那麼你怎會知道你要尋找的是什麼呢,我們的一切體驗都在我們的意識之內,因此不存在脫離於意識的外在現實。——靈性學大師 迪帕克
嘿嘿,腹黑一下:如果一件事情不解釋就弄不清楚的話,那意味著即使解釋了還是弄不清楚。——村上春樹 《1Q84》
如果宇宙是有意識的,我們如何才能得知呢?除非有一天我們能觀察到宇宙真的有這種意識,否則很少會有科學家相信這一點。——理論物理學家 《時間簡史》的合作者 倫納德
人生的意義...存在的意義...不能因為無法參透就悲觀地認為沒有意義吧...


因緣所生義 是義滅非生
滅諸生滅義 是義生非滅


人是基因的生存機器。
基因決定你的慾望。 順從內心的慾望生存即可。
根據自己的判斷,選擇自己的生存策略。

基因決定多數人都不想死(怕死);
基因決定你要思考人生的意義。這個問題從是「人做事都要有目的(目的就是有利於自身也就是基因的存在和延續)」延伸出來的。(隨機做事,沒有這個目的的生物很少能倖存)
人的優勢本來是長遠的眼光(理性),在這裡人的問題也在於思考得太遠了,思考了無限遠處生存的意義。這個意義現在我們還認識不到((很多人)認為沒有)。

至於死,我覺得暫時不用去死,主要是因為人終究要死。
如果人可以死可以不死,要不要去死倒是個嚴重的問題。但現在的情況是人終究會死,那又何必著急呢?隨便活活玩玩唄。


也許人生的全部意義在於賦予無意義的人生各種各樣的意義。
人生本無意義,你看那山,俊俏挺拔,難道它生來是如此?看那母親河,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騰洶湧,不過一條河而已,何來母親之說?為何從天而來?黃河與小水溝比如何?小水溝對於螞蟻難道不夠雄壯嗎? 為何黃河如此特殊? 你生來就感受到黃河的洶湧嗎? 你生來就能領悟到畢加索向日葵的魅力所在嗎?你生來就對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這句心有所感嗎?若你抱個嬰兒去黃河邊,他只能無動於衷或者哭泣,若你教剛識字的孩提讀唐詩,他也只會茫然的瞧著你,看你淚流滿面的樣子,看你搖頭嘆息,看你悲春傷秋。
好了,說到這裡似乎在明顯不過,人生本無意義,孔孟無意義,文字無意義,忠君報國無意義,自由無意義,民主無意義,,你的存在也沒有意義,我也沒意義,人生本無意義,有了人就有了意義,是人賦予了一切以意義,人不在了,意義一詞也不復存在,一切都是虛無,一切意義都是狗屁。
我們存在的意義,不過就是學習舊的意義,而後在其上賦予人生新的意義,通過不斷地重複,而後推陳出新,我們人生的意義也就煥然一新。 若哪天人舉手撐天地,山也不再為山,為丘,為檻也,河也不成河,渠也,窪也。
最後,回到自殺的意義這個問題,若是死的意義大於生的意義,自殺也不算什麼? 但你既然提出了疑問,這就證明生的意義此刻還是大於死的意義。
要生,便去生,看盡世間繁華到頭不過爾爾,要死,便去死,飄蕩在虛空中的靈魂體會了千萬年的寂寞。 可惜,可惜,我悟透了人生來無意義這個命題於我也毫無意義,我要的是有意義的人生,它於此也就無意義了,若哪天我覺這人生無意義,我此時所寫也就有了意義。 你若想你的人生有意義,那就去追逐一切一切的存在的意義吧,也許你看遍了人生所有的意義時,路的盡頭卻變成了無,但你還會沮喪於此嗎?你會在意這個答案嗎?我不知道,一切交給你自己去回答。


沒有足夠的底蘊不要去研究哲學,不然要麼是哲學毀了你,要麼是你毀了哲學。


推薦他山之石:《自私的基因》,該書能夠從生物學的角度為存在主義的哲學信條和人生觀念有力地背書,看完該書想必大多數人都能感受到對自己人生觀和哲學思考上的震撼。

這是我在2014年3月29日寫的相關感想:

「我相信人都有一個內建的目標,我的目的就是要實現這個目標。」這個觀點在我接觸了《自私的基因》後被顛覆。我們僅僅是基因的受造物,來到這個世界上僅僅是出於某種機緣巧合,而我們之所以被造成這樣完全是為了符合基因自私的需求。然而,我們幸運的進化到了居然能夠擁有選擇自己命運的能力,擁有可以背離基因的意志的能力,可以選擇自己生活的方式與價值觀。

【「存在純屬偶然,人生全無意義」是存在主義展開其學說的最基本預設,但「人生全無意義」一句似乎一直被人誤讀。所謂的全無意義,並非是大多數人所認為的人的一生沒有任何價值,而是說我們並非是為某個先驗預設的特殊目的活著。我們並非是為榮耀上帝而來到這個世界上,也並非是為了服務宗族的利益而來到這個世界上,這些目的都是在我們成長之時所生存的環境所預設給我們的,而不是從靈魂當中就有的。 】
【由於思維的慣性,我們素來不習慣現代科學對傳統目的論闡釋的祛魅,不能接受實然與應然之間的分離,因此當發現世界本無預定的意義時,會有價值世界崩潰的感覺。但人本身只是張白紙,能成為如何美艷的圖畫,全看人如何通過自己的自由選擇而在上塗抹。你我人生的意義,乃出自於三個字:我樂意。
——陳芝(暨知乎前ID「陳芝」「陳毓秀」「苗杏仁」「陳丹青」「陳喜兒」「潁川秀」,現已抹去所有知乎痕迹)

存在純屬偶然,人生全無意義全文在此,可以說極其有力的從哲學的角度解釋了該問題。


剛好習完外國文學史,因為同流派文學可以折射出哲學態度,談點個人淺見(^_^)
事實上覺得存在主義哲學所表現的人生有積極面。最好的證據是文學流派的代表作家作品。為了佐證,會提及加繆和薩特~
存在主義文學在存在主義哲學基礎上產生,比較突出的表現手法:「境遇劇」。就是指表現具體境遇中人物支配的自由,環境造就人物,注重人物的本質,表現自己的性格。
這裡體現出——存在先於本質,但也體現出——人物的自由選擇。
由此先來推斷一下:提問者只重視了人生是痛苦的,世界是荒謬的而忽視了四個字——自由選擇。
我們來看看加繆的《局外人》。男主人在書中表現的與社會不相容,如同提問者所說懷著人生純屬偶然置身事外的性格,做了很多不被社會所容之事,如母親去世無動於衷,誤殺他人後十分冷漠等等,看似過著消解激情,了卻紅塵的生活。
但《局外人》美國版的序言卻是這樣描述的:
「他遠非麻木不仁,他懷有一種執著而深沉的激情,對於絕對和真實的激情。」
也就是說,正是因為他不同於常規的人類精神狀態,反倒體現出他在當時境遇下自己在本能下支配自我的自由的可貴。
他們所關注的問題是人與世界的協調,人與他人,社會的關係。
再比如薩特的《禁閉》,這本書表現的內容是人與他人的格格不入,其中最後句話是 「他人即地獄。『』 指的是他人的存在是對自我的一種否定,這構成了一種客觀威脅,使自由受到了限制。
但正因為這樣,所謂的「自我」才更加珍貴。
所以存在主義,無論哲學還是文學對於人生的懷疑是對於人類現在這種接近於荒誕的生存狀態的懷疑。
從某個角度看也包括對於目前的「社會道德約束」
誠然存在主義作品中確實流露出對人類生存狀態的懷疑,對人性荒誕的反抗,但越是這樣越能流露出本真的價值。即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中的「本我」——無意識 非理性 遵循快樂原則
存在的偶然,人生的虛無這樣看來就相對不太重要了,重要的是人在這種情況下支配自己的自由選擇啊。
我們可以再換個角度思考,結果和目的未必勝過過程。
不是有句話叫人生就像旅程,在乎的不是目的地,而是風景以及看風景的心情么。
這樣看,反倒更有點積極意義的意味了。
另外,提問者所說人生沒有什麼意義就可以去死了,聽上去很消極,但是死也是很有意義的,海德格爾也提出過「向死而生」,這樣看來死的意義又需要探討啦╮( ̄▽ ̄)╭
只是個人想法,歡迎參考和探討~


存在是一種小概率的奇蹟,生命的意義是自由的。


這根本就是推銷員的故事

兩個到了一個存在主義小島,一個人說,這裡的人生毫無意義,我們就不應該活著。

另一個人說,這裡的人生毫無意義,趕緊開始動手創造自己的意義吧。


基因讓人類有了理性思維,自律且身懷責任感,也給人帶來了苦痛。
意義這個詞,被賦予了太崇高太重要的內容,以至於從小就被洗腦了,認為人生如果不去追求意義,不做有意義的事兒,就是膚淺的低俗的失敗的。然而這個精神支柱有一天被發現客觀上是不存在的,還是被我們高大上的自然科學啪啪的打了臉,瞬間人生觀世界觀崩塌了。原來意義是文學範疇,不是真理範疇。一個文人哲人意淫出的G點,一個永遠也觸不到的高潮,卧槽了。
可怕的是,一旦意義出現過,那麼所有的一切都變成了將就,而我不願意將就。就是否因此選擇死亡展開的討論,也是有積極作用的。每個人都有選擇的自由,最後基因會決定各自的去留。
或許意義的姿態應該放低一些,於億萬年的宇宙而言,存在純屬偶然,生命沒有意義。但試圖獲得一些替代性的成就感,也還是可實現的。比如,挖掘潛力挑戰極限,各領域的研究發現等等。還是放不下的話,就去追求自己賦予的主觀的意義吧。
沒被意義論洗腦的人們還真是幸福呢,這就是所謂的讀書讀傻了吧。
可是如果沒有前人的努力,我們也無法確定意義是不存在的。
這本身不就是巨大的意義嗎。


生有何哀,死又何悲

----至尊寶的師傅


我的人生座右銘曾經一度是:我們的降生只不過是前輩們的一次偶然的性交,一切的才華都是對於自己的誤解。


人類生活許多都是自尋煩惱,自尋煩惱的原因在於人類是動物,卻能夠意識到自我的存在,而且想要改造自然,大多數人體會到人生的虛無基本上都是發現自我意識原來不過是鏡花水月,徒增煩惱。

解決的辦法很簡單,就是不斷的卻經歷事情,騎車也好,談戀愛也好,交朋友也好,通過與其他建立聯繫,這樣對於自我的關注就會降低,將這種關注度移到其他地方,這個時候,作為人類固有弱點的自我意識就會被削減,因為你把關注度移向了他人。


其實從長遠來說,人生毫無意義,只不過是這世間的一瞬間,一個偶然,即使名垂千古,那麼千古以後呢?等到地球都不復存在的時候,或者宇宙都不存在的時候,什麼意義也都沒有意義了。
但是,在我們可以預知的人類能夠存在的這個特定時期,還是有一些意義的:
1、創造價值:只有創造了價值,人生才會有存在的痕迹,對於這個世界來說,你的存在才會有真正的意義。雁過留聲,人過留名。
2、體驗生命:從個體角度來說,在這世界上走一圈,總要把各種酸甜苦辣都體驗一番,才不虛此行吧!做自己想做的事,愛自己想愛的人,去自己想去的地方。
3、承擔責任:享受權利的同時,總要承擔自己的責任,我們來這世界一次,享受了身邊的人給予我們的愛,我們同樣也應該把我們的愛給他們,讓愛我們和我們愛的人幸福快樂。


哈哈哈哈哈。你們都在為自己明天繼續活下去生拉活扯的編造借口。


這麼說並沒錯,看你怎麼理解。

存在只是因為偶然,只是無數可能中成為現實的一個可能。由此來看人生毫無意義也沒什麼不對,意義本來就是對人來說的,人說沒意義就是沒意義。

當然,如果你認為有意義,那就有意義。

存在主義過於理性地看待很多感性的問題,結果推理出很多大家都知道卻不敢明言的道理,看起來很嚇人,但不得不信服。

不過我覺得存在意義這種問題不必太過在意,人生不過短短數十年,過得逍遙自在一點還是憋屈難受一點都是人自己的選擇。沒必要去考慮自己為什麼存在,只要不斷選擇下去,直到再也無法選擇就好了,至少你是有選擇的。對了,放棄選擇也是一種選擇。

人生的意義應該由人來確定,因為意義這種東西本來就是虛無縹緲的,由人定義給人看,所以是可以隨便更改的,只要你認為有意義,那就是有意義。每個人看待相同事物都會覺得有不同的意義,這一切都是由人的本心而來,所以只要在意自己的意義就好,那是你的本心所在,其他人的意義看看即可,不必在乎。


推薦閱讀:

如果我想「修道」,例如成為一名坤道,是否可行?如果可行,應該怎麼做?
哪一刻你發現突然自己的格局變大了?
如何區分謀略和算計,怎麼把握尺度不把《孫子兵法》學成心計?
覺得每個人在這大千世界中好渺小,如果自己去世了後會對身邊的人,對這個世界有什麼影響?

TAG:哲學 | 意義 | 薩特Jean-PaulSartre | 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 | 人生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