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碼」到底是不是我國的標準速度單位?為什麼很多官方媒體和行政機關也用「碼」來表示車速?1碼等於多少公里每小時?

北方比較廣泛的濫用美製單位的例子是"xx邁",是不是"xx碼"南方用得較多?想弄清楚這到底是我以為的群眾把mile(=1.609344 kilometers)單純用錯了,還是有其他的語言或者實際用法變換?


我國車速的單位是 km/h ,學名叫做千米每小時(注意,公里每小時也是俗稱,不是正式稱呼)。

但是千米每小時這個名詞過於學術化,難以在平時交流中使用,所以民眾急需一個『單字詞』來表示這個單位。有用邁的,有用碼的,毫無疑問這兩個詞都是錯的,他們一個是 mile ,一個是 yard,都是長度單位而非速度單位。。。不過,在官方沒有統一規定一個更合適的叫法之前,民間就只有自行發明一個朗朗上口的叫法。

所以,民間使用『碼』以及『邁』這種名詞,沒有什麼深層次的原因,僅僅因為他們比較朗朗上口而已,雖然這個叫法是錯的。

聯想起另外一個事情:前些年,商家經常喜歡把 HTC 的機型稱為G1,G2,G3,G4,G5,G6,G7, 等等,總會有『有識之士』跳出來說,你們這樣叫是錯的,HTC 從來沒有這樣叫過。——但他們沒有意識到,民眾之所以會這樣叫,是因為官方的標準叫法過於蛋疼過於繁瑣難以記憶,所以民眾會用自己的方式去簡化一個名稱。HTC 的產品命名令人莫名其妙,這一點眾所周知,所以民眾就會發明一套不那麼莫名其妙的命名方式來替換掉官方的命名。

所以,有關車速,我的看法是:因為官方沒有為千米每小時這個單位制定一個朗朗上口的簡單的稱謂,所以民眾就不得不自行腦補發明了一些錯誤的稱謂,雖然這些稱謂肯定是錯誤的,但他們卻有存在的合理性。


碼,系英吉利語Mile之粵音「邁」之變種。標準中譯名應為英里/小時。但我天朝素來有不規範使用語言的惡習,長此以往,碼竟成為公里每小時的簡稱,雖未出現於任何技術規範或國家標準中,卻已然深入人心。後輩有心人追溯詞源,想必會嘲笑我輩冒失無知。唉...
譬如知乎上人,大多不分「權利」與「權力」,恐怕某一天,中國人真的先從語言上消除了私權與公權的界限。


「碼」作為速度單位即使確系源自車速表而不是糊塗失察之謬,也不值得推廣,因為還有長度單位的 "yard" 在。


我不完全贊同這是個錯誤。

以前司機說多少碼,是指的「路碼錶」的「碼」。至少上海傳統的說法是這樣。

至於後來為啥大家都說「碼」是「mile」的誤讀,我就不知道了。


碼不是我國標準速度單位,是英制單位,1碼約等於0.9米。表達車速用邁和碼是因為美規車時速表是英制單位,單位是邁(mile)。1英里相當於1.6公里。邁、碼都是長度單位,這些說法屬於簡略了每小時這個單位。形容速度嚴格來說應該是公里每小時,邁每小時,碼每秒。

用「邁」、「碼」來表達車速本質上就是錯誤表達,還是建議大家嚴謹一些,畢竟都是文化人,對不?


錯是肯定的,不過天朝喜歡將錯就錯,像」即便「都能寫進漢語詞典了,更不用說替」碼「和」邁「來個正名了。


 準確點說,應該叫「公里、邁、碼每小時」,我們口頭上一般把「每小時」略去了。

   "邁"是英制英里mile的音譯,1"mile" = 1609M 約= 1.6KM,100邁就是160KM,在速度表上就是160KM/H,比如某人說他在路上開到過180"邁",換算為公里應該是180*1.6=288KM, 這個速度是在開一級方程式賽車嗎?

   也有的人喜歡說開多少多少"碼",這就更不對了,"碼"的英文是YARD, 一碼=3英尺,1英里=1760碼.碼與公制的換算關係是: 1 碼=0.9144米,就是說每小時開100"碼"就是每小時開不到100米,那比蝸牛還跑的慢.更是荒唐之極.

   我國現在採用的是公制單位為主,在少數的行業採用英制單位,每天都看到很多人亂用"邁"和"碼",實在忍不住了


推薦閱讀:

強制學生做廣播體操和眼保健操的真正意義何在?
到底該不該見義勇為?
近十年左右醫學有什麼重大突破嗎?比如十年前無法治癒的疾病現在可以治癒了?
「上海一男子打籃球摔斷脖子身亡?」事件中,純籃球角度看,對於防守者的摔倒,主要責任在哪一方?
怎麼看待那些二十幾歲的人總認為「錢或物質就是一切」的觀念,是出於不成熟還是其它原因?

TAG:交通 | 生活習慣 | 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