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的解體是必然的嗎?

我覺得沒有戈爾巴喬夫改革,蘇聯就不會解體。


必然的,因為蘇聯從來不允許群眾公開表示反對,實際上也扼殺了群眾公開支持的權利。等到它真需要支持的時候,就算還有擁護者也沒意義。我之前的答案寫過:

蘇聯解體二十五年了,你有什麼想說的?

蘇聯是第一個在法律上規定普選權的國家,但直到 1991年3月17日才首次落實全民參政議政。全民公投顯示,有76%的公民願意支持繼續改革的蘇聯。在現代社會,這是一個驚人的支持率。

這個政府平時不允許人民反對,默認一切投票都是套路,一切自由選舉都必須壓制,大難臨頭時當然也沒有渠道去釋放人民的支持。結果,公投和以往任何一次「選舉」一樣,被所有權力機構視為兒戲,棄如廢紙。

1991年12月8日,葉利欽在自己位於白俄羅斯森林的別墅中秘密會見了白俄與烏克蘭首腦,決定以獨聯體取代蘇聯。過了聖誕節,蘇聯國旗就在克里姆林宮上消失了,一個76%支持率的超級大國荒誕地亡於密室政治——但絕非偶然事件。沒有民主溝通上下、沒有選舉向國家機器進行合法性授權,這樣的國家縱然生的偉大,也逃不過死的窩囊。

大國不可能永遠一帆風順,以百年為單位來看,總有內憂外患一起來,需要上下同心共渡難關的時候。蘇聯政權在某些方面做的不錯,但建國不到10年,就丟光了自己起家所依靠的群眾路線,全靠官僚機關的慣性驅動整個國家。這樣的社會,對外患的抵抗力還不錯,但內部出了問題是真沒救的——因為根本沒有一個機制來表達「共識」,假的都沒有。所以,就算國家直挺挺地撲向懸崖,也沒人能調整航向。

但是,前面很多人提的腐敗和特權問題,恰恰不是蘇聯倒台的核心原因。如果說有關係,也是腐敗和特權太少,而不是太多——勃列日涅夫身為超級大國首腦,住的無非是一套五居室公寓;蘇共中央委員能控制的財富遠遠超過一般的資本主義寡頭,物質享受水平也不過是歐美上層中產階級水平。而同期蘇聯的人均肉蛋奶消費量是超過英國義大利等二級資本主義強權的。蘇聯的社會收入差距,要比其他工業國小得多。統治階級的世襲程度與日美歐洲相比,差了一個數量級。

所以,作為瓜分國有財產時出手最方便的人,蘇共和東歐官僚有最強的動機拆散這個政權——即便自己掌管的財富在解體中損失90%,剩下的10%自己撈到一半,也比眼下闊綽百倍,也能傳給子孫。同時,相對的廉潔也讓他們無懼解體後的清算——能撈到算賺,撈不到的話,只要過渡期運氣不差,總歸有個平安日子。

(齊奧塞斯庫的長子經新政權反覆公審,抓不到任何把柄,只能無罪釋放,財產發還)

羅馬尼亞前總統齊奧塞斯庫之子又贏一場官司_新聞中心_新浪網

這場官司的起因是羅某家著名電信公司的一則手機電視廣告:齊奧塞斯庫正在主持黨代會,一個男子悄悄地溜出會場,因為他的手機響了,隨後聽到齊奧塞斯庫生前在公開場合發出的最後聲音:「喂……喂……」1989年12月21日,齊奧塞斯庫在市中心群眾集會上發表講話時遭到民眾喝倒彩,他連連呼喊「喂……喂……」,試圖穩定會場。

據報道,這則廣告是要表現今天的羅馬尼亞人已有了言論自由。而瓦倫丁認為,這則廣告是對他父親的諷刺和詆毀。另外,電信公司未徵得肖像人家屬同意便在電視台公開播放這則廣告,明顯違反了受法律保護的公民肖像權。為此,他提出訴訟。

10月初,布加勒斯特市法院判決歸還瓦倫丁所有私人財產,並宣布有關其侵害他人利益及破壞國民經濟的指控不成立

如此看來,蘇聯90年代最大的問題是:在官員還沒有腐敗起來之前就需要應對政治風波,而普通人又沒有民主渠道來表達對政權的支持,對抗官員們的私心。所以,高級官員階層有動機,也有能力通過密室政治拆毀蘇聯,而且沒有太大阻礙就成功了。如果蘇聯官員在政治風波之前就腐敗起來,蘇聯在戰術上倒是能多拖十年二十年。這也許無法彌補蘇聯在政治基礎和產業方向上的戰略劣勢,但足以讓蘇聯混到21世紀,甚至比戈爾巴喬夫活的再長一些。

最後,還是讓我們重溫偉大領袖的論斷:

再論歷史周期律--新華網

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鬆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

相關回答:

馬前卒:假如前蘇聯重視發展輕工業而不是重工業?

馬前卒:為什麼幾乎全世界都討厭蘇聯?它招誰惹誰了?

馬前卒:蘇聯怎麼做才能贏得冷戰?


1651年,英國著名政治學家霍布斯寫下了著名的政治學著作——《利維坦》。

利維坦是西方神話中一種恐怖的海怪,它身形龐大口吞萬物,霍布斯之所以用它來為自己的著作命名,是因為它代表著霍布斯的一種構想——超強大國家機器。

霍布斯堅決反對分權,他認為國家機器就應該是集權的,另外他還支持君主制。在17世紀的霍布斯眼中,利維坦終究只能是一個構想,因為以當年的經濟水平和技術水平,這種超強的國家機器是不可能存在的。

在他寫下這本書的兩百多年後,利維坦出現了。

蘇聯是人類歷史上空前的集權國家,從未有任何一個政權能將國家組織到這個程度。一個上億人口的國家中每一個人都成為了國家的細胞,蘇聯將所有的人民組織起來成為了國家機器的一個個零件。實際上二戰時蘇聯的人口不到德國的三倍,並沒有什麼特別大的優勢,可是蘇聯就是可以在戰場上組織起源源不斷的對德國形成壓倒性優勢的兵力,就是因為蘇聯的動員體質優於德國(也跟德國一段時間裡沒有全力動員有關)。

(當年的阿富汗)
蘇聯的國家機器,可以碾壓一切的社會秩序。參見蘇聯入侵阿富汗,共產黨員強迫揭下婦女的面紗,搞男女共校,槍斃宗教領袖和地主。這在任何的殖民者眼中都是不可思議的事情,殖民者需要舊秩序來維護統治,可是蘇聯的國家機器直接把阿富汗的社會秩序徹底碾碎,不需要妥協。

在國外尚且如此有力的國家機器,在國內又如何呢?

蘇聯國內根本就不可能有反對派,因為每個人都被國家納入了體制,沒有反對的自由。

有一個笑話,說一個蘇聯人要移民美國,移民局的官員問他:「你對你的工作不滿意?」「沒有」「你對你的收入不滿意?」「沒有」「你對你的生活條件不滿意?」「沒有」「那你為什麼要移民?」「因為在美國,我允許不滿意!」。


所以蘇聯人只能在酒館裡編一編笑話卻無法組織任何反對黨,人民面對國家機器沒有任何力量可言。那麼當掌控著國家機器的權貴們想要瓜分蘇聯的時候,又怎麼能指望人民來救他呢?

所以即便大部分人也許不希望蘇聯解體,但近一個世紀來的極權統治已經教會他們不要反抗,反抗無用,所以蘇聯在人民的沉默中悄無聲息的毀滅了。

除此以外,蘇聯的加盟共和國體制更是在立國之初就為滅亡打下了伏筆。

每一個國家都是有獨立國家政府的國中之國,憲法里明確加盟國可以自由脫離聯邦,這簡直是自掘墳墓。

以至於蘇聯解體的時候,連邊界領土都不用劃分,國界碑是現成的,連總統都是現成的,各項政府班子本來就齊全,本來就是個國家。今天的納扎爾巴耶夫,當年就是哈薩克第一書記,省委書記變國家元首而已。

從這點上講,美國也十分危險。以美國聯邦對地方的控制以及地方的獨立程度,是完全存在解體的可能的。現在也許聽著覺得不可思議,可是在蘇聯解體前的二十年也沒人能想到蘇聯會解體。美國社會的種族問題,貧富差距,都是可能解體的定時炸彈。只不過現在美國國富兵強,如果美國真的遭受到了巨大的危機和壓力,很難想像各州,各國移民,各國後裔和各種族會像統一民族國家一樣精誠團結。


所以回頭來看,中國的省界劃分簡直是天才的作品,完美反映了我們的中央集權特質。陝西和四川本來有秦嶺這個天然邊界,可是就是把秦嶺以南的漢中劃給了陝西,為了不讓你四川佔領四川盆地,乾脆後來再划出一個重慶。山西和河北本來是應該以太行山為界,可是就是把太行山幾乎全部劃給了山西,就是不讓你一個省獨佔一個封閉的地形區(河北北靠燕山南接大河,西邊是太行山東邊是大海)。更別提大內鬥省這種區划了,江蘇的省區劃分原則就是以魯制淮,以淮制吳,一個省內生生搞出了三個地形區的人,本來南京是龍盤虎踞的帝王之地,現在可好,讓你內鬥都來不及,省著你跟中央對抗。再或者我老家內蒙古,東四盟從民國開始就屬於東北區劃,或者划進黑吉遼或者劃給熱河察哈爾,從來沒跟綏遠(呼和浩特)屬於一個政區內,可是建國以後就把內蒙的手生生的伸進了東北。再說徽州,從來都是文章錦繡地溫柔富貴鄉,生生跟淮北的窮親戚們劃成了一個省。所以說,給中國劃政區的人,那是真正的有大智慧的人。

所以普京批評列寧的民族自治政策,現在看來,民族區域自治還要不要搞,怎麼搞,還應該是個仔細考慮的問題。如果走蘇聯老路,那可真是哭都找不到墳頭。


就像家道中落和兄弟分家不是一回事一樣,蘇聯解體和蘇聯政府垮台根本就不是一個問題,這是蘇聯史的常識。蘇聯解體的直接原因是烏克蘭要獨立,根本原因是因為民族國家的需求。建議讀一讀《大國的崩潰》。

在戈爾巴喬夫軟禁被解除後,他不再信任蘇聯的領導層的老夥伴,而是選擇和葉利欽合作。在蘇聯高層領導四分五裂,且缺乏威信的情況下,蘇聯政府已經實質上垮台了。而蘇聯許多將領建議葉利欽宣布自己是俄羅斯武裝力量的最高司令,表明葉利欽獲得了大量軍隊支持,因此當時葉利欽基本上掌握了最高權力。

葉利欽本身也是不希望蘇聯像後來一樣解體的,他只是想剝離中亞幾個累贅,畢竟自己當老大,多掌管幾個國家多好。然而事情的發展根本不像他預計的那樣,烏克蘭的烏共上下都要求獨立。由於之前立陶宛獨立過程中,蘇聯軍隊鎮壓時承受了太多罵名,因此烏克蘭當地軍隊領導決定只要不發生嚴重暴力事件,烏克蘭的獨立問題可以交給公投,自己不會幹預。

葉利欽勸烏克蘭領導,可人家根本不聽。在戈爾巴喬夫被軟禁前後,烏共領導已經嘗到權力的滋味了。人家又不傻,明白寧當雞頭,不當鳳尾的道理,所以執意要獨立。烏克蘭作為蘇聯加盟第二大共和國,而且和俄羅斯有著特殊淵源,在其非要獨立的情況下,加上當地軍隊根本不執行上層指示,結果自然是誰也無法阻止。這樣就宣布蘇聯實質上解體了。葉利欽只能借坡下驢,倡導成立獨聯體。

蘇聯的解體甚至是美國都不願意看到的。當年老布希訪問烏克蘭,在群眾集會前後還是想表達對老朋友戈爾巴喬夫的支持。在美國和老布希看來,一個願意和美國對話的蘇聯,遠比其四分五裂後,產生多個擁有核武器的不可控國家好。可是事態美國當然也控制不了。

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民主化第三波的時候,很多國家的政府,特別是共產主義國家的政府,都由於經濟原因崩潰了。這其中很多國家並沒有解體,比如波蘭、匈牙利;有些國家解體了,比如蘇聯、捷克。所以政府垮台和國家解體並不存在必然的聯繫。

很多學者認為蘇聯解體被認為是最後一個崩潰的帝國,從波羅的海三國到後來的烏克蘭獨立,是上個世紀民族國家自裁的延續。從這個角度看,蘇聯解體和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解體,甚至和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解體都差不多,因此存在一定的必然性。


蘇聯解體後,我國有個叫《居安思危——蘇共亡黨的歷史教訓》的黨內教育參考片,分析過背後的原因。

後來,這個片子有個文字版本被上傳到互聯網。

具體內容記不太清了,複述其中的幾個要點吧。

其一,是蘇共一些人公然特殊化,蛻變為特權階層;專供官員的商店到處都是。

這使得在蘇聯,人民以「他們」稱呼蘇政府工作人員。

在平民生活困頓、買什麼都得排隊時,「他們」卻吃著特供,鋪張浪費。

這就致使人民離心離德,視「他們」為外人。

其二,是嚴重的貪污腐敗問題被曝光,從而徹底失了民心。

蘇聯解體之前,發生了多個戲劇性的大案,使得國民徹底對蘇官方失去信心。

其中一個是,海關發現有人以鯡魚醬的名義走私「貴如黃金」的黑魚子醬。

之後,陰差陽錯之下,這個案子見報了,受到大眾關注。

但一番調查下來,發現這個走私案的後台……顯然和蘇共最高領導勃列日涅夫有關。而且已經持續了十年。

之後當然手忙腳亂醜態百出了。

這類奇葩案子在蘇聯解體之前若干年可謂比比皆是。這就使得蘇共的信用徹底倒台。之後當然就毫無懸念了。

補充資料:

  從1991年開始,我國出版和發表了大量的相關著述,從各個方面和不同視角分析蘇聯解體問題,不過,從蘇共興衰角度進行研究的著述並不多。2000年,社科院設立「蘇共亡黨的歷史教訓研究」這一重大課題。第二年,該課題被列為國家社科基金課題,李慎明出任負責人,其他10餘位成員也都是該領域的權威專家。一位參與《居安思危》編纂工作的專家告訴環球人物雜誌記者:「為了寫好書,我們對很多曾任蘇聯高級領導的人進行過訪談,內容都寫進了書里。」
  2005年上半年,課題組確定了專著的基本框架。中紀委駐中國煙草總公司紀檢組組長潘家華等人獲悉消息後,建議課題組先製作一部電視政論片,「看看效果如何」。一年後,一部名為《居安思危——蘇共亡黨的歷史教訓》的8集黨內教育參考片問世。中紀委和中央政法委的有關部門專門發出通知,要求所屬單位的工作人員觀看。不久,一些省市地的相關部門也組織人員進行觀看。

「特權階層」革了蘇聯共產黨的命--文史--人民網

官僚特權階層:蘇聯解體的致命根源 --中國共產黨新聞--中國共產黨新聞-人民網

蘇聯解體的黨內原因――加強黨的反腐敗勢在必行 (1)

OM文章

  蘇聯檢察院調查處處長A.布圖爾林回憶,在參與調查魚類案件時,「一開始我們就遇到多方面的人,涉案的人從操作班長、工匠到魚類加工廠廠長,從海洋聯合貿易公司工作人員到漁業部主要領導,直到副部長雷托夫。」 實際上,這個貪贓受賄的鏈條末梢沒有止於雷托夫,還涉及漁業經濟部領導、蘇共中央委員A.A.伊利可夫。在烏茲別克黑手黨案件中,一大批領導幹部虛報棉花產量,從國庫騙取20多億盧布的收購資金,案件涉及烏茲別克黨中央第一書記拉希多夫。
  因出售大宗商品「提成」而引發的特列古波夫案,從莫斯科貿易百貨公司往下,每個部和每個部門都有提成,形成了一個封閉的鏈條。在對外貿易領域,除了涉案人員多之外,金額巨大,也令人瞠目。1980年破獲的黑魚子醬走私案涉及漁業部、貿易部、食品工業部、太平洋艦隊等300多名幹部,使國家遭受幾百萬盧布的經濟損失。
  又如糧食走私。根據數據,購買小麥的內部價格是每噸100盧布,而在國外購買則是每噸225盧布。就是說,蘇聯每進口一噸糧食,就要比在國內購買多花1倍多的錢。但「為什麼蘇聯政府在明明知道這一點的同時,還要超高價地付給美國和加拿大的農場主,而少支付給自己的集體農莊莊員呢?」1973—1983年擔任加拿大大使的А.Н.雅科夫列夫部分地回答了這個問題,他寫道:「我很清楚,在糧食進口系統中,國家黑手黨有組織地、很好地操控著這件事,並使得相互關係複雜化。」
  還有一個例子是金剛石走私。上世紀80年代中期,蘇聯的金剛石開採量佔世界1/4份額。1970—1988年間,蘇聯向境外運出價值48億外匯儲備的金剛石,而「德比爾斯」公司僅在1977、1978年兩年間通過倒賣金剛石到以色列就賺了26億美元。在政府中多次有人提議,應該自己組織加工金剛石來出口鑽石。但是,每次都有某種「不為人知的力量」壓住了這些提議,並極力證明蘇聯沒有能力發展自己的鑽石生產。於是,一面是官員及家屬從事鑽石走私活動,另一面又在出口廉價的金剛石,使外國公司通過倒賣金剛石贏取巨額利潤。

  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官員貪污腐敗的特點主要有:一是層次高,勃列日涅夫本人就樂於收受各種禮品,他的家人也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索賄受賄。一些被勃列日涅夫提拔起來的親信,那些曾與他共事過的下屬,還有他的「烏克蘭老鄉」,那些握有職權的省部級官員,以及官員家屬,都仿而效之。二是貪污受賄案值大,案由多樣,可謂什麼都干。而出了事,特權身份以及關係網又有可能幫他們「擺平」。三是牽涉面廣。各個行業和各種職能部門,只要需要都能用錢或者權力來「擺平」。四是情節惡劣,給國家帶來嚴重損失,在社會上產生惡劣影響。為了個人利益,一些人甚至干預國家內外政策的制定與執行,使國家在經濟上以及對外關係中蒙受損失。
  在身份上看,勃列日涅夫時期貪污腐敗的官員基本上都處於「特權階層」。故此,他們的腐敗行為對當時以及後來蘇聯社會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
  第一,黨員幹部的貪污腐敗敗壞了黨風和社會風氣,帶來思想混亂,動搖了蘇共執政的社會基礎,造成官員與群眾之間的矛盾甚至對立。貪污受賄之風不僅污染了全黨,也污染了全社會。為了牟利,那些貪官往往形成較為封閉的、由自己人構成的「圈子」,他們脫離群眾、欺上瞞下、損公肥私。貪污受賄等行為又對黨內風氣造成了致命的影響,引起群眾的憤慨和憎恨。於是,蘇聯黨和政府不再代表勞動人民的利益,成了高高在上的擁有既得利益的特權階層的代表,甚至貪污腐化、不勞而獲者的化身。人民群眾與黨和政府之間的鴻溝越來越深。
  第二,影響了改革進程,給後繼者留下一個「爛攤子」。影子經濟、黑市交易這樣的貪污犯罪行為活躍,給社會健康發展帶來極壞影響,「停滯」與「短缺」成為勃列日涅夫後期的代名詞。勃列日涅夫逝世後,安德羅波夫要先著手處理像謝洛科夫腐敗案、丘爾巴諾夫貪污案、烏茲別克黑手黨案等腐敗案件。安德羅波夫病逝後,有的腐敗案件停止查處,有的案子來不及了結,蘇聯就解體了。這些情況對於「後勃列日涅夫時代」蘇聯的改革而言,十分分散精力,影響了其他工作的進行。
  第三,給國家帶來巨大損失。勃列日涅夫時期的 「巨貪」如同一個個「碩鼠」吞噬著國民的財富,甚至與西方國家那些操縱國際油價以及黃金、鑽石等的資本「大鱷」沆瀣一氣,裡應外合,對蘇聯的國際貿易以及外交關係帶來的損失難以計算。更為重要的是,那些身處特權階層、精英階層的官員在蘇聯解體過程中所起的推波助瀾的作用:為了使自己手中的財產完全私有化和合法化,一些高官希望國家轉向資本主義軌道,極力推動社會制度的變革乃至「革命」,對蘇聯解體起到催化作用。最終在蘇聯的「喪鐘」里他們收穫了原本不屬於自己的財產,並繼續利用「私有化」等手段侵吞國家財富。
  第四,授人以柄。列寧和斯大林對黨的幹部的責任與義務早有論述,對官僚主義、貪污腐敗現象也有明確的態度,蘇聯的法律對黨的幹部與政府官員的行為也有嚴格規定。但是,勃列日涅夫時期的腐敗行為成為西方反共、反蘇人士的把柄。20世紀七八十年代,出於意識形態鬥爭的需要,西方政界、學界的一些人不惜歪曲事實、誇大特權,大力渲染蘇聯社會的特權階層,以達到醜化蘇聯黨和政府的目的。這些現象損害的不止是蘇共領導人、蘇共、社會主義蘇聯的形象,還波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制度,甚至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蘇東劇變,其部分原因也有民眾對黨的領導人以及官員作風的腐化墮落嚴重不滿。


蘇聯解體主要是東歐劇變導致的,在東歐劇變後蘇聯解體就是必然。因為蘇聯是計劃經濟體制,他的一些產品市場都是計劃好的。我上幾張圖給你們看一下。(資料來自於《統計紀念集--蘇聯國民經濟七十年》)

首先蘇聯主要的貿易對象,就是東歐的華約國家(這方面的貿易,佔蘇聯對外貿易的67%)。

而蘇聯貿易情況如何呢?可以看下圖,這是蘇聯進口的情況:

可以看出來越往後期,蘇聯在輕工業品和副食品上對華約國家依賴越嚴重。而與此同時呢,蘇聯通過進口華約國家大量的輕工業品和副食品,再出口給華約國家一些重工業品。

所以我們可以看出來,蘇聯本身就是一個通過計劃經濟手段,趴在華約國身上吸血的這樣一個龐然大物。蘇聯自己控制下的國家只可以生產輕工業品和副食品,而蘇聯自己通過出口更有價值的重工業品,掠奪這部分輕工業品。對於不聽從蘇聯指令的國家,蘇聯就會舉起自己的拳頭去揍對方,直到它聽從為止。

這也是布拉格之春爆發的原因,捷克當時頒布的新型社會主義模式中最重要的觸怒蘇聯的改革是:強調企業自身責任,引進市場機制,進行經濟改革。這一條開放的社會主義,可以同時和西方國家還有蘇聯展開貿易,而這個最終觸到了蘇聯的底線。因為蘇聯不能容忍,和西方工業品展開公平競爭,這個蘇聯是完全競爭不過對方的。另外當年中蘇交惡,也是因為蘇聯不同意中國發展自己的工業,蘇聯要求中國成為農業國,成為蘇聯的後勤保障。而中國不願意被蘇聯控制因此蘇聯在中蘇邊境陳兵百萬。後來就得鄧稼先為首的科學家弄出了原子彈,還有珍寶島之戰勝利,所以蘇聯放棄了武力控制中國。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蘇聯後期為什麼輕工業品如此短缺?為什麼八十年代中蘇邊境的倒爺可以實現各種西瓜換化肥,罐頭換飛機,這些奇怪事情的原因。因為蘇聯壓根不屑於生產輕工業品和副食品。他們認為這玩意壓根不賺錢,不生產只從小弟那裡買。然後蘇東劇變,小弟全跑了,蘇聯老大哥就被坑了,這下買不到了。在之後面臨食品和輕工業品短缺的蘇聯再被加盟國一鬧,那就只能解體了。

所以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是它的計劃經濟體制,忽視輕工業和副食品的發展。而直接原因呢?就是蘇東劇變。至於蘇東劇變的直接原因,就是阿富汗戰爭損傷了蘇聯國力,蘇聯沒有辦法像以前一樣,靠自己強大的軍力鎮壓住東歐國家。(阿富汗戰爭中,蘇聯耗資200多億美元,蘇軍死亡12210人,傷35478人,失蹤311人。損失118架戰機,333架直升機,147輛坦克,1,314輛裝甲運兵車,433門大炮和牽引車,1,138台無線電或指揮車,510輛工程車輛,11,369輛卡車和油罐車阿富汗戰爭成了蘇聯「流血的傷口」)。


【是必然的,從蘇聯解體後民眾的反應就能看出來】

前蘇聯的迅速解體讓全世界為之震驚,但普通前蘇聯百姓對這件事的冷漠同樣令人震驚。

按照普通人的理解,發生這樣大的國家政局變動,蘇聯共產黨和老百姓一定會有所反應。起碼會有個示威遊行什麼的,表示反對或者支持。比如在莫斯科紅場、列寧墓前這樣的地方,都非常適合遊行。前蘇聯人民對國家解體、總統辭職沒有任何反應。

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為了跟美國爭奪世界霸權,蘇聯把大量的國民收入都投入到了軍備競賽當中。導致國內民生蕭條、經濟艱難。老百姓因此怨氣衝天,之前被掩蓋和壓制的各種矛盾也越來越突出。

前蘇聯百姓排大隊購買大米

排大隊買肉的前蘇聯百姓,不難看出貨架一片蕭條

反觀中國80年代的農貿市場

此時蘇聯長期的老人政治毫無生氣,百姓對這種體制並不認同。平民日用商品短缺問題特別嚴重,商品供應情況越來越差,商店裡什麼都沒有。到了1985年左右,蘇聯的政治經濟社會方面都已經進入死胡同。

戈爾巴喬夫相對於前蘇聯其他領導人年輕,他上台後進行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其架勢頗有光緒年間維新變法的猛勁兒。然而改革多年後,老百姓並沒得到半點實惠,經濟上每況愈下。政治上人心渙散,各個加盟共和國要求獨立的呼聲是一浪高過一浪。所以早在政變之前,整個蘇聯就已經處在大廈將傾、全盤崩潰的前夜。

前蘇聯依靠的是社會主義這面大旗才團結了十五個加盟共和國,而戈爾巴喬夫上台後一步一步背離自己的社會主義方向,大搞所謂的民主自由、全盤西化,生生把社會主義大旗給弄丟了。在長期經濟衰退的情況下,不少加盟共和國向中央發難要求行使主權甚至獨立。

戈爾巴喬夫的處境和崇禎皇帝有些相似,有心報國回天乏術。他的一些決定某種程度上加速了蘇聯解體,但是即便沒有戈爾巴喬夫,前蘇聯也是吃棗藥丸。

相關資料來自前蘇聯記錄片以及網路信息


凡事多問個為什麼,社會科學類知識如果不刨根究底,往往就陷入了這個定義那個理論的漩渦中間,往往還是多少年前的理論。

問:蘇聯為什麼必然解體?
答:沒有內部民主。
問:為什麼沒有內部民主?
答:………
問:為什麼沒有民主會解體?
答:xxx說過xxx
問:為什麼蘇聯xxx?
答:………
反問:蘇聯怎麼解體?
答:因為xxx事件
問:為什麼會有xxx事件?
答:因為xxx體制
問:為什麼會有xxx體制?
答:…………
反問:如果xxx體制必然會解體,為什麼蘇聯又存在那麼多年?
答:當時xxx、現在xxx
問:為什麼蘇聯當時xxx,現在xxx?
答:……
反問:「必然」是問的無法改變的根本原因,請問蘇聯無法改變的根本是什麼?又是什麼造成了這種無法改變的根本原因走向必然的解體?

總之:
不要把制度、機制當原因,不要把直接因素當成根本因素,更不要把人群的應激性反應甚至是個人主觀的因素當成必然的原因。

回到問題,最近答過類似的,再貼一遍:

某種程度上是的。
決定蘇聯命運的有兩個根本因素:
一個來自地緣環境,另一個就是共產主義客觀發展規律。

首先,地緣環境。
不論是沙俄、蘇聯還是俄羅斯,東歐平原上這個國家核心腹地的地緣環境用一個比喻就可以概括:
沒有護欄的嬰兒車。
除了東面人跡罕至的西伯利亞、北面的北冰洋,西、南方向無險可守、一覽無餘。

曾經入侵俄羅斯的外族有:佩齊涅格人、波洛伏齊人、哈扎爾人、蒙古韃靼人、土耳其人、波蘭人、立陶宛人、日耳曼人、瑞典人等。
在中國中央電視台《大國崛起》的紀錄片中,有這樣一組數據:
公元800—1237年間,俄羅斯每4年擊退一次外來進攻;
公元1240—1462年間,222年里俄羅斯共擊退了200多次入侵,幾乎達到了每年1次的頻率;
公元1370—1895年間,525年里俄羅斯有329年在打仗,也就是說每3年中有2年在作戰。

因此,俄羅斯民族在常年對抗侵略的過程中除了練就「戰鬥民族」的天賦外,也形成了不斷擴張的民族本能。因為沒有屏障,只有不斷的擴展國土、建立緩衝地帶,才能給俄羅斯人帶來真正的安全感。無論是沙俄、蘇聯還是俄聯邦,這種危機意識幾乎左右了數百年的俄羅斯對外以特別是對待鄰國的政策。

這跟蘇聯的建立與解體又有什麼關係呢?
從莫斯科公國起,沙俄不斷擴張是自身安全的需要,同時也埋下了斯拉夫民族與周邊的矛盾。
十月革命後,面對海內外干涉、復辟勢力,蘇維埃政權要在俄羅斯立足,必然要選擇與沙俄類似的戰略。列寧的民族政策允許沙俄統治下的各民族獨立,但獨立後的各蘇維埃政權同樣面對來自歐洲的干涉。再加上沙俄時期各地區間形成的經濟互補性,因此最終以加盟共和國的形式完成了蘇聯的建立。
所以蘇聯得以建立,在於各個加盟共和國與俄羅斯的利益一致,即在外部干涉與內部資源失調下抱團以獲得安全與發展。

但是到了斯大林時代,不僅蘇聯內各加盟共和國失去了越來越多的自主權,大國(大斯拉夫)沙文主義的影響還蔓延到了社會主義陣營的盟友身上。這背後的意識源頭還是自古以來「沒有護欄的嬰兒車」這種地緣環境所決定的。

冷戰的壓力更加強化了這種意識。

這就涉及到了第二點:共產主義的發展規律。

比起發達的西歐、美國,20世紀初的沙俄實際上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理論中並不具備建立社會主義的物質基礎,但最終在列寧的領導下完成了封建農業國家向社會主義的跨越的歷史壯舉。優點在於調動社會資源迅速完成了國家的工業化轉型,但也伴隨的無可避免的挑戰。因為這種劇烈而成功的轉型毫無疑問讓新生的社會主義的國家陷入到正值盛年的資本主義世界的全面封鎖與敵視中。

所以,蘇聯自誕生之日起就不得不面對人類有史以來最強大的外部壓力。
為了應對這種巨大的軍事政治壓力,社會主義陣營內部、蘇聯內部就不得不犧牲各成員利益來遷就整體政治目標。經濟上就是以重工業為主犧牲農業、輕工業的計劃經濟體系、政治外交上就是強行推行大國沙文主義的老大哥作風、軍事上就是依託核力量竭力維持的軍力平衡。
可以說,自誕生之日特別是冷戰開始後,蘇聯就失去了正常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內外部環境,地緣、民族等因素又決定了其必然走向霸權的道路。

最終,面對資本主義世界轟轟烈烈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及經濟全球化浪潮,無論是理論還是現實,在生產力發展上並沒有優勢的蘇聯就陷入到窮兵黷武的困境中。

這是與以生產力發展為理論出發點的共產主義相違背的。

由於綜合實力上相對於西方世界的絕對落後,高強度全面對抗下蘇聯力不從心,於是蘇聯內部對於改革的呼聲也越來越強烈,同時興起的還有各個加盟共和國被壓抑已久的民族主義。

蘇聯解體從來不是一場突如其來的西化改革惹的禍,而是長期外部壓力、內部疲乏下生產力發展滯後,矛盾積累而爆發的必然結果。地緣因素以及共同的理念決定了蘇聯的成立以求生存發展, 但最終在無可避免的絕對劣勢對抗下因為整體的霸權的訴求與成員間各自的利益相悖而分崩離析。


蘇聯解體不單是因為戈爾巴喬夫,他不過是在要倒的駱駝身上壓了最後一根稻草。

再好比煮青蛙,赫魯曉夫就開始燒水了,只不過剛開始水溫正好,青蛙覺得很舒服。後面各任繼續燒,水溫越來越高,到戈爾巴喬夫時青蛙就死了。你說這能只怪戈爾巴喬夫?

蘇聯的滅亡,一點都不奇怪,毛澤東在批蘇修時早就預料到了。而且他也預料到了中國的改革和特色社會主義。他說過,衛星上天,紅旗落地,和平演變會發生在二代三代。


如果俄國在20世紀仍然維持這樣行政區劃,俄國所有地區都像這樣劃成一個個省,想分裂都難。比如光如今所謂的烏克蘭地區就分為了基輔、葉卡捷林諾斯拉夫、波多利亞、赫爾松、哈爾科夫、波爾塔瓦、切爾尼戈夫
、熱托米爾這麼多平行的省,而且這些省在行政上和大俄羅斯的省份毫無區別

可是搞成十幾個相互獨立的加盟共和國,而且這些加盟共和國都有自己相對完整而獨立的行政機構,那麼國家只有稍稍有些大的動蕩,中央權力一弱,就很容易分崩離析了。造成這樣的分崩離析甚至都不需要有民族獨立傾向,只要有一部分政治投機分子就夠了。

所以沙俄歷史各種折騰,起起伏伏但都不會分裂,可是蘇聯出了些看似不大的問題就頓時土崩瓦解了
這一套奇葩的加盟共和國理論是誰搞出來的呢
自然是偉大的革命導師列寧啊。蘇聯就算不再戈爾巴喬夫時代出問題,但以後難免也會出其他問題,到時候還是很容易就分崩離析了。
這可不是光我這麼說的啊,普京也是這麼認為的


必然,原因已補


民族自治政策導致國家沒有向心力,主體民族人口佔比也不是絕對優勢,這些都埋下了分裂的種子。
當中央控制力下降時,以民族為核心的區域就開始由自治走向獨立,與中央離心離德,而且自治區主體民族人口不佔優勢也不佔統治地位最終分裂也就不奇怪了。
所以在未來我們看到一個綠色的巴黎也不奇怪。


一個噩夢級的初始設定:

① USSR由加盟共和國和自製共和國一大票奇奇怪怪的東西組成,而且這些地方大多數都是被征服的土地。

這帶來兩個問題;
其一就是民族衝突,
其二中央政府要依靠強大的力量才能保證集權。

…………………………………………………………………………

② 多次不成熟的改革帶來各種各樣不成熟的政治體制制度。

提問:
請問以下哪一個是USSR的最高權力機關
1.杜馬 2.蘇維埃 3.人民代表大會

沒錯這個問題蘇聯人自己都沒想清楚……

尤其是到了後期各色機構翻飛,國家管理體系混亂不堪。

……………………………………………………………………………

③ 從羅斯公國開始,毛地的專制色彩,集權思想卻不輸給隔壁的天朝,而農奴制改革又只是一次殘廢的資產階級革命。
毛熊家缺少一次「讓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的運動/改良/革命。

這也導致了即使到了蘇俄/蘇聯時期,毛熊的打地上流著依舊是專制的血液。

啟蒙思想,理性主義在文化上缺失導致了即使認識到了「關於個人崇拜及其後果」,最終也不得不滑向同樣的深淵。

在玉米大帝時期就已經認識到要建立一個妥善的權力轉移交接體系,總搞終身任期制肯定要GG的……可惜沒有任何實際行動。

……………………………………………………………………………

④ 愛喝伏特加

…………………………………………………………………………
……………………………………………………………………………

從以上的初始設定中,我們可以總結出蘇聯與生俱來的兩大「基本矛盾」:

① 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 與 聯邦制國家之間的矛盾。

② 落後的歷史文化思想,傳統體制 與 社會生產力發展之間的矛盾。


這也導致了三大「直接矛盾」的出現:

① 「左」傾路線和過度集權的領導體制 與 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生產力、發展民主自由的矛盾。

② 黨政官僚特權 與 人民大眾之間的矛盾。

③ 大俄羅斯主義 與 各民族人民之間的矛盾。

……………………………………………………………………………
……………………………………………………………………………

以上任何一個矛盾沒解決好,都會導致嚴重問題。

很可惜,喝多了伏特加的毛子all fail了

前輩作孽太多,無論是戈爾巴喬夫,還是戈爾九喬夫,戈爾十喬夫……都只是被綁在歷史車輪上,不由分說的向前沖了。

…………………………………………………………………………………………………………………………………………………………


對評論里質疑中國的「特供」制度,統一回復:中國的特供製度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不具備特權等級上的差異性,除非這種特供演變為集體性的貪污腐敗行為。大家不要忘記一個根本,只有在計劃經濟,所有資源以分配的方式定額定量供應時,特供才是明目張胆的資源侵佔!———————————————————
共產主義搞成蘇聯那樣,不解體就沒有天理了,熟悉蘇聯體制的都不會忘記,列寧的偉大發明「幹部療養食堂「,並由此衍生出了大名鼎鼎的「特供商店」,從吃的米面,到穿的布,衣,到香水,酒等等奢侈品,凡是打上「特供」標籤的,都是蘇聯老百姓只能看著「羨慕忌妒恨」的幹部專享品,如果這事發生在中國,陳勝吳廣早來了,蘇聯人競然忍了70多年(幹部療養食堂於1918年建立),這涵養夠好的了。這是一幅怎樣的畫面:一邊是蘇聯老百姓排隊領生活必須品,另一邊是蘇共幹部享受療養食堂:特供品的奢華生活!有個蘇聯笑話這麼說的:勃日列涅夫把自己的母親接到莫斯科,向她展示豪華別墅,豪華轎車和豐盛的晚餐,老太太說:「好是好,但共產黨來了怎麼辦?」這個笑話反應了當時蘇共已經徹底脫離群眾了,甚至走向了反面。

戈爾巴喬夫雖然做了些改革,但沒有觸及特權階層的核心利益,他也沒這個膽子去干這件事,因為他的權力本來就來源於特權階層,所以他的改革註定失敗,整個過程用四個字歸納就是「積重難返」,別說戈爾巴喬夫能力一般,就算換上再強十倍的人也治不好這病,它已經固化變成蘇聯體制的一部分,而且是核心部分,怎麼改?

我記得蘇聯解體時,我的語文老師如喪考妣的在課堂上宣布了這個不幸的消息,弄得我們也心情沉重了好幾天,沒錯,我們這一代人就是在這樣一個把蘇聯當信仰的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如今回顧,我只能用四個字形容「愚民教育」,雖然蘇聯統治者還稱不上十惡不赦,但遠沒有到為它惋惜難過的地步,不值當!


蘇聯是改革改垮的,改革摧毀社會主義復辟資本主義。(修改增加內容俄羅斯政府的蘇聯農業數據,很多人對斯大林時期及蘇聯的農業污衊到了令人髮指的程度。)
蘇聯經濟危機的謊言與真相——基於卡拉-穆爾扎的分析
從1991年蘇聯解體前至今,關於蘇聯經濟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已經走向崩潰的觀點,關於蘇聯經濟體制無法改革只能摧毀的說法層出不窮,且逐漸演變為不容置疑的事實。這種觀點堅持把蘇聯解體主要原因看成是「蘇聯體制」的危機,認為戈爾巴喬夫接手的蘇聯已經病入膏肓,無可救藥。戈爾巴喬夫的「責任只能是直接意義和淺層次上的,是表面性的,屬於導因性質」。這是一個完全錯誤的結論。俄羅斯學者卡拉-穆爾扎通過對戈爾巴喬夫改革政策的分析和蘇聯1985年前後主要經濟數據的對比,得出結論,蘇聯經濟在1985年以前並沒有發生崩潰,也不具備經濟危機爆發的特徵,相反,正是戈爾巴喬夫的改革和一系列去蘇維埃化的政策決議導致了蘇聯經濟的惡化和隨後的崩潰。
  一、製造謊言和傳播謊言的人
  卡拉-穆爾扎認為,20世紀80年代,蘇聯改革者堅信:「蘇聯經濟體制無法得到改善,只能儘快通過破壞的方法來加以消滅,否則災難和崩潰將不可避免。」這種觀點的背後顯然隱藏著陰暗的政治目的和經濟目的,為此必須對公眾意識形態進行有意識的改變和重塑。如果說別有用心的政治精英和經濟精英製造了謊言,那麼到1990—1991年,關於蘇聯經濟早在80年代初就發生致命危機的論斷則在下至研究助理、上至院士的知識分子中間被反覆提及和強調,但在這些人內心中並沒有隱藏不可告人的目的。當時,這種觀點還未在社會上被公然宣揚,因為這與普通人在70—80年代的所觀所感並不相符。1991年蘇聯解體後,關於蘇聯經濟從80年代就走向崩潰的說法開始變得不容置疑,在西方社會哲學中甚至給這一現象冠以一種術語——「回溯決定論」。
  2001年,蘇聯改革設計師雅科夫列夫「證明」了一個後知後覺:「如果以統計數字為例來說明改革前的形勢,我們當時處於崩潰邊緣。首先是經濟上的,經濟危機一定會在1至2年後發生。」2004年蘇聯理論改革家B·奈舒利在自己的公開課上發表了類似的言論:「70年代末國家計劃委員會的一些成員已經感到,蘇聯體制處於危機中,國家處於致命的經濟危機邊緣,計劃經濟的所有問題都表現出來,無論如何都沒有出路。……出路在於分散中央權力……首先需要遵循價格自由原則,如果我們實行價格自由化,就會出現所有制問題……於是我們得出結論,個人所有制是必要的,而私有化對於個人所有制又是必不可少的。」
  一些西方學者持相反意見。美國蘇聯學家大衛·科恩在自己的文章中從新經濟政策的研究開始分析了所有的關於蘇聯體制的「致命危機」理論,並得出結論:「我們沒有更多的理論和根據確信,蘇聯體制是不可改革的,這意味著,『註定滅亡』這一習慣說法是從戈爾巴喬夫的改革開始的。實際上,如果仔細研究蘇聯在改革年代,特別是1985—1990年間發生的轉折,則可以說,直到危機撼動國家之前,蘇聯體制可以被很好的改革。」
  卡拉-穆爾扎認為,今天之所以需要重提這一問題,第一個原因是要制止對蘇聯國民經濟和蘇聯歷史的詆毀,否則俄羅斯社會將繼續盲從;第二個原因是需要從方法論上對蘇聯國民經濟進行客觀評價,當社會的絕大部分人,特別是知識分子相信謊言時,國家將為此付出重大代價。
  二、危機的真相
  卡拉-穆爾扎認為,雅科夫列夫關於蘇聯經濟在改革前就處於崩潰邊緣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莫斯科大學經濟學家列茲尼科夫在自己的文章中總結:「強調蘇聯在80年代上半期的經濟形勢是極其重要的,根據世界標準,當時總體上不存在危機。生產增速的下降沒有轉變為生產的下降,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緩慢不能掩蓋提高這一事實。」在西方,有關蘇聯經濟危機的記錄既沒有出現在中央情報局的報告中,也沒有出現在美國經濟學家公開的成果中。美國蘇聯國民經濟方面的專家艾爾曼和孔托羅維奇在自己的文章中寫道:「在80年代初無論是根據世界標準,還是與蘇聯歷史相比較,情況並沒那麼壞。」
  卡拉-穆爾扎認為,蘇聯國民經濟情況開始惡化正是在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影響下出現的。根據美國經濟學家的數據,「如果說在1981—1985年,蘇聯平均的預算赤字大約為180億盧布,那麼在1986—1989年這一數字為670億盧布。1960—1987年蘇聯平均每年發行的新貨幣量為22億盧布,而1988年為120億盧布,1989年為180億盧布,1990年為270億盧布」。實際上在脫離計劃經濟的改革開始以前沒有發生任何經濟危機。從1987年起,蘇聯經濟開始一步步去蘇聯化。
  卡拉-穆爾扎對戈爾巴喬夫的改革進行了剖析。他認為,改革的第一階段是財政制度和消費市場的瓦解。蘇聯之前實行的是一種特殊的財政體制。在生產中實行非現金(虛擬)結算,其數量根據各部門平衡表來確定並通過清算來結清。本質上,在蘇聯沒有金融資本和借貸利息。在商品消費市場上流通的是正常的貨幣,居民通過工資、退休金等形式獲得貨幣,其數量嚴格根據現有商品和服務總量來進行調節。這種體制下嚴格禁止貨幣的非現金形式向現金形式轉換。蘇聯財政體制的第二個特點是盧布的不可兌換性原則。盧布只可以在蘇聯國內循環。因此現金軌道本應該是以國家嚴控對外貿易的形式對國外市場嚴格封閉的。
  1987年頒布的《國有企業法》打開了虛擬貨幣的通道——允許非現金向現金轉換。當時創立的「青年科技創新中心」得到了非現金兌換的特殊權力(這一中心當時被稱為通貨膨脹的火車頭)。同時取消了國家對外貿的壟斷,1987年1月1日起,有20個部門和70個大型企業擁有了進出口權力。一年後蘇聯外貿部被取消,蘇聯對外經濟聯繫部成立。1990年頒布法律,賦予地方蘇維埃對外貿易的權力。根據1988年頒布的《合作社法》,企業和地方蘇維埃中出現了合作社網,他們將商品賣到國外,流向國內市場的商品迅速下降。許多商品被投機賣掉,一些產品被拆成方便攜帶的廢品,並作為原料被出售。
  在計劃體制下國家可以對企業的利潤進行分配:1985年企業58%的利潤流入國家預算,38%的利潤歸企業所有,其中15%用於經濟刺激基金(獎金和額外收入等)。而1990年企業45%的利潤流入國家預算,企業留下43%的利潤,其中用於經濟刺激基金的比重為40%。這樣,預算繳費實際上縮減了,但是個人收入增加了1.7倍,幾乎沒有資金能用於企業發展。此外,企業獲得價格制定權和確定生產產品種類的權力。在蘇共中央文件記錄中有如下描述(1988年10月29日):「在生產零售價格更高的新商品的同時,停止生產一些低價商品……價格更高的商品,保證了生產總量在價值形式上的增加,往往同時出現的是實物形式上的數量下降……大量的企業實物形式的生產總量下降了20—25%或更多。」與生產沒有任何聯繫的個人收入開始躍進式上升。1981—1987年,蘇聯居民貨幣收入每年平均增加157億盧布,而1988—1990年這一數字為667億盧布。1991年僅是上半年居民貨幣收入就增加了950億盧布(而生產型的工資只增長了36%)。這樣收入的增加與同期貿易中商品庫存的下降導致消費市場崩潰。於是進口急劇上升,1989年以前,蘇聯對外貿易順差穩定(1987年為74億盧布),而1990年的蘇聯貿易逆差為100億盧布。
  政府試圖通過預算赤字、發行國內債券和出售外匯儲備來扭轉局勢。1985年蘇聯的預算赤字為139億盧布,1990年上升到414億盧布,1991年前9個月的赤字就達到890億盧布。1989年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的預算盈餘為39億盧布,而1990年預算赤字達到290億盧布,1991年為1093億盧布。
  蘇聯的國家內債在1985年為1420億盧布(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8.2%),1989年為3990億盧布(41.3%),1990年為5660億盧布(56.6%)。1991年前9個月國家內債規模達到8900億盧布。
蘇聯的黃金儲備在改革初期為2000噸,1991年下降到200噸。1985年,蘇聯實際上沒有外債;1991年,蘇聯外債大約為1200億美元。在1991年7月10日的《蘇聯部長內閣和聯邦主體政府聯合行動綱領》中這樣寫道:「國內的社會經濟形式極其嚴峻。實際上國民經濟所有部門的生產都在下降。金融借貸體系也處於危機狀態。消費市場瓦解,食品短缺現象普遍,居民生活水平明顯惡化。危機形勢要求採取緊急措施,在一年之內實現防止國民經濟瓦解的目標。」
  卡拉-穆爾扎認為,正是1987—1990年的政策決議導致了經濟危機。1990年,危機已經難以控制,而在這以前,蘇聯不存在任何危機,甚至可以說,在1930年以後的歷次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的大規模經濟危機中,蘇聯都沒有表現出明顯的消極現象。
  三、真實的蘇聯經濟
  1.蘇聯國民經濟的基本面。卡拉-穆爾扎認為蘇聯經濟並不像今天大眾傳媒所宣傳的那樣低效和缺乏競爭力。相反,很多產品在當時的國際市場上富有競爭力,為此他列舉了不同方面的數據加以佐證。
  卡拉-穆爾扎考察了蘇聯投資指數、國民收入和零售貿易周轉額三個重要經濟指標在1940-1990年的變化動態,這三個指標共同顯示了投資、生產和消費的動態。他認為,從1956年戰後恢復時期之後開始,蘇聯計劃經濟的原則被無條件地貫徹執行——資本投資的增長超過了生產的增長,而生產的增長超過了消費的增長。這三個指標之間的平衡保證了蘇聯整個經濟體制的穩定發展。但是這一平衡在1989-1990年被破壞,當時消費增長迅速,而生產卻急劇下降。投資的增長速度在1990年停止,這以後經歷了長時間的大幅萎縮。90年代投資、生產和消費之間的平衡完全被破壞(見下圖),卡拉-穆爾扎的結論是,在改革前,投資、生產和消費沒有顯示出任何危機徵兆,相反在90年代的危機中,三者之間的平衡被嚴重破壞,並導致資本投資和固定基金被侵蝕,即發展被封鎖。

640.webp.jpg
  1950—1990年,蘇聯的工業始終如一地在發展,沒有出現任何危機。農業經濟由於集約化政策的實施而變得複雜,但是農業生產指標的搖擺主要與自然條件不穩定有關,到後期也沒有出現危機或者災難。農業生產總值在33年之內增長了2倍,如果對比1990—1998年俄羅斯農業生產總值下降了50%,這一發展速度相當不錯。俄羅斯農業生產水平直到最近幾年才達到1980年水平。
  1950年蘇聯的石油開採量為5420萬噸,1985年達到85130萬噸,增長了15倍左右。卡拉-穆爾扎認為,這表明蘇聯和俄羅斯的石油天然氣綜合體既不是繼承於俄帝國,也不是得益於第一個五年計劃。這一綜合體幾乎完全是在1960—1980年這一極短的歷史時期內建立起來的。這表示,在改革前蘇聯經濟沒有任何危機,因為這一大規模的生產綜合體的建立是整個國民經濟的事業。在當代俄羅斯,很難想像可以建設如此大規模的工程。正是改革開始後,石油開採量開始迅速下降,實際危機才開始。而這一危機已經和蘇聯經濟沒有任何關係了。蘇聯的電力生產、水泥生產以及許多其他關鍵生產指標也能說明同樣的問題。
  2.蘇聯經濟是否具有「原料出口導向性」。卡拉-穆爾扎研究了關於蘇聯經濟崩潰論的另一個附屬物,即蘇聯經濟的「原料出口導向性」。卡拉-穆爾扎認為,這種刻板思維都成了定式,好像正是因為蘇聯經濟具有「原料出口導向」的性質,今天的俄羅斯才備受折磨。梅德韋傑夫在2009年11月12日的國情咨文中說道,「蘇聯,很遺憾,是一個工業原料大國,不具備在後工業社會的競爭力……」。梅德韋傑夫認為,俄羅斯後蘇聯20年的改革試圖一步步克服似乎是蘇聯經濟特有的「原料依附」性,但沒有成功;「20年暴風驟雨的改革也沒能把我國從低下的原料依附狀態中解救出來」。
  卡拉-穆爾扎認為,這一論斷被深信不疑,令人震驚,其錯誤在於沒能正確確定工業因素在蘇聯經濟中的分量。實際上當前俄羅斯落後的原料型經濟不是對歷史的繼承,而是改革的產物,是蘇聯經濟非工業化的結果。根據《1990年俄羅斯聯邦國民經濟年鑒》的統計,在俄羅斯聯邦1989年國民經濟部門出口的產品中,再加工產品佔俄羅斯聯邦出口商品的比例達到77%,其中機器製造和金屬加工為34%,而開採(原料)部門的比例為23%。俄羅斯聯邦2006年出口商品結構中,礦物產品、原木和原料佔俄羅斯出口商品的比例為70%,而機器、設備和運輸設備只佔5.8%
  卡拉-穆爾扎認為,問題不僅表現在出口比例上,目前俄羅斯的整個經濟都依賴於出口(主要是原料出口)。比較一下1986年和2008年工業產品的出口總額和年度總額。1986年蘇聯工業產值為8360億盧布而出口額為683億盧布,其中包括出口到資本主義國家的131億盧布。出口額只相當於工業產品的1.6%。2008年俄羅斯的工業產值為14.6萬億盧布,而出口額為4710億美元或者14萬億盧布,只比工業產值少一點。其中70%的出口產品是原材料。正是在近20年的改革期間,俄羅斯成為了原料出口大國。
  從蘇聯是原料依附型國家這一論斷可以推出另一個結論,即蘇聯經濟的瓦解是因為美國在80年代壓低世界石油價格,蘇聯的外匯被掏空,在冷戰中投降。卡拉-穆爾扎認為這樣的說法荒誕不經,只要統計一下蘇聯石油出口在國內生產總值和國民收入中所佔的比重就可以得出真相。根據蘇聯國家統計委員會的數據,1988年蘇聯總出口額為671億盧布,燃料和電力的出口佔總出口的比重為42.1%或者282億盧布1988年蘇聯的國民生產總值為8750億盧布。這樣,燃料和電力的出口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2%。而根據長期協議,其主要出口國(三分之二)是社會主義國家。顯然,石油出口的削減並不能導致蘇聯經濟的垮台。
  2007年6月26日,歷史前景基金會在莫斯科大學召開的圓桌會議上作了有關《石油神化》的報告,其中對戰後時期的石油發展歷史有這樣的解釋:「50年代中期,當時埃及領導人伽馬爾·阿卜杜爾·納賽爾說服赫魯曉夫,需要打破阿拉伯的反動制度,因此必須低價大量拋售石油。但是實際中只有伊拉克和敘利亞的體制被打破,可石油價格卻大幅下滑。結果就是德日奇蹟的產生與蘇聯50-60年代低價拋售石油密切相關……這就是蘇聯決定推翻阿拉伯反動制度的結果。然後我們繼續坐在石油的針尖上,開始了軍事工業綜合體的發展模式。美國在1986年以前壓低了石油價格,蘇聯就成為了歷史。」為了甄別這種論斷,需要研究50年代蘇聯的石油開採情況。
  1950年,世界石油開採總量大約為5.25億噸,而蘇聯的開採量為3800萬噸,大約為世界石油開採量的7%。在這樣的開採情況下蘇聯可以向世界市場「拋售」100—200萬噸,而這對於世界石油總量來說微不足道。說蘇聯能夠壓低世界石油價格則更為可笑。1960年蘇聯出口石油量為1780萬噸,佔蘇聯石油開採量的12%,但是其中三分之二的石油出口流向的不是自由市場,而是社會主義陣營國家。當時世界石油開採量已經達到10億噸。可悲的是,歷史學家不了解當時蘇聯的石油開採綜合體正在進行現代化,甚至到1980年蘇聯的石油開採達到歷史頂點的時候,蘇聯出口的礦物燃料和類似產品只佔世界出口份額的5.4%。因此不論是赫魯曉夫,還是勃列日涅夫都不能壓低世界石油價格。
  「坐在針尖上」的蘇聯在石油出口價格下滑之前因為出口石油而獲得的收入相當於每年人均46美元,而2008年俄羅斯出口石油獲得的收入相當於人均1697美元,是蘇聯時期的37倍還多,這才是真正的坐在針尖上,整個經濟因為石油價格而顫抖。1980—1988年蘇聯的出口,儘管石油價格波動,但是仍足以應對每年30億—70億盧布的貿易順差。況且國內的投資和居民的物質消費水平都在穩定增長。蘇聯經濟的自給自足性緣何就演變成為了原料依附性?
  卡拉-穆爾扎認為對這段歷史的臆斷導致了嚴重的後果。直到現在,在對蘇聯國民經濟進行評價時,很多人仍缺乏理性思考。改革時期人們相信了戈爾巴喬夫和雅科夫列夫,在意識中留下深刻的烙印:蘇聯是由於70-80年代深刻的經濟危機才垮台的。20多年來本可以駁斥這些論斷,但是卻無人發聲。批判性分析的傳統和習慣已經喪失,這對於俄羅斯發展才是最大的威脅。

——————————————————————------

很多人斯大林時期農業的污衊到了令人髮指的程度。
 即使刨除失去了芬蘭、波蘭、西白俄羅斯、西烏克蘭以及波羅的海國家(這些地區和國家在沙皇俄國崩潰後獨立)的情況下,
但 事實究竟如何呢?本窮恰好找出了一本《帕爾格雷夫世界歷史統計:1750-1993年》(歐洲卷第四版),這本書最大的優點首先是儘可能的給出了逐年數據,其次是給出了不同數據的統計口徑,尤其是考慮到領土變動的影響,給出了不同數據對應的領土範圍。後一點對評價斯大林時代的農業尤其重要,因為只需要對近代歐洲歷史有最簡單的了解就可以知道:沙俄不等於蘇聯。沙俄在一戰之後分成了至少6個國家——蘇聯、波蘭、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另外還有一小部分領土(比薩拉比亞)落到了羅馬尼亞手中。)

沙俄時期糧食最高產量是8600萬噸,而沙俄確包含了五分四的波蘭領土及整個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人口也接3億。
 而1937年的蘇聯僅穀物產量就達到9700萬噸,整整超過了沙俄最高產量的三成

很多人說:蘇聯當時所取得的的成就是以犧牲農業為代價的。一種極為流行的說法是蘇聯的糧食產量一直到斯大林1953年逝世時也還沒有達到舊俄的最高水平1913年的產量。而實際情況是怎麼回事呢?早在1937年,蘇聯的糧食產量就已經遠遠超過了1913年的產量。如果我們以百萬噸為單位,那麼1913年的糧食產量為86.0,1932年為69.6,1937年為97.4,1940年為95.5,1950年為81.2,1953年82.5。(1)從以上數據我們可以看出正是在實現了農業集體化以後的1937年開始蘇聯的糧食產量有了明顯的提高,而且如果考慮到當時蘇聯農業人口的急劇減少(2),那麼在農業上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就更為驚人了,而這同那些庸人所說的集體化工業化嚴重損害了蘇聯農業正好是截然相反的

像《大國崛起》等片子中就說了謊,說斯大林死時糧食產量和肉類產量一直都還沒有超過沙俄。的確斯大林死時的1953年糧食產量只有8300萬噸,但那是經歷了二戰後的恢復期,同時蘇聯可沒有像沙俄那樣有五分之四的波蘭領土及整個的芬蘭!其次在斯大林兩個五年計劃期間蘇聯實現了機械化,農村人口減少了三分之二,這樣農業生產效率提高是驚人的。


蘇聯七八十年代的糧食產量在2.1億噸左右,最高記錄是2.3億噸,一般時期人均糧食產量是800公斤左右(就連很多不停貶低蘇聯農業的資料、文章中,也能算出蘇聯人糧食產量也是800公斤,可他們是不是糊塗了!這個數字是今天中國人均糧食產量400多公斤的近兩倍),這樣的農業差么?
而蘇聯的農業集體化和工業化是怎麼樣的呢?恰恰相反農業集體化後,蘇聯的人命壽命普遍的得到提高,俄國(蘇聯)在1913年的死亡率為每一千人中有29.1人死亡,這相當於歐美等發達國家將近100年前的水平(1)(而這裡還有必要提一下1913年是俄國在沙皇統治下,經濟狀況最好的一年);到1926年,死亡率降為20.3人,1928年又上升到23.3人,而到了1937年則降為18.9(這已經基本上同西方國家同期的死亡率水平相當了),1938年為17.5人,1939年為17.3人,1940年為18.0人。從以上的數據可以看出,蘇聯在20年不到的時間裡就使人口死亡率降低到了西方國家用了100多年才實現的水平,而這不能不說是斯大林的功績。

  為了說明問題,我這裡再列舉一些數字。1926年蘇聯人口總數是167,676,000,而到了1939年的人口是193,077,000,到1950年則為181,700,000。也就是說1926到1939年,蘇聯人口增長了二千五百多萬。


——————————————————————————————————————

自己看蘇聯解體後,資本主義俄羅斯政府的數字,如果說社會主義的蘇聯說謊,資本主義的俄羅斯該不會了吧。
Таблица 3 Производство основных видов селькохозяйственной продукции (тысяч тонн) (Федеральная служба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 статистики-Росстат,Российский статистический ежегодник 2009, с 458 )
  表.3 俄羅斯歷年主要農產品產量(單位:千噸)(俄羅斯聯邦國家統計局,俄羅斯統計年鑒2009,458頁)(譯者注,此表中1970年,1980年和1990年的數字僅代表當時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Р.С.Ф.С.Р)的糧食產量,並非全蘇聯的糧食總產量)
  [img]http://review.youngchina.org/wp-content/uploads/2011/01/e8a1a832.jpg[/img]

俄羅斯糧食產量1990年11670萬噸,2010年6100萬噸
Производство и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зерна

————————————————————————————
Потребление мяса и мясопродуктов, молока и молочных продуктов на душу населения
俄政府網站上的
  第一行是資本主義俄羅斯聯邦的,下面的是分地區的我就不列了。

  1990年,包括下水和豬膘油的肉類,人均消耗75公斤,到2000年只有45公斤,而中國今天的肉類年人均消費量還不到50公斤。
  1990年,牛奶和奶製品消費,人均消耗387升居當時世界第一位,而到2000年只有215升,
  注意,1990年的時候,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比起1988年已經發生了急劇下降,如果對比1988年和2000年的話差距會更顯著。
——————————
 蘇維埃俄羅斯聯邦肉類產量1990年1011.2萬噸,2010年俄羅斯聯邦716.7萬噸
–есурсы и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м€са и м€сопродукто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蘇維埃俄羅斯聯邦牛奶產量1990年5571.6萬噸居世界第一位,2010年俄羅斯聯邦3184.7萬噸
–есурсы и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молока и молокопродуктов
————————
蘇維埃俄羅斯聯邦禽蛋產量1990年474.7億枚,2010年俄羅斯聯邦406億枚
–есурсы и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иц и €йцепродуктов


從小的來看:莫斯科的工人職員下午三點就翹班,去排隊買麵包買菜……(見1979年出品的《莫斯科不相信眼淚》)——補充一下,許多知友不明白,工業生產和管理部門如此人浮於事紀律鬆弛效率低下,說明蘇聯社會有著嚴重的問題。

從大的數據來看:蘇聯從70年代起,就每年從歐美進口少則幾百萬噸,多則近兩千萬噸的糧食……作為對比,2016年俄羅斯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麥出口國,多達2300萬噸——農業生產有著嚴重的問題。

民以食為天,蘇聯從70年代一直撐到1991年底,依我說,已經很不容易了。

----------------------------

評論里有人說中國現在也進口糧食——中國人均耕地多少,蘇聯人均耕地多少,蘇聯和中國比?何況如今中國並不是糧食不能自給,而是生產成本較高,不合算才進口的。


只要歷史上有事情發生過一次,歷史學家就會聲稱這是必然的


這是當時的蘇聯人口分布

斯塔夫里阿諾斯的第七版《全球通史》里寫過:美國是民族的熔爐,蘇聯是民族的馬賽克。蘇聯的各個聯邦的人口都是本地人佔優勢。


對於這個問題,歷史學家兼俄羅斯專家 @南客居士 的回答,已經從蘇聯解體的內因方面說得差不多了,我僅僅從外因方面做點補充。

蘇聯的解體,和美國脫離不了關係,沒有自從蘇聯誕生起美國就一直堅持不懈的顛覆破壞和敵對,沒有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冷戰,儘管蘇聯內部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它也不會這麼容易就解體。而如果蘇聯冷戰獲勝,那麼相對於取得的戰爭勝利紅利,內部這點小問題就更不算什麼了。

但問題是,美國擅長的,恰恰是誘你上桌然後梭哈,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美國國內也是問題重重,為此戈爾巴喬夫說既然我們兩國內部都存在各種問題,那麼我們就像當年的尼克松一樣搞緩和吧,然而里根不是尼克松,他不但拒絕了戈爾巴喬夫的要求,反而變本加厲提出了觸犯蘇聯人底線的條件。所以美蘇這兩個受傷的巨人不得不拼上身家性命進行最後的梭哈,結果是原本底子更強更有底蘊的美國獲勝,冷戰結束,美國國內原本存在的問題頓時不那麼重要。

其實當年的日本也一樣,直到現在也有人認為如果日本不對美宣戰,是不是大日本帝國就不會滅亡?其實當時的日本和戈爾巴喬夫時的蘇聯一樣,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日本和蘇聯都選擇了舉大計,結果當然也像陳勝一樣失敗了。

所以中國領導人吸取教訓,不管你炸我使館還是把軍艦開到台灣海峽,平時怎麼罵我激將我,我就是躲在國內不出頭,這樣即使我經常輸點小利小錢給你,但我不會跟擁有更多籌碼的你梭哈,一下輸掉所有的身家性命。小不忍則亂大謀,為此我還把國內的熱血鷹派都壓制了。


共產國際的解散導致了世界革命的組織渙散,導致了各國共產黨的本位主義抬頭;在一些共產黨取得政權以後發展為各社會主義國家的本位利益矛盾,這種國家本位利益之間的矛盾發展為社會主義陣營的分裂和內鬥,這樣各國共產黨的力量都受到了牽制、世界革命的力量受到了削弱,因此世界革命不能進一步擴大;這導致了各國共產黨都事實上脫離了革命,脫離了革命,先鋒隊就無法通過革命鬥爭來甄別發展黨員、對黨員進行革命洗禮,這就導致了各國共產黨在組織上的渙散,先鋒隊就喪失了組織性;而沒有了先鋒隊的組織特徵,先鋒隊內部就不能通過嚴格的組織紀律性來克服自發性,這就進一步造成了黨在思想上的變質,喪失了革命性;最後沒有了革命的先鋒隊,也就沒有了先鋒隊專政,沒有了組織灌輸,社會主義國家群眾的自發性也就無法得到克服,最終各社會主義國家的制度及群眾的思想意識都發生了傾向於這個世界還處於主流的社會制度——資本主義制度的改變。


先說說題目,蘇聯解體具有必然性,而不是蘇聯解體是必然的。為什麼?大青果從它建立之初都爛的不行,但就是在甲午事件之後,它就是硬續命到1911年。你們怎麼能說一個比大青果先進,更加龐大的機構就是是百分百的無藥可救,這不唯物啊!
在我看來蘇聯的問題,根本不是問題,想要給它續命,法子多的是,真正的問題是沒人想給它續命。就像一台機器,雖然設計有缺陷,只要有維護人員,它就能能用很久,但現實就是沒有維護人員,所以設計缺陷就被無限放大。
正面回答問題,蘇聯解體具有必然性(設計缺陷),但不是必然解體(維護人員的續命)。
所以想救蘇聯先著手的不是它的設計缺陷,不是解決歷史問題,而是找維護人員先續命


推薦閱讀:

對於現在越來越多人感興趣的關於夏朝外來說,為什麼很多人無力反駁卻還是嗤之以鼻呢?
縱觀世界史,漢族和其他民族相比戰鬥力如何?
美國黑人吃西瓜代表種族歧視,有何出處?
歷史上有哪些一輩子只做一件事,而且做的非常好的人?
如何把大學宿舍裝修成拜占庭帝國風格?

TAG:歷史 | 科幻 | 經濟學 | 蘇聯 | 世界歷史 |